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西线无战事 (1930) IMDb TMDB 豆瓣 维基数据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8.9 (142 个评分) 导演: 刘易斯·迈尔斯通 演员: 路易斯·沃海姆 / 刘·艾尔斯
其它标题: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 西線無戰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政府以漂亮的口号呼吁年轻热情的学生志愿者投身战场保家卫国。一腔热血的德国青年保罗·鲍曼(卢·艾尔斯 Lew Ayres饰)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然而当保罗和他的同学们经过训练后,被派往西线参战时,他们目睹到的却是残酷的饥饿、血腥和死亡。战争的荒谬无情让保罗从迷恋战争到心灰意冷,因伤返乡。可是愚昧的乡民根本不知前线的危急,保罗义愤填膺地向学生陈述战争的无情,西线无战事。他提前结束休假返回前线,在战壕中伸手捕捉一支蝴蝶时,不幸被流弹击中。
由好莱坞著名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执导的经典反战题材影片《西线无战事》,改编自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同名小说。这部堪称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之一的影片,一举荣获1930年第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提名。导演用简明精练的镜头再现了惨绝人寰的战争实况,也以细腻流畅的手法写活了保罗爱国迷梦的幻灭。影片结尾处保罗捉蝴蝶被子弹击中的镜头,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瞬间。
行动目标希特勒 (2008)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Min reol TMDB
Valkyrie
6.9 (150 个评分) 导演: 布莱恩·辛格 演员: 汤姆·克鲁斯 / 肯尼思·布拉纳
其它标题: Valkyrie / 华尔基利暗杀行动(港)
1944年,二战如火如荼,战争局势波谲云诡。纳粹德国四面出击,但在盟军的合力反击下,德军攻势已成强弩之末。此时此刻,德军一部分高级军官意识到战争的天平已经倾斜,希特勒(David Bamber 饰)的战争策略将引领德国走向灭亡。越来越多的军官相信,只有除掉希特勒及其支持者,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并通过和谈与盟军达成协议,才能最终拯救德国。
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一个名为“瓦尔基里”的计划应运而生。在整个计划中,陆军上校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Tom Cruise 汤姆•克鲁斯 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出身贵族的施陶芬贝格一度倾心希特勒及其纳粹纲领,他于1943年率装甲师驰骋北非突尼斯战场,并在此失去右手臂、左手两个手指以及右眼。战争的残酷令他的思想发生巨大转变,回到德国后他作别妻儿,与刺杀组织高层军官共同开始策划谋杀最高元首希特勒的危险任务……
(2008) 豆瓣
Die Brücke
导演: Wolfgang Panzer 演员: François Goeske / Franka Potente
其它标题: Die Brücke / 最后的桥
本剧是1959年同名电影的重拍版,于德国时间2008年09月29日晚在Pro7电视台首播。基本剧情与老电影版相同。
故事发生在1945年04月的纳粹德国。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刻,几个以满或者即将16岁的德国少年被应征入伍。由于纳粹成功的洗脑教育,这些少年满怀着保卫祖国的热情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德国军队。最后他们被派去守卫位于家乡小镇的一座桥。本应该领导这些少年的军士长却第一个逃走,被宪兵击毙。少年们拒绝了闻讯赶来的女教师和父母的劝说,从被遗弃的军营里搬来一些能用的装备,在桥边一点点搭建起了火力点。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逃走的将军在过桥时的所谓命令。
几天后,少年们成功地阻击了一只美军的先头部队的前进势头。但是战争是残酷的,就在少年们用生命履行自己的任务时,一只德国工兵队却奉命来炸毁这座桥。少年们一个个阵亡,最后只有两个人从火力点里撤退。但是在桥上,幸存的少年们与工兵起了争执,一个少年被撤退的工兵击毙。最后幸存的少年在冒死赶来的女教师的陪同下,目睹美军的进驻。至少他还是幸运的。
2009年2月22日 看过
不如1959年的黑白版
7分 德国
沉静如海 (2004)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Le silence de la mer
8.8 (285 个评分) 导演: 皮埃尔·布特龙 演员: 朱莉·德拉姆 / 米歇尔·加拉布吕
其它标题: Le silence de la mer / 海的沉默
法国人André(迈克尔·加拉布鲁 Michel Galabru 饰)和她的孙女Jeanne(朱莉·德拉姆 Julie Delarme 饰)原本平静的生活因二战的到来和德军对法国的侵占被打破,更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他们家里的一个房间竟被征用作为一个德国军官Werner(托马斯·儒阿特 Thomas Jouannet 饰)的起居室。他们对这个敌方的军官一直保持着一种冷漠,尤其是Jeanne,她从来不和军官说话,即使是在他向他们问好的时候。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年轻的军官在多日的相处后,竟和他们谈论起自己的生活、音乐和法国文化,透露出他纳粹军服下隐秘的内心世界。同时,Jeanne也在积极的参与法国地下反抗德军的组织活动。渐渐地,两个来自敌对双方的年轻男女间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情感。这种情感在他们离别的时候,化成了Jeanne口中的一句话,她和他说的第一句话,也是唯一的一句话......
本片根据法国作家Vercors写于1941的同名小说改编。
钢琴家 (2002)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The Pianist
9.0 (1307 个评分) 导演: Roman Polanski 演员: Adrien Brody / Thomas Kretschmann
其它标题: 피아니스트 / 戦場のピアニスト
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2009年2月20日 看过
改编自真实事件(陆川没资格与本片及《辛德勒》相比)
2009年2月20日 评论 被误读的《钢琴家》 - 网上很多人都带着意识形态和有色眼镜去看待这部影片,总把本片的主题,局限在钢琴家为纳粹军官弹奏的那短短几分钟,还对这个情节进行一大堆装B的评论,什么“控诉纳粹”了,什么“虚伪的人道主义”了,什么“人性光辉”了……自以为是、故作深奥的说法比比皆是。 实际上,这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电影所讲述的,不过是犹太钢琴家斯普尔曼遭受纳粹迫害的事迹。 这是一部客观、冷静、不带意识形态的电影。 然而这个故事却很讽刺,与雪中送炭形成1:1比例的是自私自利。 而这,就是“乱世”,每到这种时刻,什么样的人种都会有。 斯普尔曼在友人的帮助下多次死里逃生,最终重获了自由,可是在向他伸出援助的人当中,并非全是好心人和难友…… 第一次救援他的,是一个勾结纳粹迫害同胞的犹太败类。你以为光靠几个纳粹、而没有“某些”人的“鼎力协助”,屠杀行为那么容易就建立得起来吗? 第二次救援他的,是几个波兰人。在那些波兰人中,有像那对夫妇一样的热心人士,但也有卷款逃跑的卑鄙小人。波兰作为二战中第一个被刮分的欧洲国家,此前它的好战程度不亚于纳粹德国,以致自食其果。波兰曾在捷克斯洛伐克受到纳粹侵略时趁火打劫,而被苏德联合入侵沦陷后,波兰又积极参与了对犹太人的迫害。现在一谈到屠杀犹太人的问题,人们总是极力地把所有罪责统统推到纳粹身上,可实际上,二战时期,波兰、法国、匈牙利等国家,可是很讨好地配合着纳粹的屠杀行为。其中波兰人也搞了个叶德瓦布奈惨案。 第三次救援他的,是一个纳粹军官,他的名字叫韦恩。很多人看了本片后总会惊讶:这件事可能发生吗?这没什么可能不可能的,因为这是一件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历史上斯普尔曼并不是韦恩唯一救助过的犹太人,二战期间韦恩利用自己的职务保护了一些人,但在战后他的命运却很悲惨,因为德国军人的身份入了狱,斯普尔曼等人曾和苏联方交涉想要营救他,但苏联出于政治考虑予以了拒绝,韦恩最终于1953年死于狱中。韦恩并非一个狂热的纳粹份子,他救助斯普尔曼,只是他想这么做,与彼此之间是什么“德国人”、“波兰人”、“犹太人”没有关系,而他之所以叫斯普尔曼弹钢琴,也只是因为他喜欢音乐而已,实际上根据斯普尔曼本人的回忆,韦恩对他的帮助并不止是影片中表现出来的这些,但导演波兰斯基显然没有打算煽情,对韦恩的这次救助,既没有塑造成“醒悟”,没有描述成“壮举”,而只是述而不评而已。可惜,很多人总是很装B地去看待这个情节。 人性与一个人是哪国人、哪个党派的人没有太多关系。 二战期间,除了辛德勒和韦恩,还有一个德国人也曾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了数十万中国人的生命,他的名字叫:约翰·拉贝。 他是一个真正的纳粹党员,每当日本鬼子来到难民营前耀武扬威时,拉贝就拿出那面纳粹德国的国旗和对方交涉,日本鬼子们见了后就会避退三舍,从而避免更多的中国难民遭受残害。近30万个中国难民就因为这面纳粹旗帜艰难地生存下来。 拉贝从来没有干过坏事,尽管,他是纳粹。 然而,拉贝最终同样很不幸,他并没有因为他的善良而获得相应的回报,最后几年,他穷困潦倒,没有一个自由民主的西方人愿意搭理他。他所拥有的财产,只是南京人民寄给他的几千美元——南京人民从来没有忘记他。 拉贝、韦恩、辛德勒等人的事例说明了,一个人的好坏,与他加入什么党派无关,与他处在什么环境、受到什么教育有关。 即使在“民主自由”的今天,培养一群纳粹,也只需要五天(详见《浪潮》及其真实的历史原型)。 PS:二战结束后,斯普尔曼曾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书本出售,但很快就被禁掉了,原因是书中揭露了不少犹太人和波兰人参与了大屠杀,波兰和苏联政府认为这不“和谐”,不利于社会主义团结,于是就把书给“和谐”了。
8分 德国
浪潮 (2008) IMDb 维基数据 豆瓣 Min reol TMDB Eggplant.place
Die Welle
8.6 (1217 个评分) 导演: 丹尼斯·甘塞尔 演员: 于尔根·福格尔 / 弗雷德里克·劳
其它标题: Die Welle / 恶魔教室(台)
赖纳•文格尔(Jürgen Vogel 饰)是德国某所高中的老师,该学校正在进行“国家体制”的主题活动周。由于他最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被另一位老师捷足先登,因此他只能主讲“独裁统治”课程。
对于自由散漫的学生们来说,任何课程都只是为了学分而上。他们在课上大声聊天,无心听讲。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文格尔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从最初的玩乐心态,这些青年男女渐渐沉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荣获2008年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奖(Frederick Lau)。
2009年2月18日 看过
在“民主自由”的今天,培养纳粹,只需五天
2009年2月19日 评论 结局到底好不好? - 看到有些人认为本片虽然不错,但有个败笔的结局,搞得像校园枪击案一样,最好应该一枪毙了文格尔,这样更有效果些。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 首先,这样说法本身就是对校园枪击事件的轻描淡写,这些人“心比天高”地谈纳粹、谈政治、谈国家、谈社会、谈人类的前途,却在潜意识里对身边的暴力现象不以为然; 再者,我觉得这部片子的结局是再好不过了,从片尾来看,尽管文格尔宣布解散“潮流”,但许多学生还没有从“浪潮”的激情中回过神来,如果一枪杀了文格尔,对学生来说不过是幻想破灭,但让他们亲眼看着他们心目中高大全的“元首”,被警察押着送上警车,如同押送一个小混混一样地离去,同时让文格尔亲身体会这个荒诞的收场,显然这样的安排更有震撼力,也更能显示“浪潮”只是一场闹剧而已。 因此,这样的结局,远比什么一枪暴了文格尔更好。既不做作,也不装逼。
9分 反战 德国
罗拉快跑 (1998) IMDb TMDB 豆瓣 Min reol 维基数据
Lola rennt
8.1 (819 个评分) 导演: 汤姆·提克威 演员: 弗朗卡·波滕特 / 莫里兹·布雷多
其它标题: Lola rennt / 疾走罗拉
罗拉(弗兰卡•波滕特 饰)和曼尼(莫里兹•克雷多 饰)是一对年轻的恋人,其中曼尼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而罗拉则是相信“天大的事情有爱情顶着”的爱情至上主义者。
一天,曼尼为老大完成一项钻石交易,带着装有10万马克的钱袋等候罗拉的接应,然而罗拉的自行车被人抢走,耽误了约定的接应时间,曼尼只好乘地铁回去。在地铁车厢里,曼尼扶起身边的乞丐,同时,看见两名警察向他走来。慌乱中,曼尼下了车,竟然把钱袋忘在了车厢里。显然,钱袋被乞丐拿走了。此时距离曼尼和老大约定见面交钱的时间只剩下20分钟,如果20分钟之内筹集不到10万马克,曼尼就会被老大杀死。走投无路的曼尼打电话向罗拉求救,如果罗拉20分钟之内不能赶到,曼尼只能铤而走险抢劫电话亭对面的超市。
考验罗拉爱情的时候到了,为了在20分钟内筹到10万马克,救出曼尼,她狂奔在向银行家父亲求助的路上。
2009年2月14日 看过
上译的配音不如以前了……
7分 德国
死亡终点站 (2006) 豆瓣
Der letzte Zug
8.0 (5 个评分) 导演: 约瑟夫·维尔斯麦尔 / 达娜·瓦罗娃 演员: 哥德昂·布克哈德 / 拉莱·亚瓦什
其它标题: Der letzte Zug / 最后的火车
故事发生在1943年的柏林,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已经接近了尾声。最后一批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被赶上了开往集中营的火车,拥挤狭窄的车厢中没有任何食物,这最后的六百多名犹太人,他们的结局似乎只有两个——死在火车上,或是死在集中营里。
亨瑞(哥德昂·布克哈德 Gedeon Burkhard 饰)和他的太太露丝(西贝尔·凯基莉 Sibel Kekilli 饰)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也在其中,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之中,露丝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珠宝修理员艾伯特(Roman Roth 饰)和老板的女儿相恋已久,他们决定只要能够活着走下火车,就举行结婚仪式。时间一分一秒的前进着,火车离最后的死亡终点站越来越近。
情键四分钟 (2006)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Vier Minuten
8.0 (51 个评分) 导演: 克里斯·克劳斯 演员: 莫妮卡·布莱布特罗伊 / 汉娜·赫茨施普龙
其它标题: Vier Minuten / 四分钟
年届八十的克鲁格夫人(Monica Bleibtreu)有极深的钢琴造诣,因为藏有不为人知的青春秘密,她六十年来如一日地在一所女囚监狱教授钢琴,不在乎有无薪水,也不在乎学生的多寡。费劲周折将一架崭新的钢琴搬到监狱后,她的钢琴课却因一名学生的自杀面临被终结的危险。
替人顶罪的叛逆女孩杰妮(Hannah Herzsprung)要求学钢琴,但因举止粗鲁遭到克鲁格夫人的拒绝,前者自顾自地弹下流畅、激情、放肆的音符,后者发现她在音乐上不可限量的才华,定下苛刻条件答应教她,又强迫她去参加一个专门挖掘21岁以下的天才钢琴师的大赛。慢慢地,音乐冲破了两人巨大的年龄差距,她们曾受过深重创伤的心灵也渐渐通过彼此获得慰藉,然而,一切并非表面般风平浪静。
2008年9月11日 看过
一部另类的励志片
9分 德国
过客 (2007) 豆瓣
Am Ende kommen Touristen
7.3 (6 个评分) 导演: 罗伯特·塔尔海姆 演员: 亚历山大·费林 / 吕斯察德·容兹察夫斯基
其它标题: Am Ende kommen Touristen / 过客的创伤
波兰的奥斯维辛是许多人回忆中永恒的噩梦,而如今,斯文(亚历山大·斐林 Alexander Fehling 饰)来到了这里,他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照顾一位名叫克热明斯基(Ryszard Ronczewski 饰)的集中营幸存者。克热明斯基倔强固执的个性为斯文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与此同时,陌生的语言和环境,不断卷土重来的历史和过往无一不引导这斯文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在绝望之中,温柔美丽的女翻译阿尼亚(Barbara Wysocka 饰)是斯文灵魂的唯一救赎,每当见到阿尼亚单纯天真的笑脸,笼罩在斯文心头的阴霾都会在瞬间一扫而光。不幸的是,阿尼亚即将离开了,她要前往布鲁塞尔继续深造。面对残酷的现实,斯文想到了放弃。
2008年8月15日 看过
全名《过客的忧伤》
2008年8月15日 评论 《过客》:一部真诚的影片 -     所谓的真诚,并非像许多商业电影所说的那样是从头反省到尾,真诚,是每当自己要忘却历史时就勇敢地鞭策自己一下,好让自己不忘掉曾经的是非;所谓的勇敢并非“不怕死”和逞威风,而是虽然害怕死亡,但依然去面对,虽然有过耻辱,但依然去正视;所谓的反思绝不是简单地批判法西斯和反战,而是要更为全面地去看待历史,敢于从多个角度去探讨战争中的各种话题,这才是有意义的反思,只会在口头上一味地谴责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反思不是谢罪,勇敢不是鲁莽,真诚不是做秀。     本片从新的视角去看待曾经令人发指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此类影片还有匈牙利和德国合拍的《命运无常》等等)。剧组并没有把主人公斯文设定为一个“觉悟”的“忏悔者”,相反,斯文年轻气盛,时常与他服务的对象——一个从集中营里生还的老人发生小摩擦,即使到了最后,斯文依然免不了产生厌倦和回避的想法,他卷起铺盖准备回柏林去,可当看到又一群德国青年来到了奥斯维辛时,斯文止步了,并和这群青年一齐留在了波兰的土地上……     “不是每个(德国)人都能像你一样正视历史”,这是影片中一个德国人对斯文说的话,这话可谓一句鞭策。其实正视历史的同时,也要正视到这一点,否则就谈不上正视历史。     这就是真诚,这就是勇敢,这就是反思,无需过多的修饰。     罪犯只有受到了惩罚,才会去反省自己,惩罚,是一个罪犯反省自己的“前提条件”,犯了罪后若没有受到惩罚,绝大多数人是不会反省自己,相反有的人会因为时间久了以后,慢慢地替自己找开脱的理由,甚至认为自己当初也是“迫不得已”的,自己也是“受害者”,如果对方不那样对待他,那么他就不会犯罪了……要有约束和惩罚,才会有人遵守规矩,否则要法律干什么?这就是人性。但并非说罪犯反省了,他就不值得肯定,不反省了,我们就得为他找理由说这是“人性的证明”。     无论真诚也好,“装的”也好,如果连表面上都不“装”一下的话,还谈什么进一步的反思呢?难道要向日本那样拍出一部《自尊——命运的瞬间》,让“聪明机智”的日本律师将南京大屠杀的证人驳得“哑口无言”,才能算是“真诚的反思”吗?     德国人能够在战后诚恳地反思自己,原因是众多、而非片面的,既不是所谓的“受到外界压力”,也不完全是“善于思考”,更重要是日尔曼民族渴望再度崛起的决心,日尔曼人不希望只当一个受白眼的二流强国,他们既不想像日本那样虽然强大但处处受鄙视,也不想像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那样虽然不被人鄙视但不够强大,尊重与富强,日尔曼人是两者都想要得到,这才是德国人能够深刻地自我反思的最根本、最本质、最深层的原因。但即便如此依然值得赞扬,因为并不是每个罪犯都会认真地去反思自己,顽固到底、死不悔改、执迷不悟的大有人在。     德国人已经做得够好了,至少德国人在历史功课上算是做得很认真的。     影片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例如波兰老人的一句话:“(关于集中营,可以)给年轻人们看《辛德勒名单》,电影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更深……”这话透露出了电影在宣传一种观念和文化时的重要性,可光是这样就是正视历史吗?这话多少有些无奈,对于这位老人来说,纪念集中营的活动已经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电影不可代替的。     根据以上这条,顺道说说我们的抗战史。在现实中,很多人只把“正视历史”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将其付诸于实际行动上。抗战和韩战的老兵穷困僚倒的现象在社会上比比皆是,甚至烈士的墓碑也破旧不堪,例如缅甸战场上,中国远征军许多军官连个坟墓都没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缅甸日军的坟墓豪华无比,就连战马也有纪念碑,年年都有日本人前往缅甸悼念阵亡的日本士兵,而在日本本土,许多日军老兵过着滋润的日子,靖国神社里的“英灵”亦享受着政府官员的参拜。     我们对于抗日战争地位和作用的重视往往只是口头上、理论上的,实际上并没有把它放在那么重要的地位上。我们在高喊“打倒小日本”的同时,很少去看望那些时日不多的抗战老兵,而对于抗战史的研究,远远不如台北、不如日本、甚至不如苏联,更别提和研究解放战争的史书相比了。     正如这部影片所展示的那样,需要正视历史的,不仅是作为侵略者的德国,受害国波兰亦需要反思,同样,需要反思的不仅只有日本,还有我们中国。真正的正视历史,绝不是只会在口头上高喊“打倒小日本”,而是给予烈士、老兵和幸存者更多的温暖和关怀,还有积极地组织和参与各种纪念活动,很遗憾地说,我们对抗战的纪念,不但比不上西方的诺曼底登陆,也远远比不上每年的八一建军节和两万五千里长征、以及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8分 反战 德国
布达佩斯之恋 (1999)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Gloomy Sunday - 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
8.4 (230 个评分) 导演: 诺夫·舒贝尔 演员: 艾丽卡·莫露珊 / 约阿希姆·克罗尔
其它标题: Gloomy Sunday - 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 / 忧郁的星期天
人们总是难以抗拒《忧郁星期天》的悲伤情调,原来这首歌与一段复杂凄美的爱情故事有关。上世纪30年代的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餐馆里,美丽的伊洛娜(艾丽卡·莫露珊 Erika Marozsán 饰)同时被两个男人深爱着。一个是餐厅老板,另一个是钢琴师。三个人都并不愿意改变现况,打破平衡,伊洛娜同时拥有两个男人的爱而深感平静幸福。钢琴师为她创作出《忧郁星期天》,他和餐厅也因此一举成名。
然而,汉斯的出现彻底毁灭了这一切。他曾经是一个无名小子,深深迷上《忧郁星期天》 的同时,更是成为伊洛娜的裙下之臣。汉斯向伊洛娜求婚,却被拒绝,满腔恨意的他如今成了军官,风光无限,正带着他蓄谋已久的复仇计划来到伊洛娜身边,给他们的生活以致命一击。爱、复仇与战争的故事,在布达佩斯纠结上演。
铁十字勋章 (1977)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Cross of Iron
8.4 (15 个评分) 导演: 萨姆·佩金帕 演员: 詹姆斯·柯本 / 马克西米连·谢尔
其它标题: Cross of Iron / 英雄血
该片从德军的角度回顾了在1943年东部战场的一段血腥经历,围绕着一个厌战老兵和一个以谋取铁十字勋章作为人生目标的贵族军官展开。两人的几番较量,代表了当时德军中的两种心态,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终极走向……
1943年,德国战场,德军上尉史特兰斯基刚被提为中队长,他一心想获得德军最高荣誉“铁十字勋章”。上尉想提拔能征善战的史泰纳,可是史泰纳对晋升和荣誉不屑一顾。上尉十分恼火,便将其派往最前线,让史泰 纳的部下在混战中互相残杀。史泰纳怒不可遏,冒着敌人的炮火,紧追上尉复仇……
从人性角度再现血腥战场,在疯狂极端的特殊时刻,人性会展现最美好或最卑劣的一面。德国人也一样,战争带来巨大痛苦,也引发深刻思考。战争是人挑起的,它的残酷和毁灭性,我们没有必要忘记!
点评:该片虽然是美国电影大师、“暴力牛仔"山姆-派金法的惟一一部战争片,但他依然能将《碧血黄沙》式的西部情结展现得淋漓尽致。片中的战争场面真实、暴力,且充满了美感。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也是去世不久的“银幕硬汉"詹姆斯-科本的代表作之一。那种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积极求生的生存意识,足以让观者为其动容。
2008年6月30日 看过
好喜欢上译的配音,尤其斯坦纳的声音很棒!!
9分 反战 德国
(1959) TMDB IMDb 维基数据 豆瓣
Die Brücke
7.9 (12 个评分) 导演: 伯恩哈德·维基 演员: 弗尔克·博内特 / 弗里茨·维伯
其它标题: Die Brücke / 最后的桥
1945年4月,战争已近尾声,德国人疲于应战,炸弹轰塌了小镇附近的桥梁,前线步步逼近,德国士兵忙不迭撤离,以逃脱美军的进攻,而七个十几岁的少年却被组织起来顶替他们来到前线作战,在纳粹流血即荣耀的思维鼓动下,他们竟然面对炮火连天的危险境地却毫无畏惧。而其实,在上前线之前,战争对于这些男孩不过是充满冒险的幻境,他们将如何抵抗这残酷的现实呢?
2008年6月30日 看过
比08年的彩色版出色得多
2008年6月30日 评论 《桥》:08版不如59版 - 以前看过拍摄于1959年的黑白电影《最后的桥》,深感震撼,听说这部片子翻拍彩色版了,结果观完整部片子后,未免有些失望,影片除了画面质量以外,其他地方皆不如59版的。 我并不认为得出如此结论是“先入为主”导致的,08版确实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08版很严肃,而59版则很戏谑,这股戏谑感始终贯穿着整部片子,尤其片尾处字幕打上“由于这场战役无关紧要,所以没有载入史册”,更是将主角们的守桥“壮举”调侃为一场彻底的闹剧。 事实上无数的例子证明了,德国人很善于思考,但不擅长煽情。08版极力想在某些地方表现出人情味的作法,显然很吃力不讨好。 两个版本除了细节上的不同,结局也有很大的差异。08版突显悲壮,而59版则将调侃进行到底。 08版的结局是阿尔伯特回到了女友的身边,尽管很不幸,但他好歹也有个相对较好的归宿,59版则完全撇开了这一点,让阿尔伯特拖着同伴的尸体,无目的地朝某个方向走去,过程简直就和无头苍蝇一样,疯疯癫癫。 08版太拖泥带水了,前边对众主角命运的铺垫也远不如59版。而它最大的错误,就是扳起脸孔,企图去讲一个正经的故事,结果多少造成了假大空,相比之下59版则打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去严谨地考证历史,导演就只是想直截了当地讲一个反战故事而已,至于在细节上是否符合现实并不重要,镜头下的孩子们一个个地成了毫无价值的炮灰,这种处理方式显然要比试图证明孩子们生命价值的08版要高明得多。 当然,08版并非完全没有优点。比如片中强调了迫害犹太人的概念,59版则缺少这一点(毕竟这是一部纯粹的军事片),还有就是加强了反战情绪,影片将那个美国人被烧死的镜头反复渲染,同时配合着一段阴森的音乐,表现了战争的非理性。 59版堪称经典,它最终能够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不是没有理由的,而08版也许称得上一部比较好看的片子,但距离经典还有一段距离。 总之,59版我还想一看再看,而08版观完一次后,我就想跟它说拜拜了。
9分 反战 德国
百万大逃亡 (2007) 豆瓣
Die Flucht
导演: Kai Wessel 演员: Maria Furtwängler / Jean-Yves Berteloot
其它标题: Die Flucht / 大迁徙
1944年的夏天,战火纷飞。女伯爵莱娜·冯·玛伦伯格(Lena Gräfin von Mahlenberg)因反抗纳粹德国国防军的愚蠢指令而转而投身到为强征劳工争取权益的行动中。这期间,她与一位名叫弗朗索瓦(François)的法国劳工发展出一段特殊的关系。当东部防线节节败退,难民如潮水般出现,莱娜也跟着一行逃难队伍在隆冬时节向西部跋涉。
卡桑德拉大桥 (1976) 豆瓣
The Cassandra Crossing
8.2 (151 个评分) 导演: 乔治·P·科斯马图斯 演员: 索菲娅·罗兰 / 理查德·哈里斯
其它标题: The Cassandra Crossing / 飞越夺命桥
《卡桑德拉大桥》是一部英国,意大利和西德联合拍摄的影片,该片的拍摄手法与内容成为此后灾难片的经典模式。
恐怖分子闯进了日内瓦的国际卫生组织总部,欲实施恐怖袭击,受到了保安人员的阻击。追捕过程中,警员不小心将实验品鼠疫细菌打碎溅到罪犯身上。一名歹徒当场感染腐烂而死,另一名 窜到一列开往斯特哥尔摩的火车上。病毒感染非常快,整个火车上许多人都给传染上了这种细菌,国际警局为这种鼠疫细菌不传染给其他人,对火车进行控制,不许在任何车站停留,并要将其开到卡桑德拉大桥给毁掉。女作家珍妮弗(索菲娅·罗兰 Sophia Loren 饰)和丈夫张伯伦医生(理查德·哈里斯 Richard Harris 饰)也被卷入。医生通过实验方法使许多人解除细菌,却不被上级相信,只有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决,列车上的人们与防化部队发生冲突,人们纷纷拿起武器。众人的命运跟随火车一起驶向未知....
2008年6月27日 看过
上译配音比原版好
2008年6月27日 评论 必定驶向卡桑德拉大桥 -     必定驶向卡桑德拉大桥 文/夜飞雪     1976年,冷战还未结束。英国,意大利和西德联合拍摄了一部名为《卡桑德拉大桥》的影片,观众们把它命名为“灾难片”,该影片的拍摄手法与内容成为此后灾难片的经典模式。     故事其实挺简单,两名恐怖分子想要炸毁位于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实验中心,行动失败,其中一名被击毙,另一名沾染了实验室的肺鼠疫恶性传染病菌逃上了开往瑞典的火车。为确保病菌不被扩散,有关方面下令封死列车,并让列车改道开往年久失修的卡桑德拉大桥,人为制造翻车事故以掩盖真相。     倘若人们了解影片的时代背景,就会从故事中看出微妙的东西来,比如预定的旅程和改道后的路线,还有出场的各类人物等。尽管三十年已过去,细细研究,我们还是会发现许多并不会随着时光流逝的奥秘,历史总是相似的,这部影片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规性的哲理,包括我们平常人惟恐避之不及的政治。     我们先来看看两条行车路线:     原路线:日内瓦(瑞士)→巴塞尔(瑞士)→巴黎(法国)→布鲁塞尔(比利时)→阿姆斯特丹(荷兰)→哥本哈根(丹麦)→斯德哥尔摩(瑞典)     改后路线:日内瓦(瑞士)→纽伦堡(前东德)→卡桑德拉大桥(波兰)     这两条路线完全不搭边,原来的往北,而改道的列车却驶向东方。改道的方位不可思议的相差如此之大,是什么原因可以命令列车不顾1000多名旅客的意见而驶向陌生的东方?     我们得回返到影片的开头,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大楼的警报声走入的并不是日内瓦保安人员,而是一名上校身份的美国职业军人。原来,被恐怖分子沾染的肺鼠疫病菌是美国秘密研究的,他们以为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实验室进行生化研究不会有人过问,没想到却被两个闯入者打翻。绝对不能让美国秘密研制生化武器的丑闻泄露,这是主宰那车人命运的惟一理由。     我们知道1976年冷战还未结束,在广袤的欧洲大陆上,国家按各自的利益结成两种联盟:北约和华约。剩余的一些是中立国。列车本来从中立国瑞士开往中立国瑞典,但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联盟顿时瓦解——巴塞尔、巴黎、布鲁塞尔相继拒绝了列车停靠在她们的领地,即使同属于北约的法国与比利时也不例外。列车不能凭空消失,上校想起了遥远的波兰,他有一个可以私下里交易的重要人物。波兰属于华约组织,与美国正处于敌对的非常时期。但是波兰答应了上校的要求,让列车绕过卡尔巴千山,穿过卡桑德拉大桥,到亚诺的隔离区。     消息传到奔驰的火车上时,乘客们还在悠闲地谈情说爱。让我们看看这些分别出场的重要人物:     上校麦卡其——美国军人,代表政治、军事与国家利益     医生斯切娜——病菌研究者,代表WHO     医生张伯伦——拯救病人的英雄,代表良心与人道主义     作家珍妮弗——张伯伦的聪明前妻,代表爱情与记录     犹太老商人——代表集中营屠杀下的一代幸存者     军火商太太——代表依靠战争而发财的权贵阶级     毒贩罗比 ——前登山运动员,军火商太太的情夫,代表洗心革面的投机分子     黑人警察 ——代表正常程序下的公民保护者     生病小女孩——代表希望     感染的恐怖分子在车厢里大量接触人群,当他在行李间死去时,其他乘客已有发病的趋势。有意思的是这两位恐怖分子竟然来自中立国的瑞典,如果是三十年后的今天,他们一定来自中亚并操着一口阿拉伯语。     医生斯切娜与张伯伦很快找到了病菌的控制办法,但是上校并不愿意让车停下来,在卡德拉桑坠毁是他不再更改的决定。敏感的女作家从犹太老人的痛苦中知道了卡德拉桑是一座不能承受重量之桥。但把守列车的军人断绝了停车的念头,列车上的乘客只能自救。自救的方式异常惨烈,靠着黑人警察的一把手枪,乘客们在张伯伦的带领下与军人们展开了博斗。毒贩罗比和黑人警察相继战死,最后在犹太老人的自焚中,炸开了最后几节车厢。而前面的车厢在冲过卡桑德拉时,大桥坍塌了,列车摔进大河引起大爆炸,河面上漂满了无辜者的死尸。     列车最终没有抵达亚诺隔离区,幸存的人们带着病菌一起自由逃生。影片选在亚诺作为此行的终点,是因为那里有着史上最残酷的集中营。老犹太的妻子儿女就死在那里,他逃跑了一生不愿回到波兰,但仍旧埋骨亚诺,所以他说“这是宿命。”     影片想要表述的太多了,无论哪一条线索都会引发人们的追问与痛苦。结尾时麦卡其上校对斯切娜医生说:“你要珍惜自己。”这句话出自好意,他沉痛的表情已预料到了他自己与斯切娜此后的命运。果然,军方的电话告诉观众,上校与医生都已处于军方的监视之中。此前,麦卡其面对斯切娜的责问时,他如此回答:“虽然现在当军人很不光彩,既然当了就得当好。”而我们知道的是,奥斯维辛大屠杀的重要执行者艾希曼在1961年的耶路撒冷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我执行上级的命令,执行命令乃军人的天职。我的双手没有血迹。”与此类似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无能,在美国军方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中立国不能保证人民的安全,本应救死扶伤的实验室变成了意识形态的帮凶。一切都充满讽刺,又是那么可悲。     距二战结束已经二十年了,是谁给了麦卡其上校毁灭1000名无辜者的权利?计划如此周密,如果不是弱小的人们奋起反抗,亚诺河又要增添更多的冤魂。意大利、英国、西德的制片人与导演们大胆地将列车开往纳粹集中营,不言而喻他们是在暗示美国军方无异于纳粹的本质。只要有国家存在,有种族冲突,有利益较量,任何生命都可以牺牲。这是我们永远要面对的事实,这种事实与战争和平无关,战争与和平从来都是相对的。平静的外表下,恐怖主义与灾难如影形随,而最终的受伤者必定是手无寸铁的民众,越是无辜者越要流尽鲜血。影片最后的灾难已不是肺鼠疫菌,而是政治的阴谋。医生们能控制疾病,却不能治好政治的恶毒。     通往卡桑德拉的大桥果然崩溃了,它怎能不塌呢?破败的大桥承受不了从西方而来的滚滚车轮。东方之旅一路上萧条阴暗,搬离的残舍,倒塌的教堂,冷清的坟茔,无不显示着政治的后遗症。1991年之后的波兰很快加入了北约,东西方融为一体,下次再拍灾难片时想必不会选择波兰了吧。     如同无法避免政治一样,我们也无法避免自然界的病毒。稍稍能让人心中安慰的是患难中的真情,当渺小的人们面对无法逃避的灾难时,惟一能拥抱的只有身边的亲人。2003年非典肆虐时,我发现深圳结婚的人突然多了起来,原来打算拖几年的情侣们一夜之间戴上了结婚戒指。张伯伦医生与珍妮弗作家在死亡之际破镜重圆,想必他们不会再离第三次婚了。爱情总是在特殊场合显示,贩毒者罗比虽然一直利用军火商太太在欧洲各地贩卖毒品,但他在跳窗前一刻把她托付给珍妮弗,这简短的一句话足以让今天对爱情丧失信心的情人们动容落泪。     黑人警察为救生病的小女孩付出了生命,这预示着美好的希望——也许世界令人绝望,但毕竟未来可待。房龙在《宽容》的末后写道:“等到象屠杀无辜的俘虏、烧死寡妇和盲目崇拜一纸文字这样的不宽容成为荒诞无稽的事,宽容统一天下的日子就到了。这可能需要一万年,也可能需要十万年。但是,这一天一定会来到,它将紧随着人类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征服自身恐惧心理的载入史册的胜利——而到来。”但是在1940年再版后记中,他又重弹悲观的调子,“这个世界并不幸福”,“我们如今的时代还没有超脱仇恨、残忍和偏执!”     我不敢对人类自身的秉性抱有太多期待,世界总是被邪恶控制着。东德解体时,解密的几公里长的档案震惊了世界,如果美国中情局某天把它的秘密公布于天下,可能会让所有人发疯和绝望。在强大的疯狂的国家机器面前,个人是多么弱小与无辜。可是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除了仰望上帝没有丝毫的办法。医生说,“病菌的感染率是60%,不发病的除了自身免疫力,就得靠上帝了。”2003年非典时期,我连续发了八天烧,就在第七天的夜里我写好了遗书。我一直坚持着不去医院,也不让任何人知道,与其说医学院毕业的我相信自身的免疫力,还不如说我对隔离病房充满恐惧,我害怕在那里没来得及帮我确诊就把我推进了火化间。好在上帝庇护了我。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灾难,普通民众都失去了选择权。在各种邪恶力量的主宰下,疾驰的列车除了开往必然坍塌的卡桑德拉大桥,还能开往哪里呢?     2006.5.14观影片《卡德桑拉大桥》有感
9分 德国
极地重生 (2001)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So weit die Füße tragen
8.2 (36 个评分) 导演: 哈迪·马汀斯 演员: 迈克尔·门德尔
其它标题: So weit die Füße tragen / As Far As My Feet Will Carry Me
二战末期,德国军人科利基文斯(米高·文度 Michael Mendl)在战争中沦为战俘,被处以25年的刑期,而此时他怀孕的妻子和女儿则完全没有他的消息,只能求神保佑他还能活着回来。经过漫长的跋涉,一行战俘被送到了一个劳改场,那里没有围墙也没有栅栏,然而极度的严寒和千里冰原则成了难以逾越的屏障。这里位于西伯利亚东部,初到之时,由于天气和疾病,很多人都不幸死去,然而非人的矿工生活,才是真正的炼狱。科利基文斯从来没有忘记远方的亲人,一次失败的逃亡让他饱受看守的虐待,然而这却更加坚定了他要逃出这里的决心。后来在年迈的医生的帮助下,科利基文斯才得以逃离劳改场,从此获得回家的希望。可是在他面前的,将是长达14000公里的“死亡之地”,在被积雪覆盖的千里冰原,科利孤身一开始了漫长的回家之路……
本片曾获多项国际大奖,其情节源自一个真实的逃亡故事。
2008年6月27日 看过
改编自真人真事
9分 德国
六重唱 (1997)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Comedian Harmonists
导演: 约瑟夫 维尔斯麦尔 (Joseph Vilsmaier) 演员: 本·贝克 / 乌尔里奇·诺森
其它标题: Comedian Harmonists / 红唇别恋
六个志向远大的音乐爱好者相聚在一起,经历了艰辛的创作路程,最终成为了风靡欧洲的传奇乐队。乐队的成员们之间经常会为一些琐碎的事儿吵个脸红耳赤,但彼此之间的友谊从来没有动摇过,反而越加真诚,互相激励着对方前进。可是,就在他们的事业到达顶峰时,纳粹上台了,由于乐队中有三个犹太人,他们面临着灭顶之灾,要否离开自己深爱的德国,队员们产生了不同意见,然而尖锐的时局已不容他们作过多的考虑,在最后一次演出后,三个犹太队员踏上了告别祖国的道路……
帝国的毁灭 (2004)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Min reol TMDB
Der Untergang
8.8 (457 个评分) 导演: 奥利弗·希施比格尔 演员: 布鲁诺·冈茨 / 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
其它标题: 다운폴 / ヒトラー ~最期の12日間~
  本片取材自约阿希姆·费斯特2002年的著作《希特勒的末日》和希特勒的私人秘书特劳德尔·荣格同年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 荣格自从1942年被希特勒雇佣为秘书后,转眼到了1945年3月,苏联大军兵临城下,纳粹德国政府内人心惶惶。不但重要的亲信希姆莱和戈林相继叛离希特勒而去,而且军队人手不足,连平民和小孩都被迫送上战场,看不到希望的将军也整日借酒消愁...这是一部纪实性电影,逼真地反映了希特勒人生的最后12天,第三帝国最后的日子。苏联红军已经攻入柏林,希特勒和情妇爱娃也躲到了掩体下。爱娃知道自己是来陪希特勒一起共赴黄泉的,但她并不后悔。即使在她向希特勒为妹夫求情遭拒绝后,她也和希特勒一起举办了最后一次的婚礼。希特勒的忠实追随者戈倍尔决心全家一起陪着元首殉葬。他共有7个孩子,他和妻子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们在没有帝国的天空生长,在希特勒和爱娃自杀后也一同自杀。令人不胜感慨。历史的真实通过镜头一幕幕重现。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93)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Stalingrad
8.2 (34 个评分) 导演: 约瑟夫·维尔斯麦尔 演员: 多米尼克·霍卫兹 / 托马斯·克莱舒曼
其它标题: Stalingrad / 决战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次大战中德国遭到的史无前例惨败的一役,也是欧洲战场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苏联红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德国炮弹和飞机的轰炸,但被战争涂炭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这部影片从德军的独特角度深刻探讨了战争对人性与生命的摧残。
2008年6月13日 看过
又名《斯大林格勒战役》
2008年6月13日 评论 《决战斯大林格勒》PK《硫磺岛家书》 - 从德军的视角看待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作品,一部含金量很高的反思片。影片涉及到了诸多战争中的敏感话题,如虐待战俘、枪杀平民、抢掠民宅、误杀战友、视士兵为草芥、让士兵充当炮灰、士兵的伤病和生活情感,而最为尖锐的,莫过于战争中的生存问题,尤其是支撑着人类活下去的必须品——食物。在士兵们最饥饿的时候,空运机送来的并不是食物,而是勋章和奖状,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士兵们在前线拼死拼活,高官们却躲在温暖的地方,喊着漂亮的爱国口号,享受地美食,听着高雅的音乐…… 我个人很反感《硫磺岛家书》为了突出日军的“人性化”,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一些事实,主人公之一的栗林忠道,曾在广东地区进行扫荡,还抢掳大量妇女充当慰安妇,但影片只是展现了栗林作为军人英勇的一面,而不像《斯大林格勒》这么全面。《硫磺岛家书》在对战争的反思力度上,远不如同一类型的《决战斯大林格勒》和《血战阿拉曼》,也不如姐妹篇《父辈的旗帜》,更不如《细细的红线》。 日本当然也有一些出色的反思作品,像《望乡》、《人性的证明新编》、《恶魔的饱食》等日本电影、书籍的反思可谓强而有力。 但相比德国影视界能从多种角度反思自己的历史问题,日本更多时候还是以舔伤为主。
9分 反战 德国
从海底出击 (1981)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TMDB
Das Boot
9.1 (156 个评分) 导演: 沃尔夫冈·彼得森 演员: 尤尔根·普罗奇诺 / 赫贝特·格勒内梅厄
其它标题: 특전 U보트 / U・ボート
  二次大战期间,德军一艘U型潜艇奉命出击,完成对英国船队的袭击任务,当他们完成任务返航途中,却遭遇上前所未见的危机。《从海底出击》片长超过三个小时,而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分钟里,时间几乎都消耗在一艘德国潜艇的封闭空间里面,满脸油污、胡子拉茬的德国海军是影片的主要角色。在它的悠长篇幅之中并不缺乏大起大落的情节起伏,潜在的重重危机随时威胁着舰艇上官兵的生命安全,这个貌似强大而冷冰冰的庞然大物完全不能自保,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2008年6月13日 看过
(10/10)极度沉闷的潜艇战影片,没有华丽的打仗特效,有的只是战争令人窒息的一面,绝大多数时间都只有潜艇一个内部地点。本片有三个版本,片长分别是:五小时、三个半小时、两个半小时。推荐前两版。
2008年6月13日 评论 本片改编自真人真事 - 也许有人会觉得本片很“无趣”,但真实的战争只会比这部影片更无趣。某些马屁文人大肆渲染战争的美好,坐在温暖的房间里顶着肥肚鼓吹“为国捐躯”,但“捐”的却不是他们自己的“躯”。 影片的完整版长达5个小时,绝大多数时间是在狭隘的潜艇内容渡过,枯燥、乏味、沉闷、压抑、无聊、平淡……这些都是电影唯恐避之不及的“不良”因素,到了本片却成了经典中的经典。 这部影片对人性的刻画,达到了其他影片难以超越的高度,让人领会什么叫“叶公好龙”、“听天由命”。 犹太观众也给予了这部作品掌声。 本片是改编自真人真事,剧中的随军记者在二战后将这次航海笔记整理成书出版,《从海底出击》电影版和小说版都是根据这位记者的书本改编而成。 为了达到真实的潜艇生活效果,剧组还邀请了当年的亲历者作为本片的顾问。你可以在片中看到大量专业的技术场面,当然还有各种没完没了的汗流浃背、食物发霉、传染病等等,而这些往往是在其他战争片中被一笔带过甚至忽略的。但它们才是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部影片基本上是按照故事顺序来拍摄——观众们可以留意一下演员的胡须生长程度。许多影片先出现的镜头未必是先拍的。 片中那个拥有法国女友的新兵是导演添加的虚构人物,但记者和艇长等人则有历史原型。 艇长原名叫海因里茨·莱曼。曾击沉20多艘敌船。 但这部作品却没有去渲染艇长的“辉煌战绩”,相反更多地停留在潜艇任务期间各种无聊而沉闷的生活片断上。(而且无论本片、还是航海笔记,都只是记者参与U-96的这次航海经历,并不是艇长的全部军事生涯。) 二战后艇长因为曾经击沉商船的问题(剧中有提到),被判刑一年。 出狱后艇长积极地参与各种海洋上的人道主义救援活动,并曾于1959年一次海难中、在巴西轮船“天琴座”爆炸的情况下,英勇地救出50多名船员。(这段英勇事迹,可以对比下剧中战争时、艇长不愿救遇难敌军船员的场景。) 艇长本人看过《从海底出击》这部影片。电影于1981年上映,而他于1986年去世。 右边是艇长本人,左边是扮演他的演员 史实中这艘U-96沉没于1945年3月30日,不久后二战结束,当时莱曼已不在U-96任职。下一任U-96舰长黑尔里格尔,在1944年7月2日殉国(当时他驾驶的U-543被美军击中)。影片应该是把这两位舰长的结局合并了。 莱曼艇长先后驾驶过U-8、U-6、U-96、U-256四个型号的潜艇,写过四份航海笔记。而片中的记者,是U-96的随军记者,因此本片主要改编自第三份航海笔记(1940年9月14日—1942年8月1日,U-96,八次作战巡逻。259天),只不过将U-96各时期的经历移到了片中这几个月里。 但豆瓣上的某篇热评《既不伟大也不光荣,只有残酷和求生》却在完全不去了解事实的情况下、想当然地断言这些都是虚构不真实的。而这种不负责任的文章,还有一堆人一味无脑跟风。很多人是一看到某种导论就不加思考地被牵着鼻子走,并没有试着去了解影片的创作背景。
10分 反战 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