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
黑衣人2 (2002) 豆瓣 TMDB Min reol
Men in Black II
7.3 (590 个评分) 导演: 巴里·索南菲尔德 演员: 威尔·史密斯 / 汤米·李·琼斯
其它标题: Men in Black II / MIB星际战警2(台)
故事发生在第一部的四年之后,此时特警K(汤姆•李•琼斯 饰)已经退休,成为一名普通的邮局局长,而J(威尔•史密斯 饰)则继续从事MIB的工作。
卡洛瑟星邪恶女王蛇莲娜来到地球需找宇宙能量“萨塔之星”,占领了MIB的总部。而当年逃亡到地球的萨塔公主萝娜曾请求MIB把 “萨塔之星”藏在地球,全面负责这件事情的K为了地球的安全,拒绝了她。
面对来势汹汹的蛇莲娜,MIB派J去寻找k,调查当年事件的真相,怎样说服失去记忆的K相信外星人的存在,成了J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黑衣人 (1997) 豆瓣 TMDB Min reol
Men in Black
7.9 (820 个评分) 导演: 巴里·索南菲尔德 演员: 威尔·史密斯 / 汤米·李·琼斯
其它标题: Men in Black / 黑超特警组(港)
地球并不只是人类的天下,其实有1500名外星人生活中我们当中,而星际移民局则处理和外星人相关的事情。
纽约普通警察爱德华兹(威尔·史密斯 饰)因缘际会之下加入了这一组织,成为MIB的一员,代号J,从此没有名字、没有身份,成为特警K(汤姆·李·琼斯 饰)的搭档。
J应对的 第一起事件就是虫族的入侵。亚基伦王子罗斯伯在地球被虫族杀害,而他随身携带的“银河系”——宇宙次原子能源的最好来源也失踪了,若虫族找到,将给亚基伦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亚基伦人发出最后通牒,如果地球人不能在一个小时之内交出“银河系”,他们就摧毁地球。
为了地球的安全,K和J不得不挺身而出。
Iron Curtain 豆瓣
作者: Anne Applebaum Penguin 2013 - 6
2015年11月22日 已读
这是一部平行世界参考书,1945年到1956年间在东欧发生的事情,在1949至1961的亚洲,差不多同样经历了一遍。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社会中很多看起来荒谬的东西,正是那一段历史残留的化石。
2015 上图 东欧 俄罗斯 历史
微宇宙的上帝 豆瓣
8.8 (25 个评分) 作者: 西奥多·斯特金 / 艾萨克·阿西莫夫 等 译者: 刘冉 新星出版社 2014 - 4
《微宇宙的上帝》是经过美国科幻作家协会300位作家严选,从中挑选出的12位世界顶级科幻大师的成名杰作的合集,每一篇都是现代科幻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本书的确展示了一批最为精妙的作品,它们的作者在赋予现代科幻小说形式及内涵上也贡献最多。
——罗伯特•西尔弗伯格(美国科幻作家协会前主席)
即使在不断成为现实,本书中这些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瑰丽想象也永不过时,并且永远是最精彩的。
——刘慈欣(中国著名科幻作家)
Crazy U 豆瓣
作者: Andrew Ferguson Simon & Schuster 2011 - 3
2015年9月22日 已读
大半本书在吐槽。干货也有一点点,哈佛录取学生中三分之一是校友子女,还有三分之一留给各种特招生和弱势群体,裸考学生再优秀也只能争取剩下三分之一位子。高等教育被包装得很高尚,本质上就是一门生意,从前的通识教育全面培养现在都蜕变成职业技能培训了。养孩子养到十八岁一朝放手的失落心情倒是很真切。
2015 上图 美国 英文
识骨寻踪 豆瓣
Bones to Ashes
作者: [美]凯西·赖克斯 译者: 冯延群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7
凯西•赖克斯携她第十部“坦普兰丝•布伦南系列”法医惊悚小说来袭。性感聪慧的坦普兰丝•布伦南是加拿大魁北克省警局的权威女法医,一直为刑警们是我各种棘手案件提供关键性的证据和破案线索。
一天,当一具年轻女孩的尸体出现在布伦南面前的解剖台上时,失踪三十年的儿时好友的影子,浮现在了布伦南的眼前:伊万杰琳是布伦南童年度假时遇见的,这个爱好文学、诗歌、艺术的女孩,在年幼的布伦南眼中充满神秘气息。可一夜之间,伊万杰琳人间蒸发,留下的,是一句“不要来找”的警告和别人给伊万杰琳贴上的“危险”的标签。眼前的尸体是否就是伊万杰琳?
与此同时,布伦南曾经的男友瑞安正在侦破一桩系列少女失踪、杀人案件,这隐藏在层层迷雾中的邪恶黑手,又与伊万杰琳有什么样的诡异关系?
《纽约时报书评》评论称:“科学令人着迷,在停尸室中与坦普兰丝共处的每一分钟都是黄金时间。”
遥远地球之歌 豆瓣 Goodreads
The Songs of Distant Earth
8.4 (3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阿瑟·克拉克 译者: 高天羽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5
公元1967年,人类经过反复计算,发现要不了两千年,太阳就会变成超新星爆发,地球即将毁灭。在这最后的时刻,有人绝望,有人痛哭,有人放浪形骸,但更多的人将全世界的力量凝聚到一起,试图移民银河系,或者,至少将人类的基因和文明传播到宇宙中,这样,人类才不至于白白在宇宙中存在过。
地球最终还是毁灭了,但在此之前,她至少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移民:一种是用播种船运送基因到异星,在异星上土生土长的地球人后代,他们没有历史,不考虑未来,无忧无虑;另一种则是通过人体冷冻技术保存了肉体的地球人,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地球在眼前灰飞烟灭,内心焦虑,充满沉重的使命感。
而现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群在小小的萨拉萨星上相遇了……
本书一直被阿瑟•克拉克本人视作自己的最高杰作,他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设置,构筑了一个地球毁灭之后的人类世界。小说中,融入了他对科学与未来、人类个体与社会、哲学与宗教、生与死、爱情与背叛的深深思考,更探讨了人类哲学的终极问题——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活着又该做什么?
Robert Oppenheimer 豆瓣
作者: Ray Monk Doubleday Books 2013 - 5
Robert Oppenheimer was among the most brilliant and divisive of men. As head of the Los Alamos Laboratory, he oversaw the successful effort to beat the Nazis in the race to develop the first atomic bomb—a breakthrough that was to have eternal ramifications for mankind and that made Oppenheimer the “Father of the Atomic Bomb.” But with his actions leading up to that great achievement, he also set himself on a dangerous collision course with Senator Joseph McCarthy and his witch-hunters. In Robert Oppenheimer: A Life Inside the Center , Ray Monk, author of peerless biographies of Ludwig Wittgenstein and Bertrand Russell, goes deeper than any previous biographer in the quest to solve the enigma of Oppenheimer’s motivations and his complex personality.
The son of German-Jewish immigrants, Oppenheimer was a man of phenomenal intellectual attributes, driven by an ambition to overcome his status as an outsider and penetrate the heart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life. As a young scientist, his talent and drive allowed him to enter a community peopled by the great names of twentieth-century physics—men such as Niels Bohr, Max Born, Paul Dirac, and Albert Einstein—and to play a role in the laboratories and classrooms where the world was being changed forever, where the secrets of the universe, whether within atomic nuclei or collapsing stars, revealed themselves.
But Oppenheimer’s path went beyond one of assimilation, scientific success, and world fam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discoveries at Los Alamos weighed heavily upon this fragile and complicated man. In the 1930s, in a climate already thick with paranoia and espionage, he made suspicious connections, and in the wake of the Allied victory, his attempts to resist the escalation of the Cold War arms race led many to question his loyalties.
Through compassionate investigation and with towering scholarship, Ray Monk’s Robert Oppenheimer tells an unforgettable story of discovery, secrecy, impossible choices, and unimaginable destruction.
我们那代大学生 豆瓣
作者: 刘儒 / 侯谨 2014 - 3
2015年5月23日 已读
三个字:“高级黑”。用党的语言写的一篇个人回忆录,没有说一句反动的话,但看后都知道这六十多年的事情作者到底是什么态度。不愧是经历过大风大浪考验的干部。六十年代大学生活真是恐怖,虚无的理想加上丑陋的现实政治搞得处处有陷阱,随时要小心。漠视人的基本权利的各种大干快上和集中营无异。组织大学生下乡鼓动背靠背揭发告密真是龌龊不堪。河北90年代正是如今名声不好的程维高治下,在作者笔下官场似乎还是好人能人云集,反映现实的程度有限。个人生活部分记录很翔实生动,应该是依托于当年日记,是反映那段年代实录的珍贵史料。
2015 上图 历史 小说 私人史
红岸止 豆瓣
作者: 程黧眉 2014 - 8
2015年5月23日 已读
文革受害者的逆袭历程,故事核心很正能量,也充满了精英主义自恋自怜的情绪。装帧一流,内容深度欠缺。很适合改编为电视剧,因为真理部挑不出毛病来的。
2015 上图 小说 私人史
陈舜臣十八史略:兴亡无常 豆瓣
作者: [日本] 陈舜臣 译者: 廖为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7
《十八史略》为宋末元初曾先之所撰,采撷正史、《资治通鉴》等史书,是简明地叙述中国历史的初学者启蒙书。至明代大为畅行,更东传日本,并且在日本产生了长久的、特殊的影响。
陈舜臣所著的《小说十八史略》,将从上古到宋灭亡之间的历史小说化。尽管与曾先之的著作无直接关联,但是在将历史用简明通俗的方式介绍给大众读者这点上,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部作品首先在周刊连载,1977年出书,全六卷的销售量,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超出一百万册。之后,又改版为十二卷,也一再再版,直到2006年还有新的版本出版,成为在日本长销不衰的中国历史作品。
《陈舜臣十八史略:兴亡无常》为《陈舜臣十八史略》系列的第三本, 讲述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贯穿本书的主题是漫长乱世的兴亡无常。承接上一本情节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魏晋南北朝的乱世就此展开。作者笔下的人物,有与传统形象不同之的精彩之处。董卓除了残暴之外,也有幻术增兵的智谋和另立献帝的政治直觉;孔明政治才能高超,但是在蜀国国力疲弱的情形下,也只能用将自己神化的方式来凝聚蜀国的人心和战力;司马懿与孔明确实棋逢对手,但是其后期的示弱与谨慎是为了更好的隐藏和保全自己的野心;有着“统一天下以安万民”的理想和民族宽容心的苻坚却在淝水不可思议地溃败;对北魏的汉化倾尽全力的崔浩,可谓死于自己推行成功的汉化之下……乱世的人性、欲望、血腥、权谋,尽在本书兴亡无常之中。
2015年5月20日 已读
补充了很多历史知识,跨度和跳跃还是有点大有时候跟不上。
2015 上图 历史
日本的黑雾 豆瓣
作者: [日本] 松本清张 译者: 文洁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11
《日本的黑雾》属于松本清张作品中较为独特的一部分。作者把描写的笔触转向了战后日美当局之间的内幕,并加以披露。由于这部作品,作者还获得了一九六三年度的“日本新闻工作者协会奖”。《日本的黑雾》就美军占领期间,日本所发生的一些轰动一时的冤狱与暴行事件进行剖析,研究各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之后,归纳出“占领军”的阴谋这一结论。
2015年5月17日 已读
阴谋论看起来不太习惯。至少在那个时期的松本清张是明显左倾的,翻译于1965年,再增加一层左的色彩。今天看来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2015 上图 历史 小说 推理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豆瓣
Slumdog Millionaire
作者: [印度]维卡斯·史瓦卢普 译者: 于海生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4 - 11
我叫拉姆•穆罕默德•托马斯,是一个孟买的孤儿。
我被捕了,因为我在一个电视竞猜节目中赢了10亿卢比的巨奖,而他们都认为作弊了。理由很简单:一个贫民窟孩子的知识怎么可能可能如此渊博?就在我被残忍折磨的时候,一个美丽的女律师出现解救了我。我向她讲述了我的神奇经历,从孤儿院到妓院,从列车劫匪到丐帮头目,我所经历的每一种苦难,都成为了最宝贵的财富。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充满了纷繁芜杂的喜剧、惊心动魄的悲剧,以及现代印度催人泪下的迷乱气氛……这部作品不光节奏极快,情节跌宕起伏,内容也异常丰富。
同名电影保留了小说的框架,却无法展现小说中深远的印度风情和复杂的情节、人物关系。只有看过了原著,你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故事的内涵。
2015年4月14日 已读
作者出身印度精英阶层,却写出这么一本淋漓尽致地反应底层世界众生相的精彩故事。当然,也许这只是精英想象出来的底层,博得了全世界的喝彩,却未必能够得到现实世界中的真正穷人的共鸣和认同。故事构思很新颖,并不是一个穷小子奋发图强靠自学掌握渊博知识一朝登天的俗套,Thomas只是恰好被命运安排经历了这么多,又正好用这些经历兑现了梦想。主人公是一个单纯的人,善良的人,始终追随着自己的内心,这份单纯和善良恰是他最宝贵的东西。故事结构精巧,让我想起了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作者讲故事的能力一流。翻译功力也很强,语言非常流畅,没有明显的硬伤,必须给个赞。
2015 上图 印度 小说
机器人短篇全集 豆瓣
The Complete Robot
9.2 (49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叶李华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 - 1
机器人学三大法则: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而使人类受到伤害。
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机器人学手册》第56版,公元2058年
阿西莫夫是天生的写作机器,不可思议的博学之士、无所不写的通俗作家、无可救药的自恋狂、全能的科学推广者、理性主义的代言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而《机器人短篇全集》则是他所有奇思妙想的总和。正是在本书里,阿西莫夫以其天才的头脑创立了“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并构思出一系列游离于“三大法则”的机器人短篇故事。每一篇都以极端天才的的奇妙创意,挑战着读者的思考极限。
《阿西莫夫:机器人短篇全集》,一部“现代机器人小说之父”阿西莫夫最完整的机器人短篇小说典藏集,一部启发过无数科幻作家和好莱坞电影的经典巨著。
2015年4月11日 已读
从机器人三大法则出发,以无穷的想象力和缜密的逻辑演绎出这么多烧脑筋的故事,阿西莫夫确实很牛。关于无人汽车的预言,几乎就要实现了。
2015 上图 小说 科幻
小小螺丝钉的大学问 豆瓣
作者: [日] 门田和雄 译者: 高丕娟 2013 - 7
螺丝钉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但其我们并不真正了解他。作者将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板鞋了这本《小小螺丝钉的大学问》,对螺丝钉的各种知识进行了系统、详细地介绍。是少有的介绍螺丝钉的科普书。
上海的法国人(1849-1949) 豆瓣
作者: [法]居伊·布罗索莱 译者: 牟振宇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4 - 11
本书为"海外中国城市史研究译丛"之一。主要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经典著作通过版权引进方式翻译出版。对了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城市,为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借鉴等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的法国人》主要讲述了上海自1840年以后在西方列强炮舰下的"开放"至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既是列强觊觎、掠夺中国财富和资源的血腥时代,也是中国人民经受屈辱、社会激荡转型的年代。这本记述法国人在这一时期殖民上海的史稿,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对当年曾在法租界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记述,似可对这一时期历史的研究与撰述,起到丰富史料的参考作用。
2015年3月30日 已读
题材有意思,翻译挺糟糕,内容有硬伤,多处年代混乱,译名不准确,还有不可抗力造成的删节。实在没法给高分。
2015 上图 上海 历史
Lenin's Tomb: The Last Days of the Soviet Empire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David Remnick Vintage 1994 - 4 其它标题: Lenin's Tomb
In the tradition of John Reed's classic Ten Days That Shook the World, this bestselling account of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combines the global vision of the best historical scholarship with the immediacy of eyewitness journalism.
"A moving illumination . . . Remnick is the witness for us all." —Wall Street Journal.
2015年3月7日 已读
苏联的最后几年时间,社会全面崩溃消解。历史真相的揭露让人们从恐惧中解脱,而一旦恐惧的压力消失,一切罪恶和荒谬暴露在阳光之下,看似无比强大的统治机器好像一下子被人拔掉了插头。保守派的腔调在今天中国人看来尽然是如此熟悉,让人不寒而栗。苏联消亡的历史中,各色人物你来我往,再细看,其中大多数居然能在今日中国找到对应。不知道我们这里的终局会是如何到来,毕竟经济基础差异太大,然而Com体制的内在缺陷和矛盾,是无论如何技术修补都无法克服的,这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有生之年,必能见到。
2015 上图 俄罗斯 历史 苏联
家书中的百年史 豆瓣
作者: 萧功秦 2014 - 7
从太平天国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抗美援朝,从“文革”到改革,近代中国历史借由家书这一传统形式被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作者萧功秦披露了他的家族隐秘多年、不为人知的故事,并写下了部分亲友 的人生际遇 。它们共同构成一段普通家族的百年沧桑,从中也可以看到近现代中国大历史的缩影。
光明鸟·主见文丛 系列丛书:
家书中的百年史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21649/
虽败犹荣的先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52/
放言有忌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33/
岂有文章觉天下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43/
在他乡寻找自己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57/
2015年2月2日 已读
家族历史很传奇,能在百年动荡中产生这么多属于精英阶层人物的家族,属于很少数,很让人羡慕。在逆境中坚持求知和思考,敢于和大家名师交流,这是很可贵的精神特质,有这样追求的人,即使暂时处于逆境,埋没于底层,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发光。对于知识和世界保持好奇心,享受获得知识和思考的乐趣,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也是我深以为然的。
2015 上图 历史
格调 豆瓣
7.1 (37 个评分) 作者: 保罗.福塞尔(美) 译者: 梁丽真 / 乐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等级是什么?它不是你的职业,不是你居住的地方,不是你的餐桌举止,不是你有多少钱或者你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你很难说清楚。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作者通过敏锐的观察、独特的视角、鞭辟入里的分析和机智幽默的文笔,把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和三六九等人的品味做了细致入微的对比。 一本精确而刺痛人的社会等级指南。
2015年1月19日 已读
活在别人的眼中,在意别人的看法,真的是挺累的。最顶层和最底层似乎比中产阶级幸福一些,因为他们要不是俯瞰一切,要不是仰视一切,总之不用瞻前顾后,首鼠两端。中产阶级的夹心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活得最累。既需要展示相对于底层的优越感,又希望不被更高阶层鄙视,或者在同类眼中能建立起比实际更加高大上的形象,在别人的艳羡中收获心里一点点小小的满足。这和许多动物自带的炫耀功能何其相似。
2015 上图 生活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