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上帝掷骰子吗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9.1 (183 个评分) 作者: 曹天元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6 - 1
《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是关于量子论的故事。量子论是一个极为奇妙的理论:从物理角度来说,它在科学家中间引起了最为激烈的争议和关注;从现实角度来说,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变化和进步;从科学史角度来说,也几乎没有哪段历史比量子论的创立得到了更为彻底的研究。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它的基本观点和假说至今没有渗透到大众的意识中去,这无疑又给它增添了一道神秘的光环。
这本书带读者做一次量子之旅,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亲身去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并肩作战。除了回顾基本的历史背景,还将向着未来探险,去逐一摸索量子论面前的不同道路,闯入人迹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们一起开疆扩土。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风景,更来自于人内心深处的思索和启示——那是科学深植在每个人心中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本书适合任何有中学基本物理概念的读者。
2013年9月14日 已读
强烈推荐!还有我得承认这书看一遍不够,有时间再回味回味估计才能领会量子物理学得精妙所在。
2013 kindle 历史 电子书 科学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始皇(下) 豆瓣
作者: 曹昇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10 - 7
历史确切地记载了这件事:公元前254年的一天下午,阳光暖洋洋地照着。30岁的李斯在楚国小城上蔡,当一名仓库管理员。那天下午,他看着厕所里的老鼠,突然感到自己的卑微和生命的无常,一股改变命运的野心从他心底升起,他决定结束这碌碌无为的生活,去开创一番大事业……
33年后,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成为帝国历史上第一任宰相,权倾天下。
李斯是大秦统一中国的幕后策划者,是先秦政治智慧的集大成者,是后世官场文化的开创者,是从最卑微的起点到位极人臣的第一人,是开创小篆的大书法家;他的上司是史上最强悍的独裁者秦始皇,他的死对头是权倾朝野、老谋深算的吕不韦;数十年血雨腥风,半辈子叱咤风云,当李斯在公元前254年那天下午从上蔡出发,他的一生,就注定要成为从政之路上无数后来者的万世楷模。
如何在无权无势时异军突起;如何在险恶环境中默默前行;如何在大权在握时清醒隐忍以保自身安全;李斯的一言一行,直至今日,仍然给我们以启发和准确高效的示范。
本书第1版上市后,引发巨大轰动,风靡全国,并被“中国书业年度评选”评为“年度最受读者欢迎的历史小说”。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始皇(上) 豆瓣
作者: 曹昇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10 - 7
历史确切地记载了这件事:公元前254年的一天下午,阳光暖洋洋地照着。30岁的李斯在楚国小城上蔡,当一名仓库管理员。那天下午,他看着厕所里的老鼠,突然感到自己的卑微和生命的无常,一股改变命运的野心从他心底升起,他决定结束这碌碌无为的生活,去开创一番大事业……
33年后,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成为帝国历史上第一任宰相,权倾天下。
李斯是大秦统一中国的幕后策划者,是先秦政治智慧的集大成者,是后世官场文化的开创者,是从最卑微的起点到位极人臣的第一人,是开创小篆的大书法家;他的上司是史上最强悍的独裁者秦始皇,他的死对头是权倾朝野、老谋深算的吕不韦;数十年血雨腥风,半辈子叱咤风云,当李斯在公元前254年那天下午从上蔡出发,他的一生,就注定要成为从政之路上无数后来者的万世楷模。
如何在无权无势时异军突起;如何在险恶环境中默默前行;如何在大权在握时清醒隐忍以保自身安全;李斯的一言一行,直至今日,仍然给我们以启发和准确高效的示范。
本书第1版上市后,引发巨大轰动,风靡全国,并被“中国书业年度评选”评为“年度最受读者欢迎的历史小说”。
大历史的边角料 豆瓣
作者: 张鸣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 - 5
《大历史的边角料》主要内容有:义和团的谜团;义和团的女人战阵;义和团:变幻的历史记忆;“义和团药方”为何再现江湖;世纪末的看客;又想起了王大点;拳民不是秘密的秘密——读史札记等。
唉,我的沧桑50年(1959至今) 豆瓣
作者: 八爪夜叉 2011 - 1
主人公赵超美:1959年出生,正好碰上三年大饥荒,但活了下来;1966 年文革,学业终止,红卫兵武斗;1969年,兄弟姐妹上山下乡;1974年轮到自己;1979年知青回城,无业闲晃;1989年走进工厂;2002年遭遇下岗;2007年被拆迁……剧烈的社会变化,从出生、成长、恋爱到工作、家庭等等方面,密集地一个接一个冲击着这个普通的中国人。
天朝的崩溃 豆瓣 Goodreads
9.2 (78 个评分) 作者: 茅海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7
《天朝的崩溃》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 豆瓣
作者: 宋石男 2013 - 5
【新锐青年学者宋石男文史随笔精选集,柴静、刘瑜、野夫与马勇一致好评!独立而专注,以历史照亮现实的路,在这里读懂中国!】
本书是新锐专栏作家、青年意见领袖宋石男先生近年文史精选集。全书分鉴史、观人、阅世和读书四部分,聚焦历史上的谣言、打黑、党社、特权、陋规、权力继承、秘密警察、司法迫害、社会控制、刑讯逼供、苦难与尊严等种种主题事件和社会现象,以个人独特的风格予以解析与评说,浸润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常识,轻松可读,予人启迪。
【本书特色】
1,柴静、刘瑜、野夫与马勇对宋石男的文字一致予以好评,态度温婉,见解精微,妙趣横生!独立而专注,以历史照亮现实的路,在这里读懂中国!
2,作者宋石男的多元研究背景和广泛的阅读使得他的思考底蕴深厚,加上他不羁的性格和恣肆的笔法,让整本书锋芒毕露,才情尽显,轻松好读,发人深思!
【评论推荐】
宋石男貌似恣肆,笔尖却细如银针,有精微刚硬的准确。
——《看见》作者 柴静
宋石男的文字,涉猎甚广,汪洋恣肆,刀法老辣,妙趣横生。
——《乡关何处》作者 野夫
宋石男的文字风格中有股邪气,但邪气的底下却往往是中正温婉的道理和态度。
——《民主的细节》作者 刘瑜
历史学是对人类智慧的终极挑战,历史学家除了刻苦爬梳史料,还必须具有超强的想象力。这本书或许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值得期待,值得深化。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马勇
宋石男和李承鹏是现在中国文笔比较流畅的两位杂文作者……李承鹏的文章能唤起人的血性,宋石男更多是让人思考。
——京东商城读者 空空追梦
古拉格:一部历史 豆瓣 谷歌图书
Gulag: A History
9.5 (33 个评分) 作者: (美)安妮·阿普尔鲍姆 译者: 戴大洪 新星出版社 2013 - 4
在这部受到普遍称赞的权威性的《古拉格:一部历史》著作中,安妮•阿普尔鲍姆第一次对古拉格——一个大批关押了成百上千万政治犯和刑事犯的集中营——进行了完全纪实性的描述,从它在俄国革命中的起源,到斯大林治下的扩张,再到公开性时代的瓦解。阿普尔鲍姆深刻地再现了劳改营生活的本质并且将其与苏联的宏观历史联系起来。
《古拉格:一部历史》出版之后立即被认为是一部人们期待已久的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对于任何一个希望了解二十世纪历史的人来说,它都是一本必读书。
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 豆瓣
7.2 (15 个评分) 作者: 许倬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 5
★对于台湾历史的演变,我们应该如何抱以同情之理解?
★台湾的民主转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两岸关系,在未来将往何处发展?
许倬云先生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历史的起落兴衰:从16 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摆脱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简明扼要地梳理了台湾的历史变迁,总结了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台湾政治经济发展的得失,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
苏共亡党之谜 豆瓣
作者: 李永忠 / 董瑛 商务印书馆 2012
《苏共亡党之谜:从权力结构之伤到用人体制之亡》内容简介:一定程度上讲,一部人类社会史也是一部权力结构史。制度问题的核心是权力结构。自斯大林始的一代代苏共党人,抛弃列宁晚年顶层设计的等腰三角形权力结构(党代会选举产生相平行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长期守成并极化党委特别是第一书记集决策、执行、监督三权为一身的单边形权力结构模式(领导制度),以及“根本违背(巴黎)公社精神”,“期等级授职制代替普选制”的“武大郎”式用人体制(组织制度),这既是苏联模式的两大核心标志,也是苏共亡党的两大根本性原因,还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顶层设计的重要镜鉴。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豆瓣
作者: 钱乘旦 / 陈晓律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 8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将围绕冲突中的融合这个主题,追溯现代英国形成的过程,这不仅可以加深了解英国独白的民族精神,或许还可以提供一种参照,让我们沉思其他民族不同的(或相同的)经历。斗争与和谐是社会前进的两个侧面,没有斗争,则社会难以进步;失去和谐,则社会难以维持。如何取得这两方面的平衡,是每一个前进中的民族所面临的难题。而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当然受制于各国各自的国情。
一个上海知青的223封家书 豆瓣
作者: 陆融 译者: 沈志明 注释 2009 - 4
本书收录的是当年一名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后,在1970年5月至1979年1月期间写给家人的223封书信。这也是他在这一期间写给家人的所有书信。如今,整整30年过去了,这批家书保存得如此完好、齐全,实属罕见。它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年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生活、劳动、学习情况,十年知青岁月的心路历程,并以一个普通青年的视角,断断续续地触及了一些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话题。作者的经历在知青这一群体中是有较强代表性的,他的家书对于了解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了解和认识知青这一特殊的群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许倬云说历史:现代文明的成坏 豆瓣
作者: 许倬云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2 - 7
★一部气势恢宏、雅俗共赏的大历史,一本剖析西方文明的大师之作
★《大国霸业的兴废》之后,“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第二部
★主宰人类生活三百年的主流文明是如何兴起的?
★全球化之下的人类又将走向何方?
许倬云先生以宏阔的视野与通俗的语言,高屋建瓴地描绘出一幅现代文明的全景图:从宗教革命到民族国家的兴起,从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到近代资本主义大发展,提纲挈领,要言不烦,勾勒出现代社会的形成及发展,反思了文明进步的得与失,展望了人类的前景。
2013年3月3日 已读
当前遇到的危机是暂时现象还是标志着最近200年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明范式的危机?中国需要全面拥抱这个文明模式还是真的能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呢?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新启发。
2013 历史 青番茄
苏联专家在中国 豆瓣
作者: 沈志华 新华出版社 2009 - 5
《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是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苏联顾问和专家在华历史的学术性著作。为了再现这段真实的历史,作者参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档案文献,走访了当年聘请苏联专家的一些单位和有关人员。在充分使用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对苏联专家来华的基本状况、中苏双方在专家问题上的政策方针、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条件和环境、苏联专家的作用和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和论述,使读者能够对这段人所共知但又语焉不详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和真实的了解。20世纪40年代末,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成千上万的苏联专家来到这片陌生的国土,他们胸怀革命的理想,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并与中国人民一道挥洒汗水,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1960年7月,苏联政府一纸命令,所有的苏联专家突然撤退回国,给中国人民及其建设事业留下了众多困难和无限遗憾。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 豆瓣 谷歌图书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沈志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3 - 1 其它标题: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
为什么1956年的希望和期待会转变成1957年的失望和消沉;
为什么中共八大在1956年确定了扩大民主、加强法制、集中精力搞建设的方针路线,到1957年却反其道而行之;
为什么毛泽东已经看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弊端,到头来还要重蹈斯大林的覆辙,为什么中共一代精英百般思索却做出了如此选择,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波兰、匈牙利危机中,中国充当了什么角色?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试图利用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献史料,描述这一历史过程。
沈志华冷战五书(套装共5册) 豆瓣
作者: 沈志华 九州出版社 2012
《大国对抗:冷战的起源》:
本书主要论述了冷战的思想根源,冷战在欧洲和在亚洲的起源情况,导致了美苏等大国之间的对抗,并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决策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冷战形成的最初起因,对冷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中苏结盟:冷战的转型》:
本书介绍了冷战格局在亚洲的转型,即中苏结盟及其带来的远东格局的变化,重点为中苏高层之间在建立同盟问题上的博弈,同时对于中苏结盟之前苏联对我国新疆的政策,中苏结盟的经济背景及苏联对我国的经济援助,以及受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影响的对台作战问题和朝鲜战争问题都有所涉及。本书还附有大量有关苏联对华经济援助、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过程和条约文本的解密档案。
《朝鲜战争:冷战在亚洲》: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发表的关于冷战在亚洲的论文汇集。文章描述了冷战在亚洲的具体表现形式,冷战在亚洲的发展、演变和深化,以及对世界局势和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指出大国之间利益争夺和矛盾冲突是造成冷战的深层原因。
《脆弱的联盟:冷战中的盟友》: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发表的关于冷战中的盟友研究的论文汇集。文章以建立同盟的国家间的关系发展和演变为线索,深入分析冷战在亚洲的发展。随着国家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延续,冷战成果在亚洲得到进一步巩固。
无奈的选择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沈志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1 其它标题: 无奈的选择
中苏同盟关系是对2世纪中国历史进程最具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中苏同盟的形成、发展及最终走向破裂,台上台下上演了一幕幕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剧.如要理解2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解读中苏同盟关系是一把重要的锁钥.本书围绕着中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分裂所展开的历史叙事,极
革命年代 豆瓣
9.3 (33 个评分) 作者: 高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2 - 7
《革命年代》内容简介:革命年代,意味看大震动、大改组、大破坏,也意味着风卷残云、摧枯拉朽,其间有血泪、痛苦、死亡,也有激情和理想。我等有幸或不幸生长在这个年代,它给了我巨大的冲击,也给了我动力和人生的坐标,我和我的那些理想主义的朋友们从此注定了不会为了功名利禄去做研究,也不会心如死水,像研究古董那样去回望过去。于是,就在这喧哗的、实利主义的年代,守着某种信念,以及可能已是陈词滥调的所谓"知识分子的责任"等,开始摸索着观察、研究逝去的年代。
行走在历史的河流(代自序)/1
南京十年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3
对五四激进主义的再思考/18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20
力行社的成立时间及组织层构考释/39
“太子”孙科
论大革命时期的孙科/49
从拥蒋到反蒋:1928-1931年的孙科/59
民主与集权的悖论:孙科与《五五宪草》/71
孙科与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 (1932-1945)/82
抗战胜利前后孙科政治态度的转变——兼论孙科的“多变”/93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110
孙科的晚年岁月/126
革命词语
重新认识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135
红军长征的历史叙述是怎样形成的?/139
抗战前夕延安发生的一场争论/150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抗战
时期根据地的教育/162
“新人”的诞生/177
在革命词语的高地上/207
历史漩涡中的朱瑞/217
沙飞: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的一颗沙粒/221
革命女性陈琮英/228
时代遄流
鞍钢工人与“鞍钢宪法”/235
“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例/244
能不说丁玲?/257
初读《杨尚昆日记》/270
读《七律·有所思》/279
观察与史料
叙事视角的多样性与当代史研究:以50年代历史研究为例/289
小人物,大历史/300
当代中国史史料的若干问题/324
台北所藏大陆20世纪50-60年代资料过眼录/332
海峡两岸孙中山研究的趋同/339
反思中的开拓——茅家琦先生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见解/344
六十年后再论国民党大陆失败之原因/350
难忘吐露港畔的“学术家园”/385
后记/390
2013年2月21日 已读
这本文集,生动反映了高华的治学方法和历史观。首先是注重史料言而有据,书中有大量原始资料脚注。其次是高先生的冷静和客观态度,展现了久违的史家风范。高先生前半生在红旗下历经坎坷,但他却能够超越这段经历,以客观冷静的态度来分析历史事件,实在令人钦佩。没有强烈个人感情,在隐隐中又能清晰感受到高先生的价值立场,感受到他为民族和国家前途的关切。以独立超脱的态度,努力为后人展现这一段历史的脉络,以资借鉴,为民族现代化之路提供参考,这是真正史家风范。可惜天不假年,高先生英年早逝,尚有很多事未及完成,又有很多洞见和观点不得发表,而他已完成研究内容在当下又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广为人知,实在是一件憾事。
2013 上图 中国近代史 历史 高华
帝国灰飞 豆瓣
作者: 梅毅 2012 - 3
梅毅编著的《帝国灰飞——辛亥革命真史》内容介绍:辛亥革命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并且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帝国灰飞——辛亥革命真史》一书将向你逐一道尽历史的真伪。
2013年2月1日 已读
赫连勃勃大王的招牌,看完这本书之后,算是在我心目中彻底倒掉了。
2013 上图 历史
里面的故事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朱正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7
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被认为参加“反革命集团”而入狱,四年多才被释放,于是有了一段非常时期的非常经历。三十年后,他“一念再起”,把这段经历写成一个个故事,并不是在借此怀旧,也不是要揭露什么,而是边写遍琢磨这些陈年旧事如何参与构成了自己的“现在”。角度是很个人化的,当然也免不了打下适当的“烙印”。一个喜欢读书,崇尚知识的年轻人,生在那样一个年代,又遭遇牢狱之灾,其人性的磨砺和人生的思考,都带上了某种传奇,严酷的色彩,这一切,在叙述时,又因为岁月的流失而呈现出从容的气度。作者自认为“里面的”故事,也不过就是人的一种生活,一种境遇。
2013年1月28日 已读
对于文革的回忆,因为某种原因仍然是一个禁忌,相关的书籍能够公开出版的很少。作者坐牢的原因并非是最敏感和核心的内容,这大概是这本书能够问世的原因。时隔三十多年,可以用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来回顾,没什么抱怨和愤懑,但字里行间又总是让人感觉到遗憾和悲凉。我总在想,生在那样一个年代,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这不幸似乎只能用命运不济来解释了。书里提到的白老头和范眼镜,若是换个年代,也未必不是可以安享人生,顺利过完一辈子,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的人。奈何时运不济,卷入大时代的洪流无力自持。读到此书时,恰逢我得知一位亲人获罪入狱,可能已身陷囹圄的消息。他的案子似乎并无冤情,但想起他从小到大顺风顺水从未遭遇逆境的经历,仍然为他可能在里面遭受的种种困难乃至痛苦而揪心。但愿他能挺过这一关。
2013 上图 历史 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