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Sapiens 豆瓣
作者: Yuval Noah Harari Vintage 2015 - 4
This is The Sunday Times Bestseller. Planet Earth is 4.5 billion years old. In just a fraction of that time, one species among countless others has conquered it. Us. We are the most advanced and most destructive animals ever to have lived. What makes us brilliant? What makes us deadly? What makes us Sapiens? In this bold and provocative book, Yuval Noah Harari explores who we are, how we got here and where we're going. Sapiens is a thrilling account of humankind's extraordinary history - 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Silicon Age - and our journey from insignificant apes to rulers of the world. "It tackles the biggest questions of history and of the modern world, and it is written in unforgettably vivid language. You will love it!" (Jared Diamond, author of Guns, Germs and Steel).
BBC世界史 豆瓣
A History of the World
作者: [英] 安德鲁·玛尔 译者: 邢科 / 汪辉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 - 11
极富画面感的历史读物
英国著名政治新闻记者、BBC前政治编辑为你讲述人类文明5000年兴衰
犀利评论我们的科技进步、政治愚行以及“由成功引发的失败”
………………
※编辑推荐※
☆作者文笔优美,全书极富画面感。
☆内容、视角新鲜,多为我们熟知的大事件周边鲜为人知的故事, 揭示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位置发生的历史事件的相似性。
☆全面描述了人类科技进步与政治发展的历程,探讨了人类未来要面对的危险和希望。
………………
※内容简介※
我们对世界历史的理解总是在不断改变,因为世界各地时时刻刻都有新的发现,并向我们的旧有偏见发起挑战。在本书中,作者带我们重游了那些熟悉的历史重大事件,从古希腊罗马到拿破仑加冕,再到21世纪的环境与人口危机,然而他向我们介绍的却是围绕在这些事件周围鲜为人知的故事,地域横跨秘鲁、乌克兰、加勒比地区。书中既检视了那些失败与消逝的文明,也讲述了当今强权的起源,并且揭示曾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位置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是何其相似!
本书的主旋律相当简单明了:我们有能力理解和塑造周围的世界,这使我们逐渐成为这颗星球的主宰,纵然今天我们已经为地球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但如同我们曾经克服挑战、渡过难关一样,科技能力使我们仍然具有足够的信心;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们在政治上的表现就逊色得多,总像一个醉汉一样左右摇摆。因此,本书既是一曲我们现代智人聪明才智的欢乐颂,也是一部我们现代智人政治愚行的启示录。只有认清人类境况的这种二律背反状态,我们才能警醒那些由成功引起的失败,重新调整眼前的方向。
………………
※媒体推荐※
整本书就如同BBC的节目一样,充满画面感,同时又透着一种新闻记者式的挥洒自如。
—— 泰晤士报
这本书非常美妙,玛尔的文笔和对材料的掌控令人印象深刻。所有学历史的学生都应该读一读,甚至那些在大学里教历史的人也该读一读。
—— 旁观者
文笔生动,充满了趣闻和鲜活的人物描写。玛尔有一种罕见的天赋,只用几句明快的句子就能解释清楚复杂的问题。
—— 星期天电讯报
埃尔塞:差点改变世界的人 (2015) 豆瓣 TMDB
Elser: Er hätte die Welt verändert
7.5 (16 个评分) 导演: 奥利弗·希施比格尔 演员: 卡塔琳娜·舒特勒 / 布尔格哈特·克劳斯纳
其它标题: Elser: Er hätte die Welt verändert / 决命13分钟(港)
《埃尔塞: 将近改变世界的人》讲述的是刺杀希特勒事件,但影片里的史实比《行动目标希特勒》要早几年。1939年。希特勒差一点被一个名叫埃尔塞的木匠干掉。那一年,希特勒的权力正在逐渐迈向顶峰,当大多数人都在狂热崇拜之时,埃尔塞成了少数几个的正义斗士。在精密的计划之下,他在希特勒演讲的讲台附近设置一个定时炸弹。可惜的是,希特勒的演讲结束得太早,炸弹引爆时希特勒已经不在现场。埃尔塞在当年11月遭到了纳粹的逮捕,遭处决。影片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本土演员的演出保持了原汁原味。
汴京残梦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黄仁宇 三辉图书/上海三联书店 2014 - 5
——你写的是小说,还是历史?
——历史小说。
——这就是了,究竟还是小说。小说者fiction也。Fiction者寓言也。历史只注重事实何以如是展开。历史小说虽不离现实,但是要兼顾应否如是展开,是否另有门径。因此务必迎合读者心理,叙实时与读者一同叙实,虚构时与读者一体虚构。即纵有瞒谎之处,亦要吊通读者彼此包瞒圆通,否则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卢俊义壁上题反诗而不自知,宋江在李师师宅之阴暗处窥见徽宗等事,又如何站得住脚?难道全能禁得起合于逻辑之质询?
——那么我这文稿,你以为是话本的,应如何处理?
——放弃它,一切重来。
本书是著名史学家黄仁宇所写的历史章回小说。 北宋宣和、靖康年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剧烈的震荡关节,作者通过“徐承茵”这样一个大变动中小人物的经历,展开了一幅“清明上河图”的时代卷轴——小说中,徐承茵正是跟随张择端描绘该画卷的一个官职为“画学谕”的低级官员。徐承茵因画笔生动得到徽宗皇帝宠爱的女儿柔福帝姬青睐,更擦出一段电光火闪却注定难成正果的情缘。靖康之难后全体皇室帝胄被金人掳往北国,徐承茵闻讯则一路追赶伊人未果,只能空回首追思一段残梦。
晓松奇谈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高晓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 - 7
《晓松奇谈》2014年6月6日在爱奇艺开播,节目总播放量早已突破1亿,成为视频网站最先破亿的脱口秀节目,超过《晓说》第一、二季的速度。
本书为《晓松奇谈》系列图书第1卷,本卷中高晓松畅聊各国国旗的有趣来历,讲述拉丁美洲的恢弘史诗,带你探访上帝之城巴西,深情谱写南明悲歌!
听互联网脱口秀第一人高晓松嬉笑怒骂,畅谈古今!血脉偾张的阅读体验,分分钟刷新你的历史观!
2016年2月26日 已读
补充知识,介绍冷门。直接从脱口秀节目转化过来的书显然是不适合阅读的,做成有声电子书更好。
2016 上图 历史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豆瓣 Goodreads
8.7 (12 个评分) 作者: 张宏杰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3 - 5
国民性并非一成不变的,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如同瀑布一样,飞流直下,越来越恶化。春秋时代中国人单纯淳朴;唐代人雄健阳光,有尚武精神;进入明清之后,流氓气越来越重。而此流变与专制制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世界视野中对中国国民性的观察和历史视角下对中国国民性演变过程的剖析,作者认为是落后的制度造成了中国人的劣根性。近代以来,从梁启超、鲁迅到蒋介石、毛泽东,为改造国民性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收效甚微,其根源在于制度建设与国民性改造之不同步。中国人身上并没有“过滤性病菌”,要改造国民性,必须从制度方面去努力。
2016年2月12日 已读
中华民族得益于黄河流域的优越自然环境,很早进入农业文明,然而也因为这先发优势早早停止了进一步的发展,好比提前发育的小孩,虽然有一段时间领先,却在成年后落在后面。从原始部落的宗族中发展而来的讲究长幼尊卑秩序的文化基因五千年来未有大变化。随着专制统治技术的完善,我们的国民性格中曾经有的自由、独立和创造力渐渐被磨灭,取而代之的是大家都熟悉的奴性、自私、冷漠。读完后能做点什么?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从做好父亲开始。让下一代多一点独立思考、理性精神,自由舒展地长大。
2016 历史 藏书
Iron Curtain 豆瓣
作者: Anne Applebaum Penguin 2013 - 6
2015年11月22日 已读
这是一部平行世界参考书,1945年到1956年间在东欧发生的事情,在1949至1961的亚洲,差不多同样经历了一遍。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社会中很多看起来荒谬的东西,正是那一段历史残留的化石。
2015 上图 东欧 俄罗斯 历史
我们那代大学生 豆瓣
作者: 刘儒 / 侯谨 2014 - 3
2015年5月23日 已读
三个字:“高级黑”。用党的语言写的一篇个人回忆录,没有说一句反动的话,但看后都知道这六十多年的事情作者到底是什么态度。不愧是经历过大风大浪考验的干部。六十年代大学生活真是恐怖,虚无的理想加上丑陋的现实政治搞得处处有陷阱,随时要小心。漠视人的基本权利的各种大干快上和集中营无异。组织大学生下乡鼓动背靠背揭发告密真是龌龊不堪。河北90年代正是如今名声不好的程维高治下,在作者笔下官场似乎还是好人能人云集,反映现实的程度有限。个人生活部分记录很翔实生动,应该是依托于当年日记,是反映那段年代实录的珍贵史料。
2015 上图 历史 小说 私人史
陈舜臣十八史略:兴亡无常 豆瓣
作者: [日本] 陈舜臣 译者: 廖为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7
《十八史略》为宋末元初曾先之所撰,采撷正史、《资治通鉴》等史书,是简明地叙述中国历史的初学者启蒙书。至明代大为畅行,更东传日本,并且在日本产生了长久的、特殊的影响。
陈舜臣所著的《小说十八史略》,将从上古到宋灭亡之间的历史小说化。尽管与曾先之的著作无直接关联,但是在将历史用简明通俗的方式介绍给大众读者这点上,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部作品首先在周刊连载,1977年出书,全六卷的销售量,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超出一百万册。之后,又改版为十二卷,也一再再版,直到2006年还有新的版本出版,成为在日本长销不衰的中国历史作品。
《陈舜臣十八史略:兴亡无常》为《陈舜臣十八史略》系列的第三本, 讲述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贯穿本书的主题是漫长乱世的兴亡无常。承接上一本情节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魏晋南北朝的乱世就此展开。作者笔下的人物,有与传统形象不同之的精彩之处。董卓除了残暴之外,也有幻术增兵的智谋和另立献帝的政治直觉;孔明政治才能高超,但是在蜀国国力疲弱的情形下,也只能用将自己神化的方式来凝聚蜀国的人心和战力;司马懿与孔明确实棋逢对手,但是其后期的示弱与谨慎是为了更好的隐藏和保全自己的野心;有着“统一天下以安万民”的理想和民族宽容心的苻坚却在淝水不可思议地溃败;对北魏的汉化倾尽全力的崔浩,可谓死于自己推行成功的汉化之下……乱世的人性、欲望、血腥、权谋,尽在本书兴亡无常之中。
2015年5月20日 已读
补充了很多历史知识,跨度和跳跃还是有点大有时候跟不上。
2015 上图 历史
日本的黑雾 豆瓣
作者: [日本] 松本清张 译者: 文洁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11
《日本的黑雾》属于松本清张作品中较为独特的一部分。作者把描写的笔触转向了战后日美当局之间的内幕,并加以披露。由于这部作品,作者还获得了一九六三年度的“日本新闻工作者协会奖”。《日本的黑雾》就美军占领期间,日本所发生的一些轰动一时的冤狱与暴行事件进行剖析,研究各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之后,归纳出“占领军”的阴谋这一结论。
2015年5月17日 已读
阴谋论看起来不太习惯。至少在那个时期的松本清张是明显左倾的,翻译于1965年,再增加一层左的色彩。今天看来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2015 上图 历史 小说 推理
上海的法国人(1849-1949) 豆瓣
作者: [法]居伊·布罗索莱 译者: 牟振宇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4 - 11
本书为"海外中国城市史研究译丛"之一。主要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经典著作通过版权引进方式翻译出版。对了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城市,为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借鉴等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的法国人》主要讲述了上海自1840年以后在西方列强炮舰下的"开放"至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既是列强觊觎、掠夺中国财富和资源的血腥时代,也是中国人民经受屈辱、社会激荡转型的年代。这本记述法国人在这一时期殖民上海的史稿,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对当年曾在法租界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记述,似可对这一时期历史的研究与撰述,起到丰富史料的参考作用。
2015年3月30日 已读
题材有意思,翻译挺糟糕,内容有硬伤,多处年代混乱,译名不准确,还有不可抗力造成的删节。实在没法给高分。
2015 上图 上海 历史
Lenin's Tomb: The Last Days of the Soviet Empire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David Remnick Vintage 1994 - 4 其它标题: Lenin's Tomb
In the tradition of John Reed's classic Ten Days That Shook the World, this bestselling account of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combines the global vision of the best historical scholarship with the immediacy of eyewitness journalism.
"A moving illumination . . . Remnick is the witness for us all." —Wall Street Journal.
2015年3月7日 已读
苏联的最后几年时间,社会全面崩溃消解。历史真相的揭露让人们从恐惧中解脱,而一旦恐惧的压力消失,一切罪恶和荒谬暴露在阳光之下,看似无比强大的统治机器好像一下子被人拔掉了插头。保守派的腔调在今天中国人看来尽然是如此熟悉,让人不寒而栗。苏联消亡的历史中,各色人物你来我往,再细看,其中大多数居然能在今日中国找到对应。不知道我们这里的终局会是如何到来,毕竟经济基础差异太大,然而Com体制的内在缺陷和矛盾,是无论如何技术修补都无法克服的,这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有生之年,必能见到。
2015 上图 俄罗斯 历史 苏联
家书中的百年史 豆瓣
作者: 萧功秦 2014 - 7
从太平天国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抗美援朝,从“文革”到改革,近代中国历史借由家书这一传统形式被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作者萧功秦披露了他的家族隐秘多年、不为人知的故事,并写下了部分亲友 的人生际遇 。它们共同构成一段普通家族的百年沧桑,从中也可以看到近现代中国大历史的缩影。
光明鸟·主见文丛 系列丛书:
家书中的百年史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21649/
虽败犹荣的先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52/
放言有忌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33/
岂有文章觉天下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43/
在他乡寻找自己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57/
2015年2月2日 已读
家族历史很传奇,能在百年动荡中产生这么多属于精英阶层人物的家族,属于很少数,很让人羡慕。在逆境中坚持求知和思考,敢于和大家名师交流,这是很可贵的精神特质,有这样追求的人,即使暂时处于逆境,埋没于底层,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发光。对于知识和世界保持好奇心,享受获得知识和思考的乐趣,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也是我深以为然的。
2015 上图 历史
Postwar 豆瓣
作者: Tony Judt Pimlico 2007 - 2
Almost a decade in the making, this much-anticipated grand history of postwar Europe from one of the world's most esteemed historians and intellectuals is a singular achievement. Postwar is the first modern history that covers all of Europe, both east and west, drawing on research in six languages to sweep readers through thirty-four nations and sixty years of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hange-all in one integrated, enthralling narrative. Both intellectually ambitious and compelling to read, thrilling in its scope and delightful in its small details, Postwar is a rare joy.
Finalist for the Pulitzer Prize
Winner of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Arthur Ross Book Award
One of the New York Times' Ten Best Books of the Year
Six Months in 1945 豆瓣
作者: Michael Dobbs Knopf 2012 - 10
From the author of the best-selling One Minute to Midnight , a riveting account of the pivotal six-month period spanning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the dawn of the nuclear age,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Cold War.
When Roosevelt, Stalin, and Churchill met in Yalta in February 1945, Hitler’s armies were on the run and victory was imminent. The Big Three wanted to draft a blueprint for a lasting peace—but instead set the stage for a forty-four-year division of Europe into Soviet and western spheres of influence. After fighting side by side for nearly four years, their political alliance was rapidly fracturing. By the time the leaders met again in Potsdam in July 1945, Russians and Americans were squabbling over the future of Germany and Churchill was warning about an “iron curtain” being drawn down over the Continent.
These six months witnessed some of the most dramatic mo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cataclysmic battle for Berlin, the death of Franklin Roosevelt, the discovery of the Nazi concentration camps, Churchill’s electoral defeat, and the dropping of atomic bombs on Japan. While their armies linked up in the heart of Europe, the political leaders maneuvered for leverage: Stalin using his nation’s wartime sacrifices to claim spoils, Churchill doing his best to halt Britain’s waning influence, FDR trying to charm Stalin, Truman determined to stand up to an increasingly assertive Soviet superpower.
Six Months in 1945 brilliantly captures this momentous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 chronicling the geopolitical twists behind the descent of the iron curtain, while illuminating the aims and personalities of larger-than-life political giants. It is a vividly rendered story of individual and national interests in fierce competition at a seminal moment in history.
2014年12月13日 已读
二战的同盟,仅仅是基于对抗共同敌人的需要。距离胜利越来越近,东西方盟友之间的分歧也就越来越明显。这是由于双方的基本价值观和根本战略目标的不可调和的分歧决定的,除非任何一方愿意放弃这些基本原则,否则就一定会产生矛盾甚至冲突。从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开始,到夏天波茨坦会议和原子弹爆炸,冷战的大趋势逐渐浮出水面。俄罗斯民族固有的领土欲望、不安全感加上斯大林体制的冷酷无情,最后酿成了中东欧40多年的悲剧。俄罗斯在进现代三五百年历史上,给周边所有邻居带来了不少麻烦甚至是灾难,而自身也没有建立起现代经济和社会体系,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
2014 上图 俄罗斯 历史 国际关系
乾隆的骨头 豆瓣
The Emperor's Bones
作者: [英] 亚当·威廉姆斯 译者: 刘积源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5
一段从未被中国作家直面的中国历史,
现在,被一个外国作家写了,而且,还写得令人心碎……
1922年,英国姑娘凯瑟琳来中国寻找生父,但寻父未果,遂寄居在母亲旧友艾顿家。为了破解与艾顿家两兄弟的三角恋情,凯瑟琳走上北伐的战场,在硝烟中做起了一名战地护士......
凯瑟琳的牛津同学俞馥夔是一位革命者,为了推进中国革命,她嫁给了军阀孙传芳手下的反间谍头目杨怡良,借此为共产国际刺探情报。在逐渐深入的谍战中,俞馥夔发现自己成了丈夫获取功名的棋子......
蹉跎坡旧事 豆瓣
作者: 沈博爱 语文出版社 2013 - 10
钱理群 秦晖 推荐 林达统筹全稿并作序 十年砍柴担任责编
感谢作者记录了一方的民间历史,画下精美插图,记下家乡山水的变迁,记下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乡人故事。让后人懂得和记得:
爱国,就是珍惜一片片土地,就是爱一个个父老乡亲,如果乡土被糟蹋、乡亲不能实现最起码梦想,中国无尊严。
合上这部书,很难平静,心底只留一句感叹:可怜中国农人梦……
——林达
博老这本书,记录了作者被劳改时,第一个孩子夭亡、前妻远嫁湖北、祖父在绝望中死去等悲惨的人生经历,但整部书的风格并不哀怨,而是一种昂扬不屈的调子。从这部书里,能看出中国底层知识人极其顽强的生命力。我以前所读相关题材的书,多是一些大知识分子、高级干部回忆“极左”时期所受的磨难,所表达的痛苦感很浓烈,似乎自己是天下最冤屈的人。
和这类大人物相比,博老因为卑微,所以生命力更强,其对待苦难的态度也更为达观。
这种生命力坚强,对博老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旺盛的求生欲;二是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十年砍柴
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大时代中的农人的个人故事,告诉我们,正常社会迷失之后会发生什么。在那个时代,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农民,却很少有人出来讲述农人故事,作者非常特别,他罕见地在填补这个空缺。
他生活在湖南乡村最底层,禀赋奇异,记忆超强,能写善画,关注细节,有天生的历史感,而他的年龄,恰恰连接了那个各种动荡摧毁的传统社会,以及被经济大潮淹没了的一段五十年重要历史。
The City of Heavenly Tranquility 豆瓣
作者: Jasper Beck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 6
When the world descends on Beijing for the 2008 Olympics, it will find the results of a helter skelter rush for modernization and wealth. In the course of a thousand years, temples and shrines, palaces, and gardens had filled the walls of old Peking. Its narrow, twisting streets held the collective memories of five dynasties and turbulent events of the 20th century. It has now all been swept away to make way for a new city filled with dull, boxy high rises, rows of shopping malls, office towers blocks, and residential housing developments marching down uniform streets. The City of Heavenly Tranquility explores how and why the Chinese buried their history and destroyed one of the world's most fabled cities, virtually extinguishing the culture of one of the greatest and oldest civilizations within the span of a single lifetime.
In a tour de force by a long time resident, British journalist Jasper Becker brings to life the strange and exotic lives of the emperors, eunuchs, courtesans, and warriors who for centuries ruled from behind the red walls of the Forbidden City. Becker mixes his own experiences with poignant stories from those who were destroyed in the tornado of destruction as they tried to rescue something from the past. Writing vividly and with passion, Becker shows how ruthless officials and a fiercely nationalistic government set itself the monumental mission to change the fabric of a nation - and succeeded. He also explains how those currently in power, Mao's former Red Guards, remain determined to modernize China by jettisoning the past and clearing space for the future, evicting over three million residents in Beijing alone.
2014年4月20日 已读
北京有千年城史,自明成祖迁都后的600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也是北京城市文化特点形成的时期。千年积淀和六百年稳定之后,1949年成为了历史的分水岭。1949入城的新主人,对于国家、社会和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自有一番见解和蓝图。掌握了绝对权力的新王朝,在整个民族期盼现代化、期盼甩掉贫穷落后帽子的焦虑情绪中,快刀斩乱麻地拆旧立新。作者当然是个对于历史和过去,对于老北京曾有的那种独特气质深有感情的外国人。他的这种感情,在中国人看来也许会觉得有点一厢情愿和饱汉不知饿汉饥:凭啥我们要保留这种有点原始和落后的城市面貌和生活方式,为你们这些外国人留一个活标本呢?这本书记录了北京的历史,又花了更多时间揭露某党的统治手段如何蛮不讲理,总有点动机不纯的感觉。
2014 上图 中国 历史 英文
皇上走了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章敬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6
本书是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始,以百年中国的每一年为一个节点,以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那一年的一个司法故事。并用浅显易懂的方式简单讲解背后的法理,重点揭示在“皇上走了”的现代国家中,我们在法律观念、意识、程序和功能上的种种境况。本书用“法律”的眼光来打量历史,用“法治”的标准来衡准故事,牵涉了大量的政治、文化事件与人物:从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到蒋经国、陈水扁,从鲁迅、胡适、梁漱溟,到胡风、雷震,从李大钊之死、东陵盗墓、西安事变到审判“四人帮”……全书在100件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力图挑战既有的历史“常识”,唤醒当下的“法律”意识,启发未来的法治“观念”。
民主的奇迹 豆瓣
Miracle at Philadelphia
7.1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瑟琳·德林克·鲍恩 译者: 郑明萱 新星出版社 2013 - 7
★奇迹,源自最大限度的激辩与妥协。
★美国大中学生必读书 内地首次授权出版
★专家资中筠、贺卫方、刘苏里、刘瑜一致推荐
1787年夏,美国费城。一场原本只为修补旧条例而召开的联邦大会,结果演变成要制定一部闻所未闻的宪法。五十五位代表,平均年龄不到四十三岁,来自十二个立 场各异的州,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激辩四个多月,有人出言威胁,有人离场抗议,连主席华盛顿都写道:“我真懊悔跟这档子事沾上关系。” 而正是在几近绝望的气氛里,会议缔造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宪法。这部宪法,孕育了当今世上最富强的国家。
这奇迹如何诞生?本书带你直击联邦制宪会议上唇枪舌剑的激斗,看美国先贤如何“吵出”开启两百多年国运的不朽文献!
◎ 许多历史学家花费笔墨描写这个特殊的“奇迹”,但没有人能写得比这位美国一流的传记作家更生动。——《科克斯书评》
◎所有讲述联邦制宪会议的著作中可读性最强的一部。——《图书周刊》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已为世人所熟知,而宪法诞生的艰难曲折过程鲜为人知。这一过程的深远意义可能超过宪法本身。200多年前,一群特殊的人物在费城完成了一件当时看来几乎不可完成之事。本书以小说的笔法生动地再现了那历史场景、个性各异的人物和尖锐对立的政见。最后居然“求同存异”于一部宪法中,书名“奇迹”决非夸大。专业学者和一般读者都可从轻松的阅读中获益良多。——资中筠(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 225年前,被富兰克林称为“一次实验”的那场历经127天的美国制宪会议,犹如宇宙洪荒,开天辟地。本质上,它是人类进入民族-国家时代一次空前的建国行动。事实上,导致它失败的因素,远远大于成功——南北邦之争、大小邦之争,农工邦之争,以及随时展开的新(西部)老(东部)邦之争……即使围绕《弗吉尼亚方案》展开的辩论,任何一项主要条款,都会使会议毁于一旦,但它最后成功了。其成功要件,是规则、隐忍和妥协。本书力求回到制宪会议现场,还原会议时代背景,论人论事,无不活灵活现。比麦迪逊《辩论》引人入胜的,是作品补充了宪法草案批准过程中,同样充满博弈的精彩故事。它予后世建国的启示,有甚于其后果的辉煌。——刘苏里(学者型书人、万圣书园经营者、中国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