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晨 - 标记
采访本上的城市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王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城记》出版五年后,新华社记者王军再推出《采访本上的城市》;与《城记》一书着重于宏观层面的叙事不同,此次作者将笔力渗透到中观与微观层面,继续来反思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和中国式的造城运动。
《采访本上的城市》这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对中国及欧美城市的调查成果,书中直面当今中国的城市问题,对宽马路、拆迁经济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解剖;同时直击当前中国城市与建筑领域中的大事件、大热点,包括中央行政区外迁之争、国家大剧院、鸟巢体育场、CCTV大楼、国家博物馆改扩建等争论。作者均对这些争论作了第一手深入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安德鲁、贝聿铭、库哈斯、德梅隆、福斯特等中外建筑师,其中包括4位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
全书仍采用了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分为“非常城市”、“非常计划”、“非常规划”、“非常建筑”、“非常拆迁”、“老北京”、“老南京”七章。前五章在“不同往常”的基调上,完成对城市现象的全方位观察与反思,又在最后两章,以北京和南京作为具体案例解剖。其中,《城市规划的圈地玄机》获得温家宝总理批示,并在中国城市规划界引起轩然大波,作者对这场轩然大波又作了持续性调查,使得中国式规划的困境得以充分暴露。
《采访本上的城市》,取这样的书名,是因为它代表了作者王军的一种生存状态——拿着采访本到城市里去。就这样,作者在现实中寻找着历史的答案,手捧采访本,踏访一个又一个城市,写下一篇又一篇报道。在这些报道的基础上,作者完成了对中国城市化浪潮的调查性思考,以及对相关历史问题的回顾。
全书由一个个故事连缀而成,故事与故事之间,情节上的联系或有或无,思路连绵却也独立成章,在激流勇进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这个空间的实体(街道、街区、居民等)的生死毁灭和悲痛哀伤,令人久久不能释怀。
2008年9月14日 想读
偶尔远行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周国平 2006 - 10
周国平的首部“出行哲思录”,极其真实详尽地记录了每一次远离国门的日子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忆,再现作者执著而超脱的灵魂之旅。无论是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采和哲思中读取智慧和超然。
2008年8月29日 想读
寻常放荡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欧阳应霁 三联书店 2004
每个人保存旅行的方式各不相同,用文字来书写整个旅行的经验是一种,用照片纪录旅途的人与物也是简便的方法,欧阳应霁则用了他所擅长的图像与文字,为我们呈现出 85 年以来的旅人地图。
看图说故事,一则影像接着一则影像,令人感动着什么(或人感动着什么影像),仅仅是为了一个影像,我们去旅行,碰触着感动我们的那个形象,在旅途中我们又讶异于前所未见的世界风景,慢慢沉浸于所有的场景中,思索回忆的造型。
非线性的旅行私语,切片式的旅行告白,欧阳应霁节奏简洁的诉说陌生风景,慢慢将旅行时的情绪能量凝结成这本小书,让人进入心旅行的奇航。
2008年8月28日 想读
旅行人信札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华夏出版社 2005 - 1
这些是1981年旅行时寄给北京亲友的信。我哥哥嘉曜极喜欢这些信,说要发表。他不是出版家,说说罢了。1993年回国,住在嘉曜留给我的房子里,收拾房间时发现了这些旧信,用心捆扎在一个盒子里。有朋友读了些片断,愿帮我出版,于是我请妹输入电脑,作了些修整,删除了纯属家务事的部分,给了这位朋友。不知怎么就搁下了。此后几年,有朋友约稿时,曾把其中的一些段落裁下来充数。
2008年8月22日 想读
青灯 豆瓣
8.4 (81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 1
《青灯》是诗人北岛的散文集,收录了他新近完成的十一篇作品。第一部分是忆念,主角是熊秉明、蔡其矫、魏斐德、冯亦代等故人,青灯素帐,烛影惶惶;第二部分则是游历,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作者在漂泊中怀揣着家园。
《青灯》:“故国残月/沉入深潭中/重如那些石头你把词语垒进历史/让河道转弯//花开几度/ 催动朝代盛衰/乌鸦即鼓声/帝王们如蚕吐丝/为你织成长卷//美女如云/护送内心航程/靑灯掀开梦的一角/你顺手挽住火焰/化作漫天大雪//把酒临风/你和中国一起老去/长廊贯穿春秋/大门口的陌生人正砸响门环”这是北岛献给汉学家魏斐德(Fred Wakeman)的诗,为纪念其退休而作。
2008年8月21日 想读
流浪歌手的情人 豆瓣
作者: 周嘉宁 东方出版中心 2003 - 3
这是一部由少女作家撰写的青春主题散文集。
全书收文十多篇。其中《孤独站立》、《后来》、《只有你陪我一起歌唱》等篇,叙述了发生在青春世界里难以磨灭的真情故事;《姐姐》则通过对姐姐不幸命运的追述,感喟世事的多变与岁月的沧桑;《疾走罗拉》、《激情歌诗》等篇,则借对流行音乐的沉溺痴迷及对另类音乐人的深情眷恋,展示了少女诡异梦幻的情感世界。全书语言简练,风格独特,才情丰沛,不失为一部可读性强,且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另类青春读物。
2008年6月29日 想读
光阴的故事 豆瓣
作者: 吴虹飞 2002 - 7
我的心中也有这样一块麦田,但麦田里没有孩子,羡慕孩子是个悲剧,因为当你意识孩子的种种好处时早已不再是个孩子。我的麦田里没有孩子,有的却是一条清清的小河,每天我都走到小河边,守望的是自己的灵魂。
本书前言
特色及评论
文章节选
2008年6月13日 想读
小龙房间里的鱼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吴虹飞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 1
前言: 17岁那年,随着那辆载满新生的大巴缓缓进入清华园,我透过车窗看着这个少年时期梦想的地方,居然没有想象中的激动。那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科学家。刚跳下车子,一个足球向我滚来,我冲上去给了它一脚。那一瞬间我记得异常清晰,虽然两眼茫然,但还是满怀着成为科学家的光荣梦想。 我终于没有成为一名科学家。 在这所平静的大学里,我先后修完了三个专业,也没有成为学者或者知识分子或者作家或者技术人员。勿庸置疑我读了很多年书,这并不意味着我很博学或者很有才华,而只是说明了我对贫
2008年6月13日 想读
蛤蟆的油 豆瓣
8.5 (81 个评分) 作者: [日] 黑泽明 译者: 李正伦 南海出版公司 2006 - 11
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外表,不禁吓出一身油。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晚年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是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这油的结晶就是这部《蛤蟆的油》。
从孩提时代一个孱弱的“夜哭郎”,如何痴迷于绘画和电影,如何幸得启蒙而踏入电影界,最后如何执导《罗生门》等影片而成为世界级的导演黑泽明坦然直面过往的一切,人生的甘苦,艺术的感悟,流露于字里行间。
2008年4月24日 想读
一个人泡澡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日] 高木直子 图文 译者: 陈其伶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 5
在寒风刺骨的日子里、汗流浃背的大热天里、奔波劳累一天而累得不行的日子里,让人不禁会想:“啊~~好想赶快回家泡个舒服的澡喔~。”我也最喜欢泡澡了。泡澡不但能洁净身体,还能够恢复体力、养颜美容,让人充满幸福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呢。不过,你们知道“只用热水泡澡对身体刺激大”这句话吗?由于一般的热水里含有杂质很少,导热较快,反而会让身体更疲劳,甚至有时还会让血压上升呢。泡澡时加入泡澡粉则能预防这些情形。不但能舒缓温润身体,还可以减少对皮肤的直接刺激。虽说,只要去专卖店就能买到各式各样的泡澡粉,其实家里面的一些东西或随处可见的花草,都能拿来放进浴缸当做是泡澡的好材料。再说对于市面上的贩卖的泡澡粉,多少会担心色素或香料过量,如果是自己动手的话,不但可以安心使用,也更简单经济呢!这次,除了体验各种对身体好,又环保又省钱的泡澡粉之外,还尝试了不同的泡澡方式,希望能当做各位泡澡生活的参考哦!
2008年4月24日 想读
一个人也可以1 豆瓣
作者: 森下惠美子 译者: 钱晓曦 2007 - 1
30岁,还是独身,也没有男朋友。不是不想结婚,只是连合适的候选对象也没有……一个单身女人,生活里的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承担和面对,其实也想拥有两个人的生活。面对冷酷的现实,戏说自己是“失败的小狗”。然而,在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之后,发现自己一个人其实也可以“精彩”过每一天。70代的粉领森下惠美子在《一个人也可以》中将与您分享她三十岁的单身生活,相信一定会对您有所触动……虽然有泪水,有苦涩,但更多的是自由和快乐。《一个人也可以1》是“达芬奇”喜剧绘本小品获奖作品。30岁独身没有男朋友。孤独却也幸福着……“达芬奇”剧场网络连载NO.1作品。《一个人也可以1》赠送森下惠美子精美便签本一本。现在只不过刚好没男朋友而已嘛。在帅哥面前,不好意思点猪扒盖浇饭,却深更半夜在家庭式餐厅里,一个人狼吞虎咽。一面暗暗担心这种严酷的现实,一面却也活得自由自在。
2008年4月24日 想读
心是孤独的猎手 豆瓣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8.7 (132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 陈笑黎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 8
《心是孤独的猎手》作者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一举成名的作品和最具震撼力的代表作,居“现代文库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第17位,曾被评为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之一。
故事的背景类似于《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炎热的南方小镇。小说中两个聋哑男子的同性之爱令人感动,而同性之恋又是若有若无的,时而激烈,时而沉默。主旨凸显的是麦卡勒斯式的主题: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
2007年12月2日 想读
我的丁一之旅 豆瓣 Goodreads
我的丁一之旅
作者: 史铁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
在《务虚笔记》推出十年后,史铁生又献上新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主题却是其以往作品回避的“性与爱情,这一对千年不死的游魂。”作者通过发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爱情故事,探寻从性意识最初的萌动到性爱-情爱-爱情之间扑朔迷离飘忽不定的轨迹。主人公丁一的故事是小说的结构主体,其间穿插了姑父的故事、依的故事、娥的故事、秦汉的故事、丹青岛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既是现实的、好看的,又被赋予寓意,有很大的想像空间。
这是一部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小说家和思想者的史铁生用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性和性爱,追溯爱情的本原,探寻爱情的真谛和意义。那些灵与肉的纠缠、性与爱的排演,那些孤独的感动和温情的抚慰,那些柔软的故事和坚硬的哲理,无不给人以情理之中的体验和意料之外的启示。
该书的故事从爱情的本原写起,描述了流落到人间后,亚当与夏娃互相寻找的过程。“自从伊甸分手,自从那无花果叶飘然而至,遮蔽了我们的信物,抑或其实是遮蔽了爱恋者独具的语言……我们就成了别人。”在书中,史铁生这样写道。
2006年4月13日 想读
九州·缥缈录 Goodreads 豆瓣
8.4 (113 个评分) 作者: 江南 新世界出版社 2005 - 6
当这个世界都要崩溃;当星辰和阳光也熄灭,当马蹄踏过弱者的尸骨,当黑暗的血色吞噬人心,不死的鹰再次降落在草原,英雄还在哭泣,在铁铸的摇篮中成长……《九州·缥缈录》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游牧部落内部的权力争夺激烈,青阳与东陆王朝间恩怨重重。这是乱世的英雄史诗,当古老的王朝日渐衰微,掌管着星辰命运的神秘宗教走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年轻的王朝继承者崭露出耀眼的锋芒。
2006年4月13日 想读
第二十二条军规 豆瓣 Goodreads
8.5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瑟夫·海勒 译者: 扬恝 / 程爱民 译林出版社 2006 - 6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严肃的、讽刺性极强的小说。通过这部小说,约瑟夫·海勒将他眼中的美国社会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个社会处于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一种制度化了的疯狂之中,这个社会的一切只服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逻辑。这样一种病态的、荒诞的社会只有海勒的想象力才能够包容它,只有“黑色幽默”这样的创作手法才能够较好地表现它。通过“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象征,读者也可以看到战争、美国社会及其官僚机构的荒诞、疯狂和不可理喻。由于这部小说揭示了美国社会真实的一面,因此它不仅在西方社会里具有普遍的意义并被译成十多种文字,而且对于我们中国读者认识、了解当代美国社会以及由这个社会造就的一代没有理想、没有信仰、没有人生目标的美国人,无疑具有极高的价值。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非常简单: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在意大利厄尔巴岛以南八英里的地中海的一个美国空军基地——皮亚诺萨小岛上,轰炸手约塞连上尉像只惊弓之鸟,在一片混乱、荒谬与恐怖中,置一切权威、信条于不顾,为保存自己的性命而进行着几近疯狂的努力。在这个岛上,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逃避作战飞行。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装病住进医院,因为他发现唯有这里才是最好的藏身之地。最后,终于开了小差,逃到了瑞典。 在本书中,海勒借虚构的皮亚诺萨小岛作为舞台,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某飞行大队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为内容,将他眼中的美国社会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们能够看清楚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人是如何变得“全疯了”的。
2006年4月13日 想读
骗局 豆瓣
Deception Point
7.3 (58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布朗 译者: 朱振武 / 信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3
美国总统大选在即,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参议员塞奇威克·塞克斯顿猛烈抨击现任总统的航空航天政策,得到了大多数美国选民的支持,形势对现任总统的连任极为不利。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国家航空航天局向总统报告了一项惊人的科学成果:他们在北冰洋之下有重大发现……这个发现对美国的航空航天政策和迫在眉睫的总统大选都意义重大。
为了证实这项非同小可的发现,总统派遣国家勘测局的情报分析员,同时也是总统竞选对手的千金雷切尔·塞克斯顿前往冰川覆盖、气候恶劣的北极圈,与极富个人魅力的偶像型科学名人迈克尔·托兰以及几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一道对之进行核查。雷切尔和迈克尔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科学骗局。
还没来得及跟总统取得联系,雷切尔和迈克尔就遭到了三角洲特种部队的几个神秘杀手的袭击。这些杀手被一只企图不顾一切掩盖真相的幕后黑手操纵。雷切尔和迈克尔开始了惊险刺激的逃亡之旅,支撑他们活下来的最后一丝希望就是要查明真相……
2006年4月13日 想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 豆瓣
8.5 (28 个评分) 作者: [哥]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纪明荟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0
《霍乱时期的爱情》摈弃了《百年孤独》时期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这部小说里,“一切都是严肃的,有分寸”。

小说写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爱的故事。他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马尔克斯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甚至,“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而透过这些爱情,小说表现的是哥伦比亚的历史,是哥伦比亚人自己破坏哥伦比亚的历史。
2006年4月1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