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血清素 豆瓣
Sérotonine
5.5 (11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歇尔·维勒贝克 译者: 金龙格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这是一部关于个人对抗抑郁,个人对抗社会瓦解的故事。
现代人需要在无意义中拼凑活下去的理由,在化学物质中提取幸福的真谛。
~~~~~~~~~~~~~~~~~~~~~~~~~~~~~~~~~~~~
血清素,又名5-羟色胺,大脑的神经传递物质。它被普遍认为是幸福和快乐感觉的贡献者。
血清素指标下降,抑郁症风险上升。
这是一个人人都说自己有抑郁症的时代。“我”,46岁,农业高级顾问,致力于扶持法国本土农业,高薪厚禄,还有一个人人艳羡的日籍女友。“我”没有抑郁的理由,但“我”知道,生活在分崩离析。女友不爱“我”,工作没意义,写再多报告也无法帮助法国农民摆脱破产困境。四十多年来,“我”努力地按部就班地恪守中产准则,却发现一切变得荒谬可笑。
于是,“我”玩起了“消失”,退了公寓,辞了工作,和女友不告而别。开了追寻自我的旅途,想要找回失去的友谊和爱情。幸福曾近在咫尺,“我”还是无可救药地把它毁了。
2022年12月30日 想读 via溺水。
魔桶 豆瓣
The Magic Barrel
作者: [美国] 伯纳德·马拉默德 译者: 吕俊 2021
《魔桶》是美国当代重要小说家、普利策小说奖得主伯纳德•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品集,也是作者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于一九五九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这本书里讲述了鞋匠、小职员、青年学者、小店主等小人物的故事,他们大多夹在生活的种种不幸与尴尬之间,可以苟且偷生,却难以维持体面。然而,他们对尊严的追求,恰恰注定了他们必然经受无尽的苦难与挣扎。人的精神必须经由痛苦和孤独才能得到升华,这正是马拉默德笔下的“不幸者的人道主义”。
2022年12月30日 想读 via溺水。
小说家的假期 豆瓣
小説家の休暇
8.8 (8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吴季伦 北京联合出版社 2021 - 8
从小说、戏剧、艺术、到社会问题,大胆剖析当代文艺滥觞 尖锐直指日本社会病灶
独家收录三岛由纪夫离世前未完成遗作《日本文学小史》
三岛由纪夫随笔评论代表作 简体中文版首度面世
编辑推荐:
1、三岛由纪夫文艺评论、随笔的代表作。集结其创作巅峰时期文艺思想的核心与精华。
2、 知名译者吴季伦担当翻译,其功力深厚、译笔极佳。
3、中文简体首译,了解三岛由纪夫其人及其文艺思想的不可或缺的绝佳文本。
内容简介:
《小说家的假期》是三岛由纪夫在创作鼎盛期写下的随笔、评论作品。在本书中,三岛以丰富而深刻的感受性深度考察了当代文明、社会、文学、艺术等诸多问题。
他只身潜入复杂多变的现代文明的丛林,以华丽大胆的文风、戏谑深刻的笔触,从多个角度论及文艺滥觞,尖锐直指时代病灶。本书是三岛式哲学思考的原点,全面展现了三岛的文学观、艺术观、价值观,是凝结三岛思想的精华之作。
本书另收录三岛挑战历来日本文学史观的反叛之作《日本文学小史》。
2022年12月30日 想读 via溺水。
The House at the End of Hope Street 豆瓣
作者: van Praag, Menna 2013 - 4
A magical debut about an enchanted house that offers refuge to women in their time of need
Distraught that her academic career has stalled, Alba is walking through her hometown of Cambridge, England, when she finds herself in front of a house she’s never seen before, 11 Hope Street. A beautiful older woman named Peggy greets her and invites her to stay, on the house’s usual conditions: she has ninety-nine nights to turn her life around. With nothing left to lose, Alba takes a chance and moves in.
She soon discovers that this is no ordinary house. Past residents have included George Eliot and Beatrix Potter, who, after receiving the assistance they needed, hung around to help newcomers—literally, in talking portraits on the wall. As she escapes into this new world, Alba begins a journey that will heal her wounds—and maybe even save her life.
Filled with a colorful and unforgettable cast of literary figures, The House at the End of Hope Street is a charming, whimsical novel of hope and feminine wisdom that is sure to appeal to fans of Jasper Fforde and especially Sarah Addison Allen.
2022年12月25日 想读 H给的。
The Leopard 豆瓣 Goodreads
Il Gattopardo
作者: Giuseppe di Lampedusa 译者: Archibald Colquhoun Pantheon 1991 - 7
A classic of modern fiction. Set in the 1860s, THE LEOPARD is the spellbinding story of a decadent, dying Sicilian aristocracy threatened by the approaching forces of democracy and revolution.
2022年12月18日 想读 via J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豆瓣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8.4 (5 个评分) 作者: Jean Baudrillard 译者: Sheila Faria Glas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 1 其它标题: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The publication of Simulacra et Simulation in 1981 marked Jean Baudrillard's first important step toward theorizing the postmodern. Moving away from the Marxist/Freudian approaches that had concerned him earlier, Baudrillard developed in this book a theory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that relies on displacing economic notions of cultural production with notions of cultural expenditure.

Baudrillard uses the concepts of the simulacra—the copy without an original—and simulation. These terms are crucial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ostmodern,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address the concept of mass reproduction and reproduceability that characterizes our electronic media culture.

Baudrillard's book represents a unique and original effort to rethink cultural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new concept of cultural materialism, one that radically redefines postmodern formulations of the body.

Sheila Glaser is an editor at Artforum magazine .
2022年12月12日 想读 via J。
奥勃洛莫夫 豆瓣
作者: (俄)冈察洛夫 译者: 陈馥 / 郑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 5
冈察洛夫于一八一二年出生在俄国一个半地主半商人的家庭。一八三一年他进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毕业后长期在政府部门任公职,但始终坚持文学创作。 一八四九年,冈察洛夫发表了《奥勃洛莫夫的梦》。这是未来巨著《奥勃洛莫夫》中的一章,但是没有写完,因为冈察洛夫于一八五二年随俄国海军上将普佳金作了一次环球考察,回国后将旅途见闻写成一部游记《战舰巴拉达号》。 一八五九年,《奥勃洛莫夫》终于问世。同时代人斯卡比切夫斯基说:“只有生活在那个时代,才能理解这部小说在公众中引起了怎样的骚动,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怎样令人震惊的影响。它发表在农奴制取消前三年社会强烈动荡的时期,当时整个文学界正掀起对昏昏沉沉、怠惰与停滞的讨伐。这部小说宛如一颗炸弹,投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作者在《奥勃洛莫夫的梦》这一章中形象地说明,奥勃洛莫夫田庄这个典型的俄国家长制地主庄园生活环境正是奥勃洛莫夫性格的摇篮。这片“乐土”保证奥勃洛莫夫家的人平静地走完由生到死的人生之路。在这里,吃与睡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整个上午主人们都在仔细讨论并决定一天的食谱,而厨房里剁肉和切菜的声音直传到村子里。午餐后则是死一般的静寂:在屋子里、树荫下、马厩里,到处可以听见均匀的午睡的鼾声。接着又是吃,吃了睡,睡了吃。好动的小奥勃洛莫夫原想上山涧和打谷场去玩耍,但只要他一动,就有一群大人在身后阻止他,唯恐他跌伤或晒得头疼,他只有静下来。他幼小的心灵日复一日吸吮着这里的一切,终于形成了自己未来的生活纲领。当读者在第一章中见到他的时候,他已人到中年,只会这里躺躺,那里坐坐了。 一部成功的作品总会给文学宝库增加一些新的东西。《奥勃洛莫夫》一书的贡献在于:在冈察洛夫之前虽然有很多作品谴责农奴制度,但没有一部小说描写了主人公整个一生,并通过他如此有力地表现出剥削阶级的寄生生活如何戕害了一个人的灵魂,使他从不会穿袜子开始,而以不会生活告终,任什么也不能挽救他这种走向毁灭的命运。这也正是这部小说在反农奴制斗争中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 《奥勃洛莫夫》创作于一百多年前,艺术创作原则也只能供借鉴。但是这部作品却使作家冈察洛夫和他笔下的奥勃洛莫夫不朽。奥勃洛莫夫的形象是历史的、具体的,但是奥勃洛莫夫性格或气质却具有一般的意义,它在不同时间会不同程度地再现于不同人物的身上。 作家的一个同时代人说得好:“冈察洛夫在我们的文学中占有一个无人能取代的位置,任何其他即使更耀眼的光辉也不能完全掩盖他的光辉。”
2022年12月12日 想读 via J。
盐之路 豆瓣
The Salt Path
作者: [英] 雷诺•温恩(Raynor Winn) 译者: 席坤 / 姜思成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 2021 - 3
【一场朝向西南沿海小径的徒步之旅,一次深刻且富于诗意的有关“流离失所”的书写,可一窥人性的坚韧与顽强】
·
※ 入围2018“科斯塔图书奖”短名单、“温莱特图书奖”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2018年度最佳图书
※ 《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畅销书
※ 亚马逊图书畅销榜地理类第1名
·
·
【媒体推荐】
最振奋人心的年度书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于人性的美,以及世间万物的生生不息。
——《泰晤士报》
·
一次美丽的、深刻的且富有诗意的关于“流离失所”的书写,我们由此可以一窥人性的坚韧与顽强。
——《卫报》
·
这是关于在绝望之上构筑希望的童话,是关于爱可以战胜一切的诗。
——《星期日泰晤士报》
·
在雷诺•温恩的叙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两个想要努力从绝望的深渊中向上攀爬的个体,还一并领略了英国海岸沿线的壮美风光。对于命运抛出的难题,雷诺和茂斯一直在寻找答案,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最终觅得了真正的自我。
——《独立报》
·
令人震撼的一次救赎之旅。
——《金融时报》
·
《盐之路》是一部讲述爱情历久弥坚的励志故事,充满了海洋的气息。雷诺以优美的、沉浸式的文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美丽故事。
——杰基•莫里斯,罗伯特•麦克法兰所著《失语》的插画家
·
这是今年最鼓舞人心的一本书……读完这本书,我竟有一种冲动,我想要把去年沾到靴子上的泥土仔细擦干净,然后重新踏上旅程,再次开始漫步。同时我也希望《盐之路》也能对其他数百万人产生同样的影响。
——理查德•莫里森
·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书中主角曾是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的普通人,过着平凡的生活,可意外不期而至,他们于朝夕之间失去了一切,由此被迫开启了一场朝向西南沿海小径的徒步之旅。1014公里,既是绝地求生,也可视为一次终极断舍离的尝试,尽管并非完全出于自愿。
令人绝望的生存处境与绝美的英国沿海风光,贫穷且疲累的徒步体验与回荡在海天之间的生命感悟,失去与获得,艰难与成长,都在这趟旅程中相映相成。
【内容简介】
50岁,因为一场官司,雷诺失去了毕生经营的农场,也是她的全部财产和收入来源,仅隔一天,她的丈夫确诊身患绝症,并被告知时日无多。没收财产的法警就在门外,勒令他们立即搬离,在2015年的夏天,他们被迫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同时,一场朝向西南沿海小径的徒步之旅也就此开启。100多个日夜,1014公里,1顶帐篷,2本书,几件生活必需品,这就是他们抗衡愤怒、贫穷、饥饿、失望,还有悬崖、绝境和恶劣天气的全部。轻易就分崩离析的普通生活,究竟要以何种方式重启?
·
正如所有美好的自然救赎故事里所写,我们的主人公就这样走进荒野,走向海天之间,在那里,她与曾经的自己重逢,她思索爱,思索生命,寻找答案,最终获得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是,这一次,她有着从少年起就陪伴在她身边的爱人,这一次,家不再是一栋仅供怀念的砖瓦房,而是一种流动的心境。
·
·
上架建议:非虚构文学、旅行、人文
关键词:徒步旅行、背包客、自然、成长、励志
2022年12月9日 想读 书店畅销区次次见。好奇了。
莫失莫忘 Goodreads 豆瓣
Never Let Me Go
8.8 (132 个评分) 作者: [英] 石黑一雄 译者: 张坤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6
★ 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迄今为止最感人的作品
★ 一部笔触细腻、技艺娴熟的经典巨作
★ 一场史无前例的情感体验 一部生物工程时代的《一九八四》
★ 2010年翻拍为同名电影,英国女星凯拉·奈特莉主演
★ 2016年翻拍为10集日剧,绫濑遥、三浦春马等主演
《莫失莫忘》是石黑一雄一部具有反乌托邦色彩的科幻小说,曾入围2005年布克奖和美国书评人协会奖决选名单。英格兰乡村深处的黑尔舍姆学校中,凯西、露丝和汤米三个好朋友在这里悠然成长。他们被导师小心呵护,接受良好的诗歌和艺术教育。然而,看似一座世外桃源的黑尔舍姆,却隐藏着许多秘密。凯西三人长大后,逐渐发现记忆中美好的成长过程,处处都是无法追寻的惶惑与骇人的问号……
2022年11月24日 想读 via本月《普通读者》。之前觉得《克拉拉与太阳》很无聊,却又很喜欢《长日将尽》,听介绍觉得《莫失莫忘》也会很安全地喜欢上。
接近真相的贝弗莉 豆瓣
BEVERLY
7.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克·德纳索 译者: 张哲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11
布克奖提名漫画家出道之作
《时代周刊》2016年“杰出图像小说”
六段悲伤日常串联出的成长伤痛
悲剧从未放过任何一个“受害者”
它只是选择了另一个人而已
▼编辑推荐
我完全拥护事物的本质。在我看来,那很纯粹。在某种程度上,我意识到剥离本身比添加事物更具意义——至少对于《接近真相的贝弗莉》来讲是这样的。我想将事物剥离至其本质。
——尼克·德纳索
◎现实主义者的“猎奇”盛宴,“丧”文化爱好者的反思俱乐部
尼克·德纳索是一位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在采访中他表示,人们似乎会被病态事件、丑闻故事所吸引,他人的大小悲剧成为了众人饭桌上的谈资。
《接近真相的贝弗莉》中的故事恰是凝聚了德纳索平日的所见所闻。经他创作加工后,向读者逐一呈现出这些明明发于杜撰却又与现实巧合雷同的“猎奇”事件:不合群的同事在被辞退后一脸失望地看向你;青春期的弟弟将姐姐的内衣套在靠垫上并将其抱起;男孩让怀孕女友向父母谎称自己是被绑架、强奸……
德纳索在每个故事的最后都安排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像是用沉默对故事中的悲伤事件发出质疑,又似乎是对现实的一声叹息。
◎剧情独立的六则故事,微妙相连的人物关系
可以将书中的故事视为六个独立剧情来阅读,也可视作一个完整的因果关系链来解析。故事中的某个角色,在另一个故事里将扮演某个事件的旁观者,甚至是始作俑者。
尼克·德纳索引入了“蝴蝶效应”,这部书中不存在无用的情节和无足轻重的角色,请像拿着放大镜一样去解析这部作品吧。
◎马卡龙配色、平面设计图般严谨的线条、吐司般蓬松的人物外形……恬静画面之下,是阳光照不进的隐秘角落
放纵与忏悔,罪恶与信仰,美好回忆与残酷未来……尼克·德纳索的故事里充斥着各种矛盾,而创作风格与故事本身则成为了他笔下最大的矛盾体。
清新的用色和一丝不苟的利落线条让人放松警惕,书中人物都有着不合常理的浑圆温婉外表,每个人都面带微笑,却又欲言又止。
▼内容简介
贝弗莉不是主角,并且她差一点就成为了一个可悲的受害者。
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与对方看似日常的对话却能在冥冥之中救了她一命。
如果她遇害了,她到死都不会知道导致自己人生悲剧的,竟是那些名叫凯尔、罗恩、
蒂姆、卡拉的陌生人,而这些人的生存法则早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致使他人不幸的“导火索”……
歧视、暴力、冷漠、妄想、欺骗……在尼克·德纳索的四方分镜里,用尺子就能测量出人们与恶的距离。
▼名人推荐
尼克·德纳索在《接近真相的贝弗莉》中捕捉到了“当下”的真切感受,如果这是一部电影,德纳索会被誉为“令人惊叹的新导演之声”。如果这是一部小说,他将成就一场“文学轰动”。《接近真相的贝弗莉》的冷静视角,并不是电影或文学作品的卡通翻版,它们是全新形式的,是一名年轻艺术家不仅承接前人的经验,并且勇于超前的先锋之作。《接近真相的贝弗莉》是我近几年读过的最好且最复杂的图像小说,其中所展现的机智、精妙和非同一般的天赋不光超前于漫画界,同样超前于文字和视觉艺术。这些将根植于你内心,久久难忘。
——克里斯·韦尔(《老屋记》作者)
尼克用其精准的绘画线条和不同寻常的故事,将我们的视角带到外太空,以这样一种非常特殊(且显而易见)的形式来感知和过滤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但却不冷漠无情。我们无法预知下一页会发生什么,因为故事被微妙地联系在一起,主题也随之得以呈现。每读一遍都会带来全新且令人心满意足的惊喜。
——伊凡·布鲁内蒂(《美学:记忆与卡通化:哲学与实践》作者)
▼获奖记录
2016年伊格纳兹奖“杰出选集”
2017年洛杉矶时报图书奖“杰出图像小说”
2018年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新人奖”
2022年11月10日 想读 via过刊。
在绝望之巅 豆瓣
Sur les cimes du désespoir
7.5 (59 个评分) 作者: [法]E. M. 齐奥朗 译者: 唐江 2022 - 6
◎“二十世纪的尼采”、现代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E.M.齐奥朗初试啼声之作 中文简体版首次译介

在绝望之巅挣扎,燃起超脱生死的激情
将眼泪变成思想,发出反叛的野蛮呐喊
————
【编辑推荐】
※E.M.齐奥朗是现代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的 尼采”。其作品以断章体的形式和对痛苦磨难、虚无主义等问题的思考而著称,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苏珊·桑塔格、伊塔洛·卡尔维诺、米兰·昆德拉、保罗·策兰、萨缪尔·贝克特等诸多当代名家一致推崇。
※《在绝望之巅》是E.M.齐奥朗初试啼声之作,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存在主义式的绝望令人震惊而又振奋,展现了一种新奇的、抒情的、反体系化的哲学风格,奠定了他的创作基调,成为他之后作品的思想源泉,是了解齐奥朗思想脉络的必读之作。
————
【内容简介】
《在绝望之巅》是二十世纪著名哲学家E.M.齐奥朗的首部作品,写于作者饱受抑郁症和失眠症困扰时期。齐奥朗在其中对种种形而上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主题涉及荒谬、异化、抑郁、失眠、爱情、狂喜、苦难、贫穷、善恶等。本书以一种新奇的、抒情的、反体系化的哲学风格,奠定了齐奥朗的创作基调,作为这位现代哲学家的思想源泉,意义重大。
《在绝望之巅》既是齐奥朗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精致的散文语言、断章体的创作形式和悲观的哲学思想有机结合,表现出荒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态度,对西方知识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
【名人推荐】
“齐奥朗是当今思想最精细,写作最具力量的人之一。”——苏珊·桑塔格
“他是一位杰出的反叛者,也是一位独具怀疑精神的厌世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我们在人类存在的虚无当中惊醒过来。”——诺曼·马内阿
2022年11月3日 想读 via溺水。
Babel, or The Necessity of Violence Goodreads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R. F Kuang Harper Voyager 2022 - 8
1828. Robin Swift, orphaned by cholera in Canton, is brought to London by the mysterious Professor Lovell. There, he trains for years in Latin, Ancient Greek, and Chinese, all in preparation for the day he’ll enroll in Oxford University’s prestigious Royal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also known as Babel.
Babel is the world's center for translation and, more importantly, magic. Silver working—the art of manifesting the meaning lost in translation using enchanted silver bars—has made the British unparalleled in power, as its knowledge serves the Empire’s quest for colonization.
For Robin, Oxford is a utopia dedicated to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But knowledge obeys power, and as a Chinese boy raised in Britain, Robin realizes serving Babel means betraying his motherland. As his studies progress, Robin finds himself caught between Babel and the shadowy Hermes Society, an organization dedicated to stopping imperial expansion. When Britain pursues an unjust war with China over silver and opium, Robin must decide…
Can powerful institutions be changed from within, or does revolution always require violence?
2022年11月2日 想读 走哪都能看见这书,跟萨莉鲁尼柳原汉雅差不多了。也确实很踩中我喜好。
始于极限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Goodreads
往復書簡 限界から始まる
8.9 (333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铃木凉美 译者: 曹逸冰 新星出版社 2022 - 9 其它标题: Letters Between Chizuko Ueno and Ryomi Suzuki
“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

·

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最知名的女性主义先驱×最叛逆的人气作家

历时一年,十二次通信,每次一个主题

一场始于矛盾与冲突,通往理解与改变的对话:

我们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活出想要的人生?

·

⚡上野千鹤子继《厌女》《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后又一力作,首次坦诚从未透 露的过往

一个总能犀利切中要害的人,或许也曾被自己的刀锋所伤。上野坦言“我也走过了充满羞耻和失败的人生”

·

⚡恋爱与性、婚姻、男人、工作、独立、自由等,围绕12大主题聊透女性内心深处的愤怒与困境

每一位女性都是生活的幸存者,她们迷茫,她们反抗,她们故作坚强实则遍体鳞伤

·

⚡性别对立时代的希望之作:“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

在女性主义遭污名化的当下,上野千鹤子予以强力回击:“我无意说‘反正男人已经无药可救了’。

·

⚡话题之作,横扫日本图书市场,“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人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

小说家花房观音诚挚推荐:“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作家本岛理生盛赞:“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

·

《始于极限》是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与人气作家铃木凉美历时一年的通信。

青春期,上野千鹤子只身前往京都求学,只为逃离父亲与教会;同时期,铃木凉美为了反抗父母,一脚踏入出卖身体的世界。

大学时,上野参加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却在战壕的另一侧目睹男生只把女生当作解决生理问题的工具;铃木就读于日本最好的私立大学,却要在夜世界寻求自身的价值。

学生时代结束,上野以独立女性自居,结果成了男人挥之即来招之即去的床伴;另一头的铃木开始书写夜世界的魅惑与肮脏,时常遭受来自女性的抨击与批判。

今天,上野已是日本女性学研究第一人,铃木则走到了夜世界的极限,在质疑过往、怀疑自己的同时,犹豫着下一步如何迈出。

她们相差四十岁,走过了迥异的人生。在长达一年的通信中,她们围绕恋爱与性、婚姻、工作、独立、男人等话题,把话语的利剑刺向对方,也刺向了自己。

·

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铃木凉美的文字,一面极其冷静地自我分析,一面又混杂着活生生的真心话,隐现着无法否定的感情。——作家岛本理生

上野千鹤子解体了铃木凉美,也使得她得以摆脱母亲和男人的手,开始作为一个人生存。与此同时,这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向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女性伸出的双手。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小说家花房观音

从头到尾,我就像被钝器击中了一般。仿佛有人揪着我的衣领说,“喂!别给我装作没看见!”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女性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亚马逊读者

我深感女人生存如何艰难。即便如此,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身为女人果然还是一种福音。——国际政治学家三浦瑠丽
2022年10月21日 想读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 豆瓣 谷歌图书
7.9 (28 个评分) 作者: 廖伟棠 一頁folio |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22 - 2
本书从策兰,米沃什,奥登,到北岛,张枣,西西等,以诗人的第一视角,探索现代诗的群星闪耀,围绕着对新诗的十种误会,以二十种现代诗意为注脚,挑选七十余首杰出诗作,与你一起重新发现独属于我们时代的诗心.
2022年10月10日 想读
Writing Home 豆瓣
作者: Alan Bennett Picador 2003 - 5
Bringing together the hilarious, revealing, and lucidly intelligent writing of one of England's best known literary figures, "Writing Home" includes the journalism, book and theater reviews, and diaries of Alan Bennett, as well as "The Lady in the Van," his unforgettable account of Miss Shepherd, a London eccentric who lived in a van in Bennett's garden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This revised and updated edition includes new material from the author, including more recent diaries and his introduction to his Oscar-nominated screenplay for "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 A chronicle of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iterary care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riting Home is a classic history of a life in letters.
2022年10月2日 想读 22-10-01购于Amsterdam The Book Exchange。
The Other Shore 豆瓣
作者: Gao, Xingjian/ Fong, Gilbert C. F. (TRN)/ Fong, Gilbert C. F. Columbia Univ Pr
2022年10月2日 想读 22-09-14购于Amsterdam倒闭前的明雅书店。
Women in Ancient Egypt 豆瓣
作者: Gay Robins 1993 - 1
An idealised version of women appears everywhere in the art of ancient Egypt, but the true nature of these women's lives has long remained hidden. Robins' book, gracefully written and copiously illustrated, cuts through the obscurity of the ages to show us what the archaeological riches of Egypt really say about how these women lived, both in the public eye and within the family.
The art and written records of the time present a fascinating puzzle. But how often has the evidence been interpreted, consciously or otherwise, from a male viewpoint? Robins conducts us through these sources with an archaeologist's relish, stripping away layer after interpretive layer to expose the reality beneath. Here we see the everyday lives of women in the economic, legal, or domestic sphere, from the Early Dynastic Period almost 5,000 years ago to the conquest of Alexander in 332 B.C. Within this kingdom ruled and run by men, women could still wield influence indirectly - and in some cases directly, when a woman took the position of king. The exceptional few who assumed real power appear here in colorful detail, alongside their more traditional counterparts. Robins examines the queens' reputed divinity and takes a frank look at the practice of incest within Egypt's dynasties. She shows us the special role of women in religious rites and offices, and assesses their depiction in Egyptian art as it portrays their position in society.
By drawing women back into the picture we have of ancient Egypt, this book opens a whole new perspective on one of world history's most exotic and familiar cultures.
2022年10月2日 想读 22-09-17购于Rijksmuseum van Oudheden考古书市。
The Uncommon Reader 豆瓣
作者: Bennett, Alan Faber & Faber 2008 - 7
"The Uncommon Reader" is none other than HM the Queen who drifts accidentally into reading when her corgis stray into a mobile library parked at Buckingham Palace. She reads widely ( JR Ackerley, Jean Genet, Ivy Compton Burnett and the classics) and intelligently. Her reading naturally changes her world view and her relationship with people like the oleaginous prime minister and his repellent advisers. She comes to question the prescribed order of the world and loses patience with much that she has to do. In short, her reading is subversive. The consequence is, of course, surprising, mildly shocking and very funny.
2022年10月2日 想读 22-09-14购于Amsterdam Waterlooplein Markt。
The Promise 豆瓣
作者: Damon Galgut Chatto & Windus 2021 - 6
.
The Promise charts the crash and burn of a white South African family, living on a farm outside Pretoria. The Swarts are gathering for Ma's funeral.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nton and Amor, detest everything the family stand for -- not least the failed promise to the Black woman who has worked for them her whole life. After years of service, Salome was promised her own house, her own land... yet somehow, as each decade passes, that promise remains unfulfilled.
.
The narrator's eye shifts and blinks: moving fluidly between characters, flying into their dreams; deliciously lethal in its observation. And as the country moves from old deep divisions to its new so-called fairer society, the lost promise of more than just one family hovers behind the novel's title.
.
In this story of a diminished family, sharp and tender emotional truths hit home. Confident, deft and quietly powerful, The Promise is literary fiction at its finest.
.
'Astonishing' Colm Tóibín
'A literary masterpiece' Sarah Hall
'Gorgeous and pleasurable' Tessa Hadley
'The most important book of the last ten years' Edmund White
'Simply: you must read it' Claire Messud
2022年9月23日 想读 De Kler书店偶遇。2021布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