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明亮的泥土 豆瓣
Bright Earth: the Invention of Colour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 菲利普·鲍尔 译者: 何本国 译林出版社 2018 - 3
每位艺术家,都与他那个时代的颜色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约定。
一部揭示艺术、科学与文化协同演进历程的力作,获评第十八届引进版优秀图书,美术史学家范景中作序推荐 。
▼内容简介
艺术史的书写向来重技艺而轻材料,英国作家菲利普·鲍尔却让调色板上的无名英雄列队登场,以外观、气味、质地和名称彰显了颜料迷人的物质 属性。他搅动炼金术师的坩埚,聆听画家与画材商的争执,又拈起科学家的色卡和棱镜,细腻地谱写出梦想家与手艺人协力合作、发明新颜料的漫长故事:千百年来,艺术需求刺激了化学工艺的演进,绘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色彩谱系又因科学而扩张。名画背后的科技革新,给我们带来了理解西方艺术史的独特维度。
▼媒体专家推荐
这部书用科学和艺术的精工去绘制金碧山水,从而创造一套色彩的语言,帮助眼睛重新观看色彩的绘画和色彩的世界。——范景中
这部作品是对西方绘画的一次全新审视,叙述简洁,构思精巧。在学术史与一系列可读性极强的奇闻趣事和艺术家传略之间,鲍尔恰如其分地挥洒着他的渊博才学。——《每日邮报》
一部研精究微、信息量极大的色彩大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充满了妙趣横生的小插曲……鲍尔动人地书写了诸多复杂的主题。——《星期日电讯报》
马克思主义与美学 豆瓣
Aesthetics and Marxism: Chinese Aesthetic Marxists and Their Western Contemporaries
作者: [美] 刘康 译者: 李辉 / 杨建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和他们的西方同行》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切入点和基本框架,分析了20世纪中国的若干文化和美学问题。既突出了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又注重考察中国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接受者所体现出的深层变异,对我们今天重新思考中国的发展模式、文化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 豆瓣 Eggplant.place
9.4 (34 个评分) 作者: 陈海涛 / 陈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1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完整保存了自北凉到元代绵延一千余年的佛教石窟艺术,至今仍有492座洞窟存留壁画及彩塑。本书旨在以一座曾令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艺术家为之动容、潜心临摹的北魏经典洞窟为例,引领普通观众去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成就。
2018年5月29日 已读
一部从各方面看来都称得上“好看”的书。很多涉及图像的著作,在提到图像的时候,要么根本没有配图,要么就是一幅黑乎乎的图……而这本书在图像的清晰度、装帧的质感和语言的流畅度各方面,都把握得恰到好处,非常值得细细品味。脚注提供的信息也非常到位。
2018 中国 佛教史 敦煌 敦煌学
身体图景 豆瓣
Bodyscape: Art. Modernity and the Ideal Figure
作者: [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 译者: 萧易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你的身体不是它自己。而且,我的也不是。它正处在医药、运动、营养、减脂、卡路里计算这些后现代控制论力量的围攻之下。
★一旦身体发生变化,一切都会随之转型。身体既是抵抗后现代主义种种全球性趋势的最后据点,也是首先受到它们影响的前哨。
★从大卫的油画到“越战”纪念碑,对国族、性态和技术的思考如何反映在对身体和政治身体的再现之中?从安格尔到毕加索和麦当娜,理想形体何以实现?从比属刚果的纪实摄影到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的涂鸦,种族化实践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抵制,如何得到深刻体现?
★在这复杂多变的身体图景之中,我们是谁?我们的身体如何被塑造?认知你自己,从认知你的身体图景开始。
★艺术中并不存在视觉的中立性,如果存在,那么艺术就不再能够给予我们任何东西。现代的旁观者应当让位于后现代的见证者。欢迎来到身体图景的见证席。
- 内容简介 -
西方艺术长期追求对完美身体的视觉化。如今,碎片组构而成的或单一模型衍生的理想化白人异性恋身体已陷入危机。但取而代之的又是怎样的身体呢?我们困惑于从革命时期法国到当代纽约的各种身体图像。而在本书中,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对这样的困惑进行了追本溯源的探究。他讨论到,身体再现总是受政治和文化认同危机的形塑,远非成为一成不变的圣像那么简单。
本书所涉艺术家众多,包括达·芬奇、普桑和马奈这样的绘画大师,也包括朱丽亚•玛格丽特·卡梅隆和保罗·斯特兰德这样的摄影家,还有辛迪·舍曼、奇奇·史密斯和南希·斯佩罗这样的当代艺术家。米尔佐夫这一极具启发性的研究展现了他们作品中身体的核心地位。
从大卫的油画到“越战”纪念碑,米尔佐夫探讨了对种族、国族、性别、性态和技术的思考如何反映在对身体和政治身体的再现之中。进一步,从安格尔到毕加索和麦当娜,米尔佐夫考量了圣母的理想形体。加诸他者身体的种族视觉烙印,使理想的西方身体成为可能。从比属刚果的纪实摄影到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的艺术创作,这种种族化实践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抵制,得到了深刻体现。
“空间”的美术史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巫鸿 译者: 钱文逸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1
我用这三场讲座做了一件我一般不太做的事,就是直接地讨论美术史研究中的概念和方法。我感到,美术史在中国是个有活力、吸引年轻学子的领域,因此希望将这个系列讲座想象成一个短期课程,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一下自己的学术研究和面对的问题,在总结和发展以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听课者思考问题、寻找新的题目、做新的研究。——巫鸿
--------------------------------------
《“空间”的美术史》是巫鸿教授应OCAT研究中心之邀于2016年6月20—22日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进行的系列讲座的整理出版。
美术史对视觉对象的分析长期以来围绕“图像”和“形式”这两个核心概念展开,而“空间”及与之有关的概念不断出现在作者的美术史写作中,开始形成观察、描述和解释美术作品中的一个框架。
本书以“空间”为线索,将作者多年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在方法论的高度上进行整合,并从教育者的角度,首次为国内年轻学子开启“讲习班”模式,为学生总结自己以往研究的意图,讲解自身的治学经验。
讲座部分中英文共同呈现,同时收录与中央美术学院郑岩教授、浙江大学沈语冰教授和广州美术学院李清泉教授的三场精彩对谈,带来对“空间”主题的多角度思考。
2018年5月29日 已读
经过整理的讲座稿,思路倒也清晰,印刷质量也非常不错。不过出版社有圈钱嫌疑……
2018 博士论文 历史 巫鸿 演讲
图像的生与死 豆瓣
Vie et mort de l'image: Une histoire du regard en Occident
9.6 (5 个评分) 作者: [法]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 译者: 黄迅余 / 黄建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14 - 8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讲述图像在西方的起源、演进和死亡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通过分析图像及其传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跨学科研究之作,在书中,雷吉斯•德布雷第一次解释了他所创设的一门新学科:媒介学。该学科处于艺术史、技术史、宗教史等多学科的交汇之处。全书论述了西方人视角下图像从魔幻的到艺术的再到经济的演变过程,对技术革命与集体信仰对于图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分析。作者从西方哲学、宗教、艺术、科技、媒体等方面,对图像起到的作用和反作用进行了详尽又深入的解读,许多观点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2018年5月29日 已读
以图像作为媒介的思想史杂文,法国人的思路纵横捭阖,没有受到美国式的科班教育,因而摆脱了所谓“学术”的条条框框的限制。作者在感谢页上的声明引人注目,自信的同时不难看出一些反叛精神。值得一读再读。
2014 历史 哲学 图像 德布雷
风景与记忆 豆瓣
Landscape and Memory
8.5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西蒙·沙玛 译者: 胡淑陈 / 冯樨 译林出版社 2013 - 10
•跨越三个世纪和四大洲的风景之旅、历史和艺术之旅,以自然元素木、水、石分篇,内容丰富而结构恢弘,有光影、有色彩、有气味……生动再现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风景体验。
•作者西蒙•沙玛因多部扛鼎之作和纪录片《英国史》《艺术的力量》而蜚声国际。《风景与记忆》曾获W.H.史密斯文学奖,被评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好书之一。
•彩图32面,黑白图片200多幅,包括许多名画和雕塑,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本书探讨了神圣或神秘的河流、森林和高山等对文化想象力的影响。有力地说明人们被自然所塑造的程度不亚于他们塑造自然的程度。本书不是把风景作为孤立和个别的现象,而是作为连续的全景,视角跨越欧洲和美洲、东方和西方,融合个人记忆和群体经历,涵盖诗歌、传说、绘画、雕塑、建筑、园林等诸多方面,从多样的风景体验中挖掘出深层文化记忆,重寻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精神纽带。
摄影小史 豆瓣
A History of Photography
8.4 (44 个评分) 作者: [德]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许绮玲 / 林志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
全书共收入瓦尔特·本雅明于20世纪30年代写就的《摄影小史》(1931)、《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绘画与摄影》(1936)和《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1938)4篇论文。
其中,《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均为本雅明享誉世界的佳作名篇。作为对摄影、电影的批评实践中的丰碑,它们不仅为人们理解这两个媒介提供了一种全新且富于启发的视角,对尼塞福尔·尼埃普斯(Nicéphore Niépce)、欧仁·阿特热(Eugène Atget)乃至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这样的摄影先驱及他们的美学、技术成就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评判,也极为深入地讨论了摄影、电影与绘画之间纠缠不清、若即若离的关系。
Theory of Film 豆瓣
作者: Siegfried Kracau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 11
Siegfried Kracauer's classic study,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60, explores the distinctive qualities of the cinematic medium. The book takes its place alongside works in classical film theory by such figures as Bla Balzs, Rudolf Arnheim, and Andr Bazin, among others, and has met with much critical dispute. In this new edition, Miriam Bratu Hansen, examining the book in the context of Kracauer's extensive film criticism from the 1920s,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apprecia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ory of Film for contemporary film theory.
史蒂夫·麦凯瑞:印度 豆瓣
Steve McCurry: India
作者: [美] 史蒂夫·麦凯瑞 / Steve McCurry 译者: 后浪艺术编辑部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7
享誉世界的摄影大师史蒂夫·麦凯瑞专注拍摄印度近40年,精华作品首度结集出版
近百幅超大图片展现你从未见过的动人景象,见证一个古老国度的坚守与变革
………………………………
※编辑推荐※
▲国内少有的以印度为主题的摄影画册,为你展现一个色彩浓烈、文化多样、充满独特风情的国度。
这里是妹尾河童笔下随性有趣的国家,是V.S.奈保尔笔下黑暗绝望的土地,史蒂夫·麦凯瑞则让我们透过他的镜头,直接看到一个色彩浓烈、文化多样、充满独特风情的国度。本书是国内少有的以印度为主题的摄影画册,近百张作品让读者认识并爱上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世界摄影大师、玛格南图片社成员史蒂夫·麦凯瑞,记录越过地理与文化障碍的、从容而真诚的人性。
史蒂夫·麦凯瑞近40年间往来印度数次,怀着赤诚之心入沙漠,进雪山,涉洪水,走遍城市、乡野、古迹和宗教圣地,甚至差点在孟买的海中溺亡,为这个他至爱的国家拍下尤为动人的摄影作品。本书是麦凯瑞的首部印度摄影作品集,它们记录了印度迷人而混乱的真实面目,有着麦凯瑞作品中不变的灵魂——越过地理与文化障碍的、从容而真诚的人性。
▲大幅面彩色图片让读者身临其境,触碰印度的壮美自然与日常生活。
难得一见的大开本让读者饱览壮丽的喜马拉雅山景色、茫茫的塔尔沙漠风光、城市的热闹街景,观看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人们蹚过及腰的雨季洪水去上班;妇女在独具印度特色的梯井中行走;游牧家庭在泰姬陵后的荒地安营扎寨;锡克教徒在金碧辉煌的金庙前祈祷;乘坐火车的人们在车厢外挂上自行车;富豪坐在华丽的摆满猎物标本的家中;小女孩浑身涂满蓝色颜料,扮成湿婆乞讨……
▲值得收藏的用心之作
本书采用布面精装、专色环衬和封面照片贴片的设计融合了现代与典雅之美,内页使用高端无光铜,完美呈现大师之作的鲜丽色彩,无论是对于摄影爱好者、研究者还是对印度的风土人情抱有好奇心和兴趣的读者来说,都值得收藏。
………………………………
※内容简介※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摄影大师史蒂夫·麦凯瑞多次去往印度——这个他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第一次踏足的、他至爱的国家——全情投入地拍摄,足迹遍布这片土地。这一系列饱含深情的作品首次以本书的形式出版,我们能看到摄影师向我们叙述的别样的视觉故事:印度样貌独特的世俗生活、多元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鲜明的贫富和城乡差距,与迷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这近百张作品以巨大的幅面和鲜艳的色彩凝固了直击人心的瞬间,让我们感受这个我们觉得熟悉但并不了解的国家的魅力。
………………………………
※媒体推荐※
“揭示了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中的巨大反差,诙谐与悲惨、粗俗与灵性并存于此。”
——《泰晤士报》
“这些惊人的摄影作品改变了我们看这个世界的方式。”
——《星期日泰晤士报》
“对摄影的诗意,对色彩、形式、混乱和人间戏剧的诗意的赞美。”
——《悦游》(Condé-Nast Traveller)
“色彩丰富的图片呈现了印度次大陆上各处的人物、地点与事件。”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网
“麦凯瑞精彩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印度。”
——《时代周刊》官方网站
“麦凯瑞40年间往来印度拍摄了……标志性的图片,将地球上最信仰宗教的一个国家的人与非凡的场景展现在我们面前。”
——《卫报》官方网站
“令人陶醉的印度:这些惊人的图片拍摄了世界上最为生气勃勃的次大陆上的色彩与混乱。令人难以置信……这是对这个摄人心魄的国家的摄影情书……开本有咖啡桌大小,印刷质量绝佳,史蒂夫·麦凯瑞的这本书是奔向这个迷人国家的最好方式。”
——《每日邮报》官方网站
河流与潮汐 (2001) 豆瓣
Rivers and Tides
9.4 (16 个评分) 导演: Thomas Riedelsheimer 演员: Andy Goldsworthy
其它标题: Rivers and Tides / 安迪高茲沃斯的艺术人生
IMDB 排名第七位的记录片(目前8.3分)。
这部纪录片是关于英国艺术家安迪.高兹沃斯(Andy Goldsworthy)的故事。影片一开头,安迪就直截了当的告诉我们,他想要处理的不仅是空间概念中存在的河流形象,同时也想把时间的意涵加入,让河真正在流动,反应出“河流”的本质。实际上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时间”可以说是是横贯一切作品的主轴,而反应自然表象下的本质则是一贯的主题,所以他处理的题材,不仅止于河流,也扩及到在时间河流(the river of time)影响下的一切。安迪习惯将自己对周遭事物,不论是人、土地或景观的了解,转化成艺术作品。从他取法自然,取材于自然,最后也回归自然的整个创作过程,确实是相当「环境正确」的,是人与环境对话之后具体而美好的呈现。虽然终究是对自然的一种操弄,却是最不「人工」的那一种。其实用文字来描述他的创作是一种不得已的错误形式,毕竟作品本身即不言自明,同时也是难以言喻的。
调香师日记 豆瓣
Journal d’un parfumeur
7.1 (16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克罗德·艾列纳 译者: 张乔玟 湖岸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11
艾列纳之于香水,就像莫扎特之于音乐
——《金融时报》
以一名嗅觉诗人的纤细,探索了调香师的种种难题。
——《华尔街日报》
************************************************************************
投身香水创作这一行将近五十年,爱马仕专属调香师让-克罗德·艾列纳不只是位记忆精湛的匠人,更是位艺术家。从各种气味中物色新的面貌,让他得以沉迷在实验与 新发现的趣味之中。
艾列纳说:“我要用寻常气味让人惊叹不已。”他把日常生活的所见所思诉诸笔端:漫步花园、市集,在工作室实验,欣赏爵士乐、浮世绘、中国书画,等待蓝色鸢尾花开,参与香水发布会……用一整年的日记,记录一场关乎嗅觉的旅程,揭露唯有调香师才能破解的密码。
艾列纳简洁的文字,记录了他在日常生活与旅行过程中获得的触动与思考,也分享了他运用符号唤起气味,用故事来铺陈延展香水,创造不同的气味幻想之独家法门。这本日记集结了他别具观点的嗅觉经验的结晶,同时领我们进入充满想象的气味宇宙,窥见大师级的创意心灵。
书中收录二十余种自然气味配方摘要,供读者自行赏玩。
进口瑞典轻型纸,专色印刷,锁线精装。
2018年5月9日 已读
无论是行文还是味道都有着浓郁的东方感。构成反讽是他自己居然从来不用香水。
时尚 法国 爱马仕 生活 艺术
我见 豆瓣
Choses Vues
9.4 (25 个评分) 作者: [法]马克·吕布 译者: 孟蕤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5 - 1
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影响一代中国纪实摄影
50年创作经典首次全面回顾
领略大师卓越影像之路
【编辑推荐】
·马克·吕布与中国有着半个多世纪的渊源,往返中国二十余次,但他始终以一个旁观者和陌生人的身份为巨变中的中国留下了众多珍贵的视觉档案。
·马克·吕布擅长通过细微的生活细节反映出生活的意蕴,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践行了他的摄影美学——日常生活、见微知著、直觉而富于诗意。
·“照片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可以让世界知道发生了什么”,在玛格南的信条支持下,马克花了五十多年行走、拍摄,记录这个世界和各种人生的真实面貌,不惜不悲,张弛有力。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梳理了马克·吕布的经典作品,精选其中165张。这些照片地域跨越大半个地球,时间贯穿马克50多年的摄影生涯,充分代表了马克的摄影美学——日常生活、见微知著、直觉而富 于诗意。很多经典的瞬间已经成为了20世纪的时代缩影:舞者般的巴黎埃菲尔铁塔油漆工;手捧鲜花对抗刺刀的女孩;以及被窗口分隔的北京琉璃厂街道等等。此外还收录了很多难得一见的珍贵影像。
全书编排也十分巧妙,打破时间地点的束缚,正文不着一字,完全以视觉为线索承起,让读者去感受大师最本真的影像力量。
2018年4月20日 已读
真正由图像构成的伪叙事体,马克吕布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通过生活中和人类间的奇妙巧合,组成一个连环画似的图片集合,全书图像环环相扣似乎在给我们讲述一个故事,然而其实并没有什么故事。最后的索引真正打碎了读者观看过程中的所有联想……
中国 摄影 摄影画册 摄影集 文化
数码摄影后期高手之路 豆瓣
作者: 李涛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 - 5
本书是国内知名的图形图像专家——李涛多年在摄影后期教学实践的总结。他通过拍摄及后期操作前的准备、后期流程和后期应用等三大部分对数码摄影后期进行了透彻的阐述。让读者可以从较高的高度对数码摄影后期有了全局的认识和思考。
本书将后期流程分为全局调整、曲线调整、局部调整、锐化、降噪和输出等六大步骤,使读者在后期操作时有法可依。本书在后期应用中着重介绍了照片的通透、影调、电影色调、Cinemagraph、Lab调色、接片、堆栈和创造光线等实用且流行的后期技术。这其中很多技术曾让从业者望而却步,本书却将这些技术讲解的非常透彻和简捷,一定会让读者在数码摄影后期水平得到升华。
本书还为读者提供了部分免费的教学视频,在书中扫描二维码就能随时随地学习后期技术。其中一部分收费的视频课程,本书读者也可以享受大程度的优惠。
本书适合广大摄影爱好者和摄影师,以及专业修图师参考学习。
貝多芬 豆瓣
Beethoven: Philosophie der Musik
作者: Theodor W. Adorno 译者: 彭淮棟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 - 3
阿多諾這本眾所渴待,但他生前未能成書的《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1993年才在德國出版,距作者1969年世紀將近四分之一世紀。本書彙集的這批重要、發人深省的劄記,以及許多也以片斷形式存世的散篇,阿多諾形容是他「貝多芬經驗的日記」。
阿多諾自幼彈奏貝多芬作品,熟讀貝多芬總譜,1937年興起大規模研究貝多芬之念,有志據此研究寫成「音樂哲學」,此後三十年做成四十多本劄記,念茲在茲,亟欲成書,但一方面戰亂流亡,不暇整理,二方面他求全心切,總覺茲書體大,不宜率爾,因此直到辭世,猶未著手寫書。
阿多諾專家Rolf Tiedemann盡蒐阿多諾所遺劄記,依照劄記的內在邏輯與關係脈絡,加以組織,賦予結構,配合阿多諾生平所寫關於貝多芬的散篇文章、電台廣播,以及阿多諾諸本成書著作中討論貝多芬的章節段落,加上不厭詳盡的注解,統合成一本理路連貫,從哲學、社會學、美學、音樂學、文學等角度觀照貝多芬的既精且博之作。
阿多諾自己想寫的貝多芬書永不可得,但編者追摹他的原意,重建現場般建構阿多諾的「貝多芬書」圖像,這本《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堪稱可能未中,但應不遠,不但為阿多諾著作集增一瑰寶,在多芬研究裡也是一本扛鼎之作。
从中世纪到贝多芬 豆瓣
作者: 夏滟洲 2013 - 9
本书探讨了西方作曲家的社会地位。主要围绕与作曲家所从事的活动中的几个方面如物质回馈、精神回馈及社会影响等要素而展开,以个案研究阐述作曲家的社会身份。论文采取观察、比较等社会学方法,美学-历史双向研究方法,从音乐创作与作曲家的社会间关系,从作品概念的历史形成与音乐形式因素之发展等方面着手,分层次、多角度地论述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之形成。
中国:1976-1983 豆瓣
China After Mao
9.0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刘香成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 - 1
“中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故事,有无限的可能。我只能用很小很小的细节,来讲述它。”
后毛泽东时代中国人生活的视觉记录
本书收录了刘香成自1976年到1983年间驻留北京时拍摄的将近200帧照片,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彼时的中国,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结束了;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悄然拉开序幕:西方的物质文化进入中国,人们接受着新鲜的生活方式。
刘香成的镜头抓住了社会变革的初现,许多来自日常生活中幽默与感人的画面体现了时尚与保守、舶来品与原生态并存的情景。政界领导人、知识分子、文艺界的个体影像,普通老百姓的特写,也被一一定格在画面中。这短短八年时间拍摄的照片合在一起,展现了当时的中国所走过的、从“文革”后的困境中解脱的复兴之路。拍摄这些照片的时间到现在已经30年了,今天的中国经过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发展,也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现代化国家。刘香成的照片就是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影像记录。
这些珍贵图片最早于198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香港Asia 2000出版社1987年再版,同年由米兰Jaca Book出版意大利文版,第四版于1997年由M. Photo公司修订。此书是首次出版的中文版。
论摄影 豆瓣
On Photography
8.4 (2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黄灿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
《论摄影》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者的经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它不是一本专业著作,书中也没有多少摄影术语,尽管有志于摄影者,应人手一册。它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作家和文化人。
桑塔格深入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
对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在于桑塔格得出什么结论,而在于她的论述过程和解剖方法。这是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述,一种冷静而锋利的解剖。精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桑塔格一向以庄严的文体著称,但她的挖苦和讽刺在这本著作中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论摄影》出版于一九七七年,轰动一时,引起广泛的讨论,并荣获当年的全国图书批评界奖,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论摄影 豆瓣
On Photography
8.9 (8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黄灿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5
《论摄影》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者的经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它不是一本专业著作,书中也没有多少摄影术语,尽管有志于摄影者,应人手一册。它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作家和文化人。
桑塔格深入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
对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在于桑塔格得出什么结论,而在于她的论述过程和解剖方法。这是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述,一种冷静而锋利的解剖。精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桑塔格一向以庄严的文体著称,但她的挖苦和讽刺在这本著作中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论摄影》出版于一九七七年,轰动一时,引起广泛的讨论,并荣获当年的全国图书批评界奖,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本版配以60余幅世界摄影史上的珍贵照片,推出极具艺术品位与收藏价值的“插图珍藏本”,使《论摄影》真正成为图文并茂的文化经典。
摄影理论 豆瓣
Photography theor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作者: [比利时]希尔达·凡·吉尔德 Hilde Van Gelder / [荷兰]海伦·维斯特杰斯特, Helen Westgeest 译者: 毛卫东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5 - 6
本书以媒介比较研究的方法为基础,讨论摄影常被人提及的特征。有关摄影的特性的大部分文本都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照了视觉艺术中的其他媒介——主要是绘画和电影——从而证明这一媒介所特有的属性,或者说明了界定其独特性有多么困难。不过这样的比较很少有从历史脉络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或者与再现、时间、地点和功能等等核心概念联系起来。而本书恰恰是从这几个主要领域出发,对摄影术诞生以来的摄影理论,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进行了细致、严谨的梳理。
基于目前有关摄影的争论,本书涉及到五个主要领域:摄影与绘画的比较;摄影是一种时基艺术(与电影和行为艺术比较);摄影与虚拟现场以及空间艺术的关系(与特定现场空间艺术之类媒介比较);摄影是社会批判的视觉化工具;以及摄影是一种自我映现的媒介。这几个领域都同有关摄影本身媒介特性的争论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有关再现、时间、地点和功能的问题。这使得我们把再现理论同摄影与绘画的比较研究、时间理论同摄影与电影的比较研究、地点概念同摄影与空间艺术的比较研究,以及功能论与作为社会批判视觉工具的摄影联系起来。
摄影是一个太具有多样性的领域,并不存在包罗一切的单一理论模式。本书的目的是通过从当代艺术的摄影实践中选取的不同案例分析,促使人们理解摄影媒介多样而复杂的特性,全书通过摄影术诞生170多年来有关摄影的观点和理论这一语境展开讨论。对摄影媒介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强调当代有关摄影的争论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历史的根源究竟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