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晨 - 标记
时间的秩序 豆瓣
The Order of Time
9.0 (153 个评分) 作者: [意] 卡洛·罗韦利 译者: 杨光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 6
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未来?时间“流逝”意味着什么?是我们存在于时间之内,还是时间存在于我们之中?卡洛·罗韦利用诗意的文字,邀请我们思考这一亘古难题——时间的本质。
在我们的直觉里,时间是全宇宙统一的,稳定地从过去流向未来,可以用钟表度量。可罗韦利向我们揭示出一个奇怪 的宇宙,在这里,时间的特质一一坍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时间消失了。他告诉我们,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取决于我们的视角……

◆“让物理变得性感的男人,下一个史蒂芬·霍金”、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之后全新力作。
◆物理学与哲学的完美融合,在习以为常之处,探索世界的惊人真相,用诗意语言、前沿物理学理论探索时间的本质,颠覆我们的常识与直觉。
◆“奇异博士”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卷福)倾情朗读,有声书获得英国国家图书奖。
◆《时代》《自然》《卫报》《新科学家》《纽约时报》等10余家媒体好评推荐。
◆精美装帧,相同开本,延续《七堂极简物理课》《现实不似你所见》《极简科学起源课》的唯美设计。
2020年12月11日 想读
有关品味 豆瓣
7.8 (6 个评分) 作者: [英]彼得·梅尔 译者: 程静 2020 - 11
★ 英国图书奖得主彼得·梅尔关于品味和奢侈品的经典之作
★金钱买得到奢侈名品,却买不到真正的好品味
★荣登《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畅销书排行榜
★内外双封,硬壳精装,全新译本
★此书正是引领我们一窥这大千世界里,常人凡人无能攀附企及的彼端之绝佳窗口。
——美食名作家叶怡兰
★彼得·梅尔的书保证好玩好笑。就算要他描写大门把手,他也会写出一篇幽默精彩的文章。 ——《纽约时报》
-----------------------------------------------------------
富人的消费习惯一直令人十分困惑。他们一掷千金,购买那些奢侈的小东西,就代表有品味了吗?它们真的值吗?
时尚杂志《GQ》的编辑听说梅尔想对据说是人生享受的事情进行一番研究,便豪爽地发给他一个开拔令,让他进行为期四年的富人生活调查体验。
私人飞机之旅、贴心的老式旅店、手工定制西装、优质鱼子酱、黑松露、正宗的哈瓦那雪茄——在本书中,彼得·梅尔以其一贯的幽默风格,描述了衣食住行中美好甚至奢靡的享受。在赞颂生活的馈赠的同时,也反思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放纵。
读梅尔的书是一种享受。他描述了“研究”过程中的种种趣事,同时幽默地提醒我们,财富也有它的缺点。 ——《休斯敦邮报》
2020年12月11日 想读
无限可能 豆瓣
Limitless
6.8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吉姆·奎克 译者: 王小皓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0
世界公认的记忆专家&大脑教练吉姆•奎克(Jim Kwik)首部作品,书中介绍了关于升级大脑、快速学习、人生进阶的系统方法,帮助读者从思维、动力和方法三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力进行升级,唤醒超级学习脑,拥有学什么都会的“超能力”。
我们的头脑是我们积累的最大财富和资产。当你阅读《无限可能》的时候,不仅能变得更加聪明,还能够去完成你此前不敢想象的事情。对于想要在学习中脱颖而出,打破思维惯性,加速自我发展的人来说,本书非常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指导作用。
也许你想学习一种新的能力,但笃定自己办不到;也许你想参加升职角逐,但是内心的声音一直在告诉你,你不行;也许你认为自己永远无法离开手机或者只能是那个照本宣科的无聊演讲者,那么,翻开本书的这一刻,你将挥手告别那个困在各种标签中的自己。
《无限可能: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通过介绍世界级精英都在采用的脑力开发方法,帮助你获得以下能力:
自由穿梭书页的阅读能力;
如钢铁般牢固的记忆力;
像激光一样的专注力;
无垠无限的创造力;
清晰的思维、细致的洞察力;
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
※编辑推荐※
世界级大脑教练首部作品,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谷歌创始人、维珍创始人、漫威之父等世界级精英,联合国、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大学、克利夫兰医学中心、SpaceX等机构大脑教练作品
方法独特、科学、有效,众多科学家、医学专家以及其他各行业精英推荐,相关学习视频获数亿次点击
干货多、实操性强,书中包含大脑升级训练、十日突破、快速阅读、长久记忆、健脑食谱等,每年帮助20万人成功开发大脑。
传奇经历塑造出来的传奇方法,全球190多个国家都有人获益。
...................
※名人推荐※
我们每个人最亟待开发的地方,不在远处,其实是我们的脑。开发脑力,并不同于我们以为已经做得很好的开发智力。如果说这本书还可以做得更好,那么它应该给予感性更多的认可,给予高效的学习以更丰富的内涵,毕竟,中国人所说的“心”,亦是脑力。
——杨斌清华大学教授 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书中提到的关于学习的一种无限可能的境界,和我提到的学习的最高境界——无为,都是某种“无所不能”又“随心所欲”的境界。到了这种境界,你能快速学会任何知识。
——万维钢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得主科学作家
这本书从开发大脑的角度讨论了如何开启无限可能的人生模式,作者提出了打破思维模式,点燃内在动力,掌握正确方法的3M方法,我学习后深受启发,推荐有自我成长需求的读者阅读。
——成甲《好好学习》《好好思考》作者
怎么才能让学习不断有效果呢?本书会从思维、动力和方法三个维度对你的学习力进行升级,帮助你唤醒超级学习脑。想拥有学什么都会的超能力,就请打开这本书吧。
——彭小六洋葱阅读法创始人游戏化创新教育专家
本书包含了快速阅读、学习和记忆的方法,实操性强,经过反复验证,值得一试!
——斯科特·弗兰斯伯格(Scott Flansburg)世界最强大脑“人类计算器”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超级英雄,你会从《无限可能》中发现释放自己超能力的方法。
——斯坦·李(Stan Li)漫威之父
2020年12月11日 想读
失恋排行榜 豆瓣
High Fidelity
作者: [英] 尼克·霍恩比 译者: 卢慈颖 2020 - 11
★同名热播美剧2020上线,尼克•霍恩比编剧、佐伊•克罗维兹领衔主演
★英伦鬼才尼克•霍恩比的处女作兼成名作;痴迷摇滚乐与各式排行榜粉丝的必读之物
★一个撞毁沉埋于深海之中的情爱黑匣子,一部男人完成从幼稚到成熟的蜕变历程的心智写真
----------------------------------------------------------------------------------------------------------------
《失恋排行榜》初版于1995年,是尼克•霍恩比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
当今英伦乃至整个世界最走红的作家之一尼克•霍恩比深谙伦敦流行文化,深深浸淫于都会俗世生活,最擅长五味杂陈的英式幽默文字,慧黠诙谐中透着严肃和感伤,被誉为“抑郁喜剧”(comedy of depression)的大师。
在北伦敦的一条小巷里,三十六岁的洛•弗莱明拥有一家小小的二手唱片行。在三年同居之后,他的女友萝拉弃他而去,搬离他塞满唱片、录音带、CD收藏的家。洛开始依照年代排序,列出他自己有生以来最伤心难过的被甩者“失恋排行榜”,在慧黠而充满反讽的自我嘲谑当中,如同以一张张唱片专辑名称、歌名和曲目排列顺序撰写生命传记一样,洛的生命就在其中流动……
2020年12月9日 想读
现代性的隐忧 豆瓣
The Malaise of Modernity
8.0 (7 个评分) 作者: [加] 查尔斯·泰勒 译者: 程炼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成为你自己!”——用个人主义的本真性追求,对抗现代社会的忧虑
···
【内容简介】
查尔斯·泰勒在本书中探讨了当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特点:个人主义、工具理性的统治,以及人们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的无助感。他指出在这些问题背后有一个真正值得挽救的道德理想——本真性。泰勒认为,在面临当代社会的窘境时,全盘否定这个道德理想和完全沉湎于这个理想的低级实现形式都是错误的,人们并非无能为力。
现代性可以用高贵,也可以用可悲来刻画。只有怀抱本真理想才能给予我们未加歪曲的洞察力,去透视我们需要奋起应付其最伟大的挑战的时代。
···
面对现代个人主义的困境,西方思想界的争论由来已久,也从未停息。但泰勒试图在这场“口齿不清”的混战中另辟蹊径。他通过分析批判两种流行的误解——貌似深刻的文化悲观论与肤浅乐观的放任主义,探讨如何才能恰当地理解和维护个人自主性的理想,致力于从幻觉与误会中拯救这一现代性的伟大成就。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
【编辑推荐】
◆“现代人小丛书”系列是著名的公民知识普及小书,体量、开本小,所涉及的论题经典、深刻,但内容并不艰涩,适合各个层次的读者阅读。形式上,该系列的书稿都是由演讲稿转变、修改而来,文字上保留了口语的一些特征,读来亲切、不艰涩;内容上,该系列囿于篇幅,没有在某一领域内深究,而是通过举一反三、以小见大的方式,精辟地点出问题所在,留给读者思考空间,其中多伴随有丰富的事例与有趣或深刻的故事。
◆作者查尔斯·泰勒是享誉世界的加拿大哲学家、政治活动家。在政治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和哲学史等领域卓有建树,曾担任牛津大学齐切利社会与政治理论讲座教授。1986年当选美国文理学院外籍名誉院士,现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荣休教授。主要著作另有《行为的解释》《黑格尔》《黑格尔与现代社会》《自我的根源》《哲学论证》《今日宗教种种》《现代社会想象》《世俗时代》等。
◆查尔斯·泰勒在本书中探讨了当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特点:个人主义、工具理性的统治,以及人们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的无助感。他指出在这些问题背后有一个真正值得挽救的道德理想——本真性。泰勒认为,在面临当代社会的窘境时,全盘否定这个道德理想和完全沉湎于这个理想的低级实现形式都是错误的,人们并非无能为力。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擎倾情做序。
2020年12月7日 想读
破茧 豆瓣
作者: 施展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突破信息茧房,看清世界真相
一位思想者视野中的当下与未来
★吴敬琏、许纪霖、刘苏里、高全喜、刘擎、曾鸣、徐小平、罗振宇 诚挚推荐!★
2020年,新冠疫情、贸易战、Tiktok禁令等“黑天鹅”事件仿佛一面面放大镜,暴露出诸多已经存在的问题,也加剧了各种持不同观点人们之间的争论,其中有些只是情绪化的立场之争。种种乱象折射出我们对真实世界认知上的偏差。而这些偏差,与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推荐算法等导致人们处于各自的信息茧房有莫大关联。我们该如何突破信息茧房,看清真实世界?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看待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在《破茧》一书中,外交学院教授、国际政治学者施展告诉我们,首先要破除各种观念对现实的遮蔽,在认识到各国的经济深度相互依赖的前提下,看到经济空间与政治空间的不重合,进而审视民族主义“封装式思维”的不妥之处,理解中国与世界的一致性,也正视中国的特殊性:中国经济的成长是在世界创新经济的背景下,结合中国的种种优势实现的,中国也当之无愧是超大规模国家,是世界秩序的自变量。
而在另一层面,人类秩序的每一次演化,都与技术的推动有关。在信息技术时代的背景下,字节跳动与华为等公司遭遇的困境,反应出各国深切关注穿透国界的数据带来的政治外溢效应,背后则是对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捍卫。
深入理解技术时代的特点和国际局势的机理,突破信息茧房对视野和格局的限制,我们才能理解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看清全球治理秩序的演化方向,进而找到通往未来的道路。
2020年12月4日 想读
以爱之名 豆瓣
彼女は頭が悪いから
6.6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姬野薰子 译者: 匡匡 中信出版社 2020 - 10
2016年,日本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性暴力案件。日本名牌学府东京大学的5名男性高材生在将一名普通私立大学女生灌醉后集体对其实施了一系列猥亵行为,本书根据此事件改编而成。 这是一部“读完让人不爽快”的青春小说。东大学生集体猥亵事件中,备受大众指责的为何是学历平平的受害女大学生?在横滨市郊外的普通家庭中长大的神立美咲升入私立女子大学文学部。 在涉谷区广尾无可挑剔的环境下长大的竹内翼,进了东京大学理科部。横滨的节日之夜,两人相遇并逐渐产生感情。但是朋友的嫉妒、女生的自卑感、不同学生圈子的贫富差距等因素交错,导致了5名东大生恐怖的集体猥亵事件发生…… 隐藏在“猥亵事件”背景下的校园暴力、校内性别歧视、文科歧视……围绕在日本大众内心的“以学历分阶级”的意识,都是让人心痛的“超越事实的真相”。
2020年12月3日 想读
人类善恶小史 豆瓣
Atlas del bien y del mal
6.4 (5 个评分) 作者: Tsevan Rabtan / Alejandra Acosta 译者: 姚云青 浦睿文化·湖南⼈民出版社 2020 - 10
人类史上既有侵略、屠杀、殖民在内的种种罪恶行径,又有闪耀着救援、互助、传承等光辉的动人故事。《人类善恶小史》以30余位大人物在关键时刻的抉择切入,检视人类的善恶抉择以及导致的结果。
1940年,多国外交官顶着纳粹德国的巨大压力,为犹太人提供进入本国的签证,挽救了万千犹太人的性命。1862年,因解放黑奴名垂千史的林肯,在一封信中写道:“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1876年,印度遭遇旱灾,英国殖民政府故意阻挠抗灾行动,调离“太有同情心”的印度当地官员,导致600万至1000万人死亡……
西班牙神秘的匿名作家策妄·阿拉布坦以冷静克制的笔调,讲述了这一个个令人战栗的故事,生动再现历史上至好和至暗的时刻,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了人性。智利知名插画师亚历山德拉·雅科斯塔为书中出现的部分历史人物和事件绘制了插画,为策妄引人入胜的故事增添了更多色彩。
---------------------------------------------------------------------------------------------------------------------
1.面对人生的两难选择,如何做出善良的决定?大人物的做法将给你启示!
假如你是“二战”期间驻欧洲的外交官,能够为犹太人提供进入本国的签证,
代价是可能被纳粹德国逮捕,你会救他们吗?
假如你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林肯,解放黑奴和国家统一只能二选一,你会做出什么选择?
假如你是3000年前查塔姆群岛上的原住民,你们的法律和信仰都禁止战争,
当敌人入侵且大肆屠杀,你会选择拿起武器吗?
2.历史讲述和图像的完美结合,让你更轻松地读懂历史!
31个人类历史重要片段×40张暗黑风格插画,
展现人类历史上至好和至暗的时刻,
让你在轻松中读懂历史!
3.读懂历史、理解人性,哪怕世界再动荡,也能安然度日!
从叶卡捷琳娜大帝到林肯,从数学家伽罗瓦到纳粹德国,
大人物的善恶之举,影响历史进程;普通人的一个决定,影响家人一生。
透视大人物的抉择,增长智慧,少走弯路。
适合每一个喜爱历史、政治、哲学,想要洞察世界、令自己和周围人更幸福的人!
2020年11月30日 想读
烧船 豆瓣
舟を焼く
8.4 (33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本辉 译者: 信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10
宫本辉是日本当代文学大家,日本芥川龙之介奖、太宰治奖等文学大奖的得主。在这个日趋浮躁的社会,宫本辉难能可贵地坚持着古典美学,用正统的小说创作抵制商业对文学的侵袭。他曾说:“读小说,那是忘我,是感动,是陶醉。理性探究,或执著于观念,在艺术的创造上是第二位的东西。那第一位的东西和第二位的东西颠倒的结果,便成了所谓‘现代’这段历史所携带的毒。”他在写作中力求带给读者最纯粹的感动和忘我,在看似平凡的故事中勾起读者难以释怀的回忆或感慨。因此,宫本辉成为了日本当代文坛的中流砥柱,至今仍笔耕不辍,持续地影响着这个浮躁年代中仍然静心阅读的读者。
《烧船》是宫本辉的代表性短篇小说集。作家在本书《后记》中表示,正因为要把故事凝缩在几页之内,所以写一篇短篇小说“就像把一滴血硬挤出来那么辛苦”。但是,优秀的作品又不能显露这些辛苦。他认为,“水随器物而有形”,最好的短篇小说要像水一样,失去自己的状态,只会根据喝下它的人,显得或浓或淡。于是,宫本辉用这样的标准约束自己,写下了《烧船》中的七篇:《浮月》《烧船》《涟漪》《胸之香》《时雨屋的历史》《钓深海鱼》《在路上起舞》。它们篇幅相当,质量也很平均。在这些故事里,宫本辉借助诗化的意象,比如海上的明月、沙滩上的覆舟、丈夫胸口的气息等,把生老病死之中的“失去”意味具象化,变得可感而可悲,余韵悠长。
2020年11月27日 想读
危机与重构 豆瓣 Goodreads
9.1 (30 个评分) 作者: 李碧妍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8
聂隐娘身处的时代与周遭具体如何?
诸侯割据怎样促成了大唐帝国的重建并走向了自身的终结?
作者于盘根错节之中抽丝剥笋,给人以读推理小说的奇妙感
“安史之乱”无疑是中国中古史上的大事关键,但相对于其重要性,既往的研究却还远远不够。本书从政治地理学切入,通过对唐代后半期 最为重要的政治群体之一——藩镇的实证性考 察,对唐帝国得以成功度过“安史之乱”这一中古史上之剧变,并在由此创发的新兴的藩镇体制下,重建其政治权威与统治力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古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2020年11月26日 想读
浮生取义 豆瓣
7.6 (108 个评分) 作者: 吴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简介
“舍生取义”,常常被用来赞美自杀的忠臣义士,但这决不意味着,只有“舍生”才能“取义”。毕竟,需要舍生的场合很少,但“义”却是每个人在生活日用、揖让进退之间都该看重的。作者通过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田野研究,在现实语境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生命”和“正义”的问题,从家之礼、人之义、国之法几个层次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幸福与尊严。书中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缘情制礼,因礼成义,以理成人,以法立国”。
前言与鸣谢
在我们家乡的方言中,“过日子”被称为“过晌”。我大概5岁的时候,跟着我姥姥到她的娘家村去服侍她的母亲。当时我姥姥刚过70,我的太姥姥96岁。我总是听姥姥说“过晌”、“过晌”的,就禁不住问,到底什么是“过晌”呢?面对这样幼稚的问题,大人们自然会哄堂大笑,却也难以给出一个让我满意的答案。我的困惑自然不会打消,不过时间久了,这个词听得多了,好像就忘了我的疑问。直到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我忽然又想起了当年的那个问题,这个时候,我的姥姥也和当年的太姥姥一样年纪了。
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一些司空见惯的词汇和说法,我们从来不去思考它背后的意义,因而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探讨的价值。但我们一旦认真对待这些词,就会发现,恰恰是这些看上去最平常的词,才有着巨大的力量。“过日子”和“做人”都是这样的词。我在2002年要下田野的时候,姥姥身体还非常好,没有什么病,知道我要到农村去作研究,就会和我讲起老家很多很多的事,使我恍惚间回到了二十多年前。到了农村里,我母亲不断帮我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帮我理解一个一个自杀背后的理由,我也在不断品味着姥姥给我讲的那些事情和道理,“过日子”这个词就在我脑子里逐渐清晰了起来。我最终决定把它当作理解自杀问题的最重要的概念工具,因为它使我能最好地理解这些普通人的生与死。
因此,面对那么多自杀者的悲惨故事,我一直在以我姥姥的人生当作参照系;甚至在理解西方思想中的人生理论时,姥姥的一生都成为我最根本的思想源泉。但没想到,在我回国半年后,姥姥病倒在了床上;就在我的书写到最后关头的时候,她未能等到看一眼,在自己99岁生日前几天,就驾鹤西去了;而且,最为遗憾的是,我女儿的出生竟然与此凑到了一起,使我无法抽身赶回,只能在妇产医院旁边的十字路口烧一点纸钱。
在研究和写作当中,我以前一直觉得很平凡的姥姥,却显得那么伟大起来。姥姥于1908年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经历了两度江山易主,以及日本侵华、大饥荒、文化大革命这些灾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丈夫和公公相继辞世时,她五十多岁,带着五个未成年的女儿,我母亲是老四。我的太姥爷,也就是她的公公,走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让几个女孩子读书。当时正是六十年代初,生活状况很不好,但她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变卖家产,甚至卖掉了祖上传下的珍宝,宁愿让邻里讥嘲她不过日子,也要使自己的五个女儿都读书成才。
姥姥一生虽遭际坎坷,而言谈举止未尝逾礼,乐观豁达,宠辱不惊,侍奉翁姑尽心尽力,教育后辈有张有弛,在远近乡里更是扶危济困,善名远播。最终求仁得仁,福寿百年。一个世纪的沧桑变幻,在她和她的家庭面前都变得苍白无力,烟消云散。中国人过日子的方式究竟有怎样的力量,在这位普通农妇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我姥姥生病的这一年多里,我母亲就慢慢写下了姥姥的一生。我之所以要把她写的一些内容附在本书的最后,不仅是为了纪念老人家,更重要的是,希望能从正面,而不仅仅是自杀者这样的反面,来窥见现代中国人过日子的智慧和境界。之所以说是现代,是因为,虽然姥姥在我们看来还是太传统了,但她面对的问题完全是现代中国的问题;我们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一定可以从她那里学到很多。
正是因为姥姥对我的思考的重要意义,我违反了一般鸣谢的惯例,把自己家的人放在了最前面而不是最后,希望读者能够谅解。人到中年,在经历了一些事情,读了一些书之后,才会慢慢体会到中国思想的深厚,才知道日常生活是一部最值得读的书。希望此书在终结了我对自杀研究的同时,开启对“过日子”的更多思考。
当然,如果没有这些年读书的经验,特别是西学的思考,那些日常生活的力量还是很难显露出来的。在我的过日子和做人的过程中,诸多师友的提携与警醒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本书中一再表明的,除了亲人之外,我们还需要师友和国家,才能为自己建构一个立体的人生格局,才能为过日子添加更多的味道。因此,我必须把崇高的敬意献给我的老师:慷慨豪爽的凯博文(Arthur Kleinman)教授和她的夫人凯博艺(Joan Kleinman)、温文尔雅的曼斯费尔德(Harvey Mansfield)教授、随和宽厚的屈佑天(James Watson)教授和他的夫人体贴的华屈若碧(Rubie Watson)教授、博学的卡顿(Steve Caton)教授、和蔼的古德(Byron Good)教授,使我在康桥的日子充满了各种色彩;而杜维明教授不仅直接为我提供了经济支持,也让我深深理解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困难。国内的王守常教授、刘小枫教授、甘阳教授、王铭铭教授、杨念群教授、萧国亮教授、景军教授则使我的一切思考都无法和中国问题割舍开来。
若是一一列举给过我帮助的朋师友,势必成为一个极为冗长的名单。但我还是要提到,李猛一如既往地和我一同深入对每个问题的思考,如果没有他,这本书的完成是不可能的,应星、王利平、徐晓宏则曾经和我同下田野,与我一起体会了实地研究的艰难与收获。吴增定、渠敬东、赵晓力、周飞舟、毛亮、强世功、汪庆华、郭金华,张跃宏、李诚等与我作了多次讨论,帮我修正了很多问题。此外,不得不提到的是,与我一同赴美的同学胡宗泽和我共同渡过了初到美国最艰难的阶段,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而林国华和郑文龙二兄使我没有陷入美国专业教育的泥沼中,也令我感激不尽。我特别还要感谢我的师妹何江穗。她曾经费尽辛苦,帮我将我姥姥口述的十几盘磁带录成文字。
回国之后,北大哲学系的赵敦华、陈来、张志刚、孙尚扬、尚新建、李四龙等教授为我新的研究和教学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初为人师的我逐渐开始进入一种新的伦理关系。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极大的快乐。能够让学生们有所收获,已经成为我现在继续研究的主要动力。感谢我所有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还要感谢哈佛-燕京学社、弗里德曼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对我的研究的经济支持。
本文中的一些章节陆续在一些刊物上发表过,在此感谢这些刊物允许此处重刊:1.1以“自杀中的‘正义’问题”刊于《社会学家茶座》第十八辑,2.1和2.3以“论‘过日子’”刊于《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 6期,4.2以“夫妇之礼与家庭之义:一个个案分析”刊于《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文集(三联书店,2007)。
吴 飞
2008年7月于北京
2020年11月26日 想读
长安与河北之间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3 (24 个评分) 作者: 仇鹿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其它标题: 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
布罗代尔认为,“在谈到各个帝国和它们的兴衰的时侯,也许应该注意到促使这些国家诞生的命运,也就是说,不要混淆时期,不要过早去察觉那些与日俱增后来变得强大的事物的巨大威势,也不要过早去预示那些随着岁月流逝后来不再强大的事物的衰落”,中晚唐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之处便在于这是长达两个半世纪缓慢的“衰落”,甚至可以略带夸张地说将这一过程描述为“衰落”是后世史家提供的刻板印象。本书的讨论虽仍集矢于唐廷与藩镇这一旧议题,但观察的角度力求与前人有所不同,尝试从政治的动态演变与藩镇内部的变迁入手,考索中晚唐政治运作中的惯例与默契。作者熟练运用新出石刻资料,并与传世文献融会贯通,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勾勒与以往稍具不同的历史演进线索,推陈出新,别开生面。
2020年11月26日 想读
我的二本学生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1 (186 个评分) 作者: 黄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8
作者黄灯在一所二本院校从教,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使她成为这群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我的二本学生》相当于她的教学札记,这里面有她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也有两届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思考,更有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是黄灯向读者描摹一群年轻人生活剪影的尝试。
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和211院校只占100多席,二本及以下学生面目是有点模糊的。为了让读者真切了解二本学生这一群体的社会性现实,在书中,黄灯做了跨越时间的、空间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借以考察时代变化、生源地、家庭流动情况对学生就业去向和人生目标设定的影响。
书中最真切动人的,是一个个具体学生的采访日志。在这些用学生名字命名的章节中,访谈个体向读者倾吐着他们对于高考的回望、对于城市生活的生疏、对于毕业的迷茫以及就业的慌张。在这些倾诉中,你将了解他们彼此之间的社交距离、他们和这个社会的认识过程;他们与父母兄妹之间交流的阻畅、与故园乡土的亲疏;他们对于网络文学和游戏的认识、对于新媒体时代的适应和迷失;他们对于考公务员和考研之间的权衡,对于安稳和漂泊的抉择。还有他们对自己人生还有父母、乃至国家责任的担当与跋涉。这每一个被当事人讲述出来的故事,都带着看得见的呼吸、烟尘、脚步还有凝视。在这些极为细致和具体的生命切片中,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二本学生,而是八五后、九零后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所有人。他们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并没有将他们彼此区分很开,反而,成为他们共享的课题。
2020年11月13日 想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豆瓣 Goodreads
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
8.0 (541 个评分) 作者: 【英】罗伯特·戴博德 译者: 陈赢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8
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它基于TA沟通分析心理学的理论,讲述了一个抑郁症病人通过十次心理咨询,终于找回快乐和自信的全过程。在书中,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读者犹如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2020年11月13日 想读
世界的苦难 豆瓣
La Misère du monde
9.1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 译者: 张祖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1
《世界的苦难》是布尔迪厄晚年与其他22位合作者以细腻的情感和认真的观察及倾听,耗时三年访谈数百人所写就的田野调查著作。通过一个个以访谈形式出现的鲜活的生活史个案,展示了当代法国社会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痛苦,并透过社会学的解释,揭示出痛苦背后深刻的社会和政治根源 ,以及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本书是布尔迪厄将学者责任与公民使命融为一体,集中探讨弱势群体艰难处境的最著名成果。在看似平淡的个人生活史的叙述中蕴含着震撼人心的苦难真相。
2020年11月13日 想读
舆论 豆瓣 Goodreads
Public Opinion
9.3 (42 个评分) 作者: [美]沃尔特·李普曼 译者: 常江 / 肖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5
《公共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对公共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共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该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0年11月13日 想读
“边缘人”纪事 豆瓣 谷歌图书
8.4 (48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 - 3
成功改造的旧警察 | 身败名裂的团支书 | 提心吊胆的大夫 | 疗养院里的“反革命”
自甘“堕落”的青年教师 | 爱讲怪话的文化教员 | “搞关系”的业务员 | “特嫌”缠身的技师
本书关注的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边缘人”群体,他们很普通,人数很多,经历大多坎坷而复杂。杨奎松教授以八个出身、地域、职业、经历各不相同的“问题人物”为个案,重构他们的人生经历,从最贴近的距离,观察和体验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对普通人的影响。
2020年11月13日 想读
流浪猫战争 豆瓣
Cat Wars: The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of a cuddly killer
作者: [美] 彼得·P.马拉 [美] 克里斯·桑泰拉 译者: 周玮 商务印书馆 2020 - 10
◎以讲故事的形式追踪猫群野外繁殖和捕食行为,揭露“萌宠们”不为人知的一面
◎聚焦流浪猫投喂点,关注我们身边流浪猫的最终去向
◎挑起爱鸟群体和爱猫一族之间的激烈争论,引发思考
现有的科学研究表明:户外的家猫(包括流浪猫、散养家猫)仅在美国每年就会杀死数以十亿计的小型脊椎动物。此外,流浪猫在公共卫生方面的安全隐患也不可小觑。本书以此为切入点,援引最新研究成果,考察户外家猫在世界范围内对于生物多样性和公共卫生的冲击和影响,并试图围绕管理的争议,给出新的解决方案。
本书从人和猫的历史和文化关系开始考察,由古埃及人类对猫的驯化开始,到当今宠物饲养者数量的爆炸性增长。伴随而来的是有丰富数据支持、清晰展示的种群数量趋势、猫科动物的疾病以及相关的人类活动带来的物种灭绝史。作者详细的展示了猫这样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意义的宠物是如何在不经意间造成可以与气候变化比肩的生态学影响。这一影响与人类活动相伴而遍及全球。在本书的末尾,作者提出了关于流浪猫控制的新思路。根据美国兽医学会的调查,流浪猫的期望寿命不足室内豢养家猫的一半,而对它们的控制,对于野生动物、流浪猫和人类都有利。
中文版插入了具有代表性的各地流浪猫照片。
2020年11月13日 想读
鳗鱼的旅行 豆瓣 Goodreads
Ålevangeliet
8.2 (95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帕特里克•斯文松 译者: 徐昕 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 2020 - 10
 一本和鳗鱼一样难以被定义的奇书,关于鳗鱼,更关于生命本身:从鳗鱼笨拙又浪漫的生命之旅,抵达深刻又感动的生命之谜
 瑞典现象级畅销书,出版3个月印量高达70000册,现已超过130000册!以处女作一举拿下瑞典极富盛名的文学大奖——奥古斯特奖,被评为最佳非虚构图书
 讲述鳗鱼在科学史中留下的谜团,展开文学、艺术和宗教中的鳗鱼考察之旅,在回忆与父亲珍贵的捕鳗时光中,探讨生命、死亡以及其间的一切。语言优美动人,情感真挚动人:克制的文字中,流淌着父子之间甚少表露的深情
 被翻译为30种语言畅销多国,媒体好评如潮:《纽约时报》“编辑选书”,《洛杉矶时报》畅销书,《福布斯》最佳夏季读物,《洛杉矶时报》“与自然保持联系的21部经典”,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盛赞
 独特设计,精美装帧,优雅精装,多幅量身定制的艺术插画
鳗鱼是自然界最奇怪的生物之一。时至今日,我们仍对它知之甚少。
欧洲鳗出生在马尾藻海——一片难以确定边界的海洋,随后会去往欧洲海岸,再游入江河溪流栖居。平静地生活几十年后,当生物钟敲响,它会完成最后一次蜕变,踏上返回出生地的漫漫归途,在那里繁殖并死去。如果无法启程,它仿佛会等待到永恒,绝不变身。
两千多年来,鳗鱼一直是一个谜。亚里士多德坚信它没有性别,弗洛伊德试图寻找它的生殖器却屡屡受挫。从没有人见过鳗鱼交配。
神秘的鳗鱼令帕特里克着迷,与鳗鱼同样难解的还有他与父亲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他在文学、艺术、宗教与科学史领域探寻,同时追忆与父亲一起捕鳗的童年时光。鳗鱼的不可知、它笨拙又浪漫的生命之旅,宛如隐喻,触发我们对生存与死亡、目标与意义的思考和领悟。
2020年11月13日 想读
无声的角落 豆瓣
6.2 (8 个评分) 作者: [日]池谷孝司 译者: 于航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10
【编辑推荐】
●从没有人告诉我,可以对拥有绝对权力的成年人说“不”。
●日本共同通信社记者10年追踪,揭露让日本全民陷入反思的校园性侵事件。
●一手纪实,独家采访的真人纪实作品。震动日本社会的真实记录,现实版《熔炉》。
●读过才知道应该在意什么,不读就永远不知道自己错得 多离谱。
●儿童性侵新闻频发,成为全民关注的刷屏级议题。主流媒体频频发声,三联生活周刊、她刊、丁香妈妈、做书、夜读都曾发相关深度好文,阅读量累计达千万次。本书意在呼吁全社会对于该问题的关注,没有永远的旁观者,可能下一刻我们就会角色互换。
●恶魔总会出现,而比恶魔更令人绝望的是大环境的沉默。池谷孝司在揭露日本校园性侵事件的同时,进一步透彻分析了此类事件的深层原因。
社会方:隐形规则·深层隐患·监控死角
教师方:绝对权力·精神暴力·角色混淆
家长方:性教育缺失·监护缺位·沟通屏障
学生方:成长隐痛·心理危机·二次伤害
●一本值得收藏的成长教育手册。有些伤害本可以避免,却极容易被忽视,告诫每个孩子与恶的距离。给天下父母的完全准备,给每个孩子的安全防备。打破沉默,揭发隐匿,光有爱远远不够,还要给孩子无处不在的保护。
——————————————————————————————————
【内容简介 】
性暴力扼杀的是人的灵魂,它能改变人的一生。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我们总以为老师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在学校这个封闭的空间中,教师又拥有绝对权力。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只能乖乖听话;中学生担心对未来升学不利,只能服从老师。校园里的隐秘暴力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不断发生着……
本书整理自共同通信社于2013年发往日本全国各地报社的系列报道《无声的悲鸣——学校里特有的事件》,成书时经过大幅增减修改。书中记录了记者池谷孝司经过10多年的深度考察,与日本专门处理校园性侵事件的非营利组织“防止校园性骚扰全国网络”(SSHP)携手,协助被害人勇于说出真相的过程。
●我们不断地采访,不是为了去了解那些加害者,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大家不要成为旁观者。——池谷孝司
●有人肯倾听,我们才有勇气倾诉。我想让我身边的大人们知道,有必要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一位受害学生
●社会上或许有很多人在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后,放弃了为自己争取公正待遇的机会。但我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只是一味屈从权势、一辈子唯唯诺诺地活着。——一位受害者的母亲
2020年11月1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