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心靈之眼 豆瓣
L'imaginaire d'après nature
作者: [法] 亨利‧卡提耶-布列松 译者: 張禮豪 / 蘇威任 原點 2014 - 8
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的亨利‧卡提耶-布列松,他如詩歌般雋永的黑白攝影作品,一幕幕見證著時代重大變革的黃金比例構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攝影人,直至今日。1947年,他與戰地攝影師羅伯•卡帕等人,共同創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透過他最愛的萊卡135旁軸相機與50mm的標準鏡頭,我們跟隨著他的視角,直抵歷史上重大事件與人物現場——西班牙內戰、古巴的卡斯楚與切•格瓦拉、中國共產黨勝利前夕、甘地遇刺前的數個小時,他也是冷戰期間第一位進入蘇聯的西方攝影記者⋯⋯奠定了這位攝影大師在攝影史上不可抹滅的地位。
本書是布列松迄今唯一攝影精華文字集結,完整收錄他在1952年寫下的經典〈決定性瞬間〉一文,此文當年出版後,儼然成為報導攝影界的BIBLE:從如何透過影像說故事、攝影主題、構圖、色彩、技術、客戶⋯⋯等全面性思考,今日讀來依然深富啓發性,是布列松留給後代攝影人最偉大的遺產。
在書中,他也回顧了動盪時代的第一手採訪報導:1948年共產黨勝利前夕的中國、1963年第一手採訪古巴革命領袖切˙格瓦拉,以及1954年首度進入蘇聯等歷史片段。書中更收錄他寫給雕塑家賈克梅第、電影導演尚˙雷諾、攝影家安德烈˙科爾提茲、卡帕、恩斯特˙哈斯等友人的短信與評論,溫暖的筆調、機智的思考,是歷史雲煙和時代刻痕環繞下,以心靈之眼緩緩道來的洞見。
便形鸟 豆瓣
作者: 朱赢椿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9
便形鸟,取“随物赋形,便宜行事”之意。是朱赢椿老师从2014年就开始创作的一部作品,以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式——绘画与摄影,展现了对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痕迹的艺术创作。全书分为三部分: 影像、图志和揭秘。
第一部 影像。通过摄影画册式的编排方式,作者将绘画创作的便形鸟与摄影作品结合,进行再创作,形成观念艺术作品。第二部 图谱。作者以中国古籍画谱的形式,将便形鸟的形象一一展示,并配以半白话文字,对鸟的外貌、性情等进行描述。第三部 揭秘。以照片与画作对应的形式,向读者揭示便形鸟的创作原型,作者的创作缘起和幕后素材,也在这一部分向读者呈现。
上海 豆瓣
Shanghai: A History in Photographs, 1842-Today
作者: [美]刘香成 / [英]凯伦·史密斯 译者: 金燕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2010 - 5
“上海,是一个充满了美妙的矛盾与奇异反差的国际大都会。她俗艳,然而美丽;虚荣,但又高雅。上海是一幅宽广壮阔、斑驳陆离的画卷,中国与外国的礼仪和道德相互碰撞,东西方的最好与最坏在这里交融。”
1934年出版的《上海大全》(All about Shanghai and Environs)是上海最早的旅游指南之一。那本书中这样描述鼎盛时期的上海:19世纪中期到来的西方冒险家和商人,已经成功地在这片黄浦江边的淤滩之上创造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对于外国殖民者来说,上海最初是作为鸦片贸易中转站发展起来的;对于清政府来说,上海则标志着民族被奴役的屈辱。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由此在上海等地获得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对历届中国政府来说都是国家的耻辱,也是他们后来竭力斗争以期甩掉的帽子。
在过去的近170年间,虽然历经了外敌入侵、民族解放战争、内战以及自然灾害,上海始终是中国最著名的城市,充满着相反相成的对立与矛盾。今天,正如对19世纪的冒险家和创业者而言的那样,“上海”依然是时尚、文化、商业和机会的代名词;只不过,现代上海是由当代中国企业家和各方汇集此地的人民而不是外国投机者所创造的。
《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Shanghai: A History in Photographs, 1842-Today)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全世界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以及当代杰出摄影师的作品,讲述了现代上海如何由各种力量塑造而成的故事。同时,这一过程也可以被视作现代中国形成的缩影。本书编著者为上海这座极富魅力的城市提供了一部完美的视觉历史。
美术馆的秩序 豆瓣
作者: 蓝庆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6
近年来,政府对市民的文化和休闲需求越来越重视,加大了相关文化服务设施和场馆的建设力度,也带动民间掀起了文化场馆的建设风潮。中国美术馆建设进入“高潮”期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蓝庆伟的《美术馆的秩序》一书,是美术馆建设热潮下的冷思考。作者分别从美术馆文化、美术馆意识、美术馆的场馆设计、美术馆的功能以及美术馆的文创经济等多个方面来展开,基于对国际上著名美术馆的考察和思考,指出了目前国内不少美术馆管理者的认识误区,从文化和系统的高度来解读美术馆在设计、收藏、运营和研发等诸多环节。书中不仅有理论深度和前瞻性见解,而且不乏典型的案例分析,为中国的美术馆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议。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豆瓣
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
9.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巫鸿 译者: 李清泉 / 郑岩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7
以圭璧钟鼎为国之重器的礼制艺术时代如何兴起,又如何逐渐衰亡,演变成以宗庙、宫殿与墓葬为主体的建筑性纪念碑时代?长安,这个从土木方兴时起就不断被重塑的城市,如何彪炳不同时期统治者的荣耀?一座座零散而无言的坟茔和祠堂,如何诉说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普通家族的懿德?而这些具有明显公共意义的礼仪美术传统,又如何在汉代以后转化为艺术家打造个人历史的艺术行为?
本书尝试打破美术史研究中的门类之别,以“纪念碑”这一西方古代艺术的核心概念为线索,将装饰艺术、图像艺术和建筑艺术纳入更大范围内艺术的发展变化,重构中国古代美术的宏观叙述。
关于展览的展览 豆瓣
An Exhibition about Exhibitions:displaying Experimental Art in the 1990s
作者: [美国] 巫鸿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6 - 7
全书以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为时段,聚焦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展览”问题,介绍了这一时段的多个重要展览,包括展览的目的、组织以及面对的挑战。这些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吸引了许多实验艺术家、艺术批评家和独立策展人的注意,促使他们投入到互相关联的活动和讨论中去。许多具有鲜明原创性的展览被构想和组织,许多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作品也是为了特定的展览创意和制作的。在所有这些方面,关于展览的问题不只关系到展览本身,而是与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功能、意义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密切相关。在当代艺术于21世纪初获得“正常化”以前,这些活动在90年代下半叶构成了一个“展览的瞬间”,其强度和凝聚力在世界艺术史中也不多见。
将近20年后的今天,当代艺术的展览已经成为中国美术中母庸置疑的一个重要部分,数以千计的当代美术馆、画廊和其他展示场所日新月异地向国内外观众推出新的展览。但是实验性与公共性之间的磋商仍然决定着当代艺术的的身份和社会意义。90年代的历史经验对于思考这些问题仍具有实际意义,这些经验也是在研究中国当代艺术中需要被重视的一个方面。
伦勃朗 豆瓣
REMBRANDT
作者: [芬]唐克雷德·博雷纽斯 译者: 吴啸雷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4
奠定百年费顿历史地位的经典画册,收藏级的印装质量
重新定义艺术出版的标杆之作
...................
※编辑推荐※
☆ 出版于上世纪的经典艺术家专著全新再版。本书设计独到,细节考究,接近原作的高质量全彩图片画幅可观,是读者的收藏之选。
☆ 甄选120幅伦勃朗代表作品——从广为人知的《夜巡》和大量自画像到各类宗教画、肖像画和素描,完整回顾艺术家创作生涯。
☆本书作者博雷纽斯既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史家和外交家,治学严谨,撰述鞭辟入里且富有启发性,理清伦勃朗艺术的独特之美。
...................
※内容简介※
伦勃朗(Rembrandt,1606—1669年)是17世纪荷兰艺术黄金时代的艺术大师之一。他对人类境况的深切同情,在他的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和众多记录他从年轻到衰老的自画像中展现出来。17世纪以来,他的作品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这本精美的画册收录了这位荷兰巴洛克大师笔下充满细节和戏剧性的作品。从《夜巡》《亚里士多德与荷马半身像》到他的自画像,这本画册介绍了伦勃朗的主要作品。艺术史家唐克雷德·博雷纽斯的经典评论,加上伦勃朗研究专家、策展人瓦尔特·利特克的全新序言,为新一代的艺术爱好者们阐明了伦勃朗的辉煌成就。
维米尔 豆瓣
VERMEER
作者: [英]路德维希·戈德沙伊德 译者: 北寺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4
奠定百年费顿历史地位的经典画册,收藏级的印装质量
重新定义艺术出版的标杆之作
...................
※编辑推荐※
☆ 出版于上世纪的经典艺术家专著全新再版。本书设计独到,细节考究,接近原作的高质量全彩图片画幅可观,是读者的收藏之选。
☆囊括维米尔现存的36幅作品——从广为人知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和《倒牛奶的女仆》到各类风俗画、肖像画和风景画,印刷质量卓越。
☆本书作者戈德沙伊德既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史家,也是一名知名的出版人,治学严谨,撰述鞭辟入里且富有启发性,灵活的语言和诗意的敏感性讲解维米尔的存世之作。
...................
※内容简介※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年)是荷兰黄金时代最受喜爱的艺术家之一。他笔下宁静、精致的室内场景从心理层面为我们展现了17 世纪尼德兰的日常生活,带领观者走进自然又复杂的场景之中。他对女性书写或阅读情书、男男女女一起喝酒或演奏乐器的场景进行了密切且敏锐的观察,并为其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这本精美的画册还原了维米尔细腻的笔法和他使用当时新发明—暗箱—的证据,以讴歌这位荷兰巴洛克绘画巨匠。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和《倒牛奶的女仆》,到自传性作品《绘画艺术》和著名的城市风景画《代尔夫特风景》,本书用华丽的大幅面插图和多幅清晰的细节图为您呈现维米尔现存的36幅作品。除了艺术史家路德维希·戈德沙伊德撰写的经典的评论之外,本书新增一篇由维米尔研究专家韦恩·弗拉尼茨执笔的序言,为新一代的艺术爱好者们介绍维米尔的作品的辉煌成就。
拉斐尔 豆瓣
RAPHAEL
作者: [奥]威廉·E·苏伊达 译者: 北寺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4
奠定百年费顿历史地位的经典画册,收藏级的印装质量
重新定义艺术出版的标杆之作
...................
※编辑推荐※
☆ 出版于上世纪的经典艺术家专著全新再版。本书设计独到,细节考究,接近原作的高质量全彩图片画幅可观,是读者的收藏之选。
☆ 甄选百余幅拉斐尔的重要作品——从圣母像、祭坛画和肖像画,到湿壁画、挂毯和素描,印刷质量卓越。
☆本书作者苏伊达师从维也纳艺术史学派,治学严谨,撰述鞭辟入里且富有启发性,将带领读者走近艺术大师拉斐尔丰富的作品与意气风发的一生。
...................
※内容简介※
拉斐尔(Raphael,1483—1520年)的绘画近五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它们具有神奇的魔力,激发着观者的想象力,带他们进入一个理想的世界。无论是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像所具有的那种迷人而优雅的美,或是那些古典形式的完美无瑕,还是他描绘的叙事性场景的巨大魅力,拉斐尔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和环境都令人目眩神迷和心服口服。
为赞美这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这部华丽的巨著以豪华的大画幅图片,生动地展现了拉斐尔笔下的绚丽色彩与优美笔触。每一幅重要作品都在本书中复现——从《美惠三女神》和肖像画,到《雅典学院》和在梵蒂冈的其他湿壁画。艺术史学者苏伊达为这些图片撰写了专业的注释,与之相配的是拉斐尔的研究者、文艺复兴研究学者贝特·塔尔瓦基亚写就的新序言,它们为新一代的艺术爱好者阐明了拉斐尔的艺术之美。
波提切利 豆瓣
BOTTICELLI
作者: [意]廖内洛·文杜里(Lionello Venturi) 译者: 北寺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4
奠定百年费顿历史地位的经典画册,收藏级的印装质量
重新定义艺术出版的标杆之作
...................
※编辑推荐※
☆ 出版于上世纪的经典艺术家专著全新再版。本书设计独到,细节考究,接近原作的高质量全彩图片画幅可观,是读者的收藏之选。
☆ 甄选近五十幅波提切利的重要作品——从广为人知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到各类宗教画、肖像画和素描,印刷质量卓越。
☆ 本书作者文杜里出自艺术史世家,擅长风格分析,治学严谨,撰述鞭辟入里且富有启发性,梳理波提切利的艺术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改变。
...................
※内容简介※
五百年来,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约1444—1510年)美妙的画作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他的宗教画的吸引力、神话画摄人心魄的优美和肖像画的精美带领观者进入超凡脱俗的美的理想世界。波提切利享有几个佛罗伦萨最伟大的家族的资助,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期在美第奇家族的人文主义社交圈里度过;至于他的作品,不论是宗教题材还是世俗题材,都在精妙的构图中将装饰性线条和古典元素完美结合在一起。从《维纳斯的诞生》及《春》到《三博士来朝》及西斯廷礼拜堂里的系列湿壁画,这本精美的画册用华丽的大幅面插图将波提切利的主要作品一一呈现,还原大师笔下的绚烂色彩和精致的装饰细节,以讴歌这位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期的巨匠。除了艺术史家廖内洛·文杜里撰写的经典的评论之外,本书新增一篇由波提切利专家亚历山德罗·切基执笔的序言,向新一代的艺术爱好者们阐明波提切利作品的辉煌成就。
艺术博物馆 豆瓣
The Art Museum
作者: 英国费顿出版社 译者: 王燕飞 等 / 张欣 等审校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 - 10
史无前例、独一无二、包罗万象
25个展馆,452个展厅,365天、每天24小时开放
世界知名艺术出版机构英国费顿出版社历时13年打造
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可以随时随地参观的艺术博物馆
......................
※编辑推荐※
☆ 世界知名艺术出版机构英国费顿出版 社历时13年打造而成,从世界各地超过650家博物馆获取艺术品授权和图片,囊括近3000件作品,逾3000幅彩色图片。
☆ 费顿出版社组建了超过100位全球专家团,其中既有博物馆的资深策展人,也有知名院校的艺术学者。专家团负责精选各个文化、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品,经过细致地编排设计,建造一个无与伦比的理想博物馆。
☆ 组织专业的文字审校团队,对译稿进行仔细审校,全面提升翻译和编校质量,并补译了之前的中文版均未翻译的地图、术语表、展厅目录和馆藏地目录,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全球艺术图景。
☆ 特4开超大尺寸,所有图片经过专业调色,国内顶级印刷厂印制,精准还原作品原貌,图书本身就堪称一件艺术品。
......................
※内容简介※
这是一座虚拟的艺术博物馆,由英国费顿出版社(Phaidon Press)创建并策展,收藏了人类最为精美的艺术品,且不受实际空间的限制。约3000件绘画、雕塑、湿壁画、摄影、挂毯、浮雕饰带、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木版画、丝网版画、陶瓷和手抄本等荟萃一堂,讲述世界艺术的历史。
徜徉于25个展馆,在陈列着旷世杰作的452个展厅中度过美好时光。这些艺术品有的妇孺皆知,有的默默无闻,搜罗自世界各地的公共和私人收藏。你可以驻足于宽敞的走廊,或参观具体的展览,从我们的永久收藏中选取作品呈现特定的主题和内容。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伦勃朗最杰出的自画像、委拉斯凯兹的《宫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中国的陶瓷、葛饰北斋的木版画、秘鲁的金器、拉斯科洞窟的岩画、赛‧托姆布雷和布莱斯‧马登的作品,一一收藏。内容之丰富,别无他处。
展馆有彩色编号,墙面文字清晰地解释了每个展厅所涉及的艺术运动、文化或主题,每件作品附有说明标注。“艺术博物馆”恢弘开阔,方便游览,极富教益,启迪心智,不啻为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开放,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可以随时随地参观的艺术博物馆。
......................
※媒体推荐※
“史无前例、独一无二、包罗万象,来自各地的公共、学术等大博物馆的艺术作品共同汇聚,铸造了这本承载着壮绝视觉体验的世界艺术作品集。意在启发、引导、教授,同时也为古典艺术提供了无价的参考,值得高度推荐”
——《图书馆杂志》
“满足愿望的艺术作品集。3000年的流传佳作触目可及,是非常吸引人的”
——《艺术与拍卖》
“如果这本艺术博物馆是一个真正的博物馆,那么人们就不会需要其他的博物馆了。”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如果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馆馆长举办一个世界上最优秀作品艺术作品的展览,那么他的参展目录会与《艺术博物馆》十分相似。
——《悦游》
“这本书核心的理念是:将一本书构思和设计成一个博物馆-它引导读者踏上追溯从法老王到杰克逊·波洛克(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以及之后的艺术史旅程”。
——《价值》杂志
“就像在真正的博物馆中,当你一度拿起了这本990多页的书,要小心很容易深陷其中。所以先去做好饭、溜好狗、教育好孩子,然后在夜晚翻开书进入那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
——《城里城外》
“就像世界上的著名图书馆都整齐地排列在咖啡桌上。”
——USA电视网
移动的桃花源 豆瓣
作者: 石守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石守谦教授从2007年开始主持中研院“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课题项目,在之后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撰写了六篇有关东亚山水画交流方面的论文,陆续发表在台湾大学艺术研究所的《美术史研究集刊》和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术期刊上,本书即为这六篇专论的结集。由于国内向来对日、韩美术史较少深入了解,更不用说从整体上来考察它们的互动关系,因此石守谦教授在此方面的研究具有学术上的开拓意义。
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后逐渐为韩国、日本所接受,在拥有共同理念和传统的基础上,又延展出各具特色的在地文化。比如“净土”、“桃花源”等理想之境,在将理念付诸笔端,加以形象描绘的过程中,都与各国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不断被再创作与辗转流传,生发出各种变种,塑造出既可相通但又面貌各异的文化意象,其间故事,颇值玩味。这种具有高度共享性的传统文化意象,正可以增进现代东亚国家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寻求一个更大的东亚文化的视野。
书名“移动的桃花源”——意指10至16世纪山水画在东亚的传播与发展。在这几个世纪当中,山水画发展成为东亚文化世界中有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类型。作者以此为切入点,将之视为研究中、日、韩等东亚国家之间文化互动的考察对象。
---------------------------------------------------------------------------------------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东亚”之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概念,固然与欧洲势力试图掌控世界版图有关,但在那之前,中国、日本、韩国所在的这个区域之中,却也确实存在过一些文化共相。这些文化共相在某些有利之情境下,得以形塑出一些清晰可感的“意象”,而为不同地区之人士所共享,甚至在他们之间促生出某种“同体感”。
这种心中可感的形象,即本文所称之“文化意象”,虽然并非全部具体可触,但仍然提供了一种大致的轮廓,足以在各地流动之过程中扮演一种指导性的角色;而此种大致之轮廓却也同时因其并不完全具体,不至于束缚人的反应,因而亦保留了各种在地诠释所需的必要空间。
——石守谦
聚焦 豆瓣
9.2 (1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理想国 |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
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1839 年诞生,随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这项新发明便随着殖民扩张一起来到中国。从西方旅行家*早的摄影记录开始,到“文革”后的实验摄影,摄影在中国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变化,生发出了丰富多元的内涵,或者与瞬息万变的政治社会情势相关,或者表现个人的心灵世界,抑或以此为媒介直接与艺术本身对话。
巫鸿教授采用“深描”(thick description)的方法,选取十个极具代表性的个案,探索中国摄影表现的多重历史,在对事实进行仔细检验的基础上,他通过对摄影形式、图像、技术和社会语境的研究,结合近距离视觉分析和广泛的跨学科阐释,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摄影师及其作品,开掘中国摄影的多元视觉传统,并探讨这些影像如何参与并构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
埃菲尔铁塔 豆瓣
7.6 (11 个评分) 作者: 罗兰·巴尔特 译者: 李幼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1
这本小册子是罗兰· 巴尔特最为脍炙人口的分析性抒情散文之一,文字优美,内容深刻,对埃菲尔铁塔的现代化空间和巴黎的历史性时间,穿插描绘,互为衬托。作者还从结构观点阐释了埃菲尔铁塔的技术美学,读后不免令人对此世界纪念碑产生无限遐思。本书出版以来,读者赞赏不绝,后由著名摄影师配以大量历史图片和文字说明,遂使其成为一部有关埃菲尔铁塔的历史美学文献。
2017年12月28日 已读
作为目光、物体和象征,铁塔成为人类赋予它的全部想象,而此想象全体,又始终在无限延伸之中。它是一个纯记号,向一切时代、一切形象、一切意义开放,它是一个不受限制的隐喻。任何历史,不论多么令人悲叹,都永远不可能消除想象的自由。
哲学 埃菲尔铁塔 外国文学 建筑 法国
金·凯瑞:我需要色彩 (2017) 豆瓣
Jim Carrey: I Needed Color
8.5 (22 个评分) 导演: 大卫·L·布斯 演员: 金·凯瑞
其它标题: Jim Carrey: I Needed Color
Jim Carrey was once the king of movie comedies, but he's been something of a recluse on the big screen over the last several years. His last string of starring roles came in 2013 and 2014 with the releases of "The Incredible Burt Wonderstone," "Kick-Ass 2," and "Dumb and Dumber To," all of which misfired with critics and struggled at the box office. Although he appeared in a supporting role in this year's "The Bad Batch," he was unrecognizable and rejected all press opportunities to support the film. The documentary finds Carrey hard at work in his art studio, and it features some truly jaw-dropping paintings made by the actor. Carrey picked up art six years ago as a way to "heal a broken heart," and it's produced some of his best work ever.
—Peter-Patrick76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伯格 译者: 刘惠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7
编辑推荐
1.约翰•伯格经典文集。本书精选约翰•伯格讨论摄影、绘画领域的评论文章二十三篇,其中专文论及保罗•斯特兰德、米勒、拉图尔、培根、库尔贝、特纳、马格利特、哈尔斯、贾柯梅蒂、罗丹等名家名作,可视为《观看之道》之后的进阶读物。
2.视觉文化必读文本。本书不仅是艺术评论文集,如同约翰•伯格的其他作品一样,本书也涉及艺术、文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如同梁文道所说,伯格在几个领域都是不可不读的大家,“他随便写一篇谈动物的文章(及本书中收录的《为何凝视动物》),也被人认为是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动物研究’的奠基文献之一”。
内容简介
一个多世纪以前,动物与人仍在相互凝视,彼此确认,而今人们前往动物园观看一只又一只动物,只会感觉到自己的孤单;当我们看到麦卡林在顺化所拍摄的照片,我们看到的是战争被违背其本意地非政治化,照片变成了人类普遍境况的一项证据;库尔贝最早体认到的景物和声音是流水,以至于当他画穆提耶的岩壁,都如同池塘里映照出的风景……不同形式、不同对象、不同结果的“看”,似乎都可以找到某种宿命般的因果逻辑,如同作者在本书最后所说:“你眼前的原野,就如同你自己生活中的视野一般大小。”
这部批评文集分为三部分:首先以我们看动物的方式为切入点,回溯人类与动物漫长而悠远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永久地失落了;继之以对摄影功能的思考,与苏珊・桑塔格遥相唱和;最后则聚焦于艺术,谈绘画、论雕塑,从容游走于社会。心理与艺术各个层面,颇得瓦尔特・本雅明的遗风。
名人推荐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性所至。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论诗意,他或许稍逊劳伦斯;但他更机敏、更关注公共价值,风度气节亦胜一筹。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
——苏珊•桑塔格
他不倦的窥探并非仅仅指向摄影与绘画,而是“观看”的诡谲。在我们可能涉及的有关观看的文献中,很难找到如此引人入胜的文字,这些文字有效化解了古典绘画被专业史论设置的高贵藩篱,也使照片摆脱过多的影像理论,还原为亲切的视觉读物。阅读伯格,会随时触动读者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并使我们的同情心提升为良知。
——陈丹青
撇开意识形态立场不谈,伯格目前在几个领域里都是不可不读的大家。例如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你能不看《观看之道》和《毕加索的成败》吗?假如你研究摄影,你能不读他的《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吗?假如你喜欢当代英语文学,你一定会在主要的书评刊物读到其他人评介他的新小说。更妙的是,他随便写一篇谈动物的文章,也被人认为是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动物研究”的奠基文献之一。综合起来看,他就和苏珊•桑塔格一样,是那种最有原创力也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虽然不在学院,也不按学院的格式写作,却创造出了很多名牌大学教授一辈子也弄不出来的观念。而且他还要写得那么美,拥有那么多读者。反过来说,今天我们中国也很流行讲“公共知识分子”,但很惭愧,我们似乎还没有人及得上伯格这一流,还没有谁会有这样的知识上的创造力。
——梁文道
观看之道 豆瓣
7.8 (58 个评分) 作者: [英]约翰·伯格 译者: 戴行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7
编辑推荐
1.艺术入门经典,改变西方几代人的观看方式。1972年,由约翰•伯格主导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英国BBC播出,这个节目改变了西方一整个时代的观看方式,本书即是与之相配套的同名图文书。《观看之道》所普及的观念,是普通读者了解和观看西方艺术的重要手段,本书既是艺术欣赏入门经典,同时,它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部分的内容,亦是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必读文本。
2.收录艺术史经典名作两百余幅,当代最伟大的艺术评论家权威解读。约翰•伯格是英国艺术史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画家,从1952年起,就开始为New Statesman撰稿,并迅速成为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本书精选艺术经典名作两百余幅,由约翰•伯格权威解读,精装再版,值得收藏。
内容简介
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而当图像终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视线所及的一切空间,我们又该如何观看而不致再度迷失?
本书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方面,配以两百余幅经典图像,与BBC同名纪录片一起,改变了西方一整个世代的观看方式,也必将适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和街边广告牌。从对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本书亦可与贡布里希爵士最杰出的著作互为补充。
名人推荐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性所至。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论诗意,他或许稍逊劳伦斯;但他更机敏、更关注公共价值,风度气节亦胜一筹。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
——苏珊•桑塔格
他不倦的窥探并非仅仅指向摄影与绘画,而是“观看”的诡谲。在我们可能涉及的有关观看的文献中,很难找到如此引人入胜的文字,这些文字有效化解了古典绘画被专业史论设置的高贵藩篱,也使照片摆脱过多的影像理论,还原为亲切的视觉读物。阅读伯格,会随时触动读者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并使我们的同情心提升为良知。
——陈丹青
撇开意识形态立场不谈,伯格目前在几个领域里都是不可不读的大家。例如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你能不看《观看之道》和《毕加索的成败》吗?假如你研究摄影,你能不读他的《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吗?假如你喜欢当代英语文学,你一定会在主要的书评刊物读到其他人评介他的新小说。更妙的是,他随便写一篇谈动物的文章,也被人认为是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动物研究”的奠基文献之一。综合起来看,他就和苏珊•桑塔格一样,是那种最有原创力也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虽然不在学院,也不按学院的格式写作,却创造出了很多名牌大学教授一辈子也弄不出来的观念。而且他还要写得那么美,拥有那么多读者。反过来说,今天我们中国也很流行讲“公共知识分子”,但很惭愧,我们似乎还没有人及得上伯格这一流,还没有谁会有这样的知识上的创造力。
——梁文道
阴影 豆瓣
Shadows: The Depiction of Cast Shadows in Western Art
8.0 (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E·H·贡布里希 译者: 王立秋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1995年,为了向著名艺术史家、《艺术的故事》和《世界小史》作者E. H. 贡布里希爵士致敬,英国国家美术馆特别邀请他来策划一次展览。贡布里希将此次展览的主题锁定在艺术史中非常有趣的一个议题:阴影。而且,在此次展览中,他尤其关注阴影中的一个类别:投影。本书即是贡布里希亲自为此次展览所写的导览。在其一贯具有亲和力又不失专业水准的精彩文笔引领下,我们可漫步踏入西方艺术史中“投影”这一较少为人窥察的区域。恰如作者所说,这部导览主要是为了“能够鼓励参观者制订自己的观展路线”,去收获属于自己的艺术认知。在这一点上,此书“起着引导宏大主题的宝贵作用”。同时,本书配有71幅高清画质精美插图,由大英博物馆馆长、伦敦国家美术馆馆长亲自作序推荐。
荒野之歌 豆瓣
The Masters of Nature Photography: 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9.5 (32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莎蒙德·基德曼·考克斯 译者: 钱卫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7
本书呈现的是野生生物摄影中的顶尖之作,它们来自十位自然摄影大师。每位摄影师都曾赢得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的冠军。迄今为止,这项比赛已经举办了52届,目的是“为了鼓励野生生物摄影师们的工作,加强野生生物摄 影的声望”以及“希望通过让大众的人群关心动物,关心自然保护这个重要的话题,最终使这些奖项能够惠及动物本身”。
从吉姆·勃兰登伯格(Jim Brandenburg)和樊尚·米尼耶(Vincent Munier)令人回味的艺术,到大卫·杜比莱(David Doubilet)和保罗·尼克伦(PaulNicklen)的开创性的水下摄影,这些影响深远的艺术家向读者展示观看自然的多种方式。你会惊讶于帕尔·赫尔曼森(Pål Hermansen)对光线和阴影的神奇运用、弗兰斯·兰廷(Frans Lanting)创新的“亲密视角”、阿努普·沙阿(Anup Shah)的近距离肖像作品、迈克尔·“尼克”·尼科尔斯(Michael ‘Nick’ Nichols)充满力量的视觉宣言、托马斯·D.曼格尔森(Thomas D Mangelsen)广阔的荒野景观,以及克里斯蒂安·齐格勒(Christian Ziegler)捕捉到的鲜为人知的野生生物行为。
本书每一章都展示一位自然摄影大师的十张代表作,配有文字讲述他的拍摄手法、灵感来源和拍摄目的。摄影师撰写的图片说明阐释这些照片对摄影师的重要意义,揭露作品背后的故事。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2017) 豆瓣 TMDB
Loving Vincent
8.4 (929 个评分) 导演: 多洛塔·科别拉 / 休·韦尔什曼 演员: 道格拉斯·布斯 / 罗伯特·古拉奇克
其它标题: Loving Vincent / 至爱梵高
影片用一封无法投递的信件串联起梵高在去世前最后六周里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之间的秘密,带观众穿越回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并陪伴梵高走完他最后的人生。影片采用梵高原画作品中的人物原型还原梵高的艺术人生,让观众在享受美得令人窒息的视觉盛宴时,抽丝剥茧地发现隐藏了一个半世纪的秘密。
2017年12月13日 看过
诗一样的对白,绚烂的画笔,梵高去世之前的闲言碎语,像点状画一样,勾勒出一个艺术家的最后时光。我之内心,既深且柔。
2016 传记 动画 动画短片 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