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摇摆时光 豆瓣
Swing Time
作者: [英]扎迪·史密斯 译者: 赵舒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10
★ 2017年布克奖 长名单作品
★《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扎迪•史密斯最新力作
★《纽约时报》畅销书,英国水石书店年度好书
★ 全美书评人协会奖小说类决选名单
∽ ∽ ∽
童年时代的好友,是否注定要渐行渐远?
社交网络时代的娱乐业,还有没有秘密和真实可言?
现代女性如何才能平衡事业与家庭?
∽ ∽ ∽
一九八二年的伦敦西北区,两个混血小女孩相遇在社区的舞蹈教室,并迅速结为好友。两人都梦想成为舞蹈演员,但只有特雷西有天分,另一个有的则是各种稀奇古怪的念头:关于韵律和时间,关于黑人的身体和黑人的音乐,或是什么让一个人获得真正的自由。进入青春期后,她们的炽热友情迅速降温,就此走上不同的道路……
∽ ∽ ∽
在扎迪•史密斯的笔下,一切都是流动的。种族、肤色、阶级、成功,甚至快乐,都不过是一种相对的体验。伦敦、冈比亚、纽约、好莱坞音乐剧和电影的梦幻世界交相堆叠,舞蹈成了记忆的载体,交织成一段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旋律。
2021年5月13日 想读 一口气买了三本Zadie Smith。虽然完全没有读过她的书,但已经开始好奇了。
盲刺客 豆瓣 Goodreads
The Blind Assassin
9.0 (42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韩忠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7
这是一部结构奇巧、故事里套故事的小说。小说有两个女主人公,一个是劳拉,小说一开始就在车祸中死去;另一个是她的姐姐艾丽丝,生活在死者的阴影中,回忆着 快被湮没的往事。有关盲刺客的故事是劳拉生前写的,描述了在动荡的20世纪30年代,一个富家小姐和一个在逃的穷小伙子的恋情。同时,这对恋人想象出了发 生在另一个星球上的故事。这个虚构的故事里充满了爱、牺牲与背叛。而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艾丽丝嫁给了富商理查德,在外人看来,这是一桩美满的婚姻,殊不知,理查德将魔爪伸向了小姨子劳拉,于是,劳拉的车祸令人产生了怀疑……
2021年5月13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关于美 豆瓣
On Beauty
作者: [英] 扎迪·史密斯 译者: 杨佩桦 / 聂清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0
2005年入围英国布克奖,2006年获橙子图书奖。小说讲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从互相对立到产生深厚感情的故事。
这两个父亲在学术上长期处于对立,终于有一天,矛盾更加激化了。那是因为一家的儿子出走去了另一家,并爱上了另一家的女儿。孩子们对于生活和前途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不禁让父亲开始思考他自己所谓的人生。小说对婚姻中面临的冲突、家庭生活的现实面、人性的灰色与矛盾提出了不一样的见解。
2021年5月13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在中国大地上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Riding the Iron Rooster: By Train Through China
8.1 (54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索鲁 译者: 陈媛媛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现代旅行文学教父”保罗·索鲁经典之作
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获奖作品
激荡传奇的80年代,老外视角的全新记录
内容简介
1986年,保罗·索鲁在时隔六年后,再一次来到中国。
他既到了北京、上海等繁华都市,也抵达了黑龙江朗乡、新疆吐鲁番等疆界边陲。他走到中国大地上,与各种各样的人聊天,在上海人民公园英语角里练习口语的年轻人、想去做进出口生意的学生、刚刚经历过浩劫的知识分子……他用 犀利幽默的口吻,一路吐槽不断,但也用冷静、理智的眼光,剖析中国人的性格,发现时代变迁下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与思想变化。
从80年代走来,一路沧桑巨变,但我们当下的摇摆与困境也都似曾相识。
编辑推荐
★ “现代旅行文学教父”保罗·索鲁经典之作,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获奖作品
★ 影响何伟等一代旅行作家的先行者,比《江城》更早的外国人笔下的当代中国
★ 22条跨越东西南北的火车路线,长达一年的深度之旅,观察中国大地上的千百风貌
★ 激荡传奇的80年代,在一个 个平凡中国人的生活里,捕捉时代的发展轨迹
★ 冷静剖析,也刻薄吐槽,跟随犀利幽默的毒舌作家,发现中国人的集体性格与时代变化
获奖记录
1989年 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
推荐语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记者,总能问出你心中的问题……他有艺术家的天分,可以化平凡为神奇。
——《独立报》
《在中国大地上》记录了保罗·索鲁在中国一年的旅行见闻,他在途中极尽毒舌之能……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不停地同陌生人搭讪,比如气质忧郁的方先生和登山家克里斯·波宁顿。但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让也我们更加了解作者本人——如果你想足不出户就游遍天下,他就是你最理想的旅伴。
——《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不是游记,而是深入、细致地观察和记录下1980年代中期剧变的中国。作者堪称何伟的先驱和师傅。跨越东西南北行程、独特的视角和冷静的分析,超越迄今绝大多数国人。
——豆瓣网友
2021年5月11日 想读 当当已买。终于要开始读旅行文学了!
六论自发性 豆瓣 谷歌图书
Two Cheers for Anarchism——Six Easy Pieces on Autonomy, Dignity, and Meaningful Work
8.7 (91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C. 斯科特 译者: 袁子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4
【内容简介】
著名的当代思想家、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斯科特曾告诉我们国家的视角为什么是错的。现在,在这本简短易懂、极其个人化的新作中,他论证了无政府主义者的视角为什么重要。他用引人入胜、斗志昂扬,甚至幽默的方式,捍卫重视地方性知识、常识、个体创造力、自发性的无政府主义思维,令我们能够审视世间百态……小到学校、工厂、养老院、游乐场里的日常社会政治互动,大到民众抗议和革命。
【编辑推荐】
书中的无政府主义不是意识形态,也无关政治立场,而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模式,可以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如红绿灯的设置、抄近道形成的小径、地名的设置、林场或种植园的管理、游乐园的设计、科学文献索引体系的意义、养老院与老人间的关系等。通过带入无政府主义者的非国家视角,斯科特讨论了这些现象中蕴含的悖论。例如福特的种植园反映了一些为追求效率而设定的规程反而造成了效率的缺失,危地马拉当地农民的果园看似杂乱无章的表面安排后面之下却又更科学的逻辑。总之,作为一位社会科学大家撰写的关于自发性的随笔集,这本小册子中汇集了对生活中小事的思考,有助于读者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
2021年5月10日 想读 当当已买。
是或一点也不 豆瓣
7.5 (15 个评分) 作者: 黄国峻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0 - 11
张大春说靠他“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骆以军称他为“未来的小说家!”
黄国峻融合小说、故事及短文的集大成之作
书写男女间纷至沓来的复杂欲念
.
.
编辑推荐
★黄锦树曾提出台湾文学“内向世代”的概念:“从那些样品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关于写作自身的危机形态,脆弱的、濒临分裂的‘自我’成为写作的真正主体,世界和语言都是问题。内向,向内崩塌,甚至对死亡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迷恋。”黄国峻即此“内向世代”代表人物之一。
★《是或一点也不》于2003年在台湾首次出版。其中《详梦》一篇是《水门的洞口》的灵感原型。
★从《度外》到《是或一点也不》,黄国峻更加追求小说雅俗共赏的“说故事”本质。作者用他敏感纤细的灵魂、冷静理性与警言珠玑的个性,构筑自己特有的疏离美学,展现男女情感与情欲问题的多种样貌。
★本书特别收录黄国峻极具个人风格的手绘线稿。
.
名人推荐
·我内心大喊:“国峻是未来的小说家!”但随即想起,国峻已不在这世界上。
——作家 骆以军
·(黄国峻的小说)自有一股不与时人弹同调的庄严气派。
——作家 张大春
·我读他的小说和别的东西,觉得他是那一代作者当中最使我感到亲近、同意,或者疼惜的人,许多地方都让我想说: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作家 杨牧
·我心中的国峻是一个文学的苦行僧,勇猛精进令人汗颜。
——作家 袁哲生
·黄国峻的作品确实让我看到一个特别的、年轻的、易感的,可是非常有创造力跟幻想、想象力的心灵。
——作家 郭强生
·作者的想象力与实验性,以及对艺术的独特看法使它有别于其他作品。
——作家 施叔青
◎获奖记录
☆《留白》获第十一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推荐奖。
.
内容简介
《是或一点也不》是台湾作家黄国峻的遗作,是他继《度外》《盲目地注视》之后,融合小说、故事及短文等各类风格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收录25篇作品(小说12篇,故事8篇,短文5篇),并有台湾原版编辑前言和作者长兄黄国珍代序。
其作品主题多为爱情,呈现男女情感与情欲问题的多种样貌。在自我与他人,在生与死,在神秘与现实之中,拉扯出一种魅惑的扞格张力。作者清透的文字和神圣的结构,实为小说世界里值得珍藏的文学景观。
2021年5月5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故事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Story: 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9.4 (4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罗伯特·麦基 译者: 周铁东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 - 8
《故事》不同于其他流行的讲述银幕剧作手法的专著,它所论及的是形式而不是公式。麦基以一百多部影片作为示例,向读者传授了一种银幕剧作的原理,它超越僵死的教条,发掘出名品佳作中那些使其卓越超群却又常常被人忽略的组成部分。麦基从基本概念入手——何谓节拍?场景?场景序列?幕高潮?影片高潮?——不仅精辟地阐释了标准的三幕戏剧结构的奥妙,而且还揭开了非典型结构——如两幕、七幕、甚至八幕影片——的神秘面纱,指出了每一种类型的局限性,强调了主题、背景和气氛的重要性,以及人物和人物塑造作为一对相对概念的重要性。
2021年5月1日 想读
沿着季风的方向:从印度到东南亚的旅程 豆瓣 Goodreads
Chasing the Monsoon:Dispatches from India and Southeast Asia
8.2 (36 个评分) 作者: 刘子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8 其它标题: 沿着季风的方向
他搭乘火车走遍印度南北;追随毛姆的足迹进入山地部落;坐上两 万美元的游轮航向蒲甘;穿过整个爪哇,抵达雨林深处的遗迹和火山;探寻泰柬边境上被地雷包围的古寺;在海岛之国邂逅成群的鲸鲨;在白色大象的故乡,寻访流亡苗人;乘着古老的运米船,由曼谷向大城缓慢行进……

他对自然倾心,也与途中偶遇的人倾谈;投身当下,又随时进入磅礴的历史;藏身度假客中,又不时抹去痕迹,遁入全球化遗忘的荒蛮之境;他在旺盛、暧昧、失序的“忧郁热带”自省:我是谁?正置身于怎样的世界?
2021年4月30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观念的水位 豆瓣 Goodreads
8.2 (207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 1
作为国内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本书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这本书更生动,更接地气。
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本书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信息在今天的中国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一个更好的社会,更好的制度的降临并不是“自动”的,观念的变化是必要环节,而本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
2021年4月29日 想读 转转已买。
民主的细节 豆瓣 Goodreads
8.2 (393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6
这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2021年4月29日 想读 转转已买。
Why Fiction Matt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豆瓣
作者: David Der-Wei Wang Brandeis University Press 2020 - 10
Contemporary discussions of China tend to focus on politics and economics, giving Chinese culture little if any attention. Why Fiction Matt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offers a corrective, revealing the crucial role that fiction plays in help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izens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their nation. Where history fails to address the consequences of man-made and natural atrocities, David Der-Wei Wang argues, fiction arises to bear witness to the immemorial and unforeseeable.
Beginning by examining call in 2013 to “tell the good China story,” Wang illuminates how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politics have taken a “fictional turn,” which can trace its genealogy to early modern times. He does so by addressing a series of discourses by critics within China, including Liang Qichao, Lu Xun, and Shen Congwen, as well as critics from the West such as Arendt, Benjamin, and Deleuze. Wang highlights the variety and vitality of fictional works from China as well as the larger Sinophone world, ranging from science fiction to political allegory, erotic escapade to utopia and dystopia. The result is an insightful accou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one that affords countless new insights and avenues for understanding.
2021年4月28日 想读 via燕仰。
送行 豆瓣 Goodreads
靜止在:最初與最終
8.2 (37 个评分) 作者: 袁哲生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8
袁哲生纪念文集,收录早期绝版作品、未发表小说与私人手札。
在《送行》中,我们得以见证一个经典作者的诞生。
◎ 编辑推荐
✨ 2005年,宝瓶文化为袁哲生出版纪念文集《静止在:最初与最终》;如今简体版《送行》面世,不只是一场纪念,更是一种传承,让这位小说家重新被认识,让他的 作品不断被重读。本书除了收录袁哲生已经绝版的首部作品《静止在树上的羊》和未发表小说《温泉浴池》,更邀请台湾小说家童伟格为新版作序,将“一笔一画的希望”寄托给未来的读者。
✨我们会在《送行》中看到袁哲生用一种“轻短俏皮、厚积薄发的小说阅读术”去诠释沈从文、汪曾祺、海明威等经典作者;也会看到他书写出风格不同于小说的散文,谈论爱情滋味、服役经历与日常生活。袁哲生在小说之外的创作面向与内心世界,都珍贵地保存于本书。
✨ “写作就是用一种深情的方式跟这个世界说再见。”书写风格独特的袁哲生,最终也在《送行》里阐述个人的创作理念,以“收音机、温度计、灵媒、乩童”等关键字说明何为小说家,用“招魂、通灵”解释写作这项技艺。这些答复,为人打开新的视野,让以后的读者与创作者去往更远的地方。
◎ 内容简介
1995年,袁哲生出版首部作品《静止在树上的羊》,隐约展现日后的小说风格,本书“辑一”即来自于此作。在“辑二”文学评论里,我们则见证小说家与其他创作者的隐秘关联。到了“辑三”“辑四”,袁哲生书写出《温泉浴池》《偏远的哭声》等成熟之作。
从最初到最终,从袁哲生的小说到他的私人手札,我们得以见证一个经典作者的诞生。
◎ 名人推荐
✨ 小说家静停十年文学创作期,将最初与最终,叠合为本书。而倘若真如上述所言,只有作品,可能代替创作者长久地生还,那其实不无残酷地意味着:作品才是创作者的真切生命,因唯有它,有望背离死亡的单调复核,而将小说家自言的“萍藻”,寄托给未来的林泽——一字一句的未知,因此,也就是一笔一画的希望。
——台湾小说家 童伟格
✨ “轻”与“抒情”的创作手法,袁哲生有意将自己与同时代的主流小说家进行区隔。他的写作手法刻意採取“轻”的技巧,美学则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特别是场景的经营、意象的捕捉、节制与留白的叙事手法、抒情的视野,还有现代文学传统裡审视关注的人类的普遍经验、共通处境,这些都在袁哲生笔下获得再次发挥与诠释的机会。
——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副教授 刘乃慈
✨哲生的文,似乎比我们更早一步试着使用一种减法。他总努力要写得少,而不是写得多;写得轻,而不是写得重。许多小说,情节、高潮、转折、主题种种,都不是必然物,读者随着他的眼睛观看,随着他的耳朵倾听,悟得一个又有情又无情的世界,不堪处,与其大写反叛与轻蔑,不如代之以宽容与幽默。
——台湾作家 赖香吟
◎ 获奖记录
☆ 本书收录1994年台湾“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作品《送行》,以及1995年“中央日报文学奖”小小说奖第二名作品《雪茄盒子》。
☆ 作者拿下诸多台湾重要文学大奖,如“吴浊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五四文艺奖章”,也荣获新京报·腾讯2017年度十大好书、首届“做书奖”年度原创小说等大陆奖项。
2021年4月27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羌在汉藏之间 豆瓣
9.1 (15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中华书局 2008 - 5
本书是一本羌族民族史,也是一本羌族民族志。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南隅与北川地区,即汶川﹑北川﹑茂县﹑松潘﹑理县等地。
本书希望通过 “羌” 之历史,说明华夏(自觉的)西部族群边界变迁,以及其如何贡献于近代中华民族之形成。这项研究是基于一个简单的思考架构,即“羌” 曾是古华夏心目中的西方牧羊人或西方异族概念,它代表古华夏自觉的我群西方边缘(the sense of otherness)。因此探索华夏历史记忆中 “羌人” 概念的转变,便是探索华夏自觉的(或主观认定的)我群西方边缘之变迁。不只如此,在公元7世纪以后,青康藏高原东缘华夏心目中的诸羌部落又成为吐蕃(与后来的藏族)之政治﹑宗教﹑文化与族群之边缘(朵康)。这样的历史发展终使得青康藏高原东缘之广大地区及其人群,在近代时成为汉藏间一个模糊的边缘。这也是本书书名《羌在汉藏之间》用意所在。
2021年4月26日 想读 via曼仔。历史人类学。
The Mother and The Father 豆瓣
La Mère et Le Père
作者: Florian Zeller 译者: Christopher Hampton Faber & Faber 2017 - 3
2021年4月26日 想读 读了一章,脑子里一直不断重现Peeping Tom的舞剧。Peeping Tom的三部曲应该和Florian Zeller的家庭三部曲没关系吧?但还是忍不住跳戏了。
我,里维耶,杀害了我的母亲、妹妹和弟弟 豆瓣
Moi, Pierre Rivière, ayant égorgé ma mère, ma sœur et mon frère
作者: [法]米歇尔 ·福柯(Michel Foucault) 译者: 王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4
案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里维耶就是那中心、那沉默,被卷入医学和法学的机器中。人们把他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然后使他沉寂了。——米歇尔·福柯
1835年,在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村庄里,一位20岁的青年皮埃尔·里维耶冷酷地杀害了他的母亲、18岁的妹妹和7岁的弟弟。然后,在狱中,他写了一本回忆录,为整个可怕的故事辩护。
米歇尔·福柯在研究19世纪精神病学与刑事司法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了这个案件。他收集案件的相关文件,包括医学和法律证词、警方记录和里维耶的回忆录,编辑出版并在书中做了精彩阐述。
他指出,里维耶案发生时,正值法国许多行业争夺地位和权力之际,医学权威在挑战法律,政府各部门在明争暗斗。法学和精神病学话语都试图将里维耶自己对其行为的描述笼罩在各种权力关系中,将他的声音边缘化为弒亲者或疯子的声音。
福柯对该案的重构,是一次对疯狂、正义和犯罪观点来源的精彩探索。
2021年4月26日 想读 via冷建国。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修订版) 豆瓣
作者: 张清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学术著作,曾在20世纪90年代引起很大反响,被很多高校列为当代文学专业的学习参考书。本书出版后,许多报刊曾发表文章予以评介,称其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研究的开拓之作。
本书极富个人色彩,创造性地将史料考证、作品审美分析与理论思辨结合起来,生动、深入且诗意地论证了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的来龙去脉、审美特征及内在逻辑关系,提出了许多颇具学术价值的新见。
本书修订版在原作基础上,纳入了作者近年来对相关问题的重新审视与思考,可谓一次新的归纳和总结。
2021年4月24日 想读 via噗噗。「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写得真的好,尤其是最后两章。他作为一个60年代的男性研究者,对女性写作和90年代文学的批判竟然达到了这种高度!」
语言学纲要 豆瓣
8.2 (18 个评分) 作者: 叶蜚声 / 徐通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修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补充新的研究内容;(二)对于已有的概念或观点增加例证和解释说明;(三)个别观点和材料的修正。主要补充了哪些新内容呢?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有许多新进展,我们认为,其最主要的进展表现在语义与语用、语言接触、文字与语言的关系这几个领域,它们代表了语言学发展的趋势:对语言的理解从封闭的静态的系统转向了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2021年4月20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美国佬 豆瓣
Americanah
8.1 (22 个评分) 作者: [尼日利亚]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译者: 张芸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
他们生来注定憧憬他乡 坚信真正的人生要在他乡展开
麦克阿瑟天才奖、英联邦作家奖、橘子奖得主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写尽了我们时代的移民者的憧憬、激情、失落、勇气
——————
天真烂漫的伊菲麦露和奥宾仔在拉各斯的一所学校邂逅,对未来拥有相似的憧憬——和所有尼日利亚的年轻人一样,他们的故土似乎更像是他们追寻西方的中转站。美丽、自信的伊菲麦露追随着阿姨的足迹来到美国,却第一次体验身为“黑人”意味着什么,而日渐拮据、无力继续学业的她也必须背叛和奥宾仔的爱情,才能在这个国度继续生存下去。
“9 •11”之后,去美国求学的机会一再被阻断。没有得到命运垂青的奥宾仔,他利用母亲去英国访学的机会和她一起到了英国,却只能面对自己非法移民的身份。奥宾仔尝试用各种卑微的、没有保障的工作, 而英国社会的冷漠、同乡们的势利,都让他对原先幻想中的西方 吗,莫名失落。
辗转多年之后,奥宾仔已经用“尼日利亚式”的方式获得了成功,而伊菲麦露也凭借自己辛辣、尖锐、批判美国种族主义的博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eye-opening 的bblog的 。 当她觉得回到尼日利亚,重新开启另一段真实的、和美国的生活充满反差的 兴奋的生活时,她和奥宾仔要面临人生中最艰难的选择。
——————
他们向往西方,并非为了逃避那种粉碎人的灵魂的贫穷,而是要跳出那种没有选择的压抑和颓废。
一部令人心驰神往的作品,亦是一本重要的著作。对种族主义细微透彻的观察是这本书的力量和独创性所在。
——《经济学人》
极度睿智又略显挑衅地探究了制度性不平等、形态各异的压迫以及性别和家庭观念。
——《卫报》
时而温柔,时而锋锐——对于这位毫无畏惧的作家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过于卑微或者能令她却步的!
——《纽约时报》
2021年4月20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玉米少女 豆瓣
The Corn Maiden and Other Nightmares
7.0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译者: 周嘉宁 译林出版社 2015 - 11
★ 美国当代重量级作家,“女福克纳”,欧•亨利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国家人文奖章得主,诺贝尔文学奖热门
★ 1996年至2011年十五年梦魇故事精粹,七部惊悚悬疑短篇,阴谋精妙,步步玄机,展示美国社会的各阶层图画,直抵人性的幽暗深潭
★ 知名作家周嘉宁翻译,精准呈现文 学大师的语言、笔力
—————————————————————————————————————
如果存在“女作家”一词,那么欧茨是这个国家中最当之无愧的。——约翰•厄普代克
读者们可要小心,这都是名副其实的恐怖故事。欧茨在写作时深切感受到的恐怖,完全传达了出来。——《星期日独立报》
阅读欧茨像穿越雷区,一次次因爆炸胆战心惊,又一次次暂时脱离惊险,但脑壳还因为刚刚受到的惊吓嗡嗡直响。——《华盛顿邮报》
—————————————————————————————————————
《玉米少女:欧茨梦魇故事集》收录欧茨写于1996年到2011年的七则可怖故事。一个黄昏,玉米发色的少女从单身母亲家中失踪,她的蝴蝶发卡在孤僻男老师的车位附近被发现,而古怪的女孩又送来白色花束。双胞胎兄弟自母腹开始,彼此竞争嫉恨,直到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共同毁灭,化为一座难分你我的“化石像”。整形医生卢卡斯为挽救诊所的经济状况,一再突破职业道德的底线,而今天最后一位顾客艾尔玛的请求是:为她切一个“脑袋上的洞”。……
欧茨以敏锐的洞察与大师的笔法,描写平常人难以遏制的欲望、贪婪、嫉妒、脆弱、恐惧、展现暗藏于生活面目之下的七个人性梦魇。
2021年4月20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