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祖先与永恒 豆瓣
作者: [英]杰西卡·罗森 译者: 邓菲 / 黄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教授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二十余年,长期担任大英博物馆东方古物部主任,1994年后又执教于牛津大学中国艺术与考古专业教授,是目前中国艺术与考古领域最为活跃的西方学者之一。自从学生时代起,她就致力于通过物质文化来研究古代中国。在过去三 十五年的学术生涯中,她试图了解常出土于墓葬中的青铜器、玉器及其他工艺品是如何被使用的,从而进一步去理解这些器物的制作造者的技艺、生活和信仰。本文集收录罗森教授的研究论文17篇,内容涵盖青铜器(4篇)、复古维新(3篇)、墓葬(5篇)、中西交通(2篇)、装饰系统(3篇)五个方面,大部分完成于2000年之后,尚为首次以中文结集发表。通过这些文章,罗森教授希望能够和对古代中国有兴趣的读者来分享她的思考和见解。其中许多文章源自她在牛津大学的讲课。
祖先与永恒 豆瓣
作者: [英] 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 译者: 邓菲 / 黄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8
祖先与永恒:杰西卡·罗森中国考古艺术文集
[英] 杰西卡·罗森 著 邓菲 黄洋 吴晓筠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8
ISBN:9787108060297 定价:92.00元
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教授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二十余年,长期担任大英博物馆东方古物部主任,1994年后又执教于牛津大学中国艺术与考古专业教授,是目前中国艺术与考古领域最为活跃的西方学者之一。自从学生时代起,她就致力于通过物质文化来研究古代中国。在过去三 十五年的学术生涯中,她试图了解常出土于墓葬中的青铜器、玉器及其他工艺品是如何被使用的,从而进一步去理解这些器物的制作造者的技艺、生活和信仰。
本文集收录罗森教授的研究论文17篇,内容涵盖青铜器(4篇)、复古维新(3篇)、墓葬(5篇)、中西交通(2篇)、装饰系统(3篇)五个方面,大部分完成于2000年之后,尚为首次以中文结集发表。通过这些文章,罗森教授希望能够和对古代中国有兴趣的读者来分享她的思考和见解。其中许多文章源自她在牛津大学的讲课。
视觉文化面面观 豆瓣
Visual Culture:The Study of the Visual after the Cultural Turn
作者: [加] 玛格丽特·迪科维茨卡娅 译者: 李芳 / 肖伟胜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 - 8
-编辑推荐-
★什么是视觉研究?
★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对于艺术史家来说,视觉文化存在着哪些关联?
★艺术史家如今对视觉研究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艺术史研究同视觉与文化研究之间有什么关系?
★视觉文化需要运用明显不同于艺术史与文化研究的阐释方法吗?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马丁•杰伊、尼古拉斯•米尔佐夫、W. J. T. 米歇尔等众多学者的访谈,为我们梳理了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与对象,勾勒出这一新领域跨学科、跨媒介的驳杂面貌。
-内容简介-
近年来,视觉文化已经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视觉文化认为图像在表征世界中的意义上占据中心地位。它不认为所谓的“高级”文化的地位更高。但是,尽管目前视觉文化研究和项目的数量激增,但该领域本身似乎没有就其范围、目标、定义和方法达成共识。在本书中,迪科维茨卡娅概述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以便调和不同的理论立场,并了解其进一步研究的潜力。她的目的是说明视觉文化如何避免她所谓的威胁它的斯库拉(Scylla)和卡律布狄斯(Charybids):前者指的是因为它偏离了传统的艺术史层面,所以缺乏特定研究对象;后者指的是因为它似乎包含了与文化和视觉有关的一切,所以将这一领域扩展到不相干的田地。
迪科维茨卡娅对视觉文化进行了考古学的追踪,研究了艺术史的“文化转向”和视觉研究的兴起。基于问卷调查、口述史以及对这一领域主要学者的访谈,她首先讨论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然后研究了视觉文化的四个项目课程,它们分别位于罗切斯特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纽约大学石溪分校。通过对这些项目的理论和实践的分析,迪科维茨卡娅描绘了视觉文化项目在21世纪的未来。
艺术与恐惧 豆瓣
Art & Fear: Observations on the Perils (and Rewards) of Artmaking
8.4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贝尔斯(David Bayles) / [美] 特德•奥兰德(Ted Orland) 译者: 刘绯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内容提要◆
艺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为什么有些创作和作品会半途而废?
对创作失败的恐惧必然导致创作的失败吗?
导致创作者放弃创作的那些困难的本质是什么?
从麦尔维尔到纳博科夫,从维米尔到怀斯,从巴赫到斯特拉文斯基……这些问题困扰着历代需要跳出盒子思考的创作者。本书作者——两名摄影家——从创造性工作内部讲起,详述如何一步步突破前人成就,如何规避一个个思维和心理陷阱,如何独辟蹊径,开创属于自己的风格,以完成世上最艰难的创意性活动——艺术创作。
◆编辑推荐◆
★拆解“伟大艺术”阴影下的巨大焦虑
★艺术家版的《黑客与画家》,对欧美艺术界、互联网等需要创造性思维的行业影响巨大
★1994年出版至今,再版22次,畅销25年,售出30万册,数万读者口碑推荐
★稳居美国亚马逊艺术教育类图书销量前十,排名、销量、口碑远超 《五天 学会绘画》
★美国的豆瓣网Goodread 超过60,000条读者评论
★从艺术类网红书籍变身关于创作的励志经典
★每一位创作者书架上的常读之书
★資深摄影家开辟的成功创作之路
★才华是一种天赋,但创作永远是一种努力
★世界的意义是被创造的,而不是被发现的
★创作同样是一项平凡的工作,并不是世界上不存在的琓美
★在创意性活动中,不确定性、失败与焦虑是一种常态,而非凡的创意也肇始于此
★写作容易至极,只须坐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盯着一张白纸,直至鲜血在你的额头凝结。——美国作家吉恩• 福勒
★当不创作的痛苦超过了创作的痛苦,艺术家才会开始创作。——美国雕塑家史蒂芬• 德斯塔布勒
2019年5月28日 已读
这样的书和一切的“指南”类书籍一样,其存在的作用只能是让艺术的门外汉意淫。所以虽然整本书看上去通篇都在讲艺术创作,对于真正的艺术创作则毫无作用。(不过看看还是好的,至少能假装自己也能成为一个艺术家😑)
2019 创作 创意 哲理 大卫·贝尔斯
日本设计六十年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日]内田繁 译者: 张钰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8 - 9
首部日本设计史权威著作
日本设计大师内田繁以亲历者身份,梳理日本战后六十年的设计潮流变迁
揭秘日本设计的意义及其秘密
◆日本设计大师内田繁以亲历者身份写就的日本设计全书。
内田繁,出生于1943年,作为日本乃至世界一流设计师,几乎参与、见证了六十年来日本设计的全部进程,可谓一个日本设计六十年的活化石。他以亲历者和设计师的身份、从切身体验出发的写作,对于我们了解日本现当代设计全貌,弥足珍贵。
与此同时,他带读者领略设计师协会、民间组织、企业、个人等协同促进日本设计发展的努力和成果,挖掘日本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三大设计策源地之一的秘密。
◆透过日本设计的起步、发展、兴盛,直抵日本设计的精神内核,解读“日本设计”无论作为文化力量,还是实体形态,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全过程。
◆精选日本近六十年来重要的设计运动、设计作品、交流活动,展现日本工业界、艺术界、文艺界、企业等通力合作,创造设计促使日本制造繁荣、使设计成为日本名片的努力和成果。
◆以出现在我们身边的“MADE IN JAPAN”们为例,讲述日本造物为何受全球欢迎的故事。
丰田、索尼、本田、东芝、无印良品等日本企业如何通过设计发展自身?
胜见胜、柳宗理、龟仓雄策等老一辈设计师通过怎样的努力逐步撬开设计进入日本,并逐步进入大众视野的关卡?
包豪斯设计小组与日本设计委员会等日本设计组织有着怎样的关于设计的交流和沟通?
宇野亚喜良、横尾忠则、平野甲贺、及部克人、串田宏光、龟仓雄策、寺山修司等年轻设计师和作家们通过平面设计等参与了怎样的文化运动?
山本耀司、川久保玲、三宅一生等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名彰显了怎样的日本设计精神?
◆从历史事件、社会变迁、生活方式转变等角度介绍日本的设计历史,引导我们思考什么样的设计才是让人感到幸福的设计。
◆附录部分犹如一部日本设计师汇编,对近500位日本设计师做了简介和索引,一书多用。
◆ 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小矶裕司+中国著名平面设计师朱锷亲自操刀设计,使得书籍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32开精装,封面采用水瑟纸,内文特种纸全彩四色印刷,打造出最适合呈现日本设计内容的书籍模样,透出日本设计本该具有的气质。
2019年5月28日 已读
这本书难得地实现了内在和外在的统一,从封面设计到翻译,从纸张到文本内容。虽然日本设计师们有意地去尝试国际化的普遍的设计,但是其作品则或多或少地被打上日本文化的烙印。这种统一的隐性的文化特质静静埋藏在几乎所有日本设计师的作品中。就算其初衷或许是一种逃离,但结果却适得其反,被认定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全书末尾提出的新世纪设计所需要的一些思路令人印象深刻,作者提倡的“小叙事”,在日本的新年号“令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018 历史 建筑 日本 日本文学
设计,为更好的世界 豆瓣
作者: (英)爱丽丝·劳斯瑟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7
设计是我们生活中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如果巧妙运用,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便利、活力、体面,乃至更多;但如果滥用这种力量,其结果则会是浪费、混淆、颜面扫地,乃至危险。无论我们愿意与否,谁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设计的影响,设计无处不在,通常在我们的不经意之间,决定着我们如何去感受和行事。
《设计,为更好的世界》探讨了设计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该书由著名的设计评论家艾丽丝•劳丝萨恩撰写,由屡次获奖的书籍设计师伊玛•布设计。描述了历史上的军阀、科学家、农夫、黑客、激进分子和设计师出于不同目的对设计的运用:从十八世纪海盗发明的以恐吓其受害者投降的毛骨悚然的标志,到一位妇女对最佳假肢的追求,以及世界杯足球的演进。
在我们所面临的这样一个巨大变革的时期,无论是在速度、规模还是强度上均为前所未有——从不断恶化的环境危机到科技的阔步前进——《设计,为更好的世界》解释了设计如何能帮助我们认识这些变革的深刻意义,并将其转化成我们的优势。
设计的语言 豆瓣
The Language of Things
作者: [英] 迪耶·萨迪奇 译者: 庄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知名的英国设计评论家迪耶·萨迪奇透过被设计包围的生活,向我们呈现设计多彩的世界。作者援引设计史上的经典个案,包括 万向灯、尼康相机、Lucky Strike 烟盒、雪铁龙汽车、转盘式电话等,解说设计的本质,传达设计的意义,也通过对设计和时尚、奢侈、艺术之间关系的探讨来探明设 计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多样角色,带我们看清设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电影与新心理学 豆瓣
Le cinéma et la nouvelle psychologie
8.2 (9 个评分) 作者: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译者: 方尔平 商务印书馆 2019 - 4
1945年莫里斯•梅洛-庞蒂在法国高等电影学院的演讲《电影与新心理学》,代表了他有关电影美学的基本思想,即一种在新心理学目光审视下的电影美学。本书完整收录《电影与新心理学》,并补充了 “从摄影到文本”与“文本解析”等相关资料,尽可能地展现出这本经典之作的魅力。
Performing the Visual 豆瓣
作者: 胡素馨 Sarah Frase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 11
Performing the Visual explores the practice of wall painting in China from a new perspective. Relying on rare, virtually unpublished drawings on Buddhist themes from a long-hidden medieval library in western Chin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ainters’ pictorial strategies. She also examines the financial accounting of Buddhist temples, providing practical information that ninth- and tenth-century critics ignored: how artists were paid and when, the temple's role as mediator between patrons and artists, and the way painters functioned outside the monastic system, working in guilds and secular academies affiliated with local government.
Based on the careful study of hundreds of inaccessible wall paintings at Dunhuang, arguably Asia's largest and most important Buddhist site, the author shows that although critics celebrated spontaneous feats with brush and ink, artists at Dunhuang were heavily dependent on concrete tools such as sketches in the preparation of wall painting.
Shaping the Lotus Sutra 豆瓣
作者: Eugene Y. Wang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7 - 2
The Lotus Sutra has been the most widely read and most revered Buddhist scripture in East Asia since its translation in the third century. The miracles and parables in the "king of sutras" inspired a variety of images in China, in particular the sweeping compositions known as transformation tableaux that developed between the seventh and ninth centuries. Surviving examples in murals painted on cave walls or carved in relief on Buddhist monuments depict celestial journeys, bodily metamorphoses, cycles of rebirth, and the achievement of nirvana. Yet the cosmos revealed in these tableaux is strikingly different from that found in the text of the sutra. Shaping the Lotus Sutra explores this visual world.
Challenging long-held assumptions about Buddhist art, Eugene Wang treats it as a window to an animated and spirited world. Rather than focus on individual murals as isolated compositions, Wang views the entire body of pictures adorning a cave shrine or a pagoda as a visual mapping of an imaginary topography that encompasses different temporal and spatial domains. He demonstrates that the text of the Lotus Sutra does not fully explain the pictures and that a picture, or a series of them, constitutes its own "text." In exploring how religious pictures sublimate cultural aspirations, he shows that they can serve both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agendas and that different social forces can co-exist within the same visual program. These pictures inspired meditative journeys through sophisticated formal devices such as mirroring, mapping, and spatial programming - analytical categories newly identified by Wang.
The book examines murals in cave shrines at Binglingsi and Dunhuang in northwestern China and relief sculptures in the grottoes of Yungang in Shanxi, on stelae from Sichuan, and on the Dragon-and-Tiger pagoda in Shandong, among other sites. By tracing formal impulses in medieval Chinese picture-making, such as topographic mapping and pictorial illusionism, the author pieces together a wide range of visual evidence and textual sources to reconstruct the medieval Chinese cognitive style and mental world. The book is ultimately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magination.
庵上坊 豆瓣
作者: 郑岩 / 汪悦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
本书以山东安丘一座清代石坊“庵上坊”为考察对象,从追溯它的建造缘由入手,讲解它的建筑式样和装饰题材;由欣赏它的艺术之美,既而分析它的表面与实际功能;以这座牌坊为例,揭示了清代流行起来的建筑样式“贞节牌坊”的隐匿意义:虽然建造的名义是为纪念那些籍籍无名的妇女,但这些牌坊并没有提供表彰对象的真实生平,其真实功用乃是作为地方富豪彰显和增强一己势力的载体。在富贵吉祥的装饰图像和庄正醒目的匾额题词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意旨和不曾言说的故事……
作者对这一典型题材进行过多年的深入探查,亦参考和援引了多方的研究成果,在历史语境下清晰勾画出石坊所衍生的各种形式的话语及其彼此间复杂的关系;在精心铺叙的种种故事之间,巧妙地穿插着对于许多理论问题新颖的思考。其精到的述说呈现了丰富灵动的历史文化景观,堪称见微知著。作为艺术史、建筑史的个案分析,本书将历史、建筑、雕刻、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等诸多领域融于一炉,篇幅精短然而颇见功力;配有插图106帧,以亲自测绘和访查拍摄为主。这使本书同时成为一本具有亲切感的图文艺术书和文化旅游读物。
世界的眼睛(修订版) 豆瓣
作者: [英] 卢塞尔•米勒 译者: [澳] 徐家树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3 - 7
这是世界上一群特立独行的人,他们有着敏感的视觉、睿智的头脑、勇敢的精神、执着的毅力、真实的人性……他们持续着图片王国的神话。
马格南——这群人的组织,一个耀眼的名字,一方令人仰望的、群星璀璨的天空,它用平实而又丰富的照片,记录了灾难的痛苦、社会的变革、人类的尊严……向世人展示重大的事件、重要的人物、隐没的部落、消失的遗迹……马格南和马格南摄影师们,犹如世界的眼睛,让我们观察世界,了解世界。
本书从多个层面解读了马格南和马格南摄影师,以及背后的故事,自2001年第一版出版后深受读者喜爱。修订版不仅完善了对原版图书的翻译,而且增补了70多幅珍贵的配图,更加生动、全面、深入地解读了半个世纪以来马格南的历史以及世界的历史——马格南一词已与世界重大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风景与西方艺术 豆瓣
landscape and western art
9.4 (7 个评分) 作者: [英]马尔科姆·安德鲁斯 译者: 张翔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1
权威学者精妙解读“风景”概念与演变,带您全角度领略寻常风景的非常之美。超百幅精美名画与摄影作品,值得收藏!
《风景与西方艺术》属于“牛津艺术史”系列丛书,以文艺复兴后近五百年来的西方著名风景画作品为切入点,讨论了风景画是如何从传统作品中的背景,转变成了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全面考察了作为反映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风景”,作为一种文化构建的“风景”,以及风景画的政治与经济价值等问题,是深刻理解风景画在西方艺术中的位置与价值,进而进一步理解西方现代艺术文化的经典读物。
一部杰作,其中囊括了众多非常著名的惊人之作。马尔科姆•安德鲁斯将风景视为一座建筑,或者说一所剧院,观众将自己置于舞台之上,并享受着自己的演出。
——理查德•汤姆森(Richard Thomson,爱丁堡大学教授)
“风景艺术”是一个众所周知难以驾驭的主题,而作者的研究显示出他在此领域具有极为全面丰富的修养。
——安德鲁•威尔顿(Andrew Wilton,泰特美术馆高级研究员)
“风景”的制造离不开它被制造时的历史环境,但同时也关乎发现它的个人热情与经验。通常这样的研究不是过度谨慎就是泛泛而谈,但这本书完全不同,它能激发许多思考,是一部极具洞察和智慧的著作。
——约翰•豪斯(John House,科陶德艺术学院)
“牛津艺术史”系列丛书
— 西方当代最前沿、最权威、最受欢迎的艺术史丛书
— 中文版首次引进,中国著名美术史家易英精选主编
— 世界顶尖学者集体智慧的宝库
— 填补国内相关主题读物之空白
— 每册超百幅精美图片
— 引领中国读者迅速深入理解西方经典艺术
昙曜五窟 豆瓣
作者: 阿城 中华书局 2019 - 1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是作者接续《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讲述中国文化脉络的著作,来源于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的讲座“文明的造型探源”课程。
开始部分接续《洛书河图》,继续讲关于北极星崇拜在周代和汉代的造型变化。重点在“宅兹中国”部分,通过造型分析,深入明确解释了“中”的造型来源于“建鼓”,而建鼓是天地沟通的重要工具与仪式。同时,证明了中国古代城市(都城)的中轴线的北端,是指向北极星。接续下去,以《千里江山图》分析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是表达“仰观垂象”,也就是按照星象来安排山川的结构。
之后是汉代部分,分析解释了汉代的造型原则是“气韵生动”。
叙述清楚了中国传统造型的纵轴之后,这时中国造型遇到横轴传来的佛教文化。这一部分,引用、导读佛教经典,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为具体例证,清楚地揭示出佛教造像的依据。
从此,中国造型,就一直呈现上述两个轴向的交汇,成为传统,影响一直到今天的中国。
古琴 豆瓣
Qin: En berättelse om det kinesiska instrumentet qin och dess betydelse i den bildade klassens liv
作者: [瑞典] 林西莉 译者: 许岚 / 熊彪 中华书局 2017 - 1
《古琴》是一本优美、好读、丰富的书。它从林西莉学琴的经历和进入古琴文化世界的体悟写起,不仅详尽地描述了古琴这件乐器本身,更是深入古琴与中国文人、与诗歌音乐乃至与人的生活方式及命运的关系,打开了通往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的一扇大门。令人感慨的是,如此通俗易懂、清晰详尽却又优雅从容地讲述古琴故事的一本书,却不是出自中国人--古琴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的手笔。
1961年,28岁的林西莉第一次见到中国古琴。那时她偕夫婿定居北京两年,并到北大继续学习中文。与此同时,林西莉在中国音乐学院开始学习古琴。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林西莉师从古琴大师王迪。两人亦师亦友的融洽关系,使得林西莉对古琴的掌握和理解都有了质的提高。
《古琴》几十年的古琴生涯,让林西莉对古琴的了解深入其中。直到现在,林西莉每周都会在家用六十年代老师们赠她的明代古琴"鹤鸣秋月"弹上一曲。
林西莉结合她几十年学琴的经历和对中国文化的体悟,写成了《古琴》一书。2006年书甫一出版,即获得当年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在瑞典又掀起一股中国热、古琴热。
写真物语I:日本摄影1889—1968 豆瓣
6.2 (8 个评分) 作者: 黄亚纪 编译 译者: 黄亚纪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5 - 4
▎编辑推荐
★日本摄影界一致推荐!
★聚集评论家、美术馆、摄影师家属、摄影师、策划人多方力量,收录19位大师70幅代表作60段经典语录
★著名新锐摄影策划人、评论家黄亚纪倾力打造(全套四册)
※19位“大师的大师”,开启日本摄影的兴盛旅程※
福原信三 渊上白阳 盐谷定好 野岛康三 小石清 安井仲治 中山岩太 椎原治 瑛九 山本悍右
滨谷浩 土门拳 桑原甲子雄 植田正治 东松照明 奈良原一高 川田喜久治 细江英公 石元泰博
◆日本摄影大师关系图+大师友谊趣事+日本摄影画册索引+日本摄影年表……开创性整理日本摄影相关资料
▎内容简介
这套书透过摄影大师的作品,把日本摄影的面貌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这也是读者在阅读数本日本大师的经典文集之后,甚或之前,对风靡全球的日本摄影更完整的必要认识。
第一册“日本摄影1889—1968”记录的是日本当代摄影从开端到变革开始的时期。编者选取多位摄影艺术家的代表作和语录、思考随笔或访谈,向读者展示日本当代摄影从初级到在国际上初露锋芒的过程。选录的摄影家的作品及资料从20世纪初福原信三、渊上白阳到1960年代末崭露头角的荒木经惟、森山大道,非常详尽。
文献式的梳理,让读者对日本摄影史的早期发展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意简言赅,洋溢文采的诠释与演绎,深化了摄影作为独立艺术类型的思想与意义。近百幅高质量的各时代摄影大师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阅读及收藏价值。
▎媒体评论与名人推荐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日本摄影代表了一个变化动荡时代的美学追求与文化心理,此后出场的日本摄影家似乎有意回避了情绪性的表达而更趋近观念的表达,其作品也更多有一种哲学思辨的观念色彩与理性的冷静。
——顾铮(摄影家、摄影评论家)
意简言赅,洋溢文采的诠释与演绎,不仅深化了摄影作为独立艺术类型的思想与意义,同时也是伴随后继者坚定向前的珍贵动力。我诚挚第推荐此书,特别是对有志于摄影学术与创作实务的朋友们。
——沈昭良(台湾摄影家)
书中交叠的许多日本摄影家名字,仿佛是漫长旅途中经过一站站的小镇站名,让我掉进那片无尽的影像荒原里……谢谢你整理了这些在我旅途中出现的美好风景,而我看着看着,竟也就走到了这里……
——郭英声(台湾艺术家)
透过编者有系统的整理,读者的收获将不只是写真(作品)里的物语,更包括了写真(史)的物语。这本书推荐给想要了解日本视觉文化的人。
——江明玉(《日日》杂志中文版)
某种意义上,摄影师无论拍什么,其实都是在掂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森山的寡欢之态变成文字和影像,就成了他的办法和技术,这是进入森山独特美学的入口之一。
——朱白(评论家)
摄影,从未来突然来到。——奈良原一高
身在某一天某一处,是摄影家的绝对条件。——石元泰博
在对成年人的不信任感中成长的我们战后派,不知被谁称作了“不信的世代”。对不相信任何事物的我而言,唯一让我咀嚼到真实滋味的,是肉眼所能见的事物。于是很快地,我与相机相遇了,成为摄影的囚犯。
——东松照明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 豆瓣
7.9 (9 个评分) 作者: 阮义忠 九州出版社/磨铁·文治图书 2016 - 5
◎“中国摄影教父”阮义忠代表作,精装典藏纪念版
◎问世31年历久弥新,中国当代摄影师的启蒙经典
◎20世纪20位顶尖摄影家的生平与影像集于一书
◎精装精印大开本,196幅大师杰作无损呈现
◎28幅精选作品可裁切设计,便于装裱收藏
—————————————————————————————————————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是阮义忠的代表作品,本书介绍了在20世纪上半叶,电影还不发达,电视刚刚起步的时候,一批优秀的摄影家,用镜头叙述时代的百年,记录人生百态,揭露最真实的人性。他们的镜头里有各色各样的人物、城市和农村、战争与和平、时间与细节……同时,这些作品都打上了强烈的 个性化的印记,表达出摄影家的观念、情感以及他们观察和触摸外部世界的方式,他们是20世纪的“人性见证者”。
阮义忠参考数十部国外摄影名家专集,从独特的角度切入摄影史和摄影家生平,以生动而精辟的笔调介绍和论述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位摄影家及其作品。
发现薇薇安·梅耶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童加涵 / 薇薇安·梅耶 Vivian Maier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6 - 7
2007年,美国芝加哥的跳蚤市场上出现了一批老照片和底片,拍摄内容很丰富,有人文肖像、街头抓拍、社会热点、儿童生活、抽象光影等。拍摄手法娴熟,堪称经典之作。但人们并不知道摄影师是谁。随着更多资料的出现,“薇薇安·梅耶”出现在大众视野里。
今天,薇薇安·梅耶这位颇具传奇性的摄影师逐渐被人熟知,她一生以保姆为职业,曾经环游世界,在芝加哥住了近50年,留下17万张底片。虽然各界对薇薇安的作品评价各异,但所有人都不否认她的照片“极具感染力”。
本书提供了一个线索,完整呈现了薇薇安其人其作的发现过程,逐渐丰富的背景资料让薇薇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丰满。但薇薇安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因摄影作品的版权争议,所有整理工作已经暂停。人们期待继承权之争尘埃落定后,能看到更多薇薇安的作品。
图像证史 豆瓣
Eyewitnessing: 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
作者: [英] 彼得·伯克 译者: 杨豫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图像是历史的遗留,同事也记录着历史,是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从图像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过去的影像,更能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解读探索它们背后潜藏着的信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面对数量难以穷尽的图像。历史学家也就面对着惊人的宝藏,但宝藏下面,也隐藏着难以觉察的陷阱。彼得?伯克以其杰出新文化史家的广阔视野,对包括工艺品、画像、雕塑、电影、电视、平面广告等的多种视觉材料进行了分析,关注的重点并非这些图像本身,而是如何利用它解读历史,以及在此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危险。
美术史十议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巫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1
“美术史”是一个问题吗?
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美术史作为人文科学的一支新军,也得以在人类最近的历史时期中萌芽并成熟。但是,在著名美术史学者巫鸿的眼光中,这一广受尊重、日显重要的学科本身仍然是一个年轻的问题,其相关讨论还远远没有充分展开。
在《读书》杂志所开的专栏“美术纵横”,巫鸿发表了十篇文章,就美术史何以成为问题、如何拓展其思考的路径、这一问题所置身的波澜壮阔的当代人文场景等等,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个人的见解。
----------------------------------------
“如果没有自成系统的方法论和操作规则,美术史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就很值得怀疑。”
“一个既非进化也非退化的历史。”
— 巫 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