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民主”与“爱国” 豆瓣
〈民主〉と〈愛国〉 : 戦後日本のナショナリズムと公共性 所属 作品: “民主”与“爱国”
9.2 (9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熊英二 译者: 黄大慧 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8
本书考察了战后日本关于民族主义和公共性的论说,梳理了其从战败到1970年代初的变迁。所用史料涵盖了日本战后主要政治学者、政治党派、政治运动的观点,不仅探讨了丸山真男、大塚久雄、竹内好、吉本隆明、江藤淳、鹤见俊辅等战后知识分子的思想,还涉及了宪法问题、旧金山媾和、战后史学运动、战后教育运动、安保斗争、全共斗运动等领域。展示了日本人在战后如何面对自己的战争经历和记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怎样的思想和政治。
忠诚与反叛 豆瓣
忠誠と反逆――転形期日本の精神史的位相 所属 作品: 忠诚与反叛
作者: [日本] 丸山真男 译者: 路平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忠诚与反叛——日本转型期的精神史状况》是日本思想史家丸山真男生前亲自编纂的最后一部著作。
从最初计划到最终出版历时8年,丸山精心选取了从思想史角度切入分析日本近世近代转型期的6篇论文和2篇有关方法论的文章。最早的一篇问世于1949年,最晚的一篇发表于1977年,执笔时间横跨近30年。书中收录的论文都是独立的,但所涉的历史时期和关心的问题是一致的:从幕末到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期,面对日本被迫卷入国际社会、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状况,日本的各种认识主体在思想上是如何认识、如何应对的。
这是一部兼具战后知识分子精神气质,又充分展现学术研究者缜密分析能力的著作。用为本书写解说的川崎修的话说,是“最具丸山真男特色的著作”。
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 豆瓣
現代政治の思想と行動 所属 作品: 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丸山真男 译者: 陈力卫 商务印书馆 2018 - 3
《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是日本著名政治思想史学者丸山真男的代表著作之一,收录了作者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约十年间发表的有关政治学及现代政治问题的主要论文。丸山被称为日本战后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哲学家,他对日本现实政治的分析和看法,基本构成了战后日本政治学的走向,也由此诞生出“丸山学派”。
本书初版1957年由日本未来社出版,1964年出版增补版,删去之前的两篇文章,第三卷增加了两章,并在旧版追记上增加了新的注解,更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增补版至今重印160多次,经久不衰。
战争的试炼 豆瓣
The Crusades: The Authoritative History of the War for the Holy Land 所属 作品: 战争的试炼
作者: [英] 托马斯·阿斯布里奇 译者: 马千 后浪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5
当下英语世界最权威一卷本十字军史著作
融最新史料、双重视角、荡气回肠的史诗叙事为一体
廓清中世纪持续200年的东西方大战所笼罩的重重迷雾
◎ 编辑推荐
☆当下英语世界最权威、最流行的一卷本十字军史著作
☆摒弃以往英语世界中或过度吹捧十字军或极力贬低十字军的观点,从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双重视角叙述事件进程,尽量做到客观公允
☆努力还原历史真相,让读者明白今天很多以十字军东征这段历史为借口引发的冲突,都是在对这段历史的误用和滥用
◎ 内容简介
11世纪时,在教皇的召唤下,一大支基督教军队闯入了地中海东部的伊斯兰世界,占领了两种信仰都奉为圣城的耶路撒冷。在这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后200多年间,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为争夺圣地的统治权而争斗,双方都坚信他们在为自己的神服务。
书中不仅描述了各次十字军东征的大量军事细节,作者托马斯·阿斯布里奇还从政治、社会、宗教动机和人物入手,全面剖析了这段超过两个世纪的冲突。尤其是,他从基督徒和穆斯林双方的视角讲述这段史诗般的斗争,这在至今所有的十字军史著作中还是头一次。
在作者激情洋溢的讲述下,我们被带入一个满是传奇英雄的世界,但他也不忘揭露充斥在那个时代的令人惊骇的暴力杀戮,并且清点了后世对这段往事的误用和滥用。
◎ 媒体推荐
阿斯布里奇讲述了一个令人难忘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现在也很有教益。——海伦·卡斯特,《卫报》
充满了只有中世纪才有的绚丽多彩的逸闻。阿斯布里奇彻底而成功地脱离了传统的写法,精彩地展示了穆斯林的战略和动机。——《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这部检视从11世纪到13世纪的中世纪十字军活动的学术著作中,阿斯布里奇小心谨慎地赋予了穆斯林视角和基督徒视角同等的重要性。——伊恩‧芬利森,《泰晤士报》
十字军运动在今天是过于时髦的话题,尽管据阿斯布里奇的观察,这些话题大多数都出于错误的原因。他说,十字军运动是有趣的,但它们属于过去。尽管如此,它们仍然是既令人激动又令人毛骨悚然的,本书属于最优秀的叙述性历史著作。——《苏格兰人报》
通过对十字军东征背后的宗教动机做出的富有洞察力的评论,以及来自同时代穆斯林史料的视角,阿斯布里奇写出了一部全面、精致、充满扣人心弦的分析的叙述性历史著作,能够满足各种水平的读者。——《书单》
◎ 名人推荐
才华横溢、权威性强、平易近人,一部 “必读之书”。阿斯布里奇在无懈可击的学术与令人投入的说书人天赋之间做到了平衡。——约翰 ‧ L.埃斯波西托教授,《伊斯兰的未来》作者
午夜将至 豆瓣
One Minute to Midnight: Kennedy, Khrushchev and Castro on the Brink of Nuclear War 所属 作品: 午夜将至
8.1 (7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多布斯 译者: 陶泽慧 / 赵进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11
《华盛顿邮报》《圣路易斯邮报》年度最佳图书
1962年的10月正值冷战的高峰,美利坚合众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相互扞格,几近核冲突的边缘,而其焦点就在于如何处置古巴境内的苏联导弹。《华盛顿邮报》资深记者迈克尔•多布斯的这部“编时史”作品,记录了这几个紧张的日子里的时时刻刻,揭示出我们曾经离世界毁灭是多么近在咫尺。
本书首次披露的如下内容均扣人心弦,包括赫鲁晓夫企图摧毁美国关塔那摩海军基地的计划;古巴境内的苏联核弹头的处理办法;以及一架迷路至苏联上空的U-2侦察机的精彩故事,而彼时正是导弹危机升级至顶峰的时刻。
《午夜将至》的笔触尽管犹如一本惊险小说,但它对这段被小阿瑟•施莱辛格称作“人类历史上最为危急的时刻”的描述参考了最详尽的研究材料,同时还是这场古巴导弹危机的定调之作。
“精彩非凡……情节扣人心弦,堪比任何小说。多布斯真是位无懈可击的学者和记者。”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我本以为关于古巴导弹危机的书已经写到头了,可这本写得真好。
——马德琳•奥尔布赖特,前美国国务卿
“本书发人省醒……洞见颇丰,必将改变专家对待这段历史的看法,亦将对新一代有所教益。”
——理查德•霍尔布鲁克,《纽约时报书评》
“对导弹危机的描述引人入胜,分秒入微。同样的题材无出其右者。”
——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世界》作者
2021年8月21日 已读
古巴导弹危机,总体上比较客观,作者对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关键时刻的理智都给予正面评价。虽然美苏双方的领导人都努力走好了钢丝,但在两边都有一堆战狼和小粉红的情况下,其实那13天内随时都可能像一战那样一不小心就擦枪走火打了起来,而拥有核武器的时代,大国之间直接正面干架绝不会像一战、二战那样,仅仅【只死】几千万人,地球文明曾离毁灭只有一步之遥。
冷战 历史
焚书之书 豆瓣
Das Buch der verbrannten Bücher 所属 作品: 焚书之书
作者: [德] 魏德曼 / Volker Weidermann 译者: 陈钰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德國花了超過半世紀的時間來反省這場浩劫,其努力雖仍是現在進行式,但已見反省的果實。」
前駐德代表,東吳大學德文系教授 謝志偉
「本書的目的,不在榮耀英雄,而是要捕捉那些在灰燼上揚起的作家身影,以及倖存者動人心弦的生命故事,這也是這本書特別好看的地方。」
先驅媒體社會企業(新頭殼網站)董事長 蘇正平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納粹黨在德國已經掌權,意圖所在不只是絕對的政治勢力和清除猶太人,而且對全體人民思想行動全面監控。1933年五月十日納粹假大學生團體之手,發動全國性反動思想的清除,舉行全國性焚書活動,數以萬本書籍付之一炬。七十五年後的今天,這些作家和其作品早已被遺忘。佛克衛德曼(Volker Weidermann),以呈現戰後德語文學史聞名,試圖重新喚起社會的記憶,改變這些不該被遺忘的作者,已經被遺忘的命運。黑名單上有九十二個德國作家和三十五個外國作者。包括國際知名的有海明威、傑克倫敦、茨威格、雷馬克等。本書描述這些作家個人及作品的特色,以傳記和回憶錄的形式呈現給今日的讀者。目的是讓被遺忘的從遺忘中走出來,把他們的生命、他們的著作呈現給今日的讀者。重新光耀當時被焚毀的書,重現當時多數文人面臨公義道德勇氣的抉擇、流亡的生活,賦予他們悲劇性的生命一個現代的意義。將焚書之人當時的勝利,在今日轉成潰退慘敗。
「這本書則不再只是浮光掠影。我毫無遺漏的追蹤了所有作品被登錄在文學第一黑名單上的作家,而哪本書該被丟入火堆,所根據的就是這份名單。榜上有名的包括49位以德語寫作的作家,37名以外語寫作的作家。並不是所有這些生命都能從出生到離開人世都被完整地重組建構,也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重新被找到。慶幸的是,留下的缺漏很少,在史料記載中與各式追蹤資料裡,幾乎沒有一個是完全沒有留下痕跡的,而只出現名字的謎團也不多。但是在這本書中,所描述的生平經常以「不知所終」或「正確死亡日期不詳」作為結尾,實在是因為在那樣的時代,人們經常無故便不知去向,既沒有先兆,最後的痕跡也無從查起。本書的重點放在德國作者身上。對這些作家而言,作品被挑出來燒毀一事,嚴重威脅到他們的存在。對他們來說,這代表他們所有的一切。他們大部分因此失去了讀者、家園,甚至生命。」《焚書之書》作者前言
蒲安臣使团研究 豆瓣
作者: 闵锐武 2002
蒲安臣使团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走出国门、出访欧美的外交使团。本书研究了蒲安臣使团派遣的背景、在美国的成就、在欧洲的外交活动与收获、出访的历史作用和影响等。
秦制两千年 豆瓣 Goodreads
8.2 (103 个评分) 作者: 谌旭彬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1 - 7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力作,选取了16个历史横断面,着重探讨在每一个封建王朝的盛世背后,百姓生活的历史真相。作者直指封建王朝的核心理念“外儒内法”,将秦制帝国纷繁复杂的历史常态化、规律化,探索帝国运转的内在理路,揭示其延绵长达两千余年的奥秘;深入每一个截点,解读信史文献,用严密的逻辑掲开王朝治世的面纱,也颠覆了世人许多想当然的认知。
这些历史横断面关联起来再现了两千年来秦制从萌芽到成熟,再到进化的全过程,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审视王朝兴衰的视角。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豆瓣
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f the Banality of Evil 所属 作品: Eichmann in Jerusalem
8.3 (92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 译者: 安尼 译林出版社 2017 - 1
●汉娜•阿伦特极具争议性的著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犹太政策进行全面总结,提出著名的“平庸的恶”概念,引发西方思想界长达五十年的争论
●详细记录纳粹战犯庭审全过程,还原历史现场,探讨战后审判的合法性
●无删节简体中文全译本首次出版
●特别收录阿伦特德文版自序与德国史学巨擘汉斯·蒙森导读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2021年7月27日 已读
开头的导论提到本书更多的是在美国引起争议,以色列对本书的反应倒是更加平静一些,但当时很多参与论战的人,其实都没有读过本书(导论部分有提到),只是单纯认为阿伦特在给艾希曼“洗地”而口诛笔伐,但看过本书的人就会知道阿伦特根本不是在“洗地”,她同样是在批判艾希曼,区别在于:其他人认为艾希曼是天生的恶魔,是不同于其他人类的,而阿伦特认为艾希曼和任何普通人一样,这样平凡的庸人却参与了大屠杀恶行,这才是最恐怖的,每个人距离变成艾希曼都并不遥远。由此衍生了“平庸的恶”这一概念,阿伦特指出,很多普通人面对上级罪恶的命令,都是不会思考、不会反抗的,只会盲从,由于有这些“零件”的配合,一台罪恶的机器才能够运行。但对于“平庸的恶”这一概念与其看本书,不如看《生死朗读》更好,本书其实也不是在讲述这个主题。
历史 哲学
印度五千年史 豆瓣
作者: 山泽种树 东方出版社 2021 - 3
本书对印度悠久的五千年历史做了简明扼要的概述。主要是以朝代的变迁为主线,讲述了印度的古代史、中世史和近现代史。古代史部分从石器时代的印度开始讲起,讲述了原住民的生活,雅利安文化以及吠陀的宗教;印度的史诗;哲学时代出现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吠陀集录、梵书和奥义书,特别对佛教和佛陀释迦做了详细的描述;*后讲述了摩伽陀帝国、外寇贵霜王朝和笈多王朝的兴亡史。中世史是从回教入侵印度开始讲起,讲述了伽色尼王朝、马哈茂德十七次入侵印度的经过;接下来讲述了回教人建立的各个王朝,包括奴隶王朝、卡尔吉王朝、图格鲁克王朝、赛义德王朝和洛迪王朝的兴亡史;*后讲述了莫卧儿帝国的建立和发展,主要描述了几位明君的伟大事迹,包括巴布尔、胡马雍和阿克巴。近现代史部分从英国东印度公司入侵印度开始说起,讲述了东印度公司是如何打败法国等其他国家,一步步侵占印度的;接下来讲述了罗伯特·克莱武是如何抢夺印度的土地,瓦伦·黑斯廷斯是如何吞并印度的土地,以及康沃利斯又是如何在印度的土地上发展英国势力的;*
最后讲述了印度的独立战争,国民会议派的诞生以及圣雄甘地带领印度人民进行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内容。
德国 豆瓣 Goodreads
Germany: Memories of a Nation 所属 作品: 德国
9.3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尔·麦格雷戈 译者: 博望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 - 6
一部国家史,一部民族史。
六大部分,三十个主题,建筑、雕塑、绘画、瓷器、啤酒、香肠、汽车、货币……以“物”串连起德国政治、文化、艺术等数百年历史变迁。
在过去的一百四十年里,德国一直是欧洲大陆的核心力量。二十八年前,一个新的德国诞生了。
我们对这个新生的德国有多少了解?
它的民众又是如何认识他们自身的?
尼尔• 麦格雷戈认为,对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来说,想要构建一段清晰连贯又全面的德国历史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在地理层面还是历史层面,德国总是动荡的。它的边界也在不断地游移。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伊曼努埃尔• 康德的故乡——柯尼斯堡现今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德国最伟大的作家约翰• 沃尔夫冈• 冯• 歌德在斯特拉斯堡的大教堂里发现了德国艺术与历史的特质,而斯特拉斯堡如今在法国境内。本书讲述的内容时间跨度长达五百年。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德国由众多独立的政体组成,而每一政体都有各自独特的历史。1914 年以前的德国人或许会讲述的那些自己民族与国家的动人故事,早已被之后三十年的诸多事件摧毁了。
或许德国的历史天生就是破碎的,但它包含了大量广泛共享的记忆、意识与经历。对它们中的一部分进行检视便是本书的目的。从十五世纪古腾堡发明的现代印刷术开始,作者选取了那些在新生的德国仍然能引起共鸣的对象与观念、人物与场所,比如德累斯顿的瓷器及其废墟中的碎石瓦砾、包豪斯的设计和德国香肠、查理大帝的皇冠及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营门,以此向我们展现它的集体想象。
还从来没有一本书如此这般地讲述“德国”。
1666:瘟疫、战争和伦敦大火 豆瓣
1666: Plague,War and Hellfire 所属 作品: 1666:瘟疫、战争和伦敦大火
作者: [英]瑞贝卡·里迪尔 译者: 韩丽枫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1 - 6
1666为什么是英国历史的分水岭?
三百多年前,英格兰如何走出黑暗与绝望?
回顾现代伦敦的起点,再现英国历史的重大转折
★亚马逊推荐“年度历史读物”、4.5星高分好评
★《卫报》《泰晤士报》《出版人周刊》《BBC历史杂志》——赞誉推荐
★英国权威伦敦历史研究者瑞贝卡·里迪尔重磅力作
★惊心动魄的灾难纪实,人类历史的悲情共鸣
【内容简介】
1666年是英国历史的分水岭。瘟疫暴发、第二次对荷战争宣告失败,一场严重的火灾侵袭了伦敦,接二连三地对这个国家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历史学家瑞贝卡·里迪尔聚焦这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它们所发生的背景,通过对那些鲜为人知的原始档案的研究,透过一个个非凡历史人物的视角,穿过了那场空前的恐怖与转折时期的历史迷雾,为解读1666年英国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虽然这重要一年的中心事件是破坏和失败,但1666年也让人们看到了当时令人难以置信的科学和艺术方面的进步。正是在这一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伦敦公报》的创办,约翰·弥尔顿完成了《失乐园》,一位名叫克里斯托弗·雷恩的年轻建筑师提出了一个新伦敦的卓越构想——一只从旧城的焦土中升起的“石凤凰”。
《1666》以其独特的风格,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站在通往现代化的十字路口的城市和国家如何完成了历史上伟大的重构与转折。
儿子,你要活下去 豆瓣
所属 作品: 儿子,你要活下去
9.2 (5 个评分) 作者: 品雅特海 译者: 李广平 花城出版社 2014 - 1
1975年4月,红色高棉来了。作者品雅特海和他那一大家子,一共十八口人,像全市二百多万人一样,被强制赶出柬埔寨首都金边,在监管下开荒种地。随后两年,柬埔寨简直成了一个大监狱农场。品雅特海一家人被赶来赶去,最后流落到柬埔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大西北崇山峻岭之中,任由红色高棉凶恶的干部驱使。家人一直吃不饱,贫病交加,备受折磨,至1977年初大多死去。品雅特海决定带着妻子翻山越岭逃往泰国,把六岁的儿子纳娃托付给别人照看。可是妻子因林中失火迷路而亡,品雅特海九死一生,终于活了下来。逃出生天后,他想念失散的儿子,悲恸不已。
书中记述的是发生在柬埔寨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作者对自己1975-1977年在“红色高棉”统治下一段骇人听闻的非人生活的回忆录。这既是作者个人的回忆录,也是20世纪一段不可忘怀的历史。
弯曲的脊梁 豆瓣
Bending Spines: The Propagandas of Nazi Germany and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所属 作品: 弯曲的脊梁
8.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兰德尔·彼特沃克 译者: 张洪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6
为什么极权主义的宣传,比如在纳粹德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开始时卓有成效,却最终失败?外界观察家在解释这段时期的宣传时常常犯两个致命的错误。首先,他们假设因为有警察国家的支持,宣传机器得以广泛有效地工作,人们对希特勒和昂纳克欢呼雀跃,因为他们担心不这样做的后果。其次,他们认为,宣传确实成功说服了大多数的公民,纽伦堡集会反映了大多数德国人的想法,大多数东德人相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战盟国于是担心,铲除纳粹主义将是非常艰巨的任务。西方知名的学者们或政治家们,没有预计到东德会崩溃得如此迅速。
有效的宣传取决于一系列有说服力的方法,从最温和的建议到公开的暴力,二十世纪的独裁者对此都深有体会。从许多方面来看,现代极权主义运动在本质上是宗教性质的世界观。纳粹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提供对文化,道德,科学,历史和娱乐的方方面面的解释;他们也提供人们接受现状的原因。
本书考察了纳粹德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使用的所有说服技巧,并试图指出这两个系统最终失败的原因。
2021年5月20日 已读
因为一度被禁,以为这是措辞很激烈的西式观点书籍,但实际上作者的语气非常平静,以致于整本书看下来像是在分析两家企业的失误。德国幽默文学的衰落,纳粹负有相当大程度的责任,本来幽默文学向来就是建立在对社会和官僚的嘲讽上的,当把这一点拿掉后,幽默文学剩下的创作空间也就不多了,而被毁掉的艺术,想要再度重建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希特勒从来不是用鼓吹大屠杀的方式去给德国人洗脑,相反,从希特勒(从坏人)口中说出的话,永远都是令人着迷的美丽字句,比如:“我爱国无罪,我是德国人。”、“崇拜英美的,都是跪久了站不起来的恨德蛆。”、“德国是一个不投降、不和谈、元首守国门的有骨气国家。”、“每一个德国人,都应有战斗之狼的精神。”、“德国的社会,就是一等犹太二等官、 三等英法四等德,有志气的德国人要勇于反抗。”……
历史 德国
巫师 豆瓣
The Witch: A History of Fear,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所属 作品: 巫师
8.8 (5 个评分) 作者: [英]罗纳德·赫顿 译者: 赵凯 / 汪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9
嗜血、魔药、暗夜飞行、化身动物、裸身集会……
巫师信仰,社会禁忌和社会恐惧的表达方式
勾勒出人类心理的共同结构
本书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历史学高级教授罗纳德·赫顿的巫师研究专著。作者以尽可能广泛和深入的视角切入近代早期巫师审判,将巫术视为从古至今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追溯了巫术观念和猎巫文化的发源和流变。作者综合英美和欧陆学者的观点和研究路径,结合历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考察了世界各地人们对巫师及其他类似的信仰的态度以及巫师嫌疑人的遭遇。其视域跨越非洲、中东、南亚、澳大利亚以及美洲,洞见贯穿古代异教时期到当代社会。本书是巫师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致力于消除人类社会对巫术的恐惧。
希腊内战 豆瓣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希腊内战
作者: (加)安德烈·耶罗利玛托斯 译者: 阙建容 格致出版社 2021 - 3
二战临近尾声之际,德军撤退后尚未来得及喘息片刻的希腊社会又陷入夺取战后主导权之争,原本截然对立的两个政治派别间的零星冲突迅速升级为血腥的全面内战。
.
而英国、苏联、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美国势力的插足,让内战变成了一场代理人战争,一场“国际内战”。
.
但是 ,这场希腊人的自相残杀是否不可避免 ?
.
现代希腊在严重经济危机中痛苦挣扎,折磨希腊社会的分歧永不会沉睡。
.
.
这是一部研究希腊内战及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深刻影响的历史书。作者利用亲历者的采访、回忆录、日记,以及大量希腊、美国和英国的解密档案,对希腊近代史中的民众分裂、极端化进行了极具深度的剖析,并描绘了在希腊大地上,英国、苏联、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美国等大国是如何进行政治博弈,进而影响了整个希腊内战进程的。
哈德良传:罗马的荣光 豆瓣
HADRIAN AND THE TRIUMPH OF ROME 所属 作品: 哈德良传
作者: [英]安东尼·埃弗里特 译者: 林振华 / 姜玉雪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4
哈德良身处一个风云激荡、惊心动魄的时代。公元2世纪,他成为罗马帝国主宰,堪称最成功的罗马统治者。身为久经沙场的士兵和才干非凡的管理者,他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君临天下,并提出了让罗马长盛不衰的两个主张……
本书为国内译介的首部哈德良皇帝的传记。作为罗马“五贤帝”之一,他给混乱无序、战火四起的帝国带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局面,给罗马经济、社会带来了一段黄金时期和空前繁荣。对内,他缓和了与元老院的关系,与之形成了较为良性的互动;同时,他倡导改革,巡视边疆,操练军队,编纂法典,改善民生,振兴经济。对外,他改变了罗马一直以来的对外扩张政策,修建哈德良长墙,缓解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位极具军事与政治智慧的统治者,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皇帝,在文学、艺术、数学领域造诣颇深。他热爱并推崇希腊文化,使希腊艺术在罗马生活中占据着显著位置,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在位期间哈德良两度排除异己,诛杀元老和功勋人士;他残酷镇压犹太人起义,犹太人流离失所,导致了延续两千年的犹太人问题。这些也使他多遭诟病。
又见奈良 (2020)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又见奈良
7.0 (197 个评分) 导演: 鹏飞 演员: 吴彦姝 / 英泽
其它标题: 再会の奈良 / Tracing Her Shadow
  电影讲述了一段跨越60年的异国无血缘母女情。年近八十的老奶奶陈慧明(吴彦姝 饰)孤身奔赴奈良,寻找失去联系的养女陈丽华。在遗孤二代小泽(英泽 饰)和退休警察一雄(國村隼 饰)的帮助下,找到了许多接触过、帮助过丽华的人们。在这个过程中,陈慧明如同亲历丽华到达日本之后的人生,她与小泽、一雄之间的关系,也在这段旅程中更加贴近了。
日本書紀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日]舍人親王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11
★编辑推荐
◎日本正史之首,国内首次引进
《日本书纪》与《古事记》合称“记纪”,同为日本奈良时代早期成书、述及日本神话与历史的重要著作。《日本书纪》以汉文写成,对中国读者亦无文字障碍,却至今未在中国大陆出版整理本。我们此次出版,意在填补空白,为中国读者提供这一历史名著的原貌。
◎以权威版本参校,附有歌谣翻译
以庆长十五年古活字本为底本,以代表日本近代研究成果的大系本和代表当代研究进展的小学馆本参校。采新式标点、横排繁体。并将原文中的歌谣,翻译为中文,以便阅读。
◎封面故事:天之磐户
封面讲述了《日本书纪》中的一则神话故事:素戋呜尊肆意妄为,天照大神愤而闭居天石窟,苇原中国陷入长夜。于是天钿女命在天石窟前起舞,天照大神好奇细开磐户窥看,手力雄神趁机一举打开磐户——霎时,天照重返天原,日神之光满于六合。正封为手舞足蹈的天钿女命,封底为奋力打开磐户的手力雄神。故事的主角天照大神并未出现在画面中,构成了“缺席的在场”,别有趣味。
★内容简介
本书为日本正史之首,官修“六国史”之第一种,述及神话时代至持统天皇让位(六九七年)间日本神话与历史,为日本神话与早期历史的最重要著作。其书为天武天皇(六七三—六八六年在位)于壬申之乱中得胜即位后下令编修,至七二〇年始完成进呈。全书共三十卷,以中国文言写成,略似中国古代正史之帝王本纪。该书将日本纷杂的神话梳理出体系,突出天皇的神授世系;除各代天皇的政治、经济、宗教活动,亦大量涉及与中国、朝鲜的外交关系,极具价值。在日本,此书与《古事记》并称“记纪”,向为朝廷定期诵读研究,是了解日本文化与历史的基本著作之一。
阿拉伯人五百年史 豆瓣
The Arabs: A history 所属 作品: 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
作者: [英]尤金·羅根(Eugene Rogan) 译者: 黃煜文 貓頭鷹 2019 - 5
今日阿拉伯與西方國家的衝突,從何而來?
我們正處在阿拉伯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從二〇〇〇年至今,中東歷經了兩次轉變時刻: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引發美國的反恐戰爭與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革命。這兩起劃時代事件不僅界定二十一世紀中東的輪廓,至今也仍深刻影響我們。
◎國際中東史權威、暢銷書《鄂圖曼帝國的殞落》作者扛鼎之作。
◎問世十周年,首度在台上市。
◎歷經三次改版,完整譯自最新版本,收錄最新第15章、台灣版作者序。
◎榮獲《經濟學人》、《金融時報》、《大西洋月刊》最佳選書。
◎林長寬(成大歷史系副教授)、梁元禎(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趙錫麟(交大兼任助理教授)、鄭慧慈(政大阿拉伯語系教授)一致推薦。
阿拉伯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也是近代重要的石油產地,
掌握全球經濟動向的阿拉伯人,有過勢力遍及歐亞非三洲的帝國。
20世紀,這裡成為美蘇冷戰的舞台中心,
21世紀更成為美國定義下的恐怖份子聚集地。
他們說……
如今身為阿拉伯人,似乎不是一件幸運的事
自鄂圖曼土耳其攻下君士坦丁後,阿拉伯人告別昔日的榮光,開始在土耳其人的統治下生活。進入十九世紀,阿拉伯世界遭遇西方強權的侵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等國擴大瓜分阿拉伯地區;冷戰時代阿拉伯國家被迫在美蘇兩強之間選邊站;後冷戰時期,在美國掌握的單極世界下,他們努力尋求新的生存方式。
自2001年911事件,19個阿拉伯恐怖份子炸毀雙子星大廈後,阿拉伯世界遭受來自西方國家的仇視,繼之而來的是機場的盤纏、懷疑的目光和以打擊恐怖主義為名的軍事攻擊。而2011年原以為是邁向民主契機的阿拉伯之春,卻讓阿拉伯地區陷入更深層的混亂。
長期以來,在當地獨裁政治與西方勢力的操弄下,阿拉伯人在主流媒體的渲染中,成為極端保守、伊斯蘭基本教義,甚至是恐怖份子的代名詞。但在一九八〇年代,部分阿拉伯世界其實也有過相當西化的時期,至於今日封閉保守的刻板印象則是後來的事。這塊在二十世紀衝突不斷,同時也是牽引世界政治經濟波動之地,為何阿拉伯人會從民族主義與阿拉伯主義,轉向伊斯蘭主義?為何他們仇視西方國家?長久以來我們僅能從西方學者的角度去理解。
用阿拉伯人的視角重寫阿拉伯的歷史
本書作者從十六世紀鄂圖曼土耳其人的統治說起,描繪阿拉伯世界如何面對歐洲殖民與現代化的挑戰。透過大量阿拉伯資料,從政治家、詩人、知識份子、平民百姓的口中,我們看到了真正屬於他們的歷史。最新版本更深入討論阿拉伯之春的來由與影響、敘利亞內戰、ISIS的興起與背後歷史陳因。讀者將可理解今日阿拉伯世界的紛爭從何而來,以及未來可以往哪裡去。這是一本書融合嚴謹學術研究和生動的敘述風格,精彩地演繹阿拉伯的樣貌,同時也是認識阿拉伯近代歷史必讀之作。
◎好評推薦
尤金‧羅根講述的阿拉伯世界現代史把焦點放在幾個關鍵的推動因素上,例如西方的宰制、民族國家的建立、專制政權的出現、政治伊斯蘭主義的挑戰以及自由主義的追求。羅根不從文化與暴力的刻板印象切入,他認為阿拉伯世界的發展源自於在民族主義、資本主義與全球化時代下,阿拉伯世界內部多重力量彼此競相建構社群感的過程。羅根詳細檢視這段歷史的個人經驗,不僅為這段歷史增添個人向度,也清楚呈現人類生活最重要的一面。這部引人入勝的作品能讓我們清楚了解今日阿拉伯世界的重要性。
——梁元禎,台大歷史系副教授
精心構築的歷史之旅……如果你想了解現代阿拉伯人的面貌以及他們與西方世界的關係,這本書是最佳選擇。
——基什薇爾‧福克納,《遠見》
面對這個複雜而充滿爭議的地區,本書樹立了學術的里程碑。西方學者研究中東的作品汗牛充棟,但絕大多數是從外在的角度觀察。羅根使用大量阿拉伯史料,從阿拉伯人自己的角度講述阿拉伯人的歷史。這是個迷人的故事,而且有幸得到最優秀的史家尤金‧羅根來撰寫它。
——艾維‧施萊姆,《鐵牆: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作者
尤金‧羅根要講述的這段歷史是血腥、多樣而吸引人的,而且讓我們感到羞愧的是,這段歷史經常受到忽略……想了解伊斯蘭世界為何與西方充滿嫌隙,這是一本必讀的指南。
——麥可‧派伊,《蘇格蘭人報》
如此面面俱到的作品相當少見……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閱讀的作品,對於阿拉伯世界近來的歷史提供清楚、生動而可靠的概觀。
——史蒂芬‧豪,《新人文主義》
終於看到一名認真學者完成的重要新作,書中對於未來舉足輕重的地區做了完整的背景介紹。羅根講述一段權力快速變遷的歷史,而我們很難不被書中洋溢的熱情感動……羅根完成了深刻的歷史作品。他為這個世代做出偉大的貢獻。
——馬克‧艾倫,《字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