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公天下 豆瓣
作者: 吴稼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一本不得不读的政治史学作品:读懂本书,读懂中国4000年政治史。本书义理、词章、考据三者并重,为近三十年难得一见的政治(史)学佳构,核心是“多中心治理”,亦称“制度化分权”。吴稼祥思考近二十年,历时3年完成,用他的话说:“此书,朝成夕死可矣。”
容忍历史不完美 豆瓣
作者: 马勇 2012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员学研究员马勇近年来重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精粹。作者怀揣对历史的温情和敬意,从人物性格、背景的细节出发,历史照进现实,叙说为什么晚清最后十年的政治变革是真诚的,也是有效的;义和团运动与清廷选接班人有关;袁世凯开缺回籍并不简单是权力斗争的产物,而是列强在远东竞争的必然结果……从而给国人一个完整、正确的概念和一段真实的记忆。
唐朝穿越指南 豆瓣 Goodreads
7.8 (82 个评分) 作者: 森林鹿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 1
天涯头条推荐,“考据派”眼中的唐朝真相。
如果有一天,您一睁眼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唐朝——不要惊慌,来,拿起这本《唐朝穿越指南》:
先过了语言关,学几句中古汉语、唐朝国骂,再混进官府食堂开开小灶,品茶喝酒。记住,像穿越小说中那样大大咧咧走在街上,随手拿出纹银几两是会悲剧的,户口簿暂住证一个也不能少。可随旅行团游览长安城最热门的五大景点,顺便逛逛青楼,看看马球,带上豹子去户外狩猎。更可入乡随俗,像个唐朝人一样过端午、春节、七夕情人节。想洋气一点也没问题,圣诞节唐朝就已有!运气好的话,还能受邀去别人家里做个客,唱K跳舞,乐不思蜀,最后买套占地十亩限价房。
如果您是女士,这本指南能使您掌握长安最潮时尚衣饰。万一落地生根,嫁给唐朝人,也能了解婚礼细节,及婚后各种斗小三秘笈。
如果您有心混入政界,本书也提供唐朝公务员薪资、法律和政治制度以供参考;无论您想做文官,做武将,还是想穿越成外国来的留学生,攻略都已为您备好。
穿越无限好,乐活在唐朝。
晚明七十年 豆瓣
作者: 十年砍柴 2007 - 9
制度与人性之间的生死博弈 解析大明王朝衰亡的历史真相
《闲看水浒》作者十年砍柴 像吴思那样去探究历史
晚明君臣的精神气质和行为举止,今人看来也许十分阴郁古怪,让人疑惑不解。专权程度远迈前代的皇帝,有权打文官的屁股甚至杀死他们,可面对效能递减的暴力,要么是选择躲进深宫要么是滥用重刑,险些而外别无他法;文官集团内意气激荡,有不畏死的官员在皇帝面前保持心理上的道德优势,将逆龙鳞视为英勇壮举让皇帝无可奈何,也有怕死贪财的官员则忽悠皇上中饱私囊。
彼此合作了两千年的东家和伙计,即皇帝和文官们,竟然不知道再如何相处下去。在争吵、赌气中,庄稼地荒了,盗贼进院了。最终,土地和宅子不得不归了别人。
明王朝的政治构架在技术层面设计十分精密,几乎对社会进行全面控制。可从张居正的中兴,到崇祯帝殉国,仅仅七十一年。是什么力量摧毁了这个看起来控制严密的庞大帝国?十年砍柴用精炼活泼的语言讲述帝国覆亡的全过程,再用深邃独到的思考分析帝国覆亡的历史因缘。
这是一篇当代语境下的《过秦论》。
中国传统政治史上最重要的两种角色:皇帝和士大夫,在明朝留给接班人的印象极其深刻且困惑。时至晚明,他们所呈现出来的阴有脚阳春则怪异的精神气质,预示了帝国的覆亡。明亡不足惜,可叹的是,它彻底阻坏了中国士人阶层的入世想象。晚明尚不乏逆龙鳞的直臣,而清廷满朝大臣,却尽是奴才了。
2013年1月1日 已读
也许是报纸专栏的体裁限制了作者的发挥,也许是作者借古讽今的意愿太强,导致了故事性的欠缺,也许是明朝那些事那种写法太具有吸引力,总之这本书看着不过瘾,较平淡。
2012 上图 历史 明朝
Becoming America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Jon Butl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 12
Multinational, profit-driven, materialistic, politically self-conscious, power-hungry, religiously plural: America three hundred years ago -- and today. Here are Britain's mainland American colonies after 1680, in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the first modern society -- a society the earliest colonists never imagined, a "new order of the ages" that anticipate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Jon Butler's panoramic view of the colonies in this epoch transforms our customary picture of prerevolutionary America; it reveals a strikingly "modern" character that belies the eighteenth-century quaintness fixed in history.Stressing the middle and late decades (the hitherto "dark ages") of the American colonial experience, and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middle and southern colonies as well as New England, Becoming America shows us transformations before 1776 among an unusually diverse assortment of peoples. Here is a polyglot population of English, Indians, Africans, Scots, Germans, Swiss, Swedes, and French; a society of small colonial cities with enormous urban complexities; an economy of prosperous farmers thrust into international market economies; peoples of immense wealth, a burgeoning middle class, and incredible poverty.Butler depicts settlers pursuing sophisticated provincial politics that ultimately sparked revolution and a new nation; developing new patterns in production, consumption, crafts, and trades that remade commerc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fashioning a society remarkably pluralistic in religion, whose tolerance nonetheless did not extend to Africans or Indians. Here was a society that turned protest into revolution and remade itself many times during the next centuries -- asociety that, for ninety years before 1776, was becoming America.
2012年11月21日 已读
作者从民族,经济,政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五个方面分析了北美大陆殖民地从1680年到1760年之间发生的深刻变化,并认为这80年间的变化是塑造今日美国诸方面特点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题为becoming America。分析兼顾了主流欧洲白人,妇女,印第安人和黑人,较完整
2012 上图 历史 美国 英文
王阳明·龙场悟道 豆瓣
作者: 许葆云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2 - 8
《王阳明》三部曲,以雄健的笔力,细致描写了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一生,对王阳明创立心学的精神历程做了深刻细腻地分析,同时生动再现了明朝弘治末年至嘉靖初期复杂多变的政局。
作者潜心研究王阳明及其思想多年,创作态度极其虔诚。在本书写作期间,他四处搜集散佚的史料,并多次进行实地走访,前后花费三十余万元,历时十年创作完成。
本书生动地还原了当时明王朝各种政治势力的激烈角逐,对各种权谋的描写尤为精彩,在此前提下,详细讲述了王阳明在宦海浮沉中高人一筹的处世智慧,堪称体悟心学智慧的最佳读物。
在许葆云看来,当今社会要取得成功,强调的是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而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强调自我价值的只有王阳明。——《华商报》
许葆云笔下,“阳明心学”教会人们重视良知,重视完善自我,重视对社会的责任,这些内容在当下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南京日报》
许葆云以生动幽默的语言,将书中情境带到众人面前。——《西安晚报》
值得一提的是在“王阳明三部曲”这套历史小说中,除了王阳明的理论和经历之外,还特别描述了他的情感生活,“书中的两段情感生活是贯穿始终的,可以说是一条线索,同时这也是历史上可以查证的。”——《东方卫报》
内容简介
《王阳明•龙场悟道》讲述了王阳明如何被贬龙场而悟道的经历。正德初,宦官专权,王阳明因仗义执言,被廷杖、流放贵州龙场。一路上被追杀,遭遇海难,辗转江湖,生命受尽践踏,人生似乎已至绝境。这一切并没有熄灭王阳明心中的那盏明灯,奋力自救,于龙场一夜悟得“知行合一”的大道,在绝境中完成自救;与苗人交朋友,和土司交往,平定战祸;受邀去贵阳教书,曾经的“绝境”已变成了桃源。
昨天的中国 豆瓣
作者: 袁伟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昨天的中国》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近代中国的轨迹,回顾了晚清何以在立宪中走向灭亡,并分析了大国盛衰的五大枢机,在作者看来,一向被我们斥为晚清“假立宪”清末宪政,若用一个“假”字全盘否定清政府的立宪,未免过于简单。事实上,清政府的确为立宪做了不少准备,相反,最后导致清王朝的速灭,也与这场宪政有关。
下篇则是对辛亥革命及革命后的一些独特思考,作者眼里的袁世凯,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干材,若不是宋教任被刺后,革命党人断然发起二次革命,中国极有可能走上宪政之路,因为牵扯事件的国务总理赵秉钧都被传唤到了上海审问,这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司法机构作为正义的最后守护者的威力。
类似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的观点在书中频频出现,虽谈不上石破天惊,但至少也能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更加深切的了解昨天的中国,从而更清楚明天将要走的路。
爱因斯坦在中国 豆瓣
作者: 胡大年 上海科教出版社 2006 - 7
中国人为什么能在1917年至1920年代中期,迅速地、不费力地、而且实际上无争议地吸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在这部引入入胜的著作中,胡大年为我们提供了优雅而有说服力的答案。本书的另一项贡献是,胡以多层次的专业知识,为许多中国物理学家作了生动的小传,从而使其研究人性化。“文革”期间的主要意识形态鼓吹者们强行否定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企图,为一个精彩的故事提供了严酷而又扣人心弦的结局。
本书由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系第一部论述中国接纳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历程的专著。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书以大量的原始文献和史料为基础,揭示了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在中国传播的曲折历程,探讨了中国吸收相对论的特点,分析了1917—1979的60余年间,中国公众表现出的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几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及其转变原因。本书收录了唯一一张爱因斯坦在上海的图片。
现代世界中的数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Morris Kline 译者: 齐民友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 9
《现代世界中的数学》是一本文集,由M·克莱因主编。他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从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发表的有关数学的论文中,选集而成《现代世界中的数学》。全书分五个部分,每一部分均由克莱因作了引言,全书又加上他的序言。这些引言与序言反映了主编的观点,与各文作者的观点不一定相同。
坐天下很累 豆瓣
作者: 张宏杰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2 - 10
《坐天下很累:中国式权力的九种滋味》是知名历史学者张宏杰的最新力作,历时五年,继《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后,再创通俗历史写作高峰。作者通过心理分析式的写作手法描写了中国历史上的九位皇帝,透析他们在皇权压力之下所呈现出的不同人性侧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皇帝”两个字,包含了解读中国社会的大部分密码。读懂了中国皇帝的问题,就读懂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社会问题。
《坐天下很累:中国式权力的九种滋味》同时又是一部历史反思之作,作者反思历史,关照当下,这些帝王时代的问题好像正在发生……关于权力、关于权力者们的各个性格侧面,也关于中国几千年来中国的社会问题。反思历史、反思中国式权力,更是为当下寻找参照及积极的解决之道。
海报:
繁荣的背后 豆瓣
作者: 【美】威廉·伯恩斯坦 译者: 符云玲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 9
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J. Bernstein
最初,经济学只是威廉·伯恩斯坦的一个业余爱好。他本是哲学与医学的双料博士、神经病学专家,不过他却对储蓄、投资和资源配置的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决定与人们分享他学到的知识,因此,他建立了efficientfrontier.com这个网站,如今,网站已经成为深受独立投资者喜爱的论坛。除了经典之作《繁荣的背后》,他还写过若干本关于投资的著作,大受欢迎:《投资的四大支柱》(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聪明地配置资产》(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伟大的交易》(A Splendid Exchange)、《投资者宣言》(The Investor's Manifesto,中文简体版已有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2012年10月28日 已读
财产权的承认和保护、科学理性精神、有效的资本市场和发达的通讯和交通手段,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后进国家短时间内的“奇迹”,也许只是这些要素具备后的自然结果。
2012 上图 历史 经济
Germs, Genes, & Civilization 豆瓣
作者: David P. Clark FT Press 2010 - 5
In Germs, Genes and Civilization, Dr. David Clark tells the story of the microbe-driven epidemics that have repeatedly molded our human destinies. You'll discover how your genes have been shaped through millennia spent battling against infectious diseases. You'll learn how epidemics have transformed human history, over and over again, from ancient Egypt to Mexico, the Romans to Attila the Hun. You'll learn how the Black Death epidemic ended the Middle Ages, making possible the Renaissance, western democracy,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Clark demonstrates how epidemics have repeatedly shaped not just our health and genetics, but also our history, culture, and politics. You'll even learn how they may influence religion and ethics, including the ways they may help trigger cultural cycles of puritanism and promiscuity. Perhaps most fascinating of all, Clark reveals the latest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insights into the interplay between microbes, humans, and society - and previews what just might come next.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豆瓣
作者: 许倬云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2 - 4
★一部气势恢宏、雅俗共赏的大历史
★史学大师许倬云从历史出发,为当下把脉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第二部《现代文明的成坏》已经上市!
一个朝代的盛衰,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公权力的核心是不是开放的。——许倬云
许倬云先生认为,国家是政治和社会的共同体,也可以将其看做一个大的系统。系统内部各部分协调一致,国家则强大兴盛;一旦政权僵化或 各部分失衡,则会逐渐没落。民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最不坏的制度”,就在于它能够根据现实情况适时作出调整,以面对当前的挑战。
中国史部分,本书从秦汉帝国开始,提纲挈领地分析了中国历代王朝组织架构的分散聚合对其存续的影响,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一幅中国历史大脉络;世界史方面,则重点分析了罗马帝国的成败因缘,并由此而下将其与近代列强如荷兰、大英帝国等比较异同,最后反思了今日美国基督教精神丧失的问题。
走近衰亡 豆瓣
作者: 陆南泉 2011
《走近衰亡: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研究》内容简介:1991年底苏联发生剧变以来,中国对苏联剧变原因的研究日益深入,出版了不少论著。但伴随着研究的深化,就会发现,对勃列日涅夫时期与苏联兴亡关系的研究,远不如像研究斯大林、赫鲁晓夫与戈尔巴乔夫时期那么重视,似乎这个时期与苏联社会主义兴亡关系不很密切。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俞天任(冰冷雨天) 语文出版社 2009 - 11
在日本,说一个人喜欢犯上、自作主张,就说他是“关东军”;说一个人狂妄、自以为是而又昏招迭出,就说他是“大本营参谋”。参谋尤其“大本营参谋”,是邪恶、不可理喻的化身。
跟通常理解的“幕僚”或“军师”不同,旧日本陆军的参谋是一种荣誉资格,是“精英”,他们不但出谋划策,还直接指挥战争。中国人常说“日本军国主义”,实质就是军队挟持了政府,而挟持军队的,却是参谋。
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回顾中日甲午战争以来的历次战事,皇姑屯事件是几个关东军参谋自作主张弄出来的;九一八事变是几个关东军参谋“先斩后奏”挑起来的,因为事变的异常顺利和成功,肇事者成了“民族英雄”,成为全军学习的榜样,从此参谋们更加比拼着到处搞事;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张鼓峰事件、诺门罕事件……一直到太平洋战争中诸战役,处处都是参谋们忙碌的身影:不是无端生事,就是假传军令、扣压情报。
为什么又输了战争?参谋们知道如何挑起战争,却不知道怎么结束战争;知道如何进攻,却不知道怎么防御(有时甚至造成皇军饿死的比战死的还多);迷信精神万能,拿着1905年造的枪,去打1940年代的仗;造得出自动连发的冲锋枪,却负担不起这么奢侈打法的子弹;有大炮却常常紧缺炮弹,有航母但没有石油而开不动;更奇怪的是陆军玩陆军的,海军玩海军的,互不了解、也互不帮忙。
参谋们的肆无忌惮、胡作狂为令大日本帝国没有回头路可走,只能往毁灭的悬崖一路狂奔……
在这里,读懂日本
《冰眼看日本》(已出)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已出)
《浩瀚的大洋是赌场》(即出)
军国的幕僚 豆瓣
作者: 俞天任 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7 - 4
日本人喜欢把那些飞扬跋扈,欺上瞒下,自以为是而又昏招迭出的人称为“大本营参谋”,去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读卖新闻》发了一组专稿追查战争责任。不管追到哪儿,天皇也好,军部也好,政客也好,字里行间总要提起“大本营的参谋们”。
笔者和不少战争的幸存者谈起过那场战争,就会咬牙切齿地骂“大本营参谋”。
笔者现在在看有关日本学生运动的资料,对阵的双方,学生和校方互相攻击的一个罪名就是“大本营参谋”,或者“日本陆军参谋”。
在日本,就是极右派,也不敢公开说“大本营参谋”的好话。
这“大本营的参谋们”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怎么会有这么一群人的出现?这群人又干了些什么?
浩瀚大洋是赌场 豆瓣 Goodreads
8.0 (8 个评分) 作者: 俞天任 语文出版社 2010 - 5
要真正了解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去了解它的军事。大日本帝国海军,从建立初期的猴唯诺诺到令全世界瞩目不过用了四十年时间,之后又经过近四十年,便彻底从地球上消失了。
这是一支充满赌徒性质的军队,也是一支很有创意的军队,它能够无视一切既存的政治经济军事规则和定论而孤注一掷,从而创下了不少“首次”作战的方式和创意,同时,这又是一支极为保守、固步自封、思维方式滞后子时代达数十年之久的军队。
两种极为矛盾的性质相互依存,恰好正是日本民族性格的所在,这也预示着它除了悲剧性的下场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结局。最终.它的归宿也只能是大洋深处——那片与其说是它们的战场,还不如说是赌场,更是坟场的地方。
军舰是成了残骸,但日本海军的软件遗产却几乎原封不动地被保留了下来。如果仔细观察日本杜会,就会发现:来自旧日本陆军的影响确实不大,甚至可以说几乎消失了,而来自旧日本海军的影响则很可观。很多被现今人们认为是日本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或行为方式,其历史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久长.里面不少是日本海军留下来的遗产,仅仅只有几十上百年的历史而已。那是一笔有正有负的遗产,日本战后的复苏有不少地方要归功于那笔遗产,后来日本经济的停滞和徘徊,似乎也能从那笔遗产中发现端倪。
伟大的博弈 豆瓣 Goodreads
The Great Game: The Emergence of Wall Street as a World Power
7.9 (34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S·戈登 译者: 祁斌 中信出版社 2005 - 1
《伟大的博弈》是一部讲述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的著作。这本书以华尔街为主线展示了美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全过程。它生动地讲述了华尔街从一条普普通通的小街发展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传奇般的历史,展现了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在美国经济发展和腾飞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书中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经济数据,让读者可以更全面和准确地认识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
苏联军队是怎样崩溃的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Military
作者: [美] 威廉·奥多姆 译者: 王振西 等 新华出版社 2000 - 1
曾几何时,苏联大兵是世界上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这支脚踏半个欧洲、从波罗的海管到太平洋的武装力量怎么倾刻之间崩溃了呢?本书对这支军队崩溃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作出了实质性的分析,始终把苏联政治、经济与军事联系起来论证,有一定的说服力。苏联解体了,俄罗斯还在,苏联军队崩溃了,俄罗斯军队还会强大起来,本书的见解对了解俄罗斯军队的现状也很有参考价值。
本书探讨了苏军由来及战争理论,苏联政治军事领导人的内心世界,苏联政权的政治和经济对苏军的影响、苏军垮台更深层的意义等问题。
勃列日涅夫十八年 豆瓣
作者: 郭春生 人民出版社 2009 - 4
《勃列日涅夫18年》讲述了:读书圈绕勃列日涅夫主政十八年的历史,揭示了苏联极盛而衰的历史面面观:勃列日涅夫是推翻赫鲁晓夫“宫廷政变”的主要组织者。赫鲁晓夫的下台与他的反特权政策直接相关。勃列日涅夫是运用组织权力的“大师”。在政治稳定形势下,通过“新经济体制”改革,60年代末苏联成为“超级大国”。出兵镇压“布拉格之春”成为战后苏联历史的转折点,此后苏联政治上走向保守,经济上停止改革,思想上僵化和教条化。勃列日涅夫是苏联特权阶层的最高代表人物。缓和之下的进攻战略是六七十年代苏联对外战略的主要特征。从70年代后期苏联逐漸陷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停滞的泥淖。特权阶层是导致苏联社会停滞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