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观看的方法:如何解读视觉材料 豆瓣
Visual Methodologies: An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ing with Visual Materials 3e
作者: [英] 吉莉恩·罗斯 译者: 肖伟胜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 5
-编辑推荐-
•本书是近二十年来,视觉研究方法领域的权威著作。就它企图对研究视觉材料的各式各样的方法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讨论和评价而言,本书依然独一无二。
•本书第3版,增加了对受众研究、民族志、照片文档、照片引谈、摄影小品,以及视觉伦理研究等视觉方法的讨论,展示了视觉研究及其方法的不断发展的本质。
•书中穿插的大量关于数字媒体的内容,亦是新版的一大亮点。
-内容简介-
本书坚定地专注于研究方法而不是媒体。书中的主体章节,每一章都会讨论一种可用于诠释视觉材料的方法,而每一章要用何种视觉材料来探究这种方法,则取决于它是否最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步骤、长处和不足。本书要做的就是深度探讨每一种方法。
第1章是对用来理解视觉文化各种不同理论方法的概览,同时也探究了一些关于无处不在的数字影像所造成的差异问题。
在第2章中,作者精心制作了一个指导读者使用她提出的“批判性视觉方法论”的实用性框架。
第3章详细解释了本书的结构,这将有助于读者从随后讨论方法的章节中有所斩获。
从第4章到第10章均专注于处理既有影像的方法,如内容分析、符号学、精神分析和话语分析等。
第11章比前一版更为细致地专注于另外一些研究视觉影像的方法,这些方法旨在处理为解答研究的问题而制作的视觉影像。
视觉伦理学是第3版中全新的一章。研究活动中的伦理学关乎研究者的行为。它关注他们研究中自身的诚实和坚定性,以及他们正在与什么材料,或跟谁一起展开研究如此这般的关系问题。
佛像的历史 豆瓣
作者: 梁思成 / 林渚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 6
《佛像的历史(图文版)》内容简介: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侵华已经剑拔弩张,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感到时间的紧迫,他们日夜兼程地赶路,要赶在侵略者入侵以前把华北、中原地区一的古建筑全部调查完毕,要在日军毁坏这些珍贵的庙宇、石雕、佛像前把它们拍摄下来、记录下来,因为很有可能这是它们留在人世的最后影像。时至今日,它们中有一部分已经不复存在了。让我们跟随梁思成的文字和照片去体味中国雕塑那失落已久的美。
(2018) IMDb 豆瓣 TMDB
6.9 (1075 个评分) 导演: 张艺谋 演员: 邓超 / 孙俪
其它标题: 三国·荆州 / 荆州保卫战
战乱年代,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沛国安于现状,一任国主沛良(郑恺 饰)慨歌太平。要冲之地境州早年为强邻炎国借去,而今据而不还。沛国都督子虞(邓超 饰)前往讨伐,却中了对方大将杨苍(胡军 饰)的拖刀,重伤不愈。心有不甘的子虞暗中派出替身境州(邓超 饰)假扮自己,总理军政,内则使令夫人小艾(孙俪 饰)襄助。真假子虞切磋战法,寻求破解杨苍刀法的绝技。而另一方面,沛良恼怒子虞私自约战杨苍,不惜将妹妹青萍(关晓彤 饰)嫁于杨苍之子为妾媾和。淫雨霏霏,连日不开。境州上空,杀戮与机谋纠缠撕裂……
本片根据朱苏进的剧本《三国•荆州》改编。
安持精舍印冣 豆瓣
作者: 陈巨来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 3
《安持精舍印冣》作者陈巨来,邃精篆刻,垂六十四载。尝徧览海内珍藏印谱,心摹手追,探撷众长。初服膺赵撝叔、黄牧甫,以窥堂奥。嗣经高野侯(时显)启迪,始沉浸于程穆傅、汪尹子、巴蔚祖之作,寝馈其间,汲其神髓。又专攻元朱文,探索从入之途。及读平湖葛书徽辑《元明清三代象牙犀角印存》,进而究研元朱文源流正变,考求章法刀法,矢志拓辟蹊径,深获其师赵叔孺点拨、奖掖,许为[刻印醇厚,元朱文为近代第一]。因是索之者踵至,浙皖粤蜀京沪等博物馆、图书馆,曾相继汇刻元朱文考藏印。当代书画各大家若张大千、溥心畬、吴湖帆、叶恭绰等姓名章、收藏印、书画印、闲章,多出安持之手。一时海外艺苑亦嘱件纷集,所作遂远递重洋矣。奏刀之余,殚心论印,裒然盈尺,著有《安持精舍印话》,辑有《古印举式》等。  安持治印不下三万方,印拓随手弃去,留存者弗逮什一,幸朋辈耽嗜搜集,先有杨朋之先生为之精装印行《盍斋藏印》,继有香港汇辑《安持精品舍印存》出版,广事传播,日本、美国且转相翻印,装帧益精。  此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特为印行《安持精舍印冣》,数逾四百,就其国内所存旧稿,近期新作,斟酌抉择,略加编次。以宋白元朱为主,汉印次之,仿秦古玺又次之。其中为张大千、张柏驹暨日本著名学者小林斗庵教授所治诸印,尤属刻意经营,俱见工巧,神完气固。则此书之刊播,堪供后学借镜、资艺林析赏。
文明 (2018) 豆瓣
Civilisations 所属 : 文明
9.2 (86 个评分) 导演: 阿什利·格辛 / 马修·希尔 演员: 西蒙·沙玛 / 玛丽·比尔德
BBC新版《文明》,2018倾情奉献,共九集。涵盖六个大陆,三十一个国家,超过五百件艺术品。主讲人历史学家西蒙·沙玛、学者玛丽·比尔德以及戴维·奥卢索加将一起探索人类创造的渴望。此外,“文明节”将通过创新的数字产品和活动,为博物馆的珍宝赋予新的生命力。
2018年9月3日 看过
“文明的真正力量同样源于那些简单的小礼物,壶、印刷品、地毯以及雕刻品,正如它源于那些恢宏的建筑和精美画作。这些小物件较少地来源于国家的强制要求,以及富裕阶层对地位的渴望。而更多地来自于世界各地那些天赋异禀的艺术家们心中想要为所有人创造东西的强烈欲望。正因为这些东西不依存于帝国的命数,也不依赖富人和军队。我认为它们会继续保存,会长存不衰。正如那些确凿无疑的由我们人类在过去所创造出的最好的东西,那些经自由的头脑所创造的东西,我们共同人性当中那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无法熄灭的创造之火。”
2018 BBC 人文 历史 纪录片
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 豆瓣
作者: 吕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
20世纪中国时局的变化给予文化的各个方面以深刻的影响。清末“落后就要挨打”的政治时局催化了“西学东渐”的文化思潮,同时也奠定了其后振聋发聩的新文化运动的发轫,而“美术革命”则在这激进的文化运动中应运而生;抗战与解放战争使便捷而有力的木刻版画风生水起;改革开放则意味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冰封状态开始逐渐解冻,不再视西方艺术为洪水猛兽、谈虎色变;全球化的国际状态让艺术家们更多去思考如何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型……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太多的转折,并且每一次都是举国上下为之动容,而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每一步,都与整个社会密切相关,如同生物链般,环环相扣。这100年的社会变迁渗入了中国艺术的方方面面。
《20世纪中国艺术史》正是这样一本将视觉艺术变迁纳入20世纪历史框架之中的书,正如作者吕澎所说,这100年的艺术史就是一个脱离风格而在“思想”、“主义”的引导下变化与发展的历史。正因为这100年的特殊性,注重艺术史与历史情境,或者说是政治—经济情境的关系,以及整个20世纪美术史总体线索的导向与流转成为本书的重点,而那些惯常的对艺术门类风格的叙述方式则没有被其采用。在他看来,诸如艺术品的风格形式等“审美判断”应该发生在历史判断之后,而他致力于去做的,即是在本书中完成对这百年艺术史的历史判断:通过对复位20世纪的历史框架来试图解答艺术史的内在问题。也许这种梳理艺术史的方法是描述20世纪艺术状况最为贴切的方法。
这种清晰而略有简化之嫌的叙述风格也极为契合作者著书的初衷:为广大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历史线索,而并非为专家学者搜罗尽可能多且广的学术资料,毕竟,大众作为社会存在的实在群体,最能接受的便是社会学的叙述方式,使其能有一个更为便捷有效的入口去理解艺术史,同时大众的广普性使其不会对“审美”的判断做过多的要求。因此,不能避免的是,一些离20世纪历史问题较远的、不适宜用历史情境来进行解读的艺术现象与艺术家、艺术品在此书中缺席,而那些与20世纪历史问题关系紧密的艺术家与艺术作品,在此书中得到了深刻的剖析,同时,大量的非艺术家的历史照片被采用,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营造了一个更为视觉化的历史情境。
不过,我们当然不会完全认为,艺术史便是社会历史的另一副面孔,虽然我们明白作者在开篇的卷首语中强调的:美术史与历史一样,是有问题的烟云。尽管它们同理且互通,但还是存在本质差别的,否则,分析历史情境的写作方法固然可以适用于任何一种门类史,而本书最大的空缺即是,将20世纪美术史这一“有问题的烟云”仅仅局限在了历史情境的问题之中,而没有对艺术自身的问题做更多的考虑。
但是我们当然也不会要求一本面面俱到的艺术史,因为“一切历史均是当代史”。以怎样的态度去取舍史料,去解读史实,其实已经成为历史写作的关键,何况《20世纪中国艺术史》确实找到了其最为适宜的社会学背景的分析方式。
□书评人傅慧敏
生命清供 豆瓣
作者: 朱良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8
生命清供:国画背后的世界,ISBN:9787301092293,作者:朱良志著
2018年8月28日 已读
朱老师的书看第一本的时候会觉得非常有启发,看多了就老是那些话,意思不大了。
中国 古典 文化 朱良志 美学
空间的诗学 豆瓣
La Poétique de l'Espace
8.6 (16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张逸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7
本书初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围中,此书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书中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亲密空间的描绘与想象。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家的意象反映了亲密、孤独、热情的意象。我们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们之内。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屋,家屋也灵性地建构我们。
二十四诗品讲记 豆瓣
作者: 朱良志 2017 - 11
《二十四诗品》(原名《二十四品》),是元代著名学者、诗人虞集所撰写的《诗家一指》的一部分,也是这部流传并不广泛的诗学著作的核心部分。本书称得上是一篇中国诗学史上的奇文。其词美,其音和,其义深。这是一篇浓缩唐宋以来中国人(尤其是文人艺术)审美特性的妙文字。 这本《红炉点雪——二十四诗品讲记》,主要疏解二十四品的内容,联系《诗家一指》其他部分、联系虞集存世文献中的相关内容来讲。讲它的文本来源、篇章校核,讲它原本的意思,以及在虞集整体思想背景下的应证;放在文艺美学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下,讲这部中国诗学史、艺术观念史、美学史上奇文的理论贡献;讲这部论诗篇章中提出的问题,在今天美学思考中的价值,等等。在每品的分解之后,有一个“延伸讨论”环节,一般提出一到两个关涉中国美学和诗学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试图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品的内容。
2018年8月9日 已读
没想到是以此书来完美终结我暑假在中华书局的短暂实习(大概是因为它随处可见的大量引用可以作为测试引文查询系统的最佳文本?)仿佛回到了复读时的晚自习,当时《中国美学十五讲》无疑是陪伴无聊枯燥又漫长的复习过程中的最佳精神食粮(之一)了。不过学者可怕的自我重复实在让人惊讶,中国美学就只剩这么几个词翻来覆去地说了吗?
2017 中国古典文学 古代文学 文学 文学史、文学批评及理论
心印 豆瓣
作者: 方闻 译者: 李维琨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6 - 8
《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既是一部论述精要的中国书画发展史的专著,又是一次关于中国书画研究方法的教学示范。作者方闻先生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国际著名的美术史家和文化史学家。在《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中,作者采用“视象结构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从绘画语汇及风格造型与图绘内容表现的关系入手,重点讨论分析了唐宋雄伟山水的图绘性表现、作为“心画”的北宋书法艺术的形成、元代文人画家自我表现意识的崛起、明代的复古主义的出现以及明末清初对五代宋元传统之“集大成”等。与此同时,他又密切联系与书画家和作品相关的社会背景材料,旁征博引地从当时政治、哲学、文学思潮中寻绎书画风格变化的历史依据。《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供美术史和文化史研究人员、书画创作和书画鉴定人员、美术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风格与世变 豆瓣
作者: 石守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本书以十篇论文探讨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历程中重要转变之原因。
作者一方面从传统的研究成果及材料中汲取精华,另一方面又能不囿于成规,充分挖掘了画家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并将其作为改变各阶段画风的重要因素。
云的理论 豆瓣
作者: [法] 于贝尔•达米施 Hubert Damisch 译者: 董强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4 - 3
从中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云一直弥漫着西方绘画的天空。它并非单单是一个描绘性的主题,还是一个绘画符号学的因素,它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最初,它被用来使神圣事物出现在现实中(基督升天、神秘主义幻象等等),其作用正如戏剧中的机械道具;在文艺复兴时期,它的功能变得模棱两可,因为当时透视模式开始起调节作用。在这一背景下,云的作用是遮掩住无法表现的无穷,同时它又指示无穷。这样就保证了一种跟科学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绘画机制的悖论式均衡。
本书通过对符号能指/云/的不同功能的清点,将传统上归于艺术的领域与职能,重新分配给处于表现结构中的科学与意识形态,其真正的目的是要使艺术史重新找回它的体系性与物质性。
名人推荐
这本出版于1972年的艺术史专著,首次尝试完全用符号学理论来研究自文艺复兴以来的透视法发展。至今,它在许多方面仍极具挑战性。本书绝没有过时,它仍旧是一部杰作,并以一种系统化的互动方式触及了西方传统中那些最为重要的特征。
——斯蒂芬•巴恩,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
和那些从事当代艺术史研究的符号学狂热分子相比,达米施的治学态度执着而认真,他希望严肃对待这一问题。也许,在《透视的起源》和《云的理论》出版之前,我们还不知道如何用符号学理论来研究艺术史,但现在我们再也没有借口回避它了。
——伊恩•沃尔斯特根,美国乔治亚大学,载麻省理工大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学刊》
后娘主义 豆瓣
作者: 尹吉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11
《后娘主义:近观中国当代文化与美术》是《独自叩门》的续编,收录了作者发表于《读书》等刊物的艺术随笔37篇。作者以个性独特的思想方式触及了艺术界、思想界的潮流、现象和艺术家群体、个人的状态,表述了对当代艺术的冷静观察与直觉感受,尤其关注“前卫艺术”。全书分“前卫概念”、“美人/艺人”、“文化眼光”、“精英之后”四个部分,配有彩色图版100余帧。
普尔奇内拉或献给孩童的嬉游曲 豆瓣
Pulcinella ovvero Divertimento per li regazzi
8.0 (6 个评分)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尉光吉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进入“神圣人”系列的前奏曲,读罢“神圣人”系列的回味品
★1797年,威尼斯共和国陨落,生命来到暮年的意大利画家詹多梅尼科·蒂耶波洛决定画一部以喜剧角色普尔奇内拉为主角的画集,题为“献给孩童的嬉游曲”。
★该画集共展示了一百零四个场景,这些场景连串起来便是普尔奇内拉的一生,也是詹多梅尼科的一生。正是回顾着自己的一生,七十岁高龄的画家才意识到他已活过,并且想要像普尔奇内拉一样活过,不问其意义,不问其结果,不问其成败。
★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镜像呢?但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自然生命的对位解读。而这恰是阿甘本想要为我们呈现的一个进入自己生命的视角:生命的喜剧里,没有什么秘密,而只有一条出路,无时不在。
★生命形式,本然地人性的生命,事实上,是这样的生命:通过让生存的特殊工作(opere)和功能(funzioni)变得无作(inoperose),它,可以说,使这些工作和功能转向了空虚,并因此向可能性敞开。
★本书图文结合,彩色印刷,文笔是作为散文短章行家的阿甘本所一贯使用的,可读性强又不乏学理深度。
- 内容简介 -
普尔奇内拉是意大利那不勒斯地方戏剧中的一个喜剧角色。18世纪意大利画家詹多梅尼科·蒂耶波洛曾以其为主角画过一部题为“献给孩童的嬉游曲”的画集。本书即是阿甘本对这些画作的研究。在本书中,阿甘本不仅从艺术史的角度进入,更从古典学的角度切入,探讨了该喜剧角色的演变历程,以及这个角色在西方文化中所赋生的重要意涵。但阿甘本的落脚点却在哲学上,他将普尔奇内拉的生命历程视为人之生命形态的象征,并融入了他自己的“赤裸生命”等观念。很大程度上,此书是其“神圣人”系列研究的一次具体展演,可作为进入“神圣人”系列的前奏曲,也可作为读罢“神圣人”系列的回味品。
地书 豆瓣
6.8 (17 个评分) 作者: 徐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4
享誉世界的华人艺术家徐冰
历时七年,经典作品《天书》之后又一奇书问世!
没有任何传统文字,不是绘本,不是漫画,但任何人都可以读懂!
记录现代人典型生活的奇特小说,抑或是人类交流方式的另一种可能
《地书:从点到点》是一本用各类标识语言和符号写成的书,妙趣横生地记录下现代城市白领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典型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本奇特的小说。艺术家徐冰经过七年的材料收集、概念推敲、试验、改写、调整、推翻、重来,最初的灵感终于转化成一件成熟的艺术作品问世。这是一本没有使用任何传统文字的读物,也是一本在任何地方出版都不用翻译的书。无论哪种文化背景,讲何种语言,只要有当代生活经验的人,就可以读懂这本书。
二十多年前我做了一本包括我自己在内没人能读懂的《天书》,现在又做了这本说什么语言的人都能读懂的《地书》。事实上,这两本书截然不同,却又有共同之处: 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天书》表达了对现存文字的遗憾与警觉;《地书》则表达了对当今文字趋向的看法和普天同文的理想。我知道这个理想有点太大了,但意义在于试着去做。 ——徐冰
在我看来,艺术重要的不是它像不像艺术,而是看它能否给人们提示一种看事情的新角度。 ——徐冰
艾略特·厄威特的巴黎 豆瓣
Elliott Erwitt’s Paris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略特·厄威特 译者: 王雨辰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6
马格南传奇摄影师捕捉巴黎的魅力
幽默的图像双关语演绎街头喜剧
……………………………………
※编辑推荐※
◎马格南图片社前任主席、纽约学派核心人物、国际摄影中心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艾略特·厄威特捕捉巴黎的魅力——既有日常生活的亲密瞬间,又有宏伟的著名景观。创作时间贯穿厄威特职业生涯,包括许多以往鲜见的作品。
◎艾略特·厄威特用机智的、疏离的、反浪漫的眼光成功记录伟大的城市——巴黎的百般心情。他就像他钟爱的拍摄对象——狗一样,带着好奇心徘徊于这个城市,抓住一个个“非决定性瞬间”,不猎奇,也不加批判,时常流露出幽默温情的一面。
◎采用与原版相同的特别印刷手法,由国内顶级印刷厂印制,大限度保留高光和暗部细节,局部过油加深层次,达到接近原作的高印刷品质。
……………………………………
※内容简介※
本书从著名纪实摄影师艾略特·厄威特职业生涯中精选188张拍摄于巴黎的作品,以跨页、单页、留白的形式交错编辑而成,交织出巴黎的方方面面:忧郁的行人、自在的狗、寂静的博物馆、热闹的咖啡厅……尽显这个伟大城市的复杂多样性。
日本艺术的心与形 豆瓣
作者: 加藤周一 译者: 许秋寒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 5
《日本艺术的心与形》是叶渭渠先生主编的《加藤周一作品》的第二部。该文集将日本著名作家、评论家、文学史家加藤周一的经典作品以文学、艺术、文化为主题结集翻译,分三部出版。《日本艺术的心与形》包括三部分,分别是文化艺术概论、日本艺术的心与形、日本艺术精神的考察。首先,加藤先生从艺术家在日本社会中的作用揭示了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认为艺术家的工作是“恢复艺术与大众联系的生命线”。其次,加藤先生从绘画、音乐、建筑、雕刻、陶瓷以及茶道等方面阐述了日本艺术独具的美。最后,他对艺术作品注入了思想性解释,从而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史意义。
美术史的实践和方法问题 豆瓣
作者: [奥] 奥托·帕希特 译者: 薛墨 商务印书馆 2017 - 4
本书作者奥托·帕希特是20世纪伟大的美术史家、新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的关键人物。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引导读者如何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品。他强调回到观看本身,美术史所关注的始于眼睛而非文字。
本书为奥托˙帕赫特的重要代表作,也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上的经典文献,是一部有关美术史学和研究方法的经典著作。书中荟萃了帕希特杰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探讨了美术史研究的诸多关键问题,对发展论、图像志、图像学、风格问题、鉴定、历史与个人、心理学与艺术史研究等做了深刻反思,同时剖析了李格尔、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贡布里希、泽德迈尔等重要美术史家的思想与方法。书中不乏对图像形式的生动描绘,既表现出德语界学者严密的抽象思维能力,也体现了作者缜密的历史逻辑和对艺术的直觉感知力。作者意在通过此书重构艺术产生的原始文化与社会环境,澄清那些已不为人熟知的时空观念和重要的象征符号,从而强化观者的感知力。帕赫特在书中深入剖析了从李格尔到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等重要艺术史家的思想,一直强调要回到观看本身。帕赫特最大的贡献在于让学生和读者懂得面对艺术品时如何从艺术史的角度来思考。本书可被列入艺术史经典著作之列,在抽象思维中闪烁着光芒,对图像形式的描绘无以伦比,同时还充满了缜密的历史逻辑和具体史实,这使得帕赫特能与沃尔夫林、李格尔、瓦尔堡、潘诺夫斯基齐名,成为西方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史的布道者。
世界音乐通史 豆瓣
作者: [法]罗兰·德·康代 译者: 王瑞华 / 曹胜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3
《世界音乐通史》是法国著名出版机构塞伊(Seuil)出版的一部音乐史巨著。作品立足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以历史的视野、凝练的笔法,分析并描述了从史前至当代社会的音乐文明。
音乐的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一样悠久漫长,如此宽泛、丰富的领域远非一本著作所能涵盖,因此本书在介绍世界音乐发展史的时候有所侧重:就地域而言,集中讨论欧洲主流音乐文化;从时间轴来说,侧重介绍近5个世纪以来的音乐发展,尤其对这一时期涌现的音乐种类、流派、大批才华横溢的著名作曲家及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及详实的介绍。在引介之余,作者还对当代音乐社会进行深入思考和大胆预言。
至于公元前10世纪乃至更久远的远古音乐,受文献考证之限,作者只作了简单的概述;至于东方音乐,作者也没有花费太多篇幅,但我们亦可以从作者所综述的绪言及前三章中获得框架性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