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天天躺 - 标记
罗曼史作为顿悟 豆瓣 谷歌图书
8.8 (5 个评分) 作者: 夏宇 夏宇出版 2019 - 7
《羅曼史作為頓悟》收夏宇2016年《第一人稱》後詩作十九首。
156頁,32開本,11cmx19cm,一百磅單光牛皮印刷,線裝。
夏宇的詩,抗拒固定的意義,不停流動運送,可以隨時加入句子,有機組合,去任何她想去的地方,只能暫時用一個題目固定一下,一頁排十一行或更少,大量留白,釋放字躁動的能量,只能全部讀完,或者讀不完 ; 是混亂人生的臨時配方,露出乳房的羞恥,是混凝土興奮,硬蕊龐克,也是律動與共鳴,重新安置、翻新或更改。
再度狂吸,天真的細節在你的腦袋裡攪拌,放錯字幕了嗎?一群朝聖者正在追趕睡眠,被再三保證將會提前到達,好婊子好房客與好食慾好詩人是好幾件事,居然有人指望在一個好飯館可以變成一件,瓶子裏有一封給你的信,你愛上撿到瓶子的人,詩無所事事,水平線忽左忽右傾斜,搖盪得太厲害,真可惜女士您的詩各種不連貫雖然有些句子令人激動。
2021年12月8日 已读
诗人都是天生的你说 完美的性也是我说
台湾 夏宇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上野先生、フェミニズムについてゼロから教えてください!
8.8 (614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田房永子 译者: 吕灵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9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厌女》作者上野千鹤子 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课
◎女性为何如此艰难?女性如何奋斗至今?又该如何奋斗?
◎工作、婚恋、育儿,该如何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思考?
——————
【编辑推荐】
※去年东京大学入学演讲《等待着你的是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回报的社会》引发热议,使上野千鹤子成为了明星学者与作家。本书是继《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版之后,她备受期待的新作。
※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的第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读物。不像她比较艰深的学术著作,本书语言幽默平实、通俗易懂,在轻松的对谈形式中向大众普及女性主义的内涵、历史,以及如何以女性主义角度思考日常中的工作、婚恋、育儿问题。
※本书内容触及现代女性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揭示了在当今社会中女性仍然面对的诸多不公与困境。上野千鹤子从自身的经历着手,将女性主义放置在个人生活的背景中,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辅以日本人气漫画家田房永子的漫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一次女性主义的洗礼。
——————
【内容简介】
女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进行思考?
围绕上述种种问题,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开始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课堂。她们用幽默的语言、传神的漫画,回溯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畅谈母女关系、性、工作、婚恋、育儿等日常生活中的议题,驳斥关于女性的刻板偏见。
这堂课不仅开启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2021年12月6日 已读
相对上野千鹤子的另外两本确实非常好读,两位的表达能力都相当出色,且坦诚。自身经验对个人认知的限制太大了,尤其限于现今大数据的精准投喂,明明信息源遍布但又普遍一叶障目。
牛仔裤印象深刻,私生活和个人观点的不一致也是合理的。
上野千鹤子 女性主义 日本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 豆瓣
精神的複調:近代中國的催眠術與大眾科學
8.3 (9 个评分) 作者: 张邦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11
缓解病痛、戒断烟瘾、感化罪犯、特务侦查……百年前,催眠术曾席卷中国上下,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医疗、科技、实业、教育、政治等各领域,不仅是供人娱乐的奇观,还被赋予更多时代任务。
在这个世纪转换的动荡年代,西方催眠术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并在各个阶层传播开来,师生、警察、军人、商人、职员、心理专家等各色人物积极实践,主动参与催眠知识的建构,学院与民间的声音相互竞逐,呈现对“科学”的多元解释,也形塑了当时的科学文化氛围。作者指出,时人对催眠术的理解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之后华人社会的心理学、精神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历史、语言、制度和知识的准备;同时,在晚清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国人通过催眠术形塑自我,想象符合时代所需的理想新人。
编辑推荐:
★清末民初席卷全国的催眠术实验,究竟是蛊惑人心的“异端邪说”,还是来自西洋的“精神科学”?
★展现一代人对精神世界与科学新知的另类探索。启蒙理性之外,国人也通过“无意识”的心理体验来形塑现代自我。
★打破精英与大众的边界,改变传统科学史的精英视角,“普通人”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与塑造者。
★打破科学与玄学的边界,揭示“科学”概念变动不居的意涵及其在不同层面的流通途径。
评论推荐:
本书让我们看到在五四的“觉醒”话语之外,“无意识”的心理体验同样开启人们对自我和身体的全新理解,提供了现代性的另一个维度。
——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 李欧梵
这本书从一个全球史的观点考察催眠术由西方经日本传入中国的知识流动,以及催眠术在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将近代中国催眠术放在中西、古今交织的历史脉络之中来观察其多元之意涵……邦彦展示了与主旋律并存的多彩缤纷的催眠世界。我认为这一本书揭露了一部分催眠术的面纱,又引导我们再进一步思索沉吟,去探讨更为广阔而未知的世界。我相信许多读者会和我一样在捧读之下立刻觉得爱不释手。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黄克武
该书向我们展示了科学与玄学并不见得是截然对立的两极,大众科学也不只是科学的普及和通俗化那么简单,还意味着大众也是科学的参与者、实践者以及科学的社会文化属性的赋予者。不仅如此,该书还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学史叙事中罕见的“普通人”,及在近代中国语境中“大众”和“科学”概念的变动不居和独特意味。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余新忠
2021年12月2日 已读
催眠术这类真伪难辨科学对于大众科学的传播意义甚大,普及再研究再普及,再不断的重复中丰富大众的认知,但在逐步越辩越清的概念中,也还是有人会越钻越偏,乃至走向极端,当然,其间有人为传播真理,有人为其他目的。部分结构显得比较散,大概因是硕论扩充。
最尴尬的莫过于简中版把人家的原书名给去了,联系到此书内容极为尴尬。
台湾 科学史
走出孤岛 豆瓣 Goodreads
8.1 (9 个评分) 作者: 吴琦 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5
《单读24·走出孤岛:水手计划特辑》是《单读》在话题、内容与设计上的又一次自我革新。
集中展示单向街公益基金会发起的文学活动“水手计划”的作品成果。刘子超、柏琳、曾嘉慧、冯孟婕、郭爽,五位水手前往帕米尔高原、萨拉热窝、日本长崎、摩鹿加群岛和东南亚等地,发回他们的记录与思考;
首发晓宇的“疫区日记”系列文章,紧密关注疫情时期人的物理与精神处境;
与澳大利亚大使馆合作创立的“澳大利亚文学专栏”继续更新,走向更广阔的海外文学世界;
诗人杨键对母亲的哀思,在这个生命消逝的时刻格外触动人心;
作者巫昂充满智识的十封信里,洋溢着令人愉悦的洞见;
青年导演唐棣对于影像与文字两重世界的体验,造就了他独特的审美视野……
在这个人人坠入孤岛的时刻,我们选择走向他人,走向世界,走向更广阔的联结
——2020年,在宽阔的世界,让我们做一群不狭隘的人。
2021年12月1日 已读
《帕米尔公路和瓦罕山谷》《萨拉热窝无消息》确实好看,平静的生活有什么不好。疫情以后对旅行文学也多了几分兴趣,借别人的眼睛看一看。
单读
河正宇,有感觉 豆瓣
하정우, 느낌있다
作者: [韩] 河正宇 译者: 春喜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0 - 7
◆ 韩国最会演戏的“糙叔”个人经历中文世界首次披露。
◆ 河正宇业余画画并多次举办画展,他对艺术的认知和感悟,极具启发。
◆ 演技是什么?如何磨炼演技?河正宇个人经验和思考大公开。
◆ 全彩印刷,独家收录八十余幅河正宇精美画作。
本书收录了河正宇讲述个人经历、生活感悟、友情爱情、 演艺事业和艺术创作的散文22篇,另有10篇河正宇对毕加索等艺术大师的介绍和评论,均为中文世界首次出版,除此之外,更收录有河正宇画作八十余幅,全方位还原河正宇的人生和创作。
2021年11月23日 已读
坦诚又朴实的流水文字,可以多了解一点河正宇作为画家的另一面,其余很平。
传记 韩国
争夺记忆 豆瓣
7.4 (21 个评分) 作者: 吴琦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一场2020年的记忆争夺战,一部记录当下的现实书。
一系列社会与环境危机不断累积、爆发,让2020年的特殊性被一再凸显。从岁初到年末,《单读》向海内外的作者、合作伙伴以及读者发起广泛征文,收集世界各地关于这一年的记录。最终,来自18个国家、34位创作者的24组纪实作品被汇集于此。《单读25·争夺记忆》在结构上打破了过去按照文体分类的方式,以“世界—自我—附近”三组关键词作线索,让诗歌成为另一条起承转合的线索;封面再做创新,以拼贴和重叠作为对纷乱记忆的表意;正书加别册的出版尝试,将是未来《单读》的新方向。
在闪烁其词和置若罔闻大行其道的如今,持续的记录与反思,是我们的回应。
2021年11月22日 已读
在如此现实的全球话题下,大部分文章还在文绉绉地隔靴搔痒,挺“何不食肉糜”的,与其搞这么一些文化精英无病呻吟,不如《全世界的附近》这样简短又真实残忍的故事。
单读
张医生与王医生 豆瓣 Goodreads
7.9 (49 个评分) 作者: 伊险峰 / 杨樱 文汇出版社 2021 - 11
两个原生家庭,跨越三十年的奋斗,调动的能量,堪比战争。
李海鹏作序,陈嘉映 梁文道 罗新 严飞 班宇诚挚推荐
————
☆《好奇心日报》《小鸟文学》创始人,知名媒体人伊险峰、杨樱首度出书
☆ 以两位工人子弟的阶层跃升,照见中国社会三十年沧桑巨变
☆ 一个昨日世界,但你并不陌生:两个家庭、一座城、一个时代的命运轮廓
☆ 近距离观察普通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浮沉与变迁,探寻当代人精神困境的社会根源
——“我们的生活变好了,为什么精神却荒芜了?”
☆ 一部令人震撼的大剧,充斥着既悲壮又无力、既切肤又旁观的历史感。——历史学家 罗新
☆ “城市发展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废弃物,而其中大部分是人”,而这部平民史诗的主题只是“不要成为废弃物”。
——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是什么决定了普通人的命运?
张医生和王医生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工人家庭。在国企改制、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他们凭借家庭的全力支持与自身的聪慧刻苦,摆脱了掉队的命运,实现了阶层跃升。可是,虽然看起来功成名就,但他们的人生,仍充满了焦虑和疲惫。
两位作者采访数十人,在旧报纸、老照片、建筑废墟与口述回忆中打捞过往生活图景,描摹了张医生与王医生半生的个人成长与阶层跃升之路,并审视二人知识、尊严与自我的建构过程。与此同时,本书还以工业城市、单位社会、稀缺经济、工人阶级文化、男性气概、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等为经纬,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东北。
阅读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故事,我们将会厘清,世纪之交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如何塑造了一代人的生存方式与精神世界。而透过个体在历史中的沉浮,我们也将窥见一座城、一个时代的命运轮廓。
————
一部社会学视野里的故事,于是,两个人、一座城、一个时代难以分割地连在一起。在汉语写作中应该是首创。
——哲学家 陈嘉映
我们究竟能在两位“成功”的东北医生身上看见什么呢?相较于影视和文字当中常见的下岗工人,他们好像完全没法代表我们想象中的东北。但令人意外,这本视野宏阔、细节饱满的著作,却不止让我们看清了东北,更看到了工业文化的内核;甚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个体生命在时代结构当中的局限与抉择。所以不嫌夸张地说,这不单是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故事,更是几代中国人的故事。
——作家 梁文道
一部令人震撼的大剧,充斥着既悲壮又无力、既切肤又旁观的历史感。围绕两个医生的个体人生,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沈阳。
——历史学家 罗新
近年来,“东北文艺复兴”这个概念很火,和东北失落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这片土地上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关注。不论是东北式的喜剧幽默,还是旧工业社会里留下的人文沉淀,好像变成了一座“富矿”,供人们挖掘和书写。本书围绕着过去四十年中沈阳的重大历史事件、工人阶级文化等,呈现了一部丰富的民间社会史。作者不仅有着深厚的讲故事能力,而且难能可贵的是,站在了社会学的角度去近距离观察普通家庭和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浮沉与变迁。
——社会学家 严飞
两位作者令人想起工厂车间里的调度员,制定计划,并线输出,反复确认着书写的节拍,如大雨过后倒灌的水渠,从深处返流,漫经地面,为历史与现实空间重新造影。那些不规则的图景,旁逸斜出的暗渍,列车碾过的印痕,抑或我们凝视、打捞与捕捉的动作,共同构成了一批半成品、一代人与一座城市的命运轮廓。
——作家 班宇
在书中,罗伯特·E.帕克的一条理论显得尤为刺目:城市发展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废弃物,而其中大部分是人。两位医生的原生家庭跨越三十年的奋斗在事实上始终紧紧围绕这句话,在这场奋斗中调动的能量、毅力、耐心、机谋是如此之多,堪比战争所需,然而这部平民史诗的主题只是“不要成为废弃物”而已。
——作家、媒体人李海鹏
2021年11月21日 已读
很精彩的一本书,两位主人公家庭的故事本身不离奇甚至是相当常见,但妙在围绕故事周边的观察和引用,书袋掉得恰如其分,这非常难得。东北的单位文化是整个中国最典型的,尽管作为城市化早且迅速,但更像是一个个都市里的村庄(单位)聚合而成,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现代文明的最大特征是陌生人社会的形成,而单位制度的活跃反其道而行之,它力图维护的是一个熟人社会。这也导致“单位”衰败后的一蹶不振。
另一点,尽管张王两家的选择都受限于视野,但最后又因“命”走上正途实现阶级跃迁,看似运气不错,实际上那个年代正经读完大学八成混得都还不错……吧?
“城市发展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废弃物,而其中大部分是人。”两位不那么“社会”的医生努力避免了成为城市发展的废弃物,那你呢。
纪实
王尔德文选:镜子、谎言与瞬间 豆瓣
作者: 【英】王尔德 译者: 耿弘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9
【编辑推荐】
֎ 王尔德大量罕见艺术评论的首个大陆译本
֎ 百余条幽默格言,帮你打开“人间清醒”
֎ 每篇文章专属文前导读,轻松进入文章语境
֎ 80余幅高清插图,全彩色印刷,精装小开本,触感附膜,收藏级手感,图文并茂进入唯美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王尔德若干独立文章的结集,按主题分成“箴言与散文诗”“美学宣言”“生活的艺术”三辑。
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学家,王尔德的虚构作品是全球读者耳熟能详的经典,相比之下,他的箴言、讲稿、评论文章就令人陌生许多。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编选了这本图文并茂的小书,力求在文学之外,展现出一个作为思想者的王尔德。打开这本色彩缤纷的书,你会看到一位“毒舌”,一位花花公子,一位艺术史家,一位生活美学大师…… 不变的是他总能用寥寥几笔勾勒世间百态,人生的智慧与洞见就蕴藏在这些嬉笑怒骂式的言辞之下。
这些文字可以让读者一窥其内心世界的隐秘角落,看到其常不为人提起的一面—一个重视工艺美学、生活艺术的王尔德;一个外表讲究,内心“腹黑”的王尔德;一个常怀有偏见,误读他者,也常被他者误读,为偏见所伤的王尔德。总之,在小说家、戏剧家和唯美主义标签的下面,还有一个丰富多元,甚至自相矛盾的王尔德。
2021年11月14日 已读
一个刻薄偏见的自恋狂魔表达出的想法意见才是真挚的,相比王尔德的小说反而觉得这些评论讲座更有趣。金句大王的身份不必多说,配图非常好。马铃薯有一百种做法鸡蛋又上千做法,而英国的厨子只会三种,对英国美食的嘲讽真是看一百遍也不会厌。

"今天,无用的知识太少了,这实在是可悲之事。"最喜欢的一个句子。
王尔德 英国
重负与神恩 豆瓣 Goodreads
La Pesanteur et la Grâce
8.8 (23 个评分) 作者: [法]西蒙娜·薇依 译者: 顾嘉琛 / 杜小真 华夏出版社 2019 - 3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神秘主义思想大师。《重负与神恩》是西蒙娜•薇依的重要著作。
《重负与神恩》不是系统的专门论著,而是薇依的朋友、著名宗教学家梯蓬在薇依去世后从她大量的手稿、言谈记录中整理成书的。这些闪烁着精神之光的篇章渗透着薇依的深邃思考,显示了薇依的伟大心灵和崇高的信仰,是20世纪神秘主义思想史上一部不容忽视的著作。
有人把薇依的《重负与神恩》与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相提并论,并称薇依为“当代的帕斯卡尔”。这位法国20世纪杰出的宗教思想家,沿循的是帕斯卡尔的神秘主义信仰之路:信仰不是拿来炫耀之物,而是艰难、绝非轻松的重负。
2021年11月12日 已读
当作和加缪手记一样的随笔阅读,但完全不敢说自己已经看过。极为简洁又坚毅的话语,确实如她所说,用心但不加修饰的表达才能触及真正的伟大
“表达的用心不仅仅在形式
上,而且在思想和整个内心世界上。只要尚未做到不加
修饰的表达,也就触及不到思想,甚至接近不了真正的
伟大⋯…真正的写作方式是像翻译那样写作。翻译一篇外文文章时,不会设法从中增添些什么;相反,会虔诚
地小心翼翼注意什么也不增加。”
很想知道杜小真翻译这段话的时候内心的想法。
法国 西蒙娜·薇依
在西瓜糖里 豆瓣
In Watermelon Sugar
7.9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布劳提根 译者: 王伟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9
"在西瓜糖里,事情一次又一次发生,就像我的生活发生在西瓜糖里。我要告诉你这件事情,因为我在这儿,你在远方。"
🍉理查德•布劳提根,嬉皮一代的文化偶像,“嬉皮士的海明威”,后垮掉派传奇作家。
🍉村上春树视他为自己写作道路上的启蒙者,直言“他描绘的静谧、温柔又充满幽默的个人世界,是平凡作家模仿不来的”。Pulp乐队主唱Jarvis Cocker是他的狂热读者,曾为其小说新版撰写导读。
🍉《在西瓜糖里》写成于1964年,首次出版于1968年,是布劳提根写作生涯中的第三部小说。小说意象纷呈,想象奇崛,具备多重阐释空间,堪称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典范文本,被诸多评论家视为布劳提根继《在美国钓鳟鱼》之后的又一代表作。
🍉唐纳德•巴塞尔姆译者、诗人王伟庆(笔名少况)经典中译本,暌违二十年最新修订再版,补全旧版缺漏章节。作家朱岳倾情导读推荐。
📖关于《在西瓜糖里》的几个事实:
🍉本书1968年初版封面并无书名,而是以小说开篇第一句话代替(这句话这次会原样出现在简体中文版封底)。
🍉本书曾被众多后起作家如雷•蒙哥、斯蒂芬•盖斯金、迪恩•库恩茨、沃利•兰姆等在其作品中郑重致敬。
🍉Klaxons、Goodbye Kumiko、Deception、The Lovely Eggs、T.S.Idiot等乐队和音乐人都曾创作同名歌曲致敬本书。
🍉英国歌手、演员“哈卷”哈里•斯泰尔斯的2020年“Billboard Hot 100榜单”冠军单曲《西瓜糖》系直接受本书启发创作。
📖关于《在西瓜糖里》的几个传说:
🍉有未经官方证实的说法称,苹果公司iPod、iPhone、iPad等产品命名方式均系受本书中的故事发生地“我的死”(iDeath)这一名称启发。
🍉另有未经官方证实的说法称,村上春树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空间设定系直接受本书启发。
📖媒体/作家评论:
🍉理查德•布劳提根是绝无仅有的存在。或许当我们垂垂老矣时,人们会写布劳提根(Brautigans),正如我们现在写小说(novels)一样。他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一种全新的镜头,一个为我们所需要的、令人愉悦且正确的东西。——《旧金山观察家暨纪事报》
🍉《在西瓜糖里》是一部神秘莫测甚至可说超凡缥缈的小说,它无法被一言概括。——《纽约时报书评》
🍉《在西瓜糖里》是布劳提根的巅峰之作。——《新闻周刊》
🍉第一次读到《在西瓜糖里》是大约二十年前的事了,如今还清楚记得,翻开第一页,读了几行之后的惊诧。这些年来,我一再回到这本薄薄的书,从中汲取灵感和语感,它对我始终有着谜一般的吸引力。——朱岳
上帝掷骰子吗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9.1 (187 个评分) 作者: 曹天元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6 - 1
《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是关于量子论的故事。量子论是一个极为奇妙的理论:从物理角度来说,它在科学家中间引起了最为激烈的争议和关注;从现实角度来说,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变化和进步;从科学史角度来说,也几乎没有哪段历史比量子论的创立得到了更为彻底的研究。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它的基本观点和假说至今没有渗透到大众的意识中去,这无疑又给它增添了一道神秘的光环。
这本书带读者做一次量子之旅,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亲身去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并肩作战。除了回顾基本的历史背景,还将向着未来探险,去逐一摸索量子论面前的不同道路,闯入人迹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们一起开疆扩土。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风景,更来自于人内心深处的思索和启示——那是科学深植在每个人心中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本书适合任何有中学基本物理概念的读者。
2021年11月4日 已读
火了这么多年读得稍微晚了点,真的很激情,但也确实很啰嗦。大概是为了照顾到更多读者,八卦有余而深耕不足,但真的太缺少这样有趣的科普书了,来重拾大家因应试教育丢失的对基础学科的兴趣,也消解一下“遇事不决,量子力学”的奇怪地位。
科普
死里逃生 豆瓣 Goodreads
7.1 (7 个评分) 作者: 吴琦(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本辑《单读》回到本土创作,时隔四年,再次推出原创小说选集,汇集了包括郭玉洁、郑在欢、蒯乐昊、索耳、双雪涛、孙一圣和颜歌在内的七位青年小说作者的新作,以及胡波的诗歌、李静的随笔和贾行家、许志强、徐兆正的文学评论。此外,《单读》首次以别册的形式推出“中英小说对读”,收录颜歌小说的中英文两个版本,穿透语言和文化的边界。
这些作品多创作于2019年末至2021年,正值世界危机四伏、我们“死里逃生”的时刻。在理性尚未抵达之时,我们的身体、情绪、欲望已经做出了反应。文学的背后是当下的心灵状况,我们想用新的文学声音,去回应新的现实困境。
2021年11月1日 已读
小说部分,郭玉洁的这篇太“陈旧”了,双雪涛的则太卖弄了,夜游神的生猛冲击似乎也不再新了,其余几篇实在过于臭直男味…但看到一些尝试总比刘震云余华在舒适圈内随意赚稿费好(但我还是忍不住看)。诗歌和评论好!
单读
高中生穷忙族 豆瓣
高校生ワーキングプア:「見えない貧困」の真実
6.8 (2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马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8
“明明还是孩子,却被逼成了大人”
无法安心学业的高中生
日本现代贫困的缩影
————————————
在日本,
每7个未成年人中就有1人处于“贫困状态”,
每2个大学本科生中就有1人申请奖学金。
————
高中生穷忙族在外打工挣钱、在家忙于家务,哪怕成绩优异,靠借贷型奖学 金完成学业,也可能因债务压力而陷入更深的贫困。
然而,即便拿出确凿的数据,认为“贫困并不存在”的人依然随处可见。
“哪里穷了!这不是还用得起智能手机吗?”
“衣服不也是干干净净的吗?”
“明明还有过得更艰难的人,真矫情。”
为让“看不见的贫困”可视化,NHK特别节目录制组展开了日本全国范围内的采访和跟踪调查,用数据和实地采访还原出真相,将现代贫困的根深蒂固性一览无遗地暴露在大众面前。
流俗地 Goodreads
9.1 (131 个评分) 作者: [马来西亚] 黎紫书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 - 4
《亚洲周刊》2020年十大小说 华语文学的惊喜收获
王德威×王安忆 倾力推荐 “黎紫书为当代马华文学注入几分少见的温情”
《流俗地》以马来西亚锡都,被居民喊作“楼上楼”的小社会拉开序幕。讲述其中市井小民的俗务俗事,迂回曲折的情节,仿佛召唤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小事。
在“楼上楼”的他们如风中之烛,看似脆弱实则强韧,一旦离开,便流落于人海各自漂流;仿佛走的那一日也意味着困境已渡,人生到了宽敞地,再不需要人相濡以沫。作者融合热带国度的风土民情、政治时局,人们追忆往事,每翻开一页象是自己被时光推到了局外,旁观着当年的自己。
这里的雨下得频繁,人生不少重要的事好像都是在雨中发生。那些记忆如今被掀开来感觉依然湿淋淋,即便干了,也像泡了水的书本,纸张全荡起波纹,难以平复。
马来锡都世俗小城里的平淡生活,数十年历史深处的一众卑微生命。
个人命运的创伤与徙家流落,不同族群关于各自民族的身份认同与情感交融。每一种悲凉的生存底色中,都高昂着人性的倔强。每一个个体的浮沉,都渗透着作者对历史饱含关怀的回望,对现实政治有距离的观望,对海外华人民族身份的复杂情结。
2021年10月26日 已读
读得断断续续,群像虽好,但实在过于清汤寡水。看大家狂吹甚至说比《繁花》更好,啊,可能真不是我的菜,抓不住。
马华文学 马来西亚 黎紫书
一日三秋 豆瓣
8.2 (44 个评分) 作者: 刘震云 花城出版社 2021 - 7
刘震云2021重磅新作,人间多少事,两三笑话中。小说《一日三秋》引用民间“花二娘”的传说,以想象的故事描述“我”记忆中的六叔生前所画的画作,探讨延津人幽默的本质。
从两米见方的剧团人物群像素描中挑出陈长杰、李延生、樱桃,围绕几位主人公身边出现的人物,有开车的、扫大街的、开饭馆的,串联起几个家庭的人生经历和故事,把世人被忘却的情感和心事复刻出来。后引出寻常父子二人遍尝生活辛酸后对人生至理的了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悟出:一个重要的的瞬间,在人生中犹如一日三秋,但这瞬间永不再来。
小说充满了黑色幽默,世俗生活所包含的哲理,及打破日常生活壁垒的想象力。刘震云写出现实与想象中的人性、土地、命运。既是幽默,也是讽刺;既是魔幻,也是现实。

【编辑推荐】
★《一日三秋》是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的现实魔幻主义新作,《一句顶一万句》的升级版,从百年延宕到千年求索。
★从《一地鸡毛》中的一斤豆腐到《一日三秋》中的一把韭菜,我们走过三十年,心态却如同经历了三千年。
★神界鬼界 画里画外 戏里戏外 梦里梦外 故乡他乡 历史当下——“一日三秋”不止于时间体验,更是六重矛盾中的空间体验。
★《一日三秋》是刘震云对故乡、对人生的多维反思,以笑话结构全书,以冷幽默消解严峻。
★在人与故乡渐行渐远的年代,故乡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符号,然而它对人的影响却是连绵不绝的。刘震云以其独特的观察和幽默风格,写出了人类本质的命运。
2021年10月19日 已读
刘震云的一贯故事逻辑,些许魔幻拿捏得还是非常好。只是中间章节之间过于跳跃,不像之前作品那么丝滑连贯,有趣之外略显松散。
但真是好读。
刘震云
小說家的休日時光 豆瓣
小説家の休暇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吳季倫 馬可孛羅文化 2015 - 8
聽說追求你的女讀者很多?
的確,但我一天到晚實在太忙了,哪有時間去陪她們呢
人氣小說家忙翻天,如何偷閒?!
貼身直擊名作家日常生活
三島由紀夫最私密心事大公開
平日維持身心健康的方法?
就是用大笑的方式來取笑別人!
《小說家的休日時光》是三島由紀夫在靈感與創作力最巔峰時期,以日記形式寫下的散文隨筆與評論作品,本書維持三島一貫犀利真誠、大膽嘲諷的寫作風格,被譽為可匹敵法國文豪蒙田《隨筆集》的傑作。
「今天為止我探討過的各種主題,全是信手捻來、自由發揮,但看在有心人士眼裡,恐怕正是現代日本文化混亂的最佳範例吧!」
從文明、藝術到政治,甚至關於犯罪、死亡、性傾向等,三島在書中探討了許多根除時代病根的主題,無不行走在當代議題風潮的尖端,帶領讀者一同見證他嶄新獨特的文學軌跡。
【本書特色】
★完整呈現三島由紀夫創作力最巔峰時期思想精華!
★評論家盛讚足可匹敵蒙田《隨筆集》、帕斯卡《思想錄》的最高傑作!
★獨家收錄三島由紀夫切腹前未完成遺作〈日本文學小史〉!
【文學權威專業推薦】
林水福(日本文學權威)文自秀(藏書家) 陳系美(資深譯者)
王聰威 甘耀明 紀大偉 陳雨航 陳雪 許榮哲 黃麗群 駱以軍)
【日本亞馬遜讀者盛讚】
這是一本可以讓人更看清楚社會百態的書(不是把社會看得更美好那種)
——沒有工作低潮這回事
創作不僅需要肉體的健康,也需要某種肉體和心理的不健康。清朗的時候需要抑鬱,擺脫煩惱的時候需要另一種憂鬱,覺得寧靜的幸福時需要怒火中燒,感到平淡的喜悅時需要另一種悲傷。如果完全放棄努力,空等靈感出現,最後只會變成一輩子以爪子倒掛在樹上睡覺的樹獺罷了。
——一批評起人就沒完沒了
太宰治性格上的缺陷,至少有半數應該都可以透過冷水擦澡、機械體操與規律作息而得到治癒。該藉由生活方式解決的問題,就不該到藝術領域裡尋求答案。若採用悖論的邏輯稍作解釋,也就是一個不想被治癒的病人,根本稱不上是真正的病人。
——給永遠擺脫不了孤獨的現代人
我在現實上親眼看到許多活潑又帥氣漂亮的男女,雖然生活在現代,卻不關心政治,也沒有社會意識,甚至對所謂「封建性」各種秩序的殘存,亦不曾有批判的視線。假如我說服自己接受這種意識來看待自然,那麼這沿襲至今的共同意識就不會產生內部矛盾了。可惜我辦不到。
2021年10月16日 已读
读的时候时常会心一笑又时常直皱眉头,除了对川端的评论总是带有比较明显的敬意,其余人类事物均是笔下随意肆虐的对象,碎碎念+满腹牢骚。
哪本书都要排进黑太宰的段落编辑这是找流量密码吗草,考虑到大量的译名,大陆版若无删减可能读简体更加合适。
三岛由纪夫 日本 随笔
怪奇幻想俱乐部 豆瓣
7.2 (12 个评分) 作者: [日] 谷崎润一郎 译者: 黄洁萍 / 牛梦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7
☀内容简介
本书稿集收录谷崎润一郎从1916年至1919年间发表的五篇短篇小说。《病榻上的幻想》讲述“我”因牙痛而出现的种种虚实幻觉;《白昼鬼语》借用侦探小说的套路一反现实逻辑;《人变成猴子的故事》讲述的是艺伎阿染被猴子缠上的故事;《变成鱼的李白》讲述一条假鱼自称是李白所化;《美食俱乐部》则讲述饕餮之徒追逐可以满足其口腹之欲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建立在看似正常的事实框架之中,随着情节的深入,角色的推动,不断借助“错觉”,将内容向荒诞不经发展,变得惊人的天马行空。
☀名人推荐
谷崎润一郎擅长在对于真实事物的描写中融入细腻的自我感观,构建出一种凌驾于一般想法之上的独特魅力。
——三岛由纪夫
在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文坛,是谷崎润一郎成功地开拓了没有任何人敢动手的艺术的一个方面。换句话说,谷崎润一郎作为作家,完全具备现代日本作家中谁也没有的独特素质和技能。
——永井荷风(日本近现代唯美主义文学代表作家)
有人将润一郎比作王尔德,我觉得比起王尔德,他更像爱伦·坡。
——江户川乱步
谷崎润一郎的作品是从肉体的恐怖中产生的神秘幽玄,是从肉体的残忍中反动地体味到痛的快感。
——永井荷风
老后两代破产 豆瓣
老後親子破産
6.9 (14 个评分) 作者: [日]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石雯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8
独居,不是“老后破产”的根源
老有所依成为幻想
与子女同住反倒两败俱伤
——————————
“与家人一同生活”所引发的“老后两代破产”日益普遍。
为了看护年迈的父母而离职,就会失去收入;
重返职场、工作赚钱,则会导致父母“日间独居”。
人到中年又回到父母身边的“逆流”子女们,陷入两难境地。
在传统家庭的存在方式被动摇的今天,
能否避免“两代人两败俱伤”?
2021年10月1日 已读
再一次强调养儿防老的不可靠
日本 纪实
豆瓣
7.7 (16 个评分) 作者: [日] 青山七惠 译者: 蔡鸣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6
*《一个人的好天气》作者青山七惠短篇小说集
* 探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无数种可能
* 精致法式软精装,暗藏日语原版手写彩蛋
承认自己是一个无聊的人的过程就是生活。
有的人无法做到某种特别的事情,也和能做到某种特别的事情一样,都是一种才能。
一切都依照最低限度生活,最低限度的人际关系、最低限度的努力、最低限度的钱,还有与之相随的自由心灵。
《风》是日本作家青山七惠于2014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收录四部短篇小说《预感》《跳舞》《两个人》《风》,每部的篇幅在一千到三万字不等,原先于2012-2014年刊载于《新潮》《文艺》等杂志上,后收录成册。
收录的四部短篇小说聚焦了人群中一些旁逸斜出的个体,她们有的单身独居,出去旅行回来发现“家”凭空消失了;有的无论如何就是无法跳舞,在学校也好、在迪斯科也好、在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也好,手脚变得无法动弹;还有的寻找与朋友或至亲的羁绊,最终却与自己相遇。作者注重描述细腻微妙的感受,写作风格奇异。
四部短篇小说里的主人公都是想要和世界以及他人产生羁绊的女性,但是人与人的关系,可谓如风般无从捕捉。作者在讲述人与人之间因机缘巧合产生友谊,又不可避免地渐行渐远时,一如既往地重视细节,在比喻和语言上有许多新奇的创新,让人涌起连绵的思绪,无法释怀。
《风》的装帧设计别具一格,前后环衬上刊印第一篇《预感》日文原文手写版,封面作法式精装,清新精致。
2021年9月30日 已读
《两个人》不错,青山七惠对于关系流转的拿捏还是相当细腻到位,轻飘飘讲述两个人的渐行渐远。另外几篇就显得普通无感了,最短的《预感》和最近假期温馨提示对应上了,多带几身衣服,已备隔离之需。
日本 青山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