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脸书故事 豆瓣
Tales from Facebook
8.0 (8 个评分) 作者: [英]丹尼尔·米勒(Daniel Miller) 译者: 段采薏 / 丁依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特立尼达位于中美洲加勒比海南部,紧邻委内瑞拉外海。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脸书如何改变了这里特定个体的生活,同时也在文化意义上提出了关于脸书的一般理论,并探讨了社交网络在未来可能产生的后果。
脸书是人们寻找和培养关系的手段,但有时也会成为破坏婚姻的工具;脸书可以帮助因疾病、年龄、性格而宅在家中的人们重获新生,但有时也会破坏隐私、制造丑闻;我们可以看到脸书所提供的虚拟空间有时会比面对面的交流更能揭示人们真实的一面,有时也可以看到脸书成为商业、宗教、性和纪念的工具。
2022年3月11日 想读 才发现译者是小董老师,而且他还有(活跃)豆瓣账号。
弗兰肯斯坦在巴格达 豆瓣
Frankenstein in Baghdad
8.0 (9 个评分) 作者: [伊拉克] 艾哈迈德·萨达维 译者: 黄绍绮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8
冲突不断的巴格达,几乎每天都有袭击发生,本书的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作者套用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的经典角色,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伊拉克的奇特故事。
伊拉克战争后的2005年,巴格达由美军占领接管,拾荒者哈迪把爆炸遇难者的残肢收集在一起,重新缝合成一具新的身体。当一个孤独飘荡的灵魂入驻这具身体的时候,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哈迪称它为“无名氏”,当局视它作“头号罪犯”,其他人把它叫做“弗兰肯斯坦”。弗兰肯斯坦开始了复仇之战,报复那些杀死过它或者是曾将它炸成碎片的人,无名受害者变成了无名的加害者……
2022年3月10日 想读 via象tl。“有空重读一遍《弗兰肯斯坦在巴格达》写个正经安利,但是即使你只是纯路过就是想看看伊拉克这个天天出现在新闻里的地方的人写过什么东西,都强烈安利,现当代阿语文学里最外行友好的,不需要你对伊拉克历史有什么了解(但是有了解读得更刺激),叙事非常抓人剧情非常有趣
还总有人说这也是那种根本不可能翻译的阿拉伯语文学,有太多伊拉克方言和很微妙很残忍的幽默,但是中译本是真的读着非常流畅,阿语系人也认可是当代阿译中天花板。”
形影不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Les inséparables
8.1 (57 个评分) 作者: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译者: 曹冬雪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2 - 2
《第二性》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生前从未公开小说手稿首度面世。
一部曾被萨特“判死刑”的小说,以波伏瓦少女时代挚友扎扎为原型,悼念她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友谊。
波伏瓦养女作序导读,附波伏瓦珍贵照片、手稿、信件。
——————
九岁那年,希尔维初次遇见与她同岁的女孩安德 蕾 。她从未见过如此酷的女孩。与乖顺的“好学生”希尔维不同,安德蕾聪慧却叛逆,对一切若即若离。她经历过可怕的烧伤,身上带着火的印记。为了拒绝参加社交活动,她不惜用斧头砍伤自己。
她们变得形影不离。这感情炽烈、深入灵魂。从一起违抗学校秩序开始,循规蹈矩的希尔维一步步走向自由;生而不羁的安德蕾,却在家庭和礼法的约束下, 步步挣扎,逐渐成为困兽。
——————
在波伏瓦的一生中,有两次失去对她影响至深,一次是丧失对上帝的信仰,一次是挚友扎扎的去世。扎扎去世后至少30年里,波伏瓦都觉得她的自由是用扎扎的生命换来的。——《波伏瓦传》
我们一起与摆在我们面前的、令人厌恶的命运抗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相信她的死就是我为自己的自由付出的代价。——波伏瓦 《端方淑女》
——————
《形影不离》收录于磨铁经典第一辑“发光的女性”。本辑所选5部作品(《小妇人》《简爱》《一间自己的房间》《形影不离》)在女性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呈现出一条关于女性自我发现、丰富和创造的历史脉络。
2022年3月10日 想读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豆瓣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
7.3 (19 个评分) 作者: [美]斯蒂芬·平克 译者: 安雯 中信出版社 2015 - 7
【内容简介】
人是一种怎样的混合造物啊!新奇,古怪,混乱,自相矛盾,不可思议!他裁断世上万物,他是微末的蚯蚓、真理的宝库,灌满了谬误和不确定性的阴沟,宇宙的光荣和糟粕。
——布莱兹·帕斯卡
----------------
研究人性,必然关注暴力。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阅读了血腥的战争和令人毛骨悚然的罪行之后,不由得掩卷发问:“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但是我们很少问:“过去的世界究竟有多糟糕?”实验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畅销书作家斯蒂芬·平克在这本令人震撼的新著中告诉我们,过去的世界更加糟糕,事实上,我们正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和平的时代。
我们身边导出都是血腥历史的证据:《旧约》中的大屠杀,《新约》中的十字架;莎士比亚戏剧和格林童话中血淋淋的肢解;英国王室对家眷的处斩,美国建国者之间的决斗;还有对殴打妇女、虐待儿童、灭绝原住民的司空见惯和冷漠接受。
平克在书中展示了上百幅图表和地图,佐以大量的数据资料,量化暴力减少的趋势:部落间战事的死亡率比20世纪的战争和大屠杀要高出9倍;中世纪欧洲的凶杀率比今天要高出30倍;奴隶制、残酷刑罚和滥用死刑曾经是人们生活中的常态,但如今被废除了;发达国家之间已经不再发生战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死亡人数也只是几十年前的一个零头;强奸、家暴、仇恨犯罪、严重骚乱、虐待儿童、虐待动物——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减少。
如果人性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一切又是怎样发生的?是什么让人们停止儿童献祭,不再在晚餐的餐桌旁互相捅刀子,或者不再公开行刑,将犯人大卸八块来娱乐大众?是否是因为人们开始阅读小说、培养餐桌礼仪,开始敬畏警察或者将精力转向发家致富?原子弹是否应该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因为它防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摇滚乐是否要对20世纪60年代的犯罪高潮负责?堕胎合法化是否促成了犯罪率在90年代的回落?
平克认为,答案并非如此。解释暴力下降的关键在于理解将我们推向暴力的心魔,以及将我们带离暴力的善良天使。政府组织、识字率、商业和都市的文明进程,让我们日益有能力控制我们的冲动,对他人怀有同情,宁愿讨价还价做交易而不是抢劫,我们也开始揭露那些毒害人心的意识形态,发挥理性的力量,克制暴力的诱惑。
平克汪洋恣意的才华和知识,启发我们更进一步地反思我们对进步、现代性和人性的观念。本书的结论必然会引起争论,但这只是一个开端,它将引导我们用全新的角度看人性、看历史、看世界,让我们深思人类社会的未来命运。
------------------------------------------------------
【编辑推荐】
◎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读过的最重要的书”。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作者)、尼尔·弗格森(《文明》作者)、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约瑟夫·奈(《软实力》作者)等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哲学家赞誉推荐。
◎著名心理学家、科普作家斯蒂芬·平克 关于人性最恢弘的著作。
◎穿透10万年历史,以暴力的尺度,度量人性的进化。
◎人类做对了什么?未来如何主导自己的命运?
◎一部全球瞩目的杰作——《时代周刊》
◎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作品——《经济学人》
◎历史、科学和故事讲述的完美结合——《金融时报》
◎雄踞亚马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全球售出30多种语言版权,席卷欧美各大畅销榜;
◎入围塞缪尔·琼森奖、英国皇家学会“温顿科学图书奖”等众多重要图书奖项提名;
◎革命性的跨学科研究,整合历史学、人类学、社会生物学、演化心理学、法律制度、经济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等跨学科研究;
◎平克将最权威前沿的学术成果,转化成结构完整流畅易读的大众读物,写出了一部超级畅销著作。大视野的格局、引人入胜的叙事、博学自信的论述、深切的人文关怀,这正是你期待的年度必读图书;
◎《卫报》《自然》《科学》《纽约客》《经济学人》《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100余家重要媒体跟踪报道;
◎全球科技巨头、政治首脑、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哲学家和一切人文关怀人士,争先阅读、赞誉推荐。
------------------------------------------------------
【媒体及学者评论】
我这一生读过的最重要的书……它不只是一项历史学术贡献,而且是一项对世界的贡献。
——比尔·盖茨,《盖茨笔记》
这是一本及时的书,它讨论了暴力如何以及为什么在我们的历史中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以及我们该如何使这趋势继续下去。最近的一些事件似乎让我们感到暴力和恐怖主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常见,因此在这时,我们去理解和认识所有暴力 —甚至恐怖主义—实际上是在减少就很有必要。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人们曾经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我们就能沿着这条路走向和平。
——马克·扎克伯格
一本极为振奋人心的著作,对史学有重大贡献。
——尼尔·弗格森,哈佛大学历史教授,著有《文明:西方及其他》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定会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作品。长期来看各种形式的暴力都在下降,平克极其详尽的分析有力地证实了这个主题,他还从心理学、神经科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多方面探究了这一现象的原因。无论是出人意料的主题,还是他对这一现象原因的探究,简直是能够与启蒙时期伟大思想相媲美的精妙自然哲学……他的文笔优美,读来如沐春风。
——马特·里德利,《经济学人》
对于所有对人性感兴趣的人,这本书的内容都足够引人入胜……这是一本至关重要的书。它包含了如此多的研究,涉及了如此多的领域,绝对是一项大师级的成就。
——彼得·辛格,《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令人惊艳的好书……我时常报道种族灭绝和人权践踏这些问题,平克的书让我产生共鸣,他的观点真实可信。
——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纽约时报》
一本重要且机智的非虚构作品。
——泰勒·考恩,《纽约时报》
一部极其精彩的、警醒人心的作品……每个人都该读这本让人惊艳的书。
——大卫·朗西曼,《卫报》
作者记录并分析了人类文明中逐渐加强的善良天性,他所做的努力令人格外钦佩。平克,这位著名的哈佛心理学家……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地论证了20 世纪本不该如此声名狼藉。
——克莱夫·库克森,《金融时报》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有着平克明显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趣味性,很多喜爱他之前作品的读者会认出这种风格并同样喜爱这本书……它是科学、历史和叙事的完美结合。
——克莱夫·库克森,《金融时报》
关于暴力问题,斯蒂芬·平克写得极其出彩。
——迈克尔·伽扎尼加,《华尔街日报》
平克的研究范围极广,这些研究被他聚拢到了一起……对于他认为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变化,这本书做了极精妙的解释。
——詹姆斯·Q·威尔逊,《华尔街日报》
一部篇幅宏大、研究深入又兼具综合性的力作,让我们得以从一个非常有益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现状。
——瓦内萨·布什,《书单》
非常突出……语言精致、阅读流畅……平克数据充足的统计结合了方法上的老练。历史与科学巧妙结合,让它成了一本极其优秀和重要的书。
——克里斯托弗·勃姆,《美国科学家》
一部赤诚又格外有启发性和乐观精神的作品,值得人们讨论。
——史蒂芬·豪,《独立报》
这是本年度能带来最多讨论的一本书……完全令人信服。
——彼得·福布斯,《独立报》
野心勃勃、充满争议而又被广泛参考的一部作品……一场极具收获性的阅读,几乎每一页都能找到富有魅力的金句。
——敦·桑德布鲁克,《星期日泰晤士报》
(平克)成功整理记录了各种暴力和残忍总体下降的现象。这项人类成就值得让更多人知道,这本书非常重要,读者们会记住它,并去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这个故事绝对值得七百多页的篇幅。
——罗伯特·杰维斯,《国家利益》
极具说服力!
——布伦达·马多克斯 《电讯报》
平克研究范围之广可谓非凡……《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项极大的成就。
——史蒂夫·塞勒,《美国保守派》
一部非同寻常又野心勃勃的暴力史……平克的书的确非常挑衅,但他自己绝不是爱耍嘴皮、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克里斯托弗·哈特,《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值得社会科学家、关心社会的公众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研究和讨论。它给人一种充满生气和魅力的阅读体验。
——马丁·戴利,《自然》
这本书让你读了开头就如饥似渴、迫不及待地想往后读。
——迈克尔·舍莫,《美国学者》
这是关于一个宏大话题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理论与细节兼备,著者的思想卓越不凡,这本书保证不会让人失望,它也定会成为未来人们探讨和争论的焦点。
——大卫·斯塔莫斯,《进步评论》
一部丰富又很有讨论价值的书,它包含了大量的经验分析,同时还加入了平克常有的故事、才智和精妙的措辞。
——《国家评论》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部令人瞩目的作品。平克通过科学的原理阐释了一些通常在隐形道德包裹之下的问题和被人高度怀疑的经验假设,使这些问题为人所理解。无论你从书中的细节找到什么赞同点和争论点,作者都值得人们的尊敬、感谢和掌声。
——尼尔·博伊德,《加拿大霍芬顿邮报》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图书出版,但只有很少数是必读书,而真正重要的更为稀少。《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极少数这样的好书之一,它将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每一位关心世界状况的社会公众,都应该读读这本引人入胜、充满人文关怀的重要著作。
——伊恩·莫里斯,《星期日邮报》
平克是传递福音的理想学者。他是位表达异常清晰又趣味十足的作家,但却绝不能说是盲目乐观……《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让悲观主义者都很难抓住对未来忧郁的想象不放。
——约翰·霍根,《slate》杂志
才华横溢!
——凯伦·坎宁安,《先驱报》
可能是 21世纪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詹姆斯·阿普尔,《国际公正监督》
2022年3月10日 想读
成为母亲的选择 豆瓣
8.3 (50 个评分) 作者: [以]奥娜·多纳特 译者: 林佑柔 明室Lucida/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 - 1
“如果能带着现在所拥有的认知和经验重返过去,你还会让自己成为母亲吗?”
历时五年、横跨三代母亲的权威调查 重新言说一份被视为“禁忌”的情感
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话题之作 在德国、以色列等多国引起热烈讨论
“我们女性需要把世界掌握在我们手中,而不是随波逐流。我们女性需要主宰自己的身体和人生;也需要主宰自己的思想、感受和想象力。”
——————
编辑推荐
1.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话题之作,被翻译为近十种语言,在以色列、德国等地引发热议。
2.“我爱孩子,但后悔当妈妈。”首度聚焦“后悔生育”的话题,采访二十三位后悔生育的母亲,倾听她们的真实心声,展现女性生育前后的情感历程。
3.后悔并非不存在,只是不被允许言说。探究“禁忌”情感背后的社会成因,为更多的女性创造出选择的余地。
4.将“母亲”身份拉入到公共领域的探讨之中,剖析“母亲”背后复杂的人际关系,正视“母亲”面对的社会压力。
_________
“你绝对会后悔没有生孩子!”2008年,当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开始进行一项名为“后悔当妈妈”的社会调查时,这句警告始终回荡在她的脑海里。
母性是天生的吗?成为母亲是女性的天职吗?在其后的五年,这些问题始终伴随着多纳特和她的调查,并最终发展为《成为母亲的选择》一书。
在本书中,多纳特采访了二十三位以色列女性,无论其年龄、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已为人母。通过长期的跟踪采访,多纳特追溯了这些女性成为母亲的历程,分析她们在孩子诞生前后的情感世界,调查她们如何认知和化解生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成为母亲的选择》用女性自己的声音,展现了立体、复杂的母亲形象。
2022年3月7日 想读
乐园之丘 豆瓣
7.6 (40 个评分) 作者: [荷]米尼克•希珀 译者: 王晚名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3
女性身体到底由谁说了算?独属于女性的身体部位,又一直在被谁审视和评价?
在《厌女》基础上更进一步!从人类起源追溯厌女根源及父权制的底层逻辑,重现女性权力诞生与被剥夺的历史。
性别偏见、身体暴力、母职惩罚、生育困境……女性为何总是遭遇不公?又该如何突破性别困境?一部揭示女性有关自身的观念如何被父权社会所误导,并逐渐失去权力的跨文化研究之作。
【内容简介】
性别偏见、身体暴力、母职惩罚、生育困境……即便到了21世纪,女性仍然不得不背负着这些“原罪”,艰难前行。而这一切,都源于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以及试图以此控制女性的古老社会机制——父权制。
本书博引大量案例,从人类的起源追溯父权制的形成历史,讲述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如何使其拥有权力,最终又因此被无情剥夺。失去权力的女性被污名、被降级,不平等成为社会常态和难以跨越的障碍,女性也因此常常遭遇不公。这背后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在新的时代,意识觉醒的女性又将如何突破性别困境,一一拆解屡屡反扑的性别歧视力量?本书给出了有力的回答。
【本书看点】
1.在《厌女》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度梳理厌女的根源及世界范围内父权制的形成历史。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提出,父权制社会正是以厌女症为核心机制的社会。那么厌女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呢?以厌女为核心机制的父权制又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米尼克•希珀教授在这本书中做了精彩的回答。本书内容不仅是对《厌女》一书的呼应,而且补充回答了诸多《厌女》中没能进一步展开的问题,且更具世界性的视野。
2.揭示了女性关于自身的观念如何被男性话语所误导,并逐渐失去自我及权力的历史。
女性的身体,由谁说了算?独属于女性的身体部位,又在被谁审视和评价?在女性看似已取得对自身话语权的现代社会,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观念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影响和误导。作者为我们系统梳理了这段历史,并提醒女性,重新掌握有关自己身体的话语权。
3.解释了社会上诸多不平等现象的深层原因,具有广泛的话题性及重要社会意义。
2021年里,因性别不平等造成的社会事件不断,一再引发有关性别暴力、性别偏见、生育困境、家庭主妇无价值感等问题的广泛讨论。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作者从世界各地的起源神话切入,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为女性精准辨识性别不平等的根源,一一拆解屡屡反扑的性别歧视力量,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支撑。
4. 2021年第六届中欧国际文学节重点推荐作品,作者的分享视频获得了广泛关注。
【名家推荐】
米尼克•希珀(Mineke Schipper)的《乐园之丘》是关于女性的社会性别以及性别特质的一部现象级著作。本书检视人类文明史上各种有关女性身体部位的图案,从古代的各种谜团到当代社会文化话语中的图案都包括在内。作者敏锐地指出,一些关于女性的信息是从男性的角度被提供和收集的,而女性对自身社会性别和性别特质的观点,其表达则被长期“消音”。女性的特性被物化为私人财产。本书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观念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被强化和巩固而成为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的。它还揭示了女性自身如何被关于女性身体的男性话语所误导,这一点也十分引人注目。对于女性身体的情感混杂着权力、恐惧和不安,这种情感深深渗透了人们关于这一话题所述说、书写的一切。有关女性身体的男性角度的机制和形成,其过程贯穿人类历史。本书十分精彩地揭露了这一过程,并借此熟练地展现和探索了两性的权力与无权。通过这一有力而充满启发性的方式,本书不仅修正针对女性身体部位的父权偏见,也重新申明,性别特质是赋予女性权力和女性赋予自身权力的源泉。
——张晓红,深圳大学副校长
我最近读了这本书,认为它对男性和女性都是很有批判性的读物。我一直向周围所有的女性朋友推荐它,它已经成为我们在家庭餐桌上常常讨论的话题。
——睿墨涵,第六届中欧国际文学节主持人
2022年3月7日 想读
德累斯顿 豆瓣
The Fire and the Darkness
作者: [英] 辛克莱·麦凯 译者: 张祝馨 2022 - 2
◎ 编辑推荐
★冯内古特《五号屠场》原型,丘吉尔缄口不提的敏感事件,广受争议的盟军轰炸行动
战争结束在即,德累斯顿是合理的军事目标吗?如果说摧毁德累斯顿是犯罪,那么谁才是真正的罪犯?
★《泰晤士报》年度图书,一部独一无二的城市史,讲述艺术之城的前世今生
从典雅、文明的往日辉煌,到残酷、狂热的纳粹时期,到毁灭与重建的极端年代,一直到今天的和解与复兴。
★从空中到地下,从前线到后方,多视角叙事,完整还原灾难始末
“从计划到执行,这个故事由关键参与者以及地面上遭受攻击本身及其后果的受难者讲述。”——罗伯特·福克斯
◎ 内容简介
“一场大火从德国喷出,绕世界一圈,然后又回到了德国。”
1945年2月,末日从天而降,上千架轰炸机飞过,德累斯顿在一夜之间沦为废墟,“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欧洲文明的中心,被炸出了20世纪。
在二战接近尾声之际,针对德国城市和平民的无差别轰炸对战争进程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惨痛的伤亡以及巨大的破坏引起了舆论的激烈反应。纳粹当局将盟军的攻击称作“恐怖轰炸”,英美媒体亦为德累斯顿这块瑰宝的毁灭而震惊,就连丘吉尔也对空袭的必要性产生怀疑。
究竟谁该为德累斯顿的毁灭负责?这一问题的讨论经久不衰,热烈程度甚或高于人们对广岛核爆的关注。冷战时期,德累斯顿的废墟在“铁幕”之下成了英美帝国主义恐怖暴行的物证,也刺激着大西洋两岸的反战运动。到今天,德国右翼组织仍然试图利用这一事件,以期将德国人塑造成战争罪行的受害者。
这一切的一切,都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轰炸发生的那一夜——在德累斯顿,千百个声音正等待着世界的倾听,是时候看看那场骇人听闻的毁灭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 媒体评论
正直的愠怒驱动着这一扣人心弦的研究。
——马克斯·黑斯廷斯(《日本帝国衰亡》作者)
令人不安又无法抗拒。辛克莱·麦凯赋予了这个黑暗的主题以生命。
——基思·罗威(《野蛮大陆》作者)
清晰而公正地描述了空战历史中最臭名昭著、最具破坏性的空袭。从计划到执行,这个故事由关键参与者以及地面上遭受攻击本身及其后果的受难者讲述。
——罗伯特·福克斯(《我们见证过》作者)
这场火风暴及其后果为这座城市的六年战争划下了创伤性的结局,它铭刻在人们的公共记忆中,在易北河畔被火烧黑的石头上依然清晰可见。
——《金融时报》
麦凯的丰富叙事和描述天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那个可怕夜晚的考究而坚定的记录。对现代历史上最具道德争议的军事行动之一,这本书是极为可读和精心制作的补遗。
——《华尔街日报》
麦凯避免直接的说教,他更关注德累斯顿人年复一年的纪念仪式以及这段历史在集体记忆中的地位。最重要的是,他为这座城市在现代的复活感到欢欣。
——《经济学人》
引人入胜、研究充分、写作有力、结构得当。献给所有对军事历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感兴趣的人。
——《图书馆杂志》(星级评论)
麦凯的广泛研究和生动书写捕捉了轰炸的恐怖和悲剧。读者不会轻易忘记这段关于毁灭的叙述。
——《出版人周刊》
2022年3月5日 想读
酒吧长谈 豆瓣 谷歌图书
9.3 (39 个评分) 作者: [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 孙家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3
《酒吧长谈》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极富创作野心的作品之一,可能也是体现这位当代作家如何利用文学来进行政治思考的绝佳范例。小说的故事背景是奥德利亚将军独裁时期(1948—1956),讲述了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年轻人圣地亚哥•萨瓦拉的道德观的坍塌,以及在独裁政府腐化权力的掌控下,怀揣文学梦的知识分子如何逐渐放弃自己的理想。小说全方位描写了利马城当时的情况,展现了秘鲁社会的全貌。
(购买提示:本书涉及上世纪中期南美洲国家政治、军事、社会及多元文化,建议十八岁及以上读者阅读。)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富野心之作,核心作品之一,被视为作者的写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的标志。
◆涉及范围广,涉及问题深,容量巨大,塑造了从部长、将军富豪到流氓、打手、交际花等约七十个人物。
◆结构大胆、备获奖誉的反独裁小说,立体呈现奥德里亚政府执政整个历史时期、整个国家的现实。
◆“对话波”“通管法”等标志性手法应接不暇,引进戏剧、电影和电视等高度复合的艺术表现技巧。
◆深度印证颁奖词:“…对权力结构制图学般的细腻描述,对个人的抵制、反抗和挫败形象的犀利刻画。”
◆购买提示:本书涉及上世纪中期南美洲国家政治、军事、社会及多元文化,建议十八岁及以上读者阅读。
如果从大火中仅能抢救出我的一部作品,我会选这一部。——略萨
这本书比我其他所有的小说都更具生命力,它一点点地征服了读者。这让我深受鼓舞。如果要对我写的所有小说做一个评价,我认为《酒吧长谈》应该是我的主要作品之一。——略萨
媒体评论/名家推荐
我怀着崇敬之情读完了《酒吧长谈》。——大江健三郎
为了写作这部小说, 作者阅读了那个时期的各种文件和奥德里亚的多次讲话, 并采访了当时各种事件的目击者。 小说的表现手法又有了新的发展, 其基本格局是“对话波”结构, 而且比较集中地运用了现代新小说的各种技巧。一般认为, 这部小说是作者的写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的标志。 ——孙家孟
2022年3月3日 想读 诶,为什么去年出版的略萨今年忽然成书影音本周热门top1了啊。
The Love Hypothesis 豆瓣 Goodreads
The Love Hypothesis
6.5 (11 个评分) 作者: Ali Hazelwood Berkley Books 2021 - 9
As a third-year Ph.D. candidate, Olive Smith doesn't believe in lasting romantic relationships--but her best friend does, and that's what got her into this situation. Convincing Anh that Olive is dating and well on her way to a happily ever after was always going to take more than hand-wavy Jedi mind tricks: Scientists require proof. So, like any self-respecting biologist, Olive panics and kisses the first man she sees.
That man is none other than Adam Carlsen, a young hotshot professor--and well-known ass. Which is why Olive is positively floored when Stanford's reigning lab tyrant agrees to keep her charade a secret and be her fake boyfriend. But when a big science conference goes haywire, putting Olive's career on the Bunsen burner, Adam surprises her again with his unyielding support and even more unyielding...six-pack abs.
Suddenly their little experiment feels dangerously close to combustion. And Olive discovers that the only thing more complicated than a hypothesis on love is putting her own heart under the microscope.
2022年3月1日 想读 笑飞了。你们北美晋江文学居然在瓣这么有人气的吗。
知识分子与社会 豆瓣
Intellectuals and Society
7.5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索维尔 译者: 张亚月 / 梁兴国 中信出版社 2013 - 8
本书是反思及批判“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学名著,也是研究当代思想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从观念、经济、社会、媒体、法律、战争等6个方面全面陈述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舆论导向作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官方政策的形成都会受到知识分子所塑造的舆论氛围的影响。 当代知识分子不仅影响力胜过以前,而且发挥影响力的方式也大有不同。他们并不是通过塑造执政者的观点或引导执政者的行动来影响事件进程,而是通过影响民主社会中的执政者的行动的各种方式,来塑造公共舆论,最终影响事件进程。无论执政者是否接受知识分子的一般构想或者决策,知识分子的这种影响都会实现。《知识分子与社会》通过大量历史和现实的案例,深入、全面分析了知识分子导致社会变动的背景、诱因和巨大后果。
2022年3月1日 想读 via象tl。Lo:“我就很讨厌逻辑不严密证据不扎实全靠海量重复观点诉诸情绪来占领道德高点和公众注意力带宽的低质量信息。但是因为后者极其传播友好,信息流里经常充斥着这样的内容,被动地消耗掉所有人不少精力和时间。

最近翻了一些Thomas Sowell的著作,阅读体验简直是久违的浑身舒畅,可特么终于看到大段大段说人话的了。而且竟然能说得如此精彩扼要的同时覆盖这么多东西。

当然,这样dense高质量又不一定符合主流narrative的内容一定是会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掉的。过于被passive information牵着走的我很晚才知道他并且读到他的书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豆瓣
Basic Economics : A Common Sense Guide to the Economy
8.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索维尔 译者: 吴建新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8
经济学入门佳作,暌违多年,新版出来
长居美国亚马逊经济类榜首、美国国民经济学读本
掌握社会经济运行规律,人人都能看懂的经济学专业读物
◎ 编辑推荐
美国芝加哥学派著名经济学家、自由主义大师托马斯·索维尔自《美国种族简史》之后的又一本畅销经典;
美国亚马逊长居榜首的经济学 通识读物,美国公民学习经济学的入门佳 作;
并且,这是一本人人都能看懂的经济学专业读物。
◎ 内容简介
经济学一点也不复杂,也不难理解,困扰我们的是故作艰深的语言和拒人千里之外的形式。本书没有让人望而生畏公式图表,也没有难懂的术语,更没有枯燥的实证。托马斯·索维尔用最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和案例,为我们讲解经济学博士都不一定能完全掌握的经济学思维方式,让所有人都能体验毫无障碍的阅读,并且在无形中学会经济学这一门专业知识体系和分析工具,让普通人不再受含糊的政治辞令和晦涩的经济学术语的迷惑,掌握经济社会的运转规律。
通过本书,我们将会了解价格、投资和国际贸易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也会对媒体、政治家、公知的言论保持警醒和怀疑,不再不加批判地用“穷人”和“富人”来区分不同的人群。我们还会对房租管制、贸易平衡、贫富差距、统计数据产生全新的认识。
◎ 媒体推荐
本书简洁明了……在过去30年的经济学家中,索维尔的确成就非凡。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本书不仅对于普通大众读者很有价值,而且对于律师、企业家、政治家、经济学家也都很有益处。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Times)
真是太需要了……任何读过带有偏见、枯燥无味的经济学教科书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来纠正谬误。
——《克莱蒙特书评》(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
◎ 名人推荐
本书是伪装成甜点的一道健康大餐,并且索维尔还在不断扩充,读者一定会为此庆幸。索维尔流畅的文笔、无懈可击的逻辑、渊博的知识和完美无瑕的经济学,无论对专业人士还是初学者都是一种享受。
——托马斯·黑兹利特(Thomas Hazlett),法律与经济学教授,乔治梅森大学信息经济项目主任
每一章都证明了为什么索维尔是美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如果想知道经济学是如何掌控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此多的事情,本书是必读书。
——亚瑟C.布鲁克斯(Arthur C.Brooks),美国企业研究院院长、《战争:自由企业与大政府之间的斗争将塑造美国未来》(The Battle:How the Fight Between Free Enterprise and Big Government Will Shape America’s Futur_e)作者
本书证明了索维尔教授能够让一个从未踏进经济学课堂的人理解经济学。这本书里有大量日常经济学问题的案例与详尽解释。
——沃尔特E.威廉姆斯(Walter E.Williams),乔治梅森大学特聘经济学教授
经济学的既定事实常使许多人大惑不解。索维尔以堪称典范的方式揭去了这些事实的神秘面纱,使它们变得直观,甚至显而易见。
——大卫·博阿兹(David Boaz),加图研究所高级副所长,《自由主义导论》(Libertarianism:A Primer)作者
2022年3月1日 想读 via象tl。Lo:“我就很讨厌逻辑不严密证据不扎实全靠海量重复观点诉诸情绪来占领道德高点和公众注意力带宽的低质量信息。但是因为后者极其传播友好,信息流里经常充斥着这样的内容,被动地消耗掉所有人不少精力和时间。

最近翻了一些Thomas Sowell的著作,阅读体验简直是久违的浑身舒畅,可特么终于看到大段大段说人话的了。而且竟然能说得如此精彩扼要的同时覆盖这么多东西。

当然,这样dense高质量又不一定符合主流narrative的内容一定是会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掉的。过于被passive information牵着走的我很晚才知道他并且读到他的书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The New Poverty 豆瓣
作者: Stephen Armstrong Verso 2017 - 11
2022年2月24日 想读 via象tl。英国福利与下层民众贫困。
Beautiful Country 豆瓣
作者: Qian Julie Wang Doubleday 2021 - 9
NEW YORK TIMES BEST SELLER • A TODAY SHOW #READWITHJENNA BOOK CLUB PICK! • The moving story of an undocumented child living in poverty in the richest country in the world—an incandescent debut from an astonishing new talent
2022年2月21日 想读 via ppBEARintheRye。
你不知道的JavaScript(上卷) 豆瓣 Eggplant.place
9.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Kyle Simpson 译者: 赵望野 / 梁杰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 4
JavaScript语言有很多复杂的概念,但却用简单的方式体现出来(比如回调函数),因此,JavaScript开发者无需理解语言内部的原理,就能编写出功能全面的程序;就像收音机一样,你无需理解里面的管子和线圈都是做什么用的,只要会操作收音机上的按键,就可以收听你喜欢的节目。然而,JavaScript的这些复杂精妙的概念才是语言的精髓,即使是经验丰富的JavaScript开发者,如果没有认真学习也无法真正理解语言本身的特性。正是因为绝大多数人不求甚解,一遇到出乎意料的行为就认为是语言本身有缺陷,进而把相关的特性加入黑名单,久而久之就排除了这门语言的多样性,人为地使它变得不完整、不安全。
“你不知道的JavaScript”系列就是要让不求甚解的JavaScript开发者迎难而上,深入语言内部,弄清楚JavaScript每一个零部件的用途。本书介绍了该系列的两个主题:“作用域和闭包”以及“this和对象原型”。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无论什么技术、框架和流行词语,你都能轻松理解。
2022年2月17日 想读 自学前端。
英语魔法师之语法俱乐部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9.4 (48 个评分) 作者: 旋元佑 九州出版社 2001 - 5
本书以句型讲解为主,包括453组测验题,附有完整解说,帮助学习者逐步扎稳英文根基,进而发展听说读写能力。
2022年2月17日 想读 中考,高考,语法课期末,专四……从小到大最少从头到尾学了四遍语法。(雅思则因为实践太强所以完全不需要语法书这种东西。)Anyway虽然嘴上说着专八完全不需要复习,但这本语法书好像真的很出色,好奇了,还是趁机看一下。
Le Choeur des Femmes 豆瓣
作者: Martin Winckler
2022年2月17日 想读 via谭香山。“小说讲了很多十年前的法国行业状况,比如医生有没有权利过度询问病人的隐私信息,听病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是否也是一种医学关怀手段,避孕措施的选择,妇科检查的屈辱,医学道德等等。但自从到法国以后,见过的妇科医生(不论男女)都非常非常温柔谨慎,也很擅长倾听,不论是检查还是问诊基本都很顺利,也很受尊重。”
Advertising Shits In Your Head: Strategies for Resistance 豆瓣
Advertising Shits in Your Head calls adverts what they are—a powerful means of control through manipulation—and highlights how people across the world are fighting back. It diagnoses the problem and offers practical tips for a DIY remedy. Faced with an ad-saturated world, activists are resisting, equipped with stencils, printers, high-visibility vests, and utility tools. With case studie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this book showcases the ways in which small groups are taking on corporations and states at their own game: propaganda. This international edition includes an illustrated introduction from Josh MacPhee, case studies and interviews with Art in Ad Places, Public Ad Campaign, Resistance Is Female; Brandalism, and Special Patrol Group, plus photography from Luna Park and Jordan Seiler.
2022年2月15日 想读 via象tl。拆广告灯箱换成自己的内容,噗实在太安那其了……
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 豆瓣
作者: 理查德·尼尔森·鲍利斯 译者: 李春雨 王鹏程 陈雁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4 - 11
如果你正在求职或者打算跳槽,或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迷茫困惑,这是一本你无论如何不应错过的著作。
全世界最权威的职业指导大师鲍利斯40年研究心得,被称为“求职圣经”。
告诉求职、跳槽的读者,面试至关重要的技巧、谈判薪资的秘诀、跳槽的方式等。
帮助职业规划迷茫的读者,用测评工具和理性的分析方法,全面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找到职业目标和理想工作。
本书是《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的最新修订版本,结合了互联网时代的求职新形势,指导读者在面对网络巨浪的冲击时如何脱颖而出。
它是一本指导书,帮助你了解求职、跳槽的技巧;它是一本梳理书,帮助你认清自己;它也是一本工具书,帮助你找到职业方向;当然,它也可以是一本魔法书,从今天开始,它可以改变你的人生。
【编辑推荐】
★如果你现在没有工作,这本书是写给你的;
★如果你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工作,每次找工作都无功而返,这本书是写给你的;
★如果你厌倦了现在的工作,决定“逃跑”,想知道自己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这本书是写给你的;
★如果你正在思考最想干什么,或者想转行,这本书是写给你的;
★如果你正试图更好地了解自己,这本书是写给你的;
★这本书,是全球最权威最畅销的求职与跳槽的实用指南。
★★ 全球职业规划的开山鼻祖之作,被称为“职场圣经”,也是每个职业规划师的必读手册。畅销四十年,被译成26种文字,销量超过1000万册!
与《小王子》《战争与和平》一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誉为”影响人生的25本著作”之一!
被《时代周刊》评为从1923年创刊以来最好最具有影响力的100本书籍之一!
★★ 全新修订版,新增30%文字,作者近几年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内容补充,帮助读者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求职新环境。
★★国内权威职业规划师倾情翻译解读。史上最全面、最适合中国人阅读的版本,增补大量中国求职环境和求职策略的参考资料。
★★新精英总裁古典、猎聘网创始人兼CEO戴科彬、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李家华、台湾知名生涯教育专家黄素菲、《不要等到毕业以后》作者秋叶等鼎力推荐!
★★附赠国内权威职业规划师撰写求职指南(小册子)!古典、李春雨、王鹏、赵昂等权威职业规划师、咨询师给您求职指导。
★★内容通俗易读,内附大量的图表和工具,对每个想要求职、跳槽、做职业规划的读者都有很大的帮助。
2022年2月13日 想读
白鲸记 豆瓣 Goodreads
Moby Dick
8.5 (39 个评分) 作者: [法] 克里斯多夫·夏布特 译者: 高文婧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4
一个男人对抗一头白鲸的孤独狩猎
一个关于复仇、信念与殉道者的伟大故事
《灯塔》作者夏布特畅销作品
美国经典文学《白鲸记》改编图像小说
...................
※编辑推荐※
一艘捕鲸船,一头苍老的白鲸,一位孤独的船长。
一条被白鲸毁去的腿,一柄以信念和雷火淬炼的鱼叉。
一场复仇,三日不眠不休的追捕:最终全船覆灭,白鲸逃亡,仅余以实玛利一人生还,回来讲述这个故事。
◎ “有人死于退潮,有人死于浅滩,有人死于涨潮的最高峰。”——《白鲸记》试图探求的是人和真理、自然与上帝、生与死的关系。
◎ 《灯塔》作者克里斯多夫·夏布特全新力作,经典文学作品改编图像小说的成功典范:夏布特对400余页、30万字的原著小说做了一个干脆的减法:就好比剔去鲸鱼的血肉和脂肪,只留宏大的骨架。
◎ “《白鲸记》最令我动容的,是位于‘坚持’和‘疯狂’之间的那条细细的红线。”夏布特再次探讨人与海洋的关系:简洁、有力的黑白线条、明快的空间分割感、兼具效率和力量感的分镜、回肠荡气的对话,凸显了“人”面对自然的英雄气概。
...................
※内容简介※
本漫画根据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记》改编。
水手以实马利和土人好友魁魁格,登上一艘捕鲸船,跟随船长亚哈追捕一头曾咬掉亚哈半条腿的白鲸。他们最后终于在太平洋海域遇见了这头白鲸.经过三天的追捕,全船人在和白鲸的战斗中覆灭,只余以实玛利一人,回来跟世人讲述这个故事。
...................
※媒体推荐※
一场狩猎。最后的伟大狩猎。
猎捕的是什么?
莫比·迪克,巨大的抹香鲸:苍老、古远、巨大,独来独往;愤怒时极为可怕,常常受人攻击;白得像一座雪山。
它当然是一个象征。
它象征着什么?
我怀疑就连梅尔维尔自己也不知道。这是最妙的地方。
—— D.H.劳伦斯
我希望呈现这条密闭的捕鲸船上的人类处境。
我希望呈现这头虽为主角,但从来不曾现身的白鲸。
比起电影改编里如磐石般不可转折的亚哈,我更希望呈现的,是一个苍老、衰弱而又强大的亚哈,一个像‘人’的亚哈。
—— 克里斯多夫·夏布特
夏布特抵达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境界。他笔下的一幅画,足抵千言万语。
—— 《纽约书评》
《白鲸记》是一部神奇的书,充斥着戏剧性极强的场景和对话。这本书对读者是有要求的。
—— 鲍勃·迪伦
夏布特对《白鲸记》的改编让我们看到,图像小说这种体裁可以给一个已经为人所熟知的故事带来更多的东西,偶尔,它还能够突破原故事的局限。
—— 美国漫评人 贾森·塞加拉(Jason Segarra)
《白鲸记》是一种悸动、一种神秘、一种预兆、一种热情、一种生之恐怖与战栗的感觉、命运的不可逃避以及邪恶的巨力,这些都紧紧勒住你的喉咙。你觉得已被击倒在地,但又奇妙地被提升高扬。
—— 英国作家 毛姆
2022年2月1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