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秦汉历史的教训 豆瓣
作者: 张荫麟 / 吕思勉 2018
秦汉如何在四百年间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年的历史走向?看梁启超、陈寅恪、吴晗、钱穆、易中天、黄仁宇、高晓松推崇的史学大师,中国史纲作者张荫麟、中国通史作者吕思勉联袂为你解读风云变幻的秦汉历史!
本书取自张荫麟、吕思勉两位先生的作品。由于张先生的著作《中国史纲》没有完成,因此本书选择了张荫麟先生所写的秦朝至西汉史,并以吕思勉先生所写的东汉史为补充。两位史学大师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秦汉时期的中国史实做了严格的选择和取舍,不做繁冗的考据,不做深奥的论述,只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秦汉时王朝的更迭、社会的变迁、思想的碰撞及历史进程中若干重大人物的活动。章节安排简要得当,文字运用简洁活泼,思想表述透彻通达,随时流露出作者的才情与用心。
大英帝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豆瓣
The Long Shadow
作者: [英]戴维·雷诺兹 译者: 徐萍 / 高连兴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6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影响是深远而不可被遗忘的。从本质上讲,英国卷入一战并不是直接为了祖国而战,而是基于道义的。对于英国而言,一战被看作是一场保卫自由和文明的原则战争,是慷慨地为其他国家的自由而战。
《大英帝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本既关注逝者,又关注现实的历史巨作。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戴维•雷诺兹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通过把英国人在一战中的经历放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进行分析,充满热情地向读者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20世纪,乃至现代社会在政治、经济、艺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深刻影响,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作者以平实而幽默的笔触讲述了一战的“另一面”,挑战了传统观点,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新的大英帝国。全书框架宏大,却充满了生动的细节描写。
投机时代 豆瓣
作者: (美)勞倫斯‧米切爾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8
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与其进步时代之后的金融崛起密切相关。其时,现代大型公司诞生,普通股为公众接受而成为财富的主要形式,证券市场从为公司兼并浪潮期间设立新企业提供工具,发展为驾驭企业的一种力量,经济发展由此从实业主导转向金融主导,迈入投机时代。这段时期的历史错综复杂,牵涉到行业的发展、金融的创新,乃至观念的更新与联邦政府的监管努力,最终体现为法制的演进。本书展示了美国公司资本主义构建的进路,尤其是联邦政府为制衡现代大型公司与证券市场的努力,介绍了重要的公司与证券立法议案的背景,提供了多面向、多层次的材料,是一部融会贯通的综合性著作。
阿波罗11号 (2019) 豆瓣 TMDB
Apollo 11
8.8 (131 个评分) 导演: 托德·道格拉斯·米勒 演员: 尼尔·阿姆斯特朗 / 迈克尔·柯林斯
其它标题: Apollo 11 / 阿波罗登月
艾美獎紀錄片導演托德道格拉斯米勒,率領製作團隊與美國太空總署及國家檔案館緊密合作,蒐集阿波羅11號登月50年來所有紀錄片段。過程中竟首度發現了從未曝光的70mm珍貴片段,以及超過11,000小時、記錄了整個登月任務的對話錄音。團隊更將這些重見天日的寶貴影像,以高至8K解像度進行數碼化修復處理,將阿波羅11號登月之旅,以前所未有最高清的質素呈現眼前!本片不但讓觀眾有如親歷其境地與岩士唐一起登陸月球,更踏出了電影史上紀錄片製作的一大步!
2019辛丹斯電影節:美國紀錄片評審團特別大獎(剪接)
青年斯大林 豆瓣 豆瓣
Young Stalin
7.7 (6 个评分) 作者: 西蒙·蒙蒂菲奥里 译者: 徐展雄 浦睿文化·民主建设出版社 2017 - 3
*英国科斯塔图书奖、法兰西学院奖、美国《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等国际大奖获奖作品!
*《纽约时报》《独立报》《泰晤士报》《观察家报》《星期天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标准晚报》等国际知名媒体年度好书!
*历时10年,走访9个国家23座城市,掌握最新披露的权威档案,以详尽的研究、动人的叙事重述斯大林的鲜为人知的成长历程,还原一部前苏联的史前史。
*国内第一本讲述“青年”斯大林的著作,是理解斯大林以及前苏联历史的绕不开的路径、绝佳的选择。
*“没有哪个历史学家能像蒙蒂菲奥里那样把我们领向斯大林的内心深处。”(《洛杉矶时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读后,推荐说:“对斯大林,我本以为了解得足够充分,但我错了。”
《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作者蒙蒂菲奥里历时10年,走访9个国家23座城市,掌握最新披露的权威档案,重述斯大林如何从鞋匠的儿子最终成为列宁的左右手这一鲜为人知的成长历程,还原一部前苏联的史前史。
斯大林是修鞋匠的儿子,有溺爱自己的母亲,以及给他带来童年阴影的父亲;他是神学院的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他是诗人,有着俊美的面容、忧郁的表情,深受女孩子喜欢,因此有过诸多的情人;他是西伯利亚流放者,是“逃跑大师”,多次从监狱和流放地逃脱……
蒙蒂菲奥里在《青年斯大林》这本权威著作中,以详尽的研究、一系列全新的第一手资料,和仿若狄更斯附体一般的叙事技巧,跌宕起伏地讲述了一个多面、矛盾的斯大林形象。
本书出版后,荣获英、美、法、奥地利等各国大奖,入选《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超过10家媒体的年度好书,是理解斯大林、苏联历史的绝佳途径。
沧桑十年 豆瓣
作者: 马识途 2006 - 6
在60年代到70年代的东方大国——中国,曾经发生过一场伟大领袖叫做 “史无前例”的大革命——“文化大革命”。这场的确是“史无前例”的大革命,是毛泽东主席亲自领导和发动的。没有人怀疑他老人家完全是出于“ 反修防修”的善良愿望和纯正动机,也没有人怀疑那些响应毛主席伟大号召起来造反的红卫兵是多么真诚和多么热情。但是把这一场革命放在公正无私的审判官——历史面前加以裁决,却已经有了结论。这就是中共中央于1981 年6月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这场所谓“革命”一开始,就把中国投入到一片混乱和荒诞之中,好像把中国一下拖回到最愚蠢、最荒唐、最野蛮、最黑暗的封建王朝时代里去了,一切法纪秩序和道德规范荡然无存,一切公认的是非标准完全颠倒,所有生产都几乎停顿下来,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几乎所有的曾经出生人死战斗过的忠诚的老革命,一夜之间,全被打成反革命,许多人被淹没在血泊之中,更多的人被抓被关,被批被斗,折磨得死去活来。多少革命元勋,封疆大吏,包括堂堂的国家主席和许多元帅,不明不白地死去。许多正直的人莫名其妙地被打成反革命,弄到死无葬身之地。而一些政治野心家和投机分子,却窃夺国家大权,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颐指气使,不可一世。一些跳梁小丑忽然加官晋爵,上蹿下跳,浑水摸鱼,胡作非为。多少悲剧、闹剧、笑剧一幕一幕地上演,几乎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身不由己地作了淋漓尽致的表演,每个人的灵魂都作了公开的展览。而这一切却都是以“文化大革命 ”的名义,在伟大领袖的亲自导演下上演的。这场悲剧直到他老人家撒手回天,“四人帮”被揪出来后,才落下了帷幕。 本书正是一个亲身经受那场“大革命”洗礼的老干部所写的实录,真实、公正、平允、客观地写下了当年他的所见、所受、所闻、所感,旨在给后世子孙留一点极可贵的、千金万金难买的教训,杜绝这样的悲剧的再发生。
1660~1832年的英国社会 豆瓣
English Society, 1660-1832
作者: (英) 克拉克 译者: 姜德福 商务印书馆 2014 - 8
本书一出版就被认为开辟了英国历史学研究的新时期。作者克拉克在这部著作中,首次把1660-1832年定义为“漫长的18世纪”,并全面阐述了他对于漫长的18世纪的英国社会的看法,1660-1832年间英国社会具有突出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英国正是在这一时期通过君主、贵族、教会的 密切配合使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形成。
它将极大地修正我们大多数现有的关于18世纪的看法……《英国社会》能够很好地展现出比刘易斯•B•纳米尔的《乔治三世在位时期的政治结构》更大的影响,而且其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
——约翰•凯尼恩,《现代历史杂志》
对任何关于处在“光荣革命”与《大改革法案》期间的英国社会性质的讨论而言,这本书都将是至关重要的……
——W.A.斯佩克,《教会史杂志》
由于其惊人的学识……《英国社会》将使得其他学者不得不重新调整他们对于18世纪英国政治的看法……我完全认同他最重要的观点,即很多史家错误地以世俗化的眼光来看待18世纪,没有人认识到宗教的重要性、深受欢迎的英国国教的影响力以及教会-国家关系的重要意义,就不能正确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
——H.T.狄金森,《英国历史评论》
中国总论(全二册) 豆瓣
作者: (美)卫三畏 著 2014 - 2
卫三畏是美国最早的来华传教士之一,在晚清中国生活了四十多年,作为其一生最具影响的著作,《中国总论》对清末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对外交往、地理物产、宗教艺术等方面作了系统论述,堪称关于传统中国的百科全书,被公认为美国人研究中国的最早的权威名著,“成为数代美国人认识中国的英文范本”。
你好小朋友 豆瓣
中国の子供達
9.2 (23 个评分) 作者: [日] 秋山亮二 小西六写真工业株式会社 1983 - 4
1980年代,日本摄影师秋山亮二用相机记录了温柔纯真的中国童年,并出版影集《你好小朋友》。
棉花帝国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8.2 (36 个评分) 作者: [美]斯文·贝克特 译者: 徐轶杰 / 杨燕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 - 3
2015年班克罗夫特奖获奖作品,王希、仲伟民、李伯重联袂推荐!
以棉花工业联动六大洲的历史描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程,
提出“战争资本主义”概念,颠覆“自由资本主义”的神话。
◎ 编辑推荐
☆ 2015 年美国历史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获奖得主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希教授、 清华大学历史系仲伟民教授作序推荐
☆《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经济学人》等多家媒体推荐,美国亚马逊畅销书
在这部跨越四百年,涉及七大洲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著作中,作者从棉花这种商品入手,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史是如何从民族国家史、殖民史、贩奴贸易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 内容简介
棉花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往往难以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但棉花产业的历史实际上是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理解棉花产业发展史是理解资本主义和当代世界的关键。本书作者斯文·贝克特通过叙述棉花产业发展的历史,解释了欧洲国家和资本家如何在短时间内重塑了这个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产业,并进而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的。
本书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史,内容涉及五大洲,将非洲的贩奴贸易和红海贸易联系在了一起,将美国南北战争和印度棉花种植联系在了一起。在贝克特波澜壮阔的巨著中,商人、商业资本家、经纪人、代理人、国家官僚、工业资本家、佃农、自耕农、奴隶都有自己的角色,贝克特清楚地表明,这些人的命运是如何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又是如何塑造我们现在这个存在着巨大不平等的世界的。本书告诉我们,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全球化”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
◎ 名人推荐
《棉花帝国》写于当代,谋篇布局却处处透出一种古典史诗的宏大气势……对于全球史领域的同行来说,《棉花帝国》树立了一个研究质量的标杆。
—— 王希,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棉花帝国》一书即是运用全球史方法解释现代世界起源的杰作,到目前为止,我认为这本书是运用全球史方法探讨重要历史问题的最成功的著作之一。
—— 仲伟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棉花及棉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产品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就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本书以生动的笔触,告诉我们近代欧洲的企业家和政治家是如何把棉纺织业变成最重要的工业部门的,而帝国主义、奴隶制、机器生产和工资劳动者这些近代社会中的重要现象都与此相伴。作为曾经的世界最大棉纺织业生产者,中国人应当通过这本书,了解这段历史。
—— 李伯重,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学识渊博,令人惊叹。
—— 奥尔罕·帕慕克
迷人而深刻……全球史就应该这么写。
—— 埃里克·方纳,美国历史学家
引人注目……贝克特令人信服地展示了欧洲贪婪的棉纺织品贸易是如何促成资本主义的出现的,在滋养棉花帝国的诸多实践与当今大型国际零售商生产商品的类似要素之间,建立了清晰的联系。那些渴望更多了解奴隶制在欧洲、非洲和美洲是如何和为何盛行的人会发现这本书非常有启发性。更好的是,那些从棉花帝国的遗产中受益、认为剥削和奴役工人相当令人不安的后人,将从中发现更多的灵感,可以努力实现一个更加公正和公平的社会。
—— 露丝·西蒙斯,布朗大学名誉校长
◎ 媒体推荐
非常出色……《棉花帝国》经过深入研究,可读性强,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无情扩张提供了新的见解。贝克特的文字优美,论点清晰而引人注目,不仅描绘了棉花资本主义的扩张……还写到了农田中的奴役劳工和工厂中受薪工人的状况。一项惊人的成就。
—— 托马斯·本德尔,《纽约时报》
非常重要……这是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在对棉花这一商品的研究中,在短期之内无人超越。正如贝克特所说,棉花产业是工业革命的“发射平台”。
—— 亚当·霍克希尔德,《纽约时报书评》
惊人的全面,信息丰富,同时还让人警醒。
—— 格伦·阿尔茨舒勒,《塔尔萨世界报》
有说服力……太棒了……贝克特的详细叙述没有遗漏一点棉花行业的丰富多彩的性质,同时还描述了棉花业对许多不同社会的影响。
—— 温迪·史密斯,《波士顿环球报》
《棉花帝国》证明斯文·贝克特是真正的全球历史学家中的新精英之一。今天的学术史很少是为公众写的。《棉花帝国》超越了这一障碍,不仅可以被学者和学生阅读,也适合普通知识阶层读者阅读。这本书在主题处理上丰富多彩。这本书结构非常优雅,原始资料和二手资料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内容多样。对国际趋势的概述与令人难忘的事件交替出现……贝克特的书让我希望有一部续作。
—— 丹尼尔·沃克·豪,《华盛顿邮报》
意义重大,非常漂亮……《棉花帝国》是今年最好的非虚构图书之一。
—— 卡伦·朗,《新闻日报》
在智力上雄心勃勃……历史学家的杰作。
—— 提摩太·申克,《国家》
一部非常详细、发人深思的作品。
——《书目》
分量大、信息丰富、引人入胜……贝克特的叙事技巧让资本主义的故事对所有读者都能保持新鲜和有趣。
——《出版商周刊》
贝克特对棉花经济的近距离研究为资本主义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模型,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奴隶制和殖民主义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的一部分……有价值的贡献。
——《柯克斯评论》
◎ 获奖信息
★ 2015 班克罗夫特图书奖
★ 入围 2015 普利策历史学奖最终名单
★ 《纽约时报》2015 年十佳图书
★ 《经济学人》2015 年最佳图书
......
埃及四千年 豆瓣
The Story of Egypt
5.8 (6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安·弗莱彻 译者: 杨凌峰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 - 3
《出版人周刊》2016年最佳图书
《科克斯书评》2016年年度好书
《图书馆杂志》2016年度十大好书
《华盛顿邮报》《卫报》《独立报》等30家知名媒体联名推荐
BBC古埃及历史纪录片《帝王谷里的生与死》完整原著
破解四千年古埃及王朝兴衰秘密的里程碑式巨作
★内容简介
埃及——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体,其古代故事跨越了四千多年的历史时段,而这一历史时段又塑造了日后整个世界的形态。英国古埃及研究权威、BBC古埃及历史纪录片首席讲解乔安·弗莱彻教授将古埃及的往事连缀成书,完整地讲述出来,记录王朝的兴衰沉浮,并将古埃及人的整个世界呈现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理解的一个历史情境之中。
本书是乔安•弗莱切的代表作,作为英国BBC该书电视台相关古埃及解读的系列节目的原著,因此具有BBC纪录片式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全书以古埃及4000多年一代代的王朝为阶段,按时间推行的王朝兴衰为轴线来讲述不同王朝的情况,根据考古实物,如壁画、神庙、金字塔等,以及各类出土的文献来还原每代帝王的生活和王朝的发展,同时会记录当时民众的世俗生活。全书按照历史上的王朝分目,共分为20个章节,再现了公元前埃及的数千年历史,是目前国内首部完整讲解古埃及历史的权威之作。
★编辑推荐
国内首次完整解读古埃及四千年王朝历史发展的里程碑式巨著
英国古埃及研究权威 BBC古埃及历史纪录片首席专家代表作
囊括古埃及全部重大历史进程 完全解密埃及文明的核心源流
★媒体推荐
《埃及四千年》中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内容。——《华盛顿邮报》书评人 迈克尔·迪达
乔安·弗莱彻教授极富热情与感染力,本书探讨了她心目中“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卫报》
弗莱彻的热情与学识无可否定,本书延续了其平易近人的一贯风格,一如她此前讲述的纪录片:《帝王谷里的生与死》。——《独立报》
对这个创造了木乃伊、金字塔与象形文字的文明,弗莱彻有着深刻而广博的了解,如果你对它们怀有兴趣,那么本书不会让你失望。——《出版人周刊》
全书叙述紧密清晰,利用了大量的出土文物作为例证,尤为值得瞩目。这位权威作家以井井有条
的年表与生动详尽的故事,将她渊博的学识娓娓道来。若你有志于埃及学,本书将是上佳的选择。——《科克斯书评》
美孚石油公司史 豆瓣
The history of the standard oil company
作者: [美]艾达•塔贝尔 译者: 肖华锋 / 方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2
◉内容简介
本书以调查报道的方式,披露了洛克菲勒及美孚石油公司建立石油垄断的种种手段和累累劣迹。塔贝尔花费了五年的时间,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分析,以及对相关人员的走访,向人们清晰地揭露了洛克菲勒靠非法牟利而发迹的所谓“美孚石油方式”。然而,其写作手法并非义愤填膺的谴责,她以翔实的数据,冷静、客观的笔触,实事求是地勾勒出了石油垄断帝国的发展史,以及洛克菲勒集团的全貌。
◉媒体推荐

《美孚石油公司史》就像故事一样有意思,又比商业小说更具传奇色彩。它讲述了美孚石油公司崛起、发展,最终称霸的历史。塔贝尔小姐试图站在不同的立场还原这段历史,而她的文字,正是对洛克菲勒先生“石油业属于我们”的说法的有力指控。——《纽约时报》

塔贝尔的系列调查报道引发了轰动。1911年,最高法院在根据她的报道进行追踪调查后,作出了解散美孚石油托拉斯的判决。这次判决,是塔贝尔的巨大胜利,也是洛克菲勒的重大失败。塔贝尔亦因此被视为现代调查性报道之母。——《华尔街日报》

非极尽铺陈之能事,难以将塔贝尔小姐的成就诉诸笔墨。描述事实如此谨慎,褒贬观点如此理智,她的这本书,似乎已达到工业史写作的最高水准。——《经济学杂志》
◉编辑推荐
◒美国黑幕揭发运动代表作品
《美孚石油公司史》为艾达•塔贝尔于《麦克卢尔杂志》刊发的系列文章结集,与林肯•斯蒂芬斯的《明尼阿波利斯之羞》、雷•贝克的《工作的权利》一道,揭开了美国黑幕揭发运动的序幕。
◒导致美孚石油托拉斯解体,推动美国反垄断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美孚石油公司史》的出版,将该公司在垄断石油业的过程中采取的不公正手段展示在公众面前,让美孚石油托拉斯无法再逃脱法律的制裁。美国最高法院以本书为重要依据对美孚石油公司进行调查,最终作出了解散托拉斯的判决。
◒开创现代调查性报道新范式,新闻学必读经典
艾达•塔贝尔花费了五年的时间深入研究各类文件资料,亲自对事件相关者进行采访调查,报道内容理智客观,全面而真实地呈现了美孚石油公司的成长史,让读者既能看到洛克菲勒身上的非凡品质,也能了解其为达目的而使用的各种违约、违法的手段。塔贝尔亦因此被称为现代调查性报道之母。
从丹药到枪炮 豆瓣
The Gunpowder Age: China, Military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 in World History
作者: [美]欧阳泰 译者: 张孝铎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3
【内容简介】
用火|药烧出来的一本奇书。打通中国枪炮进化史,颠覆“鞭炮帝国”刻板印象。从皇权到共和,“玩火”是重点。刷新中国火|药历史,讲透火|药政治,说清火|药经济、重现火|药战争、细看火|药技术。从丹药到枪炮,复盘当代中国要看懂的历史K线图。
为什么中国黑科技造就西方霸权?宋元明火枪战争为何被彻底遗忘?中国大炮如何力挽狂澜,在1661年中荷战争中大展神威?欧洲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击败中国?从唐朝炼丹炉到北洋旗舰定远号,中国从辉煌坠落到屈辱深渊。从君士坦丁堡沦陷到滑膛枪诞生,欧洲在战火洗礼中极速崛起。中国,西方,在军事格局上分道扬镳,大分流颠覆了经济、社会、政治与文明,散落在历史聚光镜下的火枪粉末,引燃思想火光,照亮技术变革。从丹药到枪炮出乎意料的命运,呼应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从火器锻造到文明的冲突,重构军事史上真实的中国。
显而易见,中国一度是世界上富有、技术先进、国力强盛的国家。然而,中国是怎么在18、19世纪丢掉优势,让位于西方的?世界史上的西方崛起和中国衰落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心结,也是一个全球热议的话题。欧阳泰之前的作品《1661,决战热兰遮》,就是以具体战役为原点,探索中国军事与发展模式的真实状况。《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则通过聚焦于火器战争,试图解释中西大分流这一问题。
黑火|药的源头可追溯到中国炼丹术。中国炼丹师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意外发明黑火|药。自公元900多年第一次用于战争,黑火|药时代开始,到公元1900年左右被无烟火|药取代,黑火|药时代结束,前后长达千年。考察黑火|药时代1000多年的历史,能够重新让我们思考西方是如何崛起的,中国又是如何“停滞”的问题。
很多著作中一直广泛流传一种说法: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没有把它用于战争,也没有多少技术创新,所以火|药技术裹足不前。黑火|药传到西方后才被欧洲人开发应用,改变了世界军事格局。欧阳泰认为这是一个“文化迷信”,实际上,早在火|药技术传入西方几个世纪之前,中国就研究了火|药的多种用途,有军用的,也有民用的,技术创新也未曾中断,明朝甚至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火|药帝国”。 1550—1700年,东西方在军事技术上实力相当,直到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初,中国处在一个战争数量下降的“平靖时期”,而欧洲经历了一连串激烈的战争,中国和西方的军事模式才分道扬镳,出现“军事大分流”(Great Military Divergence)。
欧阳泰试图从中国的历史中找到一种军事模式,考察中国和西方的“大分流”(Great Divergence),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周期性的兴衰。他不仅着眼于中国,而且有意把亚洲、欧洲的军事史也纳入讨论,不单追问为何中国被西方越落越远,还要追问为何西方和东亚分流改道。欧洲的军事发展并非一条简单的轨道,中西两方都互有影响。在任何情况下,军事现代化的动力都不该被狭隘地理解为西方化。世界史上的这一进程为火器时代的所有国家都留下了痕迹。
《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作为美国汉学家欧阳泰(Tonio Andrade)以火器演变视角,讲述中国历史的重量级作品,获美国军事史学会2017年杰出图书奖。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更新知识地图,拓展认知边界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 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上下册)》(平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美] 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美]罗伯特·L. 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平装+精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建构一个理想世界》[荷]鲁特格尔·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版)》(平装+精装)[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美] S.N.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美]尼尔·波兹曼
29《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美]欧阳泰
30《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美]托马斯·斯坎伦
31《起源:万物大历史》[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32《认知工具:文化进化心理学》[美]塞西莉亚·海斯
33《简明大历史》[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美]威廉·麦克尼尔 主编
34《专家之死》[美]托马斯·尼克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荷]弗雷德·斯皮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1.这本书凝聚了美国汉学家欧阳泰(Tonio Andrade)对中国军事历史的沉思。西方人看中国,打破国人偏见。欧阳泰受叙事史学(Narrative History)影响颇深,这从本作精彩的叙事、微观历史细节的完备可以窥得。复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馒头大师张玮、贾雷德·戴蒙德、卜正民等推荐阅读。
《从丹药到枪炮》从中国枪炮演化视角,讲述公元10世纪(宋朝)到20世纪(晚清),整个1000年的火器战争时代。丰富且深入地解读了中国军事变迁、中西交流与冲突、东西方军事大分流等热门话题。获美国军事史学会2017年杰出图书奖。
作者欧阳泰学术背景深厚,师承汉学宗师史景迁、欧洲史宗师帕克,是海外中国研究专家,在社科院讲座曾引发热议。这部作品在美国和台湾出版后争议不断,戴蒙德、卜正民、泰勒·考恩、金世杰、约翰·威尔斯、黄一农等知名学者点评并推荐。
《从丹药到枪炮》是欧阳泰迄今为止成熟、完整的一部作品。与之前的作品相比,《从丹药到枪炮》更深入地研究了中国的军事历史,将中国与欧洲的军事变革脉络进行了比较。论证中国军事活力更深入与持久,打破西方中心论。
2.极客范儿。一本讲述火|药历史,充满火|药冲突,研究火|药细节,封面也是火|药“烧”出来的奇书。一反“古代中国只有鞭炮没有枪炮”常规印象,带来崭新的知识冲击与视野拓展。
不同于国内学者既定思路,以西方人的视角,告诉读者能打才是硬道理——战争频率和军事技术发展水平,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角度新颖,用数据代替感官分析,给人更深层次的启发。
从技术与军事角度切入中国历史,这与绝大部分从文化角度,讨论中西方历史进程的作品完全不同。不掉书袋,好读,具备极客范儿,有激情也很犀利。
揭示火枪、火炮遍及中国古代战争的真相,火|药“烧”出来的设计效果配合内容,带来全新的知识冲击与视野拓展。
3.以小见大。囊括皇帝、数学家、诗人、儒者、经济学家、政客、物理学家、作家的火器创意,从火铳、火炮、火枪等微观事物入手,研究东西方文明冲突、各领域交互发展的宏大主题。
从热兵器细节写起,讲火器起源、火铳制作、火炮铸造、火器战术、火枪发明、火器战役剧情等,细致入微,有料有趣。
从关键事件写起,讲宋朝武器库爆炸、宋金襄阳之围、蒙古战争、鄱阳湖水战、两次中葡冲突、雅克萨之战、鸦片战争、黄海海战等,激烈好看。
从重要人物写起,讲成吉思汗、火器皇帝朱元璋、徐达、勇敢者腓力、英王亨利五世、数学家欧拉、亚当·斯密、精通火铳的王阳明、郑芝龙、郑成功、李鸿章、林则徐等,博学多闻,启发性强。
从文明进化写起,讲宋朝人下颔和当代人很像,进化出了“现代覆咬合”,其文明程度与火器发展密切相关。讲火枪轮射的战术在中国一直是传统,有力地在军事领域守卫了文明进程。猎奇新鲜。
从数学、物理、弹道学和技术革命写起,讲西方启蒙思想和实验科学对西方军事崛起的巨大推动力,将中国史与全球现代化融合起来,视野开阔,引人遐思。
4.重置思维。击穿“儒生不会用枪炮”“欧洲军事碾压中国”的误区。脑洞大开、观点激进的好书。
脑洞大开,颠覆传统思维:如中国古代火枪火炮普及度很高;宋朝大事故首都武器库爆炸;王阳明、邹守益等明朝儒学大家非常善于使用火铳(佛朗机铳),荷兰人1661年惨败于中国大炮;欧洲殖民者的巨大优势是“棱堡”,棱堡是西方人发明的守城战术等等。这些新奇、烧脑的历史细节,足以让有兴趣的读者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此书。
5.性价比高。一本书+一个通宵,打通世界枪炮进化史。揭示中国为何落后,西方如何崛起。
一个通宵,完全摸清世界枪炮发展脉络。往浅了说是看懂热兵器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历程,往深了说是理解中西技术发展的交互模式,对喜欢中国历史、中西发展、技术变革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本实用的书,爆了中国历史的猛料,是真正的刚需。
6.代入感很强。时间跨度大,故事新奇曲折,战争场景还原度高,让人身临其境。
炮击、火攻、爆炸、围城、海战是这部作品的高频词,治国方略、知识架构、经济组织、财政结构、通信与交通基础设施等背景词,也卷进欧阳泰的复杂文本中。在1000年的时间跨度里,无数经典军事场景被重现,涉及的背景知识包罗万象又细腻微妙,让这部作品具备了很强的代入感。
7.文风解腻,内容解渴。娱乐性强,好读减压。带动好奇心,发明、战争的故事有悬疑有线索。
写东西方各个时期、各个朝代的火炮火枪故事信手拈来,内容不拖沓,轻松好读。
战争冲突有剧情有细节,寓紧张于娱乐,起伏反转豁然开朗,焦灼细腻可比高帧率影像。
穿长袍的中国古代儒者,一样可以拿起火枪,对付敌人,打破常规观念。作者从一开始,也就是宋朝兵器库大爆炸就设置悬疑与线索,以时间顺序不断演绎,火器的故事也步步展开。
主线支线交替,东西方皆备,火器战争时代的兵器与故事大典。权威、有料、令人眼前一亮。
---------------
【赞誉推荐】
“《从丹药到枪炮》是一部极具突破性、学术功力深厚且文笔流丽的作品。这本书对读者来说价值很大,尤其是对军事史充满好奇心与热情的读者。”
——《华尔街日报》
“在对亚洲和西方军事创新的深入比较与研究中,欧阳泰挑战了传统观点。所谓的传统观点是:西方文化本身,很大程度上就能解释西方在‘后中世纪时期’的全球优势。”
——《南华早报》
“在历史学家的视野里,技术的进步多半来自于战争的需要。欧阳泰教授纠正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看法,即中国人发明了黑火|药,但没有用在军事上。《从丹药到枪炮》证明,中国在18世纪后相对于欧洲的衰落大概跟战争数量的下降有关,而欧洲则因为高频的战争持续了技术的进步。”
——张军(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中国发明了火·药和火器。而在19世纪,西方是如何超越并击败中国的呢?《从丹药到枪炮》对于研究、解决这一未解之谜是不可或缺的。”
——贾雷德·戴蒙德(思想家,《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
“我们有了一个从欧亚大陆两端重建的火器发展历史。欧阳泰是个谨慎的优秀历史学家,同时也充满讲故事的热情,他认为火器战争时代由中国和欧洲共同缔造——让争议开始吧。”
——卜正民(加拿大汉学家,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1840年之后,中国人做过很多反思: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就事论事的角度:中国既然是被西方用大炮轰开国门的,那么为什么不看看我们在火|药发展历程中是怎么落后的?”
——张玮(馒头说创始人、《历史的温度》系列作者)
“这是一本出色的书,充满了历史、科学和政治经济……这是中国和欧洲火器演变的平行历史,着眼于解释更大的文明结构。”
——泰勒·考恩(美国经济学家,入选《外交政策》“全球100位思想家”)
“欧阳泰消解了许多人的某种观点——在中国的历史中,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军事技术的发展。欧阳泰并不是第一个提出中国文化与技术发展相辅相成的学者,但他在这个方向上所做的引导工作,迄今为止,比任何学者都要深刻。”
——梅兆赞(《泰晤士报》资深撰稿人)
“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也是我多年来读过的最令人心动的进行中西比较研究的军事历史著作之一。这本书的读者,能从中国早期火器的历史中学到许多美好的东西。中国在17世纪始终具备挫败欧洲淘金者的能力。欧阳泰为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了原创性的重要贡献。”
——金世杰(古根海姆奖得主,威尔逊中心研究员)
“《从丹药到枪炮》是一个重要的修正主义历史读物,它汇集了大量新的信息与解释,并将成为必不可少的读本——备受欧洲和中国早期现代史学者的争论。”
——约翰·威尔斯(美国汉学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荣休教授)
“《从丹药到枪炮》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学术精品,关注的主题实为中西间的‘军事大分流’,内容很好地体现了学术‘预流’,史料选择精准而兼顾生动。该书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通俗易懂,在赋予读者别致的阅读情趣同时,以大历史的格局和比较军事史的视角来研究东西方的大分流,见解独到。”
——张晓东(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一本从头到尾都很有趣,也写得平易近人的重量级好书。……恭喜欧阳泰写出这样一本具有启发性的书,不仅学界都深受感动,同时他也证明了研究中国史就该重视军事史,而且中国军事史是世界军事史的关键要素。”
——杰里米·布莱克(英国历史学家)
“欧阳泰这本吸睛的新书翻转了我们许多关于火器战事与西方军事革新的固有观念。他检视了火器在中国与欧洲的发展史,藉此证明中国也曾为了适应自己的需求而屡屡进行实验,并且采用新式火器。只不过,如此重视变革的中华帝国最后居然成为自身军事成就的最大受害者。任何人若想了解战争、社会与国家之间在亚洲或欧洲的关系,都非读这本书不可。”
石康(美国历史学家,南密西西比大学战争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
“欧阳泰不只打破传统军事史的地理边界,大幅拓展其研究领域,提出了一种观照全球的研究模式,而且也以强而有力的方式提醒我们,战争史研究不只是让我们看到战场上的输赢而已。……任何人如果想要了解战争与社会之间长期的共同演化关系,还有这与世界史的那些关键问题有何关系,最好赶快看看这本书。”
——大卫·费德曼(美国历史学家,《亚洲研究季刊》专栏作家)
“欧阳泰新作《从丹药到枪炮》的写作风格一如《决战热兰遮》般深入浅出,但又视野宏大。作者利用庞大的文献资料钩画出东、西方战争的统计资料,呈现了他所谓的‘大清和平时代’,以及东、西方在火器上所产生的‘分流’。中国早于欧洲所发展出的连环射击战术、朝鲜火枪兵在雅克萨战役扮演的角色等等议题,都具体响应了全球史的‘大分流理论’,也展现了作者对史料的掌握与说故事的能力。简言之,这是一部对于中国军事史有卓越贡献的著作。”
——黄一农(历史学家,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从‘热兵器’的视角切入,欧阳泰以细腻的文笔和丰富的证据,论述中国由宋代至元、明时期曾经有过的先进地位。随后他指出明代中期、清代中期的两段和平安定,松弛掉武器研发的热度。相对地,西方国家却在战火频仍中脱胎换骨,武器与战技日新月异,东方与西方的‘大分流’于焉加剧。《从丹药到枪炮》聚焦于全球化发展历程中的军事层面,强调竞争的意义,令人不禁想起二次大战结束后,著名经济史家内夫(John U. Nef)的名著《战争与人类的进步》(War and Human Progress: An Essay on the Rise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值得读者省思。”
——陈国栋(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这本书在西方学术界造成相当大的轰动。在论述中西军事的消长上,作者将亚洲史与欧洲史对照起来讨论,提供一个比较性的开拓视野,书中颇有创新与推翻前人之处。例如,过去对于中国在军事上的积弱不振,常会用文化的解释,认为是因为儒家推崇和平思想所造成。可是作者指出,自宋代开始,中国有好几百年都没有停止过军事上的创新,领先西方长达四、五百年。”
——王成勉(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特聘教授)
“《从丹药到枪炮》探讨一千年火器技术的发展,透过火器的使用,重新审视东西方科技史的变革,从军事史角度对于所谓‘大分流’理论—近代西方何以兴起?中国为何衰败?做了重要的修正与补充。作者有别于前人研究,认为历史上中国与欧洲一样深具军事创新的能力,在1550-1700年期间,双方军事实力仍旗鼓相当。近代中国积弱不振主要是自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中国进入将近一个世纪的长期承平,军队战力因此减弱,军事革新迟缓,遂无法应付来自于工业化西方列强的军事挑战。作者欧阳泰是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中国近代史名家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及十六到十七世纪欧洲史专家帕克(Geoffrey Parker),所以能兼治东西方历史,写出这本深具启发性的好书。”
——杨维真(台湾“国立中正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
理解早期文明 豆瓣
Understanding Early Civilizations:A Comparative Study
8.0 (5 个评分) 作者: (加)布鲁斯·G. 崔格尔 译者: 徐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对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商代中国、墨西哥谷地的阿兹泰克及周边人群、玛雅、印加和约 鲁巴等七个记载最丰富的早期文明,进行了详尽的比较研究。对于不同文明的社会政治组织、经济制度、宗教和文化等问题,提出了许多令人惊异,发人深省的卓见。与此前研究不同的是,本书对不同文明的相同和相异之处给予了等同关注。本书尤其注重阐释早期文明中人类行为的相似和相异之处,到底能告诉我们什么。
书中诸多发现不仅质疑了对早期文明的当前理解,也对现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理论基石提出了挑战。
皇帝圆舞曲 豆瓣
7.9 (9 个评分) 作者: 高林 东方出版社 2019 - 3
本书多角度地展示了十九世纪后期欧洲的社会画卷,追忆了一战前老欧洲最后的和平与繁荣,通过对伏尔泰、腓特烈二世、拿破仑三世、俾斯麦、威廉二世、弗兰茨•约瑟夫皇帝、弗洛伊德、普鲁斯特等人物性格、命运、事业的细致梳理和精到分析,作者对这一时段的历史进行了极富新意的解读,一个个被湮没的历史细节被呈现出来。书中,哈布斯堡大君主国超越民族与人性狭隘的高贵理想,维也纳优雅懒散的风气,上流社会耽于享乐而绝望的情绪;普鲁士帝国崛起于铁与血却成为遗响的黯然命运;罗曼诺夫王朝摇摆于东西方之间的彷徨;以及诸多政治人物在十九世纪的最后谢幕,距离今天的我们虽然遥远,却犹如天鹅绝响,具有激荡心灵的冲击力。阅读本书,我们未必能得到关于人生与世界的具体答案与知识,却仿佛经历了一次异常充实的古典之旅,体会当今社会早已消逝的理想与文明。
定西孤儿院纪事 豆瓣
9.4 (74 个评分) 作者: 杨显惠 花城出版社 2007 - 3
定西专区是甘肃省1958年到1960年饥荒的重灾区,灾难的三年过去,定西专区紧急成立了一个专署儿童福利院,接纳了几百孤儿。同期,定西专区的各县、镇、重灾县的各人民公社都成立了儿童福利院或是“幼儿园”。这些大大小小的儿童福利院收容了大约五千左右的孤儿。 杨显惠在本书中以忠实史料事实和当事人陈述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一个个具有高度典型性和独特性的作品。完全是白描的手法,纪实性的语言,平实的语调,将一幕幕饥饿与死亡的惨烈情境撕裂在人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