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my - 评论
超时空要塞FB7 银河流魂 倾听我的歌声! (2012) IMDb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マクロスFB7 銀河流魂 オレノウタヲキケ!
5.7 (6 个评分) 导演: 网野哲朗 / 阿保孝雄 演员: 远藤绫 / 中岛爱
其它标题: マクロスFB7 銀河流魂 オレノウタヲキケ! / Macross FB7
西历2059年,向着银河中心进发的Macross Frontier移民船团与宇宙生物Vajra的“Vajra战役”持续进行中。某日,Frontier船团民间军事会社S.M.S所属骷髅小队队长奥兹马·李与同僚鲍比·马尔格兜风时,遭遇了保存于某移民船团记录映像中的同Vajra完全不同的谜之生命体(其为超时空要塞7中的Gavil)。
怪鸟的袭击让奥兹马的车损毁,事后奥兹马发现了一盒被鲍比称为“VHS录像带”的存储媒介。奥兹马买来专用的播放设备,在卢卡的组装下得以观看录像带的内容。录像带内记录的是Macross 7船团的记录影像
2013年4月30日 看过
虽然是《M7》的精简版,但不适合作为了解《M7》的入门。建议用《迷墙》之类的心态来看本片,因为剧情超跳越,主线没交待清楚,倒是音乐一直响不停,可当作MTV电影。画质相比TV版提高不少,米莲和卡姆琳的戏份被删精光,女主角易位为希露比。在此再次推荐明美的MACROSS 30 TH Music
2012年8月16日 评论 总结一下河半仙的所有作品(截至2012年7月) -     河森的作品中,一共有6部没有他参与编写剧本(或故事构成、创作协力),包括:     《创圣大天使EVOL》(冈田磨里) 《AKB0048》(冈田磨里) 《动物侦探》(祐木阳介、松田恵里子) 《飞篮扣杀》(佐藤龙雄) 《超时空要塞2:再爱一次》(富田祐弘) 《超时空要塞7》(但续作《Dynamite7:爆炸》是由河森编剧)     (注意一下这几部作品的创作时间,就会发现同期的河森是特别忙碌的(其实他一直很精力旺盛……)。《超2》和《超7》是1992-1995年的作品,这一时期河森在创作《超时空要塞PLUS》,并且给《高智能方程式》系列、《机动警察剧场版》系列、《攻壳机动队》、《装甲兵天使》等作品提供机械设计;《动物侦探》和《飞篮扣杀》是2009年的作品,期间河森在筹划《超F剧场版》;至于《创圣EVOL》和《AKB0048》,这两部作品的出产时间只相差了几个月,并且有好几集是同时连载的,河森没有参与剧本大概是因为剧组想给他减轻负担。)     河森的三大“基本作”是:     《超时空要塞》初代(奠定河森价值观体系的基础) 《圣天空战记》TV版(此后河森的作品大多带有魔幻倾向) 《地球少女》(河森的“环保传教片”)     (如果你常看河森的片子,大多作品的格调都不会跳出这三者的范畴,而《创圣》则可以说是三者的结合体。)     河森的作品中,基本没有出现中国文化的,大约有四部:     《贤治之春》、《圣天空战记剧场版》、《Project OMEGA》、《飞篮扣杀》。     (其中以中国人为主角的作品有:《超时空要塞》初代、《可曾记得爱》、《超时空要塞PLUS》、《创圣大天使》、《上海大龙》。另外《再爱一次》、《AKB0048》、《圣天空战记》TV版等作品有少量的中国元素。)     没有出现歌手(不包括龙套角色)的作品,一共有十部:     《贤治之春》、《地球少女》、《上海大龙》、《project OMEGA》、《创星神话篇》、《创圣大天使EVOL》、《圣天空战记》、《圣天空战记剧场版》、《地球防卫家族》、《动物侦探》。     (《创圣大天使》TV版虽然没有歌手,但莉娜在故事中途曾唱过歌,而番外篇《一发逆转篇》的剧情则以歌手为主。)     没有出现变形战斗机(或其他变形军事武器)的作品,只有两部:     《贤治之春》、《动物侦探》。     (注:《地球少女》最后几集是有变形机出场的。)     接下来,是我对河半仙的各部作品的看法。     首先,从《马哭骡死(Macross)》系列开始—— 《超时空要塞》初代(全36集,1982年) (这部根本不必多评价了,半仙的奠基之作,角色众多却无一不是鲜活的人物,从主角到配角甚至路人级的三人娘都要远比后来的所有作品人物出彩。PS:《太空堡垒》的剧情和角色更偏西化,已经与本片有很大区别,但很多人将两者混为一谈。) 〖核心歌手:林明美〗 〖中国元素:林明美、林介生、旗袍、中国餐馆、唐人街、港式功夫片〗 〖偏爱角色:太多了,女性中最爱明美,男性中最控福克大哥……〗 【个人评分:★★★★★】 《可曾记得爱》(1984年) (翻来覆去看了N遍还愿意继续再看……那首《可曾记得爱》个人觉得配合动画场景来听会更有感觉 ~ ) 〖核心歌手:林明美〗 〖中国元素:林明美、旗袍、《小白龙》〗 〖偏爱角色:林明美、布里泰〗 【个人评分:★★★★★】 《Flash Back 2012》(1987年) (五周年之作。MTV动画,没有多少实际剧情。明美的告别演唱会,顺便交待了她的最后去向,看了几遍后注意到她剪短发时我震惊了……) 〖核心歌手:林明美〗 〖中国元素:林明美、旗袍、《小白龙》〗 〖偏爱角色:林明美〗 【个人评分:★★★★☆】 《超时空要塞2:再爱一次》(全6集,1992年) (十周年之作。饱受争议的一部作品,个人并不觉得这片子很糟,其实本片是河森从“文化吸收”逐步向“文化共存”过度的转折点。片中恶搞了《罗马假日》。伊丝蒂好萌~~还有大决战中她唱的那首《再爱一次》很好听。PS:《宇宙骑士》的主角D-BOY在片中跑龙套。) 〖核心歌手:伊丝蒂〗 〖中国元素:长城〗 〖偏爱角色:伊丝蒂〗 【个人评分:★★★★】 《超时空要塞PLUS》(OVA全4集,1994年;剧场版,1995年) (渡边信一郎和菅野洋子的出道之作,影片很有风格,既有东方式的古典,也有西方式的文艺。本片包括两个版本,1994年出品了4集OVA,1995年被改编成剧场版,但并不是简单地将原来4集拼凑起来,因为替换、增删了不少画面,而且部分镜头的播放顺序与原来不同,所以有些情节的含义已经与OVA不一样了。看过OVA的人士不可错过这部电影。个人更喜欢剧场版的,看过好几遍了。) 〖核心歌手:谬芳容、莎朗〗 〖中国元素:谬芳容(依官方设定为中国和高加索混血儿)、庆典上出现了旗袍少女〗 〖偏爱角色:加尔德〗 【个人评分:(OVA)★★★★;(剧场版)★★★★☆】 《超时空要塞7》(全49+3集,1994年) (《马哭骡死》系列篇幅最长的一部,个人觉得太拖沓了,把主线抽出来的话,完全可以在26集内讲完这个故事。好像也就是从本片开始,河森从原来的“有点神棍”进化为“究级神棍”……巴刹那的个性虽然单调,但那种一成不变的作风却很能在最后时刻打动他人。) 〖核心歌手:巴刹那、米莲〗 〖中国元素:千叶博士曾以唐装出场,他同时是明美的粉丝〗 〖偏爱角色:卡姆琳〗 【个人评分:★★★☆】 《超时空要塞7:银河在呼唤我》(1995年) (《超7》的剧场版,剧情与初代相联。继续神棍……巴刹那PK艾美莉亚的那段快把我雷成灰了……) 〖核心歌手:巴刹那、艾美莉亚〗 〖中国元素:(无。不过艾美莉亚是明美的粉丝。)〗 〖偏爱角色:巴刹那……〗 【个人评分:★★★☆】 《超时空要塞Dynamite7:爆炸》(全4集,1997年) (十五周年之作。延用了《超7》的人物,但除了男主角依然是巴刹那,其他主角都是新角色。故事独立成章,与《超7》没有过多联系。因为是精心制作的OVA,画面比《超7》精美,口碑也更好一些,由于河森亲自上阵编剧,所以故事比前作更雷了……《超7》我应该是不会重看了,但《D7》我很喜欢。) 〖核心歌手:巴刹那〗 〖中国元素:(无)〗 〖偏爱角色:阿鲁玛〗 【个人评分:★★★★☆】 《超时空要塞ZERO》(全5集,2002年) (二十周年之作。初代的前传,画面很唯美、充满诗意,本片诞生了系列史上唱功最深厚的歌曲。初代登场的福克大哥是主角之一,某些字幕组将他的名字译成“霍克”,注意配音员是神谷明。女二号玛奥是雪莉露的奶奶。片尾又神棍了……) 〖核心歌手:萨拉〗 〖中国元素:福克和恋人曾去中国旅行。〗 〖偏爱角色:玛奥、福克〗 【个人评分:★★★★☆】 《超时空要塞F》(全25集,2007年) (二十五周年之作。没什么好说的,我曾不止一次表达我对本作的反感,吉野弘幸和冈田磨里都在我的观影黑名单中……但我并不是《F》黑,我不反对别人喜欢本片,我也不否认本片的优点,首先是歌曲都很好听,尤其《Aimo》。撇开剧情本身,河森想表达的主题我还是很欣赏的。但无论如何,请允我不喜欢本作。) 〖核心歌手:雪莉露、李兰花〗 〖中国元素:中国餐馆、兰花曾唱过中华风歌曲〗 〖偏爱角色:……〗 【个人评分:★★★】 《超时空要塞F剧场版》(2009年) (根据TV版重编而成的故事,分上集《虚空歌姬》和下集《恋离飞翼》公映。相比TV版,剧场版给我的印象相对好一点点,就“一点点”……PS:《PLUS》的主角勇在片尾跑龙套,但没露脸……) 〖核心歌手:雪莉露、李兰花〗 〖中国元素:中国餐馆、华风歌曲〗 〖偏爱角色:……〗 【个人评分:★★★☆】 《超时空要塞F:MUSIC CLIP集 - Nyan Cli》(2010年) (正如前边所言,我虽然不喜欢《F》,但这不妨碍我认对《F》的歌曲持正面看法。) 〖核心歌手:雪莉露、李兰花〗 〖中国元素:——〗 〖偏爱角色:……〗 【个人评分:★★★★】 《MACROSS 30 TH Music Clips》(2012年) (捆绑在《MACROSS》初代QTS蓝光版中的MTV特典,总片长16分钟,人物角色全部经过重画。片中收录了初代的主题曲和林明梅唱过的几首歌(不含剧场版的)。有趣的是,MTV中采用的画面,大多与初代的原版剧情有所不同,《小白龙》那段很逗,对比原作的场景来看的话每次都觉得很喷饭。) 〖核心歌手:林明美〗 〖中国元素:林明美、旗袍、中国功夫、《小白龙》〗 〖偏爱角色:林明美〗 【个人评分:★★★★☆】     《马哭骡死》动画部分目前就包括以上这些,十月份将会上映最新作《FB7》和舞台剧「Macross The Musicalture」。     接下来是河半仙的其他作品—— 《贤治之春》 (为纪念宫泽贤治诞辰100周年而计划投拍的人物传记电视专题片。河森的第一部非机战的作品,执导风格接近同期的《超时空要塞PLUS》。) 〖核心歌手:(无)〗 〖中国元素:(无)〗 〖偏爱角色:贤治〗 【个人评分:★★★★】 《地球少女》(13集) (环保传教片。本作动用了多名河森的嫡系人员参与制作,菅野洋子也来助阵,但作品本身偏激的环保主义引发了观众的心理反弹,最终造成作品商业上的失败。应该说这部作品不像在讲故事,倒更像是在作理念宣传,这种过度将个人价值观塞在作品中的行为也引起了河森本人的反思,此后他不再以这种方式来创作故事。) 〖核心歌手:(无)〗 〖中国元素:片中曾出现中式汉字,另外王丽华应该是华裔……〗 〖偏爱角色:(想不起来……)〗 【个人评分:★★★☆】 《上海大龙》 (燃了!!本片的感想,还是看我的这篇观后感吧:《河森正治的中国情结与孩子的心》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443817/ ) 〖核心歌手:(无)〗 〖中国元素:故事发生在上海、对白多为中文台词、就连插曲都是中文……〗 〖偏爱角色:我说功龙和美花可以么……囧〗 【个人评分:★★★★★】 《project OMEGA》 (作品收录于《15名动画人》中,只有一分钟。内容是对《马哭骡死》的致敬吧……“结局”是河森的作品中少数不那么中二的……) 〖核心歌手:(无)〗 〖中国元素:(无)〗 〖偏爱角色:(无)〗 【个人评分:★★★★】 《创圣大天使》(全26集) (囧死我了!说实在真的好有深度啊!都说化悲痛为力量,河半仙是什么都可以化为力量啊!“好舒服”和各种雷死人不偿命的招式名:不幸最底拳、失恋速攻、嫉妒变性剑、无限叱责掌、求食爆裂矢……本片最伟大的地方,就是推广了“阿姨洗铁路”这类“中国日语”……) 〖核心歌手:(无。不过莉娜在故事中途有唱过歌。)〗 〖中国元素:丽花(有些人吐槽丽花写的中文留言“因为我不归去”,但其实在中国南方部分语系中存在这种念法,而众所周知粤语在海外的影响力并不亚于汉语)〗 〖偏爱角色:丽花〗 【个人评分:★★★★☆】 《创圣OVA:一发逆转篇》 (时长半小时的短片,模式有点类似于《银河在呼唤我》。故事是发生在TV版中途的番外篇,突出两位女主角的位置,并附带“歌姬”设定……终于等到了用歌曲轰爆敌人的一刻了啊混蛋!!没有歌姬不神棍就不是半仙了!!!感动中!果断四半星啦吼 ~ ) 〖核心歌手:西尔维娅、丽花、阿波罗〗 〖中国元素:丽花〗 〖偏爱角色:丽花〗 【个人评分:★★★★☆】 《创圣OVA:背叛之翼&太阳之翼》 (完全重编的新故事,剧情、人物形象、角色定位都与TV版大不相同,基本上就是“同一班人演的另一个故事”(注意日文片名改成了“创星”)。感觉相比TV版这片更《地球少女》了……) 〖核心歌手:(无……头翅算么?囧)〗 〖中国元素:丽花〗 〖偏爱角色:丽花(但相较起来更喜欢TV版的丽花)〗 【个人评分:★★★★】 《创圣剧场版》 (由《一发逆转篇》、《背叛之翼》和《太阳之翼》三部OVA为基础整编而成的剧场版,后两者被重命名为《创星神话篇》。剧情与原版基本相同,只有少量增删画面。) 〖核心歌手:西尔维娅、丽花、阿波罗〗 〖中国元素:丽花〗 〖偏爱角色:丽花〗 【个人评分:★★★★】 《创圣大天使EVOL》(全26集) (《创圣》系列的第二部,没有前作那么喜欢,除了画面其他都差了好几截,“好舒服”没有前作来得销魂,必杀技也没那么萌了,阿姨也不怎么洗铁路了。男女一号一个后宫男一个玛丽苏,却经常打酱油。二号比一号耀眼,配角比主角精彩。基本上本片可看成一部宏大壮观的“配角苦逼史”。如果你早已被第一部的价值观和“阿姨洗铁路”洗脑得整个人都斯巴达了的话,那么这部续集绝对是在“毁你观3000”。本片是河森监督的作品中,首次不是由他自己编剧的,执笔的是恐怖的冈田磨里……) 〖核心歌手:(无)〗 〖中国元素:新九龙、汉字〗 〖偏爱角色:洁西卡、神乐、安迪、阵、汤野花〗 【个人评分:★★★★】 《AKB0048》(第一季13集) (当时看到编剧是冈田磨里的那一刻,我整个人仿佛瞬间掉进了冰山里,全身寒冷,一阵刺骨的绝望感扑来……和《创圣EVOL》不同,本片里河森只剩下神棍,整部片看不到其他河森风格。平池的小品手法彻底阵亡。冈田玛丽苏才是本作的核心,她的暴走彻底地压过了两位导演……惧冈田者请珍爱生命……不过在歌曲方面本片可圈可点,特别是片尾曲十分好听。) 〖核心歌手:AKB0048全体〗 〖中国元素:剧中曾出现唐装〗 〖偏爱角色:(暂时没有特别喜欢的……)〗 【个人评分:★★☆】     接下来几部,河森是原作者,但不是动画监督—— 《圣天空战记》(全26集) (坂本真绫的成名作。别被开头看似传统的穿越剧风格迷惑了,河森在创作主题方面不可能会传统,后半部天雷滚滚……本片是《超时空要塞》系列以外,第一部由河森创作、但由其他人执导的作品,同时本片也有极其重要的转折意义,影响了《创圣》等后来作品。这部动画片之后被克·亚树改编成漫画版的,但剧情与TV版不同。) 〖核心歌手:(无)〗 〖中国元素:中期出现的部分场景、服装含有东亚各国的风格。〗 〖偏爱角色:(应该是大哥吧……)〗 【个人评分:★★★★】 《圣天空战记剧场版》 (重新制作的剧场版,人物形象和剧情都与TV版相去甚远。相比商业化的TV版,剧场版更能体现河森的价值观,但其压抑的风格却也倍受争议。个人还是更喜欢TV版的。) 〖核心歌手:(无)〗 〖中国元素:(无)〗 〖偏爱角色:(……)〗 【个人评分:★★★】 《地球防卫家族》(全14集) (前两集有点枯燥,但你能坚持看下去的话,就能发现本片的优点。河半仙拍了那么多部科幻剧,一部比一部神棍,这次拍魔幻了,却异常现实……全片的真正主题是家庭关系,一家四口的各种纠结、蛋疼、乳酸、空虚……总之,你能从他们身上找到某种熟悉的感觉。至于拯救地球,那只是顺便的……PS:本片其中一集是DVD版发行时追加的,标题是《第11.5集:绝叫!爱的迷宫地狱》。) 〖核心歌手:(无)〗 〖中国元素:内蒙古(河森曾去此地旅行并因当地文化传统大幅度丧失而内牛满面……)〗 〖偏爱角色:(我可以说是爸爸么……)〗 【个人评分:★★★★☆】 《飞篮扣杀》(全26集) (我觉得本片比同期的《超F》好看多了。具体感想,还是看我的观后感吧:《钉宫理惠的屌丝公主……》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487949/ ) 〖核心歌手:鲁修〗 〖中国元素:(无)〗 〖偏爱角色:阿兰、塞拉〗 【个人评分:★★★★☆】 《动物侦探》(全50集) (本片是丹下樱的复出之作。片子充满恶意卖萌,但主题其实很严肃……注意一下最后一集的片尾曲,画面上的照片与平时不同,交待了众人的结局。具体观后感见: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544961/ ) 〖核心歌手:(无……如果说是健恐怕除了花音以外所有人都会疯掉吧……)〗 〖中国元素:剧中曾出现中餐馆和中文台词〗 〖偏爱角色:花音〗 【个人评分:★★★★】     综合以上,依我个人喜好各作品的排名依次是:     1:《超时空要塞》初代、《可曾记得爱》、《超时空要塞PLUS》(主要是剧场版)、《上海大龙》     2:《超时空要塞Dynamite7:爆炸》、《超时空要塞ZERO》、《Flash Back 2012》、《MACROSS 30 TH Music Clips》、《地球防卫家族》、《创圣大天使》(含番外篇《一发逆转篇》)     3:《超时空要塞2:再爱一次》、《Nyan Cli》、《贤治之春》、《圣天空战记》、《Project OMEGA》、《飞篮扣杀》、《动物侦探》     4:《超时空要塞7》(含番外篇《银河在呼唤我》)、《超时空要塞F剧场版》、《地球少女》、《创星神话篇》、《创圣大天使EVOL》     5:《超时空要塞F》、《圣天空战记剧场版》、《AKB0048》     我最喜欢的七位女主角:1.林明美(M初代/可曾记得爱)、2.丽花(创圣)、3.花音(动物侦探)、4.阿兰(飞篮扣杀)、5.伊丝蒂(再爱一次)、6.玛奥(ZERO)、7.阿鲁玛(D7)     我最喜欢的五位男主角:1.加尔德(PLUS)、2.卡姆琳(M7)、3.神乐(创圣EVOL)、4.希利乌斯(创圣)、5.大地卫(地球防卫家族)     我最喜欢的五位女配角:1.假小子金(M初代)、2.汤野花(创圣EVOL)、3.米莉亚(M初代/M7)、4.克蕾雅(创圣EVOL)、5.阿莉丝(ZERO)     我最喜欢的五位男配角:1.福克大哥(M初代/ZERO)、2.布里泰(M初代/可曾记得爱)、3.安迪(创圣EVOL)、4.阵(创圣EVOL)、5.艾克西多(M初代/M7) ============================== 附:“超时空”系列、《太空堡垒》及衍生作 http://movie.douban.com/doulist/1457401/
7分 动画 反战 河森正治
魔卡少女樱剧场版:被封印的卡片 (2000) 维基数据 IMDb Bangumi 豆瓣 TMDB
劇場版カードキャプターさくら 封印されたカード
8.7 (92 个评分) 导演: 浅香守生 演员: 丹下樱 / 熊井统子
其它标题: 劇場版カードキャプターさくら 封印されたカード / 库洛魔法使 剧场版 被封印的卡片
自从艾力欧走后,友枝町又恢复了宁静。无法目睹到小樱(丹下樱 配音)收复卡片英姿的知世(岩男润子 配音)找来了DV,自己弄起了特摄剧。在看录像带的过程中,小樱看到了小狼(熊井素子 配音)的影像,不经红了脸。小狼回到香港已经四个月了,距离小狼告白也有四个月了。这期间小樱一直模拟着告白,希望下次再见到小狼时,当面告诉他。
艾利欧的家被拆了后,建起了游乐园。某次小樱和知世经过时,小樱发觉了不一样的气息,追随着跑进游乐园,结果撞上了一个人,抬头一看发现竟然是小狼。原来小狼和莓玲趁暑假来日本玩。再次和小狼相见,让小樱非常紧张也在寻找表达心意的机会,但无奈都被阴差阳错的打乱。而这时,小樱发现自己的牌变少了,而牌走失的方向正是游乐园。传说中被封印的最后一张卡片,艰难的战斗,小樱能否胜利?而她是否又能向小狼成功传达心意呢?
2009年5月5日 看过
(9/10)系列大结局。比《香港之旅》好看一些。
2012年8月7日 评论 情敌变情侣——番薯山大婶们的洗脑技巧 -     这部大结局性质的剧场版我已经翻来覆去看过好几遍了。     而TV版我则是在电视台的多次重播中,断断续续地看完的,从粤语到日语到国语,都把我的脑袋洗了一遍。国语版……其实配音还是不错的,只是把“李小狼”译成“王小明”,每次都听得我一身鸡毛皮刺刺。这不是配音员的过错,他们没有任何过失,责任在光屁股局。据说原因是受到当年法螺功的牵累,小狼的服饰有宗教色彩(道家),偏偏又姓李,结果被光屁股局一把手术刀就篡改了族谱……(同期的几部引进的霓虹动画都被删掉了宗教内容。)     囧……     好了,就入主题……     我一直不相信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原因很简单:我相信只有御宅萌系才能拯救世界!吼吼~~!!!!!     而在我看来,这一领域的最强者,倒不是《EVA》之类,而是京都和CLAMP!我相信,只要把伟大的京阿尼和番薯山大婶的理念传播开来,不断地HIGH起来!世界终究会是和平的!吼吼~~!!!!!     和《魔卡少女樱》比起来,现在的很多宅腐基动漫都弱爆了,一看上去就知道它很宅、很腐、很基,而且宅得刻意、腐得做作、基得庸俗。     看着一群装模作样和装帅扮酷的娘娘腔就有一群腐女跟着尖叫,切~~真俗气!     CLAMP大婶们的作品就不一样了,往往宅之无形、腐之无色、基之无影,我看你的眼神像云又像风,腐者观之风起云涌,反腐者则云淡风轻,总之有风也有云!这,才是宅腐基的最高境界!     对于不腐的人,一部腐剧再怎么样都是没有用的!哪怕《夏目》我也没有真心给满分过,除了第2季给了五星(实4.5星),还是因为有又萌又帅的小透!     真正牛X的腐剧,是能够让反腐人士身陷其中的、观看时“没有——唯——和——感”的!!     上次一个朋友评价《创圣EVOL》是相当强大的,因为它同时包含了人神兽基四大恋情!不过我想,它比《魔卡》要差了一大截!《魔卡》不但有人神兽基,还有老少恋、妹控、无性……更牛X的是,小樱和小狼之间……其实是从情敌变成情侣的!!!!!     我老哥是个坚定的反腐人士,而且还很排斥同性恋,但他也被CLAMP大婶给洗脑了!!!     能够与CLAMP达到同一境界的,我想只有英剧了!我看《神探夏洛克》的时候,明明知道丫又宅又腐又基,但还是被吸引看下去了!!     不管怎样,还是很乐意看到这小樱和小狼这两个“十——二——岁!!!!!!!!!!!!”的小盆友搞成一对的!!     虽然12年前我也就比他们大几岁,而且那时也没跟着潮流对《魔卡》狂热,但这对CP当年还是让我跟着一起HIGH一起XE地“啊呜 ~ ~~”的!!!     PS:拍完本片不久后,凭借“小樱配小樱”爬到顶峰的丹下樱就退役了,这一沉寂就是整整十年,再次复出的首部作品是河半仙的《动物侦探》,有空时来聊聊这一作吧 ~
9分 动画 治愈系
战争与人3 (1973) 豆瓣 IMDb
戦争と人間・第3部・完結篇
导演: 山本萨夫 演员: 泷泽修 / 高桥悦史
其它标题: 戦争と人間・第3部・完結篇 / Man and War, Part III
导演山本萨夫是日本电影界社会派大师,他试图通过五代一家的兴盛、衰落来完成一部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史。社会大家庭,家庭小社会,五代家本身就参与了对中国的掠夺和侵略,描写这一家的发展变化自然可以举重若轻地体现出那段时间的日本侵华过程。①本部描写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上升时期。影片曾获1970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二名。②这是日本电影界社会派大师山本萨夫所拍反映侵华战争史的第二部。时间是中日对峙阶段,中国的抗日运动开始发展壮大,五代一家也受到影响。影片曾获1971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四名。③这是日本电影界社会派大师山本萨夫所拍反映侵华战争史的第三部,描写了侵华战争如何从最初的一往无前到节节败退到一败涂地的过程,而五代家庭也从大发战争投机财走向了分崩离析,家中的成员也在这空前激烈的动荡中选择了各自不同的道路和归宿。三部曲拉开了日本电影1970年代波澜壮阔的社会派巨片的帷幕,这可以说是导演山本萨夫对日本电影史的伟大贡献。影片曾获1973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十名。
============================================
③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由介长女由纪子受父亲的影响,加上相爱的对象柘植因卷入刺杀军务局长永田案而失去一切联系,渐渐放弃了当初对爱的执著,答应嫁给一名金融巨头的儿子。由介三女儿顺子与所爱的应征入伍的左翼学生耕平也失去了联系,但因受耕平反战思想的影响,她最终逃离了家庭,参加了和平运动,还偶然地知道了耕平正在参加援助中国的抗日运动。由介次子俊介曾因反对侵略中国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也被征召入伍。作为炮灰的俊介来到决战之地诺门坎,亲眼目睹了柘植中尉在战场上死去。由于遭到苏联红军的毁灭性打击,日军仓皇撤至海拉尔,再也无以为继。侥幸不死的俊介失魂落魄地走在日军侨民逃难的人群之中。
2011年6月7日 看过
结局有点仓促
2012年7月11日 评论 东条英机,没有鸡鸡。 -     我们不是在同敌人作战,是在和战争作战!     看过韩国电影《高地战》的朋友,大概不会忘了这句话,它是如此地让人刻骨铭心,让人沉痛。这并不是只会在朝鲜战争影片中才出现的语句,早已在40年前,《战争与人》一片中,俊介就曾经绝望地吼出这番话。     《战争与人》虽然有“尊毛贬蒋”的意识形态,但故事本身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反战作。     本片的主角很多,能够贯穿起整条主线的也有好几个,比如耕平、俊介、柘植。     这三人都有各自的反战意识,但他们的反战理由却不完全一样。     耕平反对打“不义”之战; 俊介反对打“不利”之战; 柘槙反对打“不胜”之战。     这些态度上的微妙差异,很大程度上是三人的身份所决定的。耕平是普通工农,俊介是商家公子,柘植则是纯粹的军人。     耕平的反战理由很简单,也很直接,没有夹杂过多的政治考虑。无非就是战争是残酷的,只能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侵华战争是场非正义的战争,所以应该反对。这是一种最接近普通民众的反战思维,拥护这种理念无需太多的思想包袱,它平凡,所以伟大。然而,这却是一种最难以实现的和平主义。在军国当道的年代,耕平喊反战的代价,就是被蛮横地逮捕,被理所当然地以“爱国”之名大加拷问,最后被强迫送上战场充当炮灰,告别了自己所爱的妻子,对自己同情的对象开枪。 现在的很多日本反战片,都止步于“战争很惨烈,你要活着回来”,此外没有进一步的和思考和拓展,而《战争与人》难得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但包含了这一点,还将对战争的思考延伸得更远。 耕平的经历,几乎可以说是本片两个人的真实写照。一个是扮演五代由介的泷泽修,虽然在剧中他老人家是一副“大地主、大资本家”的姿态,可在现实中,他却曾因参加左翼运动和反对侵华战争被捕入狱,如果战争没有结束的话,他不知得在牢房里呆到何年何月,所以在本片他扮演的是曾经迫害他的角色(我想这种心情,和《窃听风暴》的主演乌尔里希·穆赫有得一拼吧……);另一个不是别人,正是导演山本萨夫,他是山本学(白永祥)和山本圭(标耕平)的叔叔,二战时他被征入伍,在军营中遭受《全金属外壳》般的毒打,而他的朋友龟井文夫,则曾因为在表面鼓吹皇军神话的《上海》和《战斗兵队》中,暗插进了表现战争非理性的一面,以致最终招来了牢狱之灾。一个时代的荒谬性,从以上几人的不幸就可见一斑了。(1947年,龟井文夫和山本萨夫合作执导了《战争与平和》,这是他们两人第一次按自己的意志拍摄的作品。) 有位幸存的“姬百合”护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我们当年被教育要爱这个国家,可是谁也没有教育我们要爱护自己的生命。”对于耕平的妻子顺子来说,又何尝没有这类感慨呢?活着就是一切,什么狗屁臣为君死爱国主义都代替不了生命本身的价值,所以听到耕平被游击队俘虏甚至最后还加入八路军时,顺子并没有任何遗憾,在宪兵的吼叫声中,顺子喜极而泣,人活着就是最大的意义。     俊介是耕平的好友,长年受到耕平的反战意识的影响,对弱者充满同情。但与耕平有所不同的是,俊介没有吃过苦头,作为大财阀的公子,他是在商人的范畴内履行自己的善良。 俊介的反战,是反对无益的战争。不同于耕平凭借着理想就赤手空拳上阵反战,俊介擅于分析数据,向军官解释仗什么不能打,物资缺乏、拔苗助长、各种不切实际的经济运作……都会让一场战争走向失控。数据明显比理论更具有说服力,但前提条件是,倾听你分析的对象,不是一群疯子和变态。 不幸的是在那时代,俊介遇到的不是疯子,就是变态,他们是军国主义者,是法西斯,是所谓的“爱国主义者”,他们相信精神力量能取代一切,相信只要凭借“信念”,容量一百吨的炉子就能炼出二百吨的铁…… 俊介“强而无力”的说服最终失败了,他开始也被当作“非国民”,被送到了军营里,然后被送上了战场…… 日苏的诺门罕战役,被山本萨夫演绎得凄凉、沉重,战场到处充满了死亡,医院里躺满了病伤……这些镜头让人再熟悉不过了,它简直就是《西线无战事》的再度演绎。但是,这些痛苦只属于冲在最前线的士兵、和被战火波及的平民,高喊“为国捐躯”的官员们,他们不必自己去捐躯,他们只需在别人的流血中,等待下山摘桃的机会。 俊介所在的部队几乎全灭,几分钟前还在谈话的朋友,瞬间成了炮火下的亡魂。俊介背着残废的画家灰山,艰难地逃离战场,遇到了“自己人”,但他们所迎来的,却只是长官不腰疼的蛮横指责,说他们是“逃兵”,说他们“不够坚定”,说战争会失利,责任全在他们“缺乏英勇”…… 俊介怒了,他气愤地拿起武器质问道:“长官,我的队伍现在在哪里?!我那被全部歼灭的部队在哪里?!” 方才气焰嚣张的长官,在枪口面前退缩了,当面临死亡的对象是自己时,人那不腰疼的思维才会被迫改变。 “在战场上你杀了多少人?”“你问战争去吧!”;“战争何时结束?”“你去问天皇吧!”;“我们不是在同敌人作战,是在和战争作战!”俊介绝望地咆哮着…… 当狼狈不堪的日军败兵从“祝凯旋”下走过的时候,影片的讽刺意味瞬间达到了高潮。     柘植是一个军人,一个单纯的军人。他的单纯之处,就在于他只会在军事的范围内去思考问题,准确地说,是下层军官的范围,因为他不会用上层军官(领大家的功,让别人去捐躯)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作为军人,拓植的品行是正直的。他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厌恶贪腐,反感拿战俘当医学实验品,无法容忍日军贩卖毒品(重要资金来源)……所有的这一切,都反映出了他在军人范围内的善良。 柘植和耕平、俊介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不想去思考战争本身的意义,不去追究一场战争是正义还是邪恶,对他而言,所谓“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所以面对长官的命令时,无论多么反感,多么讨厌,多么遗憾,他都会去恪守军人的原则:军令如山。他不会去违背长官的意志,不管命令有多么荒唐、多么愚蠢、让他多么的愤怒。 柘植的反战,是反对“将战争扩大化”。对于已取得的“战果”,他不想去沉浸,而面对一场会葬送他的部下的战争,他亦强烈反对。 很多日本右翼片,都无限度鼓吹着军人的正直和勇敢,那些片子活跃着千千万万个柘植。然而右翼片往往回避了山本萨夫抨击的那些内容,是的,英勇的军人,是战争的一部分,可是,躺在医院里痛苦的哀嚎、残废、精神失常……这些同样也是战争的一部分。 同样的人物,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故事,处理镜头氛围的方式不同,就能给人不同的理解。 从军人的角度,柘植是英勇的,但山本萨夫更多的是对他的可悲之处投以怜悯的眼光,他的牺牲是如此的徒劳,他失去了事业,失去了爱情,失去了一切,时代毁灭了他,毁灭了无数个柘植,这是右翼片往往不愿去面对的一点,右翼片略去了战争最残酷最现实的一面,只保留了虚无飘渺的“伟大、光荣、正确”,从而掩盖了绝大多数人的痛苦。 柘植在临终前,写给上司的报告书里依然里满满一堆“不畏牺牲”的字眼,可当子弹射进他胸口的那一刻,知道自己即将死去时,他唯一想到的,却只有由纪子,此时此刻的他,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是何物,什么军人的荣誉,什么为国捐躯,都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他多么想马上回到由纪子身边,可是一切已经太晚了……     《西线无战事》的作者雷马克曾这样说过:“战争永远都是少数人挑起的,可是他们从不到战场,却让成千上万的人去送命”。 雷马克的话说得好。被右翼份子大加歌颂的东条英机等人,他们从来就不用滚到战场上去,不用面临手残脚废、双目失眠、“鸡疤被共产党打飞”的危险。而他们所受的惩罚,比起躲避战火的民众,又算得了什么。     有右翼倾向、大男人主义的人士,都将“不畏牺牲”视之为“真正的男人”、“男子汉”,可在我看来,“不畏”没什么了不起的,将其翻译成地球人的语言其实只不过是“无脑”罢了。 整天只想着“臣为君亡”、却没有勇气活下去的家伙,不敢为家庭、为家人、为“区区一个女人”而战斗的家伙,都只是一群没有鸡鸡的死太监而已。
9分 反战
上海大龙 (2007) 豆瓣
上海大竜
8.0 (26 个评分) 导演: 河森正治
其它标题: 上海大竜 / Shanghai Dragon
《上海大龙》主要讲述了一个现代版”神笔马良“的故事,其中还运用了中文配音,是一部视觉效果很精彩,内容也比较有趣的片子
2010年11月15日 看过
《天才嘉年华》的第二集,配音为中文,那首热血的超人战斗歌居然也是中文的!!!!
2012年5月27日 评论 河森正治的中国情结与孩子的心 -     《上海大龙》是一部带有一定自传性的作品,这是关于一个孩子的故事,而讲述这个故事的,是另一个心灵孤独的孩子。     八十年代的中国,八十年代的旅途,孩子纯真的眼神,文化冲击,对工业文明发展方向的担忧,还有儿时的想象力……     这就是那年的河森正治,当时他25岁,执导《上海大龙》时,他47岁,却依然是个精力过盛的小鬼。     这部作品开头呈现的是一片高科技的都会形象,在东方明珠的引领下,你能隐隐约约看到中国改革的初步繁华。然而导演河森却没有深入去表现这些工业文明上的成就,镜头越拉越远,最终选择在一个偏僻而朴素的地点,来作为他讲故事的主要舞台。     对此,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河森如何评论他的中国之行:     “随着我深入中国内地,电视机越来越少,而孩子们的眼睛却越来越纯净了,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日本的孩子生活条件这么好,却没有这样纯净的眼睛呢?”     对于这段话,你是不是能在《上海大龙》中找到相应的地方?拥有高科技文明的外星人,却跑来地球打架,而到了繁华的大都会上海,各方却又把主战场选在了偏僻的角落……     其实河森眼中所看到的,是80年代那个纯朴的、孩子们在大街上嘻笑玩耍、搬张凳子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的中国。 (有意思的是,同一时期出品的《中国铁道大纪行》,片中关口知宏经过的几间学校,也差不多是《上海大龙》里的这种情形,古旧的外表下却充满温馨。)     河森对过度的工业化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他并不喜欢将奢华的城市视为“进步”的象征,这点在《地球少女》和《超时空要塞ZERO》中就有所体现。所以《上海大龙》中行使“救赎”的,是一个心地单纯但充满想像力的鼻涕男孩,而不是那些驾驶着高科技战斗机的“成熟的大人”。     河森对工业文明的担忧,在《上海大龙》一片中,就如实地反映了出来——     “对你们来说可能有点难懂,在那里(宇宙另一端)有300年后未来的地球……300年后,过于依赖生化机器人与智能技术的人类,丧失了生殖能力,生不了孩子,所以我们为了寻求你们孩子的想像力,而来到了这个时代……”     这段话,可以说最能代表《上海大龙》的主旨——尽管大多数人忽略了它的存在。     所以《上海》跟河森的诸多作品一样,在嘻闹的外表下,主题其实非常严肃,而且同样夹杂着期望和悲观。     以前看过一个“笑话”。记者在黑板上画了个圆圈,让台下的观众回答这是什么,结果大人们吱唔了半天答不上来,中学生们嘲笑“不就是个0吗”,而读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们则给出了各式各样天马行空的回答……这种强烈的反差,让记者大为惊叹。     这就是幼稚。在某些时候,它并非一个贬义词。也许它从来就不是,只不过大人自以为是罢。     《猪猪侠》只是大人意淫的儿时岁月,《心灵之窗》则是用盗窃去教育孩子学习真诚,这些都不过虚有其表,《上海大龙》才是孩子的单纯,也只有真正拥有一颗孩子的心的人,才能展现好一个孩子的世界。     这么多年来,河森总是那么的天真,那么的孩子气,那么的浪漫主义,总沉浸在自己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中,永远不懂得吸取教训。     几个月前,我写过一篇纪念《超时空要塞》的文章:《文化、歌声、爱情——写在〈Macross〉30周年之际》。文中我已经叙述了诸多自己对河森的看法。曾想过是不是应该就河森与中国元素为话题,再来发表一些观点。     这次就不妨借着《上海大龙》,把旧文的部分段落抽出来,以此为基本,将这段话题继续下去吧。     尽管河森早早地让中国人成为他的作品里的主角(林明梅),但真正使他和中国结缘,是在拍完《可曾记得爱》之后。     几年的中国之行,让河森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用一句话,去衡量一个国家。     河森在中国旅行时,经常跑去少数民族居住区域了解当地的风俗,明明是在同一个国家里,那种文化的差异所起的冲击,让河森大为震撼,在《超时空要塞》里突出文化冲突的他,也不得不感叹现实中的文化冲突,远比他想像的更为激烈。即便同是“汉人”的地带,各地区的文明也是差别很大的,所以你不能用一个观点去评判整个中国(事实上“中国”换成“日本”、“美国”、“西方”也是成立的)。     在中国的生活和见闻,对河森之后的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河森更为深入地去思考文化冲突,特别是《超7》和《超ZERO》这两部作品尤为明显。     河森有着一股中国情结,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里屡屡看到中国元素——     《超时空要塞(初代)》女主角林明梅是中国人(剧场版还是核心人物); 《超时空要塞2》提到万里长城; 《超时空要塞PLUS》女主角谬芳容是华人后代(官方设定,动画片本身没提及); 《超时空要塞7》千叶长官有几次穿着唐装出场,他还是林明梅的狂热粉丝; 《超时空要塞ZERO》福卡队长和恋人曾去中国旅行; 《超时空要塞F》女主角李兰花曾在中华餐馆打工; 《地球少女》片中出现过中文汉字; 《地球防卫家族》有内蒙古草原的镜头(对河森影响巨大的重要地点); 《创圣大天使》系列有中国人和中国功夫; 《上海大龙》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台词为中文(配音员除女主角外多为日本人)。 ……     日本动漫里,男女主人公如果是在国外相遇和旅行的话,地点无非是在美英法之类,但在河森的作品里却往往是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由河森亲自执导的《地球防卫家族》,片中对内蒙古草原的恶搞,恰恰NETA了河森自己的一段经历。     因为走向现代化的缘故,很多古老的传统逐步淡出了历史舞台,如我国的各种戏剧之类,基本难以找到传承者。蒙古民族也是这样,不是每片草原上,都能再见到那些古代蒙古的传统习俗。     河森在文化上有些保守主义,这些文化的消逝让他很难过(所以在内蒙古的草原上,河森当场内牛满面……囧)。河森的这点心理反映,在《超时空要塞》系列中对“文化”理解的变化就很清晰地体现了出来,在《超》初代里,是一个“文明”吞并另一个“文明”(既野蛮、专制的杰特拉帝人,最终溶入先进的地球文化中),创作初代故事时,河森只有22岁,他当时对文明的理解还比较传统,但到了此后的作品中,原来的“文化吸收”,却一步步变成“文化共存”,特别到了《ZERO》之后,河森不时地强调着对部落文明的尊重。     在《超时空要塞ZERO》中,原始化的文明不代表“愚昧落后”,它只是与你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这种概念早在《上帝也疯狂》中已有反映,而河森则以自己的理解套在战争中。     达尔文提出的生物“evolution”,可以解释为“进化”,也可以解释为“演化”,然而这两个概念却有很大不同,“演化”更接近于“入乡随俗”的概念,比如鲸鱼为了求得在海洋生存,将自己演变成鱼形,而海洋生物为了能够居住在陆地上,则退去了尾巴替换成四肢,这些转换都无所谓“进步”与否,只是单纯的适应环境需求。     河森是个偏激的左派,比宫崎骏更偏激。他爱所有人,希望人类能用爱来化解矛盾;爱所有文化,希望它们得到固守,而这些都如实地折射出了他的天真,固执的天真。而在《地球少女》一片,他的环保主义显得有些极端,因过度谴责工业对大自然的破坏,以致被人吐槽他“反科学”、“气功大师”、“河森神棍”、“河半仙”、“传教士”,而到了《超时空要塞ZERO》中虽然河森有所收敛,却也因为对作为孤岛原住民的女主角萨拉投入过多的同情,让《ZERO》看起来貌似批判科学赞美魔法,尽管河森没有“反科学”的意思,但他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的各种矫枉过正——更确切地说,是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河森自己对文化的思想,在“文化冲突”这一现象中总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结果让作品有点像“反科学”了。关键是,这个平衡点太难找,无论是河森本人,还是其他人,都难以用言语轻易解释清楚,它的沉重让人类那颗小小的心灵难以承载。     常有人指责宫崎骏和河森仇恨现代文明,但其实并不能简单这样概括,他们只是把主题抬得太高,让反思的范围,超出了作品本身的内容,就像《现代启示录》那样,用反思整个人类战争的方式,去反思一场越战。     河森的思维很奇怪,他总是同时把问题看得太复杂、又太简单,这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特点,却总是矛盾地共存于他身上。他咀咒这个世界太糟糕,却认为世界美丽的一面可以用某种手段(比如“爱”)轻易换来,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左翼思维,尽管已经幻灭过无数次,这种幼稚的想法却从来没有动摇过。     他很幼稚,却怀有理想。他很单纯,却格外懂得思考。你以为他只有天真,其实只是你没有试图去初步了解他。正如河森喜欢在作品中展现“文化冲突”,各种看起来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也往往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同时体现。     ……     解决大BOSS,总不是河森作品的最后结局,《超时空要塞》系列大多是这样,《上海大龙》亦是如此。     《上海》最后,河森把高潮设定为一片孩童般的美丽景象,故事的主题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也将河森那颗单纯的孩子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 附:文化、歌声、爱情——写在《Macross》30周年之际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302005/
10分 动画 河森正治 治愈系
遥远的羁绊 (2009) 豆瓣
遥かなる絆
导演: 岡崎栄 / 石塚嘉 演员: 铃木杏 / 胡兵
其它标题: 遥かなる絆 / 遥远的纽带
讲述的故事是战争后遗留在中国的日本孤儿的故事。
あの「大地の子」から14年、2009年の今、感動もあらたに
話題のノンフィクション『あの戦争から遠く離れて』をドラマ化。
日中国交回復前の1970年、自力で日本への帰国を果たした残留孤児の父と、その娘の物語です。
【原作者のことば…城戸久枝】
私は父・城戸幹が「孫玉福」として、中国で生きた半生をたどる旅を続けてきました。この旅は、本を出版したことで終わったはずでしたが、ドラマ化という思わぬ形で続くことになったこと、本当に光栄に思います。お話をいただいたとき、両親と手を取り合って喜びました。
岡崎栄さん、小松昌代さんをはじめ、スタッフの皆さんが、私たち家族の言葉に真剣に耳を傾けてくださり、その熱意に感動しました。また、私たちの気持ちを大切に書いてくださった吉田紀子さんの素晴らしい脚本にも感激しました。ドラマに関わるすべての方には感謝の気持ちでいっぱいです。
戦争のこと、残留孤児のこと、中国のこと、そして家族のこと……それぞれの家族の歴史と重ね合わせながら、このドラマを観ていただけたら嬉しいです。
【脚本家のことば…吉田紀子】
昨年夏、プロデューサーの小松さんから、久しぶりに電話があり、執筆の依頼を受けた。実はその時一度、この仕事をお断りしている。仕事が立て込み、時間があまりにもなかったからだ。けれど、「あの戦争から遠く離れて」は送られてきた。読み出したら最後、涙が止まらず気づいたら受話器を握りしめ「書きます!」と叫んでいた。それくらいこの本のパワーと城戸幹さんという人物に惹きつけられた。中国の歴史も戦争も私の理解を遥かに超えた大きすぎる題材だった。しかし、母と息子・父と娘という家族の物語としてなら書けるのではないかと思った。あとはただ玉福に久枝になりきり筆をすすめた。完成した今、本当にあの時断らなくて良かったと思う。この作品に関わった全ての皆さんに感謝。謝謝。
【演出にあたって…岡崎 栄】
中国東北部の頭道河子という村を、脚本家の吉田紀子さんも一緒のシナリオハンティングから始まって、都合3回訪ねました。牡丹江市から北へ車で1時間半、畑や田圃の広がる中、丘陵を縫うように走る砂利道を通って村の外れの牡丹江の岸辺に立つ時、いつもふと“人間の運命とは”と考えさせられてしまいます。
この村に4歳から10数年(28歳で帰国したわけですから、24年と言った方が正しいのかもしれませんが)、中国名・孫玉福として生きた城戸幹さん。よくこんな所にと、言葉を失って立ち竦むのです。そして、あらためて幹さんを慈しみ育てた養母・付淑琴さんの深い愛を思います。以前作った「大地の子」は、背景に残留孤児の方々の苦難の物語はありますが、実際は山崎豊子さんが綿密な取材の上に作り上げた壮大なフィクションでした。しかし「遥かなる絆」は、ドラマですから完全に事実ではないとしても、真実の話です。1970年の幹さんの帰国の時、発車間際の列車の傍で泣き崩れ、「玉福、行かないで!」と叫ぶ義母。淑琴さんの姿は、淑琴役の岳秀清さん、玉福のグレゴリー・ウォン君、そして中国人俳優たちの迫真の演技があったからということもありますが、それでも目の前に展開されている情景は旧満州で何度も何度も繰り返されてきた悲劇です。私たちは、酷寒のマイナス20度という厳しい条件の中でしたが、その事実の現場に今自分たちも身を置いているという身震いするような感動で撮影を続けていました。
これ以上は申し上げません。舞台の間隙を縫い、ある時は地方公演の金沢から友人の運転する車で松山ロケに駆けつけてくださった加藤健一さん、原作者・城戸久枝さんの役で母国語のように中国語を駆使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という難役に、心の壁をときほぐす繊細な表現で感動を盛り上げてくれた鈴木杏さん――。
今、このドラマをご覧いただけることに、私たちは誇らしささえ感じております。
【制作にあたって…小松昌代】
「あの戦争から遠く離れて」を前にして、まず最初にした仕事は城戸幹さんの年表を作ることでした。
1941年から1980年代までの、真ん中に幹さんの激動の人生。左には中国の情勢。そして、はじまりから35年後、右端に原作者久枝さんの誕生日が添えられます。そこには、あまりにも遥かな、人々の営みがありました。激動の出来事のひとつひとつに、そこに立ち会った人々の気持ちが溢れていました。悲しい気持ち、愛しい気持ち、寂しい気持ち、そして勇気。それらを素直にお伝えすることが出来たなら…その一心でドラマの現場は進行しました。今に繋がる遥かで確かな道のりの一筋を、テレビを通してご覧いただけることを、出演者・スタッフ一同願っています。
追記
1945年から1970年の中国東北部の再現、1997年から久枝さんの生活した長春、牡丹江の映像表現には実際の場所での撮影もお願いしています。昨年の夏からマイナス20度の年末までの中国ロケは珍道中でした。鈴木杏さん、加藤健一さん、そして現場最年長者の岡崎監督もその体験者です。
關於作者
城戸 久枝(きど ひさえ、1976年 - )は愛媛県出身のノンフィクション作家である。
愛媛県立松山南高等学校、徳島大学総合科学部卒業。大学在学中に中華人民共和国の吉林大学に2年間留学。出版社勤務を経て2005年にフリーとなる。
「あの戦争から遠く離れて 私につながる歴史をたどる旅」で第39回大宅壮一ノンフィクション賞および第30回講談社ノンフィクション賞を受賞。同作は「遥かなる絆」のタイトルで2009年4月からNHKの土曜ドラマで放送される。
2012年5月21日 看过
豆瓣评分偏低,再加0.5分才准确。
2012年5月21日 评论 豆瓣又一个不靠谱、不靠谱、非常不靠谱的评分 -     截至我发表这篇文章为止(2012年5月),本片的分数只有7分多,这个偏低的评分让我一度打消了观看本片的念头,好在我早已不迷信豆瓣分数,没有被吓退,决定把作品DL下来再说。事实说明,这个决定是无比正确的,否则我会再一次错过“低分佳作”。至少我可以打包票说,本片绝对值得一看,而我个人认为,它远比同分的《开拓者》、高分的《坂上之云》更值得一看。     本片基本是“中国人演的日剧”,九成以上的演员来自中国方。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貌似”讲述在华日本孤儿的故事。     关于这个话题,中日合拍过轰动一时的巨作《大地之子》,我们中国单独拍过《清凉寺钟声》,而这部《遥远的羁绊》则是由日本单独拍摄的。     可能是《大地之子》玉珠在前,使得本片让人觉得重复。从剧情的编排来看,《大地》无疑是这一题材的众多作品里最出彩的,但《羁绊》也有它的优点,对中日关系的思考进了一大步,准确地说,在这几年日本拍摄的二战片里,《羁绊》的反思比众多作品领先了好几个层次,而并不只有一点,它早已超出了简单的表现“战争很残酷”,而是深入地去描述战争带来的恩怨。     为什么我要在文章开头使用“貌似”二字。这就不得不提到本片的两条主线。一条是女主角的父亲孙玉福(过去线的主角)的生活,另一条则是女主角城户久枝(故事原作者)在华的留学时光。     日本近几年拍的二战片,很多时候在思考战争时都流于表面,有种张飞扔羽毛的感觉,比如《开拓者》一片,既不想得罪中国,也不想招惹右翼份子,只好来个折中,对日军的批评隔靴骚痒,好不至于刺激到日本右翼,另一方面也没有美化战争,不至于让“中国不高兴”。结果影片两边都想讨好,却两方都思考得不够,让人看了觉得每当主题出来时就“下面没有了”。     但《羁绊》不是这样,影片对中国的描述是客观真实的,既讲述了女主角久枝在中国时受到的各种温馨的待遇,也没有回避中国现代青年的反日情绪,中国人的这两种态度的反差之巨大,让久枝大为惊讶。而最为难得的地方,就在于影片并没有对后一种现象给予自以为是的解围,在中国同学责问日本为何不反思侵华史的时候,久枝作了一番自我解释,但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而与同学之间的矛盾,也对她在中国其他的生活无甚影响,世界本来就是那样,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正所谓本片常常出现的那句话:“车到山前必有路”。     如何反思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不幸,两国各部影片给出了不同的思维,《秋雨》重在表现中国人的宽容,《开拓者》重在表现日本平民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而《羁绊》则真正有诚意地去作一些有益的思考。     我想这与故事的两位主人公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吧,大概只有同时与两个国家结缘的人,才能有别于其他人的片面思维。     久枝在最后一集的那句“我应该如何去看待中国”,以小见大地折射出了种种是非和恩怨。     《遥远的羁绊》和《大地之子》有着相同的开头,却有不相同的过程,而结局则殊途同归。     《大地》的主角陆一心最后选择留在了中国,故事也大部分发生在中国境内。而《羁绊》的孙玉福,则选择去了日本,这个不同于前者的决定,注定了两部作品的后半部将是两个世界。     所以《羁绊》花了近一半的篇幅,去反映孙玉福(城户幹)在日本的遭遇。     但不管如何选择,维系亲情的,不止有血缘,还有养育之恩,正如俗话所说:生恩不如养恩。     爱一个人,才是最大的真情。久枝来到中国留学时,爱护她的,正是与她毫无血缘的中国姐姐、和那些中国朋友们。     是的,孙玉福想当日本人,想回到祖国,想落叶归根,可中国妈妈所在的地方,也是你的家啊。     也许孙玉福的那句话,最能代表本片的思想:     “日本是我的祖国,可中国才是我的故乡。”     历经了一系列复杂的身份认同后,回到故乡给母亲扫墓的玉福,望着牡丹江的冰河,脑海里浮现着点点滴滴。此时,久枝说了这样一段话:     “作为孙玉福的女儿,我感到很骄傲(中文),真的很骄傲(日语)。”
9分 治愈系
大鱼海棠 (2016) 豆瓣 维基数据 Bangumi IMDb TMDB
大鱼海棠
6.0 (1001 个评分) 导演: 梁旋 / 张春 演员: 季冠霖 / 苏尚卿
其它标题: 大海 / 大·海
所有活着的人类,都是海里一条巨大的鱼;出生的时候他们从海的此岸出发。他们的生命就像横越大海,有时相遇,有时分开……死的时候,他们便到了岸,各去各的世界。
四十五亿年前,这个星球上,只有一片汪洋大海,和一群古老的大鱼。在与人类世界平行的空间里,生活着一个规规矩矩、遵守秩序的族群,他们为神工作,掌管世界万物运行规律,也掌管人类的灵魂。他们的天空与人类世界的大海相连。他们既不是神,也不是人,他们是“其他人”。
十六岁生日那天,居住在“神之围楼”里的一个名叫椿(季冠霖 配音)的女孩变作一条海豚到人间巡礼,被大海中的一张网困住,一个人类男孩因为救她而落入深海死去。为了报恩,为了让人类男孩复活,她需要在自己的世界里,历经种种困难与阻碍,帮助死后男孩的灵魂——一条拇指那么大的小鱼,成长为一条比鲸更巨大的鱼并回归大海。
2010年11月14日 想看
2012年4月18日 评论 国产动画不需要你廉价的怜悯 - (开头必须着重声明一下:楼主在豆瓣上“国产动画”标签超过600、而实际观影数量远远更多、甚至在家计紧张的情况下给《十万个冷笑话》寄赞助费,也算是个忠实的国产动漫支持者了。写这篇文章,只是单纯受不了某些虚伪做作的伪国漫厨表演的爱国秀!) 有这样一群娇柔造作的家伙:他们平时根本不关心、也不怎么看国产动漫,然后一部三流的炒作商业动画上映了,他们就跳出来了,高喊“支持国产”啦、“爱国XX”啦、“不打五星就是汉奸”啦…… 因为豆瓣写影评必须打分,所以对于未上映的影片,我总会先给出善意的期望,等到看过后再来重新评分。 所以我给《大海》打五星,不是盲目的,我只是对它充满信心。(直到此时,我还未看过此片。) 偏袒自己故乡的产品,这种心态我没觉得什么不好,我也会对一部出色的国产动画给予偏袒,为它们的出彩而高兴同,但这些的前提是“作品本身已经挺不错”,是综合了各种好感于一身的结果,而不是只剩下“国产”因素。看到网上常有人拿着所谓“支持国产”就随便去给一部影片打满分,并借此煽动甚至强迫他人也这么做,我表示不能理解。 你为什么给高分?凭什么给? 为了让片子的分数显得很高?这只不过是幻象罢了,打肿脸的冒充不了胖子,鹿鹿鹿再怎么大打炫目广告再怎么被暗访再怎么1100道检查程序也只是坑害孩子的玩意,臭狗屎就是臭狗屎,它永远成不了好东西。而不知情的人士却会因为你的虚假而上当,从你的虚假中得到更大的失望。 为了让动画制作人员看到评论好思考一番?你在说科幻还是魔幻?退一万步说,就算工作人员闲得发荒,有空来豆瓣看影评,当对方看到你那些不切实际、毫无实际价值的吹嘘,能得到什么有用的意见?能对动画制作的改良起到什么作用?我觉得鼓励别人,再也没有比善意的理性更好的了,根本不必虚伪做作的阿谀奉承。 如果你只是想表达期望、精神寄托之类,那没必要用盲目打五星的形式来体现,哪怕说一句“期待”、写一篇观后感、去参加相关爱好小组、去讨论和写同人小说,这些都是实际行动上的支持,你随便打五星,并不能把作品真正的价值展现出来,这只是一种虚伪,而且只是浮于口头的虚伪。 你表面上说“支持国产动画”,整天把“支持”挂在嘴边,但言语之中却暴露出了你比任何人都鄙视国漫、更不信任国漫、更缺乏对国漫的信心,在你的意识里,你觉得一部平庸的国漫没有你偏袒打五星,它就成不了气候、无法获得表面上的“好评”,它需要你虚假的同情,才能获得同样虚假的高分。 豆瓣上有人发了个帖子,是说不给某某国产动画打五星就是不爱国的表现。既然你把问题上升到了“爱国”的高度,那么敢问,你用虚假广告骗取同胞上当,浪费同胞的时间,消耗同胞几分钟到几小时的生命,你可曾热爱同胞吗?你丫把一块过期的月饼用华丽的外壳包装起来,把它吹捧得好好的骗取一堆人去买,你丫也配谈“爱国”吗? 打击傻逼星人,是我们每个地球人民都应尽的义务,可私底下嘛,我们其实也不想对你丫上纲上线,关键、关键问题是:你——丫——犯——贱! 我不觉得偏心有什么不对,如果一部国产动画的水平只比海外动画稍差一点点,我也会给它多打一点分数,因为我内心就觉得它很不错,很为国漫的进步而开心,多打分只是我觉得快乐。一部国产动画如果让我觉得好,我就会心悦诚服地肯定它,没有任何爱国绑架的成分,没有人用“道德”来逼迫我。 只要你真心觉得好,就算你给豆瓣上著名的几大烂片打五星,也是你的权利,没人有资格指责你,何况对象是一部不算差的动画的时候,更值得你去真心喜欢它。但这个前提是:你看过它,并且真的喜欢它,而不是用所谓“爱国主义”来作道德绑架,让“爱国主义”取代制作质量和组构影片的一切因素。 是的,你不能指望一个孩子去跑马拉松。国产动画还在发展中,与“同样发展中”的外国动画相比有差距,她需要我们的宽容,但是,宽容不是溺爱、不是吹嘘、不是包庇、更不是睁眼瞎对作品的明显缺陷视而不见。 你说爱国,那么给国产作品找出缺点加以改正就不是爱国吗?制造虚假才是爱国吗? 你说鼓励,难道溺爱和吹捧就能算是所谓的鼓励吗? 你说支持国产动画有义务,是的,我当然支持!为什么不支持? 《李献计历险记》我不支持吗?《打,打个大西瓜》我不支持吗?《秦时明月》系列我不支持吗?《功夫兔》、《纳米核心》、《水脑袋》、《圈圈人》、《麦兜》、《星游记》、《微笑的鱼》、《光之塔》、《小胖妞》、《便利贴》、《馒头日记》、《茗记》、《电梯口》、《纸片战记》、《逝者如斯》、《幸福小镇》、《罗小黑战记》……难——道——我——不——支——持——吗?!!!!! 我对国产动画的支持,绝非只是挂在嘴上,绝非只是明明平时不关心、久久看一两部国漫(还是顺着时尚潮流),然后就盲目给个五星敷衍。 在平时,我就很主动地去搜寻出色的国产动画,使用的方法再简单不过,无非就是百度搜索土豆视频电驴迅雷之类,就算在豆瓣上你在“分类”里,输入关键词“中国,动画”,然后来个评分排序,也照样能轻易找到一大堆好作品,这些都并不难,无需多大“天才”。 常有人说国产没有优秀动画,那只是你井底之蛙。 常有人说国产好片难找,那只是你搜索能力低下。 当然,以上这些人只能说懒,我并不反感他们,甚至理解。但对于上文提到的那些盲目打分的人,我怎么也无法理解。 近些年来,《功夫兔》、无数民间动漫、以及无数毕业季作品说明了一个事实:国产动画的希望在民间,而不在官方! 我为什么不喜欢《魁跋》?原因再简单不过,它华而不实,没有创新,画面看上去漂亮,分镜却无比拙劣……但这些都只是我的个人审美,我就是打从内心觉得它不好看,与爱国不爱国完全无关。我尊重每一个认为《魁跋》符合自己口味的人。你喜欢《魁跋》的话,那么请你真心喜欢,而不是法西斯式的“强制喜欢”。 一部动画片的好坏,不能只看画面,分镜、演出、配音也很重要,而最最重要的,就是一部作品的真正核心——剧本(故事)。 和《魁跋》同一班底、同一导演的《小明和王猫》,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好动画,虽然这部作品在各方面都很粗糙,尤其画面质量很“糟”,看起来什么地方都不如《魁跋》,可它有一点胜过了,那就是剧本!所以,我给《小明和王猫》打了五星——真心的五星。 只要一个故事讲得好,不用你拿什么爱国来强迫,我自己先就拜倒在它的魅力前。故事才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其他的都只是点缀,就算数十年前的《罗马假日》,至今依然闪烁着光芒。 很多日本动画,其实都是我国加工的,我国的在技术方面并没有差劲那么不堪的程度,电视上大多糟糕透顶的国漫画质不算太差,但都败在剧本上,再也没有比不重视剧本更能伤仲永、毁掉一个人的创意、把一个人的才华扼杀在萌牙中了! 某些人,平时不怎么关注国产动漫里的优秀佳作,只等顺应广告潮流,指着一部名气较大但各方面都很糟糕很三流、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是我国同期最该被称赞的作品,说它是“国产动画的希望!”,然后硬逼别人必须跟着说它好。再也没有比这种人更亵渎国产动漫的了。 请收起你的虚伪和盲目、你的不切实际、你的鹿鹿鹿式宣传,国产动漫需要你的支持和关心(实际行动的关注),但不需要你廉价的怜悯。 (注:这篇文章其实是我几年前写的,部分观点现在看来颇为偏激,不过我就不作修改了,毕竟那也是自己曾经的真实想法。)
星际牛仔:天国之门 (2001)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Bangumi TMDB
カウボーイビバップ 天国の扉
8.8 (446 个评分) 导演: 渡边信一郎 演员: 山寺宏一 / 石冢运升
其它标题: カウボーイビバップ 天国の扉 / 赏金猎人:天国之扉
2071年的万圣节前夕,火星上的大城市突然发生了令人惊叹的犯罪。高速公路上一辆油罐车爆炸了。事故发生现场的人们因不明原因病倒,死伤人数超过400人。这样大规模的杀人事件,似乎是不明来源的生物武器所为。为此,火星政府发布了3亿圆的赏金悬赏恐怖分子。目击事件的faye单独行动妄图独占赏金,艾德使用黑客技术找到线索,与Bebop号上的大家一起行动。四人一狗组合再次出动,但他们不知道,这3亿元的代价,是对抗前所未有的强大犯罪者。
2012年4月12日 看过
比《虹猫蓝兔七侠传》更暴力的作品之剧场版……
2012年4月12日 评论 个人眼中的《攻壳》、《EVA》、《CB》 - (首先,请题目提到的这三部作品的狂热粉,马上点击右上角的X离开本页,以免下边部分字句可能造成你的不快。) 前阵子豆瓣上举行某个线上活动的时候,看过某张上传图片里的女孩很眼熟,一时想不起是谁,就问了下楼主,待到对方回答是《赏金猎人》的时候,我猛然想起:这不是我曾经很喜欢的艾德吗? 时间太久了,以致于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像极了艾德那个连生了个儿子还是女儿都搞不清的爸爸、还是变得只会下棋的老爷爷…… 可是一经提起,脑海里的点点滴滴回忆马上就浮现了出来。也许遗忘不代表自己不再喜欢了,只不过就像把珍藏的相册放在某个地方,等多年后再打开时,就会体会到另一层感动。 所以我觉得自己更像菲那样录了个影像,等到忘却时借着它重新唤起记忆。 《攻壳机动队》(简称《攻壳》)、《新世纪福音战士》(简《EVA》)、《赏金猎人》(简《CB》)可谓90年代后期日本动画三巨头,当时别说日本,即便在中国,这三部动画也是火到了极点,各本动漫杂志一翻开就有大堆介绍,气氛搞得谁没看过这三作就是落伍跟不上时代之类,人气投票方面一下子碇真治一下子史派克,女主角中凌波零、明日香、素子、菲占去了大堆版面,那会儿如不是《魔卡少女樱》、《龙珠》、《圣斗士》这些超级大牌之类,还真拿不出什么能够与之抗衡。 不过我个人却从来没有对这三作爱得死去活来,我那种不喜欢随波逐流的个性从小时候就已经形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前几年日本漫迷评选的200佳动画中,《星空清理者》意外地成为一匹大黑马,最终人气排名中力压《EVA》和《CB》排到了第二位,仅次于榜首的《攻壳》。 抛开《星空》不谈,重点来说说其他三作。 这是三部完全不同的作品,但却有着共通点,比如它们都有科幻色彩,但不完全科幻,也包含着哲学。作品风格都很另类,无论写实派的《攻壳》、“印象派”式的《EVA》、还是美式风味的《CB》,都有别于主流日本动漫。 当然,要说更大的共同点,那就是三部片都是面向成年人的(也就是儿童不宜……)。 《攻壳》没有机会在中国大陆正式公映,这点已经不用多说。 《EVA》曾以《天鹰战士》之名在我国播放过,当时把不少老FANS气昏过,被和谐了很多内容不说,台词也被大幅度篡改,最后变成了少年热血偶像剧,而中文主题曲更是雷死千万人……事实上,《EVA》被我国译制过两次,对于倒霉的大多数人,当时看到的都是第二版配音。第一版不算糟,开头几集配音员发挥得不太好,后边又偶尔将飞鸟(明日香)的姓氏“总流”误念成“总统”(不少漫迷念成了“物流”),但经过几集配音进入状态时,倒也挺不错的,特别是给主角碇信志(真治)配音的刘艺老师,她的发挥简直比绪方惠美还要出色,当年《魔神英雄传》的瓦塔诺就是她配音的。因为第一版相对尊重原作,所以被检查部门KO掉了,勒令重译,这才有了悲剧的第二版(刘艺没有参与过第二版的配音,主演换成了刘莉老师,她曾在《逮捕令》中有着极其出色的演出,但本片发挥不在状态)。 《CB》的剧场版《天国之扉》曾被CCTV-6引进过,但下场同样很悲剧。因为首播时收视率不错,央视后来又重播了一遍,但很快就收到大堆观众的抗议信,当中除了家长,也有学生,大体是指责本片“身为动画”,却出现了幼儿不宜的情节,血腥、暴力、恐怖的程度超过了《虹猫蓝兔七侠传》(我知道你肚子很疼了……),各种批评慷慨激昂、义愤填膺,吓得央视从此把本片给冷藏了……(网上有个“先科国语版”的配音很烂,并不是央视的版本。) 三部作品的导演,分明是押井守、庵野秀明、渡边信一郎。 押井喜欢装逼,并创造了“押井式装逼法”,漫迷一般都将他戏称为鸭子;庵野被人称为痞子庵,丫也喜欢装逼,而且逼法与押井大不相同,鸭子是国际式的,痞子是世界式的,但都离不了一装掀起千层逼的特点。渡边相对没那么装逼,只在《天国之门》中庄子过一回,但可能跟好基友河半仙(河森正治)混久了,他也变得有些神棍,各种牛X的神算大师活跃在他的作品当中,而《超时空要塞PLUS》亦继承了河半仙的伟大理念,所以我们就不妨称他渡神算好了。 在这三位导演中,痞子庵只是个死宅,他很有才华,但并非像许多装逼犯吹捧的那样拥有高深奥的哲学思想;鸭子经常试图放眼全世界,但其实很小家子气,而比他更小器的是神山健治。 鸭子是故弄玄虚,痞子是装模作样,渡边神算才是三人中的大气者,他无需把世界观设定得多庞大,但却能以小见大,按渡边自己的话来说:“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太大区别的,要创作一些能够触及人类最根本的作品”,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才算得上大视野。 老舍说的好,不是在稿纸上写着“伟大”二字就意味着作品很伟大。所以不是把故事舞台设定为“国际”、“世界”、“宇宙”,就意味着你的视线很广阔。 三部作品中,我最先接触的是《EVA》,初看时最喜欢的也是这一部,那会儿也跟着热过一下。不过时间久了以后,再次重温本片时,却觉得挺乏味的。可以肯定地说,能够让我反复观看不觉厌倦的片子很多,但《EVA》并不在其中。 《EVA》和《攻壳》的共同之处就是,主题思想很容易被漫迷无限度拔高,什么深奥了、什么不可逾越的大哲学思想了、什么智商不高的人看不懂了……如果你经常逛这两部片的相关论坛,一定就能看到这类无病呻吟。 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死与新生》,这部基本没有剧情、只是胡乱拼凑的总集,却让很多人“看出了‘门道’”,豆瓣上此片的分数很高、B光四射…… 关于《EVA》有个很冷很冷的真实冷笑话,就是明日香和凌波零在画面中长时期一动不动的场景,一直被漫迷们津津乐道,评论为意味深远的长镜头,可后来痞子却说了实话,其实是他们经费不够了,所以只能拖延画面的播放时间以配合每集25分钟的片长…… 我说这些,并非在叙述我已经讨厌了《EVA》,并非如此,以上字段无褒贬之意,事实上我对《EVA》新剧场版的上映还是颇有兴趣,应该会追到最后一部。我只是颇看不惯部分EVA厨的自以为是和娇柔造作,一副看过《EVA》就觉得自己得道成仙的嘴脸,其实际举动却只是个传销组织小卒、奥姆真理教的信徒罢。 你说《EVA》深奥,那它深奥在哪里?它带来了什么思想?它改变了普通民众哪些地方?是不是不看、不喜欢、不理解《EVA》就意味着无知浅薄? 我认为一部影片可以是与众不同、可以有非主流的独特见解、甚至可以是孤独的,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抒发自己的见解上,导演与观众之间(在某方面)有见识高低之分,但不存在谁凌驾于谁,如果不是这样,那这就是一种影片邪教而已,我看不出《EVA》迷和《攻壳》迷对“非我族”的鄙视,与奥理真姆教、纳粹党的信徒有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都自认信了某种学说就高人一等罢,但其实草包再怎么装逼,也只是草包,就算一个平庸的教师,也能搞微型法西斯组织(见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浪潮》),就算一个寂寞蛋疼男,也可以有大堆盲目的信徒(如法螺功)。 我承认,人都有偏执心,人一旦爱上某样东西,就容不下异见,这种心态我也有,比如我喜欢《奇诺之旅》到了颇为疯狂的地步,基本上有谁在我面前故意攻击这部作品的话就会被我列入黑名单中,这是我的偏激面,可对一部作品,你不喜欢是你的自由,我不因此认为你没品味、没智商、没见识、智慧不高,这只不过是志趣不同罢。 影视终究是娱乐,它可以具有深刻的思想、引发人的思考,你狂热膜拜一部作品并没有任何过错,但不应该搞得像中世纪的教会一样。 再来说《攻壳》。本系列的初作,是押井守1995年执导的同名剧场版,与《EVA》同一年诞生,后来被重编为3D版(其中傀儡师改了配音)。我以前曾在豆瓣上发表过一篇影评,是说我看了两遍后依然不太喜欢这部剧场版。如今,我有了一点改观,原因嘛,正如唐伯虎点秋香,何解?就是秋香到底漂不漂亮,只要在大街上喊一声“美女”,然后就明白了。经过《无罪》之后,我终于明白前作其实很不错,于是心平气和地重看了第一部。 就如以前那篇文章所说的,我也不想全盘否定《攻壳》剧场版,至少在场景布置上,这两作华丽得无可挑剔,颇具有观赏性。所以剧场版并没有给我造成反感,倒是TV版,说真的,有些不爽。TV版将神山健治提升为导演,鸭子则负责幕后(第2季还协助了故事创作)。 《攻壳》TV版对中国的描述一直不太友好,第1季的“冲绳真相”,是指中国曾向日本投放核弹(囧);第2季则干脆来个口头挖苦,某老头说连难民都不包容的国家(中国),没资格说三道四(其实我满同意这话的,想想福岛核泄后的那些灾民吧,被同胞排挤了,多可怜呐……)。 我并不认为《攻壳》反华,无论鸭子还是神山都没有反华的意思,可热讽没有,冷嘲不能说没有。 是的,编导很公平,在讽刺中国政府的时候,并没有美化日本,恰恰相反,片中被批判的最厉害的,正是日本政府,但问题是视角选取不同,编导批判日本政府的前提,是建立在歌颂日方高尚小人物的基础上,是一种相对全景化的视角。而对中国的批评则要片面很多,剧中除了那个台湾少年勉强比较有形象,基本就无他,中国元素一直扮演着被讽刺的角色。 鸭子恶搞中国人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早在《机动警察》时代已有之,某集的某小明星登场时,企图绑架明星的正是两个中国绑匪,形象巨猥琐。漫画原作虽然也有中国反派,但作者结城正美只是以一种中立化的视角去描述,无所谓丑化,而应为中国人的大反派内海(王理查)则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小说版有提及内海是香港人)。 我绝不认为在外国影视里中国人不能当反派,问题只在于你怎么处理,如《无皇刃谭》虽然中国人在片中充当反角,但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导演很认真地去塑造故事里的中国反派,给予他们情感和心理上的描写(而不是像《攻壳》那样一味讽刺),人物形象倒也活灵活现,完全不输给主角一方。 所以鸭子的用心多少有些不良。不过我们也得客观地看到另一点,鸭子的作品中也常常能看到中国文化,《机动警察》中就有一家中国餐馆“上海亭”,经常活跃在剧情中,特车二科的成员很喜欢中华美食(漫画原作亦有涉及),女主角之一的熊耳武绪曾在香港接受警务培训,而《攻壳》的两部剧场版也有大量唯美的中式场景(其中第2部剧场版《无罪》还有粤语配音)。 我想鸭子对中国的看法,应该是文化上敬重、政治上鄙视之。 《攻壳》让我不怎么中意的地方,其实不能完全归于编导对中国的态度,更主要的是在于编导老是要呈现出一种“教育别人”的姿态,总是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势去讲述故事,你说它主题高思想深奥,可我觉得缺乏亲近感。 如果说《EVA》和《CB》只是导演在展开天马行空的想像,那么《攻壳》则可以称为YY了。 两部TV版曾被重编成各160分钟的OVA《笑面男》和《个别的11人》,删减了无关篇章、次要剧情、讽刺中国政府的内容,出彩的剪辑手法达到了精简的目的(个人觉得后者的剪辑更好)。 (PS:异域11番小队版的翻译很糟,《笑面男》推荐射手网“漫游字幕组”的字幕,而《个别的11人》则强烈推荐射手网“CHD联盟”国庆节做的字幕,附有大量对剧情有用的注释。) 比较一下TV和OVA,应该说OVA的故事一气呵成,不像TV那么拖沓,这是OVA的优点。但是TV版的那些繁琐的副线篇章,有利于次要角色的人物塑造,这些角色在OVA中都形象不太突出(包括主角级的课长,他在TV版中的人格魅力到了OVA时被大幅度削弱)。 《攻壳》那部《SSS》3D剧场版,我希望能熬到世界末日前看到……(Ps:写本文时,2012年还未结束……) 最后来说《CB》。渡边不太装,我对《CB》也不反感。渡边的动画作品往往不急着进入节奏,先花几集的篇幅,慢慢让观众对他的风格有所了解,然后才一步步地加深主题。他的作品你得熬过几集后才能发现它的优点,不少人就是看了一两集后就弃了,从而错过了作品的精髓。 渡边的另一部作品《超时空要塞PLUS》同样具有这一特点,这部动画最初以4集OVA的形式发售,后来重编成剧场版上映。剧场版并非简单地将4集拼凑起来,因为替换、增删了不少画面,而且部分镜头的播放顺序与原来不同,所以有些情节的含义已经与OVA不一样了(个人觉得剧场版的剪辑更为出彩)。看过OVA的人士不可错过这部电影。  然而我觉得渡边近年来朝反方向走了,反正我就不喜欢他的《东京残响》,好做作。 相比神山健治借着《攻壳》对中国冷嘲暗贬,渡神算和他的好基友河半仙对中国元素更具有善意一些,在《CB》这部以美式风格和配乐为主题的作品里,却也处处伴随着中国元素,剧中大半篇章可以看到汉字,史派克使用的功夫是李小龙的截拳道(剧中还引用了李小龙对功夫与水的看法),史派克的恩人是赤龙会的毛严来(其实“严”应该译作“恩”……-_-b|||),小狗Ein初次登场时曾有某位牛逼中国神算跟着亮相,第21集的主角是风水少女包梅花,剧场版《天国之门》引用了《庄周梦蝶》的故事,此外你在剧中还会常常看到雷人的中文报名…… 如果要拿一个历史人物来形容《CB》的话,那这个人一定就是李小龙,他是武术家,也是哲学家,他生在西方,祖籍在东方,但他并非纯粹的东方人或西方人,各种文明的摩擦在他一人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任何国家的人都可以为李小龙而骄傲……这不正是渡边的理想吗? 渡边的作品非常注重人物刻画,科幻设定往往只是作为辅助存在,像《CB》的背景即便换成旧时代的牛仔故事,照样可以成立,人物第一,背景第二,这点与高山文彦的理念颇为相近。 渡边与河半仙有着一个极其相似的地方,就是看问题时的眼光是世界视角的。在审视世界与人的关系时,痞子庵是站在高处俯视,鸭子是立在地上仰视,而渡边而是走在人群中平视。这正是为什么三人当中,我对渡边最有好感的原因之一。 另外对《CB》允许我在剧情以外的地方小小埋怨一下。初观本片时,作为一个爱猫一族,结局阶段史派克那句“我讨厌猫”实在让我有够纠结,以致于几分钟后他点挂时我也没有回过神来,画面拉远,故事就这么结束了。 最后这个画面像极了电影版《人证》的结尾(当年有不少电影都有这一风格的结尾),后来才知渡边确实看过松田优作的影片,史派克的造型就参考了松田的风格。 综合来说,《CB》是三部作品中相对给我最多良好印象的一作,所以我对渡边的批评相对客气一些(然而《东京残响》降低了我对他的印象……),《CB》片中充满了各样的美式配乐,这点让我倍觉新颖,虽然日漫中经常会夹杂着美式歌曲,但像本片这样成为绝对主导的并不多见。当中有一歌曲还被《李献计历险记》所引用。  当然,我对三部作品都谈不上讨厌,《EVA》和《攻壳》还有渡边的后续作品我一直在追,你可以把本文看成我在宣泄自己对三者的偏见。 神山只是属于日本,鸭子则高于日本,痞子庵属于国际,而渡边神算才是属于世界。
8分 动画
恩斯特·台尔曼——阶级的领袖 (1955) 豆瓣
Ernst Thälmann - Führer seiner Klasse
导演: 库尔特·梅切格 演员: Günther Simon / Hans-Peter Minetti
其它标题: Ernst Thälmann - Führer seiner Klasse / Ernst Thaelmann
1955年前民主德国历史巨片,场面宏伟,根据作家布列德尔同名小说改编,著名导演古尔特·梅切克执导。本片生动地表现了德国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台尔曼的革命斗争和生活,主演根塞·西蒙于1956年的第9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男主角奖。
2012年4月4日 看过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5369610/
2012年4月1日 评论 红色德意志——日尔曼的共产主义 -     最近看了这部东德出产的红色经典,讲述德国共产党革命先驱台尔曼的一生。影片的场面非常宏大,那年头社会主义阵营拍片就是不差钱,为了弘扬革命先辈什么都可以下血本,放在今天的德国,恐怕很难再拍出如此大场面的作品了。     在故事方面,《台尔曼传》怎么说呢,就是会议一个接一个,也就是“最会议”啦,有事,开会,没事,更要开会,有麻烦,开会,没麻烦,开会制造麻烦……     剧情的进展呢,大家都知道,无论哪个国度,红色主旋律拍来拍去都一个样,思维超一致,人物塑造来来回回那几个品种,台词以口号性的居多,故事模式都千篇一律……     本片基本上就是一群伟光正星人大战反动派星人,他们就像奥特曼和大怪兽那样,没事跑来地球上打打架。     片中对反动派星人艾伯特的描述很不公道。艾伯特应该说是个有大功和大过的人物,他的政府对魏玛共和国的建设功绩不能忽略掉,而魏玛后期的高失业率,有一部分原因是受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拖累,不能一味凭此就把魏玛政府的成就给抹杀了。当时就算是美国也在经济危机中混得不太好,后来是到了罗斯福新政才挺了过来。     确实魏玛政权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缺陷和腐败面太多了,但魏玛还是有本钱去藐视东德的,光拿电影艺术来说,魏玛十来年间创造的辉煌,就足以让四十年的东德黯然无色。     德国是共产主义的发源地,其导师就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了,在此不必复述。     关于马克思,有几件事很有趣。一是马克思曾多次强调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二是虽然马克思并没有在图书馆里十年如一日地踩出脚印,但由于大多数中国人都迷信这一传说,以致于该图书馆曾设立特别展览席,专门收取中国游客的参观费用;三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国度享有相当程度的正面评价,他曾入选“德国十大伟人”的榜单中,曾被英国BBC评选为“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澳大利亚哲学家彼得·辛格甚至认为马克思的影响可比两大先贤耶稣基督和穆罕默德(漏掉了释迦牟尼……)。     无论对马克思有什么样的评价,没人可以否认掉他的影响力,若要评选对世界影响最深的十个人,马克思无疑会名列其中。马克思的思想产物实在太多,德国共产党只是冰山一角。     提到德共,大家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国会纵火案,该事件象征着二战前德国民主时代的终结、独裁专制的兴起。     从一战到二战期间,德共最耀眼的巨星,无疑是台尔曼,他被东德极力渲染成革命导师,与1919年被艾伯特政权杀害的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齐名。     事实上台尔曼的真实经历远比影片更为传奇,尤其在影片没有提及的1924-1929年这段期间(上集结束于1923年,下集直接从1930年开始),更是屡屡有精彩的出演。     1926年,英国煤矿工人举行了罢工,台尔曼的家乡汉堡是煤炭输出港口,可以趁此机会从中获利,但台尔曼请求家乡的工人参与罢工,支援英国工人的抗议行动(这是典型的左翼观念,敌人在于“阶级”而不是“种族”)。     台尔曼很关注旅居德国的中国共产主义者,1925年6月21日,他在汉堡的一次集会上演讲时,手拉着一名中国工人。     1927年4月,台尔曼在柏林发表声明支持中国的革命,在场的中共党员将两面旗帜献给了他。同年3月,台尔曼在参与游行时被人刺伤……     可惜的是,电影中并没有以上这几段精彩情节,只有大堆口号性的台词。     台尔曼于二战时期被纳粹党逮捕,入狱后曾有许多国际友人给他写信,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评价他是无畏的反战勇士。巧合的是,这两人于同一年去世。     1919年遇害的德国共产主义者罗莎·卢森堡,她生前对台尔曼没有什么好评价,主要是因为台尔曼亲苏,但客观地说,俄国十月革命才过去了一年多,台尔曼的做法也不能说完全是错的。而且台尔曼的活跃舞台是在1920年之后,所以不能拿此前去世的罗莎的评价来一概而论。     台尔曼当然也有过失之处,一般认为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共产党过度排挤政敌社会民主党的策略,是日后纳粹党得以在夹缝中脱颖而出的因素之一,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两点事实,首先政治排挤是双向的,社会民主党也在排挤共产党,而且社民党是执政党(有趣的是,我们中国大陆却认为是德共对社民排挤不够,才导致纳粹上台);其次纳粹的上台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魏玛政府的腐败面和法律漏洞,不能光怪共产党;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纳粹在魏玛时期,是个合法的、正当的、受到魏玛共和国保护的竞选党派,不管你对纳粹党有什么样的评价,你都得看到,魏玛当局允许该党存在,既然它是合法的,那么德共、社民、纳粹之间的斗争就只是纯粹的政治席位竞争,是互相约束的三角逐鹿,纳粹后来的所作所为,与竞选时的社会定位要区分来看。     台尔曼并非像克拉拉·蔡特金和罗莎·卢森堡评论的那样毫无优点,在他领导下的共产党曾风光一时,1933年纳粹上台后,共产党依然是国会第二大党,占有17%的席位,这妨碍了纳粹搞独裁。     为了铲除德共,纳粹终于等到了时机,这就是国会纵火案。为什么要强调“等到了”,因为纵火案的主谋无论说是纳粹,还是德共,都缺乏说服力(弗朗兹·哈尔德说戈林曾亲口承认过,但这是孤证,不能迷信),最可信的说法,应该是纵火案为案犯卢贝个人所为,但纳粹趁机把事无限度放大、滥用职权对德共上纲上线。     不管国会纵火案的真相如何,纳粹打算用这个事件来排挤德共,这点是勿庸质疑的,经过这次打击,德共终于垮了。     国会纵火案与台尔曼日后的命运有着深切的联系,由于被冤枉放火的季米特洛夫被法官判无罪释放,希特勒很是恼火,很快组建了“人民法院”,该庭炮制了诸多冤枉,并处死了“白玫瑰”索菲·朔尔(《帝国的毁灭》片尾年老的荣格提到的那个女孩)。     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的精彩自辩大家都知道了,为了不使重要的政治犯在法庭上“给政府添麻烦”,纳粹政权在搜捕台尔曼后,并没有把他送上被告席,而是直接送进大牢里,并于1944年8月18日将其杀害。     台尔曼很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一段著名的话: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渡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之时,他就能够说:我所有的生命和一切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事实上,这段内容后边还有一句话,是常被人忽略掉的:“因此,人必须赶紧生活,因为不幸的疾病或什么悲惨的意外随时都可以让生命突然结束”。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一旦结束,就什么都没有了,所谓的“意义”对死去的人是没有意义的,只对活着的人有意义,所谓的葬礼并非在安慰死去的人,而是在安慰还活着的人。     德共二战期间在反纳粹上可谓非常卖力,偷情报、插卧底、搞无间道、东欧反攻……基本上什么事都干过了(据说原子弹外泄也有德共的一部分功劳),苏联曾“诚恳”地说,德共的帮忙让他们少损失了至少几百万人(不过从事实看来,也许不止……)。     我们还不能忘了另一个重要的共产党员,他就是间谍佐尔格。提到苏德大战时,就无法忽略掉这个充满传奇色彩又饱受争议的人物。     佐尔格的间谍生涯和功过是非,不是一篇文章就能概括的,所以本文不作过多讨论,就来谈谈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做过的一件事:与英勇地救助20万中国难民的安全区主席拉贝的接触。     在《拉贝日记》(史书)中,并没有详细描述到拉贝和佐尔格的关系,但事实上,拉贝曾冒险拍下日军斩杀中国难民的照片,并秘密联系佐尔格,让其带到国外(一个纳粹党员和一个共产党员如此相互信任,很有意思的场景。另外拉贝和犹太外交官罗森博士关系很不错)。     同名电影《拉贝日记》、及《南京1937》、《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相关作品都没有提及到以上这个事件,《南京》和《金陵》还不同程度地对安全区进行挖苦和贬低,轻描淡写地抹杀拉贝等人的贡献(至于大屠杀幸存者对拉贝的评价,见我在豆瓣上的文章《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心中的拉贝》: http://book.douban.com/review/2037972/ )。     佐尔格的故事曾被拍摄成电影《间谍佐尔格》,影片格调非常冷静客观,但个人不太喜欢这部作品,略显沉闷。(PS:凭借《窃听风暴》红遍全球的乌尔里希·穆赫在片中出演主要人物)     二战结束后,德国一分为二,苏占区的德国共产党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合并组成“德国统一社会党”,不过与其说是“合并”,不如说是德共“吞并”社民党,社会统一党此后的性质是百分百的德共延续,而东德的影视作品往往有尊德共抑社民的特点。     东德坏的一面,我们不必再多说了,德国人民练就的那几下翻墙技术可不是盖的,只有伟大的某天国人才有资格与其相较一下。     所以呢,我们就来说说东德“好”的一面,首先就是国民生产的成就,尽管有争议(如物价失衡之类),但东德的经济确实在社会主义国度里一枝独秀,甚至一度超越了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     我国的某位同志去东德访问的时候,看到当地的先进,忍不住称赞:“共产主义在哪里?就在这里。”当时东德的发展在这话中可窥见一斑。不过这位同志后来却倒了霉,他说的这番话也成了衰整他的理由之一。     东德人民拥有崇高的革命情操,西德人民也没闲着,红色萌芽照样在这个资本主义国度开花,种子究竟何时埋下的,我们无法全部了解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越战是德国左翼势力抬头的契机。     我曾在《再谈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反思问题》(《施佩尔和希特勒》影评)和《再思考纳粹上台的“过程”》(《三个阿道夫》书评)中提过一个观点:德国(西德)并非一开始就反思历史,日本也并非一开始就“向右靠”,这两国一开始的表现与今日截然相反。     德国开始反思二战历史,是从50年代末开始,当时美军入侵越南,引起了西方反战人士的不满,此时德国新生一代的青年,成长于二战之后,没有历史包袱之类,所以他们很快就站到了左翼的队伍里头。     当然,很多契机都是一把双刃剑,所谓万恶淫为首,左翼的崛起,也伴随着“极左”极端份子的到来,这就是德国赤军,以红军旅为代表的恐怖组织曾闹得整个欧洲鸡犬不宁,在巴德尔和迈因霍夫的领导下,赤军用一次次骇人听闻的恐怖袭击,响应着五星战世诀第五式,据说慕尼黑惨案都有赤军在搞鬼。     关于西德极左的内容,这里就不再多介绍了,具体请喂鸡,或者阅读一下《“红军旅”:那个时代不需要的革命》。在此顺道推荐小黎的文章:《以革命的名义》(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920314/ )。     尽管德国赤军已经退出了历史的主要舞台,但极左势力并没有消亡,就在前几年,德国发生了一件很雷很囧的事,五一劳动节期间的汉堡市,传说中凶猛的新纳粹(超过一千人)上街游行时,不巧碰到了极左份子,结果爆发了口水战不说,最后还动起了手脚,一番较量下来,新纳粹狼狈而逃,最后夸张到了警察也不得不出手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所以说,虽然德国极左的名声颇为恶名昭著,但他们无疑是新纳粹的最大克星……     不管你对德国左翼持什么样的看法,我始终认为,多元化的国家,才是正常的国家。德国如果只剩下右翼,就会变成纳粹;只剩下左翼,就会变成东德。只有两者共存,并且还有更多的价值观呈现在社会上,才能作为一个了不起的国度存在下去。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德国左翼的表现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尤为让人期待。     总的来说,冷战时期的几十年间,德国人民的共产,主要呈现为“东德共,西德产”的局面。
7分 德国
大闹天宫 (2012) 豆瓣
7.4 (31 个评分) 导演: 万籁鸣 / 唐澄 演员: 李扬 / 陈凯歌
其它标题: The Monkey King
在遥远的东方傲来国,一枚承受了日精月华的石头突然炸裂,从里面蹦出了一只石猴(李扬 饰)。石猴在附近的花果山占山为王,逍遥自在,好不快活。只可惜他虽天赋神力,却没有一件得心应手的兵器。在老猴的建议下,美猴王入龙宫,强从东海龙王(陈凯歌 饰)那里讨来定海神针金箍棒。龙王一纸诉状告到天庭,玉帝(陈道明 饰)接受太白金星(张国立 饰)的建议,先后将美猴王骗到天宫作弼马温、管理蟠桃园。发觉被骗的美猴王怒砸马栏、破坏蟠桃宴,返回花果山自命齐天大圣。由此和十万天兵天将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大战……
本片根据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改编,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典名作的重新修复的版本。
2012年2月2日 评论 我对3D版《大闹天宫》的厌恶 -     从来没有想到,让我百看不厌、心目中的国产动画巅峰《大闹天宫》,也会有让我看得如此痛苦的时候。豆瓣上原版的分数高达惊人的9.2分,而3D新版则只有可怜巴巴的6.5分,看来对3D版痛恨之极的人远远不止我一个,特别作为原版的忠实粉丝,很难不对这部蹩脚的改版感到失望。     事实上,这个所谓的3D版,并没有多少真正3D化的地方,画面质量不见得比原版提高,冲着这点噱头而来的原版粉丝,请压抑住你的好奇心,别让你的心爱之作在你心中留下污点。     自从新世纪来,上美就一直在疯狂,毁人不倦的程度令人发指,在用各种拙劣的手段毁掉了多部80后的儿时经典(如《葫芦兄弟》和《黑猫警长》)之后,这次终于将魔爪伸向了我最爱的《大闹天宫》。     豆瓣上有个SB说不给3D版打高分就是对老艺术家们的不敬,且不说这种观念是否太法西斯了,就说这话本身,我看应该反过来,对本片歌功颂德的恐怕才是对老艺术家、对万籁鸣、对上译配音班底……的极大不敬。当然,我不反对别人喜欢这片儿,你喜欢烂番薯是你的事,可我讨厌烂番薯是我的事,任何言论都改变不了我对3D版的鄙视。     《大闹天宫》的原版总片长是114分钟,因为其中20多分钟的版权在法国那边,所以我国当年推出的“40周年纪念版”只有90分钟左右,而法国发行的修复版才是完整的(而且因为经过修复,画面比中国版更为精美)。     3D版差不多就是在40周年纪念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但有引用到部分法国版的内容。     导致3D版失败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配音班底“功不可没”。3D版并没有延用原来的上译版配音,而是启用了另一班所谓的“明星”,都是些非专业的配音员,如什么陈凯歌、冯小刚、张国立、刘烨、何炅、周立波之流都来凑热闹。     幸好,给主角配音的是李扬,如果没有他,这片的配音将一无是处,可换个说法,除了李扬,配角的配音都不堪入耳。     原版给孙悟空配音的是邱岳峰,李扬的声音本来就和他有几分相似,他对六小龄童的意义,就好比石斑鱼对星爷的意义一样,所以邱岳峰去世后,他无疑成了诠释孙悟空的最佳人选。事实上李扬就曾在《大闹天宫》的续作《金猴降妖》中扮演过孙悟空。     但总的来说,李扬独木难撑3D版糟糕的配音。     除了配音,配乐也大幅度更换了,但新的乐曲就那么好吗?至少有两段情节的配乐,3D版败笔连连,完全不如原版。     第1段是在孙悟空第一次打退天兵之后,紧接着出现玉帝面前有几个舞女在跳舞的画面,原版这处地方的配乐同步率极高,让人赏心悦目,而3D版的配乐乏善可陈。     第2段就是孙悟空大战杨戬的那段,原版这里的配乐振奋人心,配合着两人的打斗,同样有很高的同步率,可3D版却搞得不伦不类,舞台剧不像舞台剧。     当然让人不满之处不止以上这些,比如某些画面取舍不当,失去了原版的神韵。     水墨动画本身就是以唯美而著名,也是国产动画少有的骄傲,尽管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可我们没有理由不以它为荣,更没有理由抹杀它们的价值对其胡编乱改,想想好莱坞为了保护某些经典黑白电影,还严令禁止技术人员把它们染成彩色的呢。     原版《大闹天宫》虽然是60年代的作品,可它哪一点比数十年后的美国动画逊色了?拍3D版是为了和外国人争版权?你丫少拿“民族大义”这种右翼份子的观念来作为践踏文化的借口!     我对3D版的反感实在太多,想要让我重看这个版本,除非有人用上译音轨合成,替换掉新版配音,这样也许我还会考虑一下。     3D版唯一比原版出色的地方只有音效,但这是时代技术的进步,3D版只是受其惠,没什么了不起的(你总不能要求秦朝的人开摩托吧),它与原版那种超越时代的气魄相比,完全不值一谈。     支持国产货?支持你个头!好作品当然要支持,像《李献计》、《小胖妞》、《水脑袋》、《星游记》……只要有优点,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可动画界的鹿鹿鹿你也支持?SB啊你丫! ============================== ●李扬曾经在酒醉时看到一名陌生女子边和男友通话边哭泣,就上去夺过电话冲着男子喊“我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岂料对方回他一句“妖猴!你能飞出我的五指山吗?”李扬吓得慌忙挂了电话 ●刘烨曾经在酒醉时看到一名陌生女子边和男友通话边哭泣,就上去夺过电话冲着男子喊“我是托塔李天王!”岂料对方回他一句“爹爹,我不连累你!!”刘烨吓得慌忙挂了电话 ●何炅曾经在酒醉时看到一名陌生女子边和男友通话边哭泣,就上去夺过电话冲着男子喊“我是哪吒!”岂料对方回他一句“还我儿子!!!!”何炅吓得慌忙挂了电话 ●陈道明曾经在酒醉时看到一名陌生女子边和男友通话边哭泣,就上去夺过电话冲着男子喊“我是玉皇大帝!”岂料对方回他一句“大王,傻不傻!”陈道明吓得慌忙挂了电话 ●冯小刚曾经在酒醉时看到一名陌生女子边和男友通话边哭泣,就上去夺过电话冲着男子喊“我是太上老君!”岂料对方回他一句“葛爷被我抱走啦!”冯小刚吓得慌忙挂了电话 ●张国立曾经在酒醉时看到一名陌生女子边和男友通话边哭泣,就上去夺过电话冲着男子喊“我是太白金星!”岂料对方回他一句“这么多人中,宝岛还是归你管最好啊。”张国立吓得慌忙挂了电话 ●姚晨曾经在酒醉时看到一名陌生女子边和男友通话边哭泣,就上去夺过电话冲着男子喊“我是大仙女!”岂料对方回他一句“大仙女啊,俺老猪想你了……”姚晨吓得慌忙挂了电话 ●陈凯歌曾经在酒醉时看到一名陌生女子边和男友通话边哭泣,就上去夺过电话冲着男子喊“我是东海龙王!”岂料对方回他一句“我是哪吒!”陈凯歌吓得慌忙挂了电话 ●刘晓庆曾经在酒醉时看到一名陌生女子边和男友通话边哭泣,就上去夺过电话冲着男子喊“我是王母娘娘!”岂料对方回他一句“你想再‘进去’一次是不是?!”刘晓庆吓得慌忙挂了电话 ●周立波曾经在酒醉时看到一名陌生女子边和男友通话边哭泣,就上去夺过电话冲着男子喊“我是马天君!”岂料对方回他一句“去你的!吃俺老孙一棒!”周立波吓得慌忙挂了电话 ●胡歌曾经在酒醉时看到一名陌生女子边和男友通话边哭泣,就上去夺过电话冲着男子喊“我是天神!”岂料话筒那边响起了一个女声,对方回他一句“花心大萝卜,你害了我,老娘要你偿命!!”胡歌吓得慌忙挂了电话 ●陈佩斯曾经在酒醉时看到一名陌生女子边和男友通话边哭泣,就上去夺过电话冲着男子喊“我是土地公公!”岂料话筒那边响起了一对男女的谈话声…… 女声:“真吵呐,是谁打电话来着?” 男声:“是木须。” 女声:“他?那个死跑龙套的?他打电话来干嘛?” (这时酒吧里的那名女子放大了哭声) 女声:“你个死相!你还没跟那黄脸婆离婚是不?” 男声:“给我点时间嘛,离婚不是那么容易的。” 女声:“你到底离不离婚?你这回得说清楚,你要她,还是要我?!” 男声:“给我点时间嘛,宝贝,我答应你,等和木兰签定协议后,我这就娶你……” 女声:“那你怎么不快去签?!你想把我一辈子养在别墅里是不是?!” 男声:“听我说……” 女声:“听你个鬼!!老娘……” 电话那头声音越吵越大,随即传来摔坏东西的声音,陈佩斯吓得慌忙挂了电话。 (原文:池田秀一曾经在酒醉时看到一名陌生女子边和男友通话边哭泣,就上去夺过电话冲着男子喊“我是夏亚!”,然后把该男子教训了一顿) (原文恶搞:池田曾经在酒醉时看到一名陌生女子边和男友通话边哭泣,就上去夺过电话冲着男子喊“我是夏亚!”岂料对方回他一句“你算计我,夏亚!”池田吓得慌忙挂了电话)
里约大冒险 (2011)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Rio
8.0 (773 个评分) 导演: 卡洛斯·沙尔丹哈 演员: 杰西·艾森伯格 / 安妮·海瑟薇
其它标题: Rio / 奇鹦嘉年华(港)
阿蓝(Jesse Eisenberg 配音)是一只世界上极其稀少的蓝色金刚鹦鹉,当他还是雏鸟时,便被可鄙的偷猎者从里约的热带丛林中掳到美国。阴差阳错,他变成了小女孩琳达的宠物,从此相伴多年,如今的阿蓝俨然一个养尊处优的宅男,甚至到忘记了如何飞行。某天,名叫图里奥(Rodrigo Santoro 配音)的鸟类学家经过琳达(Leslie Mann 配音)经营的书店,他被阿蓝所震惊,并希望能将阿蓝带回里约,与世上仅存的另外一只雌鸟繁衍后代。
虽然心怀不安,但是考虑到蓝色金刚鹦鹉的命运,琳达还是带着阿蓝来到里约。阿蓝顺利见到了美丽的同类茱儿(Anne Hathaway 配音)。茱儿则一心逃离樊笼,回归大自然。与此同时,一伙犯罪分子盯上了这群可爱的小生灵……
2012年1月12日 看过
看完本片,我才知道原来宠物就是一群宅男闺女……
2012年1月12日 评论 为何最爱蓝天 -     提起美国动画,人们最先想到的总是皮克斯,或者梦工厂,而蓝天工作室的名气显然小了很多,而且和前两者不同的是,蓝天的作品并不量产化,从出道作《棕兔夫人》到2012年为止这十来年期间 ,仅出品了七部长篇电影,精益求精的程度和吉卜力有得一拼。     和两大巨星相比,蓝天似乎永远只有争老三的份,可我最爱她。     不同于美漫电影主流,蓝天的作品风格化很明显,更突出以人为本的概念。自从《冰河世纪2》之后,蓝天的作品一直坚持不让“以暴制暴”成为作品的主题,尤其《冰河世纪3》、《霍顿奇遇记》、《里约大冒险》虽然不乏激烈场面但几乎都是0死亡,《冰河2》有人员伤亡但编导并没有刻意渲染。     尽管没有像其他美漫那样宣扬暴力美学,但蓝天的这些故事精彩的程度依然不减半分,惩罚坏人未必一定要置之于死地,蓝天强调了这一点。     《冰河1》作为开山之作比较传统,也比较暴力,最后还要让BOSS惨死,是典型的美漫主旋律。当然论故事水准,本片也是一部佳作,尤其冰洞里的那段情节很动人。     其后的《机器人历险记》倒是该批评一下,俗不可耐,卖弄特效,剧情很薄弱而且槽点巨高,同时还是相当暴力的一作,BOSS没有任何个性,只是机械性地喊喊几句有违人道的口号,不断地强调自己很该死,形象苍白无比,而最后主角干死BOSS的画面更是哥特到极点,无论剧情、画面、还是人物塑造,本片都毫无亮点可言。     以上这两部片子都毕竟是蓝天的早期作品,没有形成独立的风格,好在《冰河2》之后,我们看到了蓝天不断地朝自己的人文理念发展,希望这种风格能够持续下去。     我并不喜欢《飞屋环游记》,不错,本片很感人,可这说的是老夫妇之间的恋情,即开头那十几分钟序曲,之后的正题部分不过是一部二流的动作片而已。保留开头部分,把之后所有剧情去掉,它也可以成为一部感人的短片,就像《回忆积木小屋》,它的故事也很感人,但它只有几分钟而已。     《飞屋》对BOSS的塑造是非常拙劣的,完全就是《犹太人苏斯》,编导打从一开始就给BOSS判了死刑,迫不及待地妖魔化他们,告诉大家他们是万恶的犹太人苏斯,以图让主角施加的暴力合理化,杀之有理。他们恶得很无厘头,却死得非常凄惨,其死的“价值”是换来了观众对他们的种族歧视和热烈的掌声……这也是大多美漫、日漫主旋律共有的缺陷。     同理,我也不喜欢《狮子王》,很多人看到这里,恐怕恨不得马上去对我的文章点击一下“没用”,我理解你的不满,可这无济于事,我对主旋律的反感并非一日形成,因而不会被一两句说教而改变。     所以当我遇到蓝天的作品后,仿佛在美漫中找到了新的归宿,并迅速地爱上她们。     特别是《霍顿奇遇记》,这部片子堪称我最爱的美漫,也是最为偏离美漫主旋律的一作,可能正因如此,它往往不被美漫FANS所接受。     爱与理解成为了《霍顿奇遇记》的故事主题,主角不再是高大全英雄人物,使命也没那么“崇高”,而且不同于传统的是,作品给了BOSS一个机会,并不强硬地把BOSS排除在人性的大门之外,尽管这很理想化,但何尝不是一次宽容的宣传呢(《星球大战》主角卢克的那句“爸爸,救我”打动过多少人不必多说了吧)?之后的《里约大冒险》虽然没有了这种宽容,但也同样没有让暴力成为解决问题的主题。     美漫(及日漫黄金档)的情节往往很简单,没有过多复杂的人性思考,这是出于扩大受众面的考虑,对大多人士而言,影视作品和小说只是闲暇之际的娱乐消遣,没必要刻意去影剧中动脑筋,这本身无可厚非。然而简单的情节,往往也造成了反派苍白的恶,可另一方面,一旦认真去塑造BOSS,又很容易造成BOSS比主角更鲜明的情况(如《功夫熊猫2》里的沈王爷)。如何塑造好BOSS,但不能让其成为只会口喊法西斯口号的恶魔雕像,又不至于风头盖过主角,这是一门学问,也许《里约大冒险》里的那只坏鸟是个很好的参考对象。     无论美漫还是日漫,有一种主角是我非常讨厌的,就是道德优越感十足的那种,他们“大义凛然”谴责别人的脸孔,总让我觉得是“面目狰狞”,巨欠抽,好在蓝天的作品中,很少看到这类主角(除了《机器人》)。     霍顿是个另类,他憨厚、老实、纯朴、善良,没有什么技能和“觉悟”的他,却比许多美漫英雄更能感动我。     《霍顿奇遇记》的粤语版片名是《大象亚钝救细界》,很搞的译名。个人觉得粤语版配音非常出彩,比原版还要好。看来粤语很适合搞笑片,倒是在日漫方面粤调一直不是很出色。     蓝天镜头下的各个主角,我最喜欢的是那只苦逼的松鼠,其次是霍顿和剑齿虎。松鼠相比其他主角,一根筋得有够可以,没有道德说教,没有天马流星拳,没有崇高的使命,有的只是对松果脑残得可以的执著。他总是笑料的最大来源,但也是最能感动观众的角色,在《冰河世纪》中,尽管他是个配角,却总是在不知不觉间抢走了主角一行的风头。(以他为主角的作品目前有:《松鼠、坚果和时间机器》、《消失的松果》、《大陆之所以漂移(2集)》)     期望蓝天以后能有更多的好作品,更为人性化一些。大概我会像追吉卜力那样地去追蓝天吧?     PS:本片有上译国语配音,但网上流传的很多高清国语版,并不是台配或上译,而是拙劣的草台配音,请自行鉴别。
8分 动画 喜剧 治愈系
无翼鸟 (2006) 维基数据 IMDb TMDB 豆瓣 Min reol
Kiwi!
8.7 (248 个评分) 导演: Dony Permedi
其它标题: Kiwi! / 几维鸟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无翼鸟(几维鸟,Kiwi),它有着长长的喙,棕褐色的羽毛衬上一双黑豆般的小眼睛,可怜可爱,其貌不扬。无翼鸟最明显的特点,是没有同类那赖以乘空飞翔的翅膀和尾翼。由此决定它只能痴痴仰望天空,遥不可及的梦想。这一日,无翼鸟艰难地用长喙拉着一个长皮筋,将其费力地绑在树上。随后跳到悬崖下方,用随身携带地锤子费力地在云雾缭绕的岩壁上契入钉子。经过不知多久的忙碌,一切准备就绪。我们的无翼鸟头戴飞行员头套,朝着本不可能的梦想飞奔而去……
本片为美国School of Visual学生毕业作品。
2011年12月18日 看过
原本以为是搞笑片,结果看得泪流满面…………可为嘛无翼鸟不在最下边搭一张救生网咧……明明都有能力给整座山横着种树个说………………………………
2011年12月18日 评论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跳涯 -     看完无翼鸟华丽的跳崖传说,瞬间内牛满面。     可是内牛归内牛,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鲁迅先生教导我们,观看别人的不幸也是一种艺术,听完故事,流完马尿,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就像大部分人看完新闻里的惨剧后,会惊叹“啊,真可怕!”,然后继续吃饭。     可我不愿只吃干饭,就只好想问题,不断地想,不停地想,想着想着……我被震惊了!!!!!     那只鸟会搭树、会做头盔,但那个山崖,没有救生网!!!!!     哇勒个去,有能力做这些,搭个救生网就很难么?你说办不到?电梯面前的各位观众朋友们,你会凭一已之力就横着搭成那么多树吗?你连头盔都不会做吧?!自杀?别傻了!那里又不是富X康!那只鸟的智慧可在你之上呢!     再说了,这么多年了,在二次元中难道还有比跳崖更能延年益寿的举动吗?从美国人到大陆人到香港人到台湾人到霓虹人哪个跳崖后点挂过?没拿到武林秘笈绝世宝藏外星遗产之类就已经哆衰的了,更别谈吉斯这种把跳楼当家常便饭的跳楼狂人,还要叫人挂掉,这让人情何以堪?有木有啊有木有啊?!啊,还真有,前几年有个香港漫画中的高手终于在跳崖的情况下点挂了,那还上了新闻,新闻呐!     有人说这是为了捍卫梦想付出生命,可是……可是你要明白,什么叫梦想呢啊,就是在梦里想一下就好了。比如腐女们志在掰弯全世界的男生,再比如某些死宅希望全世界的漂亮女生永远穿着高叉泳衣和女仆装上街,再如某些革命战士希望在全世界实现马列主义……这种事情想一想就好了,现实中明天中午该吃河粉还是米饭才是要紧的事,这就是梦想呐,这就是梦想呐!就像乌贼娘虽然有消灭人类这么伟大的梦想,但也不会跟千鹤玩命个说!     所以说,没搭救生网,那只鸟肯定是有什么观众的智商无法想像的目的,就算为了梦想,掉在地上也显然没有比掉在救生网上意义更大,因为活着它就可以再跳一次崖嘛,肯定有什么原因,让它只能跳一次,只可以跳一次,必须只跳一次。     各位有试过把自己倒过来的感觉吗?脑冲血是不是?!按无翼鸟那种倒插的跳崖方式,那肯定不是一次单纯的享受,要不然就会变成一次很囧的山寨飞行了。     如果去掉音乐,然后把无翼鸟搭树、准备跳崖、开始跳崖、堕落这四个画面取出来,拼成四格漫画,那恐怕会被不知情的人当作搞笑四格,然后被福根儿收录里“我又被震惊了!!!!!”里头。     为什么要跳崖?为什么必须跳崖?为什么一定要跳崖?为什么选在那里跳崖?为什么要用那种方式跳崖?跳崖到底是为了什么?跳崖有什么好处?跳崖有什么意义?跳崖的目的是什么?跳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难道这只是一个囧囧的跳崖传说?按无翼鸟的智商来看,显然不是,它的智商比普通人类高多了,但影片本身没有提供较多明显的线索,所以我们只能推测。     第一种可能性,就是最常见的那种:寻找武林秘笈(或者外星遗产、神秘宝藏之类,总之它并不简单)。那些种上的树,显然是某种具有意义的标记,可能只有无翼鸟自己才明白,反正它们与宝藏有关就是。记得我小时候玩《洛克人X4》,某一关选ZERO,找个像崖的地方跳下去,就可以找到让ZERO变身的宝藏。所以说无翼鸟想找宝藏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可是这种推测有漏洞,就是即使那些树是标记,那么无翼鸟必须从“上”往“下”看、或者靠近那些树寻找标签才有意义,但片中的画面显然不是这样,树木形同虚设。再说了,无翼鸟种树必须往返很多次,难道就一次也无法找到宝藏?这种说法难以说成立或不成立,因为很多宝藏嘛,必须跳崖才能找到,不跳就找不到了。 但不管怎样,宝藏之说有漏洞,所以我们得思考其他的可能。     第二种可能性,就要伟大多了,这是我在看到无翼鸟的飞行姿势和眼神时想到的,《魔神英雄传》瓦塔诺一行人对付黑暗大魔王时,他们驾驶的战机就是这个眼神、这个姿态。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无翼鸟正在使用超必杀技,它必须延长攻击距离,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来,由树林提供“大地母亲啊,请赐予我力量吧!”,然后一举消灭被封印在地面上的大魔王,与其同归于尽,以此拯救世界(2012快到了,祈祷吧!)。 可是,这种推测也有漏洞,其一,大魔王的正体没有出现在画面上;其二,撞击的声音太小了。好吧,这两点其实可以忽略,但是,大BOSS总应该喊一句“呐呢?!八……卡……难!!呜——哇!!!!”、接着发出一道巨大的闪光、最后灰飞烟灭、整个世界变成一片绿色、花开一大片、然后大家露出微笑、大感动、人生豁然开朗、又相信爱情了……吧?! 这些全都没有,有使用绝世武功却没有大BOSS的惨状,不合理吧。所以第二种可能也有说不过去的地方。     就在我困惑的时候,无意间想到了某些女生,突然明白了!于是,就有了第三种、同时也是最大的可能性。 那就是:穿——越!! 看看无翼鸟跳崖的那个镜头,和谁很相似?和真琴在游泳池那段很相似对不对?哪里是相似,简直一模一样,完整复制!(请参阅这张图片: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344053328/ ) 这年头嘛,穿越这码事谁没经历过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了,当然,大家其实也不必不好意思,可能你明明穿越过了,但回到这个世界时记忆消失了,就像《12国记》里的泰麒一样。有时候你会有什么“既视感”之类,那可能就是你曾经穿越过的暗示,那应该是在平行世界残存的记忆碎片。 所以,那些树是穿越用的必备道具,而头盔则是无翼鸟发明的时光机器! 所以,无翼鸟肯定是——穿越!——了。     各位,看到这里……   你大感动了有木有? 你人生豁然开朗了有木有? 你又相信爱情了有木有?     我又内牛了,原来这依然是一出穿越剧啊……     这则感人的故事,带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而其中最大的反思就是:     这只鸟叫什么名字……?
9分 动画 治愈系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2008)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Der Baader Meinhof Komplex
7.4 (31 个评分) 导演: 乌利·埃德尔 演员: 马蒂娜·格德克 / 莫里兹·布雷多
其它标题: Der Baader Meinhof Komplex / The Baader Meinhof Complex
本片讲述了1970年代德国极左恐怖组织“红军支队”的兴衰史。由安德里亚斯·巴德尔(莫里兹·布雷多 Moritz Bleibtreu饰)和乌尔丽克·迈因霍夫(马蒂娜·戈黛特 Martina Gedeck饰)领导的德国无政府主义组织“红军支队”,从1972年开始一直从事极左的恐怖活动。在标榜以德国“国家道德腐败”的名义下,该组织试图创建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社会体制。然而他们正是用以暴制暴的方式,犯下了多起暗杀、爆炸攻击以及绑架的罪行,所谓的人性在嗜血成性的恐怖事件当中消失殆尽。
影片根据记者斯特凡·奥斯特80年代的畅销书改编而成,荣获2009年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09年第66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外语片提名,2009年第22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男演员提名等多项大奖。
2011年6月14日 看过
一直忘了给本片打分,只看过两小时版的
2011年12月15日 评论 沉痛哀悼巴德尔和迈因霍夫同志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帝国主义入侵越南,激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一致谴责。在主席以及我党的英明领导之下,全世界刮起了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迎头痛击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切挑战,用无产阶级自己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来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     彼时的欧洲大陆,正处在北约反动政权和美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伟大的、富有光荣斗争传统的德国人民受到毛泽东思想的感召,正准备投入新的战斗。德国人民的好儿女——巴德尔和迈因霍夫,多年来亲眼目睹了资产阶级对人民的压榨。他们满怀阶级仇恨,组建了红军旅,用马列主义的精神启迪德国人民,以此帮助欧洲民众改造资本主义思想,早日脱离苦海。     红军战士们对帝国主义的爪牙展开了一系列有效的打击,并在奥运期间援助追求自由的巴勒斯坦人民,成功歼灭数十名以色列侵略者。   革命活动让腐败堕落的资产阶级老爷们惶惶不可终日,德国人民挫败了帝国主义的阴谋,反动派夹着尾巴纷纷落荒而逃,革命形势空前浩大,欧洲民众尽欢颜。德意志和欧洲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积极进取的好局面。   然而,仍有部分反动分子亡我之心不死,美帝及其走狗对红军旅展开了一系列疯狂围剿,在他们鬼祟的动作之下,战士们一个个倒了血泊之中,无产阶级革命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岌岌可危……     虽然随着巴德尔和迈因霍夫两位同志的倒下,革命之火被顽固的落后势力扑灭了,但革命的火种不会消失,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历史会永远地记往他们,无产阶级革命,终会有胜利的一天!
7分 德国
大开眼戒 (1999) IMDb 豆瓣 TMDB Min reol 维基数据
Eyes Wide Shut
8.3 (711 个评分) 导演: 斯坦利·库布里克 演员: 汤姆·克鲁斯 / 妮可·基德曼
其它标题: Eyes Wide Shut / 紧闭双眼
医生威廉姆(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饰)携太太(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参加他的一位主顾――当地一个名流――家里举行的晚会时,巧遇了他的一位大学同学--在晚会上担任钢琴师的尼克。
当晚,威廉姆因公外出。料理完公事后,他在一家酒吧再次遇到了尼克,尼克告诉了他有这样一个秘密舞会:在舞会上,所有的人都穿着晚礼服,戴着面具,到处都是裸体的美女。威廉姆禁不住好奇,再三乞求尼克,尼克告诉了他举行那个舞会的地址和入门的暗语。
威廉姆匆匆准备后,展开了一次如幻如梦的冒险之旅。过程充满了诡异和神秘,背后的玄机更是令人无法参透。
2011年11月16日 看过
豆瓣评分偏低
2011年11月17日 评论 对火星人库布里克的作品的一些看法 -     我在豆瓣上给电影的“打分时间”,并不等于“观影时间”。有些片子我可能早已看过,但一直没打分,后来某天突然想起,然后就去打分了,库布里克的作品我大多就是这样处理,没记错的话,《全金属外壳》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库氏作品,可我一直忘了来豆瓣上凑下热闹,要知道这段期间我已经给四部(好像?)库片打过分了。     姜文只是地球上的怪物,库布里克那才叫一个火星人,他的思维不能用地球人的方式来理解,所以他看待问题的角度一直都很特别,对我们地球人民而言,换个另类的视角有利于反思自身的是非,所以库氏的片子大概就是属于不能错过(至少不能全都错过)的那种。     库片我毕竟也看了十几部了,之所以一直没发表自己的看法,主要是我想看齐他所有主要作品后再来,但55年之前的那几部难寻踪迹,再加上评价不高(因为是实验性的作品,再说了,老库当年也就二十来岁,还是小库嘛),时间久了以后,我也就失去了兴趣。最近重看了《奇爱博士》,就索性总结一下自己的感想了。     不妨从未来启示三部曲开始。     首先说《奇爱博士(Dr.Strange love)》(1964),估计让裤子们来一个人气投票的话,《奇爱》会有相当的支持率但很难位列于榜首(热门大概会在《太空漫游》、《发条橙》、《全金属外壳》中决出胜负)。然而对我个人而言,这部作品绝对是我最喜欢的,已经看过好几遍了,收进我那个“毛主席曰”也只是时间问题。 《奇爱》和许多反战片不一样的是,故事主题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谴责上,更多的还是注重思考,有些细节则是将现实事例给夸张化了,比如空军司令说共产党并不喝水,他们是喝伏特加长大的,这种谬论听起来很搞笑,但现实中那些种族主义、国家至上的言论,又能比这个高明到哪里去了? 相比两部姐妹篇,《奇爱》的故事更为直接明了,它不作过多的无病呻吟,但并不缺乏思想,同时还带有几分愤青的意味。当然你可以说本片在拍摄手法上不如后来的作品,不过我却想起了《侧耳倾听》里的一句话,很多时候未经过加工的石头,虽然缺少细致的琢磨,却也同样动人。 彼得·塞勒斯在片中饰演奇爱博士、美国总统、英国军官三位主要人物,很是牛逼,第四位主角牛仔机长原定也是由彼得来扮演,但他在试镜过程中不幸受伤……     因为我个人在此前对石板的传说有所了解的缘故,观看《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1968)时,我倒相对没有感到那么生涩,而故事剧情对我而言并没有多大意义,《2001》在我眼中就是一场视觉盛宴,这就是它最大的意义。 很多人都说本片故事多么“深奥”之类,库布里克和小说作者也称如果你一次就看懂了影片那我们就失败了,但我对这些态度都并不欣赏,一部好作品应该首次观看时就能让观众理解到主旨,再回首时则是去挖掘细节之妙。观影是一种乐趣,而不是折腾,好的电影不应该让观众只能从电影以外的地方去了解其精髓。 对于历经过《柏林苍穹下》、《东邪西毒》、《铁皮鼓》、《现代启示录》等多部经典装逼大作的我来说,《2001》的那点“深度”根本不算什么,毫无所谓“震撼”可言,这年头能带给我震撼的,大概只有那些讲述为人父母如何维持家计、亦或弱者如何在困难中求生存之类,前阵子看《燃烧华盛顿》,感动依旧在。 我二十岁出头时很喜欢看文艺装逼片,越装我越给好评,某些文艺经典看过后即便理解上半桶水或者不明不白,也要在公共场合说它好极了,很GOOD,否则都不好意思见达人了,会被人说头脑简单,没文化!可到了这把年纪(咳咳咳),在工厂里打拼,计较的不再是什么人类的未来和奥妙,更关心的是明天中午吃什么饭菜、月底领多少工资。有话说的好,“你整天高谈世界的宏伟目标,可我连房租都交不起”。 我绝不是在贬斥《2001》,虽然我不赞成对故事剧情进行故作深奥的诠释,但在视觉上,《2001》是无可挑剔的,很多所谓的星际片,都没给我一种“星际旅行”的感觉,但这部作品办到了这一点。引用网友的一段话:“请记住,这是1968年拍的片子。1969年人类才首次登月。仅仅是这一点,足以让我们,即使是在21世纪,也得向库布里克致敬。” 《2001》的剧情也不是无可取之处,尤其第二章,老库对机器人哈尔的刻画不得不说是经典之作。另一位导演的《2010威震太阳神》是本片续作,执导水平难与本片相提并论,不过剧情解释了《2001》遗留的一些谜团,如哈尔的暴走、弗洛伊德博士的去向、大卫的下落等等,所以也值得看一下。     再说《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橙”的就是“人”的意思,它的英文为“orange”,在片中的含义为“orangutan”(猩猩)的演化。 小说的美国版本和老库的这部电影,都太监掉了故事的真正结尾(即主角最终放弃了暴力并结婚生子),原作者曾对此表示不满。 事实上我个人对《发条橙》既不痴迷也不讨厌,作为老库最出名的一部作品,我的态度大体是敬而远之(大概很多人看到这里时会摔桌并对我口诛笔伐)。同样是充满对性的描写,我还是更喜欢《大开眼戒》一些。 老库有一点是我特别欣赏的,就是他的作品中没有纯“赚眼球”的镜头,如对暴力、血腥画面的渲染都是点到为止,没有动不动就掉肠子、挖内脏之类,而女角的裸镜只有在必要时刻才会出现,没有像很多商业片那样,从头到底根本没有拍裸镜的必要性,却动不动让女角杀必死。《发条橙》虽然号称暴力,但其血腥程度并没有像现在的诸多动作片那么严重,本片的争议点主要还是在思维模式和对性的描写上。 个人很喜欢原作者的一句话:“绝对的善与绝对的恶都一样的没人性”。人是善与恶的综合体,去除掉其中一面,都是对人性的泯灭。所以禁欲和纵欲一样,都是不值得称赞的。而作者在小说版结尾让主角放弃大恶,并非是在道德说教,只不过让事情回归本位罢,它所体现的不是真善美,而是理性,大多数人都是灰色的,既不大慈大悲,也不大奸大恶,只会在小善与小恶中徘徊,再偶尔大善或大恶一下。     其它作品就按出产年份来说吧。     《杀手之吻(Killer's Kiss)》(1955)的剧情相当简单、缺少新意,甚至有点详细不当,不过在拍摄技巧上却颇有可称道之处,老库那时才年芳26,果然年轻有为啊……嗯嗯 ~     仅在《杀手之吻》出品的一年后,老库(当时是小库)就开始走上大师道路的第一步(或者说他的火星之魂觉醒了……),《杀手(The Killing)》(1956)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成为后世很多部电影的模仿对象,而再之后的《光荣之路》更是让他挤进了一流导演的行列。 中文片名《杀手》实在译得很有问题。前一部作品《杀手之吻》的英文名是“Killer's Kiss”,其中的“Killer”才是杀手的意思,而本片的英文名为“The Killing”,拼法并不一样,“Killing”可译为“致命”、“难以忍受”、“谋杀”、“猎获物”、“赚大钱”……以上几个意思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对应的情节,而无论哪一个翻译,都远比“杀手”来得准确。 个人感觉影片的前半部有点闷(这种特点放在老库的作品中未必有贬义),而那个恶有恶报的结局,大概也是老库日后不想重现的场景吧,毕竟在他的价值中,并不想对人类劝善。     接下来要说的《光荣之路(Paths of Glory)》(1957),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战争片。中文片名和一部篮球题材的作品重复,但两者的英文名并不相同。记得当时我在豆瓣上给本片打分时,写了一句“和《现代启示录》一样,视角超越了主角所在的国籍和时代背景。”结果我的某个朋友眼球没摆正,只看了前半句就断章取义地来讨伐我了…… 《光荣》一作相对没后来的片子那么火星,但其实也挺异类的。虽说是一战片,故事发生在德法交战的西线上,但整部片子德军连跑龙套的机会都没有,基本上这是一部政治批判片。 故事改编自一战时的一个真实事件,几名法国士兵蒙受了不白不冤,最后被判处死刑,几年后虽然洗刷了清白,但家属只获得抠门的两法郎赔偿。 库布里克当时只有29岁,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火星人,想给片子来个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结果在关键时刻他的基因突然发作了,把影片拍成了灰暗系,这一格调贯穿了他后来的大部分作品,从此为祸一方。     当得知老库非常讨厌《斯巴达克斯(Spartacus)》(1960) 的时候,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如果你是初次对老库产生兴趣的话,那么千万别拿《斯巴达克斯》打头阵,这只会让你对火星人产生大大的误解。 《斯巴达》是一部相当传统的好莱坞大片,这部作品只需要能驾驭大场面的优秀导演,而不一定需要火星人。老库虽为导演,但无权更改本片剧本(而且他认为剧本中有很多让他难以容忍的内容,火星人果然不屑于拍地球片的说……),这次经历让老库在此后成了彻底的独裁者,牢牢地把自编自导自剪辑的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我个人认为《斯巴达》的败笔在于女主角,问题不是出在演员身上,演员发挥得很好,主要是剧组对这个角色的定位实在太差劲,让这个严肃的故事变得很肥皂很言情,以致于把女主角删掉的话也许剧情会显得更好一些。而剧情方面,基本在大决战之后就无甚亮点,最后几十分钟只剩下肉麻的对白和说教。而在人物塑造方面,反派和配角明显比众主角更为出彩。 不过在场面上,本片堪称一流,而且动用了数千名职业军人参演,壮哉! 尽管我对本片颇有微词,但相对《角斗士》我还是觉得《斯巴达》太好了,《角斗士》很受欢迎也是领奖大户,可我却怎么也喜欢不起来,整部影片的思维模式就停留在50年代以前(甚至可以说还不如《斯巴达》),尤其结局阶段的内容做秀到了极点。 好莱坞战争大片很喜欢高喊“自由”,虽然听多了耳根疲劳,但总算比借“爱国主义”之名藐视人命高尚得多。     接下来,就是大名鼎鼎的《萝莉塔(Lolita)》(1962) 了,因为老库此时还因外界因素放不开手脚,以致这部作品显得有些拘谨(而且剧情的跳跃性太强),然而论影响力,它丝毫不亚于老库的任何一部片子,“萝莉”一词就是这片推广的,可谓称起死宅半边天,当然后来的97翻拍版亦“功不可没”。 本片的中文名译作《一树梨花压海棠》,出处来自于苏东坡取笑好友的一首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巴里林登(Barry Lyndon)》(1975)被很多人称作老库的最后一部大作,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之后的几部作品也不差。 影片虽然长达3小时,但情节的进展其实很仓促,很多地方缺乏细致的说明,诸如男女第一次见面吻了然后爱了这种情节屡屡出现,根本没说服力可言。单说剧情本身,这个故事完全可以在一半篇幅内讲完,它的出彩之处,主要还是在视觉上,剧中的衣服并非戏服,而是真实的历史文物(老库疯了!不过比起某期间的某博物馆和81真是好太多了)。 不过同样为视觉大餐,《太空漫游》我是很有兴趣重看的,而对《巴里林登》的重看欲望并不那么强烈。     《闪灵(Shining)》(1980)被称为史上最出色的恐怖片之一,然而作者史提芬·金却很反感它的存在,因为老库把小说的内容改得面目全非,继《发条橙》之后,再一次气死了原作者……(没有编剧权,老库被剧组气死,有了编剧权,老库则负责气死别人,火星人和地球人很难走到一块啊……) 我个人向来很不喜欢看恐怖片,严格来说,是不喜欢那种卖弄重口味的恐怖片,这种片子与其说恐怖,不如说恶心,经常拉出一大堆比《生化危机》还要令人反胃的画面,来达到它的“恐怖”,而我向来对过度重口味的场景会感到不适,每当看到就会犯晕(看来我不适合当医生护士),所以我很少会喜欢上重口味作品,包括最近很火的《召唤恶魔》。再说了,恶心画面未必只有恐怖片有,很多暴力片和战争片亦不缺乏,所以重口味的恐怖片其实并没什么了不起的,去除掉那些让人想吐的东西就没剩下什么长处。 在我心目中出色的恐怖片,应该是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这类,没有多少恶心场景,又不缺乏氛围,剧情也不弱,让人看后能回味一下。 老库的《闪灵》也办到了这一点,作为恐怖经典本片并不卖弄血腥,而是着重突出压抑和诡异的气氛,很多场景的拍摄手法让人叫绝,相比《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那段孩子的奔跑亦不显逊色(不过浴室女人的那段……老实说我觉得挺搞笑的说……)。 《闪灵》的公映版片长为两个小时,而老库后来重新修改过的版本则长达140分钟,这两个版本都可以在市面上找到。     《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1987)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库氏作品,当时我主要是以“越战片”的标准来看。应该说,我个人并不是特别痴迷这部作品,主要是因为我忍受不了了将黑色幽默和正经场面放在一块,而更热衷于《奇爱博士》那种将戏谑进行到底的格调。看了网上的评论,有些人很反感中间那段枪击教官的情节,看来会对本片感到别扭的远不止我一个。 当然客观地说,《全金属》的思想还是很深刻的,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反战片。总体上,越战片我主要还是喜欢《现代启示录》、《天与地》、《生逢7月4日》这几部。     最后,就是老库的遗作了,也就是《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1999)。有意思的是,在几个流行译名中,竟有“紧闭双眼”和“睁大双眼”这两个意思相反的中文片名,有时候也译作“大开眼界”,含义与后者相近,综合全片的内容,大概“大开眼‘戒’”是最恰当的。 英文片名“Eyes Wide Shut”直译过来就是“眼睛张大闭上”,也许译作“睁闭双眼”更好一些。 在豆瓣和IMDb上,这部作品的分数都不是很高,但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只发生在一天之内的故事,阿汤哥流浪在大街上的场景,颇有一种“在人群中的孤独感”。 某些人说本片的主题其实是反映大富豪的堕落(按大陆的说法,就是“揭露资产阶级的腐朽性”),主人公只是作为一个物品出现。这是典型的诠释过度,即便库布里克也表示过,《眼》是一部自由理解的作品,你当然可以说这部片子有反映资本腐败,但这些只是作为“进一步渲染”的存在。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你也可以看到彭宇案;在《西游记》中,你也可以看到权力交易的罪恶;在《白雪公主》中,你也可以看到一个可能酝酿着好几场革命的腐败国度……很多时候这些问题根本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眼》的主题就如它表面所呈现的那么简单:一对七年之痒的夫妻遭受着婚姻危机,最后总算熬了过来。剩下的那些细节只是在画龙点睛,同时使这对夫妻的形象变得更为鲜活(讽刺的是,阿汤和妻子在拍完本片后就离婚了……)。 也有人认为剧中男主角屡屡放弃自己的艳遇,是因为他是同性恋,这个说法同样很牵强,首先他的每次艳遇的中止,都有意外因素,而脑海里不断浮现妻子与军官ML的画面,也是导致他每次都差点外遇的重要原因。至于男主角为什么多年给女病人看病却没有出问题,也可以有很多种理解,并不一定是同性恋不可,这可以理解为男主角没有全部说实话,甚至婚后变得性无能也是一种可能性(从男主角的心理描写来看,他大概是虽然与一些女性有暧昧关系,但一直在踩地雷没有出轨过)。 总之,这个故事的主线,就是一个七年之痒男的蛋疼之夜。 老库没能挺到本片的上映,也没有能挺到下一个世纪,更没能挺到他的2001。在完成了《大开眼戒》四天后老库就与另一个“混蛋”(上帝)一起偷笑去了,时间如此紧急,难怪很多人怀疑本片其实还没全部完成,认为老库只是勉强自己亲眼看到最终之作的诞生。     以上12部作品,按我个人喜好的程度排列依次是:     《奇爱博士》、《大开眼戒》、《光荣之路》、《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闪灵》、《全金属外壳》、《斯巴达克斯》、《巴里林登》、《萝莉塔》、《杀手》、《杀手之吻》。     老库对女性的描绘一直让我很不舒服,尽管老库的每部作品都突出了女性话题,但女角在剧中基本都是在充当陪衬、甚至工具化的作用,很少是为一个独立鲜明的角色,更无法成为主导,甚至《萝莉塔》也不完全例外。准确点地说,这不是在老库身上才有的问题,而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在作怪。 当然,我同样也不喜欢走另一个极端,就是某些影片为了证明“女人也很行”,故意在剧中贬斥男性,以抹黑其中一方来达到抬高另一方的目的。现实中很多女权运动的本质都是大女人主义或女性沙文主义,并非真正的尊重女性的价值,所以我对女权运动一直很反感(况且大多时候最鄙视女性的,恰恰是女权主义者,其次是“怎么不生个男娃”的大婶和老阿婆,至于贱到家的大男人主义者顶多只排第三)。作为一个反性别主义者,无论大男人主义还是大女人主义,我都感到厌恶之极。(另本人也反感同一恶劣性质的种族主义和地域歧视) 维护女权的本质,是维护“被恶意剥夺尊严和权利”的弱势一方,也就是说,这种不公无关“女性”,就算同为男性、或者同为女性,也可能因为某种因素(比如职位、权力、肤色、国籍、种族)而造成不公。很大程度上,我捍卫的是人类的权利,也许可以简称作“人权”吧。 老库虽然并无搞性别主义,但即便在《发条橙》中也可以看到大量女性处于被动状态的画面,这样说无所谓褒贬的问题,但总体上老库也无法脱离固有的性别观。相比之下法斯宾德对女性显然更为“平视”一些(这个概念要高于浮于表面的“平等”),当然这大概也是因为法斯宾斯把自己当女的了。     基本上老库就是一装逼高手——无论是在地球上还是在他的故乡火星上。装逼未必是个贬义词,它得看情况,特定的情况下它还可以是赞许。很多导演都喜欢装逼,但水准有高低之分,有的人装得牛逼,老库、王家卫、押井守、宫老头就属于这一类,他们装,我们快活,欣赏作品时观众能体会到装逼的乐趣;有的人装得傻逼,老谋子、陈无耻、冯暴牙就属于这一类,他们装,我们糊涂,看完片子后观众也只好“大王,傻不傻”了;有的则装得二逼,陆川逼一郎就是这一类,导演总是不厌其烦地在戏里戏外秀他的智商下限,中华民族的平均智商因此类人的存在而被拉低。     老库的装逼,是高层次的装逼,是超越星球的装逼,是有道德的装逼,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装逼,是有利益于全宇宙人民的装逼。而他的粉丝,也就是裤子们,装起逼来,更是惊天动地、掀起千层巨浪,耶X和默罕X德也得甘拜下风,其气势有如劈开南极大陆的一道道雷闪光!     总的来说,想要了解什么是“装逼犯”的话,裤子们绝对是不可错过的参考物,他们对老库的作品的过度阐释和无限度拔高,会让你领教装逼的至高境界:装中自有装中手,一逼更比一逼强。     总之,作为一个裤子,不装逼的话,就会……     死!!!!!!!!!!!!!!!!!!!!
9分
赤足的小元 (2007) 豆瓣
はだしのゲン
导演: 西浦正記 / 村上正典 演员: 中井貴一 / 石田ゆり子
其它标题: はだしのゲン
太平洋战争末期的广岛。
食粮渐渐难以为继,空袭警报也从早响到晚,这一切都昭示着日本正在离战败越来越近。
然而政府却依然垂死抵抗,就连不满20岁的少年都收到了征兵的红纸,于此同时,阵亡的通知如雪片一样飞来。
以给木屐画画为生活来源的中冈大吉和妻子君江正不顾一切的努力养育四个孩子。
村外的麦田里麦子正在结穗,因为即将能够吃到用麦子做的面包和面条而欢欣鼓舞,而大吉也以麦子为比喻教导孩子们要象麦子那样无论受到什么打压都不要低头的去生存。
在军部号召本土决战全民殉国的口号声中,大吉却一直高唱反战,因此中冈一家受尽了邻居的白眼和政府的迫害。
大吉被逮捕投入监狱,对反战主义者的调查非常严酷,接近刑讯拷问,尽管如此大吉仍然坚信自己反战的作法是正确的,并以此激励妻子君江。
大吉终于被释放,一家得以团聚,然而因为受不了其他村民的歧视,大儿子浩二决定应征入伍。尽管一家极力反对,浩二还是一意孤行。
8月6号来临,蓝天白云,一切都和平常没什么两样的广岛早晨。在早饭时大吉告诉孩子们今天会收割麦子而使孩子们雀跃,三儿子元也比平常更加精神的去了学校。
那之后8点15分,离地面600米的高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爆发…
2011年10月21日 看过
分上下集播出
2011年10月21日 评论 爱国不等于“爱朝廷” -     动画版《赤足的小元》当初带给了我不小的震撼,与其他以核爆为题材的作品有所不同是,本片主题非常尖锐,认为日本政府必须为广岛和长崎的核爆悲剧负上很大责任。     这部动画由黄金三角“真崎守+川尻善昭+丸山正雄”制作完成。客观地说,《赤足的小元》并非这对组合的顶尖之作,在故事结构上本片确实有诸多不足的地方,但在思想上它却显得尤为难得,是典型的左翼之作。     所以当得知本片被重拍成真人电视剧SP(以下简称SP)的时候,我颇为期待,又有点担心,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日本左翼片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涉及二战的作品能像《李香兰》和《溥杰与王妃》那样,用几个镜头表现日军的确欺负过人,就已经非常难得了,而出品于80年代的《小元》放在今天显得过于激进。幸好SP最终并没有减低批判力度,看了一下资料,剧组在影片开拍前就已经明确地强调了这一点,希望能在这个时代保持战争反思片的流传。     大概是为了突显战争的残酷,动画版有诸多令人反胃的血腥镜头,尤其掉眼球的画面多次出现,SP出于理念推广的考虑,对血腥画面进行了全龄化处理。     SP长达3小时(分两集播出),保留了动画版的大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新增了几段剧情,大体上有:     小元的父亲因其反战主张受到的各种不公正的对待,动画版因为篇幅所限只是用只句台词带过; 核爆后小元一家人不得不寄人篱下,并因此饱受白眼(这点可参见《再见萤火虫》); 新增角色“浩二”,剧中是小元的大哥,和其他家人所不同的是,浩二是一个被军国主义洗脑很深的青年。剧组加入这个人物显然是为了更好地诠释一个时代的混乱,用意固然很好,但从实际剧情来看,浩二一角始终没什么存在感,且不说把他的戏份删掉也无甚影响,就是在理念表达上,无论反战派还是好战派、亦或体现亲情之类,片中都已经有大量的代表人物,并非一定要有浩二这一角色。     此外还有不少细节对动画版进行了补充,如提到朴先生是外国人(有可能是朝鲜人)。     无论动画版还是真人版,《赤足的小元》都拒绝一味地喊痛喊冤,而是深入思考核爆前后的各种社会问题,花了相当多笔墨去叙述当时广岛居民的生活状况,其中穿插着诸多对军国份子的尖锐批评。在众多核爆题材的作品中,《小元》在日本一直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批判手法上,SP的用词比动画版温和了许多,相对没那么尖刻,更多的时候是用行动和事件来完成理念的传达。     SP的上集重点叙述二战时期反战人士的不幸遭遇,下集则突显小元一家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求生存。     《赤足的小元》的原作者中泽启治主张核爆的悲剧不能只怪美国的残忍,还得追究日本政府的责任。因为核爆只是一种战争非理性的体现,如果战争早点结束,哪怕提前一个月,那么就可以避免很多平民的死亡,在这点上,日本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并不想保全人民,相反,他们需要人民为了保护他们而不断地去死,才能继续存在下去。     在当时的日本,反战等于“卖国”(日语中的“非国民”相当于我们的“卖国贼”,是个很严重的“罪行”),谁被扣上一顶“非国民”的帽子就别想翻身。在一些日本二战片如《战争与人》、《战争与青春》、《我对青春无悔》中都有相关的剧情表现了这一荒谬的现象。     为了打压反战人士,日本政府施行了多种残酷的手段,反战派受到的惩罚,轻则像剧中小元的父亲那样,被关进监狱里毒打一顿,重则处以无期徒刑甚至绞死(《战争与人》的主演泷泽修就因反战被打入大牢,二战没有结束的话,他一辈子都得呆在监狱里),而最恶毒的是,谁喊反战就将谁“优先”送到前线,让他们当炮灰去(别忘了反战人士也是有家人的,他们拒绝服从的话受惩的并非只是自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被拉去当炮灰时不敢逃走的原因)。     政府管理好一个国家、让人民过上正常的日子是应该的,就像法官不能贪污一样的应该,就像丈夫妻子不能有婚外情一样的应该,就像父母抚养孩子一样的应该,这是政府管理国家应尽的义务,是一种责任,而不是政府对民众的“大恩大德”,政府没有尽到义务,它就不配被民众所爱,就像《银河英雄传说》里提到的,如果一个国家政府的存在只能给各方都带来痛苦,那它不如灭亡吧,这对大家而言都是好事。     国家是“市场”,而不是“监狱”,政府的价值就是在把市场搞好,可日本政府却把国家变成监狱,对民众灌输一种思维,即政府拥有国家,所以爱政府就是爱国,听政府的话就是爱国,无条件维护政府、为政府去死就是爱国,即使政府做错了也不应该去批评,因为反对政府的意见就是不爱国的表现。任何不道德的事件都可以用“爱国”进行取代,而且还显得“理所当然”。 中泽启治非常厌恶这种爱国逻辑,他认为真正的卖国贼是政府,而不是喊反战的平民。二战时日本政府里待的人员都是些变态和疯子,他们都是嗜好杀戮的土匪,并非能够保护自己的子民的领导者(事实证明了,二战后日本依靠资源交换和商业贸易,照样可以实现自己的强大,根本无需用抢掠和杀戮的方式)。 SP中小元的爸爸就痛批学校里的那群“为人师表”的教师们,不让孩子们学会尊重和关爱,反而对学生进行洗脑,鼓励他们杀人放火、以死为荣,这样的老师才是最大的卖国贼。     孔子教导我们,人好好活着就是对父母最大的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就是不孝顺的行为,父母有错时孩子“必须”提出不同意见。孔子极力否定“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这种狗奴才的价值观。     政府是人民的父母,当父母成了疯子,鼓励孩子去抢劫、去杀人的时候,孩子应该勇于说“不”。当一个国家被一群不爱人民的卖国贼所掌握的时候,作为爱国者应该勇于不向政府屈服,挺身保护自己的家园别让流氓政府给毁了,因为孝顺不等于当父母的奴隶,爱国更不等于爱朝廷(动画版表达了这类观点)。     有句话说的好:“爱国”是无赖最喜欢用的借口。     中泽启治的这种反极权的思想在动画版前半段、SP的上集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体现。     故事的后半部(即SP的下集)则把问题放在灾难和社会的联系上。     《赤足的小元》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去看待战争的悲剧,它可以说是作者的自传。作为那场灾难的亲历者,中泽大胆地突出其乐观向上的一面,而不是只有阴暗的灰调,即使在核爆悲剧发生后,故事依然围绕着小元发生着大量幽默搞笑的剧情。     在对小元这个角色的定位上,动画和SP的用意一致,但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微妙的区别。动画版小元坚定地继承了父亲的意愿,是个很成熟的小男孩。SP的小元则颇为孩子气,虽然他赞同父亲的反战观点,但年幼的他实际上并未能完全理解父亲对战争的痛恨,所以他一面认为父亲的理念一定是正确的,一面可以手舞足蹈地唱着大兵杀敌的歌曲,前者是孩子对父母的支持,后者是孩子涉世未深的童心,对战争的否定、与对战争英雄的向往,这两种看似冲突的理念并不矛盾,它们往往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人的身上。     可以说SP对小元的刻画更符合一个孩子的心态,当然,也不能说动画版那种人小鬼大的设定就是不真实的,早当家的孩子也不是没有。     难得的是,《小元》还不避讳社会对广岛受害者的歧视。有些受害者他们非但没有得到同情,反而被世人看成“怪物”。小元的孩子心在这些问题中都发挥了作用,他的想法没有“成熟的大人”那么复杂,他需要白米,就想方法去弄到手,既可以合理地卖艺换米,也可以耍小聪明去偷去骗。而对于痛苦的人他也能够毫无偏见地帮助对方。     所谓痛定思痛,《赤足的小元》和《战争与青春》都很认真地去反思战争的悲剧,并没有拙劣的高喊“日本人民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它们超越了战争的视角——即“日本”本身,升华为人类的悲剧,让日本以外国家的人士看了也能引发思考。     我很厌恶各种围绕着东京轰炸和核爆事件“必要性”并对美军大肆鼓吹的讨论,可事实上又怎么样了,美军烧掉了东京,却没烧靖国神社;美军炸了广岛和长崎,却放过了发动战争的日本天皇、731部队、和大量战争罪犯中的主谋。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朝香鸠彦,在战争结束后一直惬意地打着高尔夫球,无比浪漫地挥动着他的球杆,闲暇之余再欣赏着美丽的大自然,活得很幸福、很快乐、很他妈健康!     我们都说“日本右翼”、“右翼份子”,只整只会骂、骂、不断地骂,可是日右是怎么来的,很少有人动下脑子去思考。很多本该被关在牢房里的战争犯罪,都被美军有意地赦免,并扶上了政治舞台,日本右翼就是这么来的。     我这不是在讨论什么平民是否“无辜”的问题,我很赞同汉娜·阿伦特对于“平庸的恶”的看法,可是,光着讨论怎么屠杀平民的“必要性”,却丝毫不审视那些没有受到惩罚的主谋们,这难道不无耻吗?我这么说不是针对日本,有太多的国家是这样了,包括某个整天叫嚷着自己很惨很惨,却从来不正视自己被抢劫三次、五次、十次、二十次、三十次、五十次……之后还依然不思悔改不作改革的国家。     美军很乐意看到中日之间的愤青如此的没有思想,只会互相“汪汪汪”,然后什么也不会,而美军自己则很无辜、很美德、很正义。尽管美国利用一战和二战发了战争横财,有了钱就不当婊子,好像自己屁股很干净,可大家都只羡慕它是乌托邦。     当然,我觉得中泽启治的观点是正确的。美军的无耻说到底也只是隔岸观火和浑水摸鱼,它是有前提的,是别人先无耻它才能跟着无耻。必须为核爆悲剧负上首要责任的是自私的日本政府。不管对这两次核爆持批判还是认同态度,都得看到战争若能在1945年8月之前结束,它就不会发生。     我不明白《赤足的小元》等反战片为何在中国这么的没名气,而诸如蹩脚的《坂上之云》和那些右翼片却能屡屡受到青睐,很多人看了《坂上》和《啊,海军》之类,都说这类片子有理想啊,很热血啊,让人感动啊。可是我看了就只觉得这些影片实在很二逼,有口号没故事,形式大于剧情,而且还千篇一律。在日本,它们被称作右翼片。在美国,它们被称作政治片。在中国,它们被称作主旋律。     对于战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大义凛然”地去批评和否定,摆起架子张大嘴开骂这个谁都会(纳粹也会,他们打从内心觉得反共就是正义,别忘了纳粹就是“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意思),然而思考问题却不是一件易事。所谓的“战争史诗”,不过是用胜利的喧嚣掩盖了个体的伤痛。二战后有多少战争片,不是借着“反法西斯”的名义宣扬法西斯主义呢?     PS:片中扮演老年版的小元的,是左派演员山本学。山本萨夫正是他的叔叔,他本人曾在《战争与人》中饰演主角之一的白永祥。     PS2:动画版出品于1983年,1986年拍过续集。真人版主要是改编自动画版的第一部。 附:截止至2011年10月,评选出我最喜欢的15部日本二战片(排名不分前后) 《赤足的小元》(最佳“核爆事件”影片) 《战争与青春》(最佳“东京空袭”影片) 《战争与人》(分三集播出,左翼红色经典,对日军批评得最为尖锐的作品) 《何以为人》(分三集播出,又名《做人的条件》,思考法西斯主义的作品) 《大地之子》(CCTV和NHK合拍,分14集播出。讲述在华日本孤儿的故事) 《肝病医生》(用黑色幽默审视军国主义) 《海军特别年少兵》(对未成年的孩子进行军国主义教育) 《望乡》(熊井启二战三部曲之一。南洋姐——被日本社会践踏的可悲之人) 《帝银事件》(熊井启二战三部曲之一。银行劫案与731部队、美军的关联) 《日本列岛》(熊井启二战三部曲之一。被美日政府刻意赦免的战争罪犯) 《川岛芳子》(日本视角的“男装丽人”) 《李香兰》(分上集“满洲篇”和下集“上海篇”播出) 《溥杰与王妃》(原名《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分两集播出) 《虎!虎!虎!》(美日合拍,冷静客观地看待珍珠港事件) 《广岛之恋》(法日合拍,发生在一天之内的故事) (PS:《赤足的小元》在网上很难找到下载地址,大家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发短信给我。因为视频发布权在猪猪字幕组那里,所以我就不想对视频资源进行宣传了。)
9分 反战
星球大战5:帝国反击战 (1980) 豆瓣 IMDb TMDB Min reol Eggplant.place 维基数据
Star Wars: Episode V -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8.2 (639 个评分) 导演: 厄文·克什纳 演员: 马克·哈米尔 / 哈里森·福特
其它标题: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 星球大战第五集:帝国反击战
帝国军发现并攻占了起义军的基地哈夫星,起义军撤离了基地。卢克和机器人R2飞往了狄克行星寻找绝地大师尤达,向他学习成为绝地武士的课程。太空船长索罗带着莱娅公主逃避帝国的追击前往云中之城寻找索罗过去的朋友兰多,却由于兰多的出卖落入了帝国手中。卢克预感到朋友有难,于是前往云中之城。冰冻了索罗,设下陷阱准备诱捕卢克。由于达斯·维德撕毁了协议,兰多投向了起义军。他救出了公主等人,却未能救下索罗。卢克却陷入了与达斯·维德的苦斗之中,达斯·维德一心劝诱卢克投降,并告诉了卢克他就是卢克的父亲。经过一场激烈的追逐,卢克和公主等人终于摆脱了帝国的追击,回到了义军的船队。面对星空,他预感到一场严酷的斗争又将来临。
2011年1月21日 看过
系列最佳之作
2011年10月15日 评论 这不是扫盲,是吐槽…… - 吐槽一:娜塔莉·波特曼是最有名的御姐,也是最有名的萝莉,她在本片中养大一只正太然后与他相爱,而仅仅距此5年前(1994年),她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勾引了狮子怪叔叔…… 吐槽二:尼森大叔在本片出演魁刚金,星战迷都知道。他曾扮演过闻名世界的辛德勒,大家也都知道。但不知为什么,就是有一大堆人不知道这两个角色是同一人演的…… 吐槽三:在第二集中抱着把拔头部的那个小男孩,就是在第六集中追杀卢克一行人最后被怪物吃掉的杀手(身带喷气的赏金猎人)。电影版没有明确提示这两个角色的关联,但可以注意一下小P孩和他把拔的服装。 吐槽四:导演乔治·卢卡斯是黑泽明的超级疯狂粉丝,《星球大战》多处向黑泽明的武士片致敬,主角们穿着日本武士服……这是任何一个星战迷的基础知识,但的确有N多人并不知道。(另外黑泽明的《影武者》能够开拍得感谢卢卡斯,他当时很穷逼正要玩完,是卢卡斯和好基友——黑泽天皇的另一个超级疯狂粉丝拯救了他,另一人就是自认“只配给黑泽大师当助手”的科波拉——《教父》和《现代启示录》的导演。) 吐槽五:以星球为单位的基地要塞“死星”,其构思不可谓不牛。在日后的星战片经常能看到这类星球基地,如《银英》的伊谢伦要塞、《星界》的男爵私人行星等等。 吐槽六:激光子弹。事实上这并非星战系列首创,但《星战》绝对是这种子弹的最大宣传着,至于其影响不用赘述,光是日漫都可以列出一大箩筐。 吐槽七:绝地武士的“光剑”。同样被模仿率超高的产品,如动画片《失落的宇宙》就完全复制了光剑的设定。不过我个人第一次看到“光剑”是来自姜大卫的古装武侠片《猫头鹰》,大BOSS拿起一根发亮的日光灯时,背景音乐响起了《星球大战》的主题曲……(截图: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256965477/ ) 吐槽八:万恶的“我是你爸爸”。这句台词光是被港片(尤其星爷)恶搞过多少次就已经很难统计了,关键……关键是它的影响力太坏了,它直接导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各地都在竞相量产一大堆坏把拔,主角们的把拔都成了大坏银…… PS:“我是你爸爸”这句台词蒙混过了几乎所有的演员,包括黑勋爵的扮演者,他当时念的是“欧比旺杀了你爸爸”。 吐槽九:这一点带有扫盲的意识,很多星战迷都知道,但经常有不了解本系列的人士很迷茫。《星战》六部曲曾被卢卡斯编排成6集正序版,这个版本并非只是单纯地调整六部影片的播放顺序,其中正传三部曲的改动很大,除了重新命名为第4、5、6集,还新增了一些情节,另外追加了不少画面特效,至于第六集片尾登场的安纳金,很多人疑惑为什么是海登出演,首先再笨的人也都知道什么叫画面“合成”,所以海登的角色形象被移植到了第六集没什么好稀奇的,反正原版并没有海登出场的画面。 吐槽十:最大的一点吐槽—— 有意思的是,尽管《星战》的故事发生在高科技的时代,主题是追求自由与共和,但无论正派还是反派,其首领却都是帝王,而非总统或其他现代元首。尤其“银河帝王”这一设定被后来的各大星战片中频频借用。当然,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反派一方的帝王是独裁者,而正派一方的帝王是开明君主,制度其实是现代共和也没关系,总之首领就得是皇帝国王公主王子贵族之类。好莱坞的大堆魔幻少儿片,亦向来不乏“开明君王”、“正直贵族”、或“善良公主、王子”的设定。 网上某个叫玖羽的二逼货说这是鼓吹专制,自我道德感优越地“劝”广大网友必须“要有良知”,远离这些资本主义大毒草(当然,按照这一“标准”,世界上大多数主流影片都是大毒草,像《肖申克的救赎》是鼓吹经济犯罪,《这个杀手不冷》是美化犯罪份子外加伤风败俗,《阿甘正传》是反社会,《阿凡达》是反人类,《终结者》是反科学,《铁达尼号》是宣扬色情,《魔戒》是宣扬迷信,《变形金刚》是歌颂暴力,还有大堆主流影剧其实都是专制片、色情片、暴力片、迷信片……好吧,笔者觉悟不高,感到鸭梨很大,那就承认自己没“良知”好了 ~ )。 像玖羽之流这类脑残YY的无聊言论虽然不值得让人去较真,但我们还是得动下脑袋好好思考:为什么无论科幻未来、还是魔法世界、亦或古代历史,都能让我们如此热衷于“开明君王”的设定?为什么“青天”式的主角永远有市场? 我想人性中总有这么一种思维,希望强者仁慈,而弱者能因此而获得幸福,领导者能爱护贫贱的普通人,而自己(即普通人)能够被爱护、被拯救、或者成为勇敢的骑士和开明君王。 这一心理特点其实最为普遍,从科幻片、魔幻片,到儿童片、爱情片,它几乎无处不在,永远有市场,是典型的弱者需要被帮助的小人物心理,或者渴望被“王子”赏识的灰姑娘心态。所以“开明君王”的本质,事实上与超人、蜘蛛侠、蝙蝠侠这类漫画英雄无异,与武侠小说中高大全的大侠无异,只不过这种超人、大侠以“君王”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他们就好比爱情剧中的“白马王子”之类。那些主角一方是被君王领导的影视作品,其基础都是建立在这位君王“不是坏人”之上,而君王手中的大权,正如漫画英雄们1V5的超能力,让普通人可以依靠而不是畏惧。(这种弱者渴望被强者保护的思维,在《霹雳》等武侠剧上尤为明显。) 我们都是小人物罢,很多时候当不成超级英雄,所以只好在和平中幻想超人、英雄,在情场中幻想公主、王子,在社会中幻想骑士、侠客,在政治中幻想明君、青天。 总的来说,正传三部曲(4-6集)虽然画面质量“不如”前传三部曲(“不如”这个说法太苛刻!),但如果你能将六部作品翻看上几遍的话,你会发现正传系列更为“耐看”,它很大程度上是以剧情取胜,前传除了大堆华丽空洞的特效,实质剧情几乎没有剩下什么(特别是第2集,剪辑极其平庸),只抽出主线剧情的话,它完全可以在90分钟内讲完。 而要说正传的画面比前传“差”也不尽然。你若能认真比较一下两者的战斗画面,你会发现前传多少有点华而不实,而正传在各方面的处理非常到位,让人百看不厌。 很多中国网友不明白,为什么《星战前传》和《变形金刚》这类在中国特受好评的特效大片,在美国却饱屡屡“荣登”金酸梅奖,被评为年度最烂影片。首先金酸梅是评选那些“有资格”成为烂片的作品,有些片子比烂片还不如,酸委会还看不上。其次美国观众经常饱受电影特效的视觉轰炸,产生审美疲劳,《星战前传》的这点特效他们并不稀罕,杂乱而无章,倒是正传三部曲的朴实能带给他们更多的感动。 笔者差不多也是这种心态,作为一个看过数千部电影的影迷,如今一部影片已经无法单靠画面来吸引我了,只要剧情出色、画面不至于太渣渣,任何时代、任何风格的作品我都看得下去。能令笔者一看再看的影片,很少有特效大作,多为靠剧情取胜的那些。 不过笔者也认为,美国观众对《星战前传》的要求太刻薄,其实它本身也算得上乘之作,它所犯的“错误”,只是给自己冠以几个字:“星球大战”。 最后还是忍不住吐槽一下:不久前电视上播放我国那个什么宫的什么卫星升天之类,背景音乐使用了《星球大战》的主题曲,这就是让我生起了重看这部作品的原因…… PS:因为我个人最喜欢第5集,所以就把本文放在这里了。
9分
辛亥革命 (2011)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辛亥革命
5.7 (121 个评分) 导演: 张黎 / 成龙 演员: 赵文瑄 / 成龙
其它标题: 1911 Revolution / 신해혁명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三百年江山气数将近,内忧外患,时局动荡,正是乱世之际,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变革。以孙中山(赵文瑄 饰)为首的仁人志士意识到只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国,他们组成一个个革命政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无数革命者流血牺牲,但是更多的革命家站出来与落后的封建体制作斗争,终于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此期间,黄兴(成龙 饰)、黎元洪(姜武 饰)、隆裕太后(陈冲 饰)、袁世凯(孙淳 饰)、汪精卫(余少群 饰)、宋教仁(邢桂栋 饰)、秋瑾(宁静 饰)等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2011年9月27日 看过
总之,小鸡鸡朝右者雄霸天下: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09581/
2011年9月27日 评论 小JJ朝右者雄霸天下 -     众所周知,大多数女生都是木有小JJ的。     这是一个很严重、很严肃的问题!     《三国志》是一本让我很感动的史书,因为从这本书上我得知:原来领导也是得上厕所的。     这是鲜有的领导需要上厕所的珍贵史料,大多数史书都没有领导上过厕所的相关记载和切实证据,由此可见领导是不用上厕所的,所以《三国志》真的很伟大!     需要上厕所的人是孙权,时间发生在赤壁之战前,小权子要跟操叔叔大干一场,就开了次会议问问大家的意见,结果会议上主和声一大片,小权子的脸色一下子就拉下来了,气呼呼地甩了下衣袖就跑去了厕所里。     尽管小权子一生就只上过这么一次厕所,而且还被鲁肃给打断了,但这也说明,部分领导可能是需要上厕所的(操叔叔和备哥哥都不用上厕所)。     可实际上,小权子这次去厕所,绝不是去解三急这么简单,证据就在于他听了鲁肃一番建议后,说了句“只有子敬(鲁肃)深知我心”,然后就不上厕所了,也就是说,这次厕所没上成。     为什么小权子最终没上厕所?为什么鲁肃的话能让他停止上厕所?     原因是:小权子这次去厕所,并非解三急,而是去确认自己的JJ方向了。     回顾一下日本战国的历史,在那个乱世里英雄辈出,诸如信玄、信长、谦信,哪一个不比秀吉这猴子强?可偏偏最后就是猴子得了天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这个谜团存在了数百年,直到《银魂》中才道出了事实,原来只有小JJ朝右者才能取得天下,秀吉的小JJ方向是朝右的,而其他人的JJ是朝左的。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中女生当官当皇帝比较少的原因了。可是少归少,也折射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女生也有雄起的机会。     这就得用严谨的辩证学来说明了,首先我们可以肯定,不是每个女王都有JJ,比如武则天她应该是木有JJ的,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JJ朝右只能说明“有帝王之相”,好材料未必能成为好商品,它只是个前提,还需要有后期的努力。     影响人成功的,还有两大因素,一是同性恋,一是打广告。     以前我写过一篇分析文,证明成为好导演的最大因素,就是同性恋,张艺谋之所以在国内比较牛,就在于她是:同性恋(为了尊重老谋子的小受本性,我使用了“她”字)。     另一个重要因素呢,就是打广告,只要学会打广告,而且广告打得好,那么万事就OK了。我们自古以来就拥有着悠良的打广告传统。每代的开朝皇帝都是打广告的好手,像什么邦哥啦、小李啦、小赵啦、老朱啦……就不一一细说了。     总的来说呢,心海革命就是一场打广告的盛宴,大家都在打广告上拼个你死我活,在实力难分伯仲的情况下,就只好以同性恋因素和小JJ方向来决定胜负了。     关于同性恋和打广告这两大王侯将相的成功法则,更多的就见我的两篇论文了—— 张艺谋是同性恋的可能性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863765/ 打的不是仗,是广告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374974/     所以说呢,虽然大多数女生 木有小JJ,不过如果她是百合、擅打广告,还是有成功的机会的。比如武则天就是个好例子,但是从武则天后来被人揪下来的事情来看,木有JJ还是很吃亏的。     从心海革命的事态发展来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文哥、凯哥、石哥、良哥、以及众北羊军阀,他们的小JJ方向都是朝左的。     只要JJ朝右、是同性恋、而且会打广告,基本上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所以呢,电脑桌前的各位观众朋友们,赶快脱下自己的裤子看看,没准你正是当王侯将相的料呢!     至于JJ朝左和木有JJ的男生们,赶紧搅基吧!
5分
哆啦A梦:新·大雄与铁人兵团 (2011)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Bangumi TMDB
新・のび太と鉄人兵団 〜はばたけ 天使たち〜
8.1 (52 个评分) 导演: 寺本幸代 演员: 水田山葵 / 大原惠美
其它标题: 도라에몽: 진구와 철인군단 날아라 천사들 / 映画ドラえもん 新・のび太と鉄人兵団 ~はばたけ 天使たち~
胖虎和小夫炫耀机器人玩具令大雄既生气又羡慕,他恳求哆啦A梦帮助自己,结果哆啦A梦烦躁难耐跑到了北极。大雄随之进入北极,却发现类似机器人的巨大零件。在此之后,他和哆啦A梦将零件带到镜之世界组装,并邀请静香一起来玩,然而他们竟意外发现机器人具有十分强大的火力和破坏力。为免出现不可预料的事情,小伙伴们将机器人永远留在了镜之世界。不久,神秘女孩莉露露找到大雄索要机器人,大雄背着哆啦A梦带她来到镜之世界,谁知莉露露却奉命策划者一个地球人捕获计划。地球危在旦夕。
2011年9月2日 看过
《铁人兵团》新版在制作上很有诚意,相比旧版各有千秋,优点是画面处理得很唯美,缺点就是说教色彩太浓了、而且俗套场景更多。让人遗憾的是,小夫的机器人在新版中的戏份几乎被删光了,这个角色的存在无疑给旧版的剧情起到了点缀作用,特别是误踩警戒线和吃烧烤的那几段很有意思,删掉可惜。
2011年9月2日 评论 和大雄作对是木有好下场的!! -     每年一度的剧场版,我最期待的并不是《柯南》或《海贼王》之类,而是《机器猫》这部伴随我整个童年的作品。     众所周知80后们熟悉的“大山版”到05年就中止了,06年之后开始的新作品被称为“水田版”,以翻拍旧版的作品为主。     大山版的各部剧场版都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回忆,尤其《梦幻三剑士》、《铁人兵团》、《魔界大冒険》、《宇宙开拓史》、《猫狗时空传》、《银河特快列车》等作品可谓百看不厌。     单从画面的角度来说,水田版不用多说的华丽,毕竟是最近几年的新作,但一部动画作品的好坏,不能只看画面,剧本和分镜之类也很重要(近几年的大多国产动画在这点上还远不如60年代的日漫……)。水田版为了避免完全照搬旧作,经常会添加一些原创剧情,但很多时候败笔恰恰败在这些“新内容”上边……     现在就来总结一下个人对水田版的各部剧场版的看法。     2006年:《大雄的恐龙新版》(翻拍自本系列的初作:1980年的《大雄的恐龙》)     新版相比旧版可以说只是延长了一点剧情,翻拍度达99%,只有画面因时代技术比旧版好看了一些。大概是因为缺乏新意才引起那么多人不满吧?但如果你是初看这个故事,还是相当可以的。国语版由上译配音。(话说水田版大雄摘下眼镜后的样子很帅,恐怕仅次于出木衫。大雄也明显比过去懂事了不少,但大家似乎还是喜欢那个经常把事情办砸了的超级迷糊虫……)PS:和旧版一样,大雄的逆天本领在初作中就已展现出来……     2007年:《大雄的新魔界大冒险》(翻拍自1984年的《大雄的魔界大冒険》)     相比上一作,这次的改动相当大,尤其是增加了女主角美夜子的妈妈的戏份,再加上华丽的场景,让本作很受好评。上译版的国语配音也很不错,片名译作《大雄的奇幻大冒险》。不过我个人不喜欢剧组擅自修改美夜子的一些设定,比如片尾她说自己想留长发,美夜子与其他“雄女郎”不同的是多了一点清爽和帅气,她留短发更为好看(《铁人兵团》里的莉璐璐则更适合长发)。PS:相比旧版,大雄更威武了,亲自上阵PK大魔王……     2008年:《大雄与绿巨人传》(水田版新作,翻拍自短篇《再见了树小子》)     很多人对这一集很不满,并认为风格抄袭吉卜力,其实并不正确,因为剧组中的很多人和宫崎骏最初都是在“世界名著剧场”里打拼的,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名著系列的理念,片渊须直的《空想新子》与吉卜力风格相似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吉卜力只能说是从名著系列里跑出来的派系中最有名的一支。从剧情上来看,《绿巨人传》也不是一无是处,我很喜欢大雄在剧中的一句台词,面对莉蕾质问他在危难时刻所做的努力有何用处,他只是回答:“不知道,但我能做的只有这样而已”。当然本片的风格很偏离传统的《机器猫》确实是真的。PS:大雄这回真的逆天了!!     2009年:《大雄的新宇宙开拓史》(翻拍自1981年的《大雄的宇宙开拓史》)     在水田版的几部翻拍中,目前我最满意的是这一作,旧版很出色,但缺少了漫画版最后大雄与BOSS的决斗,新版中补上了这一段剧情。至于新加的女主角莫利娜,个人不置可否,感觉无所谓好坏(但她的存在多少削弱了罗布鲁和江姆的戏份)。整体上剧情依然很好看,但可惜的是,旧版中一些带有批判性的社会内容在翻拍版中被删掉了。PS:《宇宙开拓史》和《银河特快列车》告诉我们,大雄一拿枪,特种兵也玩完,所以千万别在此时招惹他……     2010年:《大雄的人鱼大海战》(水田版新作)     绝对是《机器猫》所有剧场版中,最差劲的一作。如果能在第40分钟左右就宣告结束的话,我会给高分。令人汗颜的是,大雄等人完全沦为龙套,稍微有点核心作用的叮当(哆啦A梦)也戏份不多,整个故事的唯一主角只有苏菲娅,未免太过喧宾夺主了(其他作品大雄一行人中至少有一人会很重要)。最令人头疼的是,本作的台词极其啰嗦,听得叫人一个烦。     2011年:《大雄与铁人兵团新版》(翻拍自1986年的《大雄与铁人兵团》)     旧版《铁人兵团》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女主角莉璐璐在当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新版在制作上很有诚意,相比旧版各有千秋,优点是画面处理得很唯美(不是简单的“提升了”,这只是时代技术没什么了不起的,而是很用心地去处理画面效果),缺点就是说教色彩太浓了、而且俗套场景更多,反而降低了剧情的新鲜度。铁球杰特这次被具体设定为一个有性格的角色(旧版只是一个模糊概念),应该说剧组对这个角色的定位有好有坏,增加杰特的戏份本身无可厚非,但剧组在处理杰特和大雄一行人的关系时,有些地方过火了,给人一种太刻意的感觉,而这种不同种族之间由敌人变成朋友的设定,早在手塚治虫的时代就已经被反复演绎过了,近些年来也屡见不鲜,新版的这些剧情显得毫无新意可言,相比之下旧版(与莉璐璐之间)只是点到为止,没有过多的渲染,反而让人觉得自然。还有一点让人遗憾的是,小夫的机器人在新版中的戏份几乎被删光了,只剩下几个龙套画面,虽然是配角,但这个角色的存在无疑给旧版的剧情起到了点缀作用,特别是误踩警戒线和吃烧烤的那几段很有意思,删掉可惜。综合来说,新版有不少可取之处,但单纯从剧情的角度,旧版更为出色、细节安排也更为合理。PS:翻拍版告诉我们,大雄在没有哆啦A梦、没有持枪的情况下也照样牛B死人,能够淡定地躲过枪林弹雨后救出伙伴并安全脱逃!!!     截止直2011年为止,我个人最喜欢的十部剧场版是(不含电影短片《大雄的结婚前夜》):     1:《梦幻三剑士》 2:《铁人兵团》 3:《猫狗时空传》 4:《魔界大冒険》 5:《宇宙开拓史》 6:《新宇宙开拓史》(水田版) 7:《银河特快列车》 8:《白金迷宫》 9:《海底鬼岩城》 10:《新铁人兵团》(水田版)     以上作品中,我最希望《梦幻三剑士》被翻拍,旧版虽然很出彩,但多少有点虎头蛇尾(当然这不影响我对这个故事的喜欢程度)。     最后,我想说的是:小样们,和大雄作对是木有好下场的!!大雄如果是《圣杯》里的人物,只要不当魔法师基本就是出来虐菜的!!
9分 动画 治愈系
无情战地有情天 (1958) 豆瓣
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
导演: 道格拉斯·塞克 演员: 约翰·加文 / 莉泽洛特·普尔韦尔
其它标题: 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 / 战地情鸳(台)
1944年,一队德国士兵在俄国前线受尽惊恐与恶劣环境的折磨。大兵厄斯特·盖博经过漫长等待,终于盼到了假期。回到德国,他发现自己的家园被炸毁,他孤独地找寻着自己的双亲,途中邂逅了迷人的伊丽莎白·克鲁斯,一个政治犯的女儿。他们两人在充满仇恨的世俗中求生,努力使灵魂重新归正!
In 1944, a company of German soldiers on the Russian front are numbed by the horrors and hardships of war when Private Ernst Graeber's long awaited furlough comes through. Back home in Germany, he finds his home bombed. While hopelessly searching for his parents, he meets lovely Elizabeth Kruse, daughter of a political prisoner; together they try to wrest sanity and survival from a world full of hatred.
2011年8月26日 看过
《西线无战事》作者雷马克的二战之作(近期可能上传本片,有需要的朋友请给我留言)
2011年8月26日 评论 《无情战地有情天》:东线有战事 -     《无情战地有情天》虽然是一部美国片,但剧组中的许多骨干是德国人。其中编剧不是别人,正是《西线无战事》的作者雷马克,而导演则是德国名导道格拉斯·塞克。     看片名就知道这是一个讲述“战争与爱情”的故事。剧中以一条爱情线索串连起了整个故事,但又不像《珍珠港》那样让爱情喧宾夺主。爱情不是控诉战争的辅助,战争也不是爱情悲剧的布景,两条主线相辅相成,让战争的残酷性得到了升华。所以这部作品不但适合喜欢战争片的男性观众,也适合喜欢爱情片的女生。     当年看了描写一战的《西线无战事》,深深地被影片折射出来的反战思想所震撼,一直就想着雷马克会不会也写过关于二战的作品,后来得知他不但写过,而且还被拍成了电影,我就毫不犹豫地网购了这部作品     雷马克不愧是真正体验过战争的人,他看待战争的角度不像其他人那样浮于表面的谴责,也不故作深奥地装逼,而是切切实实地描绘出了战争的非理性,甚至是以理性的方式去解读非理性。     《西线无战事》给观众展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地狱。保罗一行人怀着报效祖国的热情踏上战场,不料那里带给他们的只有恐惧和死亡,战友们一个个相继死去,到了最后他们都不知为何而战。 保罗在一次战斗中负了伤,本以为脱离了战场到了医院,他就能获得安宁,可医院是一个更可怕地狱,到处是呻吟声,断手的、断腿的、失明的、终身残废的数之不尽,更要命的是因为伤员太多,床位经常不够用,而医生、护士、药品也严重缺乏,为了保持床位数量,一些伤势严重的人员被拉去特别室“处理掉”…… 保罗本以为到了“和平地带”,就能获得安宁,可这里比战场和医院更恐怕、更叫他恶心。从来没上过战场的市民们,一个个拿着地图“运筹帷幄”,争论着战争应该怎样怎样打,才能顾全“大局”。大人们正在用军国口号鼓动孩子们到战场上去送死,当保罗对此提出抗议时,孩子们非但不理解他,反而骂他不爱国、胆小鬼……     在现实中,雷马克也曾被人说成是胆小鬼,只因不敢上战场才喊反战,这话完全是井底之蛙的看法,雷马克在一战中数次负伤、还曾拼死抢救过战友,他这一生,无论是从军人、还是从反战的角度,都是一个英勇之人,绝不是懦夫、或者只会天天躲在安全地带喊爱国口号的小丑。 《西线无战事》对战争的态度并非“害怕”,而是“厌恶”。剧中保罗在一个法国士兵面前的自白,正是一种超越民族的世界观。 历经了战争带来的各种折磨后,保罗恨透了冷血的医院、恨透了这个病态的社会,他选择了重新返回战场,宁愿到前线去自取灭亡,那个当初令他恐惧不已的鬼地方,才是他的心灵寄所,至少那里有与他同甘共苦的朋友们。     小说版及79彩色版《西线》,保罗死后,因为那天德法“停战”,两军没有发生激烈战斗,只有零星的枪声(可有一枪却打死了保罗),在这天德军前线司令部的战报上,清楚地写着:“西线无战事”。 这就是作品名称的来源,对整个故事炮火不断的最大讽刺。     《西线无战事》当年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片尾的墓碑画面中间,死去的人们一个个一脸茫然地回头,当初的他们并不知战场的险恶。     这股震撼使得我对《无情战地有情天》有着特别的期待,整部片子看了下来后,它让我感到意外,但并没有失望。     《无情》的叙事风格完全不同于《西线》,它不再刻画血腥的枪林弹雨,格调更为平静。影片对德军的批评含蓄而尖锐。     《西线无战事》主要描写血淋淋的战场生活,而《无情战地有情天》则主要描写战场以外(实际不是“以外”)的生活。     说来也是,雷马克对战场的思考,在《西线》中已经得到了最大体现,并没有必要换个时代重说一遍,所以在《无情》中他换了个思考角度。     这两部影片都能唤起你对主人公的同情,但并不是那种拙劣的“德国人民也是战争受害者”的同情,则是对小人物被整个历史所绑架的同情,个体的愿望在集体的失控面前显得如此的苍白。     《无情》的剧情中频频出现空袭警报和城市被盟军炸毁的画面,但它并不同于《再见萤火虫》那样一味地强调平民受到的伤害,这部影片的视角非常特别,更偏重描述警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工作、散步、吃饭、与女友约会,这种在和平时期让人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事情,总是被警报声中断,日常生活根本不得安宁,让人倍感和平岁月的珍贵。     《异域孤军》中,战友们在玩吹牛游戏的时候,邓克保“吹”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为之下泪的“牛皮”:在一个安稳平静的家里,每天都陪着家人一起吃三餐…… 比《异域》早拍几十年的《无情》,不也是传达了这种价值观吗?     大概也只有雷马克这种真实体验过战争的人士,才能在当时用这么“特别”的视角看问题吧,而他这种对战争时期日常生活的另类思考,往往被其他战争片所忽略,日本虽然拍过不少关于东京轰炸和原子弹的影片,却也没怎么触及到了这一点,即便有触及也显得概念很模糊。     《无情战地有情天》还有一点是很难得的,就是同情了苏联人。对德国人来说,这是对战争的反思,而对美国人来说,当时处于冷战期间,能够在普遍敌视苏联的环境中怜悯一下俄国人民,已属不容易。     而雷马克对战争中的仇恨和疯狂也描写得非常到位,苏联人不因你的拼死相救而不记恨你,德军士兵们对同伴的自杀表现得无动于衷,某些军官炫耀着自己对弱者的蹂躏,饱受空袭的普通民众变得麻木不已,深爱孩子的母亲们把眼泪挥在送孩子上列车、而不是控诉不义上……战争的疯狂已经将众人的心扭曲得不成样。     总的来说,雷马克的《无情战地有情天》和《西线无战事》,两者的叙事方式虽然不同,但却异曲同工,同样达到了反战目的,直视了人性的脆弱面。     纳粹上台后,实行(和谐字眼),对文化人进行(和谐字眼),许多文化人因(和谐字眼)不得不离开心爱的祖国,辉煌灿烂的魏玛影坛遭到了极其严重的毁灭。     雷马克因为宣传反战思想,被迫逃往国外(他的妹妹后来在战时因反对战争而被判处死刑)。导演塞克因其天才受到了小黄(戈培尔)的赏识,但为了保护犹太妻子,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出国。     这两人只是德国本土受害人中的冰山一角,如果要列一个名单的话,它可以长到与我国的(和谐字眼)相比。从中你可以看到魏玛时代德国文化人的创造力、以及纳粹对德意志文明的破坏力。     可你要知道,用十几年的时间来破坏文化,不代表你只需十几年就能重新创造它,所以二战后德国电影的水平一落千丈,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能恢复元气,极(和谐字眼)毒害之深一目了然。     有些人换了国籍,可他们依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雷马克和塞克就是这样。有些人留在国内,却干着卑鄙无耻的事,他们摧残着本国的文明,束缚着本国的思想,是文化上的卖国贼,戈培尔就是这样。     最后,就以《西线无战事》的一段名言来作结尾吧:     “这不是一次谴责,也不是表达内心的忏悔,更不是在描述一场冒险,对于那些经历过生死的人来说,战争绝不仅仅是冒险。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侥幸从战争中生还,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战争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痛苦记忆……”
9分 反战 德国
魁拔之十万火急 (2011)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魁拔之十万火急
7.3 (251 个评分) 导演: 王川 演员: 竹内顺子 / 关俊彦
其它标题: 魁拔 / Kuiba
在偏远的兽国窝窝乡,蛮吉(刘婧荦 配音)和蛮大人(王凯 配音)这两个“独行族妖侠”,整天为了取得象征着成功和光荣的“妖侠纹耀”而刻苦修炼“脉术”,却把他们所生活的“窝窝乡”弄得鸡犬不宁,村民们绞尽脑汁想把他们赶走。一天,消灭魁拔的征兵令突然传到窝窝乡,村民们惊愕之余,村长(李立宏 配音)趁机忽悠蛮大人和蛮吉从军参战。
然而,在这个一切都以“纹耀”来说话的世间,仅凭蛮大人现有的一块杂牌纹耀,不要说参军,就连住店的资格都没有。因此在树国客栈,受尽歧视的蛮吉和蛮大人决定,混上那艘即将启程去消灭魁拔的巨型战舰——曲境一号,直接去挑战魁拔,用热血获取至高的荣誉。
绿叶港码头,龙国妖侠卡拉肖克•潘(张杰 配音)被军官(张震 配音)责打羞辱却不敢还手。已经和蛮大人成功混上战舰的蛮吉挺身而出,替潘打抱不平却受到了粗暴打压。正当蛮吉陷入挣扎与绝望时,巨大的魁拔脉兽突然出现并将蛮吉“吞噬”……
2011年8月23日 看过
个人的感想都写在影评里(《万老师,我先走了……》: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073049/)_x000d_
2011年8月22日 评论 万老师,我先走了…… -     手冢治虫望着桌面上的一堆漫画草稿,他的眼里已经充满了泪水,纸张上的主人公们,有铁臂阿童木,还有《天闹天宫》里的孙悟空。     在许多稿纸上,署着“手冢治虫”这个名字。“虫”字很得俏皮,框里还含着两个小点,仿若两只眼睛。     在手冢的心目中,有一部作品对他而言是最为特别的,这就是《我的孙悟空》。     40年了,他以悟空为始,以悟空而终。正是他的偶像的孙悟空,让他拿起了画笔,选择了漫画。悟空伴随了他的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告诉万籁鸣先生”他对好友松谷孝征说,“我先走了……”     松谷两眼湿润了,回忆起手冢临终前的话,他的心情很沉重,但他知道自己接下来的岁月里,就是完成《我的孙悟空》——这部“必须”完成的作品。     《我的孙悟空》被分成两次制作,89版带有纪录片性质,讲述孙悟空给手冢带来的影响,后来的03版则是剧情片。     2004年11月3日,在万赖鸣的忌日上,剧情版《我的孙悟空》在中国上映,这场具有纪念意义的公映,并没有引起中日双方漫迷的关注,这一年,大家的心在宫崎骏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大家都忘了本国动漫的最辉煌的缔造者,忘了彼此之间的动漫交流,忘了他们之间的友情。     《魁拔》上映后,有些中国媒体夜郎自大地说“中国动画首度超越了日本动画”。     好一个“首度”,好一个“超越”。     证明自己的强大,有很多种方式,懦弱的人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自信的人则以赞美别人来突出自己。     我非常反感某些中国媒体围绕着《魁拔》的各种不切实际的吹捧。     而相比之下,手冢治虫从来不吝啬于对中国水墨动画的赞美——甚至是“膜拜”,但丝毫不影响他“动漫之神”的地位,相反,手冢的虚心让他越发伟大,让所以研究他一生的人视为美谈。     我个人对《魁拔》的画面、人设、世界观、主题都没有一丝的不满,而对主角魁拔(蛮吉)更是非常喜欢,正如国内很多人一样,我对这些都给予了理解和宽容,但我不满本片拖沓的剧情、啰嗦的台词、拙劣的剪辑、粗糙的分镜、和过多刻意安排的场景。(而单论画面,《魁拔》并不比剧情饱受非议的《风云诀》更出色。)     作为一个深度的动漫中毒者,我早已被各种日本动画和好莱坞大片的特效轰炸得无比疲劳,现在对我而言,无论动画还是电影,剧情是第一,其他都是其次。所以《魁拔》的导演王川,更早之前的另一部作品《小明和王猫》,更能引起我的共鸣,尽管这部作品画面比较粗糙,但它更能体现动画人的认真精神。     我说以上这些,纯属个人感受,没有全盘否定的意思,《魁拔》有出续集的话,我依然会看、依然会期待。     ……     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的一生是多么的短暂。可在生命的火花熄灭之前,人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呢?     抗战时期的1941年,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动画片上映了,这就是万籁鸣的《铁扇公主》,这也是我国的第一部动画长片。     因为是在沦陷区拍摄的作品,按照政策不能发表批判日军的言论,但万籁鸣却在影片中倾注了反法西斯的思想。这部作品改编自唐僧一行人路过火焰山时智斗牛魔王的片段,在国人心目中无所不能的孙悟空到了本片中,只是力量的一部分,他的许多功劳被万籁鸣“分配”到了猪八戒和沙僧身上,结果大家各显神通,却都不是牛魔王的对手,这时唐僧站出来说,只有团结力量、万众一心,才能打倒牛魔王,于是众人一齐起来反抗,最终让牛魔王跪地求饶。影片的隐喻之深,就在于此。     导演有国籍,但艺术无国界,《铁扇公主》最大的知己,是一个日本人。那是在二战还未结束的1943年,他看了此片后无法掩饰自己对万籁鸣的崇拜,于是他弃医从画,并一举奠定了现代日本动漫的基础、而且创造了它的辉煌,没有他,就没有日本动漫的神话,他就是:手冢治虫。     日本动漫的启蒙老师,就是万籁鸣,手冢从来不否认这一点,更不否认他对万籁鸣的敬佩。     回顾手冢治虫的一生,他不但是日本现代漫画的奠基者,也是日本动画片的奠基者,是少年动漫的奠基者,也是少女动漫的奠基者……     手冢走了,可他的身影却从来没有消失。     我想,没有一个日本人,能够否定掉手冢的作用和影响力,包括最讨厌他的宫崎骏。     “手冢治虫对日本动画一点贡献也没有!”在手冢的葬礼上,宫崎骏恨恨地说道。     宫崎骏恨手冢,有他的理由。在宫崎心目中,动画片的每一秒都应该做到最精致,可是手冢干了些什么呢,他创造了TV动画,让动画片成为商业竞争,市场上的作品因为利益争夺,充斥着各种赶工、崩坏、粗糙和拖泥带水。     日本动画在TV上的成就,掩盖不了它在大银幕上的苍白,吉卜力的辉煌始终只是块遮羞布。票房和上座率,始终属于美国,而《阿拉丁》等美国动画电影,在日本这个“动漫大国”的DVD发行量,似乎在嘲笑着每一个日本的动画人。     如果日本动画一开始就着重于电影方面,以这个民族聪明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也许现在就能和迪斯尼抗衡了吧?     想到这点,宫崎骏是何等的不甘心、何等的愤慨。他认为,这是手冢治虫的错。     可是,手冢的最大继承者,舍宫崎骏其谁?     在宫崎骏的作品中,始终可以看到无处不在的手冢理念,尤其是对大自然的赞美。     而且,有多少动漫人士,是因为手冢才拿起了画笔啊,他宫崎骏只不过是其中之一。没有手冢,就没有宫崎。     他对手冢的恨,也许还包含了妒嫉,还有敬爱。     手冢治虫是个和平主义者,他曾痛苦地说:“我时常感到迷惑,自然被不断破坏,战争必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发生着,无数宝贵的生命被剥夺,我所期盼的和平,真正的和平,已经在这个地球,甚至宇宙当中不复存在,我心中所期盼的真正的和平,并抱着这个信念一直坚持漫画制作动画至今,这个正是我的梦想,可是,我有时候会想,这个梦想会不会永远就是个梦想,而不会有实现的一天呢?”     这种迷惑,宫崎骏何尝没有呢?如果宫崎不是对手冢的价值观如此的认同,他又如何拍得出那些动人的作品呢?     ……     其实,手冢不但是日本人的骄傲,也是世界人的骄傲,瞧瞧《狮子王》,不正是对手冢的《森林大帝》的致敬么?     手冢治虫与万籁鸣之间互赠过几次漫画作品,他们都很珍惜对方送来的礼物。     在万籁鸣的家里,摆放着几副手冢的漫画。有一副是阿童木和妹妹乌兰的合影,有一幅是阿童木和森森大帝雷欧的奔跑像,而最有意义的一副,当属阿童木与孙悟空的合影,画纸上签着“手冢治虫”和“万籁鸣”的字样。     收藏家储祖诒对此非常羡慕,万赖鸣见状,将阿童木兄妹的合影画送给了他,然后郑重地写下:“此画是日本动画系列片阿童木导演手冢治虫画给我,我以个人名义转赠祖诒同志。”     80年代中期,中国漫迷评选出了自己最喜爱的几个日本动漫人物,其中阿童木与一休并列首位。     成就前者的,是手冢,成就后者的,是辽艺。     那个时代,我们无需以贬低日本动画来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我们是如此的自信而不自大。     我们曾经拥有不亚于日本的动画技术和配音水准,而中国动漫和日本动漫曾经是彼此互动的阴与阳,相互催促着对方的成长,平等而互敬地交流着。《熊猫的故事》可谓说是中日动漫交流的一个结晶。     其实中国到了现在,依然有极为出色的动画技术,且不说很多日本动画是中国人加工的,在中国难道就没有杰出的动画吗?只不过,有人认为国产动画的希望不在官方,而在民间,这种看法稍显偏激但并非没有道理,瞧瞧《李献计历险记》、《打,打个大西瓜》、《水脑袋》、《小胖妞》、《功夫兔》……     如果不是动画人的错,那么国产动画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错呢?     也许可以套用一句俗话:“让没文化的人管理文化,是文化的最大悲剧。”     我以《魁拔》而荣,但它可以做得更好。     而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我将《魁拔》的日式风格视为对日本动漫技术的借鉴,正如手冢也曾借鉴中国动画的技术,是属于中日动漫的交流,而不是简单的山寨或抄袭,在这点上,《魁拔》并不同于“只抄了百分之一”的《心灵之窗》、和“同步率突破400%”的《高铁侠》。     手冢治虫和万籁鸣都走了,他们带走了中日动漫的携手成长,带走了平等和互敬,留下了无休无止且无意义的口水战,留下了恶劣的抄袭,留下了艺术屈从于政治的鄙视和谩骂。     大家都忘了,一个国家动漫的强大,并非以抵制、而是学习他人的长处而成长的,美国动画影响了万籁鸣,而万籁鸣影响了手冢治虫,手冢则奠基了日本动漫,而日本动漫今日又被美国动漫所频频借鉴,这样的一个互动过程,不正是如此吗?     1988年,手冢治虫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再一次访华,与万籁鸣见了最后一次面的不久后,他就去世了。他临终前说的“万赖鸣先生,我先走了”,是一句充满人间温暖的话,当中包含了对动漫——而不仅仅是“日本动漫”——的无尽的爱。     成就中日两国动漫辉煌的,是爱与包容,而不是恨与妒嫉。     如今手冢的这份爱,已经化作火鸟,向看不见的远方飞去…… 附:阿童木与孙悟空的合影 (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175927734/ )
7分 动画 国产动画
战争与青春 (1991) 豆瓣
戦争と青春
导演: 今井正 演员: 工藤夕贵 / 树木希林
其它标题: 戦争と青春 / Sensou to seishun
《战争与青春》 1991 日本
今井正 1921年1月8號出生於東京都涉谷區元廣尾丁
39年以<沼澤兵學校>的導演出道,從<再見相逢之日>到<小菊與小修>,在這十年裡一共獲得了五次電影院旬報第一名
91年<戰爭與青春>成為了他的遺作,因腦膜出血在同年的11月22日逝世。
《战争与青春》War and Youth (aka Senso to Seishun):1991
日本1991年日本社会派大导今井正遗作,工藤夕贵一人分饰两角,技惊四座,荣获蓝丝带最佳女主角奖。 简介:暑假将至,高中二年级的由香里(工藤夕贵饰)的暑期末珙O「战争再体验」。原来,由香里所住的地区是1945年美军空袭东京时受灾最严重的一区,老师要同学趁着暑假,向父母请教当时的经历,写成十页以上的报告。一直认为战争乃「事不关己」的由香里,想起经常呆坐在公园的早季子姑妈,可惜她只不停地凝望着电柱,哼着童谣,由香里无法与她沟通。后来,她从爸爸的口中得知年轻时的早季子(工藤夕贵饰)在二战的惨痛经历,而她那未满一岁的女儿就是于空袭当晚在那支电柱旁边失踪,而她四十多年来一直在守候在那电柱旁,期待女儿有一天会出现。可惜,早季姑妈不久便去世了。此时,从韩国来了一个会说日文的女士,她声称自己是空袭时的孤儿,可能正是早季子一直在找的女儿……
2011年7月4日 看过
今井正的遗作,片中批评了日军对中国的侵略
2011年7月7日 评论 真正的“再见萤火虫”——《战争与青春》 -     不明白这部佳作为什么在中国知名度这么低,同样是讲述东京空袭、同样涉及萤火虫,论故事水准《战争与青春》完全不比《再见萤火虫》逊色,论反战力度更是远非后者能比。可是在大陆网上却很难找到这部影片,就算在淘宝网上也只有少得可怜的几家商店在卖。     (很遗憾,本文的完整版原本已经通过豆娘审核,但后来又被荷鞋掉了,不得不删掉大部分观点,重新发表这个太监版……)     东京大轰炸是日本二战书籍重点描述的事件之一,数量之多只有原子弹事件、以及南京大虐杀能够相比(日方认为1937年的南京惨案中,日军的暴行并不止有屠杀,也包括一些很残忍的虐待,故称作“南京大虐杀”)。     作为二战时期的一大悲剧,日本向来不缺乏以东京空袭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大家都知道,高畑勋老爷子的《再见萤火虫》,当然大家上豆瓣时也大概知道,尽管我个人很崇拜高老,但却一直对《萤火虫》持批判态度,有些观点现在改变了,“态度”则依然不变。     《批判&lt;再见萤火虫&gt;》是我好几年前写的文章,现在回过头来看,有些观点还是显得很偏颇的,比如当时我认为凡二战片就应该提起战争原因,但事实上,有些不提战争起因的作品,同样可以拍得令人深省,比如以日军为主角的《海军特别年少兵》、以德军为主角的《从海底出击》、以意军为主角的《血战阿拉曼》。     这些佳作重在反思战争和军国主义的非理性,二战只是作为一个时代背景而存在。叙事风格与《西线无战事》更为接近。     《战争与青春》不同于其他以东京空袭为题材的影片,不局限于描述“一场悲剧”,而是在描述“一个时代的悲剧”。     为了突出时代悲剧的特点,影片分成好几个片段来阐释。     其一:东京空袭事件本身的状况、及其影响。 其二:东京空袭之前,日本社会的政治氛围。 其三:二战结束多年后,当代年轻人的心态。     对于第一点,也就是东京空袭这一事件本身,就不必我重复了,很多人都看过《再见萤火虫》,都知晓具体的过程。 《战争与青春》的导演今井正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对所有战争受害者都给予了同情,将东京空袭升华为战争灾难而不只是日本自身的一次不幸。     剧中有句台词尤为难得,一位日本老人对由香里说:“孩子们,当你们在记住日本自身的灾难时,也别忘了日军在世界各地干过同样的事,制造着无数个‘早季子’,战争的残酷就是如此,记得要把这一点写到笔记本中去。” 早季子是本片的女主角之一,在东京空袭中逃到一根电杆旁时丢失了自己的孩子,母女俩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早季子因为受到打击变得精神失常,后半生一直呆呆地望着那根电线杆。     (此处删去N段原文)     第二点(即战争氛围的描述)无疑是相当有意义的,我个人批评《再见萤火虫》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该片少了这一点描述。 《战争与青春》提示了几段毫无人性的惨剧。 一是日本政府对外国劳工的虐待,以前凤凰卫视就曾花一期节目介绍了这些事件,许多中国和韩国(朝鲜)的劳工受到的对待可用奴役来形容,剧中登场的受害劳工主要为朝鲜人。 一是日本的极端右翼份子(俗称“五毛”)对反战人士的迫害。 大家也许看过《白玫瑰在行为》和《希望与反抗》这两部电影,这些作品讲述的是真人真事,二战时间的德国,有一些学生因为发了几张反战传单,就被纳粹政府的“银民法院”以“垫付郭嘉罪”的名义残忍地斩首(其中索菲·朔尔是只有二十来岁的女孩子)。这些遇害的学生大多来自有组织的反战团体,尤以“白玫瑰”最为有名。 我本来以为“白玫瑰”的遭遇已经够夸张了,没想到在日本更恐怖。 二战爆发前在日本反对战争的人其实还是不少的,但他们的下场都极其悲惨,军国政府什么样的酷刑都想得出来,虐待起自己的子民也是毫不手软,严刑拷打那只是属于“仁慈”级别的。 当然,单纯的刑罚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二战后军国份子使出了更恶毒的手段:谁喊反战谁到最前线去。 很多反战派就这样被当成了炮灰,而他们在战场上被打死后,又被军国份子以“光荣捐躯”的名义大肆宣扬,沦为法西斯“无言的工具”。     也许有人会疑问,既然这些人反战,为什么他们不逃,而是等着被充军呢?首先,你看一下地理位置就知道了,日本是个岛国,外逃难度很高,尤其你得想到,反战人士也是人,也是有家庭有亲人的,而带上家属,无疑增加了外逃的难度,独自一人逃的话,你别指望着那个年头他的家人会得到什么“人道”的待遇(若不明白,可参考我国的“XXX十年”)。 可以说二战时对于反战派而言,在日本有种无处为家的意味,所以像绿川英子、原清志、鹿地亘等反战等人,他们是干脆逃到中国再喊反战口号,因为在日本已经没有了他们的容身之地。 由于地理位置所限,当时反战人士的主要外逃地点是中国东北(满州),该地区处于关东军控制之下危险程度不必多说,然后在满州地区再找机会逃往上海或香港,想参与政治活动的话就前往重庆或严安(不是我想写错别字,是……)。     (此处删去N段原文)     说到反战人士的家属,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因为他们的遭遇尤为凄凉,《战争与青春》和《我对青春无愧》都曾提到,反战人士被处死后,家属也会被有意无意地打上与“非国民”勾结的烙印。 “非国民”,这个词用中文念起来没什么感觉,但在日本那边可是很糟糕,严重起来的话“死啦死啦”,要杀头的,因为“非国民”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卖国贼”,而二战时期最卖国的行为,就是不响应政府的爱国号召。 何谓二战时日本的“爱国”。无条件听从政府的命令就是爱国,不质疑政府就是爱国,不批评政府就是爱国,不与政府唱反调就是爱国,坚信日本人民会在伟大政府的带领下走向富强就是爱国,鄙视一些外国人特别是“奴役亚洲人民的美英鬼子”就是爱国,光荣从军为国“捐躯”(“为国”很多时候是“为朝廷”、“为陛下”)就是爱国…… 敢胆对以上任何一条提出丝毫不同看法,就是卖国。 “爱国”是神圣的,政府是至高无上的,是绝对不容质疑的,政府的任何命令,只要冠以爱国的名义,那就是绝对正确的,是要绝对执行的,是绝对不能作出否定的! 《战争与青春》中,早季子的丈夫就因为拒绝服兵役、不愿杀人,而成为了“非国民”,也就是卖国贼,很快就被日本五毛给“突突”了,而早季子则成了与卖国贼“通奸”的贱妇(他们是合法结婚),所生的孩子也就是国贼的孽种了,周围的邻居、大妈、孩子,没有一个不对这下贱的、不爱国的一家人投以鄙视的目光。而早季子的弟弟勇太,也为自己有这么一个“非国民”的姐姐感到难过。     (此处删去N段原文,总之我的原文意思就是,二战的日本把“军国”当“爱国”。)     第二点说得好长,现在来说第三点。     《战争与青春》一片采用插叙——也就是两个时空互相交替的方式来进展剧情。     历经了多年的发展后,日本新一代青年的价值观和兴趣已经完全改变,对他们而言,父辈们的思想已和自己无关,时尚和娱乐潮流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当老师布置的作业主题是反思二战时,学生们都觉得很无聊。 这点在十年前(1981年)山本萨夫的《阿西们的街》就已经得到了体现,片中一个日本老兵(故事的主要反派)对二战的失败耿耿于怀,但旁边的一个摇滚青年却感到不可思议,认为二战时日本没有言论自由可言,难道现在会比过去不如吗? 其实这种心态很正常,无关所谓正视或不正视历史问题,就像在中国,也不是每个人都关心历史问题,大多数人更在乎八卦新闻和娱乐,即便我能花大把时间写这种文章,我的本质还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一个腐朽的资产阶级,在工作时间之外,音乐电影动画肥皂八卦充斥着我的整个空闲时间。     如果今井正导演能多活二十年的话,那么片中的现代元素,大概就得换成萌妹子、BL、后宫、御宅文化……了。     在《战争与青春》中,随着作业调查的深入,影片“现代”线的女主角由香里开始明白,其实战争离自己并不遥远,战争的创伤还留在老一代人的心中,而新一代的人们的使命就是记住这些悲剧,记住战争中的受害者们(包括非日本人),避免战争再次吞噬人的生命。 我欣赏影片的这种格调,作为日本年轻的一代,他们的责任,并非自作主张地“代替”父辈们去道歉,而是记住并反思历史。 年轻的一代没有经历过二战,他们的“道歉”是没有意义、更没有代表性的,即便有意义,如果他们道歉,而当年的加害者却不道歉,那也不过等于毫无价值的自作多情罢。     (此处删去N段原文)     我在过去的文章中重点批评的是日本政府,尽管有些人提到日本政府曾公开致歉过,并非像大陆宣传的那样“不认罪”,但正因如此,我对日本政府更加持批判态度,我认为他们的道歉比不道歉更可恶,原因再简单不过了,他们一边道歉,一边参拜着靖国神社,不是说不能参拜,而是里边供奉着甲级战犯。强盗的后代固然无罪,但把老子放在公共场合大加歌颂就很无耻了。 这些甲级战犯不但是受害国所不能容忍的,就算对日本人而言,他们也是罪人,他们对自己的子民进行洗脑,剥夺人们的话语权,不允许有不同意见,把所有敢胆质疑政府的人打入地牢甚至处死,这样的一群鸟人,谈何“英灵”可言?凭什么被崇拜?日本政府祭拜他们是什么意思?(所以我顺道鄙视一下同样由一群鸟人、一群自称“左翼”的右翼份子组成的“鸟”有之乡) 日本政府的道歉,无论从国际政治还是民间道德,都毫无诚意可言,它不是用实际行动来履行歉意,而是我认错了,所以可以祭拜军国份子了。     不管国家的文化有多大区别,人性是共通的,任何地方都会有人唱反调,所谓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有,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但怎么处理这种现象,还是“态度问题”。 德国正视历史的作风赢得世人的敬佩,但德国人自己也承认,他们无法办到所有人的想法都一模一样、坦诚地承认二战时德国的错误(详见德国电影《过客》),甚至给纳粹翻案的亦有之。 我曾多次对比过德日两国处理二战敏感问题的手法,并盛赞德国在法律中,明文规定不允许否认屠杀犹太人的言论存在。因为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的尊重,否认犹太大屠杀,就等于鼓吹种族主义。德国法律的这种国家形式的尊重,是不能用所谓“言论自由”来否定掉的。我们一直强调言论自由,但这个“自由”是有条件的,它不能突破底线,不能宣扬杀人犯罪有理。 德国政府是做得很好的,他们的国式道歉并非浮于表面,而是用法律来作为后盾,强制履行这一义务。而在民间,德国一直很积极地参与各种反映受害国灾难的二战片。德国有新纳粹并不影响政府本身的贡献。 可是呢,日本右翼、以及讨好右翼的政府,却以所谓“参拜神社自由”为借口,去祭拜东条英机等人。日本政府既然要认东条这个爹,为什么不能批判他们?     不过,正如我以往反复提及的,看问题得广阔点。首先我们要知道,现在日本政府的暧昧态度,是因为右翼势力很大,然而右翼势力的上台,却是因为东京审判不够彻底的缘故。 回顾一下历史,是谁保护了这些右翼份子的火种?当时的美国都干了些什么?     (此处删去N段原文)     我早已过了愤青之年,对于再怎么叉蛋的事,我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一味地谴责或泄愤。对于日本,我哈过,也反过。如今面对日本,已经无所谓爱与恨,日漫照看,日右照抗,已经成了我的生活片断。     我写这篇文章,意不在摆架子说教,文章中的很多观点,请当作“建议”或“意见”来看。 很大程度上,现在来审视愤青,我已经不想再像过去那样强硬地否定他们,谁人没有狂热过?有野性未尝不是一件坏事,只是,狂热几年后,还是回归正常人类吧,否则你只会落个没头脑的结果。     我认为多元化的国家才是有趣的,最好的中国并非只有左派存在、或只有右派存在的中国,而是一个有左派、右派、不左不右、忽左忽右、装逼文青、超女快男、网游族、御宅族、基佬、腐女……统统都存在的中国,这样的国家才是丰富多彩的、才是健康的。     一个国家如果只允许一种价值观存在,那它一定很没趣,丫不灭亡没天理。二战时的日本就是这样一个无趣的国家、这样一个要别人当奴隶也要自己人当奴隶的烂国家。     日本人应该感谢战败,没有这次“该哥开饭”,哪有今日的盐轮基友,更别谈“资本主义的腐朽生活”了(“腐”是腐女的腐……)?至少现在日本人发表什么观点,顶多就在网络上被口诛笔伐,不必担心被日本五毛们拉去“突突”了。     战争很无聊,让人不可理喻,这是《战争与青春》里由香理的感慨。战争的概念放在今天,就是让你丢下有温暖三餐有电视机的家庭、让宅男丢下萌妹子、让腐女丢下耽美图、让豆瓣网友丢下基情文……然后跑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在那个连厕纸都成问题的地带坑爹一阵,有时在战壕里还得不吃不喝不拉屎地蹲上好几天,这还好,一不小心还会有一颗榴莲把你丫给爆了,不死也得断手断脚断奶断第三只脚……     请问各位宅男、腐女、豆子们,请你们看着我的字句时顺便联想联想一下画面,你们受得了吗?“受”得了吗?兽得了吗?!     所以,战争是不好的。     《战争与青春》这部影片跳出了狭隘的“一场悲剧”,演绎成了战争的非理性、以及盲目“爱国”的毒害。     影片的最后,早季子还是没能看到与自己失散了的孩子,这不但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场悲剧所代表的意义远远地超过东京空袭这一事件的本身。正如剧中的人物所言,不管理由多么冠冕堂皇,战争的本性,就是在世界各地制造着一个个早季子。     我很喜欢今井正导演的冷静镜头,作为一名日本共产党员,他所呼唤的和平是以人类的名义、而并非只有日本,超出了纯粹的政党主义。     本片最牛的地方,就是“过去”线的主角早季子、及“现在”线的主角由香理,都是由工藤夕贵饰演,两种风格迥然不同,让人感叹演员和导演的功底。     今井正导演在拍完《战争与青春》不久后就去世了,今年正好是第20周年,在纪念七七事件的同时,也缅怀一下这位左翼导演。     这部影片的片尾曲《昭和》很好听,由谷村新司编曲,后来郭富城的《其实我真的爱你》,正是翻唱自这首歌。     工藤夕贵主唱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5hKyeoRcng/ 谷村新司主唱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x2Ejs6UnA/ ============================== 最后,截止至2011年为止,选出我最喜欢的十部日本二战片(排名不分前后): 《战争与青春》(今井正执导,工藤夕贵主演两角) 《战争与人》(总片长9个半小时,分三集播出,山本萨夫执导) 《何以为人》(总片长9小时,又名《做人的条件》,小林正树执导) 《大地之子》(CCTV和NHK合拍,分14集播出) 《望乡》(熊井启执导) 《川岛芳子》(黑木明纱主演) 《李香兰》(上户彩主演,分上集“满洲篇”和下集“上海篇”播出) 《溥杰与王妃》(原名《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分两集播出) 《虎!虎!虎!》(日美合拍) 《广岛之恋》(日法合拍)
9分 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