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上下) 豆瓣
7.9 (11 个评分) 作者: 赵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0 - 11
◆ 研究西学40载,10次亲临希腊考察访问,用最真实的一手资料,讲述古希腊上下2000年的文明发展全景
本书以希腊诞生、崛起、衰落为主线,将人口迁徙、地理、文明、战争作为线索,从希腊神话、城邦制度、宗教哲学、悲喜剧等众多维度一层层拨开古希腊的迷雾,照见上下2000年的文明发展全景,为你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古希腊历史画卷,带你轻松俯瞰古希腊文明之光。
◆ 走近西方文明的源头,开阔自己的眼界
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根源皆在希腊。——雪莱
古希腊的荣光照耀了人类的整个历史——吟游诗人荷马、希腊神话、斯巴达;苏格拉底、欧几里德、雅典公民;奥林匹亚竞技会、卫城神殿、柏拉图;落日余晖下的奥林匹亚古运动场、魅力无边的帕特农神庙……
本书带你行走在断壁残垣中看遍希腊今日新貌,体会异域遗韵,品读古希腊文明之美。
◆ 50多位时代巨擘的人生故事,有趣有料有知识
荷马、梭伦、埃斯库罗斯、苏格拉底……带你了解时代巨擘的人生故事,以人为镜,有趣有料有知识
权利的游戏、天才的出现;
思想的脉动、艺术的薄发;
神话与战争、权谋与八卦;
这本书将让你犹如小说一般有趣有味,犹如看了一场电影那样历历在目。
◆ 200余张精美插图,带你看遍古希腊如梦似幻的艺术
世界名画、人物雕塑、历史遗迹……雅典卫城、德尔菲遗址、希腊各个博物馆……两百余张名景名画,像一场浪漫的视觉享受;
裸书脊设计,给你舒适流畅的阅读体验;
附赠古希腊《神谱》图,经典珍藏。
为什么古希腊人可以从0到1创造出惊艳后世的制度和文明?
为什么只要读懂了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解读西方大部分经典和隐喻便一马平川?
希腊神话、城邦制度、雕塑建筑、悲剧哲学……古希腊的荣光照耀着整个人类历史,堪称西方文明之源头和典范。
照见古希腊文明的上下2000年,领略古典之美,可以从这本书开始。
赵林教授研究西学40载,10次实地考察访问,用最真实的一手资料,带你走近雅典卫城、德尔菲遗址、希腊各个博物馆,重新认识荷马、梭伦、埃斯库罗斯、苏格拉底……
神话的感召、艺术的薄发、思想的脉动、天才的涌现。让我们相约在晨曦里的帕特农神庙、晚照下的奥林匹亚古运动场,与美之故乡的古希腊文明,于书中相见。
◆ 名人推荐 ◆
十次踏访古希腊文明遗址、四十年探讨西方文化渊源的赵林教授出版了新书《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从神话、城邦、文艺、宗教、哲学诸维度,展示波澜壮阔的古希腊文明的历史画卷。爱琴海的蔚蓝、荷马的众神、特洛伊的争战,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思,亚历山大的远征,一一迎面而来。
丰富的感性直观、深邃的理性思辨,汇成精彩纷呈的交响乐章,我们从中可获欣赏之乐,以期研习之得。
——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历史学院教授 冯天瑜
如果你让我推荐古希腊文明的最好讲解者,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非赵林教授莫属!史学出身,又专研哲学,兼有史学的细腻和哲学的宏大。他的讲解魅力无限,多少学员被他感染,被带入欧洲文明的情境并深深陶醉其中。听我的,没错!就是赵林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历史系教授 许纪霖
古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古罗马文明,堪称西方文化的三大思想源头。古希腊文明给世界带来了理性的光明,诞生了深邃的哲学与独特的艺术。而科学这门当今主流学科,就脱胎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可以说,今天的人类依然荫蔽于古希腊文明之下。夸张地讲,不懂古希腊就是没文化。
赵林教授是国内高校中研究西方文明的翘楚,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在此将他的新书《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不遗余力地推荐给大家。
——佛教文化研究专家 于晓非
什么是民粹主义? 豆瓣 Goodreads
What is Populism? 所属 作品: 什么是民粹主义?
7.9 (57 个评分) 作者: [德]扬—维尔纳·米勒(Jan-Werner Müller) 译者: 钱静远 译林出版社 2020 - 5
一切权力都来自人民。但人民去了哪里?——贝尔托·布莱希特
★★民粹主义诊断之作:仇视精英、反对多元、垄断人民★★
☆紧扣国际政治新趋势,教你看懂现代社会的民粹危机☆
☆民粹主义不仅事关政治,更事关人性的弱点☆
☆普林斯顿教授精到解读,国内知名政治学者刘擎作序推荐☆
“米 勒这本小书……对澄清“什么是民粹主义”做出了富有启发性的阐 释,并针对当下的政治现象提出许多敏锐而深邃的批判分析。”——刘擎
在过去的几年里,世界见证了玛丽娜•勒庞等民粹主义者的崛起。他们宣扬自己代表真正的普罗大众,借助“平民政治”和“沉默的大多数”等口号,对精英包揽的政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可是,到底什么是民粹主义?它真的是对民主的纠错和补充吗?
在本书中,米勒定义了民粹主义的核心要素:它反对多元主义,垄断对人民的定义,剥夺持反对意见者的人民资格;民粹主义并非民主政治的正当组成部分,而是它挥之不去的永恒阴影。
在米勒看来,危险和误解都源于概念的模糊不清。只有明确了民粹主义的本质,我们才能在民主政治的实践中更好地应对它的挑战。
大一统 豆瓣
所属 作品: 大一统
作者: 史卫民 1994 - 10
公元一二七六年,在中国历史上不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一年。但就在那一年,蒙古铁骑挥戈南下,偏安已久的南宋小朝廷灭亡了。本书用纪实报道的手法,把一个平凡年份发生的大事依次叙来,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中的另外一番景象。皇帝、重臣、将军、义士、诗人、宫女――从书中刻划的上百个人物那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自己,看到周围各色人等。
幕末史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The End of Tokugawa Shogunate
7.0 (6 个评分) 作者: [日] 半藤一利 译者: 王琪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 10
畅销日本的明治维新入门书,“非萨长史观”代表作,全新视角解读日本近代的崛起
◎ 编辑推荐
☆日本人最爱读的明治维新入门书,将从佩里来航到西南战争结束的25年间的历史娓娓道来,日文原版销量突破300,000册。
☆基于“萨长史观”构建的明治维新史有哪些局限?为什么说“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但最终导致日本灭亡”?明治维新的历史对今天的我们有哪些启示?
◎ 内容简介
嘉永六年(1853),美国人佩里率舰队驶入江户湾浦贺海面,德川幕府治下持续了两百余年的太平盛世就此终结。朝廷、幕府、诸藩围绕着开国与否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攘夷志士在京都掀起腥风血雨。然而,原本主张攘夷的萨摩、长州二藩,分别在萨英战争和下关战争中惨败于列强之后,意识到非学习西方不可,尊王攘夷运动转而变成了号召以武力推翻幕府的勤王倒幕运动。随着将军德川庆喜被宣布为朝敌、江户城无血开城,以及萨长联军在戊辰战争中获胜,德川幕府及其支持势力被逐一扫清,日本步入明治时代。本书以“非萨长史观”的视角,再现了幕末及明治初年跌宕起伏、动人心魄的历史,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不同于以往的明治维新画卷。
◎ 名人推荐
在本书中,笃姬、坂本龙马、西乡隆盛等幕末名人一一登场,日美签订条约、大政奉还等重大事件也均有涉及……这本入门书提纲挈领、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幕末的一连串事件,将从佩里来航到西南战争结束的二十五年间的历史娓娓道来。
——书评家 泷井朝世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 豆瓣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A History of Central Eurasia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Present 所属 作品: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
作者: [美] 白桂思 译者: 付马 中信出版社 2020 - 10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是记述从青铜时代至今的中亚历史经典著作,了解中亚、“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考书。
丝绸之路的兴衰与中亚帝国的兴衰同步。丝绸之路上帝国的历史就是中亚各民族的历史。人们对中亚的普遍印象是黄沙遍地,土地贫瘠,文明落后,生活在中亚地区的人靠游牧过活,天生尚武,好勇斗狠,能征善战,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被认为是饥饿的游牧民和贪婪的野蛮人,让周围定居的农耕国家和民族苦不堪言。
然而实际上,中亚游牧民族是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群体,他们的生活非但不贫穷,反倒比周边农耕区的百姓幸福得多,不断有从农耕区逃往草原地区的人,对中亚的游牧生活赞不绝口。中亚游牧民族也并非天生好狠斗勇,与“野蛮”毫不相干,他们热衷于和近邻做贸易,当受到攻击和侮辱时,一般也会以暴易暴,这和其他民族的行为并无二致。说中亚民族是周边国家的心腹大患则更是无中生有,相反倒是有很多史料记载,中亚民族在历史上不断遭受周边民族无情的入侵。
中亚位居欧亚大陆的中心,东西南北诸多民族及其文明无数次汇聚于此,既拥有“文明的十字路口”称号,也因此产生了贵霜文明、粟特文化等几乎可以照亮整条陆上丝绸之路的灿烂成果。中亚是印欧人的家园故地,印欧人从这里走向整个欧亚大陆,直到大海之滨。他们历尽凶险,顽强守卫着自己的家园,保护自己的亲人,与势不可当的来敌抗争到底,奠定了今日世界文明的基础。在中世纪,中亚是世界经济、文化和学术的中心,当时中亚人的成就点燃了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火种。
本书将中亚历史置于整个世界历史框架之中,以全球史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地区,讲述了中亚各帝国的兴衰更迭,解释了为什么数个世纪中,尽管受到波斯、希腊、阿拉伯及其他地区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中亚依然在东西方不断碰撞、互动的背景下长期涌动着各种文化洪流,并引领着世界科学、艺术等领域文明的发展,一次又一次地为世界文明带来革命。中亚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局部的、被忽视的地区,而是理解文明历史的中心。
--------------------
【编辑推荐】
1. 丝绸之路与中亚帝国四千余年兴衰史,理解人类文明的核心作品。
已有的中亚史著作,要么侧重中亚某一时段的历史,要么着重书写中亚某一国家或民族的历史进程,本书时间跨度从青铜时代到当今世界,地域范围横跨欧亚大陆,拓展到更为广泛意义上的中央欧亚这一空间,涵盖中亚所有主要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如斯基泰人、蒙古人、匈奴帝国、贵霜王朝、帕提亚帝国等,气势恢宏,脉络清晰,是一本系统、完整的中亚史经典著作。
2. 了解中亚、“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考书。
丝绸之路的兴衰和消亡与中亚帝国的兴衰同步。人们了解丝绸之路更多关注国内东段地区,站在国门内观察中外交流的历史,或者从朝贡体制的角度来谈中亚地区附庸于中华帝国的历史,对中亚自身文明发展历程了解不多,更难以从整个丝绸之路及人类文明交流互动的角度来认识它。本书从中亚诸民族和帝国本身入手,考察整条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探索几千年来中亚始终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秘密,是了解中亚、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考书。
3. 更正一刀切的定论,彻底扭转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多角度认识多元化的中亚历史。
人们对中亚的固定认知是,黄沙遍地,贫穷落后,受恶劣自然环境的逼迫,中亚民族以劫掠和游牧为生,农耕和定居民族被他们侵扰得苦不堪言。然而实际上,中亚游牧民族并非天生尚武好战,正如农耕民族并非天生擅长种地一样,他们一点也不贫穷,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和定居民族建立的国家都是复杂而非单一的社会,每种中亚文化下生活的无数个体,每个都有血有肉,有独特个性,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情况别无二致。作者打破了我们对中亚“野蛮人”的误解,正视中亚民族奋勇抵抗周边民族长达2000多年压迫的事实,用强有力的史实和逻辑更正了人们对中亚文明落后这种一刀切的既定认知,是一个重大贡献,对当今我们用多元化的思维和包容性的态度认识和处理不同地区的矛盾和冲突有重要帮助。
4. 中亚从被孤立的、局部的、被忽视的地区转而成为理解世界文明的中心。
本书以中亚游牧民族为圆心,用全球史观来看中亚地区,将中亚历史置于整个世界历史框架之中,中亚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局部的、被忽视的地区,而是理解文明历史的中心。
5. 透过历史,找到人类文明进程和人类动机背后的力量。
在进行如此宏大历史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人类行为有着特别的持续性,人总是习惯做同样的事、倾向于模仿他人,真正的巧合在历史上很少见,比如车具和轮子的发明、借鉴、模仿与传播。人类行为在如此广袤的时空中展示出一致性,显然是因为有着共同的起源。作者穿过历史和神话传说,挖掘人类文明进程背后的推动力量。
6. 荣获R.R.霍金斯奖(世界历史与传记方向)。
R.R.霍金斯奖旨在表彰艺术与科学所有学科领域的杰出学术作品。本书运用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提供了大量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信息,荣获R.R.霍金斯奖(世界历史与传记方向)。
--------------------
【赞誉推荐】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既有思想又有启发性,它呼吁重新评估中亚欧亚大陆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这本书需要我们的关注,它会在许多领域引起人们的兴趣。
——《亚洲研究》(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提供了大量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信息,是对中亚史和世界史研究的巨大贡献。
——《全球史杂志》(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
这是白桂思教授一生在中亚努力工作、认真研究的结晶,彻底更正了我们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这本书对我们了解中亚历史必不可少。
——《格拉斯哥先驱报》(Glasgow Herald)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肯定会引起整个领域的热烈讨论。
——《美国历史评论》(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是一项重大的学术成就。这是第一本全面介绍从青铜时代到现在的中亚历史。在过去的四五千年中,中亚可能是最重要的文明发展地区,白桂思教授试图解释中亚地区在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重大转变。他打破了我们对中亚“野蛮人”的误解,使中亚成为人类历史的核心。
——Victor H. Mair,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豆瓣
Tang China in Multi-Polar Asia: A History of Diplomacy and War 所属 作品: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7.1 (7 个评分) 作者: [加]王贞平 译者: 贾永会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 6
品大唐王朝三百年荣辱盛衰,看军事外交如何决定帝国兴亡成败
◎ 编辑推荐
☆国际知名唐史专家王贞平教授精彩解读大唐三百年军事外交,全面剖析决定国运盛衰、霸权更替的核心因素
☆唐代外交的实质是什么?强敌环伺之下,李渊、李世民如何通过韬光养晦之策使唐朝迅速崛起?灭突厥、征高句丽、平西域,强大的军事实力与明智的外交策略如何奠定大唐盛世?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唐史学者王贞平教授关于唐代军事外交的专著。这部著作旁征博引,将“多极”亚洲中唐与突厥、回鹘、朝鲜、南诏、吐蕃等周边政权的“互利”与“相互依存”的复杂多变的关系娓娓道来,并对唐朝对外关系的中央与地方双重管理体系,以及“德”“义”在对外政策思想中的作用做了精辟独到的分析。
◎ 名人推荐
这是一部我们将来很久也不会再看到的唐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它试图重新界定我们对古代中国对外关系的认识,既不颂扬朝贡制度,也不把它当成对韦斯特伐利亚原则的有意冒犯而不屑一顾。目前学术界正投入极大精力构建新的理论体系,以解读最近几个世纪中国对外政策的历史,王贞平教授的研究方法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本书以引人入胜的笔法,描述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令人着迷的时代和地域。
——卜正民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哈佛中国史》主编
王贞平的著作表现出了令人称羡的学术洞察力。它从“多极”这个概念入手,帮助读者摆脱‘对外关系即朝贡’这个单调的理论模式。作者运用多极、相互依存、软实力、硬实力等世界历史的术语、概念,论述了唐与多个周边国家、政体的关系,加深了我们对“从世界看中国”和“从中国看世界”的认识。
——郭颖颐,夏威夷大学荣休教授,《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作者
王贞平的新专著是对唐与四邻关系的全面而有益的研究。这本翔实的著作将成为唐史学者的必备参考书,研究其他朝代的历史学家也可以通过本书方便地对了解唐代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
——谭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作者
这部雄心勃勃的著作为建立一个深入理解唐朝对外关系的新框架做出了重要贡献。作者提出的“双重管理体系”和“合宜性”都值得专书讨论。
——史怀梅,伯明翰大学教授,《忠贞不贰?:辽代的越境之举》作者
星間ブリッジ 1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きゅっきゅぽん 小学館 2016 - 8
鬼才が描く上海と戦争。
日中戦争時の“魔都”上海を舞台に
日本人少女と中国人少年が絆を紡ぐ
ビルドゥングスロマン開幕!
2020年8月15日 已读
《星间大桥》看完了,真的是很好的一部作品。我看过上百部日本的二战题材影视和书籍,当中不乏思想非常深刻的作品,但大部分作品主要还是单独从日本的视角出发,很少有留给交战国一方足够的篇幅,而《星间大桥》在认真地思考着中日关系。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空洞的政治口号和道德说教上,而是用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片断,去讨论为什么和平可贵。第四卷在我看来有着完全不输给《全金属外壳》的深刻,春阳的内心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和平的向往,但“祖国”、“牺牲”、“奉献”、“信仰”……向来都是最容易让人陶醉的字眼,无论春阳如何努力放下对中国人的成见,都无法阻止这些“美丽词语”对她的精神灌输。春阳无法改变自己被大时代绑架,但始终守住了自己的这份善良,这也使她无意间阻止了朋友小千去武器部门工作、建议其去电力厂,她的善良也间接地救了小千。
历史 漫画
纳粹战犯的孩子们 豆瓣
作者: [俄] 塔季扬娜·弗列依杰逊 译者: 李喜长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20 - 3
穿越大半个地球的采访,
15年的苦苦寻找,
一个俄罗斯女记者的执着,
只为真实呈现纳粹战犯的孩子们的世界。
荣登俄罗斯畅销书榜,同名纪录片引发俄罗斯百万人思考。
【编辑推荐】
* 一手史料
本书所有图片和文字内容皆来自作者亲身采访和拍摄,力求向读者呈现一手的真实资料和真实的人生故事。
*可读性极强。
极力挖掘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生命记忆,每一个采访人物都有其独特的家族命运和生命历程。
*资料翔实。
长达600页的篇幅,引述了大量纽伦堡审判词、私人日记、通信、秘密文件。
【内容简介】
这本书讲述了俄罗斯著名作家、导演、记者、编剧兼制片人塔季扬娜·弗列依杰逊,穿越大半个地球,历时15年追踪希特勒最亲密的家庭、德国元帅、波兰总督、党卫军头目、奥斯威辛集中营指挥官的孩子们的命运。本书所有图片和内容皆来自作者亲身采访和拍摄,力求向读者呈现一手的真实资料和那些真实的人生故事。本书作者以此为基础制作的同名纪录片引发俄罗斯百万人思考,本书也荣登俄罗斯畅销书榜。
圣殿骑士团 豆瓣
The Templars: The Rise and Fall of God's Holy Warriors 所属 作品: 圣殿骑士团
作者: [英]丹·琼斯(Dan Jones) 译者: 陆大鹏 / 刘晓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9
11-14世纪,欧洲和圣地涌现了一大批宗教修会,圣殿骑士团是其中著名也最有争议者。作为慈善修会,它致力于保护前往耶路撒冷的朝圣者。作为武士团体,它逐步发展为十字军东征中最精锐的军事力量。作为成熟而高级的金融机构,它富可敌国,并与诸教宗和欧洲多国君主保持密切联系。它流星般崛起,又血腥而屈辱地陨落,它留下的重重疑团,至今仍让历史学家、小说家、编剧以及阴谋论者沉迷不已。
历史学家丹·琼斯非常擅长写令人血脉偾张的中世纪故事。他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一群充满激情的挥剑者——他们让从西班牙到耶路撒冷的土地上,洒满了基督徒和穆斯林的鲜血。这部横跨两个世纪的圣殿骑士团兴衰史,再现了一个关于狂热与勇敢、奸诈与背叛的伟大传奇。
条顿骑士团 豆瓣 Goodreads
The Teutonic Knights: A Military History 所属 作品: Teutonic Knights
作者: 〔美〕威廉·厄本 译者: 陆大鹏 / 刘晓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5
★ 继“地中海三部曲”之后的中世纪战争史诗力作
★ 生动呈现条顿骑士团500年兴衰史
★ 《金雀花王朝》《罗曼诺夫皇朝》译者陆大鹏献译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杰出的中世纪欧洲军事史作品,它的主题是条顿骑士的作战及其与西欧罗马天主教廷关系演变。
专攻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中世纪史与条顿骑士团的学者威廉·厄本用详实的引证与论述戳穿近代民族主义的迷雾,还原了欧洲中世纪史上一个精彩却鲜为人知的篇章。书中梳理了条顿骑士团从崛起到衰亡的历史,其间戏剧性情境迭出,如1242年的冰湖之战和骑士团在坦能堡的惨败,不过焦点仍在于它年复一年地维护领土控制权、抗击敌人小股骚扰劫掠,并对不信奉天主教的敌人发起圣战的活动轨迹。中世纪德意志十字军战士的生活、信条和行动,以及条顿骑士团500年的历史由此得以生动呈现。
从大都到上都 豆瓣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从大都到上都
8.4 (65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新星出版社 2017 - 11
生动还原八百年前元朝两都间辇路的真实面貌,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
一座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颗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由这条路相连。
这条路尘封了八百年,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骏马奔腾。如今已是沧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 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
这条路是元代的辇路,是皇帝往返两都之间的专属性道路,设有十八处纳钵。
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国。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
作者的叙述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读来欲罢不能。在作者的讲述中,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在书中错落交汇。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被倒提双脚走出黑松林,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汇集了许多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
“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危机将至 豆瓣
The Impending Crisis: America before the Civil War, 1848-1861 所属 作品: 危机将至
作者: [美]戴维·M.波特 译者: 高微茗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3
【内容简介】
美国内战到底为何而战,是北方出于良知解放黑奴,还是基于对宪法的理解而被迫应战?
为什么共和党的林肯当选总统会让南方撕裂宪法,下定决心离开联邦?
美国内战是否不可避免?它所形成的伤疤在经过了一个半世纪之后是否已经痊愈?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危机将至:内战前的美国,1848—1861》是美国历史学家、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戴维·波特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后经由他的同事整理出版,40几年来仍然是美国内战研究不能绕过去的经典之作。
作者将我们的注意力从1861—1865年美国内战的战场转到内战之前的13年。在那13年里,身处历史现场的人没有一个能预料到美国将发生一场导致62万人丧生的内战。相反,1848年的美国,与革命硝烟浓烈的欧洲形成鲜明对比,正沉浸在美墨战争的胜利和获得西部大片领土的民族主义狂喜之中。然而,整个联邦的隐忧也接踵而至……
战争的胜利和领土的扩张反倒让南北双方在接纳新成立领地的问题上造成了分歧,继之而来的是双方都从宪法和过去的法案中寻求支持或反对在新领地施行奴隶制的根据。内战爆发之前,跨洲铁路的修建、西部淘金浪潮、逃亡奴隶如何处置、约翰·布朗起义,以及最高法院对奴隶制的态度,每一个时事热点都会成为南北双方及各政党在宪法权利、联邦-地方关系、奴隶制合法性等辩论上产生更大分歧的引爆点。最终,上述分歧无法调解,内战爆发。
--------
“见识美国”丛书,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陆续推出——
《危机将至:内战前的美国,1848—1861》 [美]戴维·M.波特
《平等之路:美国走向种族平等的曲折历程》 [美]迈克尔·J.克拉曼
《法塑美国:15个标志性国会法案及其影响》 [美]丹尼斯·W.约翰逊
《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 [美]戈登·伍德
《亚裔美国的创生》 [美]李漪莲
《百年抗争:美国女权运动史》 [美]埃莉诺·弗莱克斯纳、艾伦·菲茨帕特里克
《美国女性的权利:政策争论与性别角色》 [美]多萝西·E. 麦克布赖德、尼娜·A.帕里
《五月花:美国文明的开端》 [美]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
《美国革命的思想意识渊源》 [美]伯纳德·贝林
----------------
【编辑推荐】
▶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关于美国历史和美国内战至今仍然绕不过去的重磅之作;危机笼罩下的美利坚,如何滑向死亡,内战又如何成为美国的“第二次建国”。
--------
▶ “关于美国内战前史的扛鼎之作”。
美国史专家、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埃里克·方纳评价这本书是“关于美国内战前史的扛鼎之作”。自出版以来,收获赞誉无数,至今仍是关于美国内战绕不过去的一部著作。普利策奖得主C.范恩·伍德沃德称这本书是“一位杰出历史学家的杰出作品”,《南方历史杂志》评论这本书是“现代学者对美国内战前史颇具说服力的阐释”。
--------
▶ 重新审视美国内战的重大话题。
美国内战,难道只是为黑奴而战?林肯当选总统为何会引发南方脱离联邦?内战一定不可避免吗?美国的危机怎么一步步积累,变成难以收场的灾难?
--------
▶ 大量一手资料,全景呈现内战前的美国。
美墨战争、西部扩张、太平洋大铁路、地下铁道奴隶逃亡,诸多热点事件都涵括在内,全面描述了美国从意气风发的1848年走向长达四年内战的整个过程。
--------
▶ 写作严谨,观点深刻。
书中的论述涵盖联邦与地方交锋、国会与总统交锋、法院与普通民众交锋,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整个美国政治运作的模式,并且明白,内战前的美国危机在本质上,是美国国体和政体的全面危机。
--------
【名人推荐】
一位杰出历史学家的杰出作品。
——C.范恩·伍德沃德(C. Vann Woodward),美国历史学家、普利策奖得主
与近期诸多美国历史著作相比,《危机将至》延续了伟大的历史创作传统。它的担忧是哲学性的,它提出的问题是那类被人们的新趣味淹没的问题。本书尝试探讨政治进程的本质以及历史因果关系的基本模式,在这些问题上,波特的见解深刻而有见地。
——埃里克·方纳(Eric Foner),美国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德威特·克林顿历史学讲座教授
----------------
【媒体评论】
宏伟壮丽。一位伟大的美国历史学家的经典之作。
——沃尔特·克莱蒙斯(Walter Clemons),《新闻周刊》
戴维·M.波特的杰作《危机将至》是一部关于美国内战前史的扛鼎之作。
——《内战史研究》(Civil War History)
现代学者对美国内战前史颇具说服力的阐释。
——《南方历史杂志》(Journal of Southern History)
对内战前美国的经典研究。
——《美国前景》(American Prospect)
贵霜史研究 豆瓣
所属 作品: 贵霜史研究
作者: 余太山 商务印书馆 2015 - 8
《贵霜史研究》是集作者余太山二十余年研究心血而成,范围囊括贵霜帝国的渊源、创国、兴盛和没落等几个历史阶段。众所周知,贵霜帝国史料非常稀少,在如此稀少的史料中,作者能够形成对贵霜帝国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尽显其史学功底之深厚。尽管贵霜史的真相依旧朦朦胧胧,但贵霜史涉及面广,贵霜史研究拓展了中亚古代史研究的领域,贵霜史研究的意义不仅在贵霜史本身,更在贵霜史之外。
罗马的命运 豆瓣
The Fate of Rome: Climate, Disease, and the End of an Empire 所属 作品: 罗马的命运
8.6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凯尔·哈珀 译者: 李一帆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6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的典范
《枪炮、病菌与钢铁》版的罗马帝国衰亡史
结合了当代最前沿的基因科学、气候研究、疾病研究的技术,为我们重新讲述罗马覆灭背后的故事
◎ 编辑推荐
☆ 利用最前沿的基因科学、气候科学和疾病科学,向我们解释了罗马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和结构性危机,以及他们在面对这种危机的时候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 本书论述的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章节之一:罗马帝国的灭亡。并且是第一本研究气候变化和传染病在罗马帝国的崩溃中所起作用的著作,叙述了自然战胜人类野心的故事。
◎ 内容简介
凯尔·哈珀将宏大的历史叙述与最为尖端的气候科学和基因研究结合在一起,指出罗马帝国的命运不仅是由皇帝、士兵和野蛮人决定的,也是由火山爆发、太阳周期、不稳定的气候以及致命的病毒和细菌决定的。他从罗马帝国的二世纪的巅峰时期一直叙述到七世纪拜占庭帝国的支离破碎的局面。哈珀描述了罗马人在巨大的环境压力下如何复苏,又如何再次面临危机,直到再也无法承受“小冰河时代”和反复爆发的鼠疫的打击。
《罗马的命运》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全面描述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是如何面临和忍受环境的压力,最终依然崩溃的。罗马帝国的例子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和细菌进化以令人惊讶的方式塑造了我们居住的世界。
◎ 名人推荐
这是一个伟大文明与隐形敌人长期斗争的故事。在公元160年的帝国全盛时期,由著名的罗马大道和繁华的港口连接起来的辉煌城市,正等待着来自非洲中部和西藏高原致命的病原体。然而,在变幻莫测的太阳光芒下,在时而被火山尘埃遮住的天空下,或者缺少雨水的天空下,帝国依然顽强地坚持着。哈珀对帝国居民和其邻居如何面对这些灾难的描述充满人性,同时对他们所面临的风险的描述令人不寒而栗。写得精彩,既宏伟又富有同情心,这真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彼得·布朗,普林斯顿大学荣休教授
在这段引人入胜的历史中,凯尔·哈珀展示了疾病和环境因素不仅是罗马帝国最终崩溃的原因,也是罗马衰亡前几个世纪面临的严重问题的原因。哈珀引人注目的警世故事记录了致命的鼠疫、病毒热和其他瘟疫,这些瘟疫一次又一次地蹂躏着人们,导致的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敌军。人们不禁要问,帝国是如何维持如此长的时间的。
——埃里克·克林特,乔治华盛顿大学古代史和考古学教授
凯尔·哈珀是21世纪的爱德华·吉本。在这本非常重要的书中,他揭示了罗马帝国的衰亡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的重大教训:人类可以操纵自然,但永远不会战胜它。
——伊恩·莫里斯,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学教授
凯尔·哈珀对罗马帝国的衰亡的非凡的新描述扣人心弦,而又让人心生恐怖,书中讲述了人类行为与各个系统、病原体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尽管哈珀书中的主角不是人类,但它们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埃玛·登奇,哈佛大学古代史教授
这是罗马帝国历史上生态和环境方面的最好描述,既有学问,又生动,而且是最新的。
——约翰·罗伯特·麦克尼尔,乔治城大学环境史教授
《罗马的命运》是罗马世界研究的一个突破——无畏、创新,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
——沃尔特·沙伊德尔,斯坦福大学古代史教授
◎ 获奖推荐
媒介网站2017年度图书之一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2017年度图书之一
福布斯网站2017年伟大的人类学和历史书之一
《联邦党人》2017年度图书之一
美国出版商协会2018年专业学术卓越奖荣誉奖
鸟瞰古文明 豆瓣 Goodreads
L’Antiquité Retrouvée 所属 作品: 鸟瞰古文明
9.0 (43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克劳德·戈尔万 译者: 严可婷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10
130幅城市复原图,重现古文明全景
借由细腻画笔,溯着时间之流,触碰千年前的繁华巨梦
以地中海沿岸为中心,横跨九大地域,近百座建筑群跃然眼前
它们是古代统治者雄心与抱负的见证
也是我们理解古希腊、罗马、埃及文明的最佳途径
🌟 所有伟大的城市,都是在信念与梦想中建构而成。
它们并不只辉煌于历史,其光芒也照耀了后世前进之路。
🌟 古代城市复原领域巨擘让-克劳德·戈尔万凭借集绘画、建筑与考古学于一身的天赋, 将那些化为尘土,颓成残垣的古老废墟重新修葺。
📕 内容简介
当我们阅读历史书籍,闭上眼睛想象古代人的生活时,最大的困难和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不是古代人的活动本身,而是他们活动的场所。失去场所的活动很快便脱离了我们想象的控制,背景的缺失让一切陷入失序,美妙和谐的图景转化成或滑稽或丑陋又失去连贯性的碎片。而古代城市复原图的重要作用便是:让我们回到现场,用想象力带着肉体,亲身体验历史。
毫无疑问,古代城市复原图的绘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本书作者让-克劳德·戈尔万及其团队用丰厚的考古学、建筑学知识,以及他出色的绘画天赋达成了目标。他用细腻的水彩画直接呈现了古地中海文明,从公元前2500年直到公元5世纪,时间横跨3000年。130幅复原图配以文字,精心介绍了87个地区与城市,将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一网打尽,其中不仅铕被各类史书反复提及的重要城镇,还有曾经辉煌一时却被人遗忘的诸多地方。每一幅图画都是成千上万条信息的结晶,甚至一幅图中浓缩了一座城市数佰年的历史,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通过眼前的复原图,凝视众多文明结晶,我们获得了观察历史的另一个视角,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智力体验。
👩 编辑推荐
☆130幅复原图呈现古地中海文明三千纪的繁华与梦幻
公元前2500年直到公元5世纪,时间横跨3000年。130幅复原图、配以文字精心介绍87个地区与城市,囊括巴比伦、迦太基、雅典、特洛伊、罗马等众多历史名城,将古地中海文明全景呈现。
☆古代城市复原图制作领域巨擘率领的专家团队,用纸笔精准重构历史发生之地
让-克劳德·戈尔万,建筑师,考古学家,曾指挥位于埃及卢克索的“法国·埃及·卡尔纳克神殿研究中心”逾10年,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CNRS)研究员,发表古代城市复原图数百幅,更有超过千幅作品被阿尔勒考古博物馆收藏。作者及其团队(历史学家、碑文研究者、建筑师、地理学家等)从事专业城市复原图绘制工作30年,每一幅复原图的背后都包含着千万条信息。
☆图文结合,详解城市历史与其建筑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对城市规划,城市主要建筑的来历、规模、结构等方面的详实说明,深入古代城市的肌理。无形的历史受肉于各有魅力的城市,变得可以被触碰、抚摸。
☆ 地中海古城版“清明上河图”,用艺术的手法呈现历史之美
冰冷的研究成果被转换成生动的水彩画作,错落有致的线条辅以层次分明的淡彩,宏大的景观冲击着读者的视觉感官,让读者以苍鹰的视角看尽古地中海世界的繁华,又给予读者充足想象的空间,带领读者亲临其中,感受其美。
☆各色城市、各式建筑,多角度透视历史
历史不仅仅属于帝王将相,更属于芸芸众生;历史中的城市不仅仅有都城、重镇,也有着边境据点、乡野小镇。从帝王宫殿、神庙到普通人家、磨坊,本书所绘城市不仅是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名城,也有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地区,通过叙述后者平常而不失波澜的的生活,给人们另一个观察历史的角度。
Mein Kampf: Mein Kampf Parts 1 & 2 豆瓣
Main Kampf Parts 1 & 2The unexpurgated edition translated by James Murphy in 1939In 1925 a thirty-five year-old Adolf Hitler, veteran of World War One, was the leader of an emerging political party who had staged a failed coup and, as a result, found himself locked up in a German prison. By July of that year he had dictated the text of his first book to Comrade Rudolph Hess in their shared cell. The two men later completed what would become Hitler's manifesto at a Bavarian Tavern. Mein Kampf fast became a German bestseller and clearly reflected the mood of the people at the time, namely a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ir government's immigration policy. Mein Kampf reflects Hitler's personal ideology as a young man and outlined his ideas for the German Reich. Chillingly, it also demonstrates how a largely peaceful nation of people can move very quickly to the right wing when challenged and the book soon beca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exts in the whole of Germany. The question is, is history going to repeat itself...?
2019年11月5日 已读
我在朗读软件中选了一个嗲里嗲气的萌妹子声音朗读这本破书,整个听书过程就感觉像在听一个傲娇妹子在咸鱼打滚……
不过读完后最大的感觉就是“不过如此”,希魔这类价值观其实我们在网上已经见怪不怪了,光是去知乎、B站、明朝贴吧之类就能看到一大堆,你看他们的发言就等于看过了希魔这破书,不会有一丝的区别,而相比这些人希魔至少嘴巴还能有点修养。
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希魔,而是在这个大家一起发财的时代希魔难成气候。希魔如果出生在今天,也许他就真的只能去河北省当歌手而已。
(书本身一星差评,另外两星给认真的译者。)
历史 德国
自由的声音 豆瓣 Goodreads
Les Voix de la Liberté: Les Écrivains Engagés au XIXe Siècle 所属 作品: 自由的声音
作者: [法]米歇尔·维诺克 译者: 吕一民 / 沈衡 文汇出版社 2019 - 5
美第奇奖、龚古尔传记奖得主鸿篇巨制
60万字讲述法兰西的“光荣与梦想”
这是对法国知识分子的一次巡礼,也是对一个紧张、矛盾乃至绝望世纪的穿越。
·
大革命之后,统治法国数百年的波旁王朝退出历史舞台,迎来的却是法国近现代最动荡不安的世纪。在君主制与共和制轮番登场之际,知识 分子选择发声,在议院中成立党派,成为大臣甚至是政府首脑。这些人中有明哲保身的赌徒贡斯当、戴着镣铐跳舞的基佐、预见民主弊端的托克维尔、身着男装的女作家乔治·桑、一度反对共和的“法兰西灵魂”雨果……许多人白天还在为政府效力,晚上就被迫流亡他乡。
尽管政治立场相去甚远,但他们均共享对自由的热爱,而正是这份对自由的坚持使19世纪末的法国毫无疑问地成了欧洲最平等的社会。
·
“我们如今更喜欢嘲笑崇高,将自由视为理所当然,有时甚至喜欢挖苦19世纪的文学和政治,认为那些浮夸的言辞同当今的审美观格格不入。然而,我们这些忘恩负义的继承者尤其要感激它们留下的遗产——我们还需要自由原则来奠定未来,某种自由的激情也将继续引领我们。”
·
维诺克是当今法国以著作多,取材广,作品“既叫好又叫座”而著称的史学名家。在这本展现19世纪法国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的非凡历程的书中,他所写的不是一部干巴巴的思想史。在他笔下,这些知识分子个个性格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吕一民 浙江大学教授
·
19世纪,“知识分子”一词尚未诞生,但这并未妨碍那些男男女女的活动……《自由的声音》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它描绘了一个时代杰出文人的群像。这本书也如一部令人兴奋的小说,米歇尔·维诺克是一位编年史作家,他的博学令人叹为观止。——《观看》
土地与自由 (1995) 维基数据 I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TMDB
Land and Freedom
8.5 (46 个评分) 导演: 肯·洛奇 演员: 伊恩·哈特 / 罗塞娜·派斯特
其它标题: Land and Freedom / 以祖国之名(台)
1939年,失业的英国青年大卫,如同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青年,一起加入一国际组织游击队,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投入西班牙内战,对抗佛朗哥的独裁暴政。大卫因负伤来到巴塞隆纳,战时血泊中悲惨呼喊的声音,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恶梦呓语。他发现自己摇摆于对社会主义的忠诚与新认识的爱人之间,心中的改革梦想却不因远离战场而稍减,最后选择回到前线战友身旁……

本片曾获96年坎城影展金棕榈奖提名、法国凯萨奖最佳外语片、欧洲影展最佳影片。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 豆瓣 Goodreads
戦時期日本の精神史 所属 作品: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Wartime Japan 1931-1945
7.3 (28 个评分) 作者: [日] 鹤见俊辅 译者: 邱振瑞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19 - 9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以“国体”之名,让包含殖民地在内的全日本帝国笼罩在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支配下,对战争、天皇、国家极端狂热,进而深化其大亚细亚主义与玉碎思想。通过考察日本人的锁国性格与自卑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国家的强制力,以及国家与人民的关系,鹤见俊辅精辟地剖析日本如何从一个在明治时期走向富强,精神思想自由、开放的国家,转变为保守、狭隘,法西斯主义横行的侵略国。他进而解释日本知识分子对国家主义的挣扎、反省、抵抗为何会失败,又如何在受到压迫后屈服“转向”,成为军国主义的“共犯”,最终在国家发动战争时,宣传并正当化军国主义和超国家主义,致使日本走向玉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