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豆瓣
それでも、日本人は「戦争」を選んだ 所属 作品: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8.0 (46 个评分) 作者: [日]加藤阳子 译者: 章霖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 9
第九届小林秀雄奖获奖作品、日本近现代史研究前沿之作、畅销日本十年的近代史经典。
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直到二战战败,日本人缘何一次次走向战争?上至世界顶尖的优秀人才,下至普通的日本百姓,为何认定“唯有战争才是出路”?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藤阳子通过层层推进的多维分析,深入浅出地探究了当时日本为政者和国民如何看待世界局势、为何每一次都最终选择了战争。在这本被称为 “日本近代史研究最前沿”的著作中,她回答了历史是如何推进的、战争是如何发生的等一系列问题,帮助读者从更多元的视角理解日本近代史上几次改变国运的战争。
“山中”的六朝史 豆瓣 谷歌图书
9.7 (13 个评分) 作者: 魏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8
在六朝江南社会,“山中”这一地理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随着佛教山寺的兴起、道教洞天体系和山中修道的宫观化,一些山岳成为寺馆集中的宗教圣地,江南山岳完成“名山化”的过程,文化景观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和地理格局。作者立足山岳,全面搜集正史以外的宗教文献、文学作品、石刻史料等,打通佛道二教,透过若干个案的“深描”,细腻地展现了山岳历史自身的发展脉络(从山神祭祀到佛道寺馆的过程),佛道与民间信仰在山岳中活动的复杂关系。名山,特别是江南洞天福地的出现与山中景观的变迁,因此得到了鲜活而饱满的解释。六朝时代,乃至秦到隋唐历史演进的丰富内涵与时代意义,从而更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奉使辽金行程录 豆瓣
所属 作品: 奉使辽金行程录
作者: 赵永春 商务印书馆 2017 - 6
本书是赵永春教授关于宋辽、宋金官方出使往来的“语录”和“行程录”等原始记录文献的辑注。五代两宋时期,每逢正旦、辽金皇帝生辰,都要遣使祝贺;宋朝皇帝死亡,要遣使辽金告哀;还要遣使将死去皇帝的部分遗留物馈赠辽金;辽金皇帝死亡,要遣使吊祭;新皇帝即位,要遣使告诉辽金;辽金新皇帝即位,要遣使祝贺;临时有事需要商量则要派遣“泛使”。辽金使节进入国境,要遣使迎接;进入京师,要遣使馆伴;辽金使节回国,要遣使相送,等等。这些出使辽金的使者和接送馆伴辽金的使者,在出使期间都要将出使应对酬答情况、沿途经过路线及所见所闻,笔录成书,上奏朝廷,称“行程录”、“奉使录”、“使北记”或“语录”等等。有的使者还按出使行程写下了出使诗。五代两宋出使辽金“语录”,系使者亲见亲闻,史料价值很高,但保存至今的“语录”则很少,且散见于各书之中,为人们使用这些资料带来诸多不便。该书搜集五代两宋出使辽金“语录”、出使诗以及晋出帝、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至辽金的记录共47篇,并对不同版本进行了补辑、点校和简要注释,为人们学习和研究辽金史、辽宋金关系史、东北史以至东亚史提供某些方便。
平成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平成史
作者: [日]小熊英二 编著 译者: 欧文东 譯 / 王凤 審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5
“平成”是日本天皇明仁的年号,从1989年至今已有三十年。着眼于沿着“后冷战”的轨道、泡沫经济的崩溃和长时间经济停滞,日本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又是如何发生的,与此前的时代到底有何不同这些问题,本书为一批新锐学者从政治、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社会保障、教育、信息化、国际环境与民族主义等不同角度进行讨论、书写的成果,展现了全新的日本现代史。
死屋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House of the Dead: Siberian Exile Under the Tsars 所属 作品: 死屋
9.1 (40 个评分) 作者: [英]丹尼尔·比尔 译者: 孔俐颖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6
《古拉格群岛》前传,俄国流放制度的溯源之作!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丹尼尔·比尔运用19世纪的新闻报道、官方报告和俄国小说,为读者呈现出了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的残酷性及其囚犯悲剧性又鼓舞人心的命运。
☆近代俄国史上诸多大人物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宁都有流放西伯利亚经历,流放制度如何塑造近代俄罗斯民族的心灵以及影响俄国历史的命运?
☆2017年英国坎迪尔历史奖大奖作品,入围2017年沃尔夫森历史奖、2017年普希金俄语图书奖和2017年朗曼-今日历史图书奖,被评为《泰晤士报》、《旁观者》、《BBC历史》和《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内容简介
西伯利亚被称为“没有屋顶的大监狱”。从19世纪初到俄国革命,沙皇政权将超过100万名囚犯及其家人流放到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本书生动刻画了普通罪犯和政治激进分子、农奴制和村庄政治的受害者、追随丈夫和父亲的妻子与孩子的历史,以及逃犯和赏金猎人的历史。
本书启用了俄罗斯欧洲部分和西伯利亚档案馆中大量此前不为人知的一手资料,讲述了沙皇俄国奋力管理其可怕的刑罚殖民地的故事,以及西伯利亚对现代世界的政治力量的重大影响。
⊙媒体&名人推荐
☆表述精湛,扣人心弦……全书生动描述了种种关于罪与罚、赎罪、爱和可怖暴力的惊人与悲伤故事。书中人物包括专制者、杀人者、卖淫者、英雄。这是一部绝妙的佳作。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
☆我们很难去想象这个在沙皇统治时期地狱般的西伯利亚刑罚殖民地。这部历史著作描绘了一幅生动、恐怖的图景……该书极其引人入胜,富于真实事例和逸闻轶事。
——大卫·阿罗诺维奇,《泰晤士报》
☆关于沙皇统治时期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的杰出新历史著作……令人信服地将西伯利亚置于19世纪俄国乃至欧洲历史的中心。
——《经济学人》
☆采用了大量资料……这些丰富的材料,造就了这部有着细微细节的历史著作……它把“西伯利亚”这个名字的可怕之处变得如此生动、如此清晰。
——《纽约时报书评》
大汗之怒 豆瓣
所属 作品: 大汗之怒
8.0 (8 个评分) 作者: 周思成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 - 3
数次遣使,两度出兵。忽必烈执着于征服日本,除了军事野心的驱使,更有着复杂隐秘的政治动机。
著名历史学者刘迎胜、张帆、李新峰、党宝海鼎力推荐。
融合多方视角,揭秘“元日战争”中鲜为人知的野心、阴谋与闹剧,以及历史的偶然。
作品精彩看点:
一、视角广阔,将小说般的生动情节与学术研究的细致分析融为一体
◎本书作者是当今蒙元史研究领域的后起之秀,更是不可多见的语言天才,通晓英语、法语、德语,还能阅读日文、俄文、拉丁文、波斯文等十余种文字。正是以杰出的语言能力为基础,本书综合多种语言的相关资料,融合了元朝、日本、高丽等多方视角,提出了新见解。
二、完整呈现“元日战争”全貌
◎一代雄主忽必烈与幕府政治强人北条时宗隔海博弈
◎威震欧亚蒙古铁骑与勇悍狂热日本武士的正面交锋
◎蒙古铁骑威震四方,横扫欧亚大陆,让人闻风丧胆。面对强大的元帝国,偏居一隅的日本有何底气、有何考虑,敢于斩杀元朝使者,表现出强硬姿态?
◎被日本方面称为“神风”的飓风,对元军失利有着怎样的影响?若未遭遇飓风,元军是否能取得征日之胜?
◎在第二次征日战争中,元朝东征军的内部矛盾,尤其是将帅不和,对战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两场征日战争,元军一共损失了多少士兵?
◎为应对元朝大军压境,日本方面采取了哪些应对举措?又曾计划出了怎样的报复措施?
◎元军征伐日本,对日本政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探讨元朝军队失利原因,对战争性质及相关问题,提出新见解。
◎当忽必烈为征日本失败而震怒的时候,他仍未彻底弄清楚,自己面对的是怎样的对手;或许更未曾意识到,战败暗示着元帝国的军事扩张之势,已膨胀到了某种极限,面临难以逾越的门槛——这或许是无法逃避的历史法则?
◎数次遣使,两度征伐,甚至曾计划第三次出兵。已据有广袤大陆的忽必烈,为何对征服“僻居海上”的日本如此执着?
◎当时的日本,有着怎样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幕府的政治强人北条时宗,是个怎样的人物?
◎朝鲜半岛的高丽政权,在这两场征伐日本的战局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如何认识这两场战争的性质?什么是元帝国扩张之路上的“奥古斯都门槛”?
作品简介:
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两次派遣军队,跨越海洋征伐日本。长久以来,由于史料相对缺乏,以及研究者立场和角度不同,关于这两场战争的真相扑朔迷离。
作者在广泛阅读中文、日文、英文等各语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元朝、日本、高丽等多方视角展开叙事,还原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局势,完整呈现了两场战争的全貌。书中清晰叙述了元军的战争意图、备战过程、进军路线和撤退状况,也展现了当时日本方面的权力格局和军事防御措施。
本书既有对大时代背景的宏观描绘,又在微观层面对个体命运有着细致展现,融小说般的生动情节于学术研究的细致分析之中。作品围绕元军内部矛盾、面临的天气状况、作战策略等诸多因素,对元军失利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探讨,并对如何认知这两场战争的性质,提出了独特见解。
名家推荐:
亚洲海洋历史的重要篇章。
——刘迎胜(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任“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队长)
这场战争在日本家喻户晓,在中国却少为人知。本书大概是第一部系统描述这场战争的中文读物,在注重可读性的同时,细节考证和宏观分析均有创见,也具备学术价值。
——张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教授)
亦庄亦谐,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囊括中外,纵论古今,发人深思。
——党宝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这是我看过的学到东西最多的历史通俗读物。这不是蒙元史学者对一个跨度过大话题的专业论述,而是在一个不大可能存在的、出自一个头脑的多重专业视角下的一次重新解读。作者对战争背景浓墨重彩的刻画,多多少少重塑了我对蒙元世界的感受,可能是全书最具启发性的章节。
——李新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青岛 豆瓣
Tsingtau:ein Kapitel deutscher Kolonialgeschichte in China, 1897-1914 所属 作品: 青岛
作者: [德] 汉斯-马丁·辛茨 / [德] 克里斯托夫·林德 译者: [德] 贡杜拉·亨克尔 / 景岱灵 青岛出版社 2011 - 5
《青岛(德国殖民历史之中国篇1897-1914)》(作者辛茨等)作为由德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同名展览的附属论文集,介绍了 1897-1914年之间德国在青岛的殖民历史。
本书收录了《商人,领事,船 长:德国在中国的早期经济利益》、《19世纪的山东省》、《为上帝和祖 国——基督教传教活动》、《费迪南德·封·李希霍芬——对一个古老国 家的新见解》、《殖民城市青岛的建设:土地制度,城市规划和开发》、 《家乡的田园风光和殖民统治的要求:在青岛的建筑艺术》、《和家乡的 联系:在胶州地区的德国邮政》、《为青岛发行的德国货币》等文章。
甲午战争 豆瓣
日清戦争:近代日本初の対外戦争の実像 所属 作品: 甲午战争
作者: [日]大谷正 译者: 刘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3
1894年夏,中日之间爆发了近代以来两国的首次大战。以此为界,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面临亡国的危机;日本则一跃成为东亚强国,开始跻身列强行列。这场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战争究竟缘何而起?其间经历过怎样的复杂过程与时局变迁?此后的东亚情势又何去何从?日本当代著名历史学者大谷正利用大量文献档案,从政治史、外交史、军事史、媒体史、社会史等多个角度切入课题,将一场复杂的甲午战争展现在读者眼前。
古代日本的女帝 豆瓣
女帝の古代日本 所属 作品: 古代日本的女帝
作者: [日]吉村武彦 译者: 顾姗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5
天皇”这一称号诞生于飞鸟、奈良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日本成为律令制国家的时期,而其间有六位、八代女帝陆续登上历史舞台。为何日本的女皇帝会集中出现于这一时期?她们能否开创“女系天皇”的先河?禅让和重祚只发生在女帝身上的原因是什么?从倭国女王卑弥呼和壹与,到首位女帝推古天皇,再到*后的古代女帝——称德天皇,吉村武彦解读了“女帝的世纪”之谜。
考古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ree Stones Make a Wall:The Story of Archaeology 所属 作品: Three Stones Make a Wall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克·H.克莱因 译者: 林华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10
了解考古学、人类的历史与文明的经典入门书
考古学界领军人物、“最受欢迎的考古学图书奖”得主倾力之作
带你踏上考古环球旅行
在密林中寻找巨大的玛雅遗址,穿过秘密隧道走向失落的神庙……
真实的考古故事,比探险电影更精彩
——
【内容简介】
1922年冬天,霍华德•卡特成为第一个窥见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陵墓的人,他眯起眼睛,凑在他打开的小洞上,借着蜡烛的微光往里面看。到处都能看到金子的闪光。挖掘行动的赞助人卡那封伯爵拽着卡特的衣服,连珠炮似的问道:“你看见什么了?你看见什么了?”卡特费尽力气才说出:“我看见了奇妙的东西。”
古老而美丽的事物令人颤栗,吸引着一代代人接近它们、挖掘它们。
这本书涵盖世界上二十余个主要的考古胜地,以及重要的考古发现,我们将看到埃及法老的黄金面具,希腊帕提侬神庙里的大理石雕,墨西哥丛林中的祭献品……这些文物将尽可能客观地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过着怎样的生活、创造过怎样的文明,其中的一些文明又为何走向毁灭。
这也是一群“寻宝者”——考古学家——的传奇故事。1872年,谢里曼为寻找特洛伊,在土丘上挖开伤口一般的大沟;20世纪60年代,以色列人亚丁带领考古队攀上马萨达陡峭的山顶,用筛子筛了约3.8万立方米的泥土来寻找文物;2010年,这本书的作者克莱因与“太空考古学家”萨拉•帕卡克凝视卫星图像,在田野中发现公元2世纪罗马“铁甲团”的兵营遗址。
书中还展示了不断进化的考古技术,比如空中勘察、激光雷达、碳-14测年法,它们让更多遗址被发现,也让文物说出更多故事。作者还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回答了普通人的常见疑惑:你怎么知道在哪里挖掘?你怎么知道某件东西年代有多久?你找到的东西归你吗?
就这样,考古的故事带领我们向人类历史的上游跋涉,并为我们带来关于未来的启示。
——
【名人推荐】
极其好读……一些读者或许会突然想要冲出门去,拿上铁锹和铲子,冲向一个土丘或者垃圾堆。——《华尔街日报》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考古学已经成为人类最伟大的学科之一。它不断拓展着人类对历史的认知,以及我们对人类多样性的了解。克莱因是这个卓越领域的领导者,并且他懂得如何把故事写得准确而欢乐,这也是读者之幸。——罗伯特•福尔德,《国家邮报》
克莱因写得清晰易懂、富有信息量、满怀热情,为我们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还带来了一些工作现场的个人经历……作为一部新颖、价值卓越的考古学入门,这部书可以看作一项成功。——彼得•琼斯,《大众古典学》作者
有趣并且涉猎广泛。——《新科学家》
克莱因是一个老道的考古学家,在这部关于伟大考古发现的非虚构作品中,他让历史栩栩如生。从庞培到特洛伊,克莱因为观察这些著名挖掘提供了专业的视角。他不仅带你走过历史与发现,还想你呈现挖掘是如何组织的。如果你对考古学家是如何工作的感兴趣——包括在哪挖、如何挖等等——那你会迫不及待地想拿到这本书。——拉谢尔•卡特,图书部落
这部书拉着你的手,带你踏上一场神奇的考古环球旅行。你将看到有名的考古学家,探索传奇遗址,并且看到使用了前沿科技的新发现。考古学充满趣事,你一定要读一读《考古的故事》,这是一部由讲故事的高手写成的书。——萨拉•帕卡克,2016年TED大奖得主
《考古的故事》是一个富有经验的考古学家对这一领域的伟大发现的记录,快节奏而且令人着迷。这部书的读者都将被它吸引,无论他们的知识背景是什么。——乔迪•马格内斯,《圣地考古学》作者
在这本前沿、好读的考古学入门书中,埃里克•克莱因——世界上至为重要的考古学家之一——让人们可以一窥神秘而激动人心的考古学的幕后。读者将会看到世界上的著名遗址和发现,以及学到如何找到、挖掘它们,以及足不出户地为古物确定年代。——坎迪达•莫斯,《迫害之谜:早期基督徒如何虚构了殉难故事》作者
我爱这本书!《考古的故事》是一本伟大的读物,充满了有趣的故事。一部极其精彩的著作。——肯尼思•L.费德,《正确的过去:人类史前史入门》作者
克莱因讲述了文明与考古学的精彩历史——他对这一主题的知识是首屈一指的。——罗伯特•R.卡吉尔,《打造〈圣经〉之城》作者
一幅关于考古学前世今生的迷人画卷。这部书补充了学科内的空白,并且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考古学呈现在普通大众面前。——雷切尔•哈洛特,《圣经,地图与铁锹》作者
日本陆军的轨迹(1931—1945) 豆瓣
昭和陸軍の軌跡 所属 作品: 日本陆军的轨迹(1931—1945)
作者: 川田稔 译者: 韦和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9
昭和陆军以九一八事变为契机,打倒了一直推行国际和平协调外交、在国内也比较稳定的政党政治。它是怎样逐步走向侵华战争,然后对美开战,走向太平洋战争的?领导这个时期日本陆军的永田铁山、石原莞尔、武藤章、田中新一等人,持有什么样的政治军事构想?本书的焦点就在于此。
缔造大英帝国 豆瓣
作者: [美] 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 译者: 张茂元 / 黄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
▼内容简介
大英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曾统治全球1/4的陆地与人口;在其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是为“日不落帝国”。那么,最初仅仅是孤悬于欧洲大陆外的一个海岛,如何成为后来的庞大帝国?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普利策奖得主詹姆斯•亚当斯在本书中,以时间顺序为框架,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我们带回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被罗马人与野蛮人相继入侵、岛上七大王朝兴衰更替、与法国等大陆强国数百年的血腥厮杀、以商业和殖民称霸全球、北美十三州反叛独立……通过对近2000年历史的仔细梳理,亚当斯从王权与议会的斗争、法制、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为大英帝国何以崛起及其在世界历史中担任的角色提供了清晰的答案。
▼编辑推荐
◉作者詹姆斯•亚当斯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者,流行至今的“美国梦”就是他首先提出的,其对英美历史的研究精湛到位,并凭借“新英格兰三部曲”成为普利策奖获得者,其另一本美国之作《美国史诗》入选《生活》杂志“1924~1944年百部杰出作品”。
◉一部畅销八十年的英国通史经典之作,以优雅而易懂的文笔,带领读者重回英国历史现场,通过一个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连点成线,以线带面,生动地勾画了从罗马入侵到“二战”爆发之前长达2000年的历史,极富画面感。
◉着眼于“英国如何从一个蕞尔小岛崛起为史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从地理环境、民族性格、人文历史三大方面去寻找根源,对当今各国的历史走势、政治决策有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
雅典的胜利 豆瓣
The Rise of Athens: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Greatest Civilization 所属 作品: 雅典的胜利
作者: [英]安东尼·艾福瑞特 译者: 杨彬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9 - 5
雅典城邦,孕育了民主政治的起源,在爱琴海上成就贸易和海军霸业,又尘埃落定于一座古典文化的学园。它偏居地中海世界的一角,人口不过20万左右,却在人类文明的每个领域都留下了惊人创举。
雅典人天才狡黠、踌躇满志,也放荡不羁,他们的热情驱动着雅典的建立和辉煌:杰出的海军将领塞米 斯托克利斯,率领希腊人痛击波斯入侵者;雄辩的雅典执政官,在政治家中无出其右;睿智的亚西比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几次变节,最后死在刺客的弓箭之下。
放眼雅典城邦之外,斯巴达纪律严明,好战尚武,与崇尚享乐的雅典人截然相反;波斯帝国幅员辽阔,与雅典人竞争小亚细亚沿岸的希腊城邦。三股强权缠绕交错,战争变成和平,继而烽烟又起。直至雅典国力衰落,被亚历山大纳入囊中,却独以它的自由原则与哲学思想,成为西方世界文明的标志,西方人的精神故乡。
这是一个蕞尔小邦改变世界的故事。雅典人在古典文明的碰撞中抓住了机遇,以天才而自由的思想为自己戴上桂冠。
===========================================
※ 一座欧洲角落里的城邦,用思想与自由的成就为自己戴上桂冠
古代雅典城邦坐落在地中海世界的边缘,人口不过20万左右,却成为孕育西方文明的起源地。雅典人在每个领域都有惊人创举——他们发明唯一的直接民主制度,其理念从古典时代一直影响至今;他们崇尚理性,诞生了无数“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们创造了哲学的概念,从此人类开始探寻有关自身的基本问题;他们也开创了悲剧喜剧、建筑雕塑的艺术形式。当我们称颂古希腊的文明,我们实际上在说的就是雅典的胜利。
※ 描绘雅典民主辩论场上的政治群星、雅典学园里的思想巨人
回到两千多年前,让我们路过雅典市集,可听到苏格拉底向市民传授伦理知识,在公民大会上,我们能听到身为改革者的执政官伯里克利,对公民发表雄辩精彩的演说;若放眼海洋,便能海军将领赛米斯托克利斯,率领希腊人痛击波斯入侵者。雅典的建立与辉煌,正是由这一群天才人物的雅典精神所驱动。
※ 以雅典城邦为中心,辐射整个古典地中海世界的强权纷争
好战尚武的斯巴达城邦、虎视眈眈的波斯帝国,渴望霸权的马其顿,也是雅典历史上的重要配角。雅典与他们时而结为盟友,时而发起冲突,截然不同的文化基石相互碰撞挤压,也彼此塑造。雅典为何能从诸多城邦王国中脱颖而出,甚至一度成为爱琴海上的霸主?即使它一度被其他国家征服,却以其文明赢得征服者的渴慕?
※ 扎实的文学功底,小说的笔法讲述雅典建立、崛起、称霸直到陨落的千年历史
从《荷马史诗》中特洛伊的围困为开端,将雅典起源的神话传说娓娓道来。他将那些耳熟能详的战争渲染得更加戏剧,悲壮如马拉松的故事,激烈如温泉关战役。他也从哲学经典中,仔细收集思想家如苏格拉底、色诺芬的趣闻逸事。用一本书细数古希腊文明史上的那些高光时刻,古希腊经典作品从此不再晦涩难读。
※ 游戏玩家、电影观众也不可缺少的一本收藏品
如果你碰巧是《文明》《全面战争》系列游戏的玩家则不能错过这本书,看雅典城邦如何在思想、宗教、艺术、建筑各领域铸造“奇观”。
太阳王 豆瓣
作者: [英]斯图尔特·克拉克 译者: 杜芝茂 / 姚嵩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 - 8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故事书,以2003 年的太阳爆发事件为切入点,带你跨越从18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超过150年的太阳观测历史。
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科学故事告诉你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是怎样应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来突破一个又一个的太阳之谜。既有扣人心弦的科学家个人故事,又有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争论;既有对五彩缤纷的极光描写,又有对太阳观测技术的详细介绍;既有引人嘲笑的荒谬猜想,也有逻辑严密的科学推理;既有科学家的独到见解,也有天文爱好者的重大发现。
2019年3月19日 已读
两百年来研究太阳的众科学家的故事。
历史 科普
大秦究竟多彪悍 豆瓣
作者: 清秋子 2010 - 11
《大秦究竟多彪悍》是讲述了战国时期,七雄割据中原,其余小国纷纷居安自危,称臣纳贡。秦,原是地处西陲的一个弱国,历经560年持续拓展,最终成为中华第一个统一大帝国。秦在战国初期军事、经济极为落后,从商鞅变法才开始走向强国之路。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东方六国彻底,政治方面政权巩固,效率较高,社会稳定;经济方面重农抑商、农业发展、国力增强;军事方面军功授爵,军队战斗力较强。前246年秦王政登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嫪毒叛乱,接着整顿内政,对外继续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重用人才。前230年秦灭韩;前228年秦攻占赵都邯郸;前225年秦灭魏;前223年秦灭楚;前222年秦灭燕、赵;前221年秦灭齐,秦王政称皇帝,为始皇帝。自前221年起中国历史正式进入郡县制社会,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秦始皇抱一腔青春热血,本想创万世之业,但大秦帝国仅存15年。始皇身死而帝国崩塌,这里面有多少失误,多少教训,多少铁律?知古而鉴今。读完一册秦史,可知大秦彪悍之内在本质,可解闷悟道、励志,不亦乐乎。
2019年3月14日 已读
我对这种类似当X明月、高X流云、赫X勃勃……的网文风史书实在很无感,只在工作时用朗读软件听完了,权当消遣。
秦始皇固然是中国两千年帝制的开创者,但如果从“秦国”的角度,他几乎就是一个亡国之君,葬送了数百年的秦国,而他建立的秦朝也不过是勉强把各个地盘抱在自己怀中,然后迅速吐出来而已,时长还不到元朝亡国之君元顺帝在位时间的一半。真正从国土和文化上双重统一了中国的其实还是刘邦。当然客观地说,有了秦始皇画好的蓝图,才让刘邦得以继承下去。
历史
德国极简史 豆瓣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Germany 所属 作品: 德国极简史
7.6 (9 个评分) 作者: [英]詹姆斯•霍斯 译者: 舒云亮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3
全面而生动,没有比本书更好的德国简史了。
——菲利普•普尔曼(英国作家,《黄金罗盘》作者)
200多页,100多张图片,一下午读懂2000年德国史,理解欧洲纷繁复杂的历史与今日格局。
上起公元前58 年,恺撒称其为“居住在莱茵河彼岸”的“日耳曼人”,下讫安格拉•默克尔的新一届任期,2000年间德国历史的风云际会浓缩在200多页的篇幅中:关键节点的史实、全新视角的考察、100余幅插图作注解,《德国极简史》明白晓畅地梳理了德意志民族的渊源、疆域的伸缩、王朝的更迭、政权的博弈、经济的消长……以及如何制造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又如何成为“欧洲最大的希望”。
这本“了不起的小书”,被欧美众多媒体推荐为“你一定爱读的《德国极简史》”,是了解德国和欧洲腹地,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必读书”,自出版后,荣登英国、德国、日本各大媒体和书店的销量榜单,是备受推崇的年度历史类好书。
极简美国史 豆瓣
物語アメリカの歴史―超大国の行方 所属 作品: 极简美国史
作者: [日]猿谷要 译者: 杜海清 2019 - 1
这部极简美国史,讲述18世纪以来美国独立建国和南北战争的经过,形成垄断体制与开拓西部边疆的始末,以及对外扩张形成帝国的历史;回顾20世纪美国参加两次世界大战,发展成超级大国的历程,以及美苏冷战对抗的岁月;考察战前发源于美国、波及世界的经济恐慌,战后美国民众争取社会平等和文化多元发展的斗争,思考当代美国面临的社会问题。
本书不仅勾勒了美国历史的关键脉络,启发读者正视“作为历史的现在”,还用小贴士的形式,介绍典型的美国人和美式生活方式。为说明各历史时期的典型特征,还穿插介绍相关经典电影、图书文献、历史遗迹等,多角度探寻美国的特质。这些都使得本书不仅充满历史洞察和良史之识,且极富知识性和趣味性。
著者猿谷要是日本的美国史研究领域的开拓性人物。本书由其积数十年史学研究和实地踏察经验而写成,见解独到,征引广博,叙述生动,对读者深入了解美国历史,理解美国作为移民社会兼收并蓄的特质,及其国家的兴衰发展极有帮助。
万物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所属 作品: 万物简史
8.3 (72 个评分) 作者: [美] 比尔·布莱森 译者: 严维明 / 陈邕 接力出版社 2005 - 2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
这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一位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
2019年3月1日 已读
我看的是汪洁重译的在线文字版,汪洁很认真地改正了很多英文原作中的错误。
历史 科普
斯科尔茨内回忆录 豆瓣
The Otto Skorzeny Memoirs 所属 作品: 欧洲最危险的男人
作者: [奥] 奥托·斯科尔茨内 译者: 陆大鹏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8 - 2
奥托·斯科尔兹内是二战中非常著名的德国特种部队指挥官,指挥并参加过营救墨索里尼、抓捕匈牙利摄政王、铁拳行动、米老鼠行动、格里芬计划等诸多二战重要事件。在这本自己的回忆录中,他如实地将其指挥的最著名的行动一一记述,展现在人们面前。全书从作者的童年讲起,依次叙述了他的学校生 活、参军、战争中的德国和意大利、进军莫斯科、加入特种部队、解救墨索里尼、监狱生涯等。本书不仅展现了著名的德国特种部队的发展史,而且对二战期间德国、意大利、美国的关系及细节均有记述,兼具历史性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