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晨 - 标记
柑橘与柠檬啊 豆瓣
Private Peaceful
7.7 (6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麦克·莫波格 译者: 柯惠琮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9 - 3
生活在英国小镇的小托,跟妈妈、两个哥哥,还有心生好感的姑娘莫莉,一起过着宁静、明亮、芬芳的生活。生活中也有悲伤、愁苦、失落,和看似解决不了的困境,每每这时,他们就唱起一首名叫《柑橘与柠檬啊》的歌。在歌声中,敏感、柔弱的小托慢慢长大。
战争的轰然来临,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小托本能地逃避战争的行为,却被别人以及他自己认为是懦弱的。为了逃避这种羞耻,为了逃避爱情的挫败,小托谎报了年龄,和查理一起应征入伍。在战火中,小托对世界和自己有了更新的认识,他渐渐褪去了柔弱和怯懦,懂得坚强、担当和关怀,内心越来越强大。
这部小说结构精巧,由时间和回忆组成,时钟嘀嗒,十点五分、十点四十分、接近十一点一刻……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小托在怀表旁守候着,等待着天明,等待着结局。
第二天,清晨差一分六点,读者终于随着小托的回忆,走回现实的当下,揭开故事的最终秘密……一夕回忆,水样春愁的童年陡然步入悲怆不休的少年。
2014年4月27日 想读
在西瓜糖里 豆瓣
In Watermelon Sugar
作者: 理查德·布朗蒂甘 译者: 王伟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 4
In Watermelon Sugar is a novella written by Richard Brautigan and published in 1968. It is a tale of a commune organized around a central gathering house which is named "iDEATH". In this environment, many things are made of watermelon sugar (though the inhabitants also use pine wood and stone for building material and fuel is made from trout oil). The landscape of the novel is always changing. Each day has a different colored sun which creates different colored watermelons, and the central building also changes frequently.
2014年4月21日 想读
(日本人):括号里的日本人 豆瓣
作者: [日]橘玲 译者: 周以量 中信出版社 2013 - 11
编辑推荐:
★《(日本人):括号里的日本人》颠覆对日本人的所有思维定势,超越“日本人论”的古典著作《菊与刀》《武士道》,剖析当代日本人的革新之作。
★福音战士、海贼王、酷日本、妈妈党、纯爱与乱交、孤独死、1940年统制经济体制、“失去的二十年”、“桥主义”……《读卖新闻》盛赞推荐:“迄今为止,对日本人最深入全面的剖析!”
★把“日本人”放到括号里,就是抛弃对日本人的旧观念,重新解读当代日本人的国民性,准确把握当下真实的日本和日本人。
★根据多国权威机构联合组织的当代世界价值观调查:
○为了国家你会积极地参加战争吗?仅有15.1%的日本人持积极态度(中国是75.7%);
○你对自己身为日本人而感到自豪?仅有57.4%的日本人持正面态度(中国是78.9%);
○权威或权力应受到极大的尊重吗?仅有3.2%的日本人认为权力应该受到尊重(中国是43.4%)。
这是我们以为的日本人吗? 是时候该重新认识日本了!
★《(日本人):括号里的日本人》真正告诉我们:日本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日本经历着怎样的社会阵痛?继19世纪明治维新、20世纪战后改革之后,21世纪的日本人将如何选择自己的未来?
内容简介:
谈论日本和日本人,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是绕不开的经典。然而,时过境迁,这部奠基性著作的时效性、局限性日益显著。
而《(日本人)》颠覆了对日本人的所有思维定势,运用进化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最新研究,对日本和日本人进行系统分析。作者橘玲指出,以往强调的所谓“日本人的特性”,或者是人的共通本性,或者是农耕社会的行为准则。日本人唯一不曾改变的是他们的世俗性价值观。从万叶时代以来,历经江户时代的封建制、明治时代的天皇制、战后的民主制,日本人始终认为快乐地度过现世就是一切。他们只认可灵验的神祇和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权威。
由此入手,《(日本人)》进而分析经历了两次“体制转型”——19世纪的明治维新和20世纪的战后改革——的现代日本社会,富有洞察力地揭示出当今日本的混乱迷失及其深层原因,并对日本该如何重新找到“国家定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日本人)》的论述精辟、犀利且引人深思,完全颠覆以往我们对日本的想象。对于任何想认识真实日本和日本人的读者而言,这本书不可或缺。
媒体评价:
迄今为止,对日本人最深入全面的剖析!
——《读卖新闻》盛赞推荐
于国人而言,《(日本人)》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呢?
首先,打破《菊与刀》的神话,将《菊与刀》从“日本文化论”的祭坛上拉下来应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方面。实际上,《(日本人)》的论点并非只针对《菊与刀》,或者反过来说,批驳《菊与刀》只是本书附带的一笔,并非是本书的宗旨,当然更非本书的首创,然而,在《菊与刀》影响巨大的国内,我以为对其论调的批驳是有其意义的。
其次,在日本,有关“日本人论”的话题层出不穷,但本书与学者们撰写的“日本人论”有着较大区别的是,虽然话题沉重,但笔调却很轻盈;虽然旁征博引,但叙述能够深入浅出,充分发挥了小说家的写作手法,故而读来没有丝毫的学究气。
再次,在对日本乃至国际上的社会现象的剖析方面本书有其独到的视角和判断。且不论其判断的正确性与否,仅其独特的视角就足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思维。在汗牛充栋的“日本人论”的论著中,要想获取一个立足之地,没有独特的视角是很难做得到的。
最后,作者给“日本人”加上括号的意图得以充分地实现,换句话说,本书的结论虽不至于惊世骇俗,但也足以颠覆此前我们心目中有关“日本人论”的思维定势,其实这也是将其译介到国内的意义所在。
——周以量(著名“知日派”文化学者、本书译者)
2014年4月21日 想读
编辑人的世界 豆瓣
作者: (美)格罗斯 主编 译者: 齐若兰 新星出版社 2014 - 3
对编辑来说,爱一本书像爱一个人,没有一种爱不必负担起相应的责任,没有一种责任无需坚忍不拔的精神。 这是一份让人生充实的职业,本身就是一种人文教育,你不但可以领到薪水,还能在学识和心灵上获得无法衡量的满足。一位有创造力的编辑最大的喜悦和至高的特权,是有机会接触到人生的各个方面,发现那些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并找到最好的作者来满足这些 需求……
《编辑人的世界》是美国五十年来最权威的编辑职业“圣经”,是出版从业者案头必备书,中文新版完整呈现原书全貌。自一九六二年问世,分别于一九八五年,一九九三年进行了两次修订,本版据一九九三年第三次完全修订版翻译。收录了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出版人撰写的三十八篇文章,从编辑行业性质、职业素养,到如何策划选题、编辑稿件、打造畅销书;从编辑大众市场类图书,到专门化类型读物……《编辑人的世界》将为你揭开编辑的神秘面纱,带你领略千变万化的出版行业。
2014年4月21日 想读
遗物整理人看见的 豆瓣
7.5 (11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田太一 译者: 兴远 吉林出版集团 2010 - 10
日本第一位“遗物整理专家”的真实见闻 由46篇工作日记组成 荣获日本杂学出版奖,日本亚马逊书店排行榜畅销话题作者吉田太一创立了日本第一家遗物整理公司,本书的46篇工作笔记,是从他五年来经手过的五千件以上的案例当中挑选出来的。 透过他的见闻与心声,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并察觉生命是如何在社会各角落流动、消逝。如果不是亲眼目睹,谁能想象出死亡如此光怪陆离的多样面貌?活得好好的时候,谁会想到有朝一日,我们珍藏的物品也会变成遗物? 所以,我们说,这是一本让你更加珍惜生命与周遭人的书 。也是一本让日本平民落泪的生死感悟书。
2014年4月21日 想读
家的味道 豆瓣
作者: 原点编辑部 编著 2013
《家的味道——去过你理想中的生活》
记录六个家庭经历了多年欲望的满足和失去后,对理想的生活从心定义。真实生活中的他们可以放下体面的工作,可以坚定地相信,追寻着一个家最温暖的内在。
Kenny:为了给家人一个真正舒适的家园,从烦扰的城市,移居到一片平畴旷野之间,在青青稻穗摇曳的大地怀抱里,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天然家园。
Eleven夫妻:无论房子多么小,一定要有个院子!很多人都说我们要的房子当地没有,叫我们干脆放弃好了。直到有一天,意外看到这栋房子。
潘昭桦:不只改造一间房子,而是酿造一个家!家的样貌,应该是慢慢成形的,慢慢地一件一件添购,慢慢地拥有自己的特色,围绕着的,都是自己喜欢的对象。
……
满屋子自由的空气,带着家的味道,引导你去过你理想中的生活。
2014年4月21日 想读
四个中国人 豆瓣
作者: 雷建军 / 梁君健 2013 - 10
陕西华县演皮影的吕崇德,河北赞皇跳扇鼓的池素英,陕西榆林唱红白的高喜业,浙江衢州打纸簾的程宵春,这四个人隔着千山万水但都与人为善,为人着想,离开了熟人社会,依然保持着做人的底线。本书以他们四个人的日常生活来呈现本真质朴的“中国人”。
2014年4月21日 想读
彼得·科恩木工基础 豆瓣
Woodworking Basics
8.0 (5 个评分) 作者: 彼得·科恩 译者: 王来 / 马菲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 1
《彼得·科恩木工基础》是一本木工入门书,2003年至今稳居木工书畅销榜首,近10万人验证成功的木工学习之路。1993年,美国“家具手工艺中心”校长彼得·科恩,亲笔写出这本基础、诚意的木工学习书。2003年,作者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了全面修订,专业摄影师吉姆·杜根为新版本提供了大量精彩的照片。
20年来,《彼得·科恩木工基础》一直是美国最畅销的木工书,陪伴着成千上万的爱好者踏上了可靠的学习和实践之路——而木工在美国的流行度也与日俱增。
20年后,经过两名爱好者兼译者的两轮细心翻译,和一名台湾木工——何美莹老师(何老师曾于2000年在美国从师于作者)的审阅,《彼得·科恩木工基础》终于能与中国读者相见。
2014年4月21日 想读
中国乡土手工艺 豆瓣
作者: 高星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1
本书是中国当下第一部对现实生活中手工艺人个案真实采访的著作。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和朴素的摄影记录了20 多位乡土手工艺人的生存状况,手艺传承等方面的情况。作者的态度既不夸张,也不唯美。作者关注的重点是 和物质生活相关的,如面食、造酒等手工艺和木匠、铁匠、石匠等将要消失的手工艺人。 书中附有相关手工艺 流程及发展格局的背景资讯,而大量丰富的手工艺插图,来自古今中外的相关资料汇粹。该书由著名收藏家、 民艺家王世襄题写书名,著名诗人、剧作家邹静之以手写稿形式作序。
2014年4月21日 想读
手缝皮革技巧事典 豆瓣
作者: 印地安皮革创意工场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 7
手工的乐趣就在于以双手体验素材,学会基本技巧后,便能做出心中想要的样子。这是一本初学者也能立刻上手的皮革书,了解了各种皮革的特性之后,你将学习如何将不同的好看皮革变成最适合在生活中使用的皮件制品。本书没有艰深的技巧,而是以手缝为基础,一步步说明各种基础的手作方法,光是手工缝制,便有不同的技巧可运用,做出的成品也比机器缝制的更有味道。只要跟着书中的图解说明,相信你会爱上皮革的素材魅力。
2014年4月21日 想读
创意旅行社 豆瓣
作者: La vie编辑部 2012 - 6
《创意旅行社》以设计为旅行目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横跨全球32个国家的100种设计旅行路线。包括大师建筑朝圣之旅、追踪时尚潮流、采购设计师杂货、入住设计旅店、品味餐饮时尚旗舰店、拜访人气博物馆、创意生活设计现场等设计主题,帮助读者建立设计旅行的哲学态度,规划出最具自己气质的设计路线。
《创意旅行社》中介绍了作者在挪威冰河观景台挑战视野极限感官;在东京逛安藤的表参道;在巴黎洗衣吧享受自助洗衣的乐趣;吃全世界等待最长的西班牙餐厅;纽约上东城豪门美术馆大道;东京超人气家饰设计师潮牌店;香港新东方风完熟品味生活;北京798文艺儿大串连等等。让读者不出家门就可以领略世界顶尖设计咨询。是设计师理想的设计参考指南。
2014年4月21日 想读
穿手工鞋的女人 豆瓣
作者: (美)阿德丽安娜·翠吉亚尼 译者: 董雁南 / 陈慧婕 2012 - 5
33岁的剩女瓦伦蒂,是纽约格林威治村安爵里尼手工订制婚鞋店的一个小鞋匠。瓦伦蒂是安爵里尼家族的第四代意裔美籍人,这家鞋店也是由她外婆经营的家族生意。规模不大,却传承着意大利人优质的手工制鞋传统。
一封银行的催款信打破了瓦伦蒂平静的生活。一年三千双鞋的弱小生产能力让这个百年老店在工业化量产时代岌岌可危。
外婆年事已高,无力扭转乾坤。要么卖掉祖屋,结束鞋店;要么拼死一搏,为鞋店找到新的发展方向。瓦伦蒂决心捍卫自己的梦想——参加百货公司举行的设计大赛,为家族制鞋赢得圣诞橱窗的展示机会。可家族里并没有人看好她的冒险之举。
在瓦伦蒂心力交瘁之际,外婆带着她来到意大利托斯卡纳——他们家族生意最初开始的地方。意大利之旅是否能带给瓦伦蒂设计的灵感?她能赢得比赛吗?这家手工鞋店会在格林威治村消失吗?
2014年4月21日 想读
樂在原木生活 豆瓣
作者: 林黛羚&詹雅兰 原點出版社 2011 - 8
◆16位爱木职人独门秘技、工具及专业手法大传授
◆从玩具、食器、杂货、家具、空间,看见台湾木功力
◆提供38种台湾特有、常用木种介绍,木知识再升级
◆满足喜爱木事创作,木家具订制,与木空间设计的读者
◆100% natural & touching,深入探索不同职人玩家的动人故事
◆随书附各地老木旧木木料行资讯&最天然的表面防护处理要领
16位木职人、木玩家,从工艺、家具到木空间
一群热爱木事创作的人,因为接触了木,而发展出属於自己的故事,也从此扭转出独特的生活与态度。这些人身处於台湾各个角落,用最沉稳专注的心,打磨切割出各异的木风貌。
有趣的是,这些人彼此虽互不认识,「绝不让一棵树因为自己而倒下。」成为一种不言可喻的共识,因此,他们搜寻著古旧民宅拆卸下的木料,或在古木材行里翻寻老板收藏了数十年的老木,更或者到造船厂采购废弃船舱隔板……别小看这些老旧的木料,仔细观看纹理闻辨气味,会发现上好的台湾原生木种,便存在於此。
本书从工艺、家具、空间三大方向著手,寻找将「木元素」融合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其中或许是专业木达人,也可能是无师自通,却搞得有模有样的素人,从人物引出他们惯用木种与特色,最後展现「木」的落实运用。从空间、收藏、手作物件……切入,完整展现木的生活。
此外,本书一开始安排了易於理解的木知识,展示各式木种的类别、纹理与特质,以及树木各部份的切割与应用;同时,书中也提供木家具与木作品天然防护的涂装步骤与知识,以及读者可深入挖宝的木料行,满足爱木玩家对木的各种需求与想望。
不问不知道,木作家的私房秘技、体验23!
……
2014年4月21日 想读
乐在原木生活 豆瓣
樂在原木生活
作者: 林黛羚 / 詹雅兰 原点编辑部 2013 - 10
抛开阴暗嘈杂的木工厂,找寻安静中自有创意的手工作坊。
敦实的木料在手中,伴随着木艺生活的文艺气息,逐渐有了轮廓;
再注入用心与情感,灵魂与表情自然显露。
木餐具、木玩具、木工艺品,小有小的质朴灵动;
木杂货、木家具、木空间,大有大的内敛醇厚。
要的就是手工范儿,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
独家秘技与绝佳工艺,木料知识+工具简介,
玩木是技艺,是兴趣,更是生活。
浓浓的情味打造出乐趣横生的原木生活,就在这里,一同享乐。
2014年4月21日 想读
作瓷手记 豆瓣
作者: 郑云云 2010 - 2
作瓷手记(2004~2006)
之一 一蓑烟雨过前溪/ 002
之二 青山无处不藏云/ 007
之三 梅花天地心/ 010
之四 秋 水/ 012
之五 该开花的时候开了/ 016
之六 2004年夏天的第一场雨/ 020
之七 开窑的日子/ 023
之八 大雨中的窑火/ 027
之九 蛇 床 / 031
之十 端午纪事/ 036
之十一 秋天了/ 039
之十二 正月风吹/ 044
之十三 和老汉在窑场小院/ 047
之十四 二妹满窑/ 051
在官庄的日子(2007~2009)
荒 园/ 056
初到官庄/ 060
江家大棚/ 065
三宝蓬的水碓/ 069
北 山/ 075
清明是一树绿叶纷披的柳/ 081
张家窑坊/ 085
宝福与宝霞/ 091
樊家井/ 100
张一敲/ 106
常爷玩瓷/ 112
跟云一、大千去老鸦滩画瓷板/ 117
做小件的老哥俩/ 123
官庄之夜/ 127
瑶 里/ 133
毕氏德芳/ 140
看 地/ 145
岁月之流(史前至上世纪初叶)
远古的回音/ 152
关于洪州青瓷的想象/ 165
六街三市永和窑/ 173
景德元年里的人和事/ 182
大雅之音:元青花/ 187
明瓷之兴/ 204
2014年4月21日 想读
香水 豆瓣
Das Parfum. Die Geschichte eines Mörders
8.7 (180 个评分) 作者: [德] 帕·聚斯金德 译者: 李清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5
小说叙述一个奇才怪杰谋杀了26个少女的故事。其中每一次谋杀都是一个目的:只是因为迷上她们特有的味道。对格雷诺耶来说,每次都是一场恋爱,但是他爱的不是人,而是她们身上的香味;谋杀她们只是为了永远占有,并且拥有他所钟爱的那种没有感觉,没有生命的“香味”……
这本书不是一部通俗的惊险小说,而是一部构思奇特,充满幻想,离意深刻的严肃作品;自1985年出版以来,始终高居德国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已被译成30余种文字。
2014年4月12日 想读
單聲道 豆瓣
作者: 李志銘 聯經 2013 - 4
連續兩屆金鼎獎得主 李志銘
重訪台北的老聲音,台灣的老聲音
最新力作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畢恆達 專文導讀
台中市古典音樂台主持人 吳家恆
廣播人兼作家 馬世芳 誠摯推薦
「聲音確實有種看不見的力量,能使人安心,也能讓人焦慮。」
有誰記得螢橋河畔「露天歌場」水岸歌聲?一曲〈月夜愁〉是否迄今卻仍歌詠著台北三線路夜晚之迷人所在?至於那些城市深晚未歸人歌唱「今天不回家」的迷離身影,亦深情見證北投「那卡西」夜晚,流淌著比白天更多的浪漫。
金鼎獎得主李志銘,不僅爬梳台灣文化風景,也書寫城市聲景,用不同角度喚醒台灣走過的豐富歲月。
這部聚焦台北記憶與聲景之作,談城市印象也談聲音與地方的關連,城裡城外的聲音記憶,耳熟能詳的樂曲,帶出台灣早期的地方縮影,另一方面也將城市自農村到工業的快速發展,運輸工具日益便捷,南來北往的印記,藉由一些古調樂曲呈現。李志銘也探詢城市生態的轉變,試圖喚醒城市擁有過的大自然印記,在書中回顧台灣音樂史上一個個似曾相識的名字:舉凡日治時代鄧雨賢、江文也,乃至戰後初期文夏、洪一峰、紀露霞與鳳飛飛,並試圖以聲音景觀(Soundscape)解讀,有如戰後台灣城市文化史,別有一番風味。
眾聲喧嘩的二十一世紀,環境迫使人們聽聞的聲響是如此過度地嘈雜不堪,那些隱蔽於寂靜當中等待著人們去覺察的被隱藏的聲音,充滿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
※ 名家推薦
1976年出生的李志銘,以對歷史的爬梳、社會學的趣味,以及文學的感性,兼以自身的記憶,寫出了許多早已消散、被遺忘的台灣音景(soundscape)。他的文字很安靜,讓我想起徐四金筆下沒有氣味的香水師葛奴乙,充滿對聲音和過往的愛戀。他能寫出許多聲音,但自己的聲音卻不喧鬧。正由於敘述並不張揚,讀者自身對聲音的記憶,也就一點一滴慢慢浮現出來,成為了這本書閱讀經驗的一部份。
──台中市古典音樂台主持人 吳家恆
2014年4月11日 想读
蟬時雨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藤澤周平 译者: 高詹燦 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6 - 5
善描人生百態的日本第一小說家!作品引起日本千萬上班族的共鳴!
某日的清晨,文四郎在河畔邊解救遭蛇咬傷的鄰家女孩,一段發生在江戶時代淡淡戀情於是沿著溪流緩緩展開。面對友情、不幸的命運、忍耐與戀情的鍛鍊下,少年藩士文四郎在充滿希望之中採取行動,企圖找出自己生存價值的證明。其逐漸成長的姿態,很難不引人莫以名狀的悲嘆與動容。

作者藤澤周平擅長透過出身卑微的武士,將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刻劃得淋漓盡致,其深刻細膩的淡淡描述卻糾結人心,使得即使是數百年前與今日截然不同的武士世界,依舊仍能引起現代讀者的共鳴,尤其更能貼近終日惶惶鬱悶的上班族心情。《黃昏清兵衛》、《隱劍鬼爪》等作品改編成電影後,激起了藤澤周平熱,因為每個人在書中都可以找到貼近自己際遇的角色。

倘若要說《蟬時雨》是時代小說的話,應該稱它為新時代小說。而且是本質煥然一新的小說。文無贅字,流暢優美,清麗玲瓏。構思宏偉,人物細膩,具有獨特的美與魅力。
2014年4月11日 想读
知日!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 01 豆瓣
7.0 (25 个评分) 作者: 苏静主编 中信出版社 2014 - 4
一起重读一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堂给中国年轻人入门日本的人文通识课。
《知日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系列图书共四卷,目前上市推出首卷。后续三卷今年陆续推出。
日本,一个令我们似乎熟悉又如此陌生的国家;
日本人,一个和中国人看起来很像却又内里更像欧美人的族群;
老一辈中国人多数对日本苦大仇深;新一代中国年轻人多数又热爱日本的文化艺术;
这个令人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的国家到底是怎样?
我们知道,无论如何,不能只靠几十年前的那本《菊与刀》去了解这个国家了;我们知道,有一万个理由,令我们需要了解这个近邻更多一些;
国内专门关注日本的内容品牌[知日ZHIJAPAN]
继每月出版一本超人气知日图书特集(累计销售百万册以上)后
再度集合最强内容团队!知日团队全员直接日本腹地!
推出大型周播视频节目《知日!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系列。
《知日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这套书以均质化为特色,任何一卷都可以单独拿出来看,不必为顺序和连贯性所困扰。《知日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从日本的历史、人文、经济、科技、企业、社会、传统、潮流和艺术等角度,对日本进行百科全书式的扫描。
《知日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写给每一个中国人,了解日本的常识。从细节了解日本,从日常了解日本。是我们期望建立的关键视角之一。
天皇家一年到底有多少“零花钱”?日本的政府和议会到底是怎么运转的?斋藤道三如何从卖油郎成为一国之主?幕府末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日本“皇民”是怎样炼成的?一部动画片是怎么诞生的?媒体所说“失去的三十年”的日本经济到底意味着什么?志士和艺伎的儿女情长、日本战后波澜壮阔的教育史、索尼公司的成长历程……
《知日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高度浓缩大量素材,密集呈现信息量,为彻底了解日本提供一个最具整合性信息价值的通道。 另附专门制作的24张插图,直观展现从皇居地图到日本小学生免费午餐的变迁等。
2014年4月4日 想读
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 豆瓣
作者: 沈继光 / 高萍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1
温故影像“沈继光•残片图本系列”之《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
乡土社会学大家费孝通说:“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在一个地方生下根。”
学者张冠生(费孝通助手)说:“曾经,它们仅是浩瀚中的一滴……如今,可怜巴巴一片,却成文化标志。”
沈继光说:“老物件的记录收集,对普通人来讲,是贴近的、亲切的、虔敬的、温厚的,是对人性的抚摸和吟唱。”“给普通平凡的事物,增加意义,也许这就是生活,就是生命。”
从2001到2004年,沈继光涉足燕赵、中州、三晋、巴蜀等地的村落古镇,将镜头对准那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琐碎物件,“生活用品”褡裢、火镰、鞋拔子、烟丝袋、煤油灯等等,“劳动工具”犁、耙、锄、镐、石磨、碾子等等,拍摄了1200多幅图片。本书选取其中420多幅老物件照片和13万字的图片说明及随笔感言,以此记录一种不能复现的生存形态、生活方式。全书24个专题,从“燕郊山村”、“中州古镇”,到“阿坝藏居”、“三晋高墙”,从“驭牛饲马”、“凿井而饮”,到“学闲游戏”、“木轮远行”,“收复人类的生活,成为人类的遗产”,读者可透过具体的物的历史,切实感受到生活的质地。
2014年4月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