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SPQR:A History of Ancient Rome
8.9 (36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丽·比尔德 译者: 王晨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11
《华尔街周刊》2015年最佳图书
《经济学人》2015年最佳图书
《纽约时报书评》2015年100本好书之一
《纽约时报》畅销书
《柯克斯评论》2015年最佳图书
美国国家书评奖决选图书
全球售出多国版权,已被翻译为日语、韩语、法语、德语等23种语言,出版3年来英国、美 国亚马逊古罗马史分类长期排名第一,刘津瑜教授撰写万字长序导读
◎ 编辑推荐
☆ 世界最著名古典学者之一集50多年工作成果写成的打破传统叙述的罗马通史
☆ 吸收考古学、钱币学、铭文学等多个研究领域最新研究,语言幽默生动,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审视罗马历史与生活
◎ 内容简介
作为一个经历了王制、共和制、帝制三种政体并持续存在超过千年的国家,古罗马的历史始终吸引着世人的思考和研究。
本书是一位世界一流古典学家凝聚了50多年的工作成果写成的一部全新的罗马史。作者选取罗马的政治枢纽“罗马元老院与人民”(SPQR)为切入点,巧妙而深刻地以公元前63年西塞罗对垒喀提林的事件开篇,充满热情地向读者讲述了罗马的故事。书中不仅探讨了罗马如何从意大利中部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村落成长为疆域横跨三大洲的帝国,还揭示了罗马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取得的成就的。作者始终同时从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描述罗马历史的各个阶段。同时,书中还渗透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在作者讨论罗马的军事扩张、民主、移民、宗教冲突、社会流动、公民权和剥削等问题时,我们时时都会看到今日世界的影子,从而明白古罗马对我们为何仍然是重要的。
全书框架宏大,却充满了生动的细节,虽然大量采用了考古学、钱币学、铭文学的最新成果,却基本不使用专业术语。作者以平实而幽默的笔触讲了许多故事的“另一面”,挑战了传统观点,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虽然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却生动迷人的罗马。
◎ 媒体推荐
情节紧凑,令人振奋,心思敏锐,大胆持疑。
—— 布莱恩·阿普尔亚德,《星期日泰晤士报》
非常吸引人……非常愉快的阅读感受,同时兼具学术性。
—— 娜塔莉·海恩斯,《观察者报》
在为罗马为何能够如此惊人地扩张这个问题提供连贯的答案的同时,使一部600 多页讨论这样的话题的书始终充满能量是非常雄心勃勃的。 比尔德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书中充满见解,始终让人愉悦……比尔德专注于细节,再加上她极为出色的幽默感,这使《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从始至终都吸引着读者。
——《星期日泰晤士报》
极富开创性……令人振奋……革命性的全新古代史写法。
—— 托马斯·霍奇金森,《观察者报》
这本书是一处宝藏,既是一本迷人的读物,也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对于那个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很大指导意义的古代世界,澄清了我们由于懒惰而产生的误解。
——《先驱报》
在《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这部美妙的简史中,比尔德以一种轻快而无比清晰的笔触解开了这座城市取得成功的秘密,无可媲美。
—— 费迪南德·芒特,《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杰出的新编年史……比尔德是一位步履稳健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过那些晦涩难解的材料,换了别人,这本书可能就会变得单调乏味。在处理罗马城早期的历史时,她把事实从神话中筛分了出来,通过说明罗马人自己如何为了短期的政治目的而编造出传奇性的开端,她使学术讨论变得生动活泼,并且拓展了讨论的深度……通俗历史写作的典范,引人入胜但并不刻意简化,同时具有宏大的框架和私密的细节,使过往的历史栩栩如生。
——《经济学人》
比尔德完成的工作,确切来说,是很少有普及类作者敢于尝试的,是很多大学教授无法胜任的。她传达了在思索那些注定模糊不清的文本和事件时的兴奋感,在这个过程中,她让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点变得可疑。她这部权威的新罗马史《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也不例外。比尔德向我们揭示,古罗马人与许多个世纪后与权力、公民权、帝国和身份这些问题斗争的人息息相关。
—— 艾米丽·威尔逊,《大西洋月刊》
◎ 名人推荐
比尔德准确而清晰地讲述了这个故事,充满激情,不使用专业术语……《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讲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成功者的故事,但是用美妙的天赋讲出来的。
—— 格雷格‧伍尔夫,伦敦大学高级研究院古典研究所主任
虽然比尔德自己说《罗马元老院与人民》是她经过50年的训练和研究的成果,但她并不炫耀学问。当她带领我们穿过罗马人民曾经留下印记的妓院、酒肆和陋巷时,我们首先能够感受到她自己乐在其中。
—— 詹姆斯‧罗姆,巴德学院古典学教授
在比尔德结束她的故事时,她不仅探索了古代时期、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的罗马,以及它最终掌控了的东部和西部省份……她轻松而熟练地运用了考古学、钱币学和文献学的成果,还使用了大量刻在石头上或写在纸草上的书面文献。
—— G. W. 鲍尔索克,希腊、罗马、近东历史和文化研究权威
不是所有的罗马史学家都能如比尔德一样叙事如此生动风趣、层次丰富,将复杂的问题以极易接受的方式传达给读者。更不是所有的罗马史学家都能将社会各个层面有效地编织到叙述中。我们面前这部著作的作者是一位难以简单归类的作者,这部著作本身也迥异于目前数量众多的通史性罗马史著作。
—— 刘津瑜,德堡大学古典学教授
20世纪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Short History of the 20th Century
8.2 (20 个评分) 作者: [澳]杰弗里·布莱内 译者: 张心童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7 其它标题: 20世纪简史:从无线电到柏林墙
★ 澳大利亚国宝级历史学家广受欢迎的“大家小书”,企鹅(Penguin Books)推出多个版本
★ 叙述风格令人振奋,展示20世纪的复杂与丰富,栩栩如生
★ 生动地捕捉时代的激动人心,看离今天最近的100年如何进入我们的生活
★ 大历史和“伟大”之外,追索日常生活分分秒秒的细节,关心有血有肉的每一个人,让过去的历史复活
【内容简介】
20世纪灿如旭日,横空出世,承载着人类前所未有的希冀。当时的人们有理由期待,自此以后世界将一帆风顺。然而世纪初的一场世界大战让踌躇满志的人们手足无措,悲观至极。贯穿本书的一大主题是战争与和平:两次大规模战争和不堪一击的和平。20世纪下半叶的和平时期里,包括铁幕落下、太空 竞赛和计算机的兴起在内的很多事件,都受到之前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但战争之外,本书更追溯医学方面的非凡发现、汽车飞机和无线电的影响、女性地位的提升、绿色运动、第三世界国家的解放、对体育的狂热、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前途的变化,还有鲜有人注意的小片段,日常生活的诸多鲜活场面。20世纪的世界越来越小,世界大战、经济危机、意识形态的对抗之外,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历史图景。
忙碌一天的人们,衣服和手上都沾着工作的味道。白领人数剧增,似乎预示一个大多数人衣着整洁上班的时代即将到来。尽管城市已经很拥挤,但也没阻止乡村的人进入。在东京,每天可以看到训练有素的铁路工作人员将乘客推入车中,不浪费一寸空间。
被捕的音乐家站在牢房铁窗前,用牙刷指挥着她的抗议音乐。年轻牧师马丁•路德•金站在林肯纪念堂的台阶上,向世界宣告“我有一个梦想”。披头士、滚石乐队和鲍勃•迪伦的电吉他代表了第一代的舞台魅力。反主流文化成为20世纪别样的色彩,越走越远。
【媒体推荐】
是时候重新评估杰弗里•布莱内的工作,并考虑他在澳大利亚历史、政治和公共生活中的角色了。……杰弗里•布莱内把澳大利亚历史带入了国家层面的对话中。没有人会怀疑他是一个勇敢的公共知识人,不可多得的优雅作家和讲故事的大师。……他是率先写出这片土地(澳大利亚)广阔社会历史的人之一。
——The Fuss That Never Ended:the life and work of Geoffrey Blainey(edited by Deborah Gare etc.)
布莱内的风格就像乔治•奥威尔所推崇的理想状态:“(好文章)透明得就像一块窗玻璃。”
——《克兰蒙特书评》(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by John Derbyshire)
布莱内将各种不同元素编织在一起的能力使20世纪的短暂历史如此诱人。
——《加州书报》(California Bookwatch)
一个异常繁忙世纪的快速旅行。
——《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
布莱内以高超的技巧和优雅的文笔将20世纪的重大事件编织在了一起。
——《基督教世纪》(The Christian Century)
老科技的全球史 豆瓣
The Shock of the Old: Technology and global history since 1900
作者: [英]大卫·艾杰顿 译者: 李尚仁 理想国 | 九州出版社 2019 - 1
这是一部接地气的科技史,它着眼于无缘奖金和主流关注的科技(如波纹铁皮、人力三轮车、避孕套等)。这些器具在日常生活中显得平淡无奇,大部分是相当过时的老科技,或者是老科技结合地方需求改造后的产物,但长时间以来非常好用、不可或缺。
跳脱传统科技史的叙事藩篱,作者将目光投向模仿改造、保养维修等一贯被认为缺少技术含量但实际上影响深远的环节。通过数据对比和史料分析,严肃的科技史学者验证了你在实际生活中的感觉:被吹捧得新奇酷炫的科技或设备,往往水分满满不太实用。在科技的更替换新中,国族政策、军事目的、市场需求、企业利润,种种以往科技史不太考量的因素,可能比科研机构对科技的影响更多。
--------------------------------------------------------
一本书读完之后,我一般会把它塞回书架吃灰,转赠给朋友或者用来垫桌脚,但这本书是个例外。它属于用得着的书,我可以双手并举它,但凡遇见一个技术怪咖,“极客”或喜新厌旧的未来学家,就劈头盖脸地向他砸过去。
——西蒙·詹金斯,《卫报》专栏作家
作者的创新之处在于,聚焦在我们真正在使用的科技,而不是那些可能稍纵即逝却声称全新的科技事物。
——《每日邮报》
这是一部重要又好读的作品,大卫·艾杰顿用全新的眼光审视了科技本来的样子。他没有背诵发明史上那一长串尽人皆知的英雄伟迹,也没有理会那些一直在承诺却从未兑现的科技突破,相反,他强调日常世界的科技。要活在科技时代,这些日常科技恰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亨利·波卓斯基,《设计,人类的本性》作者
艾杰顿是一位通过经济学家的眼睛来观察历史的研究者。他既能给出V-2火箭的成本效益分析,也能挖掘出成百上千段像还在使用的人力车、肉品加工企业的屠宰作业线这样的故事。他让我们关注实际发生的历史,关注其中真实存在的利弊对比,他以这类细节驳倒了大量的科技神话(其中包括特氟龙、DDT、原子弹、摩托动力等),帮助厘清你的思路。
——戴尔德丽·麦克洛斯基,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历史与经济学教授
数学简史 豆瓣 Goodreads
Mathematics: The Loss of Certainty
9.6 (9 个评分) 作者: [美] 莫里斯·克莱因 译者: 李宏魁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3
20世纪最后一位数学史大师,
克莱因被最多读者阅读的一本书。
……
音乐能激起或平静人的心灵,绘画能愉悦人的视觉,
诗歌能激发人的感情,哲学能使思想得到满足,
工程技术能改善人的物质生活,
数学则能够做到所有这一切。
……
25个世纪以来,数学史上发生了三次危机:非欧几何对欧氏 几何的冲击、无理数的发现及数的扩张 、微积分带来的分析困境;集合论悖论和其他逻辑悖论出现……使得数学大厦一次次面临倒塌的危险……
本书探讨数千年来数学在直觉、逻辑、应用之间穿梭往复的炫目旅程,再现真实数学的发展过程,阐述数学的起源、数学的繁荣和科学的数学化,直到当代数学的现状:数学与确定性(逻辑,严密性,完备性)渐行渐远。
克莱因透过数学史上的大事件一步一步剥开数学思想与数学思维变迁的脉络。
……
数学不是天然的宝石,只是人工的。
在今天,绝大多数聪明人依然相信物理世界的真理与人类理性的严密,本书正是要打破这一迷信。
……
数学家靠的不是运算准确、迅速,而是数学思维——数学是一种思考方式。
克莱因能够几乎不借助公式,用数学来解析思想,将数千年的 数学探讨如此深入,非常之了得。
Red Famine 豆瓣
作者: Anne Applebaum Doubleday 2017 - 10
In 1929 Stalin launched his policy of agricultural collectivization—in effect a second Russian revolution—which forced millions of peasants off their land and onto collective farms. The result was a catastrophic famine, the most lethal in European history. At least 5 million people died between 1931 and 1933 in the USSR. But instead of sending relief the Soviet state made use of the catastrophe to rid itself of a political problem. In Red Famine, Anne Applebaum argues that more than 3 million of those dead were Ukrainians who perished not because they were accidental victims of a bad policy but because the state deliberately set out to kill them.
Applebaum proves what has long been suspected: after a series of rebellions unsettled the province, Stalin set out to destroy the Ukrainian peasantry. The state sealed the republic’s borders and seized all available food. Starvation set in rapidly, and people ate anything: grass, tree bark, dogs, corpses. In some cases, they killed one another for food. Devastating and definitive, Red Famine captures the horror of ordinary people struggling to survive extraordinary evil.
Messerschmitt Me 264 Amerika Bomber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Robert Forsyth / Jim Laurier Osprey Publishing 2016 - 9
As Europe plunged into World War II, Hitler or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a hi-tech secret weapon capable of taking the war across the Atlantic--the Messerschmitt Me 264. Chosen from designs for an "Amerika Bomber" tendered by Messerschmitt, Junkers, and Focke-Wulf, this ultra-long-range aircraft would be capable of attacking c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Just one month before the attack on Pearl Harbor and the American entry into World War II, Hitler was promising, privately, to wage a "new war" against the USA after his victories in Europe. Dazzling digital artwork and 50 rare archival photographs perfectly complement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fered by Robert Forsyth as he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intended role, and influence of the aircraft that Hitler planned to use to bomb New York City.
2018年12月27日 已读
飞机的概念到位了,资源和技术储备不足,关键部件迟迟不能完成,项目还是没法按期完成。1940年代的战争的作战方式,1934年就需要预见到,这就是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当然,美国人的资源底蕴和不受干扰的独特地理优势,使得他们可以用更短时间做出东西来对付战争需要,这就是开了挂的设定了。
2018 上图 历史 航空 英文
年羹尧之死 豆瓣
6.8 (16 个评分) 作者: 郑小悠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8 - 3
内容提要:
本书围绕着年羹尧与雍正君臣关系的演变历程,全面回顾了年羹尧一生从得意到失意的宦海浮沉:年少时科场高中,入仕后步步高升,在胤禛继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立下赫赫战功后位极人臣,但最终身死名裂。在此叙述之中,作品从新颖的角度,立体而真实地展现了年羹尧性格的复杂多面。
全书还依托奏章、信件、皇帝朱批等原始资料,立足于对史实的细致剖析,还原了雍正帝如何精心布下罗网,软硬兼施地分化甚至清洗年羹尧的军政势力集团,并最终下狠手诛杀年羹尧。此外,对年羹尧九十二款大罪中的虚虚实实,细致地予以客观分析,并对其死因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
名家推荐:
历史普及读物不容易写,既要有趣,又要扎实,还要引发思考。小悠的作品,达到了这样的
要求。
——郭润涛(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雅俗共赏,神形俱备。
——张帆(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
春荣秋叶落,古语剪灯香。
妙手追前史,殷鉴念尤长。
《年羹尧之死》——一位轰动朝野的人物史话。
——张志清(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
编辑推荐:
◎雍正曾向年羹尧誓言,二人要做“千古君臣知遇榜样”,可仅仅一年多之后年羹尧便被处死。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二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权臣年羹尧之死,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深不可测的帝王之心。
◎君与臣无法化解的矛盾,既源于不同性格的碰撞,更因为私人情谊与公务职责的难以调和。
◎揭秘年羹尧的姻亲关系圈和家庭生活,还原一个真实的年羹尧。
◎年羹尧在帮胤禛夺皇位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雍正如何步步为营、恩威并用地策划一场“倒年”运动?
◎为何说雍正具有“重度文字表演型人格”,而年羹尧具有“独立人格”?
◎年羹尧被定九十二款大罪,到底有几款属实?
失败的帝国 豆瓣 Goodreads
A Failed Empire:The Soviet Union in The Cold War From Stalin to Gorbatschov
8.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拉迪斯拉夫·祖博克 译者: 李晓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6
通过说明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和苏联精英们的利益、抱负、幻想、恐惧以及误解,祖博克对这个 20世纪最大的僵局提供了一种苏方的观察。除其他资源之外,他还利用最近解密的政治局记录、密码电报、日记和谈话录音,使本书成为从苏方出发对冷战进行完整地描述的第一部英文著作。《失败的帝国》呈现出的历史与西方胜利者所写的大不相同。
弗拉迪斯拉夫·祖博克认为,西方有关冷战的阐释,错在要么夸大了克里姆林宫的实用主义倾向,要么夸大了它的侵略性。通过说明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和苏联精英们的利益、抱负、幻想、恐惧以及误解,祖博克对这个20世纪最大的僵局提供了一种苏方的观察。除其他资源之外,他还利用最近解密的政治局记录、密码电报、日记和谈话录音,使本书成为从苏方出发对冷战进行完整地描述的第一部英文著作。《失败的帝国》呈现出的历史与西方胜利者所写的大不相同。
祖博克在此书中认为,自斯大林始,长期对苏联领导人的对外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革命-帝国范式,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和追求成为“社会主义帝国”这两大因素主导了苏联领导人在冷战中的决策。直至戈尔巴乔夫的出现,这一点才发生改变。另外,此书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作者认为在历史事件中,领导人的个人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比如,作者认为,戈尔巴乔夫太过于“浪漫主义”,正是他在追求与西方世界的“和平”这一问题上的天真导致了苏联的崩溃。如果换一个领导人,苏联还是会在全球范围内收缩,但可能仍然可以继续凝聚各加盟共和国及中东欧的部分国家,而不至于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的突然崩溃。
照进角落的光:行走在远古到中世纪的医学 豆瓣
作者: 孙轶飞 2018 - 10
编辑推荐
根据之前读者的反馈,编辑在此发布重要提示:
可爱的单身狗们,如果你还想继续享受单身生活,请不要阅读本书!因为读完之后,你很可能就会成为社交圈“博学红人”,脱单指日可待!
如胶似漆的情侣们,如果你不想恢复单身,请不要打扰伴侣阅读本书!因为本书的吸引力局不亚于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好的办法就是再买一本——一!起!读!
内容简介
如果没有医学,人类如同生活在黑暗的角落之中,当这缕光芒来临时,不仅照亮了健康之路,也带给我们的文化以丝丝温暖。
一种平凡的虫子如何被奉为神的“代言人”
神秘的古埃及人缘何成为*早的“吸猫一族”
“剁手党”竟然古已有之,他们是群什么人
为何说《爱在西元前》透露着让人唏嘘的味道
……
从生死一线的非洲大陆,到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从神秘的法老安眠之地,到满目疮痍的永恒之城
这本书无法帮你认识整个世界及人类发展史,
却可以教你打破知识的壁垒,用颠覆的角度解读既往的认知。
悲情宰相 豆瓣
作者: 梁启超 2016 - 11
他是开启现代化的改革者;他是传统帝国的裱糊匠;他是一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凝聚中心;他权倾一时、谤满天下,他就是悲情宰相——李鸿章。
本书文字涉及李鸿章的早年落拓、镇压太平天国、创办洋务运动,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指出李鸿章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够忍辱负重,但受制于那个时代,又不由让人感叹“以一人而敌一国”的无望与悲恸。唐德刚在《顾维钧回忆录》中也提到梁启超这句“以一人而敌一国”,可见梁先生对于那段世纪历史的描绘已经在史学界形成了共鸣。
本书新增雷颐五万字导读,补充更丰富资料,立体解析李鸿章一生。
2018年12月7日 已读
李鸿章刚刚去世之时,梁启超就以无比敏锐的眼光和宏大的视角给李的一生来了一个恰如其分的盖棺论定。其中的见识和观点,放在百多年后的今日,仍然让人觉得贴切无比。
2018 上图 传记 历史
尼安德特人 豆瓣 谷歌图书
Neanderthal Man
7.7 (14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 译者: 夏志 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8
以现代分子手段,重探人类演化路径
在“走出非洲”与“多地起源”的学说争论之间,持续追问“人之为人”的起源、演化与未来
◎ 编辑推荐
从提取古埃及木乃伊的DNA到测序尼安德特人的全基因组
从冷战时期的单枪匹马到全球大协作背景下的往来轶事
古DNA领域奠基人的一手回忆,一线 科研工作者的立体人生
◎ 内容简介
1856年,也就是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的三年前,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以东约10千米处的尼安德河谷,清理采石场的工人发现了一个头盖骨和一些骨头。几年后,这些遗骸被鉴定为属于一种已经灭绝的古人类——尼安德特人。他们是谁?大约于3万年前消失的他们,是否与现代人类有过混血?我们体内是否还留存着尼安德特人的古老基因?
本书的作者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通过古DNA技术,大胆且严谨地探索了以上问题。《尼安德特人》既是他对古DNA领域从兴起到日趋成熟的第一手行业记录,同时也交织着一位科研工作者,真诚面对困惑、失败、质疑、成功与更多未知的精彩经历。从古埃及木乃伊到获得第一个尼安德特人线粒体DNA序列,再到发表第一个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从瞒着导师开展实验,到冷战时期前往民主德国获取样本,再到全球科研协作背景下的交流轶事——帕博在古DNA领域30多年的探索,在“走出非洲”和“多地起源”学说争论之间,拉开了研究古老基因变异如何影响现代人生理的序幕,也见证了一位好奇于古埃及学的医学生到人类演化科研项目组织者的成长。请跟随本书追本溯源,一探我们如何成为人类,又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
◎ 媒体推荐
帕博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引人入胜的古遗传学研究发展,以及使该领域成为可能的技术革新。
——《科学》
《尼安德特人》展现了一个新兴科学领域的发展历史。
—— 卡尔·齐默,《纽约时报·书评》
如果有一个人的名字是与古DNA绑定在一起的,那非斯万特·帕博莫属……《尼安德特人》的出版及时,且行文流畅。必读推荐。
——《自然》
◎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由传奇科学家写就的经典之作。我每次与斯万特·帕博博士见面都能感受到他的激情,相信本书一定会带给你一次不同寻常的寻踪问祖的穿越之旅。
——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帕博用引人入胜的笔调,讲述了欧洲“尼人”基因如何流入世界各地现代人学业的精彩故事;看似匪夷所思,实则情理之中。有趣的是,我国近年发现的许昌人化石居然还发育出“尼人”特有的器官构造,令人深思。遗传学与古生物学联姻将精准描绘近代祖先的行走轨迹:是“走出非洲”,还是“多地起源”,抑或“边走边融”?
—— 舒德干,中国科学院院士
想了解人类的演化历史,想了解科学家是如何解密这一过程的,《尼安德特人》绝对是上佳的选择之一。
—— 徐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透过尼安德特人这个独特的小窗口,我们得以窥视人类演化的过往历程。想知道是什么铸就我们现今的样子,或许,你可以翻翻此书。
—— 邢立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
了解我们从何而来,才能知晓我们将往哪走。认真回顾人类过往的历史,将会拥有更好的明天。
—— 王石,万科集团董事会名誉主席
我们的先祖是什么模样?我们人类为何成为如今这般?其间到底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我们从中又能学到什么经验教训?读读《尼安德特人》吧!了解逝去的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 徐小平,真格基金创始人
科学家是如何通过DNA的蛛丝马迹来寻踪“断案”的呢?这部重建人类演化史的“科学历险记”能给我们想要的答案。
—— 李昌钰,刑事鉴识专家
什么使人类独一无二?科学家坚持不懈寻踪尼安德特人DNA,用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回望人类演化史的大门。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人类?看了此书你或许就会明白。
—— 黄晓明,演员
◎ 获奖信息
★入选《环球科学》2018年“最美科学阅读”榜单
考古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ree Stones Make a Wall:The Story of Archaeology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克·H.克莱因 译者: 林华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10
了解考古学、人类的历史与文明的经典入门书
考古学界领军人物、“最受欢迎的考古学图书奖”得主倾力之作
带你踏上考古环球旅行
在密林中寻找巨大的玛雅遗址,穿过秘密隧道走向失落的神庙……
真实的考古故事,比探险电影更精彩
——
【内容简介】
1922年冬天,霍华德•卡特成为第一个窥见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陵墓的人,他眯起眼睛,凑在他打开的小洞上,借着蜡烛的微光往里面看。到处都能看到金子的闪光。挖掘行动的赞助人卡那封伯爵拽着卡特的衣服,连珠炮似的问道:“你看见什么了?你看见什么了?”卡特费尽力气才说出:“我看见了奇妙的东西。”
古老而美丽的事物令人颤栗,吸引着一代代人接近它们、挖掘它们。
这本书涵盖世界上二十余个主要的考古胜地,以及重要的考古发现,我们将看到埃及法老的黄金面具,希腊帕提侬神庙里的大理石雕,墨西哥丛林中的祭献品……这些文物将尽可能客观地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过着怎样的生活、创造过怎样的文明,其中的一些文明又为何走向毁灭。
这也是一群“寻宝者”——考古学家——的传奇故事。1872年,谢里曼为寻找特洛伊,在土丘上挖开伤口一般的大沟;20世纪60年代,以色列人亚丁带领考古队攀上马萨达陡峭的山顶,用筛子筛了约3.8万立方米的泥土来寻找文物;2010年,这本书的作者克莱因与“太空考古学家”萨拉•帕卡克凝视卫星图像,在田野中发现公元2世纪罗马“铁甲团”的兵营遗址。
书中还展示了不断进化的考古技术,比如空中勘察、激光雷达、碳-14测年法,它们让更多遗址被发现,也让文物说出更多故事。作者还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回答了普通人的常见疑惑:你怎么知道在哪里挖掘?你怎么知道某件东西年代有多久?你找到的东西归你吗?
就这样,考古的故事带领我们向人类历史的上游跋涉,并为我们带来关于未来的启示。
——
【名人推荐】
极其好读……一些读者或许会突然想要冲出门去,拿上铁锹和铲子,冲向一个土丘或者垃圾堆。——《华尔街日报》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考古学已经成为人类最伟大的学科之一。它不断拓展着人类对历史的认知,以及我们对人类多样性的了解。克莱因是这个卓越领域的领导者,并且他懂得如何把故事写得准确而欢乐,这也是读者之幸。——罗伯特•福尔德,《国家邮报》
克莱因写得清晰易懂、富有信息量、满怀热情,为我们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还带来了一些工作现场的个人经历……作为一部新颖、价值卓越的考古学入门,这部书可以看作一项成功。——彼得•琼斯,《大众古典学》作者
有趣并且涉猎广泛。——《新科学家》
克莱因是一个老道的考古学家,在这部关于伟大考古发现的非虚构作品中,他让历史栩栩如生。从庞培到特洛伊,克莱因为观察这些著名挖掘提供了专业的视角。他不仅带你走过历史与发现,还想你呈现挖掘是如何组织的。如果你对考古学家是如何工作的感兴趣——包括在哪挖、如何挖等等——那你会迫不及待地想拿到这本书。——拉谢尔•卡特,图书部落
这部书拉着你的手,带你踏上一场神奇的考古环球旅行。你将看到有名的考古学家,探索传奇遗址,并且看到使用了前沿科技的新发现。考古学充满趣事,你一定要读一读《考古的故事》,这是一部由讲故事的高手写成的书。——萨拉•帕卡克,2016年TED大奖得主
《考古的故事》是一个富有经验的考古学家对这一领域的伟大发现的记录,快节奏而且令人着迷。这部书的读者都将被它吸引,无论他们的知识背景是什么。——乔迪•马格内斯,《圣地考古学》作者
在这本前沿、好读的考古学入门书中,埃里克•克莱因——世界上至为重要的考古学家之一——让人们可以一窥神秘而激动人心的考古学的幕后。读者将会看到世界上的著名遗址和发现,以及学到如何找到、挖掘它们,以及足不出户地为古物确定年代。——坎迪达•莫斯,《迫害之谜:早期基督徒如何虚构了殉难故事》作者
我爱这本书!《考古的故事》是一本伟大的读物,充满了有趣的故事。一部极其精彩的著作。——肯尼思•L.费德,《正确的过去:人类史前史入门》作者
克莱因讲述了文明与考古学的精彩历史——他对这一主题的知识是首屈一指的。——罗伯特•R.卡吉尔,《打造〈圣经〉之城》作者
一幅关于考古学前世今生的迷人画卷。这部书补充了学科内的空白,并且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考古学呈现在普通大众面前。——雷切尔•哈洛特,《圣经,地图与铁锹》作者
Levi Strauss 豆瓣
作者: Lynn Downey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2016 - 10
Blue jeans are globally beloved and quintessentially American. They symbolize everything from the Old West to the hippie counter-culture; everyone from car mechanics to high-fashion models wears jeans. And no name is more associated with blue jeans than Levi Strauss & Co., the creator of this classic American garment.
As a young man Levi Strauss left his home in Germany and immigrated to America. He made his way to San Francisco and by 1853 had started his company. Soon he was a leading businessman in a growing commercial city that was beginning to influence the rest of the nation. Family-centered and deeply rooted in his Jewish faith, Strauss was the hub of a wheel whose spokes reached into nearly every aspect of American culture: business, philanthropy, politics, immigration, transportation, education, and fashion.
But despite creating an American icon, Levi Strauss is a myst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an, and the widely circulated "facts" about his life are steeped in mythology. In this first full-length biography, Lynn Downey sets the record straight about this brilliant businessman. Strauss's life was the classic American success story, filled with lessons about craft and integrity, leadership and innovation.
2018年11月7日 已读
Levi's现在是牛仔裤的代名词,但在创始人在世的时候,人们并不是因为牛仔裤而知道他。虽然绝大部分第一手资料都在1906年的旧金山大火中被毁,作者还是花了很大精力通过同时期的其他间接资料设法还原了Levi Strauss这位传奇犹太移民的一生。即使没有牛仔裤,他也是一个极其成功的商人,在19世纪后半叶的旧金山商界和政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本书对于了解牛仔裤或者李维斯公司历史可能没有那么大作用,作为了解犹太人、移民和美国西部发展历史的参考倒是很好的史料。书里也提到了Chinamen在西部的遭遇,虽然和其他人几乎同时到达并参与西部开发,由于语言、宗教和文化的各种原因,华人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的付出和收获很不对等。美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包容性和公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传统,和我们文明的习惯很不兼容。
2018 上图 历史 美国 英文
国王的演讲 (2010) TMDB 豆瓣 Min reol
The King's Speech
8.2 (1515 个评分) 导演: 汤姆·霍伯 演员: 科林·费尔斯 / 杰弗里·拉什
其它标题: The King's Speech / 皇上无话儿(港)
约克郡公爵(柯林·菲尔斯 Colin Firth 饰)因患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这令他接连在大型仪式上丢丑。贤惠妻子伊丽莎白(海伦娜·邦汉·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饰)为了帮助丈夫,到处寻访名医,但是传统的方法总不奏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慕名来到了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杰弗里·拉什 Geoffrey Rush 饰)的宅邸,传说他的方式与众不同。虽然公爵对罗格稀奇古怪的招法并不感兴趣,首次诊疗也不欢而散。但是,公爵发现在聆听音乐时自己朗读莎翁竟然十分流利。这让他开始信任罗格,配合治疗,慢慢克服着心理的障碍。乔治五世驾崩,爱德华八世继承王位,却为了迎娶寡妇辛普森夫人不惜退位。艾伯特临危受命,成为了乔治六世。他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二战前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
启蒙到大革命 豆瓣
作者: [美] R. R. 帕尔默 / 乔·科尔顿 译者: 陈敦全 / 孙福生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 - 10
帕尔默等人所著的《现代世界史》初版于1950 年,广受好评,其销量在同类作品中始终名列前茅。它上溯欧洲古典时代,下及21世纪初,娓娓道来西欧如何在数百年里逐渐兴起,创造出一个辐射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诸方面的世界体系。该书视野宏大,内容广博,论述细密,见解深刻睿智,展示出历史的奥妙与魅力所在。
本册《启蒙到大革命:理性与激情》论述了从17世纪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进程。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从思想上解放了欧洲人的头脑,奠定了对理性、进步的广泛信仰,而开明专制、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则是这些信念的实践。
大国的崩溃 豆瓣
The Last Empire: The Final Days of the Soviet Union
7.7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沙希利·浦洛基 译者: 宋虹 四川人民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2017 - 5
1991年苏联的解体无疑是20世纪发生的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作者根据最近解密的老布什总统图书馆的绝密档案,包括总统顾问的备忘录和老布什与世界各国领导人的绝密电话记录,重新解读了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
本书挑战了关于冷战结束的传统观念,揭示了布什政府试图结束冷战、保全苏联作为其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伙伴的复杂游戏。
作者着眼于事件中心的四个人物—乔治·布什、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鲍里斯·叶利钦、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来讲述苏联最后五个月间发生的故事,这五个月改变了苏联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本书作者会多国语言,能够查阅英语、俄语、波兰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的文献,这让他能够站在一个特殊的立场来呈现一个关于苏联解体的全新的、戏剧性的故事。
美国世纪 豆瓣
The American Century: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1890s
作者: [美] 沃尔特·拉菲伯 / 理查德·波伦堡 译者: 黄磷 2008 - 9
本书作者以历史学家的洞察力和优美的文笔,深刻阐述了自1890年至1996年为止的美国历史。
书中清晰地展现了美国人从南北战争的重建中恢复元气后,如何在资本主义民主理念的指导下,一步步成长为世界头号强国的过程。
读者从本书中将看到这一百余年美国经济和都市的发展、社会和政治的变革、公民权力和自由的演进,了解到诸如美国的教育、医疗保健、民权、女权、种族财神、移民地位等等与普通美国人息息相关的问题是如何一步步得到解决的,还可以通过专栏部分对美国艺术、建筑、音乐、舞蹈、戏剧、诗歌、摄影、雕塑、体育、计算机技术和娱乐等的描述增进对美国文化的认识。
作者对形成“美国世纪”的重要条件——美国的对外和对内政策,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本书为原书第五版。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共三册) 豆瓣 谷歌图书
8.9 (9 个评分) 作者: 沈志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 8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是一部有关苏联74年兴衰历史的实证性专题研究著作,由22名中国学者合力完成,书中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共28个专题,总计约110万字。这部著作利用大量俄国解密档案,立足专题或个案分析,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以重构苏联74年历史兴衰的主要过程。
Area 51 - Black Jets 豆瓣
作者: Bill Yenne Zenith Press 2014 - 3
Area 51's most important military aviation developments are profiled in an illustrated format. When most of us think of Area 51, we think of aliens, UFOs, and controversial government cover-ups. It's easy to forget that, since the mid-1950s, the United States' famed extension of Edwards Air Force Base has served as a top-secret CIA testing ground for many of the most groundbreaking advancements in American military aviation technology. In Area 51 - Black Jets, author and military historian Bill Yenne offers the first fully illustrated chronology of Area 51's most famous aircraft projects, including Lockheed's U-2 "Dragon Lady" and SR-71 "Blackbird" reconnaissance planes, drones ranging from the early Lockheed D-21 to the modern-day General Atomics MQ-1 Predator, and the famous F-117 Nighthawk stealth fighter produced by the Have Blue program during the 1970s. Each project is given its own fascinating chapter illuminating the aircraft's development at this famed location. But beyond the aircraft themselves, Area 51 - Black Jets also covers a handful of the many classified experimental programs carried out at Area 51 over the years, such as Have Doughnut, Have Ferry, and Have Drill - secret undertakings that successfully reverse-engineered such enemy aircraft as the Russian MiG during the Cold War. Presented in beautiful hardcover format and illustrated with historic color and black-and-white photographs, diagrams, and maps, this book reveals Area 51 for what it truly is: a clandestine area for the United States' most cutting-edge technological innovators in military av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