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焚舟纪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Burning Your Boats
8.6 (74 个评分) 作者: Angela Carter 译者: 严韵 Nan jing da xue chu ban she 2012 - 3 其它标题: 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
《焚舟纪》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安吉拉•卡特的短篇小说全集,一套共五本四十二个短篇。五个集子依次是《烟火》、《染血之室》、《黑色维纳斯》、《美国鬼魂与旧世界奇观》和《别册》。
这些短篇多以童话、民间故事、文学经典为蓝本,文学女巫卡特以奇绝想象力和非凡叙事技巧将之加以戏仿、混酿 、改装和重塑,并以通透戏谑的视角呈现出童话背后的冷僻真相,传奇之中的幽暗细节,为幻想世界打上现实投影,极具颠覆性却又不损奇幻之美,慑人之余又令人迷醉,形成融魔幻现实主义、女性主义、哥特风格和寓言色彩为一体的独特写作模式。
正如拉什迪所说,短篇小说是展现卡特独特才情的最佳形式。所录每一篇都堪称深邃智思与瑰丽文字结合而成的魔法杰作。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0467090/
================
我重复,安吉拉•卡特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许多同行和迷恋她的读者都明白她的珍稀之处,是这个星球上真正绝无仅有的存在。她应当被安放在我们时代的文学之中央,正中央。她最精彩的作品是她的短篇小说集。
——撒缪尔•拉什迪
如果你想以安吉拉•卡特的风格来再现她的作品之诞生,那么你需要召集一整个戏班的神人之幽灵围拢在她的打字机旁随侍。王尔德必须在场,爱伦坡也要来,还有勃兰姆•斯托克、佩罗、玛丽•雪莱、甚至麦卡勒斯,以及一群热爱蜚短流长的鸹噪老太。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这是怎样一场烟花般绚烂的表演!像是书封之下别无他物。哥特,奇异,变态,美妙…语言又那么丰沛华美,就像爱伦坡和奥康纳在联手为苏丹新娘谢赫拉莎德捉刀《天方夜谭》。
——Mirabella
遇见安吉拉•卡特奇观和魔法般的小说,你必然会得出一个结论:它必然会流传,会被阅读,被膜拜。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2013年1月9日 已读 不用梗会死星人卡特,自己写故事的能力果然不行啊!对女性主义都快路人转黑了。。政治正确好烦人!所以最不喜欢的是染血之室那本。至于语言风格,所谓「尚密丽者失于雕琢」,台版翻译尤喜尖新一路,累不爱(。
{英国文学} 【小说】 女性主义
骆驼祥子 豆瓣
8.6 (359 个评分) 作者: 老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 3
《骆驼祥子》是老舍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悲剧: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
2013年1月2日 已读
果然是中学生必读。。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种平铺直叙八百里不拐弯的叙述风格其实很难激起一个拥有正常阅读理解水平的读者的共情,因为这并不是他自己从故事里体味出来的苦恨,简直是岳云鹏站你面前说“祥子啪地飞到天上,祥子啪地落到地上,组成了一个惨字”……嗯,其实结尾收的不错,窝就不苛求古人了
+老舍 {中国现当代文学} 【小说】
爱的饥渴 豆瓣
愛の渇き
8.1 (4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唐月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爱的饥渴》发表于1950年,中篇,是一部极重要的纯文学小说。
小说人物不多,但都具有戏剧的鲜明性格。主人公悦子在丈夫去世后,准备死守贞节,但公公诱惑她,将她推向凝固的恐怖之中。这时她迷上了园丁三郎,将他作为自己幸福的根据和生存的理由。悦子和三郎的爱情被公公发现之后,她自己摆脱不了种种苦恼,最后无法继续维持爱,便用铁锹将三郎打死。
作者笔下的悦子这个人物的感情元素是十分复杂的,她抱有一种强迫症般的爱的饥渴。但是,三岛在这部小说中所着力描写的不在于此,而在于悦子与三郎的关系上,尤其是三郎的男性美上。
它扎根于作者深层意识的性的愿望和美的倾向,进而发展到伦理道德的必然性,使两者达到精彩的一致。《爱的饥渴》受到了莫里亚克的《爱的荒漠》的影响,三岛的文学“野心”都倾注在《爱的饥渴》上。三岛能够理解莫里亚克作品中的凄厉,并把建立在这种理解之上的影响,深深地渗入超越本人自白的《爱的饥渴》中去。
其中作为自己的工作,估计能流传下来的,就是《假面自白》、《爱的饥渴》和《禁色》这三部长篇,在完全暴露自己的长处和缺点这点上,我觉得它们是自己的真正的工作。
碰巧它(《假面的告白》)正是一部自白体的作品,而我却要尝试着将自己倾注在客观的人物中,于是就写了下一部《爱的饥渴》……
可以说,这个主题是反《包法利夫人》的、反迪康热的。
——三岛由纪夫
2012年12月27日 已读
连最细微最朦胧的感觉也能化作文字付诸笔端,三岛无疑是我最喜欢的那类作家;至于这个爬灰寡妇BPD病史一样的故事……就……随它去吧(。
+三岛由纪夫 {日本文学} 【小说】
陆犯焉识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8.7 (19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严歌苓 作家出版社 2011 - 10 其它标题: 陆犯焉识
《陆犯焉识》内容简介: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才子+公子型的少爷,聪慧而倜傥,会多国语言,也会讨女人喜欢。父亲去世后,年轻无嗣的继母冯仪芳为了巩固其在家族中的地位,软硬兼施地使他娶了自己的娘家侄女冯婉喻。没有爱情的陆焉识很快出国留学,在美国华盛顿毫无愧意地过了几年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毕业回国后的陆焉识博士开始了风流得意的大学教授生活,也开始了在风情而精明的继母和温婉而坚韧的妻子夹缝间尴尬的家庭生活。
五十年代,陆焉识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而成为"”反革命“”, 在历次运动中,其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终使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刍,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深爱。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
“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喻终于可以团聚,然而回到上海家中的陆焉识却发现岁月和政治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一生沉沦、终成俗庸小市民的儿子一直排斥和利用他,才貌俱佳、终成大龄剩女的小女儿对他爱怨纠结,态度几经转变,唯一苦苦等待他归来的婉喻却在他到家前突然失忆。
《陆犯焉识》编辑推荐:被中西方文坛誉为;“华文世界最值得期待的作家”;严歌苓颠覆性转型之作;当政治与人生相撞,孰是孰非……最大胆的笔触,直逼人类精神的灰色地带;最温情的回眸,抚摸岁月带给爱情的伤痕。
严歌苓近年来一直萦怀于对自身家族史特别是对其祖父人生遭际和精神世界的探寻。依此多年的功课,《陆犯焉识》以深远的济世情怀,将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命运铺展在中国近当代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检视了残酷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高度。她的笔触往返于主人公盛年时流连的浮华地美国、上海和其后半生被禁锢的流放地西北大荒漠,世态的炎凉和命运的多诡尽收眼底。她的讲述,冷静与幽默同行,温情与练达并重,大有“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之概。
2012年12月23日 已读
《严歌苓和她高贵清雅风流潇洒的祖父……最后倒了血霉吃大瘪的故事》。其实后半远比前半写得好,毕竟严歌苓擅长的是最日常的细节描写,如此扬短避长为哪般……
+严歌苓 {中国现当代文学} 【小说】 女性
西线无战事 豆瓣
Im Westen nichts Neues
9.0 (2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译者: 李清华 译林出版社 2007 - 8
一九二八年雷马克在《福斯报》上发表了《西线无战事》,翌年单行本出版。该书使他一举成名,蜚声世界文坛,同时也使他遭受到法西斯的迫害。雷马克是“人们读得最多、受赞扬最多和受攻击最多的当代作家”。这个评价已经普遍得到各国文学批评家的认同。雷马克的这部著作使世界文学宝库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他已经成了二十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大作家之一,他的名字和著作将会继续流传下去。
2012年12月18日 已读
所谓“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百万人的死亡不过是统计数字而已”,只有细化到个体身上的战争经历才能让人感受到切肤之痛。正是因为一将功成万骨枯,就像赌博,注下得越高昂,越能体现出将领(也是作为个体的人)本身素质的可贵,战争作为艺术才越吸引人吧……#三观已塌勿救# #警告:译林的翻译!#
{德意志文学} 【小说】 一战 神作
爱情与夏天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威廉·特雷弗 译者: 管舒宁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10
拉思莫伊的夏天总是很平静,所以当那个深色头发的陌生人和他的自行车出现在科奈尔蒂夫人的葬礼上时,所有人都注意到了。弗洛里安•基尔德里不知道科奈尔蒂夫人拥有半个拉思莫伊镇,他只是想来拍点被焚毁的电影院的照片,可是科奈尔蒂夫人的女儿却将视线聚焦在了他的身上。
几英里外的村庄里,德拉汉,一个失手撞死自己妻儿的男子,在迎娶了修道院的弃婴埃莉后一直过着平淡的生活。埃莉偶遇弗洛里安,两人双双坠入爱河,而弗洛里安打算离开爱尔兰到斯堪的纳维亚去,永远不再回来。一段危险而又诱人的关系打破了这个夏天的平静,也唤起了镇上人们压抑已久的激情与记忆……
2012年12月14日 已读
跟某个放浪成性的邻国相比,爱尔兰真是民风淳朴,这到底是哪个时代的乡村爱情故事啊……比起主线剧情,科奈尔蒂姐弟、佛洛里安的笔记片段和神志不清的图书管理员显然更萌一点,翻译略无味 #后谢军师#
{英国文学} 【小说】
双城记 豆瓣
A Tale of Two Cities
8.3 (3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查尔斯·狄更斯 译者: 张玲 / 张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狄更斯,英国十九世纪文豪。《双城记》堪称他迟暮之年的巅峰之作。
法国大革命时期,名医马奈特偶然目睹了封建贵族埃弗瑞蒙德兄弟草菅人命的暴行,因为打抱不平,反被投入巴士底狱,监禁了十八年。出狱后,马奈特之女露茜却与仇家的儿子达奈堕入情网。于是,在法国革命的旋涡中,一 幕幕家族的恩怨情仇隆重上演,善、恶、生、死在冲突中交融,在转瞬间变换……《双城记》结构严整,语言凝练,狄更斯对革命与人性的深度思考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写作才华,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2012年12月12日 已读
两位翻译非常有文学素养,虽然我私心喜欢雍容端庄的风格但是这塔玛的不是狄更斯啊!在这种每页都要停下来划分句子成分的情况下,我很怀疑一个初次阅读的读者是否能坚持完本来就不甚有趣的前半部分,尤其是第二章初庭审夏尔那里翻译得简直就是个JB... ※小时候单纯觉得卡顿情深不寿,现在觉得最感人的是他跟裁缝妹子吻别并祝福彼此的那一幕,嘤嘤嘤!
+狄更斯 {英国文学} 【小说】 神作
可以吃的女人 豆瓣
The Edible Woman
9.0 (6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刘凯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玛丽安确实是个普普通通的女子,正等着结婚。她喜欢她的工作,她那平庸的同事和冷静的未婚夫彼得。开始一切顺利,可是玛丽安先前没有料到在她内心深处却渴望更多,这种内心的渴望安静地破坏着她周到的结婚计划,稳定的生活进程——还有她的消化系统。婚期逐渐临近,玛丽安发现,她简直无法正常进食了……
2012年12月3日 已读
“也许干了那事,我就能知道你是真实的了”——《邓肯教你如何骗文艺病的炮》。突然理解了会长孤寂深渊的读后感,玛丽安打得我脸都肿了。。。 ps.二罪不能吃!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北美文学} 【小说】 女性
夏先生的故事 豆瓣
Die Geschichte von Herrn Sommer
8.8 (12 个评分) 作者: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译者: 宋健飞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 4
《夏先生的故事》是一部貌似幽默,而实际上则是一本十分严肃的作品。小说分二各层面展开,一是叙述了“我”充满喜怒哀乐的童年生活,读者看了回忍俊不禁;二是描写“怪人”夏先生的怪诞生活和言行,人们读了会有一种凄楚和辛酸之感,同时也发人深思。
2012年11月21日 已读
“……夏先生得了幽闭恐怖症……也就是说,他无法待在室内……他无法待在室内就是说他总要在外面乱跑……因为他得了幽闭恐怖症,所以总要在外面乱跑……就好比我母亲是在讲:‘夏先生总要在外面乱跑,是因为他总要在外面乱跑’……”←你跟王二是什么关系从实招来!!
+聚斯金德 {德意志文学} 【小说】
白银时代 豆瓣
8.5 (62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白银时代》是《时代三部曲》之二。
这是由一组虚拟时空的作品构成的长篇。这组作品写的是本世纪长大而活到下世纪的知识分子,在跨世纪的生存过程中,回忆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自己的人生。与其说这是对未来世界的预测,不如说是现代生活的寓言,是反乌托邦故事。主人公生活的未来世界不仅不比现在更好,反而变本加厉地发展了现代生活中的荒谬。知识分子作为个体的人,被抛入日益滑稽的境地里。作者用两套叙述,在一套叙述中,他描写蹲派出所、挨鞭刑的画家、小说家,以及他们不同寻常的爱情;另一套叙述,则描写他自己作为未来的史学家,因为处世要遵循治史原则而犯下种种“错误”,最后他回到原来的生活、身分,成了没有任何欲望的“正常人”。这两套叙述时时交叉、重合。在所谓的写实与虚构的冲突里,作者创造出任由他穿插、反讽、调侃和游戏性分析的情境来。
《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是王小波作品的精华。 “时代三部曲”表面上是王小波作品的合集,每部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其实是有一个逻辑顺序的。这个逻辑顺序就是:《黄金时代》中的小说写现实世界;《白银时代》中的小说写未来世界;《青铜时代》写的故事都发生在过去。
2012年11月18日 已读
王小波无疑是个机智的作家(用他自己的话是“有趣”?),但是整本书看下来就忙着找他的直露错误和隐射错误了总觉得有点累不爱
+王小波 {中国现当代文学} 【小说】
新娘 豆瓣
6.8 (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青山七惠 译者: [中国] 竺家荣 新星出版社 2012 - 9
其乐融融的一家四口的平静生活,因哥哥突然宣布要结婚,而且对象竟然是兄妹两人的表妹而打破了。四个章节分别以这四位家庭成员为主人公,讲述了各人生命中最难以忘怀的爱,而这些侧面又勾勒出了整个故事的全貌。围绕哥哥的婚事风波,不露痕迹地深刻揭示了一派温馨祥和的家庭生活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以及男女之爱的复杂多样。
2012年11月13日 已读
同样是个贵圈好屌乱的故事,青山七惠对细节的体味和把握能力实在能把那群故作温情的张○娴之流爆出翔来。最喜欢麻纪和沙织的部分,虽然最后被心灵鸡汤了一脸有点蛋疼,不过实在是……太温柔了,就像听人讲故事,尽管剧情狗血了,但是光是听着叙述的嗓音就觉得欲罢不能(脑残粉脸 ※后谢军师(咦
+青山七惠 {日本文学} 【小说】
蝴蝶过期居留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张小娴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8 - 10
在相爱之前,也许我们曾经相遇。在流淌的岁月里,我们从未分开,而是重叠又重叠……
暗恋邵重侠的范玫因,为了能见到他毅然决然去学长笛,不开心的时候也只能喝「婴儿香槟」解闷,被暗恋的邵重侠却爱上已经有男朋友的林康悦,心甘情愿、百般痛苦地做一个第三者……
已婚的杜苍林深爱着莫君怡,却没有能力给她一个身分,善解人意的莫君怡虽然独力抚养杜苍林的孩子,却始终无法恨他……
严英如是邵重侠的大学女友,两人曾一起到温哥华念书,但后来她移情别恋爱上了杜苍林,怎奈杜苍林最后也离她而去……
2012年11月12日 已读
心想吃饭的时候随便看点不用动脑的,张小娴反正没看过随便撸一发吧结果……艾玛这年头的异性恋都是这么谈恋爱的吗!(人生观塌下去一块
{中国现当代文学} 【小说】 言情
台北人 豆瓣 Goodreads
8.9 (413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作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台北人》,是一部深具复杂性的短篇小说集,由十四个一流的短篇小说构成,串联成一体,则效果遽然增加,不但小说之幅面变广,使我们看到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使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台北人》之人物,可以说囊括了台北都市社会之各阶层:从年迈挺拔的儒将朴公(《梁父吟》)到退休了的女仆顺恩嫂(《思旧赋》),从上流社会的窦夫人(《游园惊梦》)到下流社会的“总司令”(《孤恋花》)。有知识分子,如《冬夜》之余嵚磊教授;有商人,如《花桥荣记》之老板娘;有帮佣工人,如《那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之王雄;有军队里的人,如《岁除》之赖鸣升;有社交界名女,如尹雪艳;有低级舞女,如金大班。这些“大”人物、“中”人物与“小”人物,来自中国大陆不同的省籍或都市(上海、南京、四川、湖南、桂林、北平等),他们贫富悬殊,行业各异,但没有一个不背负着一段沉重的、斩不断的往事。而这份“过去”,这份“记忆”,或多或少与中华民国成立到大陆沦陷那段“忧患重重的时代”,有直接的关系。
2012年10月29日 已读
如果说程蝶衣是风流蕴藉人间珍奇,那么阿凤大约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白先勇擅写真正的“传奇”,不带半分烟火气,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尹雪艳这样阒寂的风姿吧?说实话真瘆得荒,十四个短篇,篇名尽是《游园惊梦》《思旧赋》云云,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黍离麦秀铜驼荆棘,森森然鬼语也
+白先勇 {中国现当代文学} 【小说】 短篇 神作
在细雨中呼喊 豆瓣 Goodreads
在细雨中呼喊
8.5 (58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余华是获外国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中国当代作家。最近,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荣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他还以另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被法国文化交流部授予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上海文艺出版社最近与余华合作,全新推出“余华作品系列”。作品系列共12册,完整收录了余华现有的作品,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以及随笔集,是目前余华唯一的一部作品总集<br>余华,浙江海盐人,海盐这个地方,是杭
北回归线 豆瓣 Goodreads
Tropic of Cancer
8.5 (21 个评分) 作者: 亨利·米勒 译者: 袁洪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1 其它标题: Tropic of Cancer
【我的书不是关于性的,而是关于自我拯救的。 ——亨利•米勒】
亨利•米勒的作品中存在着露骨的性描写,英语国家长期拒绝发表他的作品。其早期作品首先在法国出版,1944年盟军来到巴黎后发现了米勒的作品,遂争相传阅,并偷偷带回英美等国,米勒顿时成为美国最富盛名的“地下”作家。直到20世纪60年代年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该书“不足以引起性欲”,《北回归线》终于在美国解禁。
★ 亨利•米勒——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 旅居巴黎的变形生活 遭禁二十多年的自传体启示录
★ 精神世界的诅咒“散文诗” 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
★ 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之首“流氓无产者的吟游诗人”在巴黎的孤独吟唱
★ 荒诞人生观、虚无主义思想、离经叛道、凤凰涅槃的完美文本呈现
★ 入围《时代周刊》“1923——2005百部最佳英语小说”
★ 入列《1001本死前必读之书》
★ 入围美国现代图书馆评选的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
★ 入围《卫报》2009年“1000部大众必读小说”
★ 入围Esquire杂志2011年“75本大众必读之书”
《北回归线》是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之首,描写了米勒同几位作家、艺术家朋友旅居巴黎的生活经历,同时通过对工作、交谈、宴饮、嫖妓等夸张、变形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们的内在精神世界,诘问了在这个杂乱无序、肮脏的世界生存的意义。该书出版后吸引了众多读者,19 61年在美国解禁后更是成为畅销全球的文学名著,深刻影响了二战后的欧美文坛。
2012年10月17日 已读
电子书不知道哪个版翻译太他妈烂,不过掩盖不了神作的光芒TAT 我不是一个喜欢被作者牵着鼻子走的读者,但是亨利米勒,我愿意跟着你去找那样一条广阔的河。“我对生活的全部要求不外乎几本书、几场梦和几个女人”,忍不住加上“——为什么竟如此艰难”(黑塞在你身后,及,理想主义者必须死,嘤嘤!
+亨利米勒 {北美文学} 【小说】 神作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豆瓣 谷歌图书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7.9 (344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卡佛 译者: 小二 译林出版社 2010 - 1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出版于1981年,是雷蒙德•卡佛的成名之作,同时也是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本书由十七篇短篇小说组成,讲述了如餐馆女招待、锯木厂工人、修车工、推销员和汽车旅馆管理员等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的生活。这些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愿望,做着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他们发现自己在为生存而挣扎,无法获得在常人看来并不远大的人生目标。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窘困和不如意,婚姻破裂,失业,酗酒,破产。卡佛用“极简”的遣词、冷静疏离的叙事,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边缘性以及现代人脆弱的自我意识。
2012年10月13日 已读
※……我就是欣赏水平不够怎么了。其实我也不大喜欢海明威的短篇? ※翻译得有些奇怪,一看是清华的工科生,懂了什么(不过从译后记来看倒是挺有研究的真爱 ※一地不规范标点,翻译就算了,责编你他妈瞎了?一看是译林,我又懂了。
{北美文学} 【小说】
罗生门 豆瓣
羅生門
8.7 (187 个评分) 作者: [日] 芥川龙之介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7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以其名字命名的“芥川奖”成为日本文坛的重要奖项之一。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多为历史题材,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以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让读者关注到社会丑恶现象,这使得他的小说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罗生门》是其代表作。本书收录芥川的中短篇小说共十三篇。《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书山稗海,文史苑囿,于中沉潜含玩,钩没抉隐,一日发而为文,自是信手拈来,随机生发,纵横捭阖,不可抑勒。由庙堂高官到市井小民,由紫宸之深到江湖之运,其笔下无不呼之即来,腾跃纸上。芥川生性敏感,一般来说,他不重描绘而意在发掘,疏于叙述而工于点化,少的是轻灵与潇洒,多的是沉郁与悲凉。这点不难从其作品中窥其一斑。
2012年10月11日 已读
这文风,抬头一看果然林少华_(:3ゝ∠)_ 喜欢《矿车》和《单相思》这两篇,会长贴过《鼻》里的片段给我,T13术士感到被打成了筛子……
+芥川龙之介 {日本文学} 【小说】
棋王 豆瓣
9.1 (156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作家出版社 1999 - 10
在处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现出自己的哲学:“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 阿城笔下著名的"棋王"王一生是近世以来罕见的一个深刻体现了道家文化特征的人物形象。王一生深得老子的阴柔之气。他的性格是坚忍而沉着的。《棋王》表面上写棋,实质上则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表现着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评价和对中国文化进步的展望。
2012年10月9日 已读
现代文阅读既视感!其实不太喜欢知青题材,年少无知看了太多故事会的下场……《炊烟》看到开头就猜到了结尾怎么破!《傻子》讲了半天练字,嘤
+阿城 {中国现当代文学} 【小说】
废都 豆瓣 Goodreads
废都 [Fei du]
6.0 (68 个评分) 作者: 贾平凹 北京出版社 1993
荆歌:
许多时候,性爱的描写成全了整个作品。比如沈从文,他作品中的性爱,使我们感到性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东西,很健康,很正常,生机勃勃的。但有时候,性描写,会毁了一部作品。我觉得贾平凹的《废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是十分喜欢《废都》这部作品的。我觉得它是20世纪末的绝唱,很多年以后,人们可以在《废都》中深刻了解中国20世纪末的社会面貌和世俗精神。但是,这部作品因为有大量露骨的性描写(我无法判定它是有必要还是没必要),让它授人攻讦诟病以把柄。人们可以单凭这一点就把这部作品灭了。就像以前灭一个人,说他“生活作风”有问题,这个人就无论如何也崇高不起来了。其实,《废都》有没有性描写,我以为都无损于它的优秀。
叶兆言:
《废都》当然是因为有了性更优秀。作者做了一道美味佳肴,很多人不是用嘴去品尝,而是在谈它应该不应该写性,讨论应该不应该有方框,太可惜了。荆歌: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常常还要深入研究作者这么做的动机。
李敬泽:
《废都》里的那些框框有一种反讽效果,它拓展了意义空间,指涉着禁制、躲闪,也指涉着禁制、躲闪的历史,它与主人公的经验有一种紧张关系。如果去掉,这部小说就少了一重意思。
荆歌:
敬泽这一说倒是头一次听闻,很有道理!新版《废都》听说把方框都补了出来,应该是没有必要。
——摘自《谈性正浓》
2012年10月5日 已读
看了1/3,kindle实在不适合速读决定还是弃掉好了,按翻页按得好累不会再爱……嗯,如果我说我觉得他写得还不如《XX岂是池中物》的话是不是会暴露出什么不得了的事情…………
{中国现当代文学}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