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时间的形状 豆瓣
The Shape of Time: Remarks on the History of Things
作者: [美] 乔治·库布勒(George Kubler) 译者: 郭伟其 商务印书馆 2019
1962年,耶鲁大学的一位名叫乔治·库布勒(George Kubler)的教授写了一本叫做《时间的形状》(The Shape of Time,耶鲁大学出版社)的书,在当时的美术史、人类学和语言学等领域中得到相当大的反响。书中的一个主要提议是对美术史的“形状”进行反思。在他看来,以风格发展为主轴的美术史叙事不过是十八和十九世纪学者们的发明。这种叙事无一例外地把美术形式的发展描述成为“滥觞期—成熟期—衰落期”的三段式系列,其结果是把汇合了不同时段和艺术形式的一部美术史建构成若干这种系列的硬性综合。在库布勒看来,这种以生物的成长、衰老和死亡为比喻的历史叙事是相当幼稚的,只是代表了美术史学科刚开始系统化时的思想水平,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极为陈旧。新一代的学者必须抛弃这种简单的“生物模式”(biologicalmodel),以更复杂、严密的历史叙事取而代之。《时间的形状》就是他的这种反思的结果。——巫鸿
明室 豆瓣
8.4 (26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赵克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3
《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作者应《电影手册》杂志之邀写成的,在摄影评论界声誉卓著。巴尔特在书中选了十几幅过去的和当代的、著名的和无名的照片,穿插在文本之中,作为评说的对象。在书中,巴尔特不讨论摄影师与照片之间的关系,而以观看照片的人与照片之间的互动为考察的中心,构筑了自己关于摄影的理论框架。他把照片的意义分成两个部分:意趣(Studium)和刺点(Punctum)。前者是摄影师通过作品向观众所展示的可以理解和交流的文化空间;而后者则是照片中刺激和感动人的局部与细节,也即让人为之着迷和疯狂的地方。
巴尔特对摄影的思考经历了从符号学结构主义到现象学的转变。作者在《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已经不局限于摄影这个讨论对象,而是突破到更大的文化领域,尤其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上,发人深省。同时,《明室》与其说是一篇讨论摄影的论文,不如说是巴尔特自己的情感大写意,在该书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浓厚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明室》别具一格的地方。
日本小史(插图修订第3版) 豆瓣
A History of Japan: From Stone Age to Superpower
作者: [英]肯尼斯·韩歇尔 / Kenneth G. Henshall 译者: 李忠晋 / 马昕 后浪出版公司·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一个小国的大国梦
学习与仿效、毁灭与重生背后的精神密码
………………
※编辑推荐※
☆本书由英国著名日本史专家肯尼斯·韩歇尔教授撰写,其日本现代文学博士的学术背景,再加上从事日本研究三十余年,能够全面讲述日本文化、文学、宗教和经济等方面,并对日本人的价值观与传统做法及其对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总结和剖析。
☆本书不只单纯讲述日本从石器时代到世界强权的发展历程,更着重于检视日本造就“奇迹”外表下的不同切面:现实与理想的调节、对集体权威的服从、对成功与野心的使命感、在道德上对善与恶的宽容、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对强国的学习与仿效等。
☆全书文笔流畅、条理清晰,每一章均可作为单独的专题来阅读,且均有综述与摘要列表。此书可说是研读日本史的最佳也是最新的教材,对普通大众而言,更是一本了解日本及其历史的轻松读物。
☆图文对照 结合原书内容,编辑和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的叶渭渠研究员精选了大量精美而有趣的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方面,并撰写了丰富多样的图注,延伸、补充或说明作者观点,冀以更好地展现原作风采。
………………
※内容简介※
作者讲述日本从石器时代到世界强权的发展历程,检视日本历史上所造就的“奇迹”外表下的不同切面:现实与理想的调合、对集体权威的高度服从、道德上善恶的界限宽容、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国家使命感、善于师法强国的民族心理等。全书文笔流畅、条理清晰,每一章均可作为单独的专题来阅读,且均有综述与摘要列表。此书可说是研读日本史较佳且较新的教材,对普通大众而言,也是一本了解日本及其历史的轻松读物。
………………
※名人推荐※
《日本小史》是继《菊与刀》之后日本研究领域较为重要的著作之一。这是一本能够吸引专家、学生和广大普通读者的非凡之作。
——肯·科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历史学教授
日本具有悠久的光明、和谐、开明、壮美的历史,也有过短暂的黑暗、暴力、野蛮、脆弱的历史。这部《日本小史》,从一个西方学者的观点出发,观察和梳理了日本历史进步与反动的两重性格的演化,论说了正如日本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所说的一个“美丽的日本”和大江健三郎所说的另一个“暧昧的日本”,加上出版者紧密地结合历史进程,配上百来幅精美的图片,在读者面前理性而形象地展现了一个趋于真实的日本。
——叶渭渠,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 豆瓣
作者: 姜伯勤 1996 - 11
本书在继承传统人文科学方法进行专题研究的同时,竭力关注当代学术界所思考的问题:从心史方法到图像学方法,从“文本”的解读到“意义”的解释;从道释相激中,探讨中国超载智慧的追寻;从“变文”“令舞”“傩礼”的新解中,探讨雅俗文化的互动。正是通过敦煌这个人类历史中少见的没有中断的文明的窗口,提示盛唐前后中国民族在一个强盛时期的博大情怀、青春心态和超载智慧。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豆瓣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马泰·卡林内斯库 译者: 顾爱彬 / 李瑞华 商务印书馆 2002 - 5
这本书从美学角度分析了现代性的五个基本概念: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对其来源、演变过程直至目前的状况作了详尽的论述,并列举了丰富实例。作者还提出美学现代性应被理解成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即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对立于美学现代性自身。
美索不达米亚艺术 豆瓣
作者: 方振宁 2003 - 3
本书以罗浮宫博物馆、巴格达伊拉克国立博物馆、叙利亚国立博物馆、柏林西亚古物博物馆、大英博物等博物馆馆藏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著名藏品以及两河流域的古文明遗迹摄影图片为主线辅以专文,附上世界四大文明展报道,成为了解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文明艺术的最佳读物。
古代西亚艺术 豆瓣
作者: 高火 2003
西亚是对亚洲西部地区的统称,西亚地区的艺术主要是作为特权象征和宗教宣传的工具。
新石器时代,古代西亚艺术以陶器、黏土或硬质材料制成的小型雕像等体现原始审美倾向的作品为代表,尔后出现了形态奇特的祈祷者雕像。这些雕像初具纪念性风格,以现代人的审美观来看,其夸张的造型和庄重的崇高感很值得赞叹,早王朝时期的艺术基本形成相当明确的艺术风格,而在安纳托里亚崛起的赫梯民族则创作出不同气质的艺术作品,稍后的艺术典范分别属于亚述和新巴比伦时代,古西亚艺术长卷的最后一页是波斯波利斯的艺术,它留下了著名的皇宫废墟及富有特征的浮雕作品。古西亚艺术偏重雕刻类立体造型、镶嵌技术、金属工艺尤为发达。艺术流派则分别属于亚述和新巴比伦时代、波斯波利斯时代等,本书将对古西亚艺术的发展进行翔实的阐释。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豆瓣
作者: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2007 - 2
《伟大的世界文明》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美洲、希腊和罗马文明六个部分,可以说基本上覆盖了中华文明以外的古代文明世界的主要地区。通过实物陈列,集中地展示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珍贵的历史文物,使我国广大观众能有机会亲自观赏到世界其他文明所创造的文化瑰宝,从而加深对博大宽广的世界文明及其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修养和鉴赏能力。所以,《伟大的世界文明》本身就是对广大群众进行普及历史文化教育的一部生动的教材。它可以帮助人们开阔眼界,面向世界.认识世界.丰富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历史文化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和功能是一般科学文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两河:文明的曙光 豆瓣
作者: 阿尔弗雷多·里扎 (Alfredo Rizza) 译者: 唐伟莉 2013 - 5
两河奔流,孕育出“肥沃新月”;楔形文字、《汉穆拉比法典》,讲述着千年的辉煌奇迹;亚述、巴比伦,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篇章;这里是美索不达米亚…… 让我们在文字与图片中,重归文明的最初感动!
寻找薇薇安·迈尔 (2013) 维基数据 I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TMDB
Finding Vivian Maier
8.5 (261 个评分) 导演: 约翰·马卢夫 / 查理·西斯科尔 演员: 约翰·马卢夫 / 玛丽·艾伦·马克
其它标题: 비비안 마이어를 찾아서 / Finding Vivian Maier
纪录片《Finding Vivian Maier》定于9月份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期间首映。影片揭示她的双面人生:生前才华横溢,却默默无闻做了40年保姆,去世后留下10万多张芝加哥街景和街头人像底片,2007年在一场拍卖会上被电影制片人John Maloof拍得后重见天日,她遂被摄影界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画语录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徐小虎 译者: 王美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1971年至1978年,徐小虎就中国书画笔墨问题对旅美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画家王季迁先生进行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采访。在徐小虎的巧妙追问下,王季迁尽最大努力解释了中国传统书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问题。二人以时而犀利时而风趣的问答,对中国古代书画的时代风格、笔墨特质、 用笔技法、构图布局提出了各种精辟的观点。
这本书的诞生,有赖于难得的机缘巧合——结合当代数一数二中国传统鉴赏巨擘王季迁,以及拥有双重语言背景的提问者—诠释者徐小虎——徐小虎具备知识、热情与耐心,以灵敏而尊重的态度,引出王氏的看法与感知,任何读者只要仔细阅读,并不时参考书中插图,都会发现自己对这些无价艺术杰作的欣赏,已增添一层新境界。 ——高居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吴湖帆先生……可以在他的许多弟子中求拔萃之才,我以为王季迁先生不仅能全面继承乃师,而且是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吴先生地下有知,必为此感到欣慰。 ——杨仁恺(著名书画鉴定家,原辽宁博物馆馆长)
高居翰曾在日本购得一幅山水,由于破损,题字和印章都漫漶难认。经过谨细的风格比较辨析后,他认为出诸谢时臣之手。另一位生活在东京的中国鉴定家费力地研究了题跋和印章后也得出同样结论。而王季迁展卷一览,即断为谢时臣。王季迁这样的法眼,举世又有几人? ——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背後的故事 豆瓣
作者: 徐冰 / 楊心一 译者: 毛竹 典藏藝術家庭 2018 - 7
故事,從來都不只有一種敘述,
虛實掩映裡,斑駁陰影處,盡是未盡之跡。
在眾所皆知的《天書》以外,徐冰的創作能量一直源源不絕地繼續注入在其各件作品中,例如收集建築廢料並由農民工團隊一起完成的《鳳凰》,在展翅高飛下揭示的是權勢與財富的不平等;靈感來自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實現》,有著藝術家的心境;還有應邀在柏林東亞美術館創作一件與館內美術館藏品對話之創作時,在研究展品時,他得知館內有大量展品在戰爭期間被帶走、至今仍被藏在聖彼得堡美術館內從未展出,這些畫作仍舊是兩國的政治問題,因而催生了徐冰《背後的故事》創作。
本書為中國前衛藝術家徐冰《背後的故事》系列作品之評論集,內文除了收錄徐冰本人撰文以外,也邀集蒂莫西.穆雷(Timothy Murray)、寶琳娜.阿羅赫-弗格裡(Paulina Aroch—Fugellie)、米格爾.安赫爾.赫爾南德斯.納瓦羅(Miguel Ángel Hernández Navarro)、丹尼爾.赫爾維茲(Daniel Herwitz)、湯瑪斯.拉瑪爾(Thomas Lamarre)、理查.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六位哲學、文學批評、藝術史等國際評論家的文章,書中並附有大量徐冰作品與工作時的照片,可讓已熟悉他的你們看到更多,而未能親臨展覽的你我,更能從此書更加認識徐冰背後的故事。
江岸送别 豆瓣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Early and Middle Ming Dynasty, 1368-1580
8.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夏春梅 [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8
朱元璋推翻蒙元政权,建立明朝以后,却也带来了一段腥风血雨的统治,许多文人画家都落得了身首异处的凄惨下场,形成明初画坛的空白时期。本书探讨明代初期与中期的绘画发展,除了讨论明代画家如何赓续元代的绘画成就,寻求创新之外,也探讨了宫廷绘画与浙、吴(苏州)、南京等地方画派的表现及其发展。书中对于画家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其绘画风格的关系,也有极为精彩透辟的讨论。
山外山 豆瓣
Distant Mountains: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1570-1644
8.4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王嘉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8
晚明经历了“天崩地解”的改朝换代巨变。由于朝廷体制的松动,文人思潮活泼、多元而富批判性。艺术家与政治的关系诡谲而复杂,各种景况造成了画坛空前的大震荡。在书中,读者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画家及其令人震撼惊异的绘画图像,也可以了解到,中国绘画到了晚明时期,无论在形式的发展、内涵与意义的丰富性以及实践上,都已经发展到空前未有的复杂程度。
宋人丘壑 豆瓣
作者: 高木森 2019 - 1
《宋人丘壑:宋代绘画思想史》一书将五代、两宋联结,阐明彼时绘画发展的经纬脉络。五代、两宋在中国绘画史上是黄金时代,当时的画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转型机遇下创造了绘画的新时代。新的艺术哲学、美学,新的题材和笔墨技法,为其后一千多年的绘画发展立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前六章即分论五代,北宋前期、中期、晚期,南宋前期、后期。最后一章“附录—古画鉴赏专题”收录五篇论文。第一,分析《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时代、人物情节、构图安排等。第二,解析《早春图》是否经裱画师改造。第三,从笔法和布局风格探讨《风竹图》的创作年代。第四,仔细分析《清明上河图》,包括创作年代、所画的内容与时节,最重要的是对所绘地点做深入分析探讨。第五,关于《明妃出塞图》与《文姬归汉图》的解读,因为这两幅画的人物、布局只有极小的差异,但一是“出塞”,一是“归汉”,有许多神秘议题待解。
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 豆瓣
Adventures in the Human Spirit, 7th Edition
作者: [美] 菲利普·E. 毕肖普 译者: 陈永国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3
★《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人文艺术通史》是一部全面的、可读性强的人文艺术通识图书,是全美近百所高校采用的通识教材,也是深受大众读者喜爱的人文艺术经典入门书。拥有极高的口碑和赞誉,是一部独特的全面的人文艺术史,让你一书在手,古今人文尽在掌握中!
★知名文化人刘苏里大力推介,赞本书为“最佳人文艺术入门书,应该人手一册”;著名学者汪民安盛赞本书“每一页都蕴含着人文精神的精髓”。
★全书涵盖音乐艺术、建筑艺术、文学艺术、表演艺术、图像艺术、造型艺术和人体艺术等门类,跨越从远古到当代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内容的广度,思想的深度,为同类书之中的佼佼者。
★作者菲利普·E. 毕肖普是深受读者欢迎的教授和专栏作家。她有长达25年的人文学科研究、教学和写作经验,语言犀利、文笔优美、逻辑严密,发人深省。其著作是人文学科研究者和爱好者的收藏经典。
★本书采用经典16开大开本,精装全彩印刷,多幅高清跨页图,营造“掌上美术馆效果”,让你在家如同亲临美术馆。封面专色印金工艺,高质感法莎纸封面印刷,柏辽兹《狂想曲》独特压凹工艺精美内封,绝美呈现人文艺术深邃意蕴!
《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人文艺术通史》旨在全面介绍人文艺术带给我们的启迪与感动。作为启发心智和健全人格的人文艺术,通过各种创造性形式,引领我们更好地了解自身及所生活的世界。全书以时间为线索,按章节讨论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其中包括古代世界、古代希腊的古典精神、古罗马的帝国精神、一神教精神、中世纪的封建精神和哥特风格、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巴洛克精神、启蒙运动的精神、革命和浪漫主义、工业时代的物质主义精神、现代主义精神和当代精神,运用大量文献揭示历史人物的生活画面,全面呈现人文艺术深邃意蕴。新增的日常生活窗口,有如电影镜头,带我们回溯、还原人类历史的生动细节,从而帮助我们思考自身内在意义和精神所在。
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 豆瓣
7.9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巫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
艺术史研究中长期以“仕女画”或“美人画”来表述以女性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但这样的术语不仅相对晚出,在形成过程中还带有一定的画科定位和评论取向,也无法囊括所有围绕“女性”产生的绘画作品。本书中,巫鸿先生提出了“女性题材绘画”这个概念,并引入“女性空间”作为讨论的核心,意图把被孤立和抽出的女性形象还原到它们所属的图画、建筑和社会环境中去。
围绕“女性空间”,作者梳理了从战国到明清各个历史阶段中女性主题绘画的发展状况——从武梁祠的列女画像砖到南北朝的《洛神赋图》,从青楼名妓的自我表现到展现理想化美人的《十二美人图》,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女性”在各种绘画场景和时代中的不同呈现,重构其所从属的原作;结合艺术评论、时代背景等因素,深度挖掘作品背后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相互影响,进而思考女性题材绘画在社会、宗教与文化环境中的意义。
讳言 (2018) 豆瓣
8.2 (11 个评分) 导演: 雷蕾 演员: 雷蕾 / 杨雨润
其它标题: Shadow
《讳言》是由中国美术学院韩晖老师、刘健老师指导。动画系—雷蕾、杨雨润、杨子潇三位同学合作完成。短片一经展映,不仅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更是各种奖项拿不停,入选2018年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优秀毕业短片单元和2018年雅典动画电影节动画短片。
理解一张照片 豆瓣
Understanding a Photograph
8.8 (1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伯格 译者: 任悦 理想国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8 - 3
约翰·伯格被誉为20世纪摄影领域最有原创性的评论家之一。他的文章,如同瓦尔特·本雅明的《摄影小史》、珊·桑塔格的《论摄影》和罗兰·巴特的《明室》一样,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爱好摄影的普通读者、摄影师和像他一样“写摄影”的人。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是伯格过去五十年“写摄影”的文章精华,由英国国宝级作家杰夫·戴尔悉心编选。本书以时间为序,不仅全面收录了伯格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名篇,如《摄影的使用》《外观》《故事》等,也将此前未见收录的、他为展览或图册撰写的评论纳入其中,其中涉及的人物极其广泛,从摄影大师奥古斯特·桑德、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尤金·史密斯,到至今仍在活跃的摄影师伊特卡·汉泽洛娃、阿拉姆·谢卜利。很大程度上,这24篇文章代表了约翰·伯格有关摄影之写作的最高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