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皮毛、财富和帝国 豆瓣
Fur, Fortune, and Empire: The Epic History of the Fur Trade in America
作者: [美]埃里克·杰·多林 译者: 冯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5
★★★荣获奥斯卡十二项提名的《荒野猎人》背后残酷、血腥的皮毛交易史,更是一部北美殖民扩张的历史
【内容简介】
在《毛皮,财富和帝国》一书中,埃里克·杰·多林记录了旧的毛皮贸易的兴衰。海狸、海獭和水牛被屠杀,它们珍贵的毛皮被制作成奢侈的帽子、大衣和雪橇毛毯。阅读这本书,就可以理解殖民者是如何开发、利用北美殖民地并在此定居,以及在此过程中原住民印第安人也因毛皮贸易的兴起而交替地变得 富裕或者被剥削。正如多林都揭示的,既是经济的灵丹妙药也是一种造成毁灭的药剂的毛皮,与美国历史上的诸多关键性事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法国与印第安人之间的战争,美国革命,1812年战争,同时也和天定命运的拖拽和西部开发有关。
【本书获誉】
本书与多林另一本关于美国捕鲸行业历史的著作相得益彰……作者梳理了能够提供皮毛的哺乳动物在美利坚合众国的崛起与扩张中发挥的作用……对一段容易被忽视的血腥年代的精彩而及时的描绘。
——里克·伯恩斯(Ric Burns),纪录片制片人
埃里克·杰·多林对于这个国家的皮毛交易历史的精彩论述是关于这个美国最令人着迷的行业之一的最受欢迎的流行历史著作……昨日胜景的完美重现!
——詹姆斯·A.汉森(James A. Hanson),皮毛交易博物馆首席历史学家
出色的叙事技巧,将美国皮毛交易在经济、环境和政治层面的丰富内涵融合进引人入胜的故事……历史题材写作的最高境界。
——彼得·德鲁米(Peter Drummey),马萨诸塞州历史学会斯蒂芬·T.赖利图书馆馆长
《皮毛、财富和帝国》内容全面、研究深入,是关于北美洲皮毛交易的可读性极高的历史著作,这段历史是解释美国成为一个大陆国家的关键一环。
——罗伯特·M.尤里(Robert M. Utley),国家公园管理局前任首席历史学家
北洋夜行记 豆瓣
7.1 (14 个评分) 作者: 金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11
2016年夏天,北京潘家园一个旧书商离奇死亡,案发现场发现了一本从未公开过的民国笔记。笔记记载了北洋年间一系列罪案实录和神秘事件调查。旧书商生前好友金醉是一名都市传说研究者,他发现,笔记中暗藏了一些被历史忽略的真相,以及众多显赫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这本笔记的主人属于一个隐秘群体——夜行者。
被皇帝赶出宫的太监、因饥荒逃到北京挑粪的河南人、被军人欺凌的巡警、在五四运动当天经过赵家楼的车夫……这些煌煌史书里的毛边、历史车轮上的泥垢、时代主线边缘的墨点,在《北洋夜行记》中一一登场,成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的主角。而大名鼎鼎的鲁迅、胡适、老舍、周作人、袁世凯之子袁克文……则在故事的某个转弯不经意掠过,像是对这些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曾经存在的见证。
《北洋夜行记》展现了不一样的历史——史书往往属于王侯将相和因果关系,但真相往往只有经历者知道。
2018年10月15日 已读
借古讽今,不知道怎么能够通过审查出版的。考据还是比较到位的,连杨浦区的八埭头这么冷僻的事情都知道。
2018 上图 历史 小说
宗室王公与清末新政 豆瓣
作者: 周增光 华夏出版社 2018 - 8
清末政治改革与辛亥革命是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领域,在革命党、立宪派的相关研究日趋深入的情况下,对于清廷和满族权贵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本书以当时地位显赫、权势亦大的宗室王公与清末新政为选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对以往研究的明显推进和深化。作者围绕研究主题,着力收集各类资料,包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未刊档案和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档案等,利用了如《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等新刊史料,重点论述了身处清末大动荡中的宗室王公的政治心态,他们在清末军政改革、预备立宪等方面的作为,剖析了其与清末满汉权力格局变迁的关系,及其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选择等问题,立意新颖,丰富和充实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
1913 豆瓣
1913,In Search of the World before the Great War
作者: (英) 查尔斯·埃默森 译者: 杨楠 中信出版社·见识城邦 2017 - 9
【内容简介】
1914年,一场大战粉碎了世界经济秩序,撕裂了欧洲,削弱了它的全球优势,而1913年是它的前一年。但在这部富有启发性的历史著作中,作者将1913年的世界从那种“战争序幕”的狭隘观点里解放了出来,揭示了它的本来面目。
1913年的世界,远比我们记忆中的更现代,比我们所预期的更像我们这个时代。金本位奠定了全球商品和货币流通的基础,而大规模移民重塑了全球的人文地理学,轮船和海底电缆环绕了地球,伴之以新技术和新观念;福特的第一条流水线在底特律启动,伍尔沃斯大楼在纽约拔地而起,墨西哥正陷于流血革命的深渊,而温尼伯和布宜诺斯艾利斯正走向繁荣;伊朗的石油政治时代降临,中国开始从沉睡的帝国时代醒来;巴黎庆祝自己是一个光之城,而柏林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电之都……
作者为一个失落的世界恢复了勃勃生机,为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绘制了一幅全景图,其中蕴含着如何理解过去、如何思考未来的深刻启示。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美]约翰·R. 麦克尼尔
《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资本的年代:1848-1875》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帝国的年代:1875-1914》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美]丽贝卡•D•科斯塔
《1913,一战前的世界》 [英]查尔斯·埃默森
《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瘟疫与人》 [美]威廉·麦克尼尔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美]威廉·麦克尼尔
《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 [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等
《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以色列]S.N.艾森斯塔特
《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和现代中东的诞生》 [美] 西恩•麦克米金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 [美]雅克·巴尔赞
《科学的发明:科学革命新史》 [美]戴维·伍顿
《竞逐富强:公元1000年以来的技术、军事与社会》 [美]威廉·麦克尼尔
《无义之战:太平洋战争中的种族与权力》 [美]约翰·W·道尔
《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美]伊斯塔万·迪克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
《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美]威廉·麦克尼尔
…………
【编辑推荐】
在一种线性的时间观和历史观里,1913年不过是1914年的前一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粉碎了世界经济秩序,撕裂了欧洲,削弱了它的全球优势,那么1913年就是之前的最后一次盛宴狂欢,伴随着权力的争夺和对抗,对革命的恐惧,以及巴尔干半岛的暴力事件,之外毫无特色。但在这部富有启发性的历史著作中,作者将1913年的世界从那种“战争序幕”的狭隘观点里解放了出来,揭示了它的本来面目,还原了它所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欧洲各国的首都,那时它们正处于全球控制的巅峰,到加拿大和美国正在形成的大都会,到亚洲和非洲的帝国都城,再到澳洲和南美洲的新兴城市,作者为一个失落的世界恢复了勃勃生机,为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绘制了一幅全景图,其中蕴含着如何理解过去、如何思考未来的深刻启示。
(1)生动鲜活的文笔,别开生面的叙事手法,澎湃激情与深沉理性的完美结合,使作者和作品充满感人的力量。在众多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争前后世界的研究作品中,本书堪称独树一帜。
(2)广阔的视野,奠基于广泛的文献资料,使本书在有限的一年时间里,写出了大历史的恢弘气势。23座城市的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科技、经济、社会,尽现眼前,栩栩如生,宛如一次穿越时空的环球之旅,让读者产生某种魔幻主义的阅读快感。
(3)作者对单向度的时间观念和线性历史思维的批判与超越,在历史写作乃至哲学理论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前后发生的事件并非就是因果相续。所有的历史(曾经)都只是无限可能,而并非命中注定。一个开放的世界胜过被决定的世界,一部丰富的历史优于专断一统的历史。战争既非必然,亦非必要,然而为什么要有战争?如何避免战争?作者提供了自己的解释和解答。
关注人类文明和历史走向,关注战争研究,以及感兴趣文化、社会等问题,不甘于因循守旧、不甘于人云亦云的思想者和阅读者,力荐!
------------
【媒体评论】
在大量的当时文献的基础上,包括旅行指南和游记、新闻报道和外交备忘录等,作者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在世界各地的日常生活中迅速发生的变化。埃默森抓住了那个时代所有的希望和兴奋,宛如那是一个经济上的黄金国。
——Wall Street Journal
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每座城市里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观,这令人感到兴奋;《1913》是一个通行证,是一个时光机;战后一百年来,很多优秀的历史书很好地描述了当时的冲突和斗争,但很少有人愿意并能够描画出已被战争毁掉的曾经那个迷人的世界。
——Washington Post
埃默森是一位出色的作者,他的叙事手法充满热情,并且拥有令人吃惊的丰富资料储备。
——Daily Beast
《1913》是一部富有热情和洞见的著作。
——The Guardian (UK)
古老的帝国开始崩溃,再也不能保持自己的核心地位。在这部雄心勃勃的著作中,埃默森抓住了黑暗降临之前的最后一个闪耀的瞬间。
——The Times (UK)
埃默森并非意在解释战争的起因或者造成的损失,而是希望从偏见中复原出一个真实的世界……这有点像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它的第一部恰好是在1913年出版,作者希望找到散乱的事物之下隐蔽的关联……最终展现出来的是一幅丰富的图景和一系列重要的观点。
——The Economist
耳语者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Whisperers: Private Life in Stalin's Russia
8.8 (78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兰多·费吉斯 译者: 毛俊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斯大林时代(1924—1953)既是一个全面控制时代的开端,也是它的高潮时刻。经过改造的苏维埃人,既恐惧政治权力,又对它无比崇拜。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成了“耳语者”——或藏身于角落窃窃私语、互诉衷肠,或暗中迎合,成为向当局告密的举报人。许多关于苏联的历史著作都聚焦于恐怖的外 在现象——古拉格、逮捕、判刑、囚禁甚至杀害,却几乎没有人关注普通的苏联人过着一种怎样的私人生活,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是什么。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所关注的正是最为广泛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在心灵,是第一部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尽管在书中几乎每一页都能感受到斯大林的存在,但是《耳语者》并不讲述斯大林本人,讲的是,斯大林主义如何渗入普通人的思想和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本书也并不试图解说恐怖的起源,或描述古拉格的兴衰;只想解释警察国家如何在苏维埃社会扎根,让数百万普通百姓卷入恐怖制度,或是沉默旁观者,或为积极合作者。正如俄罗斯历史学家米哈伊尔·格夫特所说,斯大林制度的真正力量和持久遗产,既不在于国家结构,也不在于领袖崇拜,而在于“潜入我们内心的斯大林主义”。
而对于这一切,我们绝不陌生。
英语的故事 豆瓣
The Story of English
作者: [英] 约瑟夫·皮尔西 译者: 贺京平 中国友谊出版社 2017 - 6
本书讲述一种由德国北方日耳曼部落所使用的晦涩方言如何成为世界上广泛使用的语言的故事。英语可能起源于一个国家,但实际上,它深受许多不同语言的影响。从公元5世纪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到公元11世纪的诺曼人,直至如今的美洲人,《英语的故事》令人信服地说明了我们的语言在过去两千年里是如何演变的。
除了英语演变的历史以外,本书还探讨了印刷业的历史,乔叟的作品,《美国英语词典》——也被称为《韦氏词典》——的演变,权威的《牛津英语辞典》和俚语在口语中的应用,以及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后现代世界的语言。
美国历史 豆瓣 Goodreads
Give Me Liberty! An American History
作者: 埃里克•方纳 译者: 王希 商务印书馆 2017 - 1
本书是一部美国通史,由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方纳先生所著。它从欧洲探险者最早到达美洲和征服新大陆开始写起,一直叙述到2014年奥巴马总统当政时期有关美国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力图呈现一部最前沿的、具有最广包容性的美国历史叙事。 本书亦是“新美国史学”的结晶,它以“自由”为主线,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将新社会史的研究成果天衣无缝地融入到对经典美国史学题目的重新解释之中,凸显被传统史学所无视的美国群体的历史经验,呈现了一种以多元互动的历史观来重构的美国通史。书中所强调的是美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个人和主题,但同时关注那些声名显赫的领袖人物和平凡普通的美国人的经历,并关注那些构成美国社会的不同群体的历史经历。该书观点鲜明,思想深邃,知识丰富,写作精美,深受国内外众多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贸易打造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Society, Culture, and the World Economy, 1400 to the Present,3rd ed
作者: [美国] 彭慕兰 / [美国] 史蒂文·托皮克 译者: 黄中宪 / 吴莉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2
纵跨600年 | 83篇小史 | 30年研究精髓 |热销17年 | 3次再版更新
《大分流》作者、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彭慕兰
拉美史、全球贸易史专家史蒂文•托皮克 共同书写
全球化进程中的独立与依附、崇高与卑劣、失序与进步、不满与餍足
--------------------------------------------------------------------------------------------
◎内容简介
本书以贸易为线索,通过市场准则形成、运输、致瘾食品的经济文化、暴力经济学、如何打造现代市场、工业化与去工业化等主题,将世界体系分析与地方研究的观点结合起来,展现了600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以及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作者以阐述文化、政治、地理、个体、价值取向等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互为影响,意在表明:世界经济发展充满着不确定性,全球化也并不是单向西化发展的产物。每一项历史进程都有诸多意外、受多种因素作用的影响。由此,作者希望能引起读者更多思考和讨论,重新理解世界历史发展。
本书译自英文第3版,扩展了其地理上论及的广度,并提供更多关于20世纪和21世纪早期的论述。
◎专业评论
经济学的《探索》频道,讲述你所不知道的贸易故事,让你手不释卷。
——何帆
这是一个贸易打造的世界,它是已经形成的历史,也是正在发展的现实。我们要融入其中,也要时刻审视。这既是一个知识人的学术立场,也是一个具体的经济人必要的生活态度。
——苏小和
从最初充满血腥的强制贸易,到如今几乎每一个人都无法自拔,既有落后国家毁家纾难式的悲剧,又有新兴市场日新月异的改观,财富的全球化流动,亦从混沌、野蛮之初始,进化到文明、多远之阶段。从商业史角度细致剖析贸易对世界的改变,此书无疑独辟蹊径。
——《英才》杂志前执行主编 张刚
◎媒体评论
彭慕兰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故事总是让我们会心而笑,他试图跳出西方中心、民族中心的学术态度,让我们看到一名真正独立的学者矢志不渝的学术立场。
——《南方都市报》
几百年前,阿拉伯人不知道地底埋着石油,南美洲的阿兹克特人也不觉得白银有什么作用。只有到全球化贸易的时期,这些商品进入流通领域,才变得价值连城,进而改变了世界。
——《第一财经周刊》
在这个新版中,两位作者提出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广泛包容性的观点。他们都捕捉到贸易在过去的600年里有着其连贯的规律……这本书提供了传统贸易史研究路径的新方法,也注意到亚洲在世界贸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图书馆重量级期刊 Choice
在这部引人入胜的作品中,作者阐明,六百年来,世界贸易一直在使全球各地越来越紧密相连,不只在不同经济体间,在文化、商业、政府、社会、政治上,也发挥同样的作用。
——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 甘尼特通讯社
The Great Fear 豆瓣
作者: James Harr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 4
Between the winter of 1936 and the autumn of 1938, approximately three quarters of a million Soviet citizens were subject to summary execution. More than a million others were sentenced to lengthy terms in labour camps. Commonly known as 'Stalin's Great Terror', it is also among the most misunderstood moments in the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Terror gutted the ranks of factory directors and engineers after three years in which all major plan targets were met. It raged through the armed forces on the eve of the Nazi invasion. The wholesale slaughter of party and state officials was in danger of making the Soviet state ungovernable. The majority of these victims of state repression in this period were accused of participating in counter-revolutionary conspiracies. Almost without exception, there was no substance to the claims and no material evidence to support them. By the time the terror was brought to a close, most of its victims were ordinary Soviet citizens for whom 'counter-revolution' was an unfathomable abstraction. In short, the Terror was wholly destructive, not merely in terms of the incalculable human cost, but also in terms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Soviet leaders, principally Joseph Stalin, who directed and managed it. The Great Fear presents a new and original explanation of Stalin's Terror based on intelligence materials in Russian archives. It shows how Soviet leaders developed a grossly exaggerated fear of conspiracy and foreign invasion and lashed out at enemies largely of their own making.
2018年5月8日 已读
一个依靠暴力和恐怖手段上位的,从诞生第一天就面临着内外部重大威胁的政权,严重缺乏安全感是自然的。对国际和国内形势没有信心的领导层,急于通过抓坏人证明自身价值的暴力机关,让基层喘不过气来的激进计划,这三点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振荡回路,在没有制约的条件下无限自激放大,终于酿成大悲剧。最恐怖的是看这本书时候不由自主地平行对比和联想
2018 上图 俄罗斯 历史 苏联
松塆纪事 豆瓣
作者: 蔡家园 2016
《松塆纪事》是作家、文学评论家蔡家园的非虚构作品,这部作品聚焦一个古老的村子松塆,以大量口述实录和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细致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转型时期的农村发展问题、农民精神裂变问题,完成了对于故乡的多维重塑。全书采用了内叙事视角,以“疯爷”、致远、汉明、曲英等人物的视角现身说法,以亲历者的姿态讲述历史,同时穿插着作家“我”作为采访记录者的个人情感,多声部还原历史。
Routes of Power 豆瓣
作者: Christopher F. Jon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 4
The fossil fuel revolution is usually rendered as a tale of historic advances in energy production. In this perspective-changing account, Christopher F. Jones instead tells a story of advances in energy access―canals, pipelines, and wires that delivered power in unprecedented quantities to cities and factories at a great distance from production sites. He shows that in the American mid-Atlantic region between 1820 and 1930, the construction of elaborate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for coal, oil, and electricity unlocked remarkable urban and industrial growth along the eastern seaboard. But this new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did not simply satisfy existing consumer demand―it also whetted an appetite for more abundant and cheaper energy, setting the nation on a path toward fossil fuel dependence.
Between the War of 1812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 low-cost energy supplied to cities through a burgeoning delivery system allowed factory workers to mass-produce goods on a scale previously unimagined. It also allowed people and products to be whisked up and down the East Coast at speeds unattainable in a country dependent on wood, water, and muscle. But an energy-intensive America did not benefit all its citizens equally. It provided cheap energy to some but not others; it channeled profits to financiers rather than laborers; and it concentrated environmental harms in rural areas rather than cities.
Today, those who wish to pioneer a more sustainable and egalitarian energy order can learn valuable lessons from this history of the nation’s first steps toward dependence on fossil fuels.
Who Owns the Sky? 豆瓣
作者: Stuart Bann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 10
In the summer of 1900, a zeppelin stayed aloft for a full eighteen minutes above Lake Constance and mankind found itself at the edge of a new world. Where many saw hope and the dawn of another era, one man saw a legal conundrum. Charles C. Moore, an obscure New York lawyer, began an inquiry that Stuart Banner returns to over a century later: in the age of airplanes, who can lay claim to the heavens?The debate that ensued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mong lawyers, aviato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acknowledged the crucial challenge new technologies posed to traditional concepts of property. It hinged on the resolution of a host of broader legal issues being vigorously debated that pertained to the fine line between private and public property. To what extent did the Constitution allow the property rights of the nation's landowners to be abridged? Where did the common law of property originate and how applicable was it to new technologies? Where in the skies could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power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nd the authority of the states be traced?"Who Owns the Sky" is the first book to tell this forgotten story of elusive property. A collection of curious tales questioning the ownership of airspace and a reconstruction of a truly novel moment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aw, Banner's book reminds us of the powerful and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law - in the past as well as in the present.
Packaged Pleasures 豆瓣
作者: Gary S. Cross / Robert N. Procto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4 - 9
rom the candy bar to the cigarette, records to roller coasters, a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during the last quarter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recipitated a colossal shift in human consumption and sensual experience. Food, drink, and many other consumer goods came to be mass-produced, bottled, canned, condensed, and distilled, unleashing new and intensified surges of pleasure, delight, thrill—and addiction.
In Packaged Pleasures, Gary S. Cross and Robert N. Proctor delve into an uncharted chapter of American history, shedding new light on the origins of modern consumer culture and how technologies have transformed human sensory experience. In the space of only a few decades, junk foods, cigarettes, movies, recorded sound, and thrill rides brought about a revolution in what it means to taste, smell, see, hear, and touch. New techniques of boxing, labeling, and tubing gave consumers virtually unlimited access to pleasures they could simply unwrap and enjoy. Manufacturers generated a seemingly endless stream of sugar-filled, high-fat foods that were delicious but detrimental to health. Mechanically rolled cigarettes entered the market and quickly addicted millions. And many other packaged pleasures dulled or displaced natural and social delights. Yet many of these same new technologies also offered convenient and effective medicines,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to enjoy music and the visual arts, and more hygienic, varied, and nutritious food and drink.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sensation became mechanized, commercialized, and, to a large extent, democratized by being made cheap and accessible. Cross and Proctor have delivered an ingeniously constructed history of consumerism and consumer technology that will make us all rethink some of our favorite things.
2017年11月29日 已读
1880年到1910年的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美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并且从美国扩散到全世界,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基础。作者把这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定义为“包装好的快乐”。新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相比,不仅仅是简单的包装,在感官刺激的强度方面明显胜过以往。很多自然界中不存在的食物、娱乐方式、感官享受被创造出来,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下一代人视作天经地义的东西。很多曾经只为少数人专享的东西,随着大规模生产技术和包装运输储存技术的革新,成为大多数人买得起的东西。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的生活开始加速巨变。这既是一种幸福,也隐含着挑战。
2017 上图 历史 未完成 美国
耶路撒冷三千年 豆瓣 Goodreads
Jerusalem: The Biography
7.0 (35 个评分) 作者: 西蒙·蒙蒂菲奥里 译者: 张倩红 / 马丹静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5 - 1
你会忍不住爱上这座城市,它是人类的瑰宝。而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 ——比尔•克林顿(美国前总统)
西蒙•蒙蒂菲奥里扎实的研究功底,栩栩如生的讲述能力,使得无论是学者还是门外汉,都将这本书视若珍宝。 ——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2011年年度选书,基辛格视 若珍宝的经典巨作。读《耶路撒冷三千年》,了解真实的耶路撒冷,更是明白世界为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
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是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是惑人的阴谋与虚构的网络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发生的地方。
西蒙•蒙蒂菲奥里依年代顺序,以三大宗教围绕“圣城”的角逐,以几大家族的兴衰更迭为主线,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以客观、中立的角度,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创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
车记 豆瓣
作者: 李安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3
这本书恐怕是国内第一部中国轿车史,却不是官史。轿车业三十余年的创业历程中,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观点和被曲解的史实,作者并不认可,他在书中棱角分明地写下第一手的真实记录和理性的诠释,特别值得一读。
Capitalism 豆瓣
作者: Jürgen Kock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 1
In this book, one of the world's most renowned historians provides a concise and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capitalism within a global perspective from its medieval origins to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and beyond. From early commercial capitalism in the Arab world, China, and Europe, to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century industrialization, to today's globalized financial capitalism, Jürgen Kocka offers an unmatched account of capitalism, one that weighs its great achievements against its great costs, crises, and failures. Based on intensive research, the book puts the rise of capitalist economies in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and shows how their current problems and foreseeable future are connected to a long history.
Sweeping in scope, the book describes how capitalist expansion was connected to colonialism; how industrialism brought unprecedented innovation, growth, and prosperity but also increasing inequality; and how managerialism, financi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later changed the face of capitalism. The book also addresses the idea of capitalism in the work of thinkers such as Marx, Weber, and Schumpeter, and chronicles how criticism of capitalism is as old as capitalism itself, fed by its persistent contradictions and recurrent emergencies.
Authoritative and accessible, Capitalism is an enlightening account of a force that has shaped the modern world like few others.
2017年9月14日 已读
磕磕巴巴看完了,对于非学术界人士,这本书看起来还是很费力的。最大障碍是德式英语,全书到处是很长的句子,复杂的词汇。在作者看来,“资本主义”这个概念是一个社会制度概念,不仅仅是经济概念,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对于利润的追求,和资本本身的增殖特性。
2017 上图 历史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