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宽忍的灰色黎明 豆瓣 谷歌图书
8.4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编者 李洋 译者: 李洋 等选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2 其它标题: 宽忍的灰色黎明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的文集,由东北师大李洋老师选编,收录了法国当代最知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吉尔·德勒兹、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等九位思想家共十七篇论述电影的经典文章,有演讲稿,有论文,也有访 谈等,其中最早一篇写于1959年,最新一篇发表于2011年,这些文章展现了这些法国哲学家对电影艺术、电影现象的睿智思考和深刻理解,其中部分文章已成为哲学史和电影理论史上的著名篇章。
Home and the World 豆瓣
作者: Yuming H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3 - 6
China's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saw an unprecedented explosion in the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woodblock-printed books. What can surviving traces of that era's print culture reveal about the makers and consumers of these books? Home and the World addresses this question by carefully examining a wide range of late Ming books, considering them not merely as texts, but as material objects and economic commodities designed, produced, and marketed to stand out in the distinctive book marketplace of the time, and promising high enjoyment and usefulness to readers. Although many of the mass-market commercial imprints studied here might have struck scholars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on as too trivial, lowbrow, or slipshod to merit serious study, they prove to be an invaluable resource, providing insight into their readers' orientations toward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global stage of early modernity and toward traditional Chinese conceptions of textual, political, and moral authority. On a more intimate scale, they tell us about readers' ideals of a fashionable and pleasurable private life. Through studying these works, we come closer to recapturing the trend-conscious, sophisticated, and often subversive ways readers at this important moment in China's history imagined their world and their place within it.
刻在石头上的世界 豆瓣
作者: [日]林巳奈夫 译者: 唐利国 商务印书馆 2010 - 9
该书图文并茂,对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而这些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来说,都十分神秘而富有神话气息。人们单单通过文字,是很难想象出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风俗或是神仙的样子的,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令我们着迷,勾起我们好奇心的情景都通过同时代人之手,在画像石上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该书通过对挑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画像石的介绍,向读者讲述了古代中国的生活与思想,极大程度的满足了读者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生吃 (2016) 豆瓣 TMDB
Grave
7.1 (401 个评分) 导演: 朱利亚·迪库诺 演员: 加朗斯·马里利埃 / 艾拉·朗夫
其它标题: Grave / 舐血成人礼(港)
贾斯汀(加朗斯·莫里利尔 Garance Marillier 饰)生长在一个素食主义家庭之中,严格遵守着饮食上的戒律,从未尝过荤腥。贾斯汀进入了一间兽医学校就读,作为校园里的“菜鸟”,她受到了来自老生们的无情的压榨和排挤,森严的等级制度让贾斯汀倍感压抑,而她和亦在这里就读的姐姐埃里克西亚(艾拉·朗夫Ella Rumpf 饰)之间的关系也十分紧张。
没有了父母的管制,贾斯汀决定尝一尝肉的滋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发现熟肉已经无法再满足她,她的内心里滋生出了对生肉和鲜血的渴望。这日益强烈的渴望折磨着贾斯汀,而埃里克西亚对于妹妹的异样竟然毫无意外。一场意外中,埃里克西亚的手指被剪刀剪下,面对着眼前的断指,贾斯汀再也无法压抑内心的欲望。
这不是一只烟斗 豆瓣
7.6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邢克超 漓江出版社 2012 - 10
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著名的烟斗系列,在绘有一只烟斗的画中写着“这不是一只烟斗”的句子,展现了图形和语言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哲学和绘画领域引发了诸多兴趣和讨论。福柯在本书中从图形诗的角度入手,对马格利特这组烟斗画进行解读,在显示出他强大的哲学思辨力的同时,也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以及幽默有趣的一面。这是本书第一次以简体中文单行本在国内出版,同时收入马格利特致福柯的两封信,以及国内学者关于福柯和马格利特的两篇研究文章。
怎样阅读照片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英]伊安·杰弗里 译者: 毛卫东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4 - 8
在《怎样阅读照片》一书中,伊安·杰弗里展现了一部摄影的历史,始于19世纪40年代最早的肖像和风景,涵盖了整个现代时期。循着这一路线,他对该领域的重大成就,乃至影响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展开了讨论。
从多萝西娅·兰格的赤贫移民工人肖像,到欧洲和日本战时的视觉记录,本书尤其着眼于复杂的生活现实,有助于使摄影返归其自身。我们看到摄影师如何用视角、焦点和尺幅进行实验,照片同时记录了富有而大权在握者以及不幸者的生活。从中呈现出来的,是真正捕捉到人类生存状况高峰和低谷的唯一媒介所传达的故事。
《怎样阅读照片》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导读,收录了一百多位重要摄影师的传略,包括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安塞尔·亚当斯、比尔·布兰特、沃克·埃文斯等。传记、历史和技术细节将他们的作品置于更广泛的语境之下,而对重要图片所做的分析,则把每一位艺术家的视野联系起来,为观众提供了发现一幅照片真正内涵的一条路径。
大国志(画册) 豆瓣
作者: 严明 译者: Dave Haysom 2015 - 11
本书是摄影家严明继畅销书《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之后,代表摄影作品“大国志”的首度全面精美呈现。
书中,严明提出了“决定性气氛”的摄影理念,引申了布列松“决定性瞬间”概念,把摄影的要义和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全书为双语版,中英文对照。
全书百余幅作品全部为黑白胶片拍摄,包括摄影家大量近年来从未发布过的作品,所有图片皆为诚意之作,诚意之选。
全书内外每个细节均出自著名设计师陆智昌之手。寒来暑往,本书历时近一年,从开本到版式更换数次,封面纸张的顺纹与否、侧边刷黄的深浅色值、精装堵头布的选择,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的推敲。
全书每一张图片,都经过摄影家本人的亲自挑选,并亲赴雅昌印刷厂,历时数日,确认每一个页面印刷的深浅明暗。
每一本画册,都有其亲笔签名。
本书采用雅昌最精良的印制技术,全体人员倾注了大量心血。本书定价约为行业定价的一半,希望喜欢的人都有机会拥有。
摄影之后 豆瓣
After Photography
作者: (美) 弗里德·里奇 译者: 潘望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3
《摄影之后》检视了大量数码媒介的运作方式——从普通人用手机拍摄的新闻事件的图片到无所不在的图像监控,这些媒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接受视觉信息的方式。同时,对照片的处理日渐普遍,“摄影=忠实记录”的等式不再可信,并引起了质疑:在讲述个体和公众的历史时,摄影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继约翰•伯格和苏珊•桑塔格之后,弗里德•里奇分析了摄影的缺陷,也揭示了这一进化中的媒介所蕴含的潜力。
数码革命,假如它确实成为一场革命,将见证摄影转变为一套更广泛的媒介策略。数码环境允许图像制造者偏离传统的、牛顿式的世界观,转向一个可容纳无限视角的世界观——不再是在某个摄影师的控制下侵略性地按下快门,而是可以包含他者的竞争的声音,也包含拍摄对象的声音。
里奇——最具影响力的摄影评论家之一,研究了视觉媒体的未来:当数码革命把图像转变为超文本的媒介,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在一个被严峻问题和模糊边界所困扰的世界上,里奇提出,是时候开始积极探索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可能性了,并且要利用它们来更好地理解我们处于剧变中的世界。
摄影哲学 豆瓣
作者: [比]亨利·范·利耶 译者: 应爱萍 / 薛墨 2016 - 5
就视野和成就而言,亨利·范·利耶这部著作对摄影领域的贡献完全可以与如今我们认为的那些伟大的现代经典著作相媲美,如瓦尔特·本雅明、安德烈·巴赞、安德烈·马尔罗、约翰·伯格、苏珊·桑塔格和罗兰·巴特等人的著作。鲜为人知的是,可能由于亨利·范·利耶的《摄影哲学》是在比利时完成并出版的,他对摄影这个媒介进行了极富创新和革新的深刻反思。无论就其形式上的特征,还是在社会、文化及人类学中的功能,范·利耶远胜于其他理论家的地方是其成功地将对细节的敏锐体验与对此媒介于人类的意义的极广泛的兴趣结合起来。对范·利耶来说,摄影是依据他称之为“人类起源论”的新学科来研究的。“人类起源论”通过物种的发展史来研究人类的进化。而且,即使没有特定的规律可循,亨利·范·利耶也会聚了多门学科的见解和问题,如符号学、历史学、美学,当然还有摄影。
黑白摄影教程 豆瓣
作者: 张禾金 2010 - 3
本书立足于国际化视野,同时结合中国国情,以现代多元化的理念为基础,分别对黑白摄影的特质、审美、地位、黑白数字暗房、黑白胶片暗房、黑白摄影的技巧等课题进行了讲述,并以胶片暗房为主线,由浅入深地讲述了黑白摄影从业余走向专业的必要过程和必备条件。同时,为了拓展黑白摄影的多元化视角,本书在黑白摄影的基础教学、艺术展示、空间开拓和深化创意等层面进行了重新排序。
黑白摄影的理论 豆瓣
作者: 【英】彼得•内斯特鲁克(Peter Nesteruk) 译者: 毛卫东 2016 - 3
历时近三年,彼得•内斯特鲁克的首本中文著作《黑白摄影的理论:黑白摄影在中国》终于要出版了。这是英国文化学者彼得先生在中国的首本著作,探讨了黑白摄影在中国的历史流变,创造性地引入了时间性、空间性以及人性的哲学命题,全面地总结了黑白摄影作品成为“经典”的种种可能,把我们常见的黑白摄影作品引入到了理论层面,作者的阐幽发微丰富了我们观看、解读作品的视野,也为黑白摄影体裁的创作提供了学术的支撑。
全书由摄影理论翻译家毛卫东翻译。
A片现场不NG (2015) 豆瓣
メイクルーム
6.5 (16 个评分) 导演: 森川圭 演员: 森田亚纪 / 栗林里莉
其它标题: メイクルーム / Make Room
又是一天忙碌的开始,化妆师都筑带着妆髮工具来到AV拍片现场,打点忙乱的多P溷战拍摄工作。除了接连的突发状况、情绪化的二百五导演、粗枝大叶的助理之外,都筑还得伺候任性难搞的红牌女优、强势回归的罗莉塔、极度乐观的男人婆、不得志的非主流妹、首次上阵的清纯新星。1间化妆室,5位个性迥异的AV女优,24小时疯狂赶拍。在狭小的换装空间裡,每个人脱下外衣也卸下心防,交织出一段温暖的人间喜剧。
2017年3月4日 看过
日本人拍个片儿都这么认真这么复杂,怪不得大家都喜欢看日本的片儿。
2015 AV 人性 人生 伦理
犍陀罗美术寻踪 豆瓣
作者: 宫治昭 译者: 李萍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 1
《犍陀罗美术寻踪》通过精炼的选材、缜密的阐述、科学的分析,从纷繁的印度、犍陀罗美术作品中理清出各自的特点、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进一步阐明了佛教美术、佛像、大乘佛教美术起源和发展序列。同时,不单纯是作品的记述,而是试图从某个视角来考察;笔者所说的某个视角亦即“起源”“起始”,换言之,笔者试图从“起源”这一视解来进行研究。
荒木经惟的天才写真术 豆瓣
天才アラーキー 写真ノ方法
6.6 (34 个评分) 作者: [日] 荒木经惟 译者: 柯宛汶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 - 3
相机是工具,以此拍摄出来的照片是作品。然而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其实摄影已渗入生命。在日本,同森山大道、杉本博司一起被称为战后最重要的摄影家,荒木经惟有其独特的艺术追求,打造镜头,打造视界。他的争议,撼动了摄影传统,也奠定了一条新摄影之路。
谜一样的荒木经惟,头顶各种叛 逆的名号, 这是他首次认真分享他的摄影哲学:
“活着,生,与死。对于生与死的爱,那就是摄影。 ”
摄影:对于生与死的爱,那就是摄影。
镜头:我不主张换镜头,而是要自己后退或前进来接近被摄体。摄影,要运用自己的身体来拍。
快门:一直按下快门的话,那快门声就会停止喔。我认为,那就是最接近「死亡」的瞬间。在生与死之间来回不停游走的,就是摄影了吧。
焦距:焦距,要对在当时的感觉或心情,当时的事物上。
构图:我花了大半时间研究照片的构图,结果就是,那些并不重要。
照片完成度:完成度太高的照片,会让人想要马上销毁喔。在照片完成的那一刻,就会产生这种心情。甚至还在拍摄时,就想毁掉了吧。
相机:如果要改变人生,就要换男朋友,换女朋友,或是换个地点。如果想改变自己的摄影风格,那就换台相机吧。
艺术的终结 豆瓣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作者: (美)阿瑟・丹托 译者: 欧阳英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1
本书的写作起源于哲学发动的两场对艺术进行剥夺的运动。作者试图解说有关艺术和阐释、艺术和哲学、艺术和历史意识的主题,其目的是要表明:我们已进入一个后历史的时期,对艺术不断的自我革命的需求现已消失,阅读此书就像阅读一部独立的哲学史话。
电影是什么? 豆瓣
Qu'est que le cinéma?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巴赞 译者: 崔君衍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 11
2008年是“法国电影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诞辰90周年、逝世50周年纪念,2009年又将是“法国电影新浪潮”50周年纪念,正如米特里被称为“电影的黑格尔”、黑泽明被称为“电影的莎士比亚”,安德烈•巴赞一向被人们尊为“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因为巴赞不仅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基础,也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他的《电影是什么?》一书向来被称为“电影的圣经”,50余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国电影专业必备书籍和影评写作的实用参考书。
今天,我们有幸通过出版《电影是什么?》(特别修订纪念版)来纪念这位仅享年40岁的大师。为了纪念巴赞,著名翻译家崔君衍先生对其30年前的译本进行了全面修订,出版者辑录了书中重点论述的22部影片相关片断制作成DVD光盘。购买这本书,您不仅能够读到崔君衍先生最新全面修订后的《电影是什么?》,能够通过书中附赠的DVD光盘对巴赞重点论述的影片有一个直观、清晰的了解,您还有机会看到网友提供交流学习的170余部巴赞在书中论及的完整电影DVD,以便您在阅读、研究本书的同时,对巴赞所论的影片能有全面、充分的了解。
详情参见http://www.douban.com/note/20607093/
诗学 豆瓣
9.2 (43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陈中梅 商务印书馆 1996 - 7
《诗学》立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诗学》探讨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理论问题,如人的天性与艺术摹仿的关系,构成悲剧艺术的成分,悲剧的功用,情节的组合,悲剧和史诗的异同,等等。《诗学》提出的某些观点――如情节是对行动的摹仿的观点和诗评不应套用评论政治的标准的观点――在当时具有可贵的创新意义。这篇不朽的著作集中地反映了一种新的、比较成熟的诗学思想的精华。
《诗学》强调了诗的“自我完善”,却没有提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发展的宗教背景,也忽略了悲剧的存在、兴盛和趋于衰落的社会原因。悲剧人物固然应对自己的抉择(或决定)和行动负责,但在某些作品里,命运(moira)的制约或神的催动是导致悲剧性结局的重要原因。《诗学》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诗学》肯定了艺术在开发人的心智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但认为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使人“认出了某某人”――作者放弃了一个极好的从理论上阐述和论证艺术摹仿有益于深化人对自我以及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