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转行 豆瓣
Working Identity: Unconventional Strategies for Reinventing Your Career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埃米尼亚·伊瓦拉(Herminia Ibarra) 译者: 张洪磊 / 汪珊珊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8
一名审计人员抛弃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创办了一家玩具公司;
一名职业技术经理人走出了知名企业,成为独立咨询顾问;
一位将要拿到终身职位的文学教授,成为股票经纪人;
一名律师放弃了原有的一切,成为一名船长……
如果你很想知道他们如何完成这么大的转变,那么本书非常适合你。
传统观点告诉我们,要想转型成功,首先要清楚自己最想做什么,然后据此来实施一个可行的方案。
然而,职业发展专家伊瓦拉博士告诉我们:转行并非换个工作那么简单,而是意味着自我的重塑。我们应该从实践中认识自我,而不是通过理论;通过在现实中尝试,而不是通过内省。随着尝试新的行动,接触新的组织,寻找新的角色榜样,向周围的人们重新讲述我们的故事,我们的职业追求会变得越来越清晰,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自画像。
伊瓦拉博士对来自各行各业的39位成功转行者进行了深度访谈,提炼出一系列职业转型的普适策略。这些策略与你已知的传统观点完全不同,是全新的、颠覆性的。伊瓦拉博士的"职业转型三部曲"将带领你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身份,发现一个未知却更美好的自我。
2022年5月30日 想读 via Riverbone。
爱是地狱冥犬 豆瓣
Love is dog from Hell: Poems 1974-1977
7.3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查尔斯·布考斯基 译者: 徐淳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国内首部布考斯基版权诗集
我始终一手拿着酒瓶,一面注视着人生的曲折、打击与黑暗……对我而言,生存,就是一无所有地活着。
——布考斯基
华兹华斯、惠特曼、威廉斯和垮掉的一代,在值得尊敬的他们那几代人中把诗歌推向更自然的语言。布考斯基又推进了一些。
——《洛杉矶时报》
美国底层人民的桂冠诗人。
——《时代》杂志
内容简介
如果你有能耐去爱
首先爱自己
但始终要意识到一败涂地的
可能
无论这失败的原因
看上去是对还是错——
早早尝到死亡的滋味不一定是
坏事。
置身教堂、酒吧和博物馆之外
像蜘蛛那样
忍耐——
时间是每个人的十字架
——布考斯基《如何成为伟大的作家》
2022年5月29日 想读 via刀锋书酒馆绝版墙。
萨巴斯剧院 豆瓣
Sabbath’s Theater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 译者: 张听泉 / 张艳 2022 - 2
“我写了一本邪恶的小说,但感觉它像羊羔一般纯洁。”
——罗斯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感言
《萨巴斯剧院》是菲利普•罗斯的早期代表作,获1995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本书的主人公米奇•萨巴斯曾是小有名气的木偶师,在曼哈顿拥有一家剧院,但如今六十四岁的他因病放弃事业、性丑闻缠身。他离经叛道,生活中重视的只有性,以此来反抗平庸的日常。情人德伦卡去世后,他在回望故人与故里的过程中,又引发了一系列的闹剧,现实生活成了他的舞台,萨巴斯的下流剧院再度开演。
1.现代版《失乐园》
昆德拉对罗斯的评价是,他是“一位伟大的现代情色史学家”。继亨利•米勒等人对性爱给予抒情诗般的狂喜后,罗斯对性爱本身提出了质疑。它仍属于享乐主义,但问题重重,伤痕累累,令人啼笑皆非。他在描写性爱时,罕见地将忏悔与讽刺结合在一起。因真诚而无比脆弱,也因讽刺而深邃之极。
2.“撒旦”萨巴斯登场,下流剧院开演
“《萨巴斯剧院》让人联想到《玛尔菲女公爵》,舞台上躺满了触犯七宗罪的尸体。”米奇·萨巴斯无疑是罗斯笔下的头号恶人,他的恶肆无忌惮,像杰昆·菲尼克斯变装成小丑从132级台阶上舞下来那样,洋溢着纯粹的生命力。
2022年5月29日 想读 via刀锋书酒馆。
打开一颗心 豆瓣 Eggplant.place
Fragile Lives: A Heart Surgeon’s Stories of Life and Death on the Operating Table
9.0 (106 个评分) 作者: [英] 斯蒂芬·韦斯塔比 译者: 高天羽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我经手过12000颗心脏。”作者在心外科暨胸外科从业数十年,手术成绩卓著。本书即汇集了作者经历的一些经典案例(多数发生在1970年代至2000年代之间),也剖白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工薪家庭的穷小子,被幼年时的医学纪录片鼓舞,也被亲人的离世刺痛,终于将自己历练成一名杰出的心外科医生。他为面试的成功而激动地徜徉在伦敦河岸街头,为先天心脏病或气道重度灼伤的小儿开胸,为病人和家属的焦灼与渴望而奋战,为对抗次日手术的焦虑而深入沙特沙漠欣赏夜空,为尽力修补而果断切削垂危的心脏,为救命而与医务主任对抗、“擅自”为病人安装人工的“电池”心,在命悬一线的攻坚手术面前还能讲出冷笑话……一位艺业精湛、傲气十足又敬畏生命的外科医生形象跃然纸上。那些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就存在的顶尖外科技术也令读者叹为观止。
在展现心胸外科手术的神乎其技之余,作者也借病症、病患和自己的业务游历,揭示了人世百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物文化,展现了一名外科医生眼中所见的悲伤与爱,以及对医疗制度、伦理和医学教育的反思,令读者收获很多感触和启发,是一部兼具叙事魅力、医学知识和奇迹的佳作。
【编辑推荐】
【巡回全球的惊险手术故事】
入行五十余年的杰出心外科医生,从英国到南非,再到沙特和澳洲,切开心脏,撩起肺部,剖开气管,植入电器……只为救活一个个生命!神乎其技,超乎想象。人类的心脏竟可以这样!
【饱含性格的纪实文学】
是作者一生的传记,也是医生和患者的人生百态,更是世界各地风土景色的万花筒。作者果敢骄傲乐观热情的性格,病患或从容或苦楚的人生经历、焦灼而又顽强的精神,全都跃然纸上。
【反思医疗,反思人生】
当医务制度和救人冲突时,医生该何去何从?手术风险巨大,患者和医生该如何决定?技术通神的医生也有做不成的手术?医疗的成效、界限究竟在何处?英国医生的经历、态度和思考,也必定引发中国医生和读者的不断反思。
【推荐语】
医生职业是利他主义的。韦斯塔比,这位与我同时代学医的医生,面对着难以想象的风险与挑战,在努力把一个个现代医学几乎无能为力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除了失败,还有法律和伦理设置的禁区。我十分感慨的是,韦斯塔比讲到,在当今英国(不仅是我感受到的中国)的医疗环境下,已很难甚至不可能培养出这种优秀医生了。这正是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改革需要深思的问题。
——胡大一,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
对作为同样进行人工心脏辅助和心脏移植临床和研究的我来说,韦斯塔比医生提及的相关技术皆已非常熟悉,但很可惜在目前中国仍然没有引进更先进、更长时间使用的人工心脏设备,可以想象面对众多晚期心衰患者,心脏外科医生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当然安贞医院是国内最早和最多应用相关技术的医疗机构之一,作为其心外科团队成员,就像韦斯塔比书中描述的那样,我已经在临床中目睹和完成了一些既往难以实现的奇迹,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同时令人欣慰的是,在众多专家呼吁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先进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的国际公司已经有计划在中国开展这类昂贵的救命设备的临床使用,预计几年后中国的心衰患者就有条件使用这些先进的设备,从而能够像书中那样,从濒临死亡中恢复日常的生活。
——张海波,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
心脏外科可不是平凡学科,它是人工循环、呼吸及麻醉、输血等技术高度发达之后的二阶分科。“打开心脏”是心脏外科大夫的入门手艺,标准动作,也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职业操作。
牛津心外科医生韦斯塔比的职业生活中就充满了惊险奇遇:主动脉瓣严重畸形的马术爱好者因妊娠而凸显危机,没有脉搏、没有血压的机械心脏人、电子心脏人,两颗心脏并联工作的手术方案,人工肺技术……虽说心脏外科救助场景不是影视剧,但却时时上演着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戏。心脏外科大夫的脑洞比影视编剧大得多,患者在苦难的过山车上跌宕的程度也比好莱坞大片刺激得多。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作者是一位厚颜无耻、铁石心肠的执刀者,也是一位悲天悯人、热血澎湃的救赎者;本书则既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系列人间悲剧,也是一部让人忍俊不禁的外科医生养成史。学院派医学的严肃与典型的英式幽默交相辉映,总是让我猝不及防间时而泪眼婆娑时而又捧腹不止。我刚刚读过一遍,已经忍不住要读第二遍了。
——李清晨,儿童心胸外科医生,科普作家
2022年5月28日 想读
错乱 豆瓣
Insensatez
7.0 (27 个评分) 作者: [萨尔瓦多] 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 译者: 张婷婷 2022 - 5
历史与现实充斥着疯狂与暴力,我们何以抵御精神错乱?
拉美后“文学爆炸”时代重量级作家
荒诞不经的黑色喜剧,引人深思的现实寓言
波拉尼奥、詹姆斯·伍德、乔治·桑德斯、朱诺·迪亚斯 推荐
🎭内容简介
一位毒舌作家逃亡在国外,莫名发现自己被一个教堂雇去编辑一份长达一千一百页 的口述档案。这份档案记录和揭露的,是十年前军队对当地原住民骇人听闻的屠杀事件,其中包含很多受害者的泣血证词。
在编校的过程中,他不断为证词中如巴列霍诗歌一般醇厚的字句而沉醉。从受害者的自述“我的脑子缺了一块”,到亲人的哀叹“那些房子,它们在伤心,因为里面早已无人……”,再到最直击人心的“我们都知道谁是杀人犯”。他的意识逐渐被吞噬。像一只正走向祭祀场的羔羊,他因病态的妄想而陷入神志错乱,直至分不清历史与现实,不可避免地对施害者和受害者都产生了认同。
而与之相对应的,他也身处真正的危险之中。毕竟,大屠杀的刽子手们仍然统治着那个不具名的拉美国家。
🎭编辑推荐
1.拉美后“文学爆炸”时代重量级作家代表作,众多欧美名家倾力推荐。
★ 西班牙语文学界最高奖项之一曼努埃尔·罗哈斯奖章获得者。
★ 莫亚的作品不仅畅销本国萨尔瓦,更斩获诸多国际声誉,受到诸如罗贝托·波拉尼奥、詹姆斯·伍德、朱诺·迪亚斯、乔治·桑德斯等欧美名家倾力推荐。
★ 他使萨尔瓦多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有了一席之地。
★《错乱》是作者首部译入英语等12种语言的小说代表作,入围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作者手稿已被马德里塞万提斯学院珍藏。
2. 一部荒诞不经的黑色喜剧,在爆笑与不安之间获得一次癫狂眩晕的阅读体验。
★ 莫亚的文字风格强烈,被誉为“磕了药的卡夫卡”“中美洲的托马斯·伯恩哈德”。
★ 叙述者以喋喋不休的语流、时喜时悲的辩白,将读者裹挟进一个荒诞与恐惧交织的词语旋涡中,使其以加速度坠入癫狂的意识深渊,在荒唐爆笑和痛苦不安之间摆荡,这将会是一次不可多得阅读体验。
3. 一篇引人深思的现实寓言,见证历史的同时,思考在同样充斥着疯狂与暴力的今天,我们何以抵御精神错乱?
★ 中美洲以其特殊的历史,至今仍是全球暴力现象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小说原名《我们都知道谁是杀人犯!》,其背景就是长达36年的危地马拉内战期间军队对国民犯下的种种暴行。
★ 莫亚以其“最懂得如何叙述恐惧”的大师之笔,不仅生动展示了中美洲历史中的野蛮与疯狂,也深刻描摹了人类普遍的冲突与心灵奥秘,堪称一篇精妙的现实寓言,引人深思。
🎭名人推荐
(莫亚的)写作仿佛发自其祖国的诸多火山之底。……他作品中犀利的幽默,仿如巴斯特·基顿的电影,又似一颗定时炸弹,足以威慑那些蠢蛋(民族主义者)脆弱的稳定感,让其失控,恨不得把作者吊在公共广场上。而实际上,对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来说,我实在想象不出还有比这更高的荣誉。
——罗贝托·波拉尼奥
一位风格强烈的作家。在其精悍的小说中,他以情感强烈的讽刺笔调攫住一个虚构概念,然后再不断对其进行挤压,再挤压。
——詹姆斯·伍德,文学评论家,《小说机杼》作者
仿佛磕了药的卡夫卡。
——雅沙·霍夫曼
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是当今最具创造性的小说家之一。他对人类状况的探索,植根于他对政治和心灵奥秘的深刻了解,具有无尽的魅力,他是一个世界宝藏。
——克里斯托弗·梅里尔,联合国国际写作计划负责人
奥拉西奥的小说是理解中美洲现实和当今文学意义的关键。他是与时代最息息相关的在世作家之一,对人类冲突及矛盾有着深刻的理解。我们为有他作为西班牙创意写作硕士课程的一员而感到非常自豪。
——阿娜·梅里诺,艾奥瓦大学西班牙语创意写作项目负责人
我力荐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的这部极其优秀的作品:在一个不具名的国家,一位作家接下一份编辑记录了军队暴行的报告的危险工作。它仿佛一段堕入地狱之旅,也是一个关于人何以为人的故事。
——朱诺·迪亚斯,普利策奖得主,《奥斯卡·瓦奥的短暂而奇妙一生》作者
它的成功取决于叙述者富于尖刻的喜剧性、黑暗而分裂的声音。
——亚伦·舒尔曼
莫亚有着罕见的才华,他写的小说,节奏快速而内容完满——让人感觉大气,同时形式上又美妙且富于戏剧感……读完这部作品惊人的结尾,你又会重新回到开头,惊艳于他的大师手笔和见识。
——乔治·桑德斯,布克奖得主,《林肯在中阴界》作者
一部技艺精湛的道德寓言,仿佛卡夫卡去拉丁美洲寻找写作素材了。
——罗素·班克斯
和卡夫卡一样,莫亚以讽刺之眼关注官僚是如何成为独裁者的同谋的……从荒谬写到恐惧,又回到荒谬,这和《城堡》有某些相似的特质。
——汤米·瓦拉赫,美国公共广播新闻杂志《世界》
如同已故的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错乱》中的叙述者“仿佛是一条蛇,他会发出咝咝响,会吐出剧毒”,但莫亚又能将伯恩哈德式长句自如地扭转,从而为其所用。
——The Millions
莫亚将焦虑变成一种艺术形式、一种反抗行为。……他使得萨尔瓦多在文学版图上有了一席之地,让它在国际上有了独立于头条新闻的存在。
——《国家》
衡量小说死活的一个指标必须是其政治相关性,而拉美文学反复出现的繁荣现象与该地区如同无底洞一般的战乱和纷争有很大关系,这并非巧合。……作为一个文体家,莫亚与波拉尼奥并不是特别像,但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他们很相似。在结构和长度上,《错乱》让人想起《智利之夜》或《遥远的星辰》……这三部作品都将叙事权交给了一个越来越不可靠的政治暴力的见证者,通过某种文学野心或学术研究的怪癖,他知道了太多。
——《纽约太阳报》
2022年5月26日 想读 via夕阳。
失控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
8.3 (10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凯文·凯利 译者: 东西文库 新星出版社 2010 - 12 其它标题: 失控
《失控》,全名为《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
2006年,《长尾》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在亚马逊网站上这样评价该书:
“这可能是90年代最重要的一本书”,并且是“少有的一年比一年卖得好的书”。“尽管书中的一些例子在十几年后可能有些过时,但(它们所表达的)信息却越来越成为真知灼见”。“在那时人们还无法想象博客和维基等大众智慧的突起,但凯利却分毫不差地预见到了。这可能是过去十年来最聪明的一本书。”
这是一部思考人类社会(或更一般意义上的复杂系统)进化的“大部头”著作,对于那些不惧于“头脑体操”的读者来说,必然会开卷有益。
《失控》成书于1994年,作者是《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这本书所记述的,是他对当时科技、社会和经济最前沿的一次漫游,以及借此所窥得的未来图景。
书中提到并且今天正在兴起或大热的概念包括: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说它是一本“预言式”的书并不为过。其中必定还隐藏着我们尚未印证或窥破的对未来的“预言”。
2022年5月26日 想读 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KK三部曲。忘记是哪门心理学老师推荐的了,普心或者实心?
人类砍头小史 Eggplant.place 豆瓣
Severd HISTORY of HEADS LOST&HEADS FOUND
7.6 (43 个评分) 作者: [英]弗朗西斯·拉尔森 译者: 秦传安 海南出版社 2016 - 7
人类的头是一件了不起的作品。在五种官能中,单单是头部就掌控了其中的四种,它严密地包裹住大脑,并且拥有整个身体最富有表现力的肌肉群。
头是人类极具区别性的特征,将我们的内心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尽管头拥有如此超群的能力,但也经历过黑暗时期,在人类历史上,主要表现为斩首或割取敌人首级。无论是一些西方的收藏家对干缩头颅的需求激发了大屠杀,还是二战中美军士兵把日本人的残肢送回亲人身边,无论是杜莎夫人将被斩首的罗伯斯庇尔的头做成塑像,还是达米恩•赫斯特在停尸房拍那些被砍下来的头颅,无论是盗墓骨相学家还是痴迷于头骨的科学家,人类学家弗朗西斯•拉尔森探究了我们这种对被砍掉的头颅的一种可怕的迷恋,并对此进行了严肃深入且有趣生动的探究。
本书研究充分,文辞极为精妙,其发现影响深远。当然,不可避免地具有黑色幽默性质,每章中关于人类学和历史学的披露描绘技巧娴熟,又异常扣人心弦。此外,本书还会经常挑战读者关于文明与野蛮、西方世界与“其他世界”、暴力与医学、宗教与礼教之间的二分式理解。
2022年5月26日 想读
在轮下 豆瓣 Goodreads
Untérm Rad
8.6 (30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吴忆帆 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8
《在轮下》是1946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当代德国文学界得奖最多的抒情诗人黑塞的杰作。黑塞运用淳朴与含蓄的手法,生动地刻画出主角汉斯·吉本拉德少年时期的生活、青春期的迷惑、神学校的教育与家庭背景。这是黑塞亲身血泪的经历,也正是黑塞自己的画像。书中充满着田园乡土的气味,对于心灵的危机与归宿的寻求有着传神纤细的刻画。
这是一位孤独的流浪者所奏出的优美的人生之歌。是一部以描写学生的悲剧,刻画青春期陷于迷惑的新文学作品。此书问世后,一时洛阳纸贵,迄今仍为文学名著中的畅销书。
2022年5月26日 想读
Girl Meets Boy 豆瓣
作者: Ali Smith Canongate U.S. 2007
2022年5月23日 想读 via堂本。“我比较喜欢的,聪明又有趣的女同相关的小说/故事,一个是jen campbell的《The Sister Who Ate Her Brothers: And Other Gruesome Tales》,……。另一个是Ali Smith的《girl meets boy》,希腊神话故事的改写,里面讲了一对姐妹,姐姐是直女,妹妹是女同,讲了她俩和partner的故事,然后把女权,同性,自我认同,女性意识觉醒,反对资本主义,男女同工不同酬,古希腊神话,殖民,姐妹家庭,都特别聪明巧妙地编制在这么一本薄薄的小书里,读得特别开心。”
Gender Stereotypes in Archeology 豆瓣
作者: Laura Coltofean-Arizancu / Bisserka Gaydarska
Were men the only hunters and producers of tools, art and innovation in prehistory? Were women the only gatherers, home-bound breeders and caregivers? Are all prehistoric female depictions mother goddesses? And do women and men have equal career chances in archaeology? To put it short, no. However, these are some of the gender stereotypes that we still encounter on a daily basis in archaeology from the way archaeologists interpret the past and present it to the general public to how they practice it as a profession.
This booklet is a short but informative and critical response by archaeologists to various gender stereotypes that exist in the archaeological explanation of the past, as well as in the contemporary disciplinary practice. Gender and feminist archaeologists have fought for decades against gender stereotypes through academic writing, museum exhibitions and popular literature, among others. Despite their efforts, many of these stereotypes continue to live and even flourish, both in academic and non-academic settings, especially in countries where gender archaeology does not exist or where gender in archaeology is barely discussed. Given this context and the rise of far right or ultraconservative ideologies and beliefs across the globe, this booklet is a timely and thought-provoking contribution that openly addresses often uncomfortable topics concerning gender in archaeology, in an attempt to raise awareness both among the professionals and others interested in the discipline.
The booklet includes 24 commonly encountered gender stereotypes in archaeology, explained and deconstructed in 250 words by archaeologists with expertise on gender in the past and in contemporary archaeology, most of them being members of the Archaeology and Gender in Europe (AGE) Community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Archaeologists. In addition, the stereotypes are beautifully illustrated by Serbian award-winning artist Nikola Radosavljević.
2022年5月19日 想读 https://weibo.com/ttarticle/x/m/show/id/2309404763635405685131?_wb_client_=1
Not Like a Native Speaker 豆瓣
作者: Rey Chow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 - 10
Although the era of European colonialism has long passed, misgivings about the inequality of the encounters between European and non-European languages persist in many parts of the postcolonial world. This unfinished state of affairs, this lingering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being caught among unequal languages, is the subject of Rey Chow's book. A diverse group of personae, never before assembled in a similar manner, make their appearances in the various chapters: the young mulatto happening upon a photograph about skin color in a popular magazine; the man from Martinique hearing himself named "Negro" in public in France; call center agents in India trained to Americanize their accents while speaking with customers; the Algerian Jewish philosopher reflecting on his relation to the French language; African intellectuals debating the pros and cons of using English for purposes of creative writing; the translator acting by turns as a traitor and as a mourner in the course of cross-cultural exchange; Cantonese-speaking writers of Chinese contemplating the politics of food consumption; radio drama workers straddling the forms of traditional storytelling and mediatized sound broadcast.
In these riveting scenes of speaking and writing imbricated with race, pigmentation, and class demarcations, Chow suggests, postcolonial languaging becomes, de facto, an order of biopolitics. The native speaker, the fulcrum figure often accorded a transcendent status, is realigned here as the repository of illusory linguistic origins and unities. By inserting British and post-British Hong Kong (the city where she grew up) into the languaging controversies that tend to be pursued in Francophone (and occasionally Anglophone) deliberations, and by sketching the fraught situations faced by those coping with the specifics of using Chinese while negotiating with English, Chow not only redefines the geopolitical boundaries of postcolonial inquiry but also demonstrates how such inquiry must articulate historical experience to the habits, practices, affects, and imaginaries based in sounds and scripts.
2022年5月16日 想读 via燕仰《语言的危机,自我治愈,与突然想写的连载》。
好不愤怒:女性愤怒的革命力量 Goodreads 博客來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 and Mad: The Revolutionary Power of Women's Anger
8.7 (26 个评分) 作者: [美]丽贝卡·特雷斯特 译者: 成思 新星出版社 2022 - 5
★内容介绍
破除偏见,去污名化,为女性愤怒正名之作。
女性愤怒常常受到排斥、遮蔽和压制,愤怒的女性常被视为歇斯底里、“疯女人”,但是,丽贝卡断言,女性的公平之怒始终是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强大力量之一。《好不愤怒》从愤怒的性别化谈起,重新审视了主流文化对男性愤怒与女性愤怒的双重标准,重新审视了2016年美国大选、MeToo运动以来美国乃至全世界女性遭受的不公平对待,以及女性力量的崛起,探讨了各种各样的女性愤怒,考察了得到的各种回应并分析其背后折射的社会心理,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愤怒是真实的、合理的、应该的,也是有必要的”。作者以精彩的文笔、犀利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适时呈现了一项意义非凡的调查研究,让我们得以一窥女性愤怒的历史与不可忽视的力量。
------------------------------------------------
★编辑推荐
女性发明了一百万种方式来改变世界,“阁楼上的疯女人”也有变革社会的力量!
从来不会有人告诉我们,不肯顺从、顽固执拗、狂烈暴怒的女性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历史,塑造了我们的当下,引领了我们的行动,也推动了我们的艺术。我们应当了解这些。
◎破除主流偏见,去污名化,为女性愤怒正名之作。历数女性,尤其是女性愤怒在社会变革中的推动力量,堪称一部“女性愤怒小史”,以愤怒为切口,辐射整个美国乃至全球女性的生存境遇。
◎振聋发聩的当代女性宣言,男性也应该读读的行动指南。丽贝卡告诉人们,愤怒的女性并不孤单,愤怒是合理的、应该的,也是有必要的;她让女性有机会听到别人说出,她们也遇到了同样的事情,她们也同样感到愤怒,从而知道自己也可以大声说出来。
◎看见女性的力量,为女性愤怒谱写的一曲颂歌。本书从韦恩斯坦性侵事件谈起,揭示了MeToo运动前后女性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和生存困境,也历数了史上每一次变革背后的不应被忽视的女性,这本书告诉我们,要珍视愤怒而不是压抑和禁锢它们。
◎获奖无数,《纽约时报》畅销书,亚马逊#1 Best Seller,《华盛顿邮报》年度十佳,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奖作品,盘踞美国《人物》、国家公共电台、ESQUIRE、ELLE、WIRED年度榜单,《纽约时报》《科克斯书评》《时代周刊》《出版人周刊》《书单》等好评如潮,Goodreads高分图书。
------------------------------------------------
★名人推荐
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几乎每隔五十年就会掀起一波女权运动浪潮,每波浪潮中都会涌现出新的声音,以更为雄辩有力的言辞提出同样的正当诉求,追求社会公正和政治平等。我们如今身处新一波的女权主义浪潮之中,其中最响亮的一个声音就来自丽贝卡·特雷斯特。她在新书《好不愤怒》中基于女性的深刻感受,结合翔实的文献调查,讲述了一直以来女性蓄积的愤怒如何遭到压制与禁锢,是我读过类似话题中最棒的一本。向各位力荐!
——维维安·戈尔尼克(Vivian Gornick)
丽贝卡·特雷斯特文思敏捷、论证有力,读完此书,我确信女性必须重新掌控愤怒的力量,方能发起21世纪的变革。说实话,我们都厌倦了感到厌倦。是时候让我们好不愤怒了。
——布里特尼·库珀(Brittney Cooper,《怒于言表》作者)
这个国家最杰出的女权主义声音。
——安妮·拉莫特(Anne Lamott,《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作者)
------------------------------------------------
★媒体评价
这一年里,性别及相关话题成为全国性的议题,而丽贝卡·特雷斯特给这次国民大讨论带来的影响最为关键。她以充满睿智、触动人心的文字,帮助读者理解这一文化转型。
——美国国家杂志奖授奖词,2018年
探讨了这种不被社会认可的女性情绪在政治上的用途,令人振奋……文笔激昂,信念坚定……激励人心的阅读体验。——《纽约时报书评》
正合时宜,发人深省……适合当下,却又超越当下,这些讲述和探讨通常来自女性,但男性也都有必要读读……实事求是,令人信服……特雷斯特以雄辩有力的论证强调指出,这一现状不应只归咎于某些势力与体制,个体也应当为此负责。——《华盛顿邮报》
特雷斯特专攻女性主义和政治方面的写作,对此她尤为擅长……特雷斯特敏锐地指出,黑人女性是如何为这个国家的妇女运动奠定了基石……女性主义向我们的日常生活注入了一些复杂因素,而特雷斯特则巧妙地将这些复杂因素理清道明。——《时代周刊》
汪洋恣肆……《好不愤怒》是对女性愤怒,这种今日烧得愈旺的催化力量的庆祝和宣泄。
——《奥普拉杂志》
从妇女参政者到“#MeToo运动”,特雷斯特的书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令人发狂的女性正义之怒的纲要,书中同时还向我们展示了有效和集体运用愤怒带来的好处。——《名利场》
激动人心的故事,令人钦佩。——《大西洋月刊》
一场针对美国政治、文化和个体不公的响亮辩论。……一次对女性愤怒的深入研究……诸多个体的声音与故事合力赋予了本书巨大的吸引力……也是一拨追求更大的自由和正义的行动号召。——《科克斯书评》
直击要害……特雷斯特在结语中提醒女性,不要将她们的愤怒一笔勾销——即使未来有所好转,即使“你自己没有遭遇不公……紧迫感会淡去”,也不要把注意力移开。
——《出版人周刊》
男性表达愤怒,会被视为“激动人心、直截了当”“是我们国家的摇篮曲”,女性表达愤怒,则被当成“指甲划过我们国家的黑板时发出的刺耳声”——特雷斯特如此断言。在这本令人振奋的新书里,她探讨了从卡丽·内申到碧昂丝、再到帕克兰高中的女生等不同时期的愤怒女性取得的成就。她从女性愤怒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了2016年美国大选、黑人权力运动以及“#MeToo”运动(包括她自己遭遇韦恩斯坦的故事),并且引用研究指出,咒骂能让人更持久地忍受痛苦。这本鼓舞人心的书出现得正是时候。
——《人物》
应景,引人入胜,特雷斯特的一腔怒火之作必将引发关注和讨论。作者结合当下思潮,深入考察了古今女性与愤怒的关系,以及表达和抑制女性愤怒的后果,揭示了人们往往将负面因素加诸女性愤怒之上的双重标准,这种双标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被用作使她们缄默和压制她们。
——BOOKLIST
《好不愤怒》是特雷斯特为女性愤怒谱写的一曲颂歌……深思熟虑、细致入微。作者发现,人们对这种愤怒的感知(和容忍度)会根据女性生气的内容和对准对象而发生变化,并指出,即便是出于正义、属于正当情绪的一种,女性仍然会为自己的愤怒感到羞耻或被这种羞耻本身所激怒。鉴于此,她有力证明了为何女性拥有和驾驭自己的愤怒如此重要——任何成功的变革都有赖于它。
——BUZZFEED
女性很生气,而特雷斯特正是描绘她们愤怒的样貌、成因和影响的人……是对正义之怒研究的应景之作。——ELLE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愤怒的来源、女性愤怒面临的挑战以及女性愤怒对政治变革的推动力量的深入研究著作。——ESQUIRE
才华横溢,振奋人心。——THE NATION
特雷斯特的女权主义宣言……女性在公共领域的愤怒往往被扭曲、污名化,并以男性想象不到的方式遭到抹黑,本书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有力盘点。——BOOKFORUM
(本书)讨论了女性愤怒的变革力量及其远超于此的非凡意义。——PUREWOW
美国最聪明的性别和政治写作之一。——《波特兰月刊》
2022年5月12日 想读
Complete Dutch 豆瓣
作者: Quist, Gerdi; Strik, Dennis
2022年5月10日 想读 看了现在完成时那章,讲得很清楚。(我就是受不了Dutch in 3 Months了才跑过来的……)
苦役列车 豆瓣
苦役列車
8.0 (11 个评分) 作者: (日)西村贤太 译者: 武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 8
19岁的男主人公贯多,初中毕业后只身一人离家出走,在没有朋友、没有女友的情况下靠在港口打短工维持生计。贯多在有学历、有女友的同龄人面前表现得非常自卑,并变得自虐和粗暴。他为了每月的房租发愁,无法逃避对别人的嫉妒,过着孤独与贫困的日子。唯一的兴趣是读小说,并最终成为了一个脾气恶劣的小说家。作品以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写出了社会底层年轻人的孤独与穷困。
2022年5月7日 想读 via海带岛:“刚刚查别的资料的时候,无意中知道,西村贤太今年2月的时候死掉了。_x000d_
我觉得我应该算非常关注日本文坛讯息的那部分人吧。但完全不知道他死掉了,况且,我还那么喜欢《苦役列车》 这本书。倒不是要表达什么“这么詳しい的我居然不知道”之类意思,只是觉得好像这样的结局很“西村”。_x000d_
查了维基后得知,2月4日他从赤羽(住在廉价街区赤羽这件事也完全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展开)乘上出租车以后,在车上突然没有意识了,司机把他送入医院以后抢救无效死亡。死的时候54岁。”
舒吉·贝恩 豆瓣 Goodreads
Shuggie Bain
8.0 (6 个评分) 作者: [英] 道格拉斯·斯图尔特 译林出版社 2022 - 5
“我妈妈太漂亮了,不需要干活。”<br /><br />“她会从水槽底下拿酒喝。但她是我妈妈,你不喜欢她也没有关系。”<br /><br />“如果可以永远保护她,那该有多好。”<br /><br />1981年,英国格拉斯哥,矿山关闭,失业率高涨,整个城市陷于贫穷。<br /><br />家里只剩下八岁的舒吉和他偶尔清醒的妈妈。他听着动静来分辨妈妈的状态:号哭声代表她昨晚喝断片后又被男人伤害;电话声说明她正准备疯狂咒骂;即使没有声音也并不安全,有一次,舒吉发现她跪在地板上,头放在燃气烤箱里。<br /><br />舒吉曾勾住妈妈的小拇指,向她承诺不会像哥哥姐姐那样离开。他靠在妈妈身边,为她准备三个茶杯:第一杯是水,用来润喉;第二杯是牛奶,用来缓解胃酸;第三杯是酒。妈妈只会先拿第三杯……<br /><br />我们习惯了讲述父母之爱,但有时候,孩子的爱才是无条件的。
2022年5月5日 想读
充满幻觉的轻浮时代 豆瓣
作者: [法]莫里斯·萨克斯 译者: 张香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4
本书开始于1919年7月14日这一天,法国在一战后首次欢度国庆,街头巷尾充满了欢乐的人群。之后断断续续记载了此后的十年,正是法国社会充满疯狂激情的年代,直到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为它画上了句号。
书中的“我”出身于巴黎上层社会,是巴黎政治学院的学生,生活奢侈,出手大方。除追逐女孩子外,“我”热衷于各种文化沙龙,对当时的众多文化名人都十分熟悉。“我”厌倦人云亦云的文学评论,十分欣赏才露头角的普鲁斯特,对立体派、爵士乐、黑人杂志和电影等新事物充满热情。“我”喜欢阅读《新法兰西杂志》,并在日记中常常抄下一些精彩片断。
但“我”又是一个慵懒而涣散的人,在写过1920年12月23日的日记后便停歇,直到1928年6月28日才重新提笔,把过去八年的琐碎回忆以他人日记的形式散乱地拼凑在一起。
作者借助日记体裁,介绍了当时重要的艺术集会,书籍、演出、音乐会、展览等,讲述了“一战”后法国传统艺术和审美所受到的冲击。作者在书中也讲到了“一战”之后法国社会观念的巨变,对人们贪图享乐的风气和布尔乔亚热衷超现实主义思想的现象进行了描述。
利用这种日记随感的形式,作者对他当年的一部分真假友人们进行了刻薄的攻击。毕加索是个恶毒的小市民,而友善的科克托也成了虚伪的吹牛者。
本书的末尾则明显带有感伤的情调,似乎预感到曲终人散的时刻已经来临。作者在结尾写道:“昨天,华尔街股市暴跌,狂跌”,“我们一无所有了”,“我不会再有时间继续写日记了”。
2022年4月29日 想读 via雄狮亨利。https://m.weibo.cn/7724475992/4763233967670561 我觉得《昨日的世界》并不是同类题材里最好的。我推荐一本《充满幻觉的轻浮时代》这是犹太人莫里斯·萨克斯的日记。记录的是他1919年到1929年之间的生活。
因为是日记,所以毫无文学修饰,一切平铺直叙。没有茨维格那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因为所有的香槟、爵士乐、美女、汽车、毕加索就是作者的日常生活。

这种日常生活随着1929年的股市暴跌而终结。

然后这本书就结束了!完了!没有了!就是这种戛然而止,创造出了十倍于《昨日的世界》的效果。因为《昨日世界》展现的是“你平凡的生活成了一代人的白日梦”,萨克斯的日记展现的是“你平凡的生活成了你自己的白日梦!”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可怕呢?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全五冊套書) 豆瓣
Passerelles: philosophie terminales L.ES.S
9.6 (8 个评分) 作者: Blanche Robert / Hervé Boillot 译者: 廖健苡 / 梁家瑜 大家出版 2019 - 3
一個人如果停止思考,就失去身而為人的資格
一個國家如果放棄哲學,就放棄了成就偉大的條件
什麼是哲學?如果要給一個最簡單的答案,那就是:「人對於自身處境的反思」。
當然有些人想得比較淺,有些人則想得比較深。相較於一般人也可以有自己的一套生存哲學,哲學家的所思所想就更為深邃,他們的哲學不僅是對自身處境的反省,更是對於所屬時代的回應。
如何讓自己的思考更深刻、更周全,這有賴於哲學的訓練。
法國自中學階段即重視哲學教育,其目的不在於把學生訓練成專門解答問題的機器、把學生教育成順服的國民,而是要養成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將學生培養成懂得批判思考的公民。《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系列是翻譯自法國高中的哲學教科書,中譯本分為五冊出版,主題分別為:政治、道德、主體、文化、理性與真實,其中又以主體哲學為核心。
主體是「思考的存在,是感知的基礎,也是行動的起源」。(第三冊)由此出發,我們將發現:
──我們是認識的主體,我們會意識到自己理性能力的限制,而追問:我能知道什麼?如何區別真與假?(第五冊)
──我們是道德的主體,我們要追問:我應該做什麼?什麼是善?什麼又是惡(第二冊)
──我們是政治行動的主體,我們可以期望什麼?這裡要問:國家的角色是什麼?公民的角色又是什麼?(第一冊)
──我們所在的共同體是一個文化主體,我們如何理解所屬共同體的語言、藝術、宗教與歷史?如何與不同於自身的文化交往共處?(第四冊)
出版《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並不意味著我們主張將法國的哲學教育「移植」、「照搬」到台灣來,而應該是一種文化視野的參照。「原來別人是這樣做的……,那麼我們台灣可以怎麼做?」這才是我們想問的問題。
正如同柏拉圖在《理想國》的「洞穴寓言」所說的,人們必須掙脫在洞穴裡的鎖鏈,到洞穴之外看看外面的風景,才能對自身的處境有更深入的反省與思考。
哲學思考是公民素養最重要的一環,在這個時代,我們不可能期待哲學家皇帝降生,但我們可以期許我們的國家是哲學家的國度,讓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是懂得思考的公民,在路上遇見的都是哲學家,彼此可以經由意見的交換,共同謀求幸福的生活,這是偉大的共同體的繁榮景象。
康德在〈答「何謂啟蒙?」〉這篇文章的開頭曾說:「啟蒙是人之超脫於他自己招致的未成年狀態。」期盼本書成為我們鍛鍊思考的磨刀石,成為我們自我啟蒙的開端。
■ 本書五冊重點討論課題如下: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政治哲學導論╱社會╱交換╱國家╱正義與法律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人能自主選擇而負擔道德責任嗎?──思考道德的哲學之路》
道德哲學導論╱自由╱義務責任╱幸福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我能夠認識並主宰自己嗎?──建構自我的哲學之路》
主體哲學導論╱意識與無意識╱知覺╱他人╱欲望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4:文化是讓人脫離本性還是實現本性?──思索文化的哲學之路》
文化哲學導論╱語言╱藝術╱勞動與技術╱宗教╱歷史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理性與真實╱理論與經驗;論證╱詮釋╱生命;物質與心靈(精神)╱真理
2022年4月28日 想读 via K。「自从之前从象上了解到《西方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读本》《向下扎根!德国教育的公民思辨课》这两套社科科普书后,刚才又从象友的嘟嘟配图了解到一套五册的《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赶紧去下载了。象是宝藏网站 👍」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 1 豆瓣 Goodreads
7.8 (8 个评分) 作者: 克莉絲汀.舒茲-萊斯文 译者: 陳中芷 麥田 2017 - 4 其它标题: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
※德國最受歡迎的思辨讀本※
學習有原則的使用你的權利,同時捍衛他人的權利,
民主教育就從向下扎根開始!
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
在非洲,用30歐元就能買到一個兒童;在德國有20萬人因非法居留遭到雇主剝削;目前全球約有240萬人口販賣受害者,人口販子以提供海外機會為誘餌,在東歐、亞洲、非洲或拉丁美洲國家吸引婦女上鉤,常常卻在西歐、北美和亞洲將她們賣為娼妓;而全世界估計有2,700萬人過著隸屬他人、不自由的生活……
「比起共利意識,共罪意識所提供的反思性更重要。那些對國家暴力視而不見的人們,以邪惡的平庸,容忍了暴力持續進行,支持了暴力持續長大,因而也是暴力的一員。」──楊翠
人性中的殘忍與貪婪,正在你我的身邊上演。

◎為什麼每個權利都來自於其他權利?
◎仇外是如何產生,歧視又是如何開始的?
◎以正義為名:難道民主不會傷害人權嗎?
◎我們該怎麼擁有市民勇氣,又該如何運用?
你曾試著和別人討論、或者為你的孩子解釋「什麼是民主,什麼是人權嗎?」這樣的題目雖然宏大,卻是身為一個公民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
資深記者、現為德國暢銷作家克莉絲汀.舒茲-萊斯擅長用生活化的例子,向年輕讀者介紹上述的抽象概念:像是以被霸凌的情境,來解釋人類的尊嚴始於免於恐懼的自由;以被當成商品販賣的非洲兒童,說明今日人權仍被踐踏的境況;以仇視外國人的事件,點出歧視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被複製;以氣候變遷和低工資,說明我們的行動對其他國家的影響。讀完之後,我們將了解何謂民主及人權,並且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周圍的世界,或許,也會做出更有自覺的行為。
本書特色:
◎收錄沈清楷‧楊翠兩位老師的精闢導讀;
◎作者專為年輕讀者撰寫,文字流暢易讀,卻不流於刻意討好;
◎書中共有75個子題,每個子題皆可做為課堂延伸討論的題目;
◎搭配得獎插畫;內容要點與註解並以特別色做出區隔,一目了然!
2022年4月28日 想读 via K。「自从之前从象上了解到《西方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读本》《向下扎根!德国教育的公民思辨课》这两套社科科普书后,刚才又从象友的嘟嘟配图了解到一套五册的《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赶紧去下载了。象是宝藏网站👍。」
自由 豆瓣
作者: 泽格蒙特·鲍曼 译者: 杨光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 5
自由是人类普遍的追求,人们往往将之视为不证自明的公理。然而,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却向我们展示,个体自由既非普世,也非必然,本书就是对后现代社会中的自由进行反思的一部力作。
正如鲍曼先生本人所言,该书的写作意图就在于化“熟悉”为陌生,也就是要把人们通常视为理所应当的个体自由作为一种不经解释则无以自明的现象。本书以简洁有力的论证揭示:个体自由得以存续要依赖于特定类型的社会条件,而且也可能随着这些条件的消失而消失,所以,我们绝不能够、也不应当将其视作当然之物。
自由是社会科学中永恒的话题,鲍曼先生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细致的分析和雄辩的论证,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维度中的自由,相信读者一定可以从中更好的把握自由的真谛。不过,由于作者的局限性,本书所讨论的自由话题是在资本主义的前题下进行,其不完整性是非常明显,相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2022年4月28日 想读 via K。西方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读本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