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北京法源寺 豆瓣
8.3 (51 个评分) 作者: 李敖 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4 - 8
《北京法源寺》是作者作为政治犯被关押期间所写的几部小说之一。
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是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北京法源寺》在小说理论上,有些地方是有意“破格”的。有些地方,它不重视过去的小说理论,也不重视现代的,因这它根本就不要成为“清宫秘史”式的无聊小说,也不愿成为新潮派的技巧小说,所以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该赶快“过桥”的,也就不多费笔墨,该大力发挥的,也不避萧伯纳一《一人演说》之谶。
2021年2月2日 想读 冒群聊哭戏又提起来法源寺了。看不了戏那我就看原著解解馋吧唉……更新:多抓鱼已买。
终结的感觉 豆瓣
The Sense of an Ending
7.8 (59 个评分) 作者: [英] 朱利安·巴恩斯 译者: 郭国良 译林出版社 2012 - 7
2011年布克奖获奖作
一本真正聪明又令人宽慰的书
连续半年稳居多国畅销榜单
入选23家主流媒体年度好书
《纽约时报书评》:巴恩斯是艾米斯—麦克尤恩—希金斯同代作家中,在最具创新精神的作家。
当记忆欺骗了你,谁才能解读你的人生?
陆建德长文导读 深度解读记忆之谜
—— ———————————————————————————————
上世纪六十年代,高中生托尼有两个好友,三人爱读书也热衷于谈论性,常聚在一起调侃戏谑。后来博学睿智的艾德里安也加入了他们,他的加入让这个小圈子发生了悄然的改变。
成年后的托尼结婚又离婚,退休后他的生活平静无扰。然而,一份旧日女友母亲的遗嘱改变了他生活的轨迹,迫使他回首探寻当年的谜团。他发现,曾经笃信的回忆变得疑窦丛生,曾经温良无害的自己变得面目模糊。
2021年2月1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万火归一 豆瓣
Todos los fuegos el fuego
8.8 (13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胡里奥·科塔萨尔 译者: 陶玉平 南海出版公司 2020 - 5
在有限逼仄的空间内,将自身的意识和想象发挥到极限。午夜的公路上、飞机的机舱内、冰冷的病房中、玻璃穹顶的天空之下……科塔萨尔的笔下诞生出一个个奇特扭曲、坚韧隐忍的灵魂,他们挣扎着逃脱既定的命运,即便火焰已不可抵挡地团团包围 。
本书是胡里奥·科塔萨尔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收录有《南方高速》《病人的健康》《会合》《科拉小姐》《正午的海岛》《给约翰·霍维尔的指令》《万火归一》《另一片天空》八部短篇。小说构思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展开,一如作家往常的风格,随着情节发展逐渐剥离出失控和荒诞的一面,将现代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思议的复杂情绪以超然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2021年2月1日 想读 2019-04-11:via御姑娘。2020-11-01:已买纸书。
悉达多 豆瓣 开放图书馆
8.9 (386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姜乙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 1 其它标题: 悉达多
《悉达多》并非是佛陀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千万寻常人亦会经历的一生。
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常认为自己是被命运选中的人。抛下过去,随了跌跌撞撞的步伐,找寻心中的声音,追逐名利,经历友情,品尝爱情。不同的是,悉达多一生追求的是生命的圆融统一,看似宏大,确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黑塞的语言是充满诗性的,正如本书副题“一首印度的诗”,因不得而知的原因,此副题在前人所出版本中都被回避了。为了尽可能表现黑塞的诗意,我们选择从德文直译(据悉市面销量最高版本译自英文版),尽管我们的译文不能完全实现这种诗意,但其诗的本性与精神显而易见。
本书地位在前人的版本中已被反复强调——亨利·米勒的最爱;影响了包括电台司令在内的许多名人雅士;在六十年代美国掀起过阅读黑塞的热潮,大学生们人手一册等等。
但如书中成为摆渡人的悉达多所述,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
所以倘若你碰巧遇到了这本小书,请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
愿你在读了悉达多的故事后,也能有所感悟,并开始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
2021年2月1日 想读 2020-02-28:via@没有尽头。2020-7-15更新:已买实体书。
茫茫黑夜漫游 豆瓣
作者: [法]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 译者: 沈志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8
《茫茫黑夜漫游》讲述了一位医生目睹普通人在日渐疯狂和道德败落的社会中所经历的痛苦。塞利纳在这部作品中采用一种新的小说形式、独特的文体和既粗野俚俗又滑稽幽默的口语,猛烈谴责蹂躏欧洲的战争和军国主义,抨击残害非洲的殖民主义,描写了巴黎郊区的贫困、疾病、痛苦与死亡。在小说主人公巴达缪身上,已经表现出20年后流行的存在主义小说中人物的迷惘情调。塞利纳的世界是一个异化的世界,罪恶的世界,在他的世界里每个人既是恶的受害者又是恶的制造者,人生活在**性的茫茫黑夜里,走投无路,束手待毙。他以幻觉史诗式的笔触,用抒情又俚俗、既雄辩又鄙陋乃至刻毒的语言表达他的绝望哲学,刻画他的丑类群像,创造了独特的塞利纳风格,从而跻身于二十世纪法国大作家的行列。
作者简介
2021年2月1日 想读 2020-10-13。via法国文学bot。茫茫黑夜漫游,既暗店街又春光乍泄的荒芜雀跃感。已买纸质书。
有一种旋律叫梁祝 豆瓣
作者: 非常林奕华 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6
意义 意义 为什么要让别人来定义
自己 自己 什么时候我才能遇见你
非常林奕华·首部音乐剧·《梁祝的继承者们》
生命三部曲·第一部·艺术家
历时5年,公演7轮,12城青春唱响,开启林氏音乐剧新风
这是一幅我为你画的画,你喜欢吗?
这是一幅不会被看透的画,你懂吗?
寻找浪漫仅存者,发现隐世梁与祝
两个艺术系学生的爱情自画像
献给跟自己谈恋爱世代的人们
全彩剧照、排练花絮,再现台前幕后的精彩瞬间,
完整剧本、主创解读,深挖梁祝青春的生死离别。
--------------
《有一种旋律叫梁祝》以《梁祝的继承者们》完整剧本为主体,该剧是“生活三部曲”的第一部,即“艺术家”,也是非常林奕华的首部音乐剧。
该剧拆解了古老的传奇故事,让梁与祝在静物画中发现时间,在放大中发现爱与恐惧,在明暗中发现阴与阳,在油画原理中发现暗恋,在日常风景中发现平凡与不凡,在艺术史中发现价钱与价值,在马文才身上发现造势与消费,在与消费的抗衡中发现勇气或没有勇气,进而启发观众在当下重新探讨自我、艺术与人生的诸多重大问题。
本书通过“前奏”“主歌”“间奏”“副歌”“尾声”的旋律布局,力图将创作心路历程、戏剧内涵、交流访谈、剧本、剧评、历年演出信息等与该戏剧有关的文本和影像资料编织成一首叫作“梁祝”的完整“旋律”。
--------------
岁月匆匆,过尽千帆,什么是你真正所爱,你又为你的所爱做过什么?最终又留下什么?你,又是梁祝的继承者吗? ——梁伟诗(香港知名剧评人)
梁祝传奇到了林奕华手上,又岂会只是赚人热泪的爱情故事?《梁祝的继承者们》通过一个老旧故事去拆解主流音乐剧的架构,并探问古典文本的现代意义,并回归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爱情与艺术跟自我探索有何关系? ——李展鹏(文化评论人)
林奕华导演的《梁祝的继承者们》,似梁祝故事,又不是梁祝故事,就是因为,它是对传说中的梁祝故事提纯后,对那些密码、比喻的循环再用。 ——韩松落
借用经典,表达当代观点,其实“林氏风格”都在“梁祝”中,唯独多了许多留白。留白是什么?是想象力。不可说,偏偏要说。在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这是林导与音乐互赠的礼物。 ——费元洪(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
2021年2月1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The Man Without Talent 豆瓣
無能の人
8.8 (5 个评分) 作者: Yoshiharu Tsuge 译者: Ryan Holmberg New York Review Comics 2020 - 2
A Japanese manga legend's autobiographical graphic novel about a struggling artist and the first full-length work by the great Yoshiharu Tsuge available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Yoshiharu Tsuge is one of comics' most celebrated and influential artists, but his work has been almost entirely unavailable to English-speaking audiences. The Man Without Talent, his first book ever to b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is an unforgiving self-portrait of frustration. Swearing off cartooning as a profession, Tsuge takes on a series of unconventional jobs -- used camera salesman, ferryman, and stone collector -- hoping to find success among the hucksters, speculators, and deadbeats he does business with.
Instead, he fails again and again, unable to provide for his family, earning only their contempt and his own. The result is a dryly funny look at the pitfalls of the creative life, and an off-kilter portrait of modern Japan. Accompanied by an essay from translator Ryan Holmberg that discusses Tsuge's importance in comics and Japanese literature, The Man Without Talent is one of the great works of comics literature.
2021年1月31日 想读 via多抓鱼。
魔法坏女巫 豆瓣
Wicked: The Life and Times of the Wicked Witch of the West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格雷戈里·马奎尔(Gregory Maguire) 译者: 王林园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4
百老汇殿堂级音乐剧原著小说
1座格莱美奖 2座奥利弗奖 3座托尼奖
百老汇演出超过5000场 累计超过5000万观众


奥兹说:“你不该指望我平白送你回堪萨斯,除非你有所回报。在这个国度,什么都要付出代价的。要是你想让我施展魔法送你回家,你首先得为我做一件事。你帮 我,我才帮你。”
小姑娘问:“我该做什么?”
奥兹回答:“杀了西方坏女巫。”
——《绿野仙踪》

《绿野仙踪》这个故事,你读了那么多年,其实只知道一半

《魔法坏女巫》的故事发生在多萝西到来之前的奥兹国。在这里,动物开口说话,大巫师实行高压独裁统治,蛮支金人成了安稳的中产阶级。
故事主人公名叫艾芙芭,她生来一身绿皮肤,备受歧视和排挤,却聪慧、坚定、富有同情心。为了帮助受迫害的动物们,她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反抗极权的运动中,无论遭遇什么不幸,都会坚定地重新站起来面对奥兹国这个险恶的世界。备受世人误解的她从来不自我辩解,最后成了《绿野仙踪》里世人皆知的西方坏女巫。

没有谁一无所有,我们都要用各自的方式面对苦难,活出平凡而伟大的人生


你的书架上值得放一本《魔法坏女巫》,就摆在《爱丽丝漫游仙境》和《霍比特人》中间。
——科克斯书评

了不起的小说。
——约翰·厄普代克

这部奇幻小说可媲美格雷厄姆·格林的杰作。
——圣何塞《信使报》

马奎尔的成人寓言故事涵盖了文学中的重要主题:道德的模棱两可、恶的本质、令人爱恨交织的权力、爱的代价。“西方坏女巫”艾芙芭依然令人不寒而栗,但原因与从前不同: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她是我们所有人。
——沃利·兰姆(美国畅销作家,著有成长小说《她的解脱》《我所知道的真相》)

格雷戈里·马奎尔以《绿野仙踪》为素材,思考更加深刻、角度更加多元,写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这部作品令人赞叹,是当之无愧的杰作。
——劳埃德·亚历山大(美国奇幻小说作家,著有《布莱德恩传奇》系列)

格雷戈里·马奎尔的《魔法坏女巫》取材于鲍姆的奥兹国,但一切都经过打磨,焕然一新,以意想不到的视角大放异彩,发人深省。幽默中不乏严肃,想象的力量搏搏跳跃,既包含政治惊悚元素,也蕴含道德哲思,是一部奇妙之作。
——吉尔·佩顿·沃尔什(英国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著有布克文学奖入围小说《天使之智》)

故事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约翰·罗·汤森(英国儿童文学作家、学者,著有《岛民》)

伟大的小品、语言的盛宴、善恶的研究、神奇奥兹国的宏大历史。
——简·兰顿(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著有《窗里的钻石》)


西方坏女巫还没死。不过别担心。格雷戈里·马奎尔用丰富的想象和动人的语言将她复活,以当下的视角赋予她新的启发和救赎。
——纽约《每日新闻报》

马奎尔以搞怪的幽默笔调和振奋人心的悲观思想,借奇幻小说探讨善与恶、神与自由意志,必将……令奇幻迷拜倒。
——《出版人周刊》

弗兰克·鲍姆的经典故事中,多萝西战胜了西方坏女巫。但这只是多萝西的故事。多萝西的宿敌、神秘的女巫有什么故事?她来自何处?如何变成心狠手辣的坏女巫?
格雷戈里·马奎尔笔下的奇幻世界丰富多姿、栩栩如生,彻底颠覆我们对奥兹的想象。
语言出神入化……作者为奇幻文学创造(再创造?更新?)了一个了不起的女主角:热情、执着、令人过目难忘的悲剧性任务。
——《洛杉矶时报》

格雷戈里·马奎尔选取童年的童话形象,赋予她感性和力量,成年读者读来再次怦然心动,既恐惧又渴望。精彩的戏法,难得的佳作。
——新奥尔良《时代花絮报》

几乎可谓时下经典……马奎尔首次击球,就来了一支全垒打。
——孟菲斯《商业呼声报》

《魔法坏女巫》讲述了一则辛辣的寓言,其指涉之广,从纳粹德国到美国尼克松政府,无一不包。部分情节夸大离奇,令人惊喜;既是严肃的元小说,又不乏幽默,甚至包括(呜呼)女巫性史。
——波士顿《凤凰报》

《魔法坏女巫》不是《绿野仙踪》的简单重述,推荐给所有喜爱讽刺作品和想象力超群的奇幻小说的读者。
——《学校图书馆》杂志

格雷戈里·马奎尔的《魔法坏女巫》是对经典故事的重新演绎,也是对其批判性的致敬。马奎尔将鲍姆的奇思妙想讲得深入浅出,创造了一个献给成年人的不可思议的奥兹国,融入宗教、政治、种族矛盾、经济、神话、幽默和性爱等种种元素……全书悲情而动人,笔锋辛辣,叫人耳目一新……一部极其出色的小说。
——英国《独立报》
2021年1月25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莎士比亚 豆瓣
Shakespeare
8.1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安东尼·伯吉斯 译者: 刘国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6
很多作家站在万神殿外准备进殿。
这时候来了一个人,不和任何人打招呼,昂首走入了万神殿。
这个人就是莎士比亚。
.
“莎士比亚就是我们自己,是忍受煎熬的凡人俗士,为不大不小的抱负激励,关心钱财,受欲念之害,太平庸了。他的背像个驼峰,驮着一种神奇而又未知何故显得不相干的天才……我们都是威尔。莎士比亚是我们众多救赎者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 ” ——安东尼•伯吉斯
.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诗人、剧作家、演员,西方经典的中心。歌德说: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博尔赫斯说:上帝梦见了世界,就像莎士比亚梦见了他的戏剧。他创造了近千年来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被认为是“俗世的圣经”,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却所知甚微:作品之外,莎士比亚本人的形象始终模糊。
莎士比亚匪夷所思的创造力源自何处?他是“专门注意人家不留心的零碎东西的小偷”,还是化平庸为灿烂的魔法师?一个乡村青年如何汲取大千世界的养料,短短数年上升为大众剧坛的明星?他驾驭本国语言的盖世才华,对于人类心灵的深刻了解,如何一步步大放异彩?
在无数为莎士比亚画像的尝试中,英国著名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莎氏传独具匠心。伯吉斯怀着思乡之情,追慕一个喧嚣变革的文艺复兴时代,追踪莎士比亚成就文学之路的迂回小径。在他笔下,这位天才的肖像最终与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形象重合:世界是一座剧场,莎士比亚是我们其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
.
评论推荐:
“他(刘国云)翻译的伯吉斯《莎士比亚》传记是现在能找到的最准确、流畅、清雅的译文之一……认真写书,必有回响。”——金雯(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教授)
“除了伯吉斯,你很难想象别人用这样的口气谈论莎士比亚,你简直可以看见一只手跨过四百年,拍拍那个叫威尔的‘伦(敦)漂’青年的肩膀。有时候,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面对众多关于莎翁的材料,我仍有重读伯吉斯的必要。”——黄昱宁(出版人、翻译家、作家)
“读《莎士比亚》,是看一个才华盖世的小说家怎样愉快地想象另一个他所挚爱的作家的人生,是看作者在一个不太成立‘又被无以计数地尝试过的’(伯吉斯本书开场语)题目下,怎样微妙地制造差异和乐趣。其中最明显的是小说家对叙述弧度的把握——世上所有的话都供他驱驰,而且他知道故事到了什么分儿上该用上哪一句。”——陈以侃(评论家、翻译家)
2021年1月25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福楼拜的鹦鹉 豆瓣
8.2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朱利安·巴恩斯 译者: 但汉松 译林出版社 2016 - 6
巴恩斯以一种非常奇特的方式探寻他视为灵魂导师的作家福楼拜。
福楼拜的两处故居都有一只鹦鹉标本,究竟哪一个才是福楼拜用过的那只?退休医生杰弗里•布拉斯韦特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了对福楼拜的鹦鹉的寻访之旅。断断续续的旅程中故事丛生,福楼拜的影子在陈年旧事中却愈发显得模糊。
2021年1月25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胡林的儿女 豆瓣
The Children of Hurin
8.5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J.R.R.托尔金 译者: 马骁 译林出版社 2009 - 4
在魔戒时代之前遥远的第一纪元,精灵和人类的军队在泪雨之战中惨败,黑暗魔王魔苟斯囚禁了人类领袖胡林,对他的一双儿女——图林和妮诺尔降下毒咒。胡林被迫透过魔苟斯的眼睛目睹自己骨肉的遭遇:精灵、矮人、兽人、格劳龙等奇幻角色在中土大地纷纷登场,图林这个刚毅的男儿在魔苟斯的邪念作弄下,亦是在自身孤傲性格的驱使下,一步步走向他人生的宿命。曲折离奇的故事中包含了珍贵的友谊、美丽的爱情和彻骨的悲怆。
《魔戒》作者托尔金于1918年开始创作胡林儿女的故事,与“贝伦和露西安”以及“贡多林的陷落”被视为托尔金创造的中土世界最重要的三大故事骨干。他一生不断修改,留下大量遗稿,最终由他的儿子克里斯托弗·托尔金整理成书。
2021年1月25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A Single Man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Christopher Isherwood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1 - 3
When A Single Man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t shocked many by its frank, sympathetic, and moving portrayal of a gay man in midlife. George, the protagonist, is adjusting to life on his own after the sudden death of his partner, and determines to persist in the routines of his daily life: the course of A Single Man spans twenty-four hours in an ordinary day. An Englishman and a professor living in suburban Southern California, he is an outsider in every way, and his internal reflections and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reveal a man who loves being alive despite everyday injustices and loneliness. Wry, suddenly manic, constantly funny, surprisingly sad, this novel catches the texture of life itself.
2021年1月21日 想读 1.18多抓鱼安福路店。
伊莎贝尔 豆瓣
Jézabel
8.4 (5 个评分) 作者: [法]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译者: 徐晓雁 作家出版社 2007 - 8
《伊莎贝尔》的主要内容是:在审判大厅里,一个不再年轻但十分美貌的女人正在接受庭审。她被指控谋杀了她二十岁的情人。这么一个优雅温柔、脆弱无助的弱女子怎么可能杀人,而且杀的是一个年轻的穷大学生?她真的有罪吗?受害者真的是她情人吗?
2021年1月21日 想读 1.18多抓鱼安福路店。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 豆瓣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9.6 (13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 译者: 刘文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9
通过诗人曼德施塔姆的个人遭遇来折射俄国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的悲惨命运,来反衬当时社会的反人道、反文化本质,曼德施塔姆夫人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于是成了一个大恐怖时代的文学见证人。《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是一份历史的证词,更是一段文学的记忆。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体现了二十世纪俄国“遗孀文学”的几个主要特征:首先是作者的遗孀身份,这类作品大多写于作者的丈夫去世之后,是孤独中的寡妻们回忆往事、记忆亡夫的途径和结果;其次,此类作品的内容几乎全都是关于逝去丈夫的,它们作为一种回忆录体裁所体现出的形式特征,即它们大多并非自传,而是“他传”;最后,则是此类作品中所渗透着的作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女性作者们写作此类作品的目的大多仍在于为亡夫树碑立传,或正名申冤。
2021年1月20日 想读
后戏剧剧场 豆瓣
作者: [德] 汉斯·蒂斯·雷曼 译者: 李亦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后戏剧剧场》是德国著名剧场学家汉斯•蒂斯•雷曼1999年的划时代力作。雷曼用“后戏剧剧场”这一术语,涵盖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欧美剧场艺术中的一种彻底的变革趋势。这种趋势反对以摹仿、情节为基础的戏剧与戏剧性,反对文本之上的剧场创作结构方式,强调剧场艺术各种手段(文本、舞台美术、音响音乐、演员身体等等)的独立性及其平等关系。雷曼列举了大量案例,系统性地总结了后现代戏剧的普遍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人们看到,在现代之后,戏剧的发展并非杂乱无章,没有规律可循,而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该书不仅是戏剧与剧场艺术实践者、研究者的必读书目,也面向对当代艺术、美学理论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2021年1月18日 想读 via朵云戏剧店。
异国事物的转译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张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微 2020 - 8
为了探究文化移转时可能发生的诸多现象及其背后的历史动力,本书以“异国事物的转译”为题进行探讨,且另辟蹊径将考察重心由文化的复制与移植,移至其间“看似相同、实则有异”的暧昧转变,希望借由近代中国的案例,探索不同文化互动时的若干原则。全书主要以当时鼎盛的英帝国与力图振作的中国为载体,以中西往来频繁的上海为地理空间,借检视具有丰富文化意涵的跑马、跑狗、回力球赛这三项西式运动,分析文化移转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2021年1月18日 想读 via上海茑屋书店。
Shakespeare in a Divided America 豆瓣
作者: James Shapiro Penguin 2020 - 3
From leading scholar James Shapiro, a timely exploration of what Shakespeare’s plays reveal about our divided land, from Revolutionary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Read at school by almost every student, staged in theaters across the land, and long highly valued by both conservatives and liberals alike, Shakespeare’s plays are rare common ground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well over two centuries now, Americans of all stripes—presidents and activists, writers and soldiers—have turned to Shakespeare’s works to address the nation’s political fault lines, such as manifest destiny, race, gender, immigration, and free speech. In a narrative arching across the centuries, James Shapiro traces the unparalleled role of Shakespeare’s 400-year-old tragedies and comedies in making sense of so many of these issues on which American identity has turned. Reflecting on how Shakespeare has been invoked—and at times weaponized—at pivotal moments in our past, Shapiro takes us from President John Quincy Adams’s disgust with Desdemona’s interracial marriage to Othello, to Abraham Lincoln’s and his assassin John Wilkes Booth’s competing obsessions with the plays, up through the fraught debates over marriage and same-sex love at the heart of the celebrated adaptations Kiss Me Kate and Shakespeare in Love. His narrative culminates in the 2017 controversy over the staging of Julius Caesar in Central Park, in which a Trump-like leader is assassinated.
Extraordinarily researched, Shakespeare in a Divided America shows that no writer has been more closely embraced by Americans, or has shed more light on the hot-button issues in our history. Indeed, it is by better understanding Shakespeare’s role in American life, Shapiro argues, that we might begin to mend our bitterly divided land.
2021年1月10日 想读 via抓马坤。
九人 豆瓣
The Nine: Inside the Secret World of the Supreme Court
8.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弗里·图宾 译者: 何帆 译林出版社 2020 - 10
为什么说总统大选会决定最高法院的未来?被奉为“司法神殿”的美国最高法院,是否的确与政治绝缘?法庭上立场迥异的“对头”,私下为何是一起看歌剧的莫逆之交?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司法大案,幕后到底有哪些妥协与博弈?所有的答案,都在本书中。
作者图宾延续一贯的严谨写作方法与一流记者的专业水准,以伦奎斯特、奥康纳、罗伯茨、肯尼迪、斯卡利亚等大法官的人物列传,揭开诸多重大判决的幕后隐情,展现美国司法众神的起与落、对峙与制衡,揭开华盛顿权力玩家的输与赢、争战与博弈。
2021年1月8日 想读 via李静睿。
The Girl Who Never Read Noam Chomsky 豆瓣
作者: Jana Casale Knopf 2018 - 4
Kirkus Reviews, "11 Debuts You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HelloGiggles, "Books you don't want to miss"
Bustle, "Books you need to know"
An ambitious debut, at once timely and timeless, that captures the complexity and joys of modern womanhood. This novel is gem like—in its precision, its many facets, and its containing multitudes. Following in the footsteps of Virginia Woolf, Rona Jaffe, Maggie Shipstead, and Sheila Heti, Jana Casale writes with bold assurance about the female experience.
We first meet Leda in a coffee shop on an average afternoon, notable only for the fact that it’s the single occasion in her life when she will eat two scones in one day. And for the cute boy reading American Power and the New Mandarins. Leda hopes that, by engaging him, their banter will lead to romance. Their fleeting, awkward exchange stalls before flirtation blooms. But Leda’s left with one imperative thought: she decides she wants to read Noam Chomsky. So she promptly buys a book and never—ever—reads it.
As the days, years, and decades of the rest of her life unfold, we see all of the things Leda does instead, from eating leftover spaghetti in her college apartment, to fumbling through the first days home with her newborn daughter, to attempting (and nearly failing) to garden in her old age. In a collage of these small moments, we see the work—both visible and invisible—of a woman trying to carve out a life of meaning. Over the course of her experiences Leda comes to the universal revelation that the best-laid-plans are not always the path to utter fulfillment and contentment, and in reality there might be no such thing. Lively and disarmingly honest, The Girl Who Never Read Noam Chomsky is a remarkable literary feat—bracingly funny, sometimes heartbreaking, and truly feminist in its insistence that the story it tells is an essential one.
2021年1月8日 想读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个标题!想起了The Guy Who Didn't Like Musicals。《不读乔姆斯基的女孩》怕不是和《不看音乐剧的家伙》一样沙雕。
恶童日记 豆瓣
Le grand cahier
8.7 (74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雅歌塔·克里斯多夫 译者: 简伊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
一座被外国军队占领的城市,由于粮食短缺,人民生活艰难困苦,一位年轻妇女只好带着双胞胎儿子们投靠住在乡间的母亲。这位“外婆”不仅不识字、骯脏、吝啬、凶恶,甚至是一名凶手。两兄弟在艰困的环境中成长,为了让自己变得坚强,两人每日以互相打骂对方、绝食等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他们将每天发生的事情仔细记载在一本大笔记本中。随着日记一页页被翻开,一场冷酷的梦魇式寓言也逐步呈现。
2021年1月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