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勇往直前 (2004)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Gegen die Wand
7.6 (31 个评分) 导演: 法提赫·阿金 演员: 波热尔·尤内尔 / 古文.凯拉齐
其它标题: Gegen die Wand / 爱无止境
原籍土耳其的德国人卡德因(Birol Ünel)因妻子离开和失业对生活充满恨意,当摇滚和白粉不足以支撑他继续活下去时,他开车撞墙自杀,但没成功。在医院里,他结识父母也是土耳其人的、小他20岁的女孩西贝尔(Sibel Kekilli),后者为摆脱古板传统的父母,用假自杀的方式来到医院,但其父母仍追到医院让她尽快嫁个土耳其男人。
在西贝尔的请求下,卡德因与她假结婚,两人说好互不干涉对方的生活,西贝尔如愿过上饮酒作乐、频繁更换男友的自由与刺激兼有的日子,卡得因也因她的活泼与激情,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相安无事半年后,卡德因真的爱上了西贝尔,西贝尔也在偶然间发现自己对卡德因的情人充满嫉妒,可是生活却于此时将两人的距离越拉越开。
格巴维察 (2006)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Grbavica
8.0 (7 个评分) 导演: 亚斯米拉·日巴尼奇 演员: 米尔亚娜·卡拉诺维奇 / Luna Mijovic
其它标题: Grbavica / 旅行之歌
波斯尼亚战争期间,尚在念书的少女艾丝玛(Mirjana Karanovic 饰)身心受到巨大创伤。战争结束后的12年里,她独自抚养女儿莎拉(Luna Mijovic 饰)长大,微薄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女儿的学费,但母女二人的生活依然充满欢乐。
然而艾丝玛内心深处却始终未走出战争的阴影,她必须经常去当地的妇女中心接受治疗。和母亲相反,莎拉则是一个活泼好动、性格像小男生的女孩。她始终认为父亲是一名烈士,在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学校即将组织郊游,规定烈士家属可以免费。而莎拉却无法提供任何相关证据,她因此受到同学们的质疑和嘲笑。在女儿的再三追问下,艾丝玛不得不去面对那令她难以忘怀的黑暗过去……
本片荣获2006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人道主义精神奖和和平电影奖,2006年布鲁塞尔欧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Mirjana Karanovic)。
2011年10月20日 看过
莎拉那么萌最后居然剃了光头,接受不能……(虽然光头中也有型男酷女,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光头)
7分 反战 德国
舍我其谁 (2011) 豆瓣
Wer wenn nicht wir
导演: Andres Veiel 演员: 奥古斯特·迪赫 / Lena Lauzemis
其它标题: Wer wenn nicht wir / 舍爱其谁(台)
伯恩瓦特(奧古斯特·迪赫 August Diehl 饰)的父亲是希特勒御用的纳粹诗人,发表过一系列的赞颂纳粹精神的诗歌。如今,伯恩瓦特和妻子恩斯林(莉娜·莱西米兹 Lena Lauzemis 饰)正在整理那些未经发表的作品,希望这些作品能够给现在的文学界注入新的力量。在整理作品的过程中,伯恩瓦特和恩斯林的政治立场也在渐渐发生着变化。
伯恩瓦特有一个秘密交往多年的情人罗斯(玛利亚-维多利亚·德拉古斯 Maria-Victoria Dragus 饰),天真的恩斯林以为他们可以组成一个独特的三口之家,却因为嫉妒而常常同丈夫发生口角。之后,恩斯林也成为了安德里亚斯(亚历山大·斐林 Alexander Fehling 饰)的情人。
2011年10月12日 想看 又一部讲述德国红军的影片……
德国 红军旅
普林格拉 (2005) 豆瓣
Полумгла
导演: 阿尔乔姆·安东诺夫 演员: Anastasiya Shevelyova / Sergey Gryaznov
其它标题: Полумгла / Polumgla
Зима 1945 года. Война близится к концу. В глухой северной деревушке бригада пленных немцев строит вышку для радиомаяка. Жители деревни — женщины и старики, чьи мужья и сыновья воюют или погибли на фронте — встречают пленных с понятной неприязнью.
История взаимоотношений совершенно разных, враждебных друг другу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м необходимо найти общий язык, — это притча о том, как человек может оставаться человеком, несмотря на роковые повороты мировой истории.
2011年10月7日 看过
讲述“吴越同舟”的影片多不胜数,本片难得的地方就在于超越了庸俗的人道主义,从人性的现实需求去反思宽容和怜悯。剧中俄罗斯妇女与德军战俘之间的关系,多少有同为弱者相助扶持的意味。影片结局让人从梦想之中惊醒。
9分 反战 德国
圣诞快乐 (2005) 维基数据 Min reol T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IMDb
Joyeux Noël
8.4 (52 个评分) 导演: 克里斯蒂安·卡里翁 演员: 黛安·克鲁格 / 纳塔莉·德赛
其它标题: 메리 크리스마스 / 戦場のアリア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的时候仍然处于胶着状态,不同阶层的人不断卷入到战争的漩涡之中,徘徊在死亡的边缘。终于,平安夜到了。应征入伍的德国男高音斯普林克(本诺·福尔曼 饰)的女友安娜(黛安·克鲁格 饰)在平安夜来看望他,斯普林克说服她陪自己离开明亮热闹的军官聚会,来到寒冷紧张的战场上为士兵们演唱。士兵们被安娜柔美天籁的声音所深深温暖,慢慢走出了封锁线,把圣诞树摆在了战壕上;英国牧师(卡瑞·刘易斯 饰)吹响了风笛,悠扬的笛声飘过寂静寒冷的雪夜,回荡在布满尸体的战场上。英法德三国的前线军官达成协议,要平安度过平安夜,快乐地过个圣诞节。于是,三国士兵走到了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平安的平安夜。自从那夜后,士兵们建立起了深深的友谊,不愿意任何人在战争中受伤:德军轰炸英军、法军的时候,德军就让他们躲在自己的战壕里,法军轰炸德军是就让德军躲在自己的战壕。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方军官很快就发现了情况,战争不可避免地又开始了……
影片根据1914年圣诞节前夕发生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荣获2006年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06年第63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外语片提名,2006年第31届恺撒奖最佳影片提名,2006年第19届欧洲电影奖观众奖、最佳影片提名等多项大奖。
谨以此片纪念1914年平安夜在前线联欢的那些德国、英国和法国士兵。
2011年9月26日 看过
片名很常见,这里指的是2006年克里斯蒂安·卡西雍执导的法国反战电影。影片改编自一战初期一段温情的真实事件,交战双方在圣诞期间突然放下武器,并一同庆祝节日,当然,这些官兵此后都被本国政府进行惩罚和调离。尽管片尾注明事件为虚构,但事实上大多细节都可以找到历史原型,包括那只猫的搞笑结
9分 反战 德国 治愈系
太阳大道 (1999) 豆瓣
Sonnenallee
导演: 林德·豪尔曼 演员: Alexander Scheer / 亚历山大·拜尔
其它标题: Sonnenallee / 摇滚东柏林
1970年后的柏林。Sonnenallee大街(太阳大街)是东柏林和西柏林之间的通道。那儿的人们过着平静的生活。来自西柏林的希望、悲伤、爱情和梦想也都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东德在柏林墙倒塌之前的情形,画面真实而感人。-CCF
A group of kids grow up on the short, wrong (east) side of the Sonnenallee in Berlin, right next to one of the few border crossings between East and West reserved for German citizens. The antics of these kids, their families, of the "West German" friends and relatives who come to visit, and of the East German border guards, all serve to illustrate the absurdity of everyday life on the Sonnenallee, and therefore throughout the former East Germany.
二号铁轨 (1962) 豆瓣
Das zweite Gleis
导演: Joachim Kunert 演员: Albert Hetterle / Annekathrin Bürger
其它标题: Das zweite Gleis / The Second Track
An attempted robbery from a railway freight wagon takes place in a marshaling yard in East Germany. The Yard Supervisor, Brock recognises the thief as someone he has good reason to hate from the wartime. But identifying him would bring all sorts of ghosts out to haunt him, so he denies knowing the man. Meanwhile his daughter and her boyfriend get curious about the past and when they investigate, they expose a history that is explosive. Can anyone put the genie back in the bottle?
穿制服的姑娘 (1958) TMDB IMDb 豆瓣 维基数据
Mädchen in Uniform
7.7 (7 个评分) 导演: Géza von Radványi 演员: 罗密·施奈德 / 莉莉·帕尔默
其它标题: Mädchen in Uniform / 一襲青衣處女心
故事发生在一间位于德国的女子学院中,伯恩博格(莉莉·帕尔默 Lilli Palmer 饰)是在那里执教的女教师,她的温柔和善良令她深受学校里女生们的喜爱。伯恩博格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在女孩子们睡觉之前,给她们每人一个晚安吻,这个单纯的吻,对于其中一个名叫玛努薇拉(罗密·施奈德 Romy Schneider 饰)的女孩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
在冥冥之中,伯恩博格和玛努薇拉相互吸引着,在戏剧节的庆祝会上,玛努薇拉终于无法掩饰自己对老师的爱情,向伯恩博格表白了。校长(特蕾泽·吉泽 Therese Giehse 饰)将玛努薇拉的这些举动看做是一种疾病,将后者关在了医务室里。
2011年9月10日 看过
彩色翻拍版,相比经典的旧版总体有了提高,但少了那段人体赞美。新版的结局太明朗,个人不太喜欢,还是含蓄点更好。
9分 德国
穿制服的女孩 (1931)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Mädchen in Uniform
7.8 (58 个评分) 导演: Leontine Sagan 演员: 赫塔·提勒 / 多萝西·维克
其它标题: Mädchen in Uniform / Girls in Uniform
故事发生在一所女子寄宿学校中,这所学校的校规是出了名的严苛,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生活在校长的铁腕统治之下,有苦难言。只有女教师冯恩博格(多萝西·维克 Dorothea Wieck 饰)和其他人不一样,温柔又善良的她坚信只有耐心和爱才能够教会这些女孩什么才是生命里真正重要的东西,因此冯恩博格在女生之中非常的受欢迎。
其中一个名叫玛努薇拉(赫塔·提勒 Hertha Thiele 饰)的女生对冯恩博格格外的崇拜,渐渐的,两人之间的感情便突破了师生情谊的界限,失控了。在戏剧节的庆祝会上,玛努薇拉借着酒劲向冯恩博格倾诉了对她的感情,恰好被路过的校长给听见了,校长将这离经叛道的行为视作是一种疾病,把玛努薇拉关进了医务室。
2011年9月10日 看过
史上第一部女同片,但正如许多评论家所指出的,本片的女同色彩并不浓,重点还是批评德国社会的斯巴达教育。
9分 德国
柏林:城市交响曲 (1927)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TMDB
Berlin – Die Sinfonie der Großstadt
8.3 (41 个评分) 导演: 沃尔特·鲁特曼 演员: 保罗·冯·兴登堡
其它标题: Berlin, die Symphonie der Großstadt / Berlin, symphonie d'une grande ville
一提默片,大都以为是看不了两分钟就倒掉呼呼大睡的类型。电影怎么能没有声音呢,没有声音谁能受的了,谁能坐在硬板凳上忸怩个把钟头,现在的好莱坞时不时都会搞得昏头大睡,在没有声音的光影中恐怕谁也坚持不住,哪怕来那么丁点音乐也是大大的不同。电影从来就是有声的,即使是在没有半点声响的默片时代,不信,你去听听看---城市的交响曲。清早起来,往来上班,中午下班,吃个午饭,睡个好觉,继续开来,待到下班,生活多彩。1927年柏林平凡的一天,可是怎么奏出个交响乐呢?火车飞驰在去往柏林的路上,清晨的柏林一片宁静,空旷的街上一个人也没有,慢慢的云动起来了,一张小纸片也飞来飞去,街上出现了第一个溜狗的人,第二个,第三个,人越来越多,一扇扇窗户打开了,越来越多的人从门里出来,上学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和巡逻的士兵们遥相呼应,工厂的机器转起来了,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等等,这怎么个交响了?什么也没听到阿?看来文字是太没有表现力了,乏力,真得很乏力阿~!
可是谁又能说没有交响呢,火车飞驰在路上,动的,清晨的柏林一片宁静,静的,云开始动了,纸片动的幅度是不是也越来越大了,街上的人是不是也在动,而且越来越多了,各个方向的运动,一扇扇窗户打开了,向上的运动,越来越多的人从门里出来,又是各个方向的运动,上学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和巡逻的士兵们遥相呼应,分别向两个方向的向左向右运动,工厂的机器装起来了,旋转的运动。
可是还是没有听到阿~!!
我说的是节奏的问题,没有节奏谈什么交响乐阿,卢特曼可是第一次把节奏试验于电影,谁说它不是一部用光 影 线条 运动奏出的一曲交响乐啊~!
不过声音我真的听到了,而且很大声,有强有弱的。还是那句话,不信,你去听听看~!
2011年9月10日 看过
没有旁白的纪录片,极度卖弄拍摄技巧,让人惊叹导演的镜头感(可惜导演有才无德,后来跟了纳粹……)。有空想看一下2002版的是怎样的。
8分 德国 纪录片
卢茨·丹姆贝克作品集(1975-1986) (1993) 豆瓣
Lutz Dammbeck: Filme und Mediencollagen 1975-1986
导演: 鲁兹·达姆贝克
其它标题: Lutz Dammbeck: Filme und Mediencollagen 1975-1986
In his pictures, films, collages and installations, the painter and filmmakerLutz Dammbeck seeks a synthesis of expressive means from the genres of film and fine art. His work to date identifies him as one of the key representatives of independent film and media art in the former GDR and as a unique, outstanding phenomenon within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The 2-disc DVD presents for the first time all his animation films and media works, including an extensive booklet with essays about Lutz Dammbeck's filmic work and a lot of documents about his fight with state authorities as ROM features.
* The Moon 1975, 6'
* Live! 1987, 10'
* The Tailor of Ulm 1979, 14'
* Einmart 1981, 15'
* The Discovery 1983, 17'
* The Flood 1986, 10'
* Duke Ernst 1984-93, 45'
* Conversation with Lutz Dammbeck - Teil 1 2008, 23'
* Metamorphosis I 1979, 7'
* Hommage à La Sarraz 1981, 12'
* REALFilm 1986-2008, 48'
* The Cave of Hercules 1983-90, 45'
* Prepation for the media collage REALFilm 1986, 5'
* Media collage Hercules 1985, 4'
* Conversation with Lutz Dammbeck - Teil 2 2008, 20'
On the one hand, Lutz Dammbeck made a number of films in the state's studios of the GDR, but he also worked systematically on the concept of a "parallel cinema", which operated quite independent of all the censors stipulations regarding content and form. These two facets of his work have now been brought together in this publication. Bringing them together in this way reveals mutual permeation, but also indicates above all an emancipative continuity that points beyo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tate art and subculture. It is only logical, therefore, that the publication also includes films that were begun in the GDR, but only realised after Dammbeck's emigration from Leipzig to Hamburg in 1986. The inclusion of fragments can almost be considered more important; these explod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film. Only by including in the DVD release some rare recordings of his media collages, including test recordings, is it possible to even suppose the intention of Dammbeck's overall concept.
The artist began to focus on moving images at an early stage. In 1972, when he completed his course at the "College of Graphic Art and Book Design" in Leipzig, an animation-scenario already represented a part of his diploma piece. Although he worked successfully as a poster designer only a little later (and received several awards for this work), his primary interest was in intermedia working methods. This corresponded to his own impulse to extend the two-dimensionality of the classic panel picture into free space. Filmmaking became a concrete experience when he was able to realise his first filmic work on 35mm; THE Moon made at the DEFA in 1975. Three years later, he advanced to the experienced utopia by making his privately produced, experimental film Metamorphoses 1. From then onwards, Dammbeck worked on two parallel tracks in his cinematic oeuvre, and he touched the limits in both fields. Under latent censorship of content and aesthetics at the DEFA , and under the rather provisional technical conditions of artistic autonomy. In an almost exemplary way, Dammbecks career demonstrates the restrictions inevitably experienced by a filmmaker and artist with considerable talent, active in many fields, when attempting to balance artistic pretensions and social reality in East Germany.
As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the DEFA's "official" rejection of his Heracles film concept, Lutz Dammbeck developed his interdisciplinary experimental set-ups, which he referred to as "media collages", from 1981 onwards. This idea emerged from an emergency situation determined by cultural bureaucracy: Dammbeck actually wanted to make a film, but was thrown back on fine arts in the widest sense. Interestingly, the energy triggered by this work goes far beyond what a film might have achieved. When he used graphic elements within his multifaceted installation compositions, their montage almost always went hand in hand with their deconstruction. Found or reproduced material like the photographs of sculptures by sculptors Breker, Thorak and Kolbe are torn up and attached with rough stitching to other photos at their torn edges, e.g. to a self-portrait of the artist. By making the cracks visible, Dammbeck formulate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of design, which runs through his entire oeuvre: he does not make use of collage in order to bring harmony to the components, but always to make the transitions themselves as joins recognisable as components of the montage.
古堡幽灵 (1960) 豆瓣
Das Spukschloß im Spessart
7.4 (5 个评分) 导演: 库尔特·霍夫曼 演员: 莉泽洛特·普尔韦尔 / Heinz Baumann
其它标题: Das Spukschloß im Spessart / The Haunted Castle
西德影片《古堡幽灵》是一部政治讽刺剧。它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风格。不仅片中有大段的说唱,而且连片头字幕上导演、演员、工作人员的名单,也是以说唱形式来表达的。另外,情节的编排和人物的描述,都使人感到妙趣横生。这部影片拍摄于五十年代,它配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对西德复活法西斯主义给予辛辣的讽刺。
序幕开始,一百多年前一伙绿林好汉被官府捕获。官府把他们关在一个酒店的地窖里,垒上一堵墙,把他们活活憋死。百年以后,这个酒店被拆除了,这伙幽灵只好到附近的一座古堡里栖身。从此他们在古堡里神出鬼没,闹得不亦乐乎。古堡的主人是一个负债累累的伯爵小姐。她的债主一心想迫使她以古堡抵债,但她坚决不肯。
债主的儿子奉父命混进古堡来查看建筑的结构,不料他和伯爵小姐一见钟情,马上和她站在一边反对自己的父亲。这时,适逢当局要借用古堡接待一位外国亲王。幽灵们为了帮助伯爵小姐摆脱困境,他们盗窃了亲王的珠宝送给伯爵小姐,结果反而害得她坐了牢。幽灵们立刻四处营救,他们出现在波恩的街头和商店,到处兴风作浪,并且还到法庭上为伯爵小姐申辩,自称是幽灵,引得哄堂大笑。旁听席上有个美国人对他们大感兴趣,愿以重金聘请他们去当宇航员。幽灵们就将这笔巨款赠给伯爵小姐,而他们则乘上火箭飞向月球。
影片以这个信口编造的故事,讽刺当时的政治、世道和形形色色的社会丑态,让观众在笑声中去好好思考!
2011年9月5日 看过
情节忘光了,今天重看了一遍。豆瓣上很多人误以为这是部恐怖片,但其实是暴笑喜剧,吐槽点N多(结局前那面钟很逗……)。上译的配音虽然很出色,但也留了一点遗憾,给女主角配音的刘广宁声音像小男孩(但语气控制得很好),合成版的碟遗失了部分音轨,还有旁白太正经(不过这片的确有政治讽刺的成分)
9分 喜剧 德国
西线战场1918 (1930) 豆瓣
Westfront 1918: Vier von der Infanterie
导演: G·W·帕布斯特 演员: Fritz Kampers / 古斯塔夫·迪斯尔
其它标题: Westfront 1918: Vier von der Infanterie
According to Sadoul in his "Dictionary Of Films": "The life and death of four average soldiers attached to the same company on the French front during the last months of World War I. Karl (Diessl), from Berlin, goes home on leave and finds his wife (Hoessrich) in bed with another man. A Bavarian (Kampers) takes life as it comes, while the lieutenant (Clausen) sticks to his duty. Anex-student (Moebis) falls in love with a French girl (Monnier) but loses her when the company moves on. All of them, sooner or later, meet a terrible end. Best sequences: the men buried alive during a bombardment; the first romantic meeting between the young student and Yvette; Berlin in the midst of food rationing with queues at all the shops; the death of the student at the hands of a wounded soldier in no-man's-land; the tank attack; the lieutenant going mad; the wounded and the dying in the ruined church converted into a field hospital. "Far better than the contemporary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Westfront 1918 has little dialogue but gives tremendous dramatic force to natural sounds (Pabst refused to use music). As John C. Moore describes the final sequences: 'Pabst makes one last desperate effort to convey to us not only the horror of war but its futility and its gross stupidity as well.' Released to tremendous international acclaim, it still must be included among the finest war films ever made."
2011年9月2日 看过
德国本土出产的一战反思片。剧情和拍摄角度不如同一时期的《西线无战事》来得丰富,但不失为一部反战佳作。影片上映后不久被纳粹禁播,理由和魏巍批判《集结号》一样:丑化本国军队、瓦解本国军心。(在此感谢小易甫的翻译)
7分 反战 德国
我是兔子 (1965) 豆瓣
Das Kaninchen bin ich
导演: 库尔特·梅切格 演员: Angelika Waller / Alfred Müller
其它标题: Das Kaninchen bin ich
柏林墙建立(1961 8.13-15)后到统一社会党(东德共产党)第十一届 中央委员会(1965 12.16-18)召开之前的几年,东德电影人享受到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创造自由,《爱情与亲情》这部批判不公正的司法制度,表现领导干部婚外恋以及婚前性行为的电影得以获准拍摄。故事讲述了19岁的女大学生Maria Morzeck与一位40多岁的已婚法官Paul Deister的恋情。就是这位法官把Maria因父母早亡,从小相依为命的哥哥以涉嫌反对国家罪判刑三年。女主角的扮演者Angelika Waller将Maria对Paul的复杂感情演绎得淋漓尽致,拿捏得十分到位。然而,东德的电影观众25年后才能在电影院一睹Angelika的精彩表演,原因是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后政治氛围突变,艺术创造的尺度被大幅度收紧,多部影片(曾经介绍过的《石迹》(1966年)以及下面要提到的《生于一九四五年》等)不是禁映就是被迫停拍。本片被禁的理由是:反社会主义,修正主义和对国家的恶毒攻击。
生于1945年 (1965) 豆瓣
Jahrgang '45
导演: Jürgen Böttcher 演员: Monika Hildebrand / Rolf Römer
其它标题: Jahrgang '45
画家及记录片导演Jürgen Böttcher的唯一一部剧情影片,讲述一对新婚夫妇在他们的小公寓里享受疯狂的喜悦。影片一上映便在东德遭禁,直到1990年东西德统一才得以重见天日。
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1990)  费比西奖-光荣提及-新电影论坛  Jürgen Böttcher
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1990)  Interfilm奖-荣誉提及-新电影论坛  Jürgen Böttcher
无情战地有情天 (1958) 豆瓣
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
导演: 道格拉斯·塞克 演员: 约翰·加文 / 莉泽洛特·普尔韦尔
其它标题: 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 / 战地情鸳(台)
1944年,一队德国士兵在俄国前线受尽惊恐与恶劣环境的折磨。大兵厄斯特·盖博经过漫长等待,终于盼到了假期。回到德国,他发现自己的家园被炸毁,他孤独地找寻着自己的双亲,途中邂逅了迷人的伊丽莎白·克鲁斯,一个政治犯的女儿。他们两人在充满仇恨的世俗中求生,努力使灵魂重新归正!
In 1944, a company of German soldiers on the Russian front are numbed by the horrors and hardships of war when Private Ernst Graeber's long awaited furlough comes through. Back home in Germany, he finds his home bombed. While hopelessly searching for his parents, he meets lovely Elizabeth Kruse, daughter of a political prisoner; together they try to wrest sanity and survival from a world full of hatred.
2011年8月26日 看过
《西线无战事》作者雷马克的二战之作(近期可能上传本片,有需要的朋友请给我留言)
2011年8月26日 评论 《无情战地有情天》:东线有战事 -     《无情战地有情天》虽然是一部美国片,但剧组中的许多骨干是德国人。其中编剧不是别人,正是《西线无战事》的作者雷马克,而导演则是德国名导道格拉斯·塞克。     看片名就知道这是一个讲述“战争与爱情”的故事。剧中以一条爱情线索串连起了整个故事,但又不像《珍珠港》那样让爱情喧宾夺主。爱情不是控诉战争的辅助,战争也不是爱情悲剧的布景,两条主线相辅相成,让战争的残酷性得到了升华。所以这部作品不但适合喜欢战争片的男性观众,也适合喜欢爱情片的女生。     当年看了描写一战的《西线无战事》,深深地被影片折射出来的反战思想所震撼,一直就想着雷马克会不会也写过关于二战的作品,后来得知他不但写过,而且还被拍成了电影,我就毫不犹豫地网购了这部作品     雷马克不愧是真正体验过战争的人,他看待战争的角度不像其他人那样浮于表面的谴责,也不故作深奥地装逼,而是切切实实地描绘出了战争的非理性,甚至是以理性的方式去解读非理性。     《西线无战事》给观众展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地狱。保罗一行人怀着报效祖国的热情踏上战场,不料那里带给他们的只有恐惧和死亡,战友们一个个相继死去,到了最后他们都不知为何而战。 保罗在一次战斗中负了伤,本以为脱离了战场到了医院,他就能获得安宁,可医院是一个更可怕地狱,到处是呻吟声,断手的、断腿的、失明的、终身残废的数之不尽,更要命的是因为伤员太多,床位经常不够用,而医生、护士、药品也严重缺乏,为了保持床位数量,一些伤势严重的人员被拉去特别室“处理掉”…… 保罗本以为到了“和平地带”,就能获得安宁,可这里比战场和医院更恐怕、更叫他恶心。从来没上过战场的市民们,一个个拿着地图“运筹帷幄”,争论着战争应该怎样怎样打,才能顾全“大局”。大人们正在用军国口号鼓动孩子们到战场上去送死,当保罗对此提出抗议时,孩子们非但不理解他,反而骂他不爱国、胆小鬼……     在现实中,雷马克也曾被人说成是胆小鬼,只因不敢上战场才喊反战,这话完全是井底之蛙的看法,雷马克在一战中数次负伤、还曾拼死抢救过战友,他这一生,无论是从军人、还是从反战的角度,都是一个英勇之人,绝不是懦夫、或者只会天天躲在安全地带喊爱国口号的小丑。 《西线无战事》对战争的态度并非“害怕”,而是“厌恶”。剧中保罗在一个法国士兵面前的自白,正是一种超越民族的世界观。 历经了战争带来的各种折磨后,保罗恨透了冷血的医院、恨透了这个病态的社会,他选择了重新返回战场,宁愿到前线去自取灭亡,那个当初令他恐惧不已的鬼地方,才是他的心灵寄所,至少那里有与他同甘共苦的朋友们。     小说版及79彩色版《西线》,保罗死后,因为那天德法“停战”,两军没有发生激烈战斗,只有零星的枪声(可有一枪却打死了保罗),在这天德军前线司令部的战报上,清楚地写着:“西线无战事”。 这就是作品名称的来源,对整个故事炮火不断的最大讽刺。     《西线无战事》当年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片尾的墓碑画面中间,死去的人们一个个一脸茫然地回头,当初的他们并不知战场的险恶。     这股震撼使得我对《无情战地有情天》有着特别的期待,整部片子看了下来后,它让我感到意外,但并没有失望。     《无情》的叙事风格完全不同于《西线》,它不再刻画血腥的枪林弹雨,格调更为平静。影片对德军的批评含蓄而尖锐。     《西线无战事》主要描写血淋淋的战场生活,而《无情战地有情天》则主要描写战场以外(实际不是“以外”)的生活。     说来也是,雷马克对战场的思考,在《西线》中已经得到了最大体现,并没有必要换个时代重说一遍,所以在《无情》中他换了个思考角度。     这两部影片都能唤起你对主人公的同情,但并不是那种拙劣的“德国人民也是战争受害者”的同情,则是对小人物被整个历史所绑架的同情,个体的愿望在集体的失控面前显得如此的苍白。     《无情》的剧情中频频出现空袭警报和城市被盟军炸毁的画面,但它并不同于《再见萤火虫》那样一味地强调平民受到的伤害,这部影片的视角非常特别,更偏重描述警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工作、散步、吃饭、与女友约会,这种在和平时期让人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事情,总是被警报声中断,日常生活根本不得安宁,让人倍感和平岁月的珍贵。     《异域孤军》中,战友们在玩吹牛游戏的时候,邓克保“吹”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为之下泪的“牛皮”:在一个安稳平静的家里,每天都陪着家人一起吃三餐…… 比《异域》早拍几十年的《无情》,不也是传达了这种价值观吗?     大概也只有雷马克这种真实体验过战争的人士,才能在当时用这么“特别”的视角看问题吧,而他这种对战争时期日常生活的另类思考,往往被其他战争片所忽略,日本虽然拍过不少关于东京轰炸和原子弹的影片,却也没怎么触及到了这一点,即便有触及也显得概念很模糊。     《无情战地有情天》还有一点是很难得的,就是同情了苏联人。对德国人来说,这是对战争的反思,而对美国人来说,当时处于冷战期间,能够在普遍敌视苏联的环境中怜悯一下俄国人民,已属不容易。     而雷马克对战争中的仇恨和疯狂也描写得非常到位,苏联人不因你的拼死相救而不记恨你,德军士兵们对同伴的自杀表现得无动于衷,某些军官炫耀着自己对弱者的蹂躏,饱受空袭的普通民众变得麻木不已,深爱孩子的母亲们把眼泪挥在送孩子上列车、而不是控诉不义上……战争的疯狂已经将众人的心扭曲得不成样。     总的来说,雷马克的《无情战地有情天》和《西线无战事》,两者的叙事方式虽然不同,但却异曲同工,同样达到了反战目的,直视了人性的脆弱面。     纳粹上台后,实行(和谐字眼),对文化人进行(和谐字眼),许多文化人因(和谐字眼)不得不离开心爱的祖国,辉煌灿烂的魏玛影坛遭到了极其严重的毁灭。     雷马克因为宣传反战思想,被迫逃往国外(他的妹妹后来在战时因反对战争而被判处死刑)。导演塞克因其天才受到了小黄(戈培尔)的赏识,但为了保护犹太妻子,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出国。     这两人只是德国本土受害人中的冰山一角,如果要列一个名单的话,它可以长到与我国的(和谐字眼)相比。从中你可以看到魏玛时代德国文化人的创造力、以及纳粹对德意志文明的破坏力。     可你要知道,用十几年的时间来破坏文化,不代表你只需十几年就能重新创造它,所以二战后德国电影的水平一落千丈,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能恢复元气,极(和谐字眼)毒害之深一目了然。     有些人换了国籍,可他们依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雷马克和塞克就是这样。有些人留在国内,却干着卑鄙无耻的事,他们摧残着本国的文明,束缚着本国的思想,是文化上的卖国贼,戈培尔就是这样。     最后,就以《西线无战事》的一段名言来作结尾吧:     “这不是一次谴责,也不是表达内心的忏悔,更不是在描述一场冒险,对于那些经历过生死的人来说,战争绝不仅仅是冒险。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侥幸从战争中生还,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战争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痛苦记忆……”
9分 反战 德国
凶手就在我们中间 (1946) 豆瓣
Die Mörder sind unter uns
7.7 (6 个评分) 导演: 沃尔福冈·施多德 演员: 恩斯特·威赫姆·博彻特 / 海蒂嘉德·纳福
其它标题: Die Mörder sind unter uns / 刽子手就在我们中间
苏珊娜于二战后返回从集中营回到已成废墟的柏林,却发现她的公寓里住了其他人,即汉斯•默滕斯医生。他被战争弄得消极不堪,酗酒成性。苏珊娜叫他离开,但对方不想走,于是他们在苏珊娜的公寓里合住起来,甚至开始对彼此产生好感,直至相爱。这稍稍鼓舞了默滕斯,然后他得知布吕克纳上尉还活着,并且就住在柏林。布吕克纳上尉在二战中是他的头头,他在圣诞节那天曾经下令杀害一百多条无辜性命,包括许多妇女和孩子……
该片位列最伟大的一百部德国电影第六位。
2011年8月16日 看过
东德早期的作品,由于当时还没有形成斯大林主义,风格方面更接近魏玛时代。前半部有点闷,但仅凭后半部就值得我打一个高分(在此感谢晚安和翻译人员)。影片原定的结局是枪杀刽子手,但剧组后来接受了苏联官方的建议,于是修改了结局。
9分 反战 德国
纳粹之声-戈培尔的实验 (2005) 豆瓣
Das Goebbels-Experiment
导演: Lutz Hachmeister 演员: Lutz Hachmeister / Michael Kloft
其它标题: Das Goebbels-Experiment / 纳粹之声 - 果博尔的实验
施佩尔和希特勒 (2005) 豆瓣
Speer und er
导演: Heinrich Breloer 演员: 塞巴斯蒂安·科赫 / 托比亚斯·莫雷蒂
影片共三集,第一部:日耳曼尼亚《Germania》;第二部:纽伦堡《Nürnberg》;第三部:施潘道《Spandau》。分别是阿尔伯特•施佩尔人生的三个时代。
“日耳曼尼亚”是希特勒授命施佩尔设计的第三帝国新首都的名字。因此第一集讲述了施佩尔从第一次见到施佩尔,到如何受到赏识,进而成为希特勒的挚友。影片用了很多笔墨描写施佩尔与希特勒之间的友谊。值得提出的是,虽然《第三帝国兴亡录》里说纳粹高层有一批“相公癖”即同性恋者。但施佩尔和希特勒的关系并没有这样。希特勒本人很讨厌同性恋,并因此处分过高层将领。
纽伦堡主要反映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战后如何审判纳粹要员。施佩尔并没有直接参与大屠杀和进攻其他国家,加上战争末期拒绝摧毁德国的工业设施,被判监禁20年。但在法庭上,施佩尔曾企图刺杀希特勒结束战争一事被揭露,导致副元首鲁道夫•赫斯、帝国元帅戈林等人与施佩尔决裂。
施潘道监狱是纽伦堡审判后专门用来关押7名未判死刑的纳粹最高领导的监狱。施佩尔等人在此不仅受到了屈辱的对待,也尝到了丧失自由的苦果。穿上了当初他们给犹太人穿的囚衣和鞋子。而且在监狱中,其他六人因施佩尔将达屠杀责任归咎希特勒而与他不和,特别是邓尼茨海军上将,一直到出狱都把自己入狱认为是施佩尔造成的。只因希特勒死前曾征求施佩尔继任者的人选,施佩尔觉得邓尼茨比希姆莱和戈林都要温和,而推荐邓尼茨。邓尼茨认为这是导致他入狱十年的原因。最后服刑20年的施佩尔未获一天减刑,刑满出狱,撰写回忆录《第三帝国内幕》,1981年终老伦敦。
整部影片,采用历史影像资料,采访当事人,和情景再现结合,衔接的非常艺术。所选演员与历史人物惊人神似,特别是副元首鲁道夫•赫斯和帝国元帅戈林,采访 了施佩尔的子女,甚至莱尼•里芬施塔尔,重访历史故地,比如奥伯萨尔兹堡的元首别墅等地,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史料双重价值。演员塞巴斯蒂安·考奇表演亦刻画到位,十分出彩。(@Lancelot)
我曾是希特勒的警卫 (2000) 豆瓣
Ich war Hitlers Bodyguard
导演: Alexander Kluge 演员: Peter Berling
其它标题: Ich war Hitlers Bodyguard
This is an absolutely rarity about one of Kluges fictional interviews. Kluge interviews Peter Berling as Manfred Pichota. Pichota was the former chief bodyguard of Hit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