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豆瓣
作者:
许倬云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2
- 4
★一部气势恢宏、雅俗共赏的大历史
★史学大师许倬云从历史出发,为当下把脉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第二部《现代文明的成坏》已经上市!
一个朝代的盛衰,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公权力的核心是不是开放的。——许倬云
许倬云先生认为,国家是政治和社会的共同体,也可以将其看做一个大的系统。系统内部各部分协调一致,国家则强大兴盛;一旦政权僵化或 各部分失衡,则会逐渐没落。民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最不坏的制度”,就在于它能够根据现实情况适时作出调整,以面对当前的挑战。
中国史部分,本书从秦汉帝国开始,提纲挈领地分析了中国历代王朝组织架构的分散聚合对其存续的影响,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一幅中国历史大脉络;世界史方面,则重点分析了罗马帝国的成败因缘,并由此而下将其与近代列强如荷兰、大英帝国等比较异同,最后反思了今日美国基督教精神丧失的问题。
★史学大师许倬云从历史出发,为当下把脉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第二部《现代文明的成坏》已经上市!
一个朝代的盛衰,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公权力的核心是不是开放的。——许倬云
许倬云先生认为,国家是政治和社会的共同体,也可以将其看做一个大的系统。系统内部各部分协调一致,国家则强大兴盛;一旦政权僵化或 各部分失衡,则会逐渐没落。民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最不坏的制度”,就在于它能够根据现实情况适时作出调整,以面对当前的挑战。
中国史部分,本书从秦汉帝国开始,提纲挈领地分析了中国历代王朝组织架构的分散聚合对其存续的影响,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一幅中国历史大脉络;世界史方面,则重点分析了罗马帝国的成败因缘,并由此而下将其与近代列强如荷兰、大英帝国等比较异同,最后反思了今日美国基督教精神丧失的问题。
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豆瓣
A free and prosperous commonwealth
9.0 (8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译者:
韩光明 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 1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相当陌生的。许多人观念中的自由主义其实仅仅局限于它作为政治思潮的方面。其实,自由主义是包含了经济、政治,国家与个人、政府与制度的社会思潮。本书详尽的介绍了自由主义的特征,它的政策的基础、它的经济政策、外交政策、自由主义与政党、自由主义的前途诸多方面。作者认为,自由主义是一种比较博大的观念,它表示一种囊括全部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自由主义选择生产资料私有制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
路德维希・冯・米瑟斯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生前曾长期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教授经济学。《自由与繁荣的国度》是米瑟斯于1927年发表的一部著作。该书的原名是《自由主义》,1962年在美国出版英译本,名为《自由与成功的共同富裕》。中译本是我们根据1927年德国耶拿出版社的德文版翻译而成的。
路德维希・冯・米瑟斯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生前曾长期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教授经济学。《自由与繁荣的国度》是米瑟斯于1927年发表的一部著作。该书的原名是《自由主义》,1962年在美国出版英译本,名为《自由与成功的共同富裕》。中译本是我们根据1927年德国耶拿出版社的德文版翻译而成的。
为什么读经典 豆瓣
8.4 (38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黄灿然
/
李桂蜜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为什么读经典》的第一版由埃斯特尔·卡尔维诺编辑,在蒙达多里出版社的“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书”丛书中出版。除了给予这本书以书名的那篇文章,这个在作者死后出版的文集包括了三十五篇绝大多数是上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的文章(只有四篇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两篇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谈论了那些在不同程度上并由于各种不同原因而对卡尔维诺有重要意义,或是激起他的钦佩的作家—从荷马到格诺。
这一版的《为什么读经典》完全重印了该书的第一版,包括由埃斯特尔·卡尔维诺签名的卷首语。书中转摘了卡尔维诺在1959年春天为回答《新论点》杂志向当时主要的意大利作家提出的“九个问题”而专门写的答案,作为作者的前言。将卡尔维诺在1959年的喜好——这些喜好仅仅用一句短语(“我爱……因为……”)来说明——与他相同和随后年代的文章里那些经过分析和充分论证的喜好(特别是关于相同的那些作者)加以对照,作者觉得这是件有趣的事。
这一版的《为什么读经典》完全重印了该书的第一版,包括由埃斯特尔·卡尔维诺签名的卷首语。书中转摘了卡尔维诺在1959年春天为回答《新论点》杂志向当时主要的意大利作家提出的“九个问题”而专门写的答案,作为作者的前言。将卡尔维诺在1959年的喜好——这些喜好仅仅用一句短语(“我爱……因为……”)来说明——与他相同和随后年代的文章里那些经过分析和充分论证的喜好(特别是关于相同的那些作者)加以对照,作者觉得这是件有趣的事。
现代经济学的历程 豆瓣
The Making of Modern Economics
作者:
马克·斯考森(Mark Skousen)
译者:
马春文
长春出版社
2006
- 1
《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与其他经济学史著作不同,马克·斯考森的著作有连续的情节,在这一学科的中心有惟一的主人公:亚当·斯密。斯考森根据大思想家对亚当·斯密及其“天赋自由体系”的态度,将这些思想家放在不同的位置。他告诉人们,在经济失败和动荡的年代,卡尔·马克思、索尔斯坦·凡伯伦、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等学者,甚至一些自由放任的信徒,如罗伯特·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如何偏离了亚当·斯密的民主资本主义的经典模型。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俞天任(冰冷雨天)
语文出版社
2009
- 11
在日本,说一个人喜欢犯上、自作主张,就说他是“关东军”;说一个人狂妄、自以为是而又昏招迭出,就说他是“大本营参谋”。参谋尤其“大本营参谋”,是邪恶、不可理喻的化身。
跟通常理解的“幕僚”或“军师”不同,旧日本陆军的参谋是一种荣誉资格,是“精英”,他们不但出谋划策,还直接指挥战争。中国人常说“日本军国主义”,实质就是军队挟持了政府,而挟持军队的,却是参谋。
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回顾中日甲午战争以来的历次战事,皇姑屯事件是几个关东军参谋自作主张弄出来的;九一八事变是几个关东军参谋“先斩后奏”挑起来的,因为事变的异常顺利和成功,肇事者成了“民族英雄”,成为全军学习的榜样,从此参谋们更加比拼着到处搞事;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张鼓峰事件、诺门罕事件……一直到太平洋战争中诸战役,处处都是参谋们忙碌的身影:不是无端生事,就是假传军令、扣压情报。
为什么又输了战争?参谋们知道如何挑起战争,却不知道怎么结束战争;知道如何进攻,却不知道怎么防御(有时甚至造成皇军饿死的比战死的还多);迷信精神万能,拿着1905年造的枪,去打1940年代的仗;造得出自动连发的冲锋枪,却负担不起这么奢侈打法的子弹;有大炮却常常紧缺炮弹,有航母但没有石油而开不动;更奇怪的是陆军玩陆军的,海军玩海军的,互不了解、也互不帮忙。
参谋们的肆无忌惮、胡作狂为令大日本帝国没有回头路可走,只能往毁灭的悬崖一路狂奔……
在这里,读懂日本
《冰眼看日本》(已出)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已出)
《浩瀚的大洋是赌场》(即出)
跟通常理解的“幕僚”或“军师”不同,旧日本陆军的参谋是一种荣誉资格,是“精英”,他们不但出谋划策,还直接指挥战争。中国人常说“日本军国主义”,实质就是军队挟持了政府,而挟持军队的,却是参谋。
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回顾中日甲午战争以来的历次战事,皇姑屯事件是几个关东军参谋自作主张弄出来的;九一八事变是几个关东军参谋“先斩后奏”挑起来的,因为事变的异常顺利和成功,肇事者成了“民族英雄”,成为全军学习的榜样,从此参谋们更加比拼着到处搞事;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张鼓峰事件、诺门罕事件……一直到太平洋战争中诸战役,处处都是参谋们忙碌的身影:不是无端生事,就是假传军令、扣压情报。
为什么又输了战争?参谋们知道如何挑起战争,却不知道怎么结束战争;知道如何进攻,却不知道怎么防御(有时甚至造成皇军饿死的比战死的还多);迷信精神万能,拿着1905年造的枪,去打1940年代的仗;造得出自动连发的冲锋枪,却负担不起这么奢侈打法的子弹;有大炮却常常紧缺炮弹,有航母但没有石油而开不动;更奇怪的是陆军玩陆军的,海军玩海军的,互不了解、也互不帮忙。
参谋们的肆无忌惮、胡作狂为令大日本帝国没有回头路可走,只能往毁灭的悬崖一路狂奔……
在这里,读懂日本
《冰眼看日本》(已出)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已出)
《浩瀚的大洋是赌场》(即出)
军国的幕僚 豆瓣
作者:
俞天任
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7
- 4
日本人喜欢把那些飞扬跋扈,欺上瞒下,自以为是而又昏招迭出的人称为“大本营参谋”,去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读卖新闻》发了一组专稿追查战争责任。不管追到哪儿,天皇也好,军部也好,政客也好,字里行间总要提起“大本营的参谋们”。
笔者和不少战争的幸存者谈起过那场战争,就会咬牙切齿地骂“大本营参谋”。
笔者现在在看有关日本学生运动的资料,对阵的双方,学生和校方互相攻击的一个罪名就是“大本营参谋”,或者“日本陆军参谋”。
在日本,就是极右派,也不敢公开说“大本营参谋”的好话。
这“大本营的参谋们”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怎么会有这么一群人的出现?这群人又干了些什么?
笔者和不少战争的幸存者谈起过那场战争,就会咬牙切齿地骂“大本营参谋”。
笔者现在在看有关日本学生运动的资料,对阵的双方,学生和校方互相攻击的一个罪名就是“大本营参谋”,或者“日本陆军参谋”。
在日本,就是极右派,也不敢公开说“大本营参谋”的好话。
这“大本营的参谋们”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怎么会有这么一群人的出现?这群人又干了些什么?
冰眼看日本 豆瓣
8.1 (13 个评分)
作者:
俞天任
语文出版社
2009
- 11
《冰眼看日本》是一个中国人在日本15年的观察与思考。“无能”的日本警察,连自己也“卫”不了的自卫队,可怕的日本制造,只重团体不重个人的校运会,当日本遭遇大地震太大最盼丈夫死,没有身份证的国度,富孩子的穷生活,日本人让“爱国教育”走开,靖国神社就是这么个东西,中国人没见过的技能“奥运会”。
我们真的了解日本吗?中国距离日本到底有多远?
鸡同鸭讲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这个词在日本犯忌,不能说。这个“国”字,老让人想起原来那个“皇国”。也就是说,战后一直到现在,“爱国主义”就等于“军国主义”,不是全等于起码也是约等于,反正正经人不用那词。不用那词用什么词?根本就不用,为什么要爱?这是不是个“国”?
只重团体不重个人的校运会
日本的学校运动会自始至终没有个人表演的任何舞台,全部项目强调的只有一点:团体,你所在的团体。通过这种大量的训练和最后的比赛,对孩子们潜意识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日本孩子从小就从这些训练中知道:只有抱成了团才能战胜对手。
太太最盼丈夫死。
日本的老两口,女方先走了,男的很快就会跟着而去,而男的先走了的话,你看着吧,女的顿时年轻了起来,精精神神地准能再活个几十年。
没有身份证的国度
日本人对人手一号的身份证号码十分反感。也不知道是谁,给身份证制度起了个绰号叫“国民全员总番号制”。这个制度到底为什么不好也没有人说得清楚,但据说是军国主义的东西,起码会引起军国主义,战争的惨痛回忆,使日本人对这种被迫全部公开自己隐私信息的东西,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本能的仇视。
我们真的了解日本吗?中国距离日本到底有多远?
鸡同鸭讲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这个词在日本犯忌,不能说。这个“国”字,老让人想起原来那个“皇国”。也就是说,战后一直到现在,“爱国主义”就等于“军国主义”,不是全等于起码也是约等于,反正正经人不用那词。不用那词用什么词?根本就不用,为什么要爱?这是不是个“国”?
只重团体不重个人的校运会
日本的学校运动会自始至终没有个人表演的任何舞台,全部项目强调的只有一点:团体,你所在的团体。通过这种大量的训练和最后的比赛,对孩子们潜意识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日本孩子从小就从这些训练中知道:只有抱成了团才能战胜对手。
太太最盼丈夫死。
日本的老两口,女方先走了,男的很快就会跟着而去,而男的先走了的话,你看着吧,女的顿时年轻了起来,精精神神地准能再活个几十年。
没有身份证的国度
日本人对人手一号的身份证号码十分反感。也不知道是谁,给身份证制度起了个绰号叫“国民全员总番号制”。这个制度到底为什么不好也没有人说得清楚,但据说是军国主义的东西,起码会引起军国主义,战争的惨痛回忆,使日本人对这种被迫全部公开自己隐私信息的东西,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本能的仇视。
浩瀚大洋是赌场 豆瓣 Goodreads
8.0 (8 个评分)
作者:
俞天任
语文出版社
2010
- 5
要真正了解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去了解它的军事。大日本帝国海军,从建立初期的猴唯诺诺到令全世界瞩目不过用了四十年时间,之后又经过近四十年,便彻底从地球上消失了。
这是一支充满赌徒性质的军队,也是一支很有创意的军队,它能够无视一切既存的政治经济军事规则和定论而孤注一掷,从而创下了不少“首次”作战的方式和创意,同时,这又是一支极为保守、固步自封、思维方式滞后子时代达数十年之久的军队。
两种极为矛盾的性质相互依存,恰好正是日本民族性格的所在,这也预示着它除了悲剧性的下场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结局。最终.它的归宿也只能是大洋深处——那片与其说是它们的战场,还不如说是赌场,更是坟场的地方。
军舰是成了残骸,但日本海军的软件遗产却几乎原封不动地被保留了下来。如果仔细观察日本杜会,就会发现:来自旧日本陆军的影响确实不大,甚至可以说几乎消失了,而来自旧日本海军的影响则很可观。很多被现今人们认为是日本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或行为方式,其历史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久长.里面不少是日本海军留下来的遗产,仅仅只有几十上百年的历史而已。那是一笔有正有负的遗产,日本战后的复苏有不少地方要归功于那笔遗产,后来日本经济的停滞和徘徊,似乎也能从那笔遗产中发现端倪。
这是一支充满赌徒性质的军队,也是一支很有创意的军队,它能够无视一切既存的政治经济军事规则和定论而孤注一掷,从而创下了不少“首次”作战的方式和创意,同时,这又是一支极为保守、固步自封、思维方式滞后子时代达数十年之久的军队。
两种极为矛盾的性质相互依存,恰好正是日本民族性格的所在,这也预示着它除了悲剧性的下场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结局。最终.它的归宿也只能是大洋深处——那片与其说是它们的战场,还不如说是赌场,更是坟场的地方。
军舰是成了残骸,但日本海军的软件遗产却几乎原封不动地被保留了下来。如果仔细观察日本杜会,就会发现:来自旧日本陆军的影响确实不大,甚至可以说几乎消失了,而来自旧日本海军的影响则很可观。很多被现今人们认为是日本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或行为方式,其历史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久长.里面不少是日本海军留下来的遗产,仅仅只有几十上百年的历史而已。那是一笔有正有负的遗产,日本战后的复苏有不少地方要归功于那笔遗产,后来日本经济的停滞和徘徊,似乎也能从那笔遗产中发现端倪。
苏联军队是怎样崩溃的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Military
作者:
[美] 威廉·奥多姆
译者:
王振西 等
新华出版社
2000
- 1
曾几何时,苏联大兵是世界上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这支脚踏半个欧洲、从波罗的海管到太平洋的武装力量怎么倾刻之间崩溃了呢?本书对这支军队崩溃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作出了实质性的分析,始终把苏联政治、经济与军事联系起来论证,有一定的说服力。苏联解体了,俄罗斯还在,苏联军队崩溃了,俄罗斯军队还会强大起来,本书的见解对了解俄罗斯军队的现状也很有参考价值。
本书探讨了苏军由来及战争理论,苏联政治军事领导人的内心世界,苏联政权的政治和经济对苏军的影响、苏军垮台更深层的意义等问题。
本书探讨了苏军由来及战争理论,苏联政治军事领导人的内心世界,苏联政权的政治和经济对苏军的影响、苏军垮台更深层的意义等问题。
勃列日涅夫十八年 豆瓣
作者:
郭春生
人民出版社
2009
- 4
《勃列日涅夫18年》讲述了:读书圈绕勃列日涅夫主政十八年的历史,揭示了苏联极盛而衰的历史面面观:勃列日涅夫是推翻赫鲁晓夫“宫廷政变”的主要组织者。赫鲁晓夫的下台与他的反特权政策直接相关。勃列日涅夫是运用组织权力的“大师”。在政治稳定形势下,通过“新经济体制”改革,60年代末苏联成为“超级大国”。出兵镇压“布拉格之春”成为战后苏联历史的转折点,此后苏联政治上走向保守,经济上停止改革,思想上僵化和教条化。勃列日涅夫是苏联特权阶层的最高代表人物。缓和之下的进攻战略是六七十年代苏联对外战略的主要特征。从70年代后期苏联逐漸陷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停滞的泥淖。特权阶层是导致苏联社会停滞的罪魁祸首。
世纪大拍卖 豆瓣
Sale of the Century: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Second Russian
作者:
克里斯蒂娅・弗里兰
译者:
刘卫
/
张春霖
中信出版社
2004
- 10
20世纪90年代,占世界陆地面积六分之一的苏联发生巨变,叶利钦走上街头,登上坦克发表演讲,成为历史的经典镜头。但是,兴奋过后的人民很快被现实的冷酷所唤醒:卢布狂跌、车臣内战、权贵和土匪横行、医生与教师却领不到工资。如果说这就是资本主义,那么很多俄国人宁可回到过去的时代。新俄罗斯的社会秩序不是从天而降,而是由少数掌权者建立的,他们是商业寡头和青年改革派。寡头们是一些精明的生意人,他们巧妙地和各种势力周旋,最终夺占了俄罗斯广大的自然财富。而青年改革派则是一批胸怀抱负的经济学家,他们把自己的疯狂理论付诸实践,结果有时令人欢欣鼓舞,有时却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本书讲述的正是这两种人的故事。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改革者没有抓住天赐的良机,他们的失误让俄国社会付出了沉痛的代价,需要今后数代人的努力才能偿还。
苏联真相 豆瓣
作者:
陆南泉
2010
- 10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套装上中下3册)》内容简介:由于工作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一直十分关注苏联问题。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后,我国国内的学者撰写了不少论著,对苏联70年的历史、它的兴衰、中苏关系与最后解体原因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看法,应该说,取得了不少进展。我对研究这些问题也有浓厚的兴趣。特别要指出的是,对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及其历史作用,更是人们热烈讨论的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的继续探索,研究苏联问题,总结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在此背景下,由陆南泉等组织撰写的《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一书,将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让历史来审判(上下) 豆瓣
作者:
罗伊·梅德韦杰夫
译者:
何宏江
东方出版社
2005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豆瓣
作者:
陆南泉
人民出版社
2007
- 11
本书是我国长期从事苏-俄经济问题研究的著名学者陆南泉教授的最新专著,较系统与详细地论述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与俄罗斯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对一系列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看法。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研究历史跨度长达90年的关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的论著。该书对研究苏一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的学者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研究历史跨度长达90年的关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的论著。该书对研究苏一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的学者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纵乐的困惑 豆瓣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
7.8 (8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卜正民
译者:
方骏
/
王秀丽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1
《纵乐的困惑》是一块史学艺术的宝石。运用一系列丰富而又鲜为人用的资料-最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对社会不满的文化的轶事,观察,抱怨-卜正民再现了明代中国充满活力的商业社会,展示出商业在塑造公私生活文化上的力量,在进行他那仿佛生活在明朝的生动活泼的生命之旅的同时,卜正民展示了明代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正如他所说的:“大西洋的潮汐被中国的月亮牵引着”。巧妙地将木刻、地方志、定量数据和文人对商业的抱怨结合在一起,他创造了一幅王朝成长过程中值得留恋的社会图画。读过此书后,没有人再会无视明代中国对商业利润的热心和巨大的消费,因为本书生动地描绘了忙着从事各自生意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金钱关系的瓦匠、商人、官员、妓女、织工、书商和土匪。它是将叙述,轶事和严谨分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早期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化的富有情趣,生活活泼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