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Fever Dreams 豆瓣
作者: Jordan, Nicole Ballantine Books 2006 - 5
Once again Nicole Jordan thrills and enchants with this fabulously seductive Regency romance, the next installment in the Paradise series.
She is the woman of his dreams . . .
and he will pay any price to possess her.
From the moment he met the lovely Lady Eve, soldier of fortune Alex Ryder set his sights on winning the spirited beauty. But fate intervened, making Eve another man’s wife then a widow. Now, despite Eve’s ardent vow never to marry again, Ryder aims to use every seductive weapon in his arsenal to woo her.
A renowned matchmaker for the ton, Eve defies Ryder’s wicked allure but cannot resist his challenge to find him a suitable bride–never dreaming that she is the only woman he will ever desire for his bride, or that his breathtaking sensuality will awaken her to soul-searing passion.
But as their delicious mating dance begins, an assailant threatens Eve’s life. Now Ryder must protect Eve while striving to convince his beloved that he alone is her perfect match in the tantalizing game of love.
2022年1月2日 想读 via普通读者。
豆瓣 Goodreads
8.5 (12 个评分) 作者: 周恺 楚尘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5
【编辑推荐】
★90后新锐作家周恺长篇著作,著名作家苏童、叶兆言、于坚、韩东鼎力推荐,原《天南》主编欧宁撰序。
★一个晚清家族,一出袍哥传奇,一场历史风暴,一曲时代挽歌 。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作者以小说家的笔法再现了历史烟云下的众生相。
★本书以密码似的乐山方言 写就,充满袍哥暗语、江湖歌谣、民间仪式;细节饱满,叙事如梦似幻。
★这是一部职人之作。作者精研家乡的方志、族牒、掌故等,立体式地复活了晚清四川民众的生活场景。
★书中之众生,平凡如苔草,活得卑微,却执念而行。
【内容简介】
历史如风, 众生如苔, 听江水拍岸, 见人间无常。
本书作者周恺披阅群书,跋涉山川,以大悲悯之心,为当代人讲述了一段消失在历史烟云中的家族故事。
话说晚清年间的四川嘉定(乐山),富商李普福家财万贯,妻妾六房,却无一子嗣承续香火,正巧碰见一户桑农生了对双胞胎,便抱养了其中一个,取名李世景,而另一个孩子后来被取名为刘太清,从此两兄弟际遇悬殊。
小说以两兄弟的不同命运为线索,再现了蜀中百年前的地方风情和民间野趣。茶馆、染坊、饭铺、酒肆、青楼……市井之气,喷涌而出;袍哥、山匪、买办、纤夫……江湖之上,人来人往。阅读此书,如闲坐茶馆,听人摆龙门阵,千头万绪,真假莫辨。
2022年1月2日 想读 via普通读者。
潮汐图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6 (80 个评分) 作者: 林棹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 - 1
这真是一部让人期待已久的南方叙事,一座早该由广东人吐露成型的海市蜃楼。我需要再三重读,好看清林棹如何放荡她那肆无忌惮的想象力,从珠江江底泥层疍艇的尸身,打捞出十九世纪海洋帝国那水彩般的残影。
——梁文道
幻象中蕴含着自然饱满的躯体,方言里埋藏着民族丰盈的神识,以缜密的虚构技艺,林棹描画出一个特殊时空的异样风姿。
——黄德海
一八二〇年代,身世成谜的苏格兰博物学者H游历世界,登陆广州,在当地芦竹林中遭遇一只雌性巨蛙,成功将其诱捕,豢养在澳门好景花园。由此,奇异的笼禽困兽、寰宇新知并四海众生相,悲喜相侵地进入蛙的生命。鸦片战争前夕,H破产自杀,好景花园如大梦般消失,而蛙也将经历生与死的考验。
这个根植于岭南风土的魔幻故事,从珠江水上人家,到广州十三行,在澳门奇珍园略作停留,又探向万物有灵的江河重洋。中西在此相逢,大大小小的乌托邦相互碰撞,是一次穿越近代世界的迷人宴游。
2022年1月2日 想读 虽然流溪买了还没读,但……普通读者强烈推荐!
魔戒 豆瓣 Goodreads
The Lord of the Rings
9.3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J. R. R. 托尔金 著 / [英] 艾伦·李 图 译者: 邓嘉宛 / 石中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6
★奥斯卡桂冠电影《指环王》系列原著小说;我们时代伟大奇幻史诗的终极收藏版,“中国最美图书”设计者陆智昌操刀设计。
★乔治·R.R.马丁、J.K.罗琳、彼得·杰克逊顶礼膜拜之作;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特里·普拉切特、厄休拉·勒古恩、尼尔·盖曼,众天才敬仰的大师巅峰。
★ 托尔金基金会指定译本,精装版全新修订;奥斯卡得主艾伦·李五十幅插图全新校色。
★超多随书超值“附件”:海报式中洲西境全图、拉页式夏尔地图、刚铎详图,首次收入"马扎布尔之书残片"图像,一套六张艾伦·李插图明信片。
----------
它是以我的心血写成,无论浓淡,如此而已;我写不出另一部了。——J.R.R.托尔金
这是一部为了世界的光明未来,誓死抵抗黑暗的伟大史诗。
至尊魔戒,拥有统御众戒、奴役世界的力量,黑暗魔君索隆苦觅已久。为了守护家园,魔戒继承人弗罗多毅然离开宁谧淳朴的夏尔,踏上前途未卜的旅途。与他同行的是睿智的巫师、勇敢的人类、美善的精灵、坚毅的矮人和热爱和平的霍比特人。征途见证了勇气与友谊。跃马客栈里的重重暗影,卡扎督姆桥的怒吼炎魔,勇猛骁勇的洛汗骠骑,范贡森林的上古树须,凄厉嘶嚎的邪恶戒灵,陡峭山壁旁的巨型毒蛛……每个人各自抵御着无尽的诱惑与磨难,承担起属于自己的善恶考验。
平凡的霍比特人战栗在末日烈焰面前,他能战胜这噬灭灵魂的至尊魔戒吗?
----------
这是一个攸关生存与勇气,为了人类的光明未来,誓死抵抗黑暗的动人故事。——彼得•杰克逊
我14岁时就开始阅读《魔戒》。到《哈利•波特》写到最后一卷时,我仍然坚持认为自己不会超越托尔金,他的作品里有全新的语言和神话,而我的魔幻世界里没有这些东西。——J.K.罗琳
拿到托尔金的书时,天啊,我绝望了,我怎么努力也达不到他的成就,甚至连接近也做不到!他是真正的大师。——乔治·R.R.马丁
《魔戒》是我会在一生中不断重读的书,这样的书寥寥无几……从来没有任何一位作者,曾创造出如此精细的虚幻世界与虚构历史。读毕全书六卷与附录,你会对托尔金的中洲大陆,对其中的景观、动植物、诸种族和他们的语言、历史、文化气质了如指掌,就像是对自己花园外的真实世界那般熟稔。——W.H.奥登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想给你写信,告诉你我是多么地为《魔戒》而欣喜、入迷、陶醉。——艾丽丝·默多克
我在1955年读了《魔戒》,花了四天读完的。我就这么掉进了故事里,在那儿生活了几周。《魔戒》是那种我一辈子都想读的书,作为一名奇幻作家,它对我影响巨大……《魔戒》向我展示了,你可以用奇幻故事做什么。——厄休拉·勒古恩
托尔金已变成一座大山,在所有后续的奇幻作品中都有出现,就像富士山在日本画中的频繁出现。有时它庞大、近在咫尺;有时它只是地平线上的轮廓;有时它根本不在那里,这意味着艺术家……其实是站在富士山上。——特里·普拉切特
我热爱托尔金。他的言语词句如同自然万物,如同岩壁的结构与瀑布的奔流。对于我,如果痴心达到托尔金的写作水准,就如同妄想像樱桃树一般绽放花枝,像一只小松鼠想攀上树顶,像一场平常降水想被称作暴风骤雨。——尼尔·盖曼
当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正一头扎进《魔戒》和《霍比特人》之中。它们不只是冒险故事,更教会我人们如何互动,以及人有善恶。——奥巴马
《魔戒》是终极的冒险,终极的善与恶的对决,终极的编年史。总有无穷尽的模仿者,但它从未被超越。——《堪萨斯城市之星》
英语世界由两部分人组成:阅读过《魔戒》和《霍比特人》的人,即将要去读它们的人。——《星期日泰晤士报》
他的想象,创造出样貌不同的地域,从至为可怖,到真正的天堂。他的造物,充满无可比拟的真实可信。他的世界,当你置身其间,就会明白这是一片如此真实而又前所未见的大陆。——《波士顿环球报》
托尔金具有对世界万物最为深刻的洞察力,关于世界万物的现在,它们可能的将来,可能的过去。——《哈特福德时报》
文学史上最值得标榜的伟大作品之一,它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或者说,属于所有时代。——伯纳德·莱文
它将代代流传,终至不朽。—— 内奥米·米奇森
2022年1月2日 想读 当时买了直接寄回家了,时隔多月才终于摸到实体书,怎么讲,有点小别胜新婚,拆封拆得心脏怦怦跳。不到两百块钱,从译林的黑皮砖头书换成了友好的七卷本,从混乱人名译法换成了新版,太感人了。
Come as You Are 豆瓣
作者: Emily Nagoski Ph.D. Simon & Schuster 2015 - 3
An essential exploration of why and how women's sexuality works--based on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and brain science--that will radically transform your sex life into one filled with confidence and joy.
Researchers have spent the last decade trying to develop a "pink pill" for women to function like Viagra does for men. So where is it? Well, for reasons this book makes crystal clear, that pill will never be the answer--but as a result of the research that's gone into it, scientists in the last few years have learned more about how women's sexuality works than we ever thought possible, and Come as You Are explains it all.
The first lesson in this essential, transformative book by Dr. Emily Nagoski is that every woman has her own unique sexuality, like a fingerprint, and that women vary more than men in our anatomy, our sexual response mechanisms, and the way our bodies respond to the sexual world. So we never need to judge ourselves based on others' experiences. Because women vary, and that's normal.
Second lesson: sex happens in a context. And all the complications of everyday life influence the context surrounding a woman's arousal, desire, and orgasm.
Cutting-edge research across multiple disciplines tells us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women in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a fulfilling sex life, is not what you do in bed or how you do it, but how you feel about it. Which means that stress, mood, trust, and body image are not peripheral factors in a woman's sexual wellbeing; they are central to it. Once you understand these factors, and how to influence them, you can create for yourself better sex and more profound pleasure than you ever thought possible.
And Emily Nagoski can prove it.
2022年1月1日 想读 via象tl。
梦之浮桥 豆瓣 谷歌图书
8.0 (18 个评分) 作者: [日] 谷崎润一郎 译者: 林青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8
【内容简介】
《梦之浮桥》是谷崎润一郎晚年作品之一。创作那年(1959年),谷崎右手已书写不便,此作品由其口述他人笔录的形式写就。对于作者来说,《梦之浮桥》是其倾尽心血的力作。作品名取自《源氏物语》最后一帖《梦浮桥》。主人公乙训纠从小养成舔舐母亲乳房的习惯。亲生母亲去世后,他将这一习惯的对象转向继母。阿纠二十岁的时候,继母诞下一子,名阿武。落地即被送出家门。送去了哪里,父母决意不告诉阿纠。阿纠对此事心存疑虑。之后,父亲辞世,阿纠娶妻。妻子正为母亲按摩时,母亲被蜈蚣咬伤,中毒身亡。三年后,阿纠与妻子分手。他找到了被送至乡下的阿武,将其接来同住。
书中另收入一篇谷崎润一郎短篇小说《刈芦》。通过听陌生人叙述故事的形式,将那位陌生人的父亲与其妻子及妻妹之间的三角关系娓娓道来。对于夜景、水景的描写贯穿作品始终,且作品中多处出现古典诗歌的引用,为故事增添了唯美色彩。结局留悬念,将整个故事带入如梦似幻的境地。
【编辑推荐】
发香、乳香、玉足、水声、摇篮曲,是幼年阿纠对逝去母亲深深的怀念。九岁,父亲续弦,生母与后母在阿纠的生活里合而为一。恋母的阿纠,回到母亲房中,钻进她的怀里,尽情吸吮,发香、乳香、玉足、水声、摇篮曲,幸福生活再次展开。
此后,母亲诞下一子,却被决绝地送往乡下,到底是为何要做出如此举动?父亲对阿纠的不伦行径,知情却无怨言。在病逝前,为阿纠安排娶媳妇以侍候母亲终老。阿纠与母亲的丑闻、阴谋传遍乡里,亲家却仍将女儿嫁给阿纠,婚后不久,在阿纠媳妇为母亲按摩时,母亲猝死。
重重谜团,作者没有说清,读者如何作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刈芦》以一位陌生人的讲述贯穿始终。陌生人的父亲的情爱故事一波三折,其中牵涉到的姐妹二人又是如何处理和对待这个三角关系?作者留下了悬念。与《梦之浮桥》相当,此篇语言也极尽细腻与华美,一个个场景相继跃然纸上。
2022年1月1日 想读 via naoko:“想起多年前我校有个很有逼格很美型的欧洲教授,教东亚文学的时候有一周就是读谷崎的《梦之浮桥》,美国学生没几个能看懂的,最后不得不战战兢兢地往俄狄浦斯情结上扯,很尬地完成了讨论。我本来觉得这个欧洲教授口味有点重,不过想想这篇还好了,如果选了《少将滋干之母》那种有味道的,学生不得疯了。”
Heading Hom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Shani Orga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9 - 2
Women in today’s advanced capitalist societies are encouraged to “lean in.” The media and government champion women’s empowerment. In a cultural climate where women can seemingly have it all, why do so many successful professional women―lawyers, financial managers, teachers, engineers, and others―give up their careers after having children and become stay-at-home mothers? How do they feel about their decision and what do their stories tell us about contemporary society?
Heading Home reveals the stark gap between the promise of gender equality and women’s experience of continued injustice. Shani Orgad draws on in-depth, personal, and profoundly ambivalent interviews with highly educated London women who left paid employment to take care of their children while their husbands continued to work in high-powered jobs. Despite identifying the structural forces that maintain gender inequality, these women still struggle to articulate their decisions outside the narrow cultural ideals that devalue motherhood and individualize success and failure. Orgad juxtaposes these stories with media and policy depictions of women, work, and family, detailing how―even as their experiences fly in the face of fantasies of work-life balance and marriage as an egalitarian partnership―these women continue to interpret and judge themselves according to the ideals that are failing them. Rather than calling for women to transform their feelings and behavior, Heading Home argues that we must unmute and amplify women’s desire, disappointment, and rage, and demand social infrastructure that will bring about long-overdue equality both at work and at home.
2022年1月1日 想读
Show Your Work!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2 (24 个评分) 作者: Austin Kleon Workman Publishing Company 2014 - 3
Show Your Work! is about why generosity trumps genius. It’s about getting findable, about using the network instead of wasting time “networking.” It’s not self-promotion, it’s self-discovery—let others into your process, then let them steal from you. Filled with illustrations, quotes, stories, and examples, Show Your Work! offers ten transformative rules for being open, generous, brave, productive.
2021年12月30日 想读
A Man Without Words 豆瓣
作者: Susan Schall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 8
For more than a quarter of a century, Ildefonso, a Mexican Indian, lived in total isolation, set apart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He wasn't a political prisoner or a social recluse, he was simply born deaf and had never been taught even the most basic language. Susan Schaller, then a twenty-four-year-old graduate student, encountered him in a class for the deaf where she had been sent as an interpreter and where he sat isolated, since he knew no sign language. She found him obviously intelligent and sharply observant but unable to communicate, and she felt compelled to bring him to a comprehension of words. "A Man without Words" vividly conveys the challenge, the frustrations, and the exhilaration of opening the mind of a congenitally deaf person to the concept of language.
2021年12月29日 想读 via《语言本能》。
纽约巨像 豆瓣
The Colossus of New York
作者: [美] 科尔森•怀特黑德 译者: 应晨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1
☆ 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双冠得主怀特黑德献给纽约的一曲恋歌,致敬所有城市的咏叹调
☆一场属于纽约的流动盛宴,一座无人能拒绝的魔力之城,继惠特曼、品钦和伍迪•艾伦后的纽约肖像
☆港务局车站的异乡人,漫步百老汇大道的国王,下城之夜的孤独狂欢……每个匆匆行走在街头的无名之辈,都有自己的史诗
☆每一个热爱城市生活的人,都能在这本众声交错的杰作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纽约巨像》是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双冠得主怀特黑德关于纽约的散文集。全书分为十三章,作者以全知视角打量纽约城内的重要地标性建筑,如港务局车站、中央公园、百老汇、布鲁克林大桥,或漫步于地铁、雨等城市中的代表性场景,或记录清晨、交通高峰等日常时刻的混乱与生机。
芸芸众生的一张张面孔在诗歌般的语言中不断流动,他们怀揣着自己的激动、野心、战栗、焦灼甚至恐惧,在这座梦想之城中追逐着幻想和疲惫。怀特黑德以敏捷而锋利的语言,不断审视着一张张转瞬即逝的肖像,在即兴式的咏叹中,寄予了他对这座城市的眷恋和赞叹,同时也追问着人与城市的本质联系。
继惠特曼、品钦和伍迪•艾伦之后,怀特黑德再次展现了纽约魔咒般的魅力。即使是那日常、嘈杂、推搡的地铁,也在他笔下成为进入地下世界的渡船。
——《亚特兰大宪法报》
一本众声交错的杰作。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从观察、沉思、追忆到引用,在多变的节奏中完美复现了纽约的真实声音。
——《纽约时报》
这本书是一场优雅的爵士乐表演,一段蒙太奇电影,也是一幅生动的印象主义绘画。
——《西雅图时报》
在怀特黑德看来,这座城市有它自己的心跳。当拥挤的人群拖拽着自己的野心和脆弱,在路上来来往往,那流动在他们心间的跳动就是这座城市的生命之源。
——《爱尔兰时报》
流畅、耀眼、令人回味无穷。怀特黑德的散文妙趣横生,蕴含着茂盛的生命力和醇厚的诗意。
——《国家》杂志
是疯狂的情书,也是优雅而雄心勃勃的散文。
——《纽约邮报》
2021年12月26日 想读
文学少女 01 豆瓣 谷歌图书
8.0 (46 个评分) 作者: [日] 野村美月 译者: 黃瓊仙 尖端出版社 2007 - 08 其它标题: 文學少女(01)渴望死亡的小丑
【媒體推薦】
1.高居2007年「這本輕小說了不起」第八名。 2.女主角天野遠子佔據2007年「這本輕小說了不起」角色排行第四名。 3.日本AMAZON網路書店對於此系列每本都有四到五顆星的高評價。


【得獎資訊】
1.高居2007年「這本輕小說了不起」第八名。 2.女主角天野遠子佔據2007年「這本輕小說了不起」角色排行第四名。 3.作者野村美月曾獲第三回Entertainment大賞小說部門最優秀獎。


【內容簡介】

井上心葉怨恨所有人,也不喜歡自己。為了迎合這個世界,他必須偽裝自己,逼自己展露笑容。他認為自己就像小丑,骨子裡滿懷悲傷的小丑。超級喜歡編故事的「文學少女」天野遠子與嚮往平穩平凡愛情的井上心葉,再加上不懂人心孤獨的「小丑」,交織出充滿絕望與感動人心的故事!輕柔感人卻又帶著淡淡苦澀味的神秘學園喜劇故事,揭幕上演了! 
2021年12月26日 想读 via象tl。好好奇!
汉堡剧评 豆瓣
作者: [德]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 译者: 张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 9
汉堡剧评,ISBN:9787532728619,作者:(德)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著;张黎译
2021年12月26日 想读 via irisr。
理解大众文化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费斯克 译者: 王晓珏 / 宋伟杰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 9
这本书从广告、猫王和麦当娜、汽车等日常生活中文化现象的分析入手,勾勒了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理论,包括法兰克福派、民粹派等。
2021年12月22日 想读 via象tl。「除了詹金斯的《文本盗猎者》,还可以看看约翰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及其两种经济、生产性文本、游牧式解读理论,德塞都的《日常生活实践》……总之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应该都可以看。」
念书,还是工作? 豆瓣 谷歌图书
Carnets de thèse
8.0 (48 个评分) 作者: [法]蒂菲娜·里维埃尔 译者: 潘霓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献给所有在念书和工作之间纠结的你。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问题恰似普洛克路斯忒斯床,把我们每个人磨折;念书还是工作的选择仿佛达摩克利斯剑,始终悬在我们每个人头顶。
★在这部图像小说里,你将遇到一个叫让娜·达冈的自己,这是你经历过、正在经历或将要经历的个人与时代写真。
★记住:如果再有人问你论文写完了没、工作找到了么、什么时候结婚之类的问题,就请TA好好看看这本书。
★番外:如果你恰好想要读博、正在读博、已经博士毕业或肄业,那么毫无疑问,这本书是为你量身定制的。
- 内容简介 -
原本是一位年轻初中教师的让娜·达冈,刚刚获得了读博资格!她还在为能进入学术研究的小小世界而沉醉,压根没料到自己闯进了一片怎样艰深的丛林……
在这片丛林中,导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又深谙如何躲避焦躁等待其过目自己论文的博士生,而那位博士部的秘书,则在审核材料方面用尽了所有拖沓的本领;在这里,博士生既要在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研讨会上极力吸引大牛的注意,还得在学生爆棚的阶梯教室里拿着低廉的薪水教课。这些都是让娜要面对的,她试图在这些复杂情况下寻找自己的位置。然而,不管是家人,还是那个对读博一点儿也不理解的男友,都让她感到绝望。因此,这篇博士论文最终并未完成,且成了她挥之不去的执念……
这部图像小说以成长小说的形式、用绝妙的幽默手法描绘了当今博士生的日常生活。同让娜一样,他们像追寻存在的意义一般,与自己的研究苦苦纠缠。读完这本书后,你将对他们的生活有所了解,或许,你再也不会问他们:“诶,论文写得怎样了?”
2021年12月21日 想读 via象tl。
善终守护师 豆瓣
作者: [日]柴田久美子 译者: 洪金珠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10
善始善终,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其中也表达了我们对生命结束时的愿景。但是,是否每个人都能在生命谢幕时好好告别?我们能否主动选择有尊严、体面地离开?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行动在入殓师之前,用自己的怀抱温暖即将告别的生命,帮助需要之人在临终现场实现生命意义的延伸,这样的人便是善终守护师。
“善终守护师”一职由推动日本临终关怀发展的柴田久美子创设,她一度错误地选择自杀、两度婚姻破碎、三度罹癌,人生的急转弯引她走上守护临终者的道路。她把助人善终奉为充满爱的专业。两百多位在柴田久美子怀抱中过世的人教了她关于临终的真相和生死真谛。
本书记录了她见证过的感人至深的真实临终现场及心得感悟,帮助我们思考由生向死时的人性与尊严,希望我们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关于生命终章的答案。
2021年12月18日 想读
安乐死现场 豆瓣
安楽死を遂げるまで
6.9 (15 个评分) 作者: [日]宫下洋一 译者: 木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6
什么才是幸福的死法?
历时两年,辗转六国,
一场颠覆生死观的采访之旅。
获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
——————————
有难以忍受的病痛、没有治愈的希望、
能够明确地表达意愿、没有患者期望的治疗手段。
这是实施安乐死的四个基本条件。
但痛苦该如何测量?
治疗到何种地步才算是没有了希望?
瑞士、荷 兰、比利时、美国、西班牙、日本,
从西方到东方,在允许或不允许安乐死的国度,
聆听医生、患者及其家属支持或反对的声音,
思考终将到来的“最后的日子”。
——————————
这不是自杀,是癌症结束了我的生命。为了从痛苦中挣脱出来,我选择了稍微提早一点死亡。
——在YouTube上宣布选择安乐死的年轻女子
决定自己的生死,被认为是属于人权范围内的吧。我倒是奇怪,为什么在其他国家,个人不能决定人生的结局?
——4年协助150人“启程”的家庭医生
现在医学进步,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艾滋病不再是必死的绝症。请想一想当时认为必死无疑而选择了死亡的人们。
——赋予患者生存希望的放疗科医生
何为安乐死?对于人类来说,什么才是幸福的死法呢?……我不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读者。我想把做最终判断的权利交给读者。
——摘自本书作者结语
2021年12月17日 想读 via尉迟燕窝。
我要活下去 豆瓣 Goodreads
살아야겠다
8.0 (6 个评分) 作者: 金琸桓 김탁환 译者: 胡椒筒 時報文化 2020 - 1 其它标题: 我要活下去:韓國MERS風暴裡的人們
2015年5月20日,韓國出現第一起「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確診個案,卻因政府的顢頇,導致疫情失控、甚至出現全球首例的三度人傳人,終致MERS席捲韓半島,造成186人確診,38人死亡,其中有許多醫護人員,更迫使超過千所中、小學關閉。

作者金琸桓從出版第一部小說開始,就秉持「文學應站在弱勢這一邊」的理念。他帶領我們一步步走入風暴的核心,打破冰冷的數字,重新描繪出一個個「生命」的容貌。感染者面對政府官僚、標準僵化,喪失黃金治療時機;社會彌漫著「無知、恐懼」的病毒,使痊癒者被貼上各種排擠與歧視的標籤。

一場傳染病風暴過去了,受害者卻彷彿還被隔離在隱形的病房,失去一切。本書以細膩的筆觸,寫下在被我們遺忘的時間裡,仍在無聲吶喊著「我要活下去」的人們。
2021年12月17日 想读
鱼没有脚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5 (11 个评分) 作者: [冰岛] 约恩·卡尔曼·斯特凡松 译者: 苇欢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2 - 1
凯夫拉维克被称为冰岛最黑暗的地方,荒芜的熔岩,不能捕鱼的海,赶不走的美国军事基地。作家和出版商阿里因重病的父亲回到这里,少不更事的回忆汹涌而来。
祖父与祖母是在东峡湾的海面上用勇气和意志拼出了生活的冰岛人,那时古老的风尚仍在流行,男人靠出海带来荣耀和光辉,女人在岸上忍受残酷的等待。祖辈的爱情,对自然的赞美和生命的光荣都深深吸引着阿里。
在这同一片群山和海洋的地方,曾经的荣耀为什么变成只剩利润而非心跳的生命,阿里心中升起无法承受的问号。
2021年12月14日 想读 via GoodbyeLibrary。
科学碰撞“性” 豆瓣
Bonk: The Curious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Sex
7.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罗琦 译者: 何静芝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 7
一本献给勇敢研究床笫之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不畏嘲讽的科学青年的欢乐之书。
活人能否仅凭想象就到达高潮?死人是否也能勃起?阴道高潮难道只是一个神话?伟哥为什么对女性和熊猫没有作用?在《科学碰撞性》中,玛丽·罗琦向我们讲述了性兴奋与性高潮——地球上两大最为复杂,也最令人欢愉的神奇现象——为何如此难以成真,介绍了科学为使卧房变得更美满而进行的努力。
科学幽默作家罗琦凭着感染力十足的幽默机智带领读者回顾了性学研究令人拍案叫绝的曲折发展史。此人以穷追不舍的热情直追最尴尬最私密最让人侧目的问题,然后以一种冷静的科学态度调查研究,最后写成一本让人在最奇怪的笑点上发笑的书。
《科学碰撞“性”》(Bonk: The Curious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Sex)曾获得过如下荣耀——
《纽约时报》畅销书籍
《旧金山纪事报》畅销书籍
《旧金山纪事报》2008年度好书
《圣路易邮报》2008年度好书
《波士顿环球报》新英格兰地区科普好书前五名
新英格兰书店畅销书籍
南方书店畅销书籍
山原书店畅销书籍
西北太平洋书店畅销书籍
心田书店畅销书籍
南加州书店畅销书籍
北加利福尼亚州图书零售协会畅销书籍
《科学碰撞“性”》(Bonk: The Curious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Sex)得到过的媒体赞誉——
“玛丽·罗琦就是写半圆柱活动房屋史,我也会去读。如今她写性爱如何呢?简直是神作。这本书——即令比不上那项活动本身——也是一个令人欢乐、娱悦之极的选择。”
——A·J·雅各布,著有《像圣经那样活一年》
“玛丽·罗琦对窘迫、尴尬的松弛态度,是我们的幸运。她在越来越离奇的人物和情境面前表现出不寻常的轻松自如,写作曾经的死亡、来世以及现在这个性爱话题时全然无所顾虑和畏惧。我们都有一些与我们休戚相关却耸人听闻、令人不快的问题,也都急需一解窥淫之痒。感谢上帝送来了罗琦,为我们挠了挠痒。”
——汉普顿·塞茨,著有《血与雷》和《美利加纳》
“为了这本书,罗琦投身于鲜为人知的性研究领域,并最终带回一份立即向我们揭示了许多——委实相当数量——不为人知之事的极有趣味的报告。这场性研究寻访之旅充斥着(抱歉我这样措辞)各种令人下体紧张的小知识,这些小知识也必将活跃起床笫之间的话题来。”
——埃里克·拉森,著有《白城里的恶魔》
“玛丽·罗琦是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后死亡和性爱写得最有意思的人,而且不像弗洛伊德,她不厌恶女性,也不抽雪茄烟。”
——彼得·萨嘉尔,国家公共电台《等等,等等……别告诉我!》节目主持人
“罗琦对科学研究和写作充满热诚,她说服先生同自己一起献身给了邓博士关于性交痛的前沿研究,为了改善不良性爱,研究人员必须先知道良好的——或至少有效的——性爱是什么……献身的后果虽在过程上有一些小小的尴尬,却在最终结果上相当成功。《科学碰撞性》是罗琦(继《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和《科学的来世观》后)第三本关于人类自身状况的书。本书遵循喜剧文学的套路,笑点不断……读《科学碰撞性》的感觉仿佛度过一个无所禁忌的狂野之夜。”
——Bloomberg.com
“罗琦擅长从所选科学题目的枯燥中挖掘基本知识和无数几近荒诞的细节,这一次,她选择的题目是性爱。与她合作的那些古往今来对性有所研究的睿智的人们,向她提供了大量资料。这是一次精彩绝伦的阅读,充满可以说给朋友听的新鲜趣闻。”
——《旧金山纪事报》
“罗琦堪称最有趣、最大胆的科普作家之一……她在上一本书里为我们打开了传统科学研究尸体时躲藏其后的大门……罗琦与她所选的主题有着相同的无畏精神,她坚定地相信,没有什么问题是因为太愚蠢而不能问的——就算不能问,也肯定是能Google……这本书帮助我们对科学最隐讳的秘密投去生动、有趣且增长知识的一瞥。”
——科克斯书评网加星书评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的作者玛丽·罗琦,在《科学碰撞性》中解释了许多五花八门的性爱谜题。她延续了令她成为‘全国最有趣的科普作家’的风格,带领我们从实验室到红灯区,游历人类性爱活动研究的前沿领域。”
——《芝加哥论坛报》
“在玩笑和奇闻之余,读者将对性无能、性高潮、自身和勇气皆不同寻常的科学家及其他物种的性行为方式学到很多,且能读到关于豪猪交配的有趣叙述……《科学碰撞性》像一场轻快的歌舞表演,作者无论写什么似乎都能写得很愉快、很享受。”
——黛博拉·布卢姆,《新科学家》杂志
“《科学碰撞性》是一本包含很多科学知识的书,且其传达知识的方式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杰夫·贝克,《俄勒冈人报》
“《科学碰撞性》充满了科学探险……是一本内容虽渊博却易懂的书。它风格古灵精怪,内容引人入胜,排山倒海的引证更为该书增添了科学可信度。这绝对是一次充满了妙语、华彩和小机灵的令人满意的阅读体验。”
——《胸像》杂志
“(罗琦)写作自选的题材时,总是表现出令人折服的机智和一种低调的自信。”
——哈普尔·巴尼斯,《圣路易邮报》
“在一本书中以审慎、关照的态度写满20世纪人类性爱和性学(在物理、化学、情感方面)的科学研究需要的是一种技能;而能做到机智、幽默、充满乐趣,需要的又是另一种技能。罗琦的第三本书成功地兼顾到了这两点……读者们会发现,书中罗琦加上了许多具有机智感和知识性的注脚,技巧纯熟地预判并回答了许多正文可能引发读者想到的问题……强烈推荐此书。”
——图书馆报道网加星书评
“即便这世上有几千个幽默科普作家,(罗琦)也算得上最滑稽幽默的一个。而且她的选材总是很棒:2003年《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中的尸体,2005年《来世》中的鬼魂,以及这一次《科学碰撞性》中这些真正给力的话题。”
——书单网加星书评
“罗琦对荒诞有一种不知疲倦的关注,本人又有一种疯癫的幽默感,由她带我们去参观那不便示人的边缘科学地带令旅途显得非常愉快……罗琦在(对性爱科学)的突袭后,为我们讲述了各种讯息,关于人类的怪癖,关于那些被误作医学的无稽之谈,以及听来更为痛苦的、那些人类为获性满足而愿意采取的极端尝试。”
——《出版人周刊》
“读者为罗琦机智幽默的风格发笑是自然的,文中有许多写得很好的附注,拿来念给一本正经的人听应该十分有趣。”
——《粘贴》杂志
“玛丽·罗琦为自己的书作研究时,总会做足功课……所以在写作《科学碰撞性》时,她不只是去采访性学家、查阅几个世纪以来的实验室资料——还志愿参加了为科学而做的性爱试验。具体说来,她将自己英勇无畏的先生艾德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家中带去英国伦敦的一个实验室,让一个物理教授为他们动作中的身体(至少是与性爱有关的那些部分)做了实时四维超声成像。很难说她和艾德谁的勇气更值得褒奖,但总之,参与的结果为这本据说献给勇敢研究床笫之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不畏嘲讽的男女的书增添了欢乐的一幕。”
——网络版《新闻周刊》
“玛莉·罗琦将《科学碰撞性》写得如此有趣、惹人发笑,很容易使人忽视她研究选题时的执着与认真。好在,罗琦关于母猪人工授精的故事,以及亲手触摸植入假体的阴茎和亲身在超声成像机中大动干戈的故事,都相对明晰地体现了她在写作这本历史上第一次包罗了性爱研究各方面的书籍时,那种投入的精神。”
——《种子》杂志
2021年12月13日 想读 via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