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Utopia for Realists 豆瓣
作者: Rutger Bregman 译者: Elizabeth Manton The Correspondent 2016 - 4
Utopia for Realists is one of those rare books that takes you by surprise and challenges what you think you know. Rutger Bregman takes us on a journey through history, beyond the traditional left-right divides, as he introduces ideas whose time has come.
This original Dutch bestseller sparked a national movement for basic income experiments that soon made international headlines. Translation rights have been sold to thirty territories.
2022年2月6日 想读 via象tl。作者是荷兰历史学家,有ted演讲。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豆瓣 Goodreads
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
8.0 (542 个评分) 作者: 【英】罗伯特·戴博德 译者: 陈赢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8
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它基于TA沟通分析心理学的理论,讲述了一个抑郁症病人通过十次心理咨询,终于找回快乐和自信的全过程。在书中,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读者犹如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2022年2月6日 想读 via潘潘。
Trick Mirror 豆瓣
7.8 (5 个评分) 作者: Jia Tolentino Random House 2019 - 8
Trick Mirror is an enlightening, unforgettable trip through the river of self-delusion that surges just beneath the surface of our lives. This is a book about the incentives that shape us, and about how hard it is to see ourselves clearly in a culture that revolves around the self. In each essay, Jia writes about the cultural prisms that have shaped her: the rise of the nightmare social internet; the American scammer as millennial hero; the literary heroine’s journey from brave to blank to bitter; the mandate that everything, including our bodies, should always be getting more efficient and beautiful until we die.
2022年2月5日 想读 via徐慢懒。
给91件未来事物写历史 豆瓣
作者: [英]阿德里安·韩 译者: 王扬 2022 - 1
这是一部想象未来又启发现在的脑洞作品。2082年,一位策展人试图通过一系列物品,回顾人类生存的21世纪。一件可以自主收缩和放松的衣服,一粒能让人变得更聪明的药丸,一套警察审讯用的虚拟现实装备……从无声信息系统,到小行星上的人工智能世界,这位策展人为我们呈现了一部21世纪的历史。
本书是作者阿德里安·韩虚构的一个未来世界,基于对现代科技发展的了解和想象,韩描述了未来可能代表21世纪的91件事物,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想象中的未来,同时也提供一个审视当下的新视角。
21世纪科技的发展,将人前所未有地紧密连接,却也在空间和文化意义上将我们分割成一粒粒散沙。为了让未来有更多的成就、更少的悲剧,人类可能现在就需要思考,21世纪我们该创造什么,又该留下什么。书中描述的是虚构的未来,也是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恐惧和希望。
2022年2月4日 想读 噗,听说原版是100件事,翻译完就只有91了。
我爱迪克 豆瓣
I Love Dick
8.3 (23 个评分) 作者: [美]克丽丝·克劳斯 (Chris Kraus) 译者: 李同洲 理想国丨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6
★ 一场抽象浪漫主义的爱情游戏,一部革命性女性主义邪典小说,一册20世纪文化批评研究合集,一本艾玛•包法利自己写的《包法利夫人》。
★ 爱情就像写作,而写作是通往自由的唯一出路——
“我个人的目的就是尽可能清晰、诚实地表达自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情就像是写作:活在这样一种剧烈的情感中,精确与觉察是至关重要的。”
“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自我,但它存在着,而借由写作,你可以设法捕捉到自我的变化。”
“最重要的是大胆地公开表达,这是这个世界上最具革命性的事了。”
“谁应该有发言权,又是为什么呢?这才是唯一的问题。”
.
内容简介:
女艺术家克丽丝,39岁、已婚、事业失败,有一天疯狂地爱上了她的丈夫、后现代理论家西尔维尔的同事迪克,并在丈夫的帮助下,开始给迪克写长信。
“我爱迪克”是一句炽热而坦荡的单恋声明,也是一场革新书信体的文学实验,更是一份英勇的女性主义宣言——关于如何使用第一人称来言说,以及女性如何重新生成她自己。
2022年2月3日 想读 via傅适野。“最近连读两本所谓知识分子式小说(我爱迪克和聊天记录),最巧的是聊天记录最后尼克和弗朗西斯还聊到了我爱迪克作者的最新小说,这种cross reference的感觉奇妙而有趣。”
让创意更有黏性 豆瓣
Made to Stick: Why Some Ideas Survive and Others Die
7.5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奇普·希思 / [美] 丹·希思 译者: 姜奕晖 中信出版社 2014 - 1
你或许相信在太空中唯一能看到的人工建筑就是万里长城,可乐能腐蚀人体骨骼,我们的大脑使用了10%;与此同时,你却记不得上周例会上领导的安排,昨天看过的那本书里写了什么,上次参加培训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
这就引发出《让创意更有黏性》的核心问题:什么样的观点或创意具有强有力的黏性,能被他人牢牢记住?
国际知名行为心理学家希思兄弟根据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案例,揭示了让创意或观点具有黏性的六条路径简单、意外、具体、可信、情感和故事。
简单:精炼核心信息
意外:吸引维持注意
具体:帮人理解记忆
可信:让人愿意相信
情感:使人关心在乎
故事:促人起而行动
《让创意更有黏性》自出版之日开始就风靡多国,6年来高踞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是《纽约时报》的经典畅销书。不管是需要说服下属的公司主管,还是需要打动客户的销售,抑或需要打造直抵人心创意的广告人,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表达创意或观点的最具黏性的方法。
2022年2月3日 想读
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BULLSHIT JOBS
8.4 (35 个评分) 作者: 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 译者: 李屹 商周出版 2019 - 1 其它标题: 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論狗屁工作的出現與勞動價值的再思
狗屁工作的蔓延與膨脹如同病毒,充塞在我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沒有什麼比自己的工作從根本上就無用、對這個世界毫無貢獻更讓人沮喪的了。
恐怖的是,這是多數人所面臨的命運……
敬告全體冗員:廢的不是你,是那些毫無價值的狗屁工作!
★ 德國亞馬遜政治及社會學類、政治經濟類排行榜第一名
☆ 德國時代週報選書
★ 美國亞馬遜財金類排行榜第一名
☆ 英國亞馬遜經濟類排行榜第一名
★ 法國亞馬遜政治、企業投資類排行榜第一名
狂掃多國亞馬遜排行榜 No.1,報刊媒體瘋狂熱議,全球社畜含淚推薦
《債的歷史》大衛.格雷伯最新力作,顛覆你對工作的想像!
「《狗屁工作》是現代職場的大揭露,充滿各行各業從業人員真心告白。「涼差」不一定是「爽缺」,無所事事的工作不只是「廢」,員工還得費力假裝忙碌,瞎忙於一些瑣碎無聊的細節。這一類的狗屁工作誤國誤民,有時還帶來更例如金融海嘯的災難。」──何明修,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專文介紹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何明修 /文化與政治評論人 張鐵志
有用推薦     清華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方怡潔
社會學家、作家 李明璁
主持人 陳嘉行(焦糖)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張烽益
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劉瑞華
-----------------------------------------------------------------------------------------------------
◆ 為何這份工作明明爛透了,卻無法說出口?
◇ 強調效率利益至上的私營企業,冗員數竟然會比公部門還多?
◆ 「怨人有,笑人無」的全球民粹反智氛圍,居然也跟工作有關?
工作好無聊!這工作根本就是狗屁,有做沒做哪有差!你是不是也這樣怒吼千百次了?1930 年凱因斯曾預言,科技發展將讓人類工時變短,但這個願景並未實現:全世界發明了各式各樣叫不出名堂的「服務性」職業,各種諮詢、顧問、仲介、行政……根據統計,竟有高達 40% 的人在做這類工作。受訪者對自己工作的枯燥乏味感到絕望,感覺不出自身貢獻,「少了我根本沒差」。
上述「狗屁工作論」的發想源自 2013 年格雷伯一篇網路刊文。該文一推出後轟動全球,兩周內轉發逾百萬次,更在短時間內被譯成十幾種語言,甚至驚動主流財經媒體為文回應。全世界各地人士紛紛寄信給格雷伯,分享自身的狗屁工作經驗,讓他決定擴大該文篇幅,撰寫成一本書。本書中他援引諸多真實案例,將數年來的觀察、研究與反思悉數呈現。他舉出狗屁工作的五大類型,分析職員無可奈何的困頓心態,更回到歷史追溯資本社會及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隱含的瑕疵,探討此類工作大量增生之因,以及為何政府不去遏止這類現象。他認為,狗屁工作貶抑了人的存在價值,更助長了當前社會反智民粹對立。狗屁工作是理解當代社會病徵的一個重要現象,所有人都應該正視這個從來沒人願意好好關注的問題。承繼他的犀利風格,本書將再度扭轉既定觀念,是新時代必讀的工作思維書。
-----------------------------------------------------------------------------------------------------
國外讚譽
機敏,極富魅力。──《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
開創全新想法、激發群眾辯論的大師。—Slate
令人驚奇的原創思想家……總能以機敏風趣的口吻,傳達複雜的想法。—The Telegraph (UK)
對我們的工作生活一次發人深省的盤檢。──《金融時報》
記錄諸多悲慘個案之餘,這本書就像一幅肖像畫,畫出了這個社會忘了自身存在為何的面貌。──《衛報》
這本書想問,是否有個更好的方式能組織起全世界的工作──確實是個好問題。──《紐約時報》
既滑稽又活靈活現,點出了我們既定價值的一次文化轉移。──《紐約郵報》
這可能會是你今年讀到最棒的一本非小說書。記得別告訴你老闆就好。──The Globe and Mail
每一位千禧世代及Z世代的新科畢業生都該讀這本書……格雷伯以學院式的嚴謹但清爽易讀的文筆,帶我們理解這些似是而非又容易被誤解的狗屁工作。──網路媒體 Salon.com
先不管皮凱提或馬克思了。在社畜經濟底下,格雷伯說這一切都是狗屁……對那些做類似機器人煎肉排這種鳥工作、每分每秒都是煎熬的白領階級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些指引。──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國內推薦
揭露無用勞動的空虛價值,逼視無謂工作對人性消耗。──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我早知道有些人做的事根本是狗屁工作,這本書提醒我,應該想想自己做的事會不會也是如此。──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2022年2月2日 想读 via(似乎是去年某期)随机波动。
雨林里的消亡 豆瓣
8.9 (12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唐·库里克 译者: 沈河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 - 1
20世纪九十年代,年轻的人类学家唐·库里克,只身走入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雨林中,位于一片沼泽地中央,人口仅两百的小村庄嘉普恩,记录一门濒临消亡的当地语言——泰雅博语。到达后他就深深领悟到,如果不理解说这种话的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就不可能真正学会这门语言:你必须要了解他们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如何争吵、八卦和开玩笑。在这段跨越三十年的时光中,他反反复复拜访当地,每次都停留数周到半年多的时间不等,亲眼见证了语言环境日渐稀薄,记录下他所能学习到的一切。与此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已经义无反顾地融入了嘉普恩村民的生活与世界,与他们的悲欢和命运产生了交融。
本书英文版出版当年,即入选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当季必读书目和《美国国家地理》当季最佳旅行类图书,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和读者好评。
2022年1月30日 想读 via陈楸帆。
To Paradise 豆瓣 Goodreads
To Paradise
作者: Hanya Yanagihara Doubleday 2022 - 1
In an alternate version of 1893 America, New York is part of the Free States, where people may live and love whomever they please (or so it seems). The fragile young scion of a distinguished family resists betrothal to a worthy suitor, drawn to a charming music teacher of no means. In a 1993 Manhattan besieged by the AIDS epidemic, a young Hawaiian man lives with his much older, wealthier partner, hiding his troubled childhood and the fate of his father. And in 2093, in a world riven by plagues and governed by totalitarian rule, a powerful scientist’s damaged granddaughter tries to navigate life without him—and solve the mystery of her husband’s disappearances.
These three sections are joined in an enthralling and ingenious symphony, as recurring notes and themes deepen and enrich one another: A townhouse in Washington Square Park in Greenwich Village; illness, and treatments that come at a terrible cost; wealth and squalor; the weak and the strong; race; the definition of family, and of nationhood; the dangerous righteousness of the powerful, and of revolutionaries; the longing to find a place in an earthly paradise, and the gradual realization that it can’t exist. What unites not just the characters, but these Americas, are their reckonings with the qualities that make us human: Fear. Love. Shame. Need. Loneliness.
To Paradise is a fin de siècle novel of marvellous literary effect, but above all it is a work of emotional genius. The great power of this remarkable novel is driven by Yanagihara’s understanding of the aching desire to protect those we love – partners, lovers, children, friends, family and even our fellow citizens – and the pain that ensues when we cannot.
2022年1月15日 想读 这个页数,不愧是柳原汉雅……
后来发生了战争 豆瓣
作者: [苏联] 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 译者: 陈锌 张小军译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6 - 11
一张已褪了色的集体照片引出了九年级二班在1940年的故事。班长伊斯克拉是个正直、成熟、有理想的姑娘,她引导同学们以积极的态度生活和学习,热情地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她的母亲当过红军政委,是个坚定的革命战士,伊斯克拉的成长因此受到了母亲的影响。源于时代对革命事业、阶级斗争等问题的简单片面的理解,伊斯克拉对同学中许多事物难以接受。维卡的爸爸被怀疑是人民敌人而被捕入狱。维卡忍受不了这一切,在一次聚会上悄悄与同学告别后自杀了。这在同学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1941年,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发起了进攻。同学们纷纷参加了对敌抗战斗争,他们大多数为祖国和人民光荣捐躯。
2022年1月14日 想读 via白桦与红霞。
看不见的森林 Eggplant.place 豆瓣
The Forest Unseen
9.1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译者: 熊姣 商务印书馆 2014 - 1
这是一本森林观测笔记。 在这本书里,一位生物学家以一年的时间为主线,在每次的观测中,为我们揭开藏森林一平方米地域里的秘密。 在这本完全原创的书里,生物学家戴维以一小片森林作为整个自然界的缩影,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这片森林和居住其中的栖息者的生活状况。 书的每一章都以一次简单的观察结果作为开头,比如藏在落叶层里的火蜥蜴,春天里野花的初次绽放。通过这些观察,戴维织就了一个生物生态网,向人们解释了把最小的微生物和最大的哺乳动物联系起来的科学观点,并描述了延续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生态系统。戴维每天都会在这片森林里漫步,梳理出各种以大自然为家的动植物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因此每一次寻访对于他来说,都象征着一个自然故事的缩影。 本书优美的语言使读者把阅读过程看作一次寻找大自然奥秘的盛大旅行,而作者则像导游,带领大家探索存在于我们脚下或者藏在我们后院里的奇妙世界。
2022年1月13日 想读 via象tl。但听说翻译问题有点多?
俄罗斯套娃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三三 译林出版社 2021 - 11
【编辑推荐】
📔十二个好故事,十二次对生活的沉潜,直指生命的孤独本质
《俄罗斯套娃》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却以一种巧妙的时间顺序将整本书连缀起来,构成了一年首尾相连的闭环。在内容上,晚年与旧爱重逢者、黎曼函数的研究者、一场家宴的参与者、收到补天者求救信息的人……十二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同样经历着循环往复的生活,仿佛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寻找着、期待着生机。三三的故事直指生命的孤独本质,也给从深水中上岸的人们带来疗愈。
📔做一名诚恳的生活观察者,走向文学的开阔之地
本书是三三的第二本作品,与处女座《离魂记》相隔八年。在这八年间,她经历了种种变化,从知识产权律师到专业作家,从职场回归校园,离开故乡上海到北京读书。近年来,三三成为备受瞩目的青年小说家,作品多发表于《收获》《花城》《钟山》等文学刊物,曾获2020年“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佳作奖。
📔译林出版社“现场文丛”新增品种,聚焦中国青年写作现场
《俄罗斯套娃》是继陈思安《活食》、周恺《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朱宜《我是月亮》、王苏辛《马灵芝的前世今生》之后,“现场文丛”书系的第五部作品。
“现场文丛”是由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主编,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连续书系。以瞩目汉语文学未来的可能性,推动中国青年文学图书出版为目标。书系勘探35岁以下的中国青年写作现场,鼓励文学探险和实验,旨在遴选世界文学视野的青年性和创造性的写作者。
【内容简介】
与处女作《离魂记》相隔八年,灵气少女再度归来。她从世界更深邃处穿过,收集了十二则分别发生在十二个月的短篇故事。
晚年与旧爱重逢,是否可以逃过往日阴霾;一个想去补天的人,向我发来可疑的求助信;终其一生研究黎曼函数的数学家,究竟是疯子还是掘秘者;一次发生在冬日的家庭聚餐背后,隐藏着何种变奏……进入人生循环的人们,寻找着“脱轨”的瞬间。
【媒体评价】
《俄罗斯套娃》是一次奇妙的相遇。“套娃”意味着可能与阻滞的始终循环,这种无尽直指生命本质的孤独,而成就这一点,需要语言的天赋异才和悟性,而三三不仅具备这些,还巧妙地将外部世界的诸多显像汇于叙述的肌体,从而在小说中熔炼出人性的多面明暗和内心深处绝境的诗意,乃至一个时代年轻人最独特的心灵镜影。
——阎连科
渊流不可穷尽,这是深潜者们容易忽略的问题,以致常常拘泥于眼前有限的真实,而三三的创作早期,就显露出一种凝视世界厚度的决心。
——孙甘露
三三的小说兼具诗性和坚实的质地,前者源于她充满延展性的感受力,后者则因为她始终是一个诚恳的观察者,足以透析生活素材的奥秘。她的小说有开阔、超然的一面,也不乏尖刻、锋利的时刻,呈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梁鸿
未老先衰的身心,无可奈何的疏离,不期而遇的病痛,接二连三的死亡,以及盗梦空间般的梦境,三三的小说常让我想起美国女作家奥康纳。
——李伟长
三三的小说强烈而决绝。她所使用的语言缀满华丽的小装饰,有时使人分心,不经意之间,读者已经被带入一片凛冽荒凉之地。她的人物总是被她逼到墙角,在失控中卸去身上的矫饰与伪装,袒露出黑暗的心灵深渊。但等待他们的却并非毁灭,而是某种疗愈的可能——在很多作品里,三三都显现出一种奥康纳式的决心,要在一败涂地的废墟上重建家园。
——张悦然
2022年1月12日 想读 via溺水。
卡利古拉 豆瓣 Goodreads
Caligula
9.1 (61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李玉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2022年1月9日 想读
破晓时分 豆瓣 Goodreads
8.0 (11 个评分) 作者: 朱西甯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5
听这索链,多少罪!多少孽!和多少冤苦,在一片黑森里摸索而来,在冰霜上滑来。

《破晓时分》是台湾文学家朱西甯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收录十三部短篇经典,首次在大陆出版。人物从《铁浆》中的血气英雄扩展至普通市民,北地乡野传奇与台湾市镇风情相映照,古希腊式悲剧演变为普通人琐细日常与内心战场,呈现更为现代的深邃风景。《春去也》写春日里剿丝师傅的绵绵情思,《白坟》缅怀英雄的陨落,《偷谷贼》悼念正直的衰亡,《也是滋味》写已婚男子的意识流遐想。《福成白铁号》分别以一家四口人的视角,述说牢笼般滞闷的都市日常与生之疲倦。同名短篇《破晓时分》改写自宋代话本小说《错斩崔宁》,直指人与荒谬命运之间的纠葛,一幕震慑人心的悲剧,追问“堕落的过程,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是如何开始的?”

破晓时分,天地不仁,欲与悔、罪与孽,纠结消长,彰显人之存在、人之欲念、人之性灵。在《破晓时分》中,健朗悲壮的北地文风仍存,同时进行丰富面向的现代主义叙事探索,开启台湾现代主义书写的实验。
2022年1月8日 想读 via kefax。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 豆瓣
Odd Girl Out: The Hidden Culture of Aggression in Girls
7.2 (34 个评分) 作者: [美] 蕾切尔·西蒙斯 译者: 徐阳 理想国|海南出版社 2021
★第一本探讨女性霸凌问题的专著,走进“战火纷飞”的女生世界。
★倾听遭遇隐性霸凌女孩的真实心声,勾心斗角并非女孩的天性,畸形的社交文化才是问题所在。
★一本数字时代的女孩反霸凌实用手册:谣言攻击、网络暴力、隐私泄露……数字化的新型霸凌同样不容小觑。
★汇总十余年来作者的实践经验,为学校、家长、老师提供反霸凌的全面策略。
◎内容简介
为什么昨天还很亲密的朋友,今天就突然不理自己了?为什么有人会躲在背后说坏话,抱团排挤人,甚至霸凌别人?比起男生间的“用拳头解决问题”,女生间的攻击似乎更为隐秘和复杂。然而从家长到老师,大多数人都将其视为女孩的天性,而非亟待解决的严肃问题。
在本书中,蕾切尔采访了曾是霸凌对象和霸凌者的女孩们,直面给无数女性带来困扰乃至创伤的畸形社交文化。相比男孩,女孩往往承载了更多社会要求:受人喜欢比表达真实想法更重要,成为“完美女孩”比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更重要。对冲突和愤怒的回避令女孩们惯于采取“另类攻击”的方式处理争端,也令她们频频陷入人际战争的泥淖之中。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希望能够重构社会对于女性霸凌问题的认知,并为家长和学校提供实际的解决策略。让每一个女孩都能学会尊重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是本书作者和受访者共同的期待。
◎名人推荐
心理学家玛丽·皮弗在1994年畅销书《拯救奥费利娅》(Reviving Ophelia)中了分析神经性厌食和自杀受害者,时隔多年,本书再次点燃人们对年轻女性的关注。 ——《华盛顿邮报》
终于,西蒙斯让我们看到,人们正逐渐意识到女孩的隐性攻击行为有自己的名字:霸凌。在西蒙斯等人的启发下,一场扭转局势的社会大讨论展开了。有人说,这场关于女孩和霸凌行为的讨论是史无前例的……这种瞬间点燃的大讨论,让人回忆起二十年前女性刚开始公开讨论家庭暴力的时候。 ——《洛杉矶时报》
一部大家都期待已久的好书,它将唤醒我们所有关心女孩成长的人。一些女孩每天都在友情问题中苦苦挣扎,西蒙斯让我们听到了她们的声音。她揭露了一个成人看不见的隐性攻击世界。 ——苏珊·韦尔曼,“奥费利娅计划”主席
女孩和妈妈们的必读书目。 ——《波士顿环球报》
大胆之作,粉碎谬论。 ——《西雅图周刊》
撕开成年女性社会笑脸相迎的表面,暴露女孩的黑暗秘密:恶意心理战每天都在我们的初高中校园里游荡。 ——《旧金山纪事报》
将女孩的刻薄文化描绘得惟妙惟肖。 ——《旧金山湾卫报》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为女孩、父母、教师乃至学校管理层都提供了实用的建议。说这本书姗姗来迟,相信每位女性都会表示赞同。 ——《得梅因商报》
本书鼓励女孩在愤怒或嫉妒时主动沟通,而非诉诸谣言。 ——《芝加哥论坛报》
打破沉默,大胆探讨女孩之间微妙的小摩擦和攻击。 ——《波特兰俄勒冈人报》
发人深省……对任何一位渴望获得友谊的青少年或父母来说都具有疏导作用。 ——《底特律自由新闻报》
复杂的攻击行为贯穿女孩们的日常生活和友谊,本书为理解处理此类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描述语言。 ——全美高中体育教练协会
这本书对任何一位努力帮助少女渡过难关的成年人来说都很宝贵。 ——《书单》
为成年人预防女孩隐性攻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建议。 ——《图书馆日志》
2022年1月6日 想读
在树上 豆瓣
life in the treetops: adventures of a woman in field biology
作者: [美]玛格 丽特·罗曼 译者: 林忆珊 浙江大学出版社
现实版的“老雷斯” 《美国国家地理》
树冠上的爱因斯坦 《华尔街日报》
---------------------------------------------------------------------
爬树真的很好玩,从那天起,我就再也没往回看……或是往下看了!
树冠层是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地方,因其难以攀爬,树冠层也被称作最后的生物学前沿,热带雨林树冠研究的开拓者、有着“树冠女王”(Canopy Meg)之称的树冠生态学家玛格丽特·罗曼称其为“第八大洲”。尽管困难重重,但进入树冠层的方法从未停止过革新,从借助考验体力的单索技术到平稳的树冠步道,从浪漫又奢侈的树冠气筏到新贵工具起重机,我们一步步掀开了森林树冠层的神秘面纱。
一位以爬树为终身职业的科学狂人,
1979年,在澳大利亚雨林里与树冠层中的神秘物种“单打独斗”,
1984年,怀孕期间利用活动起重机,探究桉树树冠中的食植行为,
1991年初,在马萨诸塞州的温带森林搭建空中步道,
1991年末,乘热气球悬浮在非洲雨林上空进行勘测活动,
1992年,来到巴拿马森林公园,在巨大的起重机上捕捉波澜壮阔的树冠风景图,
1994年,通过无线电,对数以十万计的学生,在伯利兹的森林树冠上进行实况转播。
种种的挑战与不竭的热情促使她成为勇敢的探索者!
拯救树木,以及上面的一切生物! "Saving trees and all that lives in them!"
-----------------------------------------------------------------------------------------------
尽管如此,在这趟努力学习如何身兼科学家和母亲角色的旅程中,我还是遭遇了许多挫折,我发现在野外研究时身体上所遭受的那种疲乏和痛苦,远不及情绪上的各种负担。我很庆幸自己能够体悟到,要在科学研究上有所成就,并非一定要牺牲家人之间的爱与共享。只要懂得在两者间取得平衡,并以对生命的热情和爱加以滋养,我们就每天都能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我也希望,身为一位科学家,我对于雨林保育的努力,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和他们下一代生活的世界再美好一点点。
——玛格丽特·罗曼
---------------------------------------------------------------------
编辑推荐
1.11幅获得作者授权的全彩照片,真实再现作者当年的树冠探险经历
2.全彩手绘风封面,附赠一幅完整的手绘封面插图
3.外封手绘封面搭配内封写实田野采风照片,使本书装帧别具特色
4.此简体中文版序言,为作者玛格丽特·罗曼为中国读者新就写成
-------------------------------------------------------------------------------------------------
书评
作者不但是树冠层研究的佼佼者,从小更是科展中、动物系中,甚至研究团队中唯一的女生。她的研究主题是雨林的树冠层,研究手段包括单条绳索、平台、起重机、热气球等等。她跟她的伙伴带我们走进树冠层,让我们有机会一窥雨林的生物及生态。这本书不论是对看门道,或是看热闹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很棒的床头书、入门书、参考书。
——科普作家 张东君
不在实验室、不在教室、不在办公室……这是一场在田野间举行的生物学飨宴。任何希望走上科学这条路的女性,无疑都会获得罗曼博士的许多启发,普罗大众也会非常喜欢这本书。
——《柯克斯书评》
通过阅读,读者可以同理罗曼在家庭与工作之间的挣扎。但让他们爱不释卷的,是她过人的研究精神和在丛林中充满欢笑的冒险。
——《出版人周刊》
罗曼的故事,不但与科学有关,也与人生有关。她告诉读者,澳大利亚树叶如何生长、喀麦隆树冠层里的食植行为、在巴拿马往树顶攀爬的藤蔓,还有伯利兹植物与昆虫间的紧密关系。她也告诉读者身为母亲、妻子的她,如何努力兼顾家庭和工作。
——《科学人》
罗曼以诙谐、谦逊的文笔,娓娓道来身为树冠和生态田野学家所面对的诸多挑战。本书在在体现一位不甘于平凡的女性,如何改写自己的生命篇章,如何在研究的同时也照顾孩子,更在树冠顶端大放异彩。
2022年1月6日 想读
我是月亮 豆瓣
7.8 (22 个评分) 作者: 朱宜 译林出版社 2021 - 10
【编辑推荐】
🌝 青年戏剧编剧朱宜作品集。“真正走进一个人的生活,像登月一样漫长和艰难”,我们有多久没有走进一个人的生活?哪怕是尝试走进。当人与人的交往仅限于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浮光掠影时,我们能看到的也仅仅是一个人与他生活的冰山一角。在《我是月亮》中朱宜带领我们,探索有伤痕、破碎、不完美但是丰富的值得拥抱的生活。
🌝 朱宜是一位专业编剧,是播客“跳一跳摘到果子”的主播,上海长大,现居纽约,用中英双语写作,喜欢攀岩,喜欢抛弃一切标签用普通人的眼光观察人类、探索一切未知领域。她形容自己的创作是“向世界吐露我发现的秘密”,这也使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
🌝 继陈思安《活食》、周恺《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之后,本书是“现场文丛”系列的第三部作品。“现场文丛”是由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主编,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连续书系。以瞩目汉语文学未来的可能性,推动中国青年文学图书出版为目标。书系勘探35岁以下的中国青年写作现场,鼓励文学探险和实验,旨在遴选世界文学视野的青年性和创造性的写作者。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近年来朱宜创作的六部戏剧作品。包括《我是月亮》《特洛马克》两部长剧,《哥本哈根动物园里一头年轻健康的长颈鹿安乐死了》《车祸》等四部短剧。《我是月亮》是她研究生期间创作的作品,十年来已经在国内外进行了多轮巡演,深受读者好评,每次都票房热卖。朱宜信任世界的丰富性和人的复杂性,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微小裂隙,探索那些难以归类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真正的戏剧性。
【媒体评价】
在迈入新世纪后,一种新的情况出现了。中国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已经悄无声息地积累了一种可与世界对话的能力。新的年轻一代,发展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心,他们相信可以通过英语的戏剧写作,在美国的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FOB截然不同于黄哲伦笔下的斯蒂夫,不会再轻易地被西方的模式化的价值体系所击晕了。他们已经在物质上、语言上和精神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这之中最显著的代表是朱宜。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高子文
Elegant and gritty, poetic and mundane, fantastical and ordinary.
优雅又粗砺,诗意又世俗,魔幻又日常。
——纽约Ensemble Studio Theater剧院 编剧部总监、导演 R.J.托伦
2022年1月5日 想读
炽焰燃烧 豆瓣
作者: [美] 罗恩·拉什 译者: 姚人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年1月3日 想读 原来炽焰燃烧也要出新版了。花正常价格集齐短经典系列有望!(其实不过买了不到10本而已🚬)
狂野之夜 豆瓣
WILD NIGHT! STORIES ABOUT THE LAST DAYS OF POE, DICKINSON,TWAIN,JAMES AND HEMINGWAY
作者: [美国]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译者: 樊维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9
本书初版于二○○八年,是美国当代重要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为致敬文学前辈爱伦•坡、艾米莉·狄金森、马克•吐温、亨利•詹姆斯和海明威而进行的一次颇具颠覆性的实验写作,曾入围当年度雪莉•杰克逊奖决选名单。在这部短篇集中,欧茨大胆戏仿五位作家的独特文风,以传记史实为据铺排故事,用惊艳犀利之笔刻画人性,以五个脑洞大开的故事呈现五位文学大师充满戏剧性的人生收官时刻。中译本经译者最新修订。
如果存在“女性文学家”(woman of letters)这一称谓的话,那欧茨将会是这个国家最应获得这一头衔的人。——约翰•厄普代克
我们之所以持续回去造访欧茨的国度,是因为她具有超越凡人的天赋,能让书页成为一扇窗,而窗外发生的一切会让我们确信,那就是生命的真相。——《纽约时报书评》
欧茨不仅通过巧妙模仿五位美国作家的风格来向他们致敬,而且深入他们的心灵……这是一部大胆颠覆的短篇小说集,欧茨将富于哲理的恐怖氛围与对人类处境的深刻省思结合在一起。总之,这是代表美国良知的杰出作家所进行的一次力量之旅。——《书单》
2022年1月3日 想读 狂野之夜居然悄摸出了新版吗!我怎么四个月了才知道!速去买了。(是我的2020春季最佳!)(为什么不是年度最佳:因为2020阅读单过于神仙打架。但要说2020哪本读得最爽仿佛嗑药,那还是《狂野之夜!》和《上帝之子》。)
营救距离 豆瓣
Distancia de rescate
作者: [阿根廷] 萨曼塔·施维伯林 译者: 姚云青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
2017年度布克国际文学奖入围作品 《吃鸟的女孩》作者最新力作
布宜诺斯艾利斯郊外的豆田,看似宁静却埋伏危机。阿曼达经历的是梦魇,还是真实?
我记得五岁时我就给我妈妈讲“睡前故事”,我还不会写字,就让妈妈记下关键情节,留出空白,到了白天我会把插图补上。
——萨曼塔•施维伯林
——————
年轻的母亲阿曼达带着女儿妮娜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市郊的度假屋度假,母女俩结识了好客的邻居卡拉。卡拉比阿曼达年长许多,可她看起来却那么美丽优雅,也神秘莫测。
阿曼达躺在医院里,女儿已不在身边,到底发生了什么?她的记忆可靠吗?
田野在我们眼前发生变化,却无人注意到;也许不仅仅是干旱或除草剂,也许还关涉我们与孩子之间系连的那根生命线。
《营救距离》在追问这样的问题:如果灾难降临,每个人都难以逃脱,我们如何知晓事后会追悔莫及?
——————
施维伯林的小说神秘、充满幻觉,这仅仅是一方面,同时,它把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放大……徘徊不去的形象,引人深思的境遇。
——《纽约时报书评》
萨曼塔•施维伯林的声音在当代西班牙语文学里独树一帜,我期待听到更多她的讲述。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2022年1月2日 想读 via普通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