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使女的故事 豆瓣
The Handmaid’s Tale
9.0 (52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陈小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7
全球现象级畅销书,经典形象新版回归
同名剧集前三季豆瓣平均8.8分,第四季2021年即将播出
---------------------------------------------------
“我们中那些有幸在1985年《使女的故事》面世伊始就读过小说的人,肯定还记得当初这部作品带来的震撼,既有一种幽闭恐惧式的精准,又有那种令人惊愕的先知先觉。”
——《卫报》
“我一直认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很快就能获诺贝尔奖,且我现在仍这么想,仍希望她得奖。”——石黑一雄
“可怕的是她在三十年前就预见了这一切。当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曾以为我们足够理性,这样的事情不可能真的发生。三十年过去了,我意识到过去的自己过于乐观……这本书是我们中的预警者。”
——尼尔•盖曼
“她始终在提醒我们,关注正在发生的事。这真的很重要。”——珍妮特•温特森
--------------------------------------------------------
奥芙弗雷德是基列共和国的一名使女。她是这个国家中为数不多能够生育的女性之一,被分配到没有后代的指挥官家庭,帮助他们生育子嗣。和这个国家里的其他女性一样,她没有行动的自由,被剥夺了财产、工作和阅读的权利。除了某些特殊的日子,使女们每天只被允许结伴外出一次购物,她们的一举一 动都受到“眼目”的监视。更糟糕的是,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人类不仅要面对生态恶化、经济危机等问题,还陷入了相互敌视、等级分化和肆意杀戮的混乱局面。女性并非这场浩劫中唯一被压迫的对象,每个人都是这个看似荒诞的世界里的受害者。
2021年4月20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现实不似你所见 豆瓣 Goodreads
Reality Is Not What It Seems:The Journey to Quantum Gravity
9.2 (53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卡洛·罗韦利 译者: 杨光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 11
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什么?时间和空间真的存在吗?现实(Reality)的本质是什么?现象级科普畅销书《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以优雅易懂的方式带我们踏上这场探索现实之旅:从德谟克利特到爱因斯坦,从法拉第到引力波,从经典物理到量子引力……通过介绍现实的概念是如何随时间变迁的,今天的物理学家又是如何理解宇宙的结构的,他为我们提供了比《七堂极简物理课》更深入的理论解释。
2021年4月20日 想读 当当已买。
何为良好生活 豆瓣 Goodreads
8.8 (127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4
本书探讨伦理学中的几个论题。读过几本书的人知道,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讲过。其中有些,我有自己的体会、思考,尝试用当代中国普通读者比较易懂的方式把这些道理重新讲述;有些,前人好像讲得不太对不太好,我尝试讲得更好些。也许没做到——我一直对自己期望不高,更希望的倒是有几个读者能与作者一样,感到诚实的思考实是人生一大乐事。
“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不只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问题,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
在最初“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没谁一开始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周边环境并预见环境的变化。我们一开始不可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而在于我们的本性在一开始不够具体,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向我们逐渐清晰地显现。我们大概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歌德说他的浮士德是一系列越来越纯粹或纯洁(rein)的努力。我把这个“纯粹”或“纯洁”理解为:自身通透。我以为,这种自身通透是phronesis最核心的含义——洞明自己行在何处,浑然一体地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从而能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
2021年4月20日 想读 当当已买。
美与暴烈 豆瓣
The Life and Death of Yukio Mishima
9.1 (37 个评分) 作者: [英] 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 译者: 于是 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3
◎ “美,美的东西,对我来说,是怨敌。”
◎ 英国知名记者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 援引丰富的一手史料,揭开日本文学巨匠的传奇人生。
◎ 三岛由纪夫权威传记
……………………
【编辑推荐】
1.三岛由纪夫是日本战后文学大师之一,在国际文坛拥有高度声誉,极具影响力,拥有众 多中文读者。
2.本书作者是三岛生前私交最好的外国记者,对三岛作品的解读视角独特,掌握了大量翔实可信的一手资料,对三岛的爱好者而言是难得的传记资料。
3.知名作家、翻译家于是精心翻译,译文全新修订。
【内容简介】
三岛由纪夫,三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日本“二战”后声誉最高的作家之一,从小深受古典文化熏陶,青年时凭《假面的告白》一举成名,在完成四卷长篇《丰饶之海》的盛年之际,却为表达其激进的政治诉求而“切腹辞世”,留给世人一个难解的谜团……
《美与暴烈》三岛由纪夫最早、最具权威性的一部传记,也是试图解开作家死亡之谜的一份答卷,由其生前好友、英国资深记者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所撰。在本书中,作者援引丰富文学史料,回顾作家短暂而辉煌的创作历程,同时与太宰治、川端康成等同时代名家进行横向对比,生动描摹了一个在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间不懈思考,追寻“死亡、黑夜和鲜血”所构成美学境界的作家的一生。
【媒体评论】
像三岛由纪夫这样才华横溢的天才作家,大概两三百年都难遇一个。
——川端康成
这本书写得很有人情味,富有洞见力,或许和西方读者想要读到的主题很贴近……即对这位作家的文学史的梳理与考察。
——《时代周刊》
2021年4月20日 想读 当当已买。
间谍与叛徒 豆瓣
The Spy and the Traitor: The Greatest Espionage Story of the Cold War
8.8 (37 个评分) 作者: [英] 本·麦金泰尔 译者: 袁鑫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1
如果有人能被称作英国著名双面间谍金·菲尔比的苏联版本,那个人就是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戈尔季耶夫斯基是两个克格勃特工的儿子,他在苏联最好的情报机构接受训练,1968年正式参与情报工作,后来成为苏联驻伦敦的情报站长。但从1973年起,他开始秘密为英国军情六处工作。长达十 年的时间里,冷战逐渐走向终点,随着美苏两大强权之间的猜疑达到顶峰,世界一度濒临核战争爆发的边缘,戈尔季耶夫斯基最终帮助英方获取了关于苏联领导层战略思维的关键情报,并在幕后为苏联和英国关系的解冻作出了贡献。因为军情六处极力想维系与美国的信任关系,它向美国中央情报局透露了戈尔季耶夫斯基的姓名,中央情报局因而痴迷于弄清英国这位最高级别情报提供者的身份。最终,他们的痴迷将戈尔季耶夫斯基逼上了绝路:被指派去调查戈尔季耶夫斯基身份的中央情报局官员阿尔德里奇·埃姆斯,正是一名暗中为克格勃服务的线人。
通过揭露美国、英国和苏联三方互相扰乱的故事,戈尔季耶夫斯基戏剧化的生涯故事在他1985年从莫斯科逃亡时到达高潮。麦金泰尔*的这部作品可能也是他最好的一部。
2021年4月18日 想读 via之琪。
新女性写作专辑:美发生着变化 豆瓣
作者: 张莉 主编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 - 3
“新女性写作专辑”是《十月》杂志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批评家张莉女士共同推出的写作专辑,包括张莉、贺桂梅两位学者对当代“女性写作”的理论与创作梳理,翟永明、林白、叶弥、乔叶、金仁顺、孙频、文珍、蔡东、张天翼、淡豹、周瓒、戴潍娜、玉珍等十三位女性作家的小说、诗歌和非虚构新作。这些女作家涵盖了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等各个代际重要代表性作家和诗人,作品以更具想象力与异质性的经验表达,推动当下语境里对“女性写作”的再次定义和重新理解。《十月》微信公众平台陆续发布了四十余篇相关文章,这些文章包括此次“新女性写作专辑”的理论与时代背景、相关访谈、作品的全文或节选、评论家与作家的批评文章以及作者的创作谈等,引起业内强烈反响,包括弋舟、刘大先、何同彬等人在内的诸多批评家和学者加入到讨论中来,同时专辑在更为年轻的九零后、零零后读者中也引起强烈反响。目前界面新闻、中国作家网、《文学报》、《新周刊》等都进行了广泛报道。有鉴于专辑推出的重要影响力和广泛的潜在读者群,因此结集成书。
2021年4月16日 想读 via冬惊。
美国人 豆瓣
9.1 (11 个评分) 作者: 罗伯特·弗兰克 史泰德出版社 2008
Robert Frank’s The Americans was first published on May 15, 1958 by Robert Delpire in Paris. It featured 83 of Frank’s photographs taken in America in 1955 and 1956, accompanied by writings in French about American political and social history selected by Alain Bosquet. Delpire’s Les Américains formed part of the Encyclopédie essentielle series, which presented foreign countries to a French audience. Each of Frank’s photographs in this edition is placed on a right-hand page, with the texts on the left-hand pages.
The first English edition of The Americans was published in 1959 by Grove Press in New York. It presented the same photographs as the Delpire edition, however a text by Jack Kerouac replaced the French writings. The book begins with Kerouac’s introduction, followed by Frank’s photographs in the same sequence as the Delpire edition. On the left-hand pages are short captions from Frank, which describe the location.
Since 1959 The Americans has been reprinted by different publishers, in multiple languages and formats. Frank has had varying influence on these editions; some were printed without his input, approval or knowledge. In July 2007 the Steidl edition of The Americans was printed. Frank was involved in every step of its design and production. The 83 photographs were scanned in tritone at Steidl’s digital darkroom from vintage prints in Frank’s collection, which revealed that many images in past editions were actually crops of the originals. For the Steidl book Frank studied and revised these crops and in many cases included the full photographs; in only a few cases the Delpire and Grove Press compositions remain.
The Steidl edition also reproduces two photographs printed from negatives different to those used for all previous editions. These photographs depict the same two subjects as in other editions (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 Building–New York City and Assembly Line–Detroit), but from a slightly different perspective.
Kerouac’s text and Frank’s captions remain unaltered from the Grove Press edition, the typography however was redesigned. As well as revising the book’s design, Frank also chose the paper, endpaper and book linen. He opted for a thread-stitched book, and conceived a new dust jacket made from the same paper as in the book (Xantur 170 g from Scheufelen, Germany), sealing it with a simple varnish. Frank personally oversaw printing on July 18, 2007, inspecting and approving each sheet at Steidl’s press in Göttingen.
In January 2009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will celebrate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Americans" with an exhibition that will examine bo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ook and the photographs themselves. All 83 photographs published in "The Americans" will be presented in the order established in the book, providing a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the book's roots in Frank's early work and the impact on his later art.
"Looking In: Robert Frank's The Americans" will be touring the following US museums: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January 18–April 26, 2009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May 17–August 23, 2009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September 20–December 27, 2009
"Looking In: Robert Frank's The Americans"
Edited by Sarah Greenough
ISBN 978-3-86521-748-6
Co-published by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and Steidl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exhibition
2021年4月13日 想读 via懋。
狐火 豆瓣
Foxfire: Confessions of a Girl Gang
作者: [美]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译者: 闻礼华 / 金林鹏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 - 6
纽约州北部一个蓝领阶层聚集的小镇上,五个十五六岁的少女:外表冷艳、身材修长的长腿,体格魁梧的戈尔迪,又有玛丽廉·梦露一样头发的兰娜,胆小的丽塔,以及故事的讲述着马迪·沃茨。她们面对来自男性和成人世界的羞辱和侵犯,文身立志,结血为盟,组成以“自信、力量和复仇”为宗旨的“狐火”帮进行自我保护,进而发展到对周围世界展开疯狂的报复,走上了悲剧之路。
2021年4月13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读了《狂野之夜!》之后很喜欢欧茨。
慎余堂 豆瓣 Goodreads
7.8 (29 个评分) 作者: 李静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
青年作家李静睿34万字长篇历史小说全本,让人一口气读到半夜的精彩故事!
李静睿以作家的冷峻笔触和女性的细腻与体恤,为读者讲述了北洋时期一个盐商家族的兴衰故事,鲜活地呈现出了其两代人被历史洪流所裹挟和冲撞的苍凉命运和归途。——《十月》编辑谷禾
小皇帝退位之时,四川孜城盐商 余立心掌管慎余堂已有十年。余立心只想于乱世之中保全祖业,革命也好,保皇也罢,他唯求置身事外。 世事渐乱,余立心的总角之交、孜城袍哥陈俊山在军阀混战中突遭暗杀,余立心决定北上京城,以寻靠山,却不知自己将逐步陷入革命之后的政局泥潭。
余立心的长子济之、次子达之、幺女令之则各有心事。济之自美国学医归来,冷眼看乱世家国;达之在东洋踯躅数年,只想把彼时之国摧毁再建;令之自小在父兄的庇护下长大,未婚夫林恩溥为孜城另一盐商大族长子,然而青梅竹马的恋人自从东京归来,却变得全然陌生,令之原本以为自己永远不会知道真相……
2021年4月13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世界杂货店 豆瓣
Store of the Worlds: The Stories of Robert Sheckley by Robert Sheckley
7.9 (35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谢克里 译者: 孙维梓 / 罗妍莉 新星出版社 2019
【罗伯特•谢克里】
影响大师的科幻大师!
每一篇小说都会让你怀疑人生。
【内容简介】
26张通往奇异想象世界的单程车票……
当电子警察鸟失去控制;
当杀人游戏可以合法进行;
当社畜不甘心社会的毒打;
当刚需为了房子参加一场大逃杀;
当话痨置身一群语言不通的外星人当中;
当宅男拥有一支可以偷窥他人生活的望远镜;
当你在一颗小行星上独自老去,与机器人相依为命;
且看谢克里借奇想之力带你体验琳琅满目的世界杂货店。
【重磅推荐】
谢克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好的短篇小说作家,不分任何领域。
—— 尼尔•盖曼
科幻领域的一代幽默宗师,道格拉斯•亚当斯们的先驱。
——《纽约时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典科幻集,兼具雷•布拉德伯里的机智和菲利普•迪克的哲思。
——《书商》周刊
2021年4月13日 想读 via花岛仙藏。
眩晕 豆瓣
Schwindel. Gefühle.
8.5 (3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译者: 徐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4
【内容简介】
本书是塞巴尔德的小说处女作,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以司汤达的视角,讲述了他的从军经历、与梅毒的斗争以及无果的爱情;第二章讲述了“我”在意大利多地的旅行,或者说被不安驱动的一次次逃离;第三章讲述了卡夫卡于一九一三年在意大利的一次公务出差和浴疗之旅;最后一章,“我”重返德国故乡,挖掘自己的童年记忆。
四个部分都围绕着一个孤独的叙述者,他们都踏上了古怪而令人不安的旅程,而“我”在旅行中撞见了各种分身、尾随者、历史鬼魂,不断与神秘的猎人格拉胡斯相遇,还隐约与不同时空的司汤达和卡夫卡共享了相似的惊恐和困顿……
【精彩书评】
这是一幅心灵的自画像——关于一颗躁动不安、持续不满的心灵,一颗受尽折磨、轻易落入幻觉的心灵。——苏珊·桑塔格
塞巴尔德是一位激动人心的、具有独创性的作家。他让叙述成为一种查究的狂喜状态。——《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高度私人化的作品,它向我们展示了塞巴尔德写作的发源,并不断为他提供了新的刺激和灵感。——《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一个人在日常阅读中,不可能遇到像《眩晕》这样的作品。从书中抽离时,他会被震撼、吸引,且深深打动。——安妮塔·布鲁克纳
塞巴尔德的主题是记忆,以及记忆的韧性和不可靠性……他从记忆的衰退、狂热的想象、富有创造力的荒芜状态入手,对记忆的虚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执着的、看似随意的流浪——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一次邂逅到下一次邂逅——有一种疯狂的精确性。他记录微小的对话,仔细描述与他短暂同行的陌生人,给出地图和时间表。他似乎在用写作使自己保持镇定。——A.
S. 拜厄特
【编辑推荐】
1. 塞巴尔德小说处女作,中文世界首面世:苏珊·桑塔格誉为“心灵的自画像”;既是塞巴尔德不竭的灵感之泉,也是其小说风格的源起,往后的作品都是其分身和改写。
2. 最贴近塞巴尔德本人的“存在之书”:致敬卡夫卡,以卡夫卡笔下的神秘人物贯穿全书;从具体的历史主题
抽身,关注个体与记忆的对峙,通过一贯的虚实结合、图文并置,书写存在的冷峻本质。
3. 眩晕与骗局:德语标题 Schwindel
既指眩晕,也指骗局。充满了重复、巧合、异变、断裂的文字让叙述的时间发生扭曲,互相交叉,“我”和读者都被甩入了大脑无法处理的、不可知的四维空间——记忆,这也许就是眩晕感的来源。不可靠的记忆伪装成秩序与规律,让人错觉能通过记忆把握过去、预见未来,而历史从不是整体,时间并不连贯,生命也没有范式与模板可循,人只能被围困在记忆的骗局里,以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存在。
4. 叙述的负空间:虽然塞巴尔德细致入微地描写旅途风景、绘画与建筑的专业细节、个体的敏锐情绪,主题却是在反复表达中愈发浓重的沉默——它们是塞巴尔德作品的不变母题,即无法讲述的真相、无法和解的过去和无法理解的记忆。绕着这些不可接近的存在打转,读者将获得一次目眩神迷的阅读体验。
(塞巴尔德的文字有一种“越说越沉默”的特质,细节越详尽、句子越绵长,书的气氛就越凝重、声音越沉寂,这是因为他的文字是为那些无法被讲述的主题服务的:真相、过去与记忆。就像一幅黑白正负画,文字组成了画面中最显眼的白色部分,主题却落在不被讲述的黑影中。)
5. 塞巴尔德小说系列收官之作:
处女作《眩晕》:塞巴尔德书写的发源,融合记忆、历史与神话的存在之书;
成名作《移民》:半虚构传记,四个关于背井离乡的犹太人的故事;
经典作《土星之环》:非典型游记,一座跨越文学、艺术、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记忆博物馆;
代表作《奥斯特利茨》:塞巴尔德风格的集大成者,内容包罗万象,结合犹太人历史更加深刻地探讨了“记忆”这一贯穿塞巴尔德作品的主题。
2021年4月12日 想读 塞巴尔德出第四本中译本了!而我前三本买了多久了还没读……当当已买。
半轮黄日 豆瓣 Goodreads
Half of a Yellow Sun
8.2 (12 个评分) 作者: [尼日利亚]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译者: 石平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0
《半轮黄日》是尼日利亚女作家阿迪契为20世纪60年代的尼日利亚内战(1967-1970)谱写的一曲哀歌。小说以史诗般的结构,通过几对普通男女在尼日利亚内战中经历的变迁,去拷问在荒诞残暴的战争面前,身份、国界、爱情、友谊这些坚固的概念如何幸存……
13岁的乌古家境贫寒,去恩苏卡大学的教授奥登尼博家担任男仆,主人给予他的学习机会让他逐渐摆脱了蒙昧和迷信;伊博族的酋长千金奥兰娜是奥登尼博的女朋友,她的家族在内战前有显赫的声势财富,崇尚自由的奥兰娜却一直与势利投机的家人保持距离;奥兰娜的孪生姐姐凯内内一直照料着家族的生意,她和旅居尼日利亚的英国记者理查德之间产生了爱情,对后殖民主义的虚伪深恶痛绝的理查德一直试图公正客观地记录这个国家经历的一切。
当那场极端残暴的战争爆发,当尼日利亚的北部和南部为后殖民主义的诅咒所驱使并走向自相残杀的结局,这几个主人公的命运随之遽然改变,他们对自我、友谊和爱情的忠诚也面临严峻考验……
————————
媒体评价
我们可以如此有力地相爱,我们可以如此随意地杀人;
在一场势必要剥除所有人的尊严的战争中,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还能维持人性?
忠诚什么时候来自于爱,什么时候又来自共同的不幸抑或共同的遗产?《半轮黄日》通过一对双生姐妹纠缠的关系探索了这一问题。和所有身处后殖民时代的尼日利亚人一样,她们的生活身不由己地彼此牵绊,她们和她们的祖国也必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联邦主义和困难重重的分离主义之间进行抉择。
——《纽约时报》
《半轮黄日》是一本惊人的杰作,有着充沛的智慧和对人物深刻细腻的刻画——这本书是继阿契贝的《瓦解》和V.S.奈保尔的《大河湾》之后,又一部极具分量的20世纪的经典之作。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我们一般不用“智慧”这样的词语形容新人,但这位年轻的作家具有古老的讲故事的人身上的那种智慧……阿迪契拥有天纵之才。
—— 钦努阿·阿契贝
2021年4月12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记忆的性别 豆瓣
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
9.4 (76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译者: 张赟 人民出版社 2017 -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2021年4月7日 想读 https://gailhershatter.sites.ucsc.edu/translation/ 未删减版。
女巫的子孙 豆瓣
HAG-SEED
8.2 (12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沈希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8
“霍加斯•莎士比亚”经典改写系列第三部作品,时代周刊盛赞的“新莎士比亚小说”。
加拿大文学女王、布克奖小说家、热播美剧《使女的故事》原著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重讲莎翁经典《暴风雨 》。
仇恨如暴风雨,情绪爆发的顶点,原谅才能给人自由。所有的失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归。
【内容简介】
菲利克斯正在筹谋一场足以震撼整个戏剧界的大事——有史以来最华丽、最颠覆、最魔幻的《暴风雨》。他几乎掏空家底,倾尽精力,全身心投入。在爱妻和小女儿相继离世后的独居日子里,这是唯一一件他还有动力去做的事,也唯有这般,寂寞和悲伤才不至于吞没他。
可是,那些改变一生的事情,不都是一瞬间发生的么?在此之前,溃败毫无预兆……
一切就绪,菲利克斯准备开始的时候,托尼——他最信任、最依赖的工作伙伴——告诉他:“很不幸,理事会投票决定,终止与您的合同。”
地位、荣耀和尊严搭建的人生,突然反转,那一刻起,复仇的念头就控制了他……
2021年4月7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Putting It Together 豆瓣
作者: James Lapine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August 2, 2021) 2021 - 8
A behind-the-scenes look at the making of the iconic musical 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
Putting It Together chronicles the two-year odyssey of creating the iconic Broadway musical 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 In 1984, James Lapine, then a fledgling playwright and director, met Stephen Sondheim, already a legendary Broadway composer, and the two decided to turn Georges Seurat’s masterwork Sunday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 Jatte into a musical.
Through Lapine’s recollections, conversations between Lapine, Sondheim, and the original cast and crew of the production, and a treasure trove of personal photographs, sketches, script notes, and sheet music from the making of the show, the two Broadway icons lift the curtain on their beloved musical. Putting It Together delves deep into the making of 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 and the story of how a Broadway icon went off-Broadway with a neophyte nineteen years his junior to create a Pulitzer Prize– and Tony Award–winning smash hit.
Review
"Just as Lapine and Sondheim's musical masterpiece 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 chronicles the sacrifice and struggle in the art of making art, so too does Putting It Together capture the painstaking, bit-by-bit, piece-by-piece energy of creating a new musical. Most astonishing to me are the depth and frankness of Lapine's interviews with his many collaborators: from his tentative first steps writing with Sondheim to wary producers and personality clashes with actors, Lapine lets everyone tell their side of the story, the entire journey to the stage on the page. It's the most thorough and engaging chronicle of a burgeoning life in the theater since Moss Hart's Act One. I didn't read this book: I inhaled it. It's quite a hat." ―LIN-MANUEL MIRANDA
"When I was 19, I read the lyrics of 'Putting It Together' to my mother, to say that this is what I wanted to do with my life, even though I had no idea of what 'this' might be. I couldn’t sing like Mandy Patinkin, I couldn’t compose like Sondheim, I couldn’t write or direct like James Lapine. But, like Seurat’s hat, that play was a window from this world to that and with this book, I can finally see how they put it together." ―STEPHEN COLBERT
2021年4月6日 想读 要等八月啊,还以为已经出版了呢。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Eggplant.place 豆瓣
9.1 (58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人民出版社 2003 - 5
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问世以来,广大读者迫切要求出版马列著作的单行本。这反映了他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强烈愿望和对马列著作的不同需要。为此,我们决定编辑出版一套马列著作的系列书,定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库》。本文库收编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以单行本形式陆续出版。这些著作凡可独立成书者,则一文一书;有些重要文章和书信则按专题编成文集;有些著作还设有附录,收编作者本人的有关论著和与本书直接有关的材料。为帮助读者学习和研究,在每书正文之后附有“注释”和“人名索引”,有些著作还附有“名目索引”。译文和资料均以新版全集、选集为准。有些著作尚无新版者,则按新版要求重新校订译文,编写资料。这套文库与全集、选集相配合,可适应广大读者的不同需要。理论工作者,教学和宣传工作者,各级干部,大专院校学生和其他读者均可从这套文库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著作,也可系统收藏。我们期望这套文库的出版能推动全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广大干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2021年4月6日 想读 via赵之涵。高英。Territorial Behavior。
大象死去的河邊 豆瓣 Goodreads
7.6 (10 个评分) 作者: 黃錦樹 麥田 2021 - 4
思索南洋華人命運的重要小說
馬共對我而言是文學的實驗場域,甚至可能讓我抵達寫作本身。——黃錦樹
百年前兩頭公象纏鬥同歸於盡之河,惡臭持續,河魚翻肚,草木都枯死。兩張大象皮和四支象牙、象骨,被村大巫師取走當傳家寶,象牙則獻給紅毛鬼佬。兩張厚重象皮,輾轉賣到好萊塢,被剪裁成蝙蝠俠和羅賓的披風了。
〈遲到的青年〉小說開篇即被緊張肅殺的氣息扼住。這個神祕人物能夠遏制時間流動、甚至偷走時間的能力。青年所到之處,鐘表指針大亂,交通工具緩慢,赤道天寒地凍,孩童瞬間變成老人。透過在一切重要歷史節點中遲到的青年,講述了一個在時間中無家可歸的寓言。
國共內戰後,卯主席敗戰,被送至台灣,與老蔣同在島上。〈再會,福爾摩莎〉帶著喜劇色彩,描繪台灣島上二大獨裁強人之死,以及藏在小說虛實之間的黑色幽默。
大哥留學台灣爾後失蹤,經商的父親重金懸賞尋人;他告誡二戰後留在南洋的前台籍日本兵說,台灣已是共產主義實驗室,有任何不同想法都可能被「整」,或被送去勞改,挖礦、清除從中國海漂來的垃圾……〈似乎是〉裡提著老皮箱返家的青年,跟無人島上的青年會是同一人嗎?
馬來語「革莫」是胖子的意思,綽號叫革莫的人,人生遇見了五個名字都叫建國的人,其中包括一名女同學百合子。〈建國那回事〉描寫革莫叫建國的朋友與同學不同的生命際遇。
〈大象死去的河邊〉描述血月喚醒老婦伊尼的過往,童年的她居住在一個叫「大象死去的河邊」的小鎮。有一天,家中來了三個北方難民,是俄羅斯馬戲團的魔術師,由父親款待,在這場聚會後父親被帶走失蹤復現後,瘋了。長大後的伊尼結婚、工作於圖書館。有一天她收到一本書名《老虎革命潰敗後的山老鼠革命》的書,這本孤本書是否得以解開她的身世與父親失蹤之謎?而,父親真的有參與革命運動?那晚發生了什麼事?
〈匪夷所思〉怡保市郊一間名為「紅毛丹」的精神病院裡的精神病患,以囈語似的瘋言,正確道出當代人類的病徵。
寫作源於絕望,但在絕望中絕處逢生,創作更令人驚豔的小說。
儘管《大象死去的河邊》不全然涉及馬共,但身處於馬來西亞與台灣之間,作家黃錦樹在思索馬共議題的意義上,它留給我們的遺產是什麼――包括可能發生而實際上沒有發生的。
黃錦樹說:此刻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呈現,在思索東南亞華人的命運的同時,很嘲諷的我將在時空中不著痕跡地消失,消失在歷史敘述的邊緣。我的「馬共寫作」本就是個沒有計畫的計畫,而且很可能一開始就在做「收尾的動作」,現在也還在繼續「收尾」……馬共對我而言是文學的實驗場域,甚至可能讓我抵達寫作本身。對實存的馬共和馬華革命文學的信仰者而言,那是不可理解的,個人主義,小資情緒。
基本无害 豆瓣
Mostly Harmless
8.7 (68 个评分) 作者: (英)道格拉斯·亚当斯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1
墨黑遥远的太空深处,一颗名叫地球的行星以无穷多样的概率存在于这个波荡起伏的奇异复区的焦点位置。
太阳系的最边缘,忧心忡忡的格雷布隆首领盘坐在绿色人造革沙发上,焦躁地望着成行成列的电视和电脑屏幕。
他非常痛苦。他们的任务是监视地球,但只能秘密监视。
……
亚瑟说,“地球到底还在不在呢?我花了那么久寻找地球,找到的星球都有点像但又不完全像。最糟的一个叫这他妈星,当地的坏脾气小动物还咬了我一口。当然了,有一半时候,地球根本不存在,因为已经被该死的沃贡人炸碎了。我说的你能听懂吗?”
福特没有回答。他在听别的什么东西。他把《指南》递给亚瑟,让亚瑟看屏幕。屏幕上的条目写着:“地球,基本无害。”
2021年4月5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失败笔记本 豆瓣
El Cuaderno Tachado
作者: [阿根廷]尼古拉斯·迦科波恩 译者: 卜珊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1
「那间地下室就是我的修道院、我的庙宇。
是为了避免低级写作的必不可少的仪式。
是不会让人醒来后还绝望地想返回去的梦境。
是件礼物,来自已不再是有史以来拉丁美洲乃至世界最伟大导演的那个人。」
◎《鸟人》联合编剧之一尼古拉斯·迦科波恩的小说处女作,博尔赫斯、库赛尼、科塔萨尔滋养下的拉美荒诞文学。
◎一出关于绑架、囚禁、代笔的黑色喜剧,一本充满涂改、未曾公开的编剧手记。创作背后的平庸日常与苦痛疯狂,都写在这里。
——————————
小说家巴勃罗因为写不出满意的作品而转向电影编剧,意外大获成功。在一次拜访之后,他被著名导演圣地亚哥囚禁在地下室写作。
他与圣地亚哥合作的影片,接连两次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然而,圣地亚哥对外谎称剧本皆出自他手,并且食髓知味,逼迫巴勃罗再写出一部杰作。
面对空白的稿纸, 巴勃罗文思枯竭。眼看交稿死线节节逼近,他该如何无中生有,成功脱困?
——————————
作为一部完美的悬疑小说,《失败笔记本》显现了对艺术与创作的反思。一部剧本要写得好,“务必要受罪,务必要用脑袋去撞墙……务必要去寻找我们生活中的那百分之零点一的内容。”当然,《鸟人》的编剧尼古拉斯·迦科波恩做到了。
——《新文学杂志》
《失败笔记本》是一部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小说,贝克特、《漂亮女人》、披头士和费里尼穿插其间。在这些书页中,藏有每天穿着睡衣、尝试用文字表达世界的人留下的宝石。
——丹尼尔·马卡里尔,作家
2021年4月3日 想读 via国泰旁边的当当书店。翻开第一页看见了美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