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
Countries and Concept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Michael G. Roskin Pearson 2003 - 6
Eminently readable and written with candor and spirit, this 8th edition of Countries and Concepts simply observes that politics is composed of human conflicts or quarrels, forming patterns that can be studied. Analyzing four European nations and Japan at some length and four Third World nations more briefly, this text studies the history, institutions, and political culture of each. For political analysts or thos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hat need to grasp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country(ies) they're dealing with.
与全世界做生意 豆瓣
around the world in 80 trades
作者: 柯纳·伍德曼 / Conor Woodman 译者: 闾佳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 10
混迹金融界多年,看够虚拟数字和裁员后,柯纳希望能亲身体验活生生的世界贸易。于是,他卖掉房子,放弃高薪工作与城市生活。
怀揣2.5万英镑,他从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出发,在苏丹参与骆驼交易、用赞比亚咖啡换南非红酒、把辣椒卖给印度人、到中亚当马贩子、丝绸之路押宝和田玉、巴西伐木头……他用最古老的方式做生意,与最厉害的商贩杀价,时而亏得一塌糊涂,时而赚得盆满钵满。5个月后,他奇迹般地穿越金融风暴,收获5万英镑,同时也收获了不少宝贵的生意经与满坑满谷的好玩故事。
而这场本为逐利开启的旅程,越接近尾声,越让人领悟到生活的真相……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新鲜有趣的“环球买卖之旅”,它带领我们见识世界上一个个生机盎然的市场,分享做生意的各种秘诀,体验经济背后纷繁复杂的人类故事。
一个上海知青的223封家书 豆瓣
作者: 陆融 译者: 沈志明 注释 2009 - 4
本书收录的是当年一名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后,在1970年5月至1979年1月期间写给家人的223封书信。这也是他在这一期间写给家人的所有书信。如今,整整30年过去了,这批家书保存得如此完好、齐全,实属罕见。它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年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生活、劳动、学习情况,十年知青岁月的心路历程,并以一个普通青年的视角,断断续续地触及了一些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话题。作者的经历在知青这一群体中是有较强代表性的,他的家书对于了解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了解和认识知青这一特殊的群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男公关 豆瓣
作者: 方刚 群众出版社 2012 - 9
《男公关》内容简介:“男公关”或曰“公关”、“公关先生”,是休闲娱乐界“业内”常用的说法,在该书中则称之为“男性性工作者”。他们是向女人出卖性服务的男人,一个神秘的人群。《男公关》一书上半部分主要介绍了著名性学家方刚博士通过男性性工作者这一特殊人群来分析男性气质的实践,下半部分是田野调查式的考察笔记,更以鲜活的语言,生动、真实、深刻地揭示了男公关的生存现状和内心世界,有助于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男公关的生存面貌。近年来,大众传媒中时常出现关于“男公关”的报道,这些报道多以猎奇的心态与偷窥的视角出现,其中更多的是想当然的“创作”以及基于无知基础上的贬损,真正严肃的、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却从未有闻。性学家方刚深入深圳一家夜总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田野调查,与多位男公关朝夕相处,零距离观察与体验,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方刚的研究兴趣在于正确解析当前中国的“性变革”,而男性性工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同样是“性变革”的产物。以方刚为代表的第三代性学家,强调对于转型期中国的“性变革”的研究,强调性人权,强调性与别研究的综合。第三代性学家的崛起,从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性学研究日益受到认可和重视。这部书在写作和出版前受到李银河、刘达临、马晓年、阮芳赋、何春蕤等著名性学家的格外关注,或予以指导,或提供研究方便,或撰写推荐语,均给予较高的学术评价。该书不论对于从事学术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有一定的阅读价值,且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2013年4月1日 已读
本来觉得这行当挺爽的,看了之后方知道也有不足为外人道的苦衷,还需要特别的本钱和技术,哈哈。
2013 上图 社会学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豆瓣 谷歌图书
7.3 (62 个评分) 作者: 庄祖宜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
从学院到厨房、不求学位只求美味
作者与你分享专业厨房背后的秘密
在厨房发现广袤的田野,以食艺色香写照众生面相。
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厨艺学校和餐饮生活的书,更是一本蕴涵着人类学思想的生活小品。
入围2010台北国际书展“书展大奖”
作家梁文道、蔡珠儿、韩良忆、叶怡兰等人满足推荐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作者放弃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转战厨房!
为读者讲述专业厨房里不为人知的秘密与乐趣
听,台湾料理人说厨房的故事!
苏联专家在中国 豆瓣
作者: 沈志华 新华出版社 2009 - 5
《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是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苏联顾问和专家在华历史的学术性著作。为了再现这段真实的历史,作者参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档案文献,走访了当年聘请苏联专家的一些单位和有关人员。在充分使用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对苏联专家来华的基本状况、中苏双方在专家问题上的政策方针、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条件和环境、苏联专家的作用和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和论述,使读者能够对这段人所共知但又语焉不详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和真实的了解。20世纪40年代末,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成千上万的苏联专家来到这片陌生的国土,他们胸怀革命的理想,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并与中国人民一道挥洒汗水,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1960年7月,苏联政府一纸命令,所有的苏联专家突然撤退回国,给中国人民及其建设事业留下了众多困难和无限遗憾。
革命年代 豆瓣
9.3 (33 个评分) 作者: 高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2 - 7
《革命年代》内容简介:革命年代,意味看大震动、大改组、大破坏,也意味着风卷残云、摧枯拉朽,其间有血泪、痛苦、死亡,也有激情和理想。我等有幸或不幸生长在这个年代,它给了我巨大的冲击,也给了我动力和人生的坐标,我和我的那些理想主义的朋友们从此注定了不会为了功名利禄去做研究,也不会心如死水,像研究古董那样去回望过去。于是,就在这喧哗的、实利主义的年代,守着某种信念,以及可能已是陈词滥调的所谓"知识分子的责任"等,开始摸索着观察、研究逝去的年代。
行走在历史的河流(代自序)/1
南京十年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3
对五四激进主义的再思考/18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20
力行社的成立时间及组织层构考释/39
“太子”孙科
论大革命时期的孙科/49
从拥蒋到反蒋:1928-1931年的孙科/59
民主与集权的悖论:孙科与《五五宪草》/71
孙科与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 (1932-1945)/82
抗战胜利前后孙科政治态度的转变——兼论孙科的“多变”/93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110
孙科的晚年岁月/126
革命词语
重新认识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135
红军长征的历史叙述是怎样形成的?/139
抗战前夕延安发生的一场争论/150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抗战
时期根据地的教育/162
“新人”的诞生/177
在革命词语的高地上/207
历史漩涡中的朱瑞/217
沙飞: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的一颗沙粒/221
革命女性陈琮英/228
时代遄流
鞍钢工人与“鞍钢宪法”/235
“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例/244
能不说丁玲?/257
初读《杨尚昆日记》/270
读《七律·有所思》/279
观察与史料
叙事视角的多样性与当代史研究:以50年代历史研究为例/289
小人物,大历史/300
当代中国史史料的若干问题/324
台北所藏大陆20世纪50-60年代资料过眼录/332
海峡两岸孙中山研究的趋同/339
反思中的开拓——茅家琦先生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见解/344
六十年后再论国民党大陆失败之原因/350
难忘吐露港畔的“学术家园”/385
后记/390
2013年2月21日 已读
这本文集,生动反映了高华的治学方法和历史观。首先是注重史料言而有据,书中有大量原始资料脚注。其次是高先生的冷静和客观态度,展现了久违的史家风范。高先生前半生在红旗下历经坎坷,但他却能够超越这段经历,以客观冷静的态度来分析历史事件,实在令人钦佩。没有强烈个人感情,在隐隐中又能清晰感受到高先生的价值立场,感受到他为民族和国家前途的关切。以独立超脱的态度,努力为后人展现这一段历史的脉络,以资借鉴,为民族现代化之路提供参考,这是真正史家风范。可惜天不假年,高先生英年早逝,尚有很多事未及完成,又有很多洞见和观点不得发表,而他已完成研究内容在当下又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广为人知,实在是一件憾事。
2013 上图 中国近代史 历史 高华
帝国灰飞 豆瓣
作者: 梅毅 2012 - 3
梅毅编著的《帝国灰飞——辛亥革命真史》内容介绍:辛亥革命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并且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帝国灰飞——辛亥革命真史》一书将向你逐一道尽历史的真伪。
2013年2月1日 已读
赫连勃勃大王的招牌,看完这本书之后,算是在我心目中彻底倒掉了。
2013 上图 历史
灰故事 豆瓣
7.8 (23 个评分) 作者: 阿乙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8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创作中短篇小说30余篇。作者的写作态度从“自我迷恋”慢慢进化到“自我呈现”、“自我认识”,相对于编造一个好故事,作者更愿意去呈现一段生命证据;相对于从天空俯视,作者更愿意身在大地,身在其中,去感受单个、渺小的人在时代、社会、人世面前的呼吸。因为小说结尾往往带有毁灭性、绝望感,作品也往往被评价为“冰冷”、“憋屈”,但是作者始终认为,“与其回避,不如直面”,“太阳只有在寒冬尽头才会散发出巨大暖意”。本书同题小说《极端年月》描写了“情人节爆炸案”发生后几个月内一名普通警察的所见所闻。在每个人都陷入到极端情绪并不可自拔后,女友不贞的警察选择和达观的地痞一起活下来,并重新接纳女友,因为没有比活着更大的价值。《1983年》展开对人生命荒谬性的探索,仅仅因为躬下身去捡一张角票,连当事人自己也无法判断是要将之据为己有还是要送还店主,就被逮捕并坐了很多年的牢。作者“人即是我”的写作态度,以及对人生提出的问题和思考,将震撼读者的心灵。
里面的故事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朱正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7
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被认为参加“反革命集团”而入狱,四年多才被释放,于是有了一段非常时期的非常经历。三十年后,他“一念再起”,把这段经历写成一个个故事,并不是在借此怀旧,也不是要揭露什么,而是边写遍琢磨这些陈年旧事如何参与构成了自己的“现在”。角度是很个人化的,当然也免不了打下适当的“烙印”。一个喜欢读书,崇尚知识的年轻人,生在那样一个年代,又遭遇牢狱之灾,其人性的磨砺和人生的思考,都带上了某种传奇,严酷的色彩,这一切,在叙述时,又因为岁月的流失而呈现出从容的气度。作者自认为“里面的”故事,也不过就是人的一种生活,一种境遇。
2013年1月28日 已读
对于文革的回忆,因为某种原因仍然是一个禁忌,相关的书籍能够公开出版的很少。作者坐牢的原因并非是最敏感和核心的内容,这大概是这本书能够问世的原因。时隔三十多年,可以用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来回顾,没什么抱怨和愤懑,但字里行间又总是让人感觉到遗憾和悲凉。我总在想,生在那样一个年代,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这不幸似乎只能用命运不济来解释了。书里提到的白老头和范眼镜,若是换个年代,也未必不是可以安享人生,顺利过完一辈子,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的人。奈何时运不济,卷入大时代的洪流无力自持。读到此书时,恰逢我得知一位亲人获罪入狱,可能已身陷囹圄的消息。他的案子似乎并无冤情,但想起他从小到大顺风顺水从未遭遇逆境的经历,仍然为他可能在里面遭受的种种困难乃至痛苦而揪心。但愿他能挺过这一关。
2013 上图 历史 文革
搞定修车厂 豆瓣
作者: 陈曙光 中国书店 2013 - 1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面对全国7000多万辆汽车拥有者,以及两三亿有驾驶证的老百姓,轻松讲述了一个个围绕汽车修理厂发生的小故事,为开车人揭开了汽车修理厂、4S店的内幕,以及买车、开车、养车、上车险的各种门道儿。
House and Psychology 豆瓣
作者: Ted Cascio / Leonard L. Martin John Wiley & Sons 2011 - 10
While House is a smart medical drama and Gregory House faces countless ethical quandaries as a doctor, what makes the show unique is that it's much more deeply rooted in psychology than in medicine. At its core, House is a show about the mind and human behavior. Gregory House is a medical genius and a Sherlock Holmesian figure, but he's also a deeply troubled misanthrope. What's going on inside the brain of this beloved, arrogant, cane-waving curmudgeon that is so appealing? House and Psychology tackles this question and explores the latest findings in brain science research, defines addiction in its many forms, and diagnoses dys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all using test cases at Princeton-Plainsboro Hospital.
Offers a revealing psychological profile of Gregory House and his team
Uses the latest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research to answer questions ranging from "How does House handle addiction?" to"Why does he act like such a jerk?"
Features contributions from a group of world-renowned psychological experts who also happen to love House
Essential reading for every House fan, House and Psychology will help you discover the extraordinary mental universe of your favorite brilliant, bombastic, bile-belching doctor of medicine.
2013年1月8日 已读
2013年开年第一本书。一群心理学PhD,解读House,Wilson,Cuddy和小鸭子们内心世界。自大狂的狂妄从何而来?Everybody lies是真的么?为什么Wilson是好基友而Cameron和House不可能?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编剧太牛B,这才让这一群博士们能够八卦出这么多东西来
2013 上图 心理学 英文
晚明七十年 豆瓣
作者: 十年砍柴 2007 - 9
制度与人性之间的生死博弈 解析大明王朝衰亡的历史真相
《闲看水浒》作者十年砍柴 像吴思那样去探究历史
晚明君臣的精神气质和行为举止,今人看来也许十分阴郁古怪,让人疑惑不解。专权程度远迈前代的皇帝,有权打文官的屁股甚至杀死他们,可面对效能递减的暴力,要么是选择躲进深宫要么是滥用重刑,险些而外别无他法;文官集团内意气激荡,有不畏死的官员在皇帝面前保持心理上的道德优势,将逆龙鳞视为英勇壮举让皇帝无可奈何,也有怕死贪财的官员则忽悠皇上中饱私囊。
彼此合作了两千年的东家和伙计,即皇帝和文官们,竟然不知道再如何相处下去。在争吵、赌气中,庄稼地荒了,盗贼进院了。最终,土地和宅子不得不归了别人。
明王朝的政治构架在技术层面设计十分精密,几乎对社会进行全面控制。可从张居正的中兴,到崇祯帝殉国,仅仅七十一年。是什么力量摧毁了这个看起来控制严密的庞大帝国?十年砍柴用精炼活泼的语言讲述帝国覆亡的全过程,再用深邃独到的思考分析帝国覆亡的历史因缘。
这是一篇当代语境下的《过秦论》。
中国传统政治史上最重要的两种角色:皇帝和士大夫,在明朝留给接班人的印象极其深刻且困惑。时至晚明,他们所呈现出来的阴有脚阳春则怪异的精神气质,预示了帝国的覆亡。明亡不足惜,可叹的是,它彻底阻坏了中国士人阶层的入世想象。晚明尚不乏逆龙鳞的直臣,而清廷满朝大臣,却尽是奴才了。
2013年1月1日 已读
也许是报纸专栏的体裁限制了作者的发挥,也许是作者借古讽今的意愿太强,导致了故事性的欠缺,也许是明朝那些事那种写法太具有吸引力,总之这本书看着不过瘾,较平淡。
2012 上图 历史 明朝
冰川时代4 (2012) TMDB 豆瓣
Ice Age: Continental Drift
7.6 (492 个评分) 导演: 麦克·特米尔 / 史蒂夫·马蒂诺 演员: 阿兹·安萨里 / 乔·贝哈
其它标题: Ice Age: Continental Drift / 冰河世纪4:玩转新大陆(港)
Chris Wedge
《冰川时代4》讲述的依然是那些生活在冰川时期的特殊动物“家庭”经历的冒险故事。那只永远追着松果的无敌贱,又苦逼的小松鼠奎特(克里斯·韦奇 Chris Wedge 配音 )这次搞出了更大的事件,一个不小心让大陆板块四分五裂,使得猛犸象曼尼(雷·罗马诺 Ray Roman o 配音)、树懒希德(约翰·雷吉扎莫 John Leguizamo 配音)以及剑齿虎迪亚哥(丹尼斯·利瑞 Denis Leary 配音)因此和家人、伙伴失散分离,在板块激烈的运动并分裂漂移后,只能使用一块流冰作为临时的船只,展开一段惊奇的海上大冒险,在海上他们会遭遇险恶的自然环境,也会遇到海盗,而回家与家人团聚是他们的终极愿望,他们最后能否顺利回家呢?
亚洲教父 豆瓣
Asian godfathers
8.4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史塔威尔 译者: 史钰军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 7
《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披露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超级富豪们并不那么光彩的致富之道。详细阐释了包括印尼苏哈托家族、菲律宾马科斯家族在内的东南亚豪门巨族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间建立起了强大的商业帝国的。
对李嘉诚、何鸿燊、谢国民、林梧桐、陈永栽等香港、东南亚商业巨贾的发迹史和生意经均有详细的介绍。
主导东南亚商界的精明华人大亨创造了该地区的经济奇迹,对吗?错!事实上,上述经济增长和复苏都是由平凡的出口行业推动的,而非这些大亨。史塔威尔得出结论:“教父们更多的是经济增长的受益者,而不是推动者。”《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披露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超级富豪们并不那么光彩的致富之道,详细阐释了包括印尼苏哈托家族、菲律宾马科斯家族在内的东南亚豪门巨族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间建立起了强大的商业帝国的。作者反驳风行的“文化论”,指出东南亚富豪普遍是华人后裔或有华人血统,与传统儒家文化无关。正像作者所指出的,《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不是为了“揭丑”,而是为了激发读者思考,从而探索一条使亚洲保持持久的平衡发展的道路。
史密斯夫妇 (2005) TMDB 豆瓣 Min reol
Mr. & Mrs. Smith
7.3 (1061 个评分) 导演: 道格·里曼 演员: 布拉德·皮特 / 安吉丽娜·朱莉
其它标题: Mr. & Mrs. Smith / 史密斯行动
约翰(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和简(安吉丽娜•朱莉 Angelina Jolie 饰)已经结婚了7年多,生活就像淡水般无味。婚姻就像坟墓,让他们过着死水一潭的生活。然而这仅仅是表象。背后他们各有刺激惊险的职业——约翰和简分属两个不同的秘密杀手机构,但彼此却不知道对方的职业身份。直到他们同时接到一个任务,刺杀目标竟是同一人。身份的真相才开始慢慢揭开。
反复的试探和猜测,简终于不小心说穿了自己身份。于是一场同室操戈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但是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己只是组织的一个棋子。而眼前的,是共同生活了7年的爱人。
Access2007数据库应用 豆瓣
作者: 科教工作室 2008 - 1
《学以致用:Access 2007数据库应用》的内容是在仔细分析和认真总结初、中级用户学用电脑的需求和困惑惑的基础上确定的。它基于“快速掌握、即查即用、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日常工作和娱乐中的需要取材谋篇,以应用为目的,用任务来驱动,并配以大量实例。学习《学以致用:Access 2007数据库应用》,您可以轻松快速地掌握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技能、得心应手地使用Access软件。《学以致用:Access 2007数据库应用》共分14章,详尽地介绍了Access数据库基础、建立数据库和表、查询、窗体、报表、宏、VBA编程语苦、SharePoint网站、数据的导入和导出、数据库网络开发技术以及Access在人事管理、进销存管理、客户管理和网络开发中的应用等内容。除此之外,还附有窗体及控件常用属性、Access 2007中的常用函数两个附录,方便即时查询和使用。
Space 50 豆瓣
作者: Piers Bizony Smithsonian Books 2006 - 11
In less than the span of a human lifetime, we have explored the Moon and launched robot probes to Mars, Jupiter, and far beyond. In the coming decade we will send astronauts to the Moon once again, to rehearse for the time when humans first set foot on Mars. Space 50 explores the major themes of rocket explor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Half a century ago, the politicians of a nearly-forgotten Cold War provided the money and the motivation for our first ventures into space. It seemed as if all of humanity was destined to advance into a limitless new frontier. The dream faded almost as soon as it had burst into life. The Space Age apparently came to an end after little more than a single decade excitement. Is it really over? Today, Politicians once again Planning a grand future space, and there are serious plans for human mission to Mars in the coming generation.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Russia, Japan and China have decided that the human adventure must continue alongside the robotic exploration of our solar system. Ambitious new spacecraft are emerging, born out of a fresh spirit of competition: this time not between enemies but among allies. Another kind of rival is also reinvigorating the space adventure. In the next decade, commercial companies will transform our relationship with the rocket. Private citizens will gain access to space, and multi-billion dollar boosters built by giant government agencies will no longer be the only way to reach orbit, or even land on the Moon. Stunningly illustrated with specially chosen photos and images, Space 50 explores the challenges and the opportunities awaiting us among the stars. The next fifty years promise to be even more exciting than the l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