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晨 - 标记
枕头人 豆瓣
9.2 (47 个评分) 作者: [英]马丁•麦克多纳 / 汀布莱克•韦滕贝克 译者: 胡开奇 新星出版社 2010 - 4
这位冷血的警察,出于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原因,没有将那些小说稿付之一炬,而是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进了卡图兰的档案,贴上封条,以便将它们封存到五十年后。这一变故搅乱了作者原本时尚的悲凉结尾,但不管怎样……不管怎样……它多少保存了这一事件的精神本质。
——《枕头人》
以未来的名义还有什么没被说过和做过呢?未来总是在某个他人的手中。我们等待着许诺的时光,等待那最佳时光,忘记了责任与痛苦。我们不再提出疑问,在夜晚我们睡得香甜,我们也不曾看到……
——《夜莺的爱》
世间万物都被军事征用了。
——《远方》
没有审查制度,将没有象征,没有隐喻,没有戒律……
——《审查者》
本戏剧集收录了《枕头人》、《审查者》、《夜莺的爱》和《远方》四部英国当代经典剧作。它们都从问世起就在世界各地不断重演,并获得多项戏剧大奖。这四个剧本在本书中构成一种整体的张力:关于虚构作品和社会行为、审查制度、国家名义下的暴行。
2015年5月26日 想读 这个好赞啊!!!拍成电影多好!
一座島嶼的可能性 豆瓣
作者: 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 大塊文化 2006
2005年法國文學同盟獎的得獎作品,探討兩個世代間情愛觀的差距,以及現代人懼怕衰老,渴望永保青春,但是真正追求到長生不老後,又覺得生命品質低落的矛盾。

主角丹尼爾1是脫口秀的諧星,挑釁而又尖刻地諷刺腐敗的西方文明,不過他也跟所有的人一樣,都想追求幸福,幸福卻遙不可及,因為幸福的條件就是無條件的愛,而丹尼爾只從他的小狗福克斯那裡得到這種愛。

丹尼爾1的生命中有兩個女人,一個是知性的女性雜誌總編輯伊莎蓓拉,另一個是性感的二流西班牙女演員愛絲泰爾,伊莎蓓拉不喜歡性只喜歡愛,愛絲泰爾只喜歡愛不喜歡。

這兩段戀情都以女主角離去告終,丹尼爾1空虛苦悶之餘,投入一個倡導複製人,以保信徒永生不死的伊羅欣教,不過這些複製人沒有讓凡人痛苦的慾望和情緒,他們既不會哭也不會笑, 失去獨立和自由,孤零零地活著,只能靠電腦跟外界聯繫,最後複製人也發生了叛變……。
2015年5月2日 想读
無愛繁殖 豆瓣
Les particules élémentaires
作者: Michel Houellebecq / 韋勒貝克 译者: 嚴慧瑩 大塊文化 2008
布呂諾與米榭是同母異父的兄弟,因在不同的環境成長而有不同的個性。布呂諾從小在學校被欺凌扭曲了他的人群倫理,長大後生性浪漫的他趕上70年代的性解放社會風氣,恰好給他無盡的滋養,但他終其一生的頭銜只有失職的老師、失敗的作家;而弟弟米榭有相對安定的際遇,思想觀念與哥哥迥異,他對情感絕緣,致力於智識的追求,後來成為傑出的分子生物學家。
兩兄弟有著熱情與冷漠、強迫性衝動與性冷感、藝術浪漫與科學理智、縱慾悖德與宗教道德等之間的對比,但都同時患上了「無力去愛」的現代文明病……
2015年5月2日 想读
真名实姓 豆瓣
True Names
8.7 (6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诺·文奇 / 编者 姚海军 译者: 罗布顿珠 等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 2
百年科幻史留下无数的经典,这本中从中精选六篇。选定这六篇的理由,不是因为它们出自名家,也不是因为它们获奖,而是因为它们对后来的科幻乃至现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回顾科幻史,没有人能够回避它们的存在。当然,还有另一个理由: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最大程度地呈现了科幻小说独有的魅力,让人读过便永难忘怀。
《过去·现在·未来》,美国的纳特·沙克纳著,单伟健译。
《美国制》,美国的杰·梯·麦金托什著,朱荣键译。
《霜与火》,美国的雷·布雷德伯里著,陈珏译。
《沙王》,美国的乔治·马丁著,凌寒译。
《大机器要停止运转了》,英国的E.M.福斯特著,何明译。
《真名实姓》,美国的弗诺·文奇著,罗布顿珠译。
2015年4月22日 想读
雪崩 豆瓣
Snow Crash
8.3 (34 个评分) 作者: (美)斯蒂芬森 译者: 郭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故事发生在21世纪初期的美国的洛杉矶,在这个未来中美国联邦政府将大部分权力给予了私人企业家和组织,国家安全交付给了雇佣军队,公路公司之间也相互竞争来吸引司机来上他们的路,政府剩余的权利只是做一些繁琐的工作而已,社会的繁荣安定与他们无关。政府的大部分的土地被各个大的私人瓜分,并建立了个人领地。这种安排类似与无政府资本主义,这是尼尔·斯蒂芬森下部小说《钻石时代》的主题。在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下,美元急剧贬值,一兆美元也是一个会被忽略的数字,而人们交易中通常则使用的是其他的货币。 在小说中,斯蒂芬森创造了一个并非以往想象中的互联网——虚拟实境(Metaverse),而是和社会紧密联系的三维数字空间,与现实世界平行,在现实世界中地理位置彼此隔绝的人们可以通过各自的“化身”进行交流娱乐。
小说的主人公名为Hiro,他在他的名片上写着“最后的自由黑客和世界上最强的剑斗士”,在失去工作之后,他成为了一名为黑手党送比萨的快递员。在工作中他遇到了一名名叫Y·T的女孩,他们决定合伙进行情报工作。他们发现了一种名叫“雪崩”的药物,这种药物实际上是一种电脑病毒,这种病毒不仅能在网络上传播,还能在现实生活中扩散,造成系统崩溃和头脑失灵。这个病毒是五旬节教会通过其基础设施和信仰体系进行传播的。在Hiro和Y.T.的深入调查下,他们发现这种病毒与古代苏美尔文化有着莫大的联系。
2015年4月22日 想读
地铁2034 豆瓣
METRO 2034
作者: (俄罗斯)德米特里·格鲁克夫斯基 译者: 李悠然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2 - 1
从2033到2034,地铁依然是人类最后的避难所。
核战让世界变成一片废墟,新生物获得了地球的掌控权。最后的人类躲进地铁,为了生存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国家;又为了生存,对内或者对外作战。文明渐渐变成回忆,谎言丛生,危机四伏。在这样没有明天、没有理想的世界,却仍有人心怀信仰与对生存现状的质疑。
当意外再次发生,强大神秘的猎人和见多识广的荷马一头扎进充满危险的地铁丛林,寻找悲剧发生的原因,却发现了关乎人类存亡的惊天秘密。当拯救和毁灭相纠缠,当怪物和人变成自己的一体两面,人们要怎么拯救自己,拯救人类?
当整个星球都在死去,我们还能为世界留下些什么?
2012年来临之时,《地铁2034》,《地铁2033》续集,终于与无数期待已久的中国游戏迷和小说迷见面。
《地铁2033》面世后广受好评,欧美十七个国家争相出版,同名游戏火爆万分,同名电影也进入拍摄阶段,被认为是比2012更贴近人类生存现状的末日预言。除了延续《地铁2033》让人惊叹的背景设计、惊心动魄的情节发展、神秘强悍的战斗角色,《地铁2034》有自己独立的情节主线(可独立阅读),线索更复杂,人物更多面,矛盾更紧张,情感更震撼。用作者德米特里的话来说,《地铁2034》的“叙事方式与史诗类似”。这是一部当之无愧的末日史诗,一本振聋发聩的末日警世书!
2034,末日地铁,在这满目疮痍的地球上,人还能不能被称之为人?人和变异生物有什么区别?人类遗忘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人类还能为这世界留下些什么?人类能不能找到最后的曙光?我们把手伸向星空,星空中是救世主还是宇宙的绝望?我们把手伸向内心,内心里是重建世界的勇气还是无尽的悔恨?
2012,日本核泄漏历历在目,环境污染日日环绕,我们能不能避免末日,守卫地球,守护人类?
《地铁2034》是一曲直抵人心的种族悲歌,最后的人类、最大的秘密、最强的战斗背后是最深的情感、最高的信仰。它不能让所有人放下武器,却能让我们改变战斗的方向。
在末日,每个人都是种族的战士,无论你是用枪作战还是用爱!
兄弟们,英雄已经归来,烈焰已经重燃,战斗还未结束……
《地铁2034》3D游戏、《地铁2033》电影,全球登陆倒计时……
2015年4月22日 想读
地铁2033 豆瓣
metro 2033
7.2 (11 个评分) 作者: 【俄】德米特里·格鲁克夫斯基 译者: 孙越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1 - 1
《地铁2033:比2012更贴近人类现状的世界末日预言》内容简介:一个掌握着人类命运的青年即将踏上未知的冒险之旅,寻找拥有拯救人类的力量的英雄。这是一场物种之间的战争!这是对整个人类的进步的威胁!这是人类一边发展一边给自己惹上的麻烦!《地铁2033:比2012更贴近人类现状的世界末日预言》是一本灾难小说。
西元2033年,由于核战爆发,整个世界都笼罩在辐射之下,人类几乎死尽。仅存的人类躲藏在莫斯科的地铁站里挣扎求生,布满辐射尘的地表已为各种变种生物所占据,地底的列车站台成了人们最后的聚集地。人类的生存空间在那些日益增多的变种生物的威胁下一天天缩小,人类几乎绝迹。
故事的主角阿尔乔姆是核爆后出生的生存者,他的兴趣是收集战前的风景明信片,梦想地表的模样;某日,一起突如其来的事件迫使阿尔乔姆踏上旅途,前往其他的站台求援,以拯救自己居住的地铁站以及最后人类的命运……
2015年4月22日 想读
S. 豆瓣
S. - Ship of Theseus
8.0 (22 个评分) 作者: J. J. 亞伯拉罕(J. J Abrams) / 道格·道斯特(Doug Dorst) 译者: 顏湘如 寂寞 2014 - 9
這不只是一本小說
更是一場挑戰紙本書可能性的敘事冒險,一部獻給文字的動人情書
書中收錄實體解謎線索,遭美國圖書館抗議,本書只能收藏,無法借閱!
這不只是一本書,這是一個穿越時空而來的物件,是解謎的鑰匙…
兩個素未謀面的陌生讀者,因為對同一本書的癡迷,對文字放不下的執著,
攜手踏上了一場詭譎的追尋之路……
☆一本小說
本書的故事主體《希修斯之船》,是一位神祕多產作家V.M.石察卡的最後一部小說,講述一名男子在海上大船中醒來,忘了自己的身分,不曉得自己的所在地點,腦中只剩下一個謎樣女子的影像,於是決定去尋找她……這本赫赫有名的作品圍繞著無數謎團,數十年來吸引研究者瘋狂投入探索。關於作者的真實身分,就有11種不同的推測,而且每一種都有扎實的文本和作者分析為基礎。據傳石察卡結局寫到一半,就在一家小旅館人間蒸發,打字機上的書稿散亂一地,第十章消失了,窗邊還有點點血跡。那麼,這本《希修斯》的結局,難道是假他人之手完成?
☆兩個讀者
珍妮 & 艾瑞克。一個是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一個是遭驅逐離校的研究生,兩人恰好都正面臨人生的重要抉擇,這些抉擇將一一左右現在的自己、未來成為怎麼樣的人,以及自己是否敢帶著熱忱、傷痛以及恐懼,放膽去相信自身以外的另一個人……
有一天,珍妮無意間在圖書館架上撿到了一本《希修斯之船》,書主是文學研究生艾瑞克,此書是他的論文主題,因此書頁間寫滿了眉批與研究筆記。熱愛閱讀的珍妮對《希修斯》作者的文壇秘辛早有耳聞,她情不自禁地在書頁空白處留言給艾瑞克,抒發看法,並把書留在架上的原處……就這樣,《希修斯之船》成了兩個陌生讀者之間的連結,一來一往的紙上對談,就此展開。
兩人的互動彷彿交換日記,一方面執著探究《希修斯》的一字一句,一方面也越來越深入彼此的生活,透過小說主人翁的心境,抒發彼此的生活共鳴。漸漸地,艾瑞克發現,唯有靠著珍妮的幫助,兩個讀者才能從不同的閱讀角度,一起釐清書中謎團的真相。然而,當他們越來越深入小說的核心,竟發現故事劇情暗藏著作家石察卡求救的訊息,而威脅作家的神秘人物,也已盯上了這兩個讀者……
☆你
而現在,你翻開手中的這本書,開始瀏覽兩位讀者的筆談、夾在書中的餐巾紙、剪報、卡片、明信片,甚至羅盤…..你將發現,書頁間出現了不屬於珍妮和艾瑞克的第三人字跡,寫的是「S」這個字母……你將成為這起懸疑事件的一份子,和兩位主角一同揭開作家石察卡的下落之謎……
【貼心附註】
讀者收到這本書的時候,將會對它的外觀感到非常疑惑。沒錯,它看起來是那麼地古老,就像是從圖書館的書架上拿下來的一樣,書背上還有編碼。泛黃的頁面上,有著原子筆墨水的評注,仔細一看,是兩個人的註記,藍色、黑色、紫色、黃色、紅色、綠色,因著評注的時間而有不同。
另外,書頁間還夾著信件、便籤、照片、卡片、明信片、剪報、羅盤等等,將是你參與這趟閱讀之旅的重要線索,這些小配件使本書成為美國圖書館無法開放借閱的一本書。
總之,本書不只是書,而是一個物件,彷彿從真實世界的另一頭送到你手上的這只物件,是整起故事的證據,也是線索。只要你翻開本書,即將進入這教人無法抽身的場域,難以自拔…
你眼前的一切,都是本書的配件線索。
2015年4月15日 想读
白色流淌一片 豆瓣
7.5 (11 个评分) 作者: 蒋峰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5 - 3
在剧烈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小说人物跨越了漫长的30年。以主人公许佳明为视角,叙述了他六个人生阶段的六个独立故事,从八十年代到现如今,前后跨度三十年,在侧面展现时代全景的同时,六个主题分别为希望,告别,成长,信仰,占有欲与梦想。
许佳明的一生不仅是一代人心灵图景的变迁史,更是让你读懂近30年来中国的入口。
我们永远不知道,那些正在进行的时间里有多少普通但疼痛的故事在上演。
命运之手在每个人的头上拨划,因为刀子划在别人身上,我们就没有那么疼。
他活得足够老了,癌症晚期,死后的保险金比他的命还重要;
他,生下时就哑了,一生从未讲过一句话,却把继子当作这世界最后的善意;
她美丽过、值钱过,在年老色衰时嫁给了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她终于不必再听话;
她自杀了,带着肚里的孩子一起,他们的年龄加在一起还不够理解周围的恶意;
她可以放弃的东西很多,比如钱、未来、善良、自由,甚至尊严,除了一个人;
她本应过上幸福得俗套的生活,却因他的命案不停地逃亡……
这些故事围绕着许佳明短暂的一生展开,或者说,许佳明的故事围绕着这些人展开。
三十岁之前的这六个故事,拼成了许佳明的一生。
他带你看清生活的真相,教你用力去爱这不并完美的世界。
愿你心疼许佳明,就像心疼你自己。
2015年3月26日 想读
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 豆瓣
作者: 舒明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1
★纵览日本电影独立新时代之面貌
★逾百部代表影片引介赏析
平成年代,日本电影独立美好的时代。1989年,日本昭和天皇裕仁逝世,长子明仁继位,改年号为“平成”。也是从这一年起,随着片厂制度的瓦解,日本电影开启了新的元年,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在这里,《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纯真、《大逃杀》的暴烈、《下一站,天国》的诗意,百感交织;北野武的冷峻、是枝裕和的温暖、山田洋次的细腻,共冶一炉。
本书选择了1989—2006年间的135部优秀日本影片,涉及近百名日本电影人,分为四辑来书写:历史篇,人物篇,作品篇,资料篇。“历史篇”追古溯今,综述了日本现代电影发展的繁荣景况及平成电影多样化的特色;“人物篇”主介了十位极具国际影响力的日本导演,如今村昌平、北野武、是枝裕和等,以及十位弛名中外的日本演员,如吉永小百合,高仓健等,其中主要介绍了他们的代表作品和演艺风格;“作品篇”将135部电影以青春、爱情、喜剧、惊悚、恐怖等类型划分,每部均有内容简介和赏析评论;“资料篇”是平成年代获得日本最有份量奖项——电影旬报奖、每日映画竞赛奖、蓝丝带奖、日本Academy奖——的电影作品表。
在香港喜爱日本电影的人,多不胜数,但有资格称得上是研究者的,舒明是第一人。他的介绍文章似特重资料的考证,但观点其实都隐藏在字里行间,所以格外耐看。本书不独是入门者的最佳导读,也是老影迷的必备手册。
——舒琪,香港演艺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
长期专注研究日本电影的舒明,再次作出了一次漂亮的示范。《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评介当代70位导演及135部佳作,分别从历史、作者及类型角度切入,旁征博引,资料翔实趣味盎然,乃日本片迷案头必备的天书。作者用功之勤,涉猎之广,在日益浮浅而崇尚即食速成的香港影评界,可谓无人能出其右。
——李焯桃,香港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
本书资料详尽、解说清晰、评价客观;日本片影迷绝对不可错过,一般电影爱好者亦宜收藏。
——郑树林,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
2015年3月25日 想读
电影评介 豆瓣
刊名: 电影评介
Movie Review
主办: 贵州省文化厅
周期: 半月
出版地:贵州省贵阳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6916
CN 52-1014/J
邮发代号 66-9
创刊年:1979
2015年3月20日 想读 收了四期pdf,看标题和介绍很高大上很专业的样子~基本都是论文~
流年光影 豆瓣
作者: 石竹青 2006 - 1
目录:
引言/1
第一节:“七九新浪潮”:香港社会转型与文化观念变迁之镜语/2
第二节:当代消费文化:仪式性的审美活动/8
一、奇观化的视觉功效/13
二、情绪的疏导与宣泄/14
第三节:如何分析与评价香港电影/15

第一章:香港电影市场状况考察/18
第一节:港产片产量与票房/20
第二节:市场下滑的主因/26
一、外因/27
二、内因/30
第三节:救市的努力/38

第二章:香港电影生态与类型化叙事/44
第一节:香港电影生态:商品化·世俗化·标准化/45
一、影像文化的商品化/46
二、影像文化的世俗化/49
三、影像文化的标准化/52
第二节:香港类型电影:成规的融会与变体/55
一、类型电影的基本特征/55
二、类型电影的叙事策略/67
三、类型电影的意义传达/74
四、类型电影的人物模式/82
喜剧背后的悲情——《我左眼见到鬼》赏析/97
附:类型片新典范之一——《无问道》个案分析/102
附:类型片新典范之二——《旺角黑夜》个案分析/110

第三章:香港电影的文化内力/123
第一节:传统的显影:文本中的本土现实/125
一、体验真实:现实主义电影轨迹/126
二、感受“俗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包装/131
第二节:时代的镜像:文本中的集体意识形态/134
一、象外之境:民族形象·身份的渴望/136
二、归去来兮:“九七”情结·归根之旅/139

第四章:香港电影的作者风范/147
第一节:许鞍华:在历史思绪中解语现代生命/148
附:魅力支点意义之途——《男人四十》赏析/156
第二节:王家卫:在后现代时空中速写个体人生/162
附:错位的镜语,雕刻不老的记忆——《花样年华》赏析/176
第三节:杜琪峰:在别致的游戏感中博弈运命/184
附:静观中的美感与智慧——《枪火》赏析/195

第五章:香港电影的精神秘笈/202
第一节:我爱香港:《l:99》之精英电影行动/203
精神之一:爱港敬业/203
精神之二:乐观自信/205
精神之三:自强自救/205
第二节:风采自现:《1:99》之影像艺术集锦/206

一、多重叙述方式探索多样化创作空间/207
二、多种艺术手法表达多样化情感可能/209
三、多层美学意境提供多样化审美趣味/21l
结语/216
参考文献/219
后记
2015年3月20日 想读 链接: http://pan.baidu.com/s/1i38DhPz 密码: uwnr
讨山记 豆瓣
作者: 阿宝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4 - 10
编辑推荐:
有的书让你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有的书让你舍不得读太快太多,《讨山记》属于后一种。
如韩少功所说,作者阿宝是一个奇女子。
她是一个驴友,35岁之前她放怀天下,曾徒步、骑驴、骑单车游走于中国西藏、尼泊尔、印度18个月;也曾单车环游北欧斯堪地那维亚半岛7个月。
她是一个种植者。35岁之后,她放下背包,举债租下梨山几处山坡,开始讨山的新生活。从最初的建房、设计果园,到剪枝、上肥、杀虫、套袋、摆摊,乃至打官司,她以磨炼血肉之躯的方式,认真实践自己对于土地的关怀与惜护。虽是和梭罗一样入山居住,她的《讨山记》记录的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选择靠天吃饭后的种种牵绊与阻塞。
曾有读者跑到阿宝的网站上留言,问她是否还出书。她回复说:我要做个实在做事的人。人不缺理想,缺的是行动力。阿宝于1999年上山,现在,每年果熟季节,读者还可以去她的网站上定购水果。
部分名家推荐:
“能否走向充满着尘土、汗水以及伤痛的长途——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更为严峻的一项使命。”——韩少功(著名作家);
“阿宝以一个女子的骨肉之躯,流血流汗,向土地索食,在劳力中劳心,于练身里炼神,向谋食处谋道,最终达到桶底脱落,无挂无碍的禅境。”——王跃文(著名作家);
“一位台湾女性,定居山林植果农耕,虽然是她的个人选择,却娓娓道出了现代人对大自然的挚爱。”——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对泥土痴情的台北姑娘在与土地的对话中,品尝到独特的甘与苦,分有着怀特、梭罗、利奥波德一样的博物情怀和人生境界。”——刘华杰(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研究者); “《讨山记》不只是一个记录人和土地紧密互动、人与自然交缠纠结的故事,还传递出了刚强而不失谦卑地寻找生活方式的态度和勇气。”——李三林(《走西口》导演)
内容简介:
成为农夫,是大多数摩登的城市人向往而没有勇气做的事情。但《讨山记》的作者阿宝,却真正地把与山林和平共存的理想付诸了实践,以愚公“还”山的勇气,举债承包了一块山地,从举债、套袋,到杀虫、采果,从山上造房,到山下摆摊,从台风里压塌的帐篷,到大雨中狂奔的货车,每一步走来,都伴随着艰辛,孤独,迷惑,挣扎,有时甚至是生死关头的搏斗。而劳作之余,那些星光下的虫鸣清唱,朝霞里的鸟曲交响,梨花丛里朋友的歌声,雪山腰中情人的号角,充分道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获奖纪录:
台湾出版界最高奖“金鼎奖•最佳语言文学类图书奖”
“美好生活推荐书”
“心理健康类首奖”
“网络书店年度十本必读好书”
2015年3月17日 想读
逮捕令1 豆瓣
作者: 藤島康介 天下出版有限公司
夏實和小早川美幸是墨東警署交通部的女警拍檔。夏實以力量和速度取勝,美幸則擁有冷靜的判斷力和高超的駕駛技巧。二人的性格雖然相反,但合作起來卻能發揮無敵的力量,解決不少案件!她們和受人信賴的課長、巡警中?、還有可靠的德野刑警等墨東警署的同事們,為市鎮的安全日夜奮鬥。一個精彩的女警故事。
2015年3月10日 想读 天下出版社 CC扫描版本 全6册[百度]http://pan.baidu.com/s/1dDyB3Ip
孤独旅者 豆瓣
Lonesome Traveler
作者: [美国] 杰克·凯鲁亚克 译者: 黄勇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一本爵士风味的印象派速写。——《纽约客》
杰克·凯鲁亚克八篇文章回溯大半生重要旅程
《孤独旅者》是《在路上》作者凯鲁亚克一系列旅行主题的文章的合集。
从美国南部到东海岸再到西海岸再到偏远的西北部,他的足迹遍及墨西哥、非洲摩洛哥、巴黎、伦敦,他乘船横渡两大洋:大西洋和太平 洋,遇到各色各样有趣的人和城市。他去铁路上、货船上、深山里工作,在纽约同“垮掉的一代”谈天玩乐,在巴黎巡游教堂和博物馆,生动展现一个独立自主且受过教育但又身无分文、四海为家的浪子的生活状态。
为了这难得一遇的经历!
我心甘情愿付出一万块金币,
帽子头上戴,包袱背身上
还有我的手杖,微风凉爽,皓月当空。
2015年2月16日 想读
看不见的性别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J.M.阿多瓦西奥 译者: 李旭影 大象出版社 2010 - 1
《看不见的性别:提示史前女性的真实角色》内容简介:受卡通片和博物馆的标本展出的影响,我们对旧石器时代的想象通常与这样一幅画面相连:身着毛皮的男性猎手勇敢无畏地向猛犸发起进攻,而胆怯的女人们则满怀恐惧地畏缩在一块巨石后面。事实上,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一想象跟现实几乎没什么关系。
近20年来,由于女性考古学家对其男同事们只关注矛尖等坚硬的人工制品而忽略了更难发现的出自女性之手的考古证据的做法提出了挑战,考古学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J.M.阿多瓦西奥(J.M.Adovasio)和奥尔加•索弗(01gaSoffer)是世界上研究篮子、绳子和编织物等易腐烂的人工制品的两位顶级专家。在《看不见的性别》中,作者们描述了一幅有关史前时代的令人激动的崭新画面,他们认为女性发明了所有关键性的东西,包括对寒冷地区的生活十分必要的衣服、用来制作使长距离的水上旅行成为可能的筏子的绳索以及用在公共捕猎中的猎网。更为重要的是,女人在语言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中——简言之,在我们演进为人的过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在这本使人大开眼界的著作里,出现了一个关于史前时代的女人的新故事,故事里引人深思的含义必将影响到我们今天对性别问题的假定。
2015年2月15日 想读
风云人物采访记(上下) 豆瓣
作者: [意大利] 奥里亚娜·法拉奇 译者: 嵇书佩 / 乐华 译林出版社 2012 - 2
本书是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的采访录,包括对基辛格、阮文绍、武元甲、西哈努克、甘地夫人、果尔达•梅厄、约旦的侯赛因、南尼等的采访,这些人都是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世界政坛风云人物。具有见证历史的价值,是新闻采访界的经典之作。
1.世界最著名女记者的采访记录。
2.采访对象为当时政坛风云人物,可以当做对那段历史的见证记录。
3.依据意大利2008年最新版翻译,是迄今最全的译本。
4.译者从事新闻工作多年,译文生动、流畅、准确。
5.采访艺术的辉煌样板,当代最伟大的政治采访文集。
6.世界第一女记者对话世界政坛风云人物。她对这些大人物咄咄逼人,穷追不舍,她责问亨利•基辛格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她声称卡扎菲偷窃了她的录音带,她认为阿拉法特的超凡魅力是由于媒体的炒作,她与美国中情局局长争吵,控诉美国以自由的名义支持所有扼杀民主的人,她迫使许多被采访者事后否认自己曾说过的话,她的发问,是整个人类对权贵的清算。
2015年2月15日 想读
岛屿来信 豆瓣
7.6 (11 个评分) 作者: 陶立夏 中信出版社 2015 - 2
因为岛屿的呼唤,她开始了一场无法拒绝的旅程,
飞越千山万水,探访散落在大陆边缘的十座孤单岛屿。
在岛上,她历经喜悦忧伤,于无边孤独中,体会圆满的真义:
我们为何艰难得到,又轻易失去?
我们为何总在期盼,终不能释怀?
世事纷杂,该如何维持一颗平静的心?
却原来,人生如戏,悲观的人笑得更大声。
秘密如沉船,累累背不动。深情曲折处,有心人会懂。
2015年2月6日 想读
剩下的都属于你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徐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4
《剩下的都属于你》是徐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文世界里少见的一部具有批判精神和思想深度的“流浪汉小说”。
小说描写了两个没有工作的青年,先是从北京骑自行车南下,遇到了村支书、落魄导演和“多情的婊子”,后来又走到西藏,走到国外,一路上经历了各种荒诞、可笑、温情、无奈的故事。小说取材于作者的真实经历,反映了当年千奇百怪的现实社会,也预示了如今已然来到的、“什么也没剩下”的生活。
你到了这块大陆灯红酒绿的尽头,在这么一个醉醺醺的黄昏里,你心里充满了寂寥,你不能再前往,你以为总会有无限的什么,会鼓舞着你去刨根问底、鼓舞着你心底里残存的对神秘的一丝渴望。现在你知道一切都是可知的,剩下的就是这些,用不着你费尽心思,剩下的就是这些,这些都属于你……
这是一个路上的小说,我热爱出门上路,直到今天,我已经渐渐衰老,但我仍热爱上路,每次上路以前,我仍会像一个孩子一样,期待着路上的新鲜感和奇遇。
——徐星
2015年2月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