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游戏设计艺术(第2版) 豆瓣
8.6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Jesse Schell 译者: 刘嘉俊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 - 4
不需要是技术专家,只要阅读《游戏设计艺术(第2版)》,学习佳作,深刻认识游戏设计的真谛,人人都可以成为成功的游戏设计者!《游戏设计艺术(第2版)》作者Jesse Schell是有二十多年成功经验的游戏设计师,曾任国际游戏开发者协会主席,并在迪士尼在线游戏服务多年,获奖颇多。他以宝贵经验提出一百多套问题集,帮助你从各种角度观察游戏设计,例如心理、建筑、音乐、视觉、电影、软件工程、主题公园设计、数学、谜题设计和人类学等方方面面。
《游戏设计艺术(第2版)》主要内容包括:游戏的体验、构成游戏的元素、元素支撑的主题、游戏的改进、游戏机制、游戏中的角色、游戏设计团队、如何开发好的游戏、如何推销游戏、设计者的责任等。
海蒂性学报告 豆瓣 谷歌图书
Women and Love: A Cultural Revolution in Progress
8.2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雪儿·海蒂 译者: 林淑贞 海南出版社 2002 - 9
作者自述:
本书中,我想展示的便是女性性行为(男性性行为在另外一册中介绍),也即是许多世纪以来被主导各个社会的生育模式所忽略或压抑的性行为方式。
女性性高潮是大多数女人在自慰时极易获得的性状态。然而,在我们所知的性定义之中,大多数女人达到高潮的性刺激—阴蒂刺激—往往被排除在外,这意味着,(在他们看来)要么女性性高潮不如男性性高潮重要,要么女人应该设法使自己从带给男性性高潮的同一种刺激—阴道交媾—中获得性高潮。事实是,大多数妇女在某种形式的阴蒂刺激中更易达到性高潮(几乎所有的女人都能通过阴蒂自慰轻易地达到性高潮)。本项研究揭示出,只有少数女人通过“性交”达到高潮,大多数女人在性行为中只是在男人面前伪装自己达到高潮。那么,女人如何才能成就自己,性行为如何才能更加平等并富于变化呢?
首先,我们有必要拥有信息。书中列举了不同国家中数以千计的女人的证言,她们不但阐述了自己何时达到性高潮及如何体验它,而且也阐述了她们对性的体验及她们的喜好和憎恶。这些信息是本书所独有的。为了得到这些信息,我花费了多年时间对女人的内心及经验进行了广泛的征询。
根据她们的证言(本书中比比皆是),我得出的结论是:女人及女性性高潮毫无过错,需要改变性态度的是社会自身。女人在“性行为(交媾)”中获得性高潮的压力,使女人即使在最隐秘的时刻也不得不屈服于这个社会的排斥与压制。女人得到的教导是,她们应该改变自己,在“性交(交媾)中学会性高潮”然而,需要改变的不是女人,而是这个社会。它需要重新就“性”的定义做出评判。
2019年2月17日 在读
在多抓鱼顺带买的,虽然是问卷结果报告有点枯燥,但是有助于了解多样性,另外这是1976年完成的报告了,可见中国性教育之落后……
女性 心理学
如何正确吵架 豆瓣
THE HEART OF THE FIGHT
7.1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朱迪斯·莱特 / 鲍勃·莱特 译者: 鍾辰麗 后浪丨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 - 3
学会有效争吵,吵出持久幸福
◎编辑推荐
☆ 爱情也许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童话,幸福却只能来自积极坦诚的撞击,哪有不吵架的伴侣?你们对待争吵的态度,将决定你们关系的未来。
☆ 本书作者莱特夫妇对婚姻进行了30年研究,在伴侣培训项目中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他们发现,一味回避争吵、维持表面和谐的做法,会让伴侣失去共同成长的机会,对爱情有害无益。只有学会正确的吵架方式,勇敢吵,坦诚吵,才有机会解决你们各自身上和亲密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 作者将日常生活中的争吵分为15类,剖析了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各种常见误区,提出了帮助伴侣获得幸福的6条技巧。争吵不仅仅是具体事件引发的,它还可能反映出一方或双方未被满足的渴望、未被解决的问题以及某种需要打破的思维模式。你们要做的,正是借着吵架的机会挖掘这些意义,从而让你们不仅有相爱的激情,更懂相守的艺术。
◎ 内容简介
你也许见过很多教你避免吵架、和谐沟通的婚姻指南,本书的主题却正好与之相反。莱特夫妇在对大量伴侣进行研究、提供咨询和培训的基础上提出,将无效争吵转变为高效率、有意义的争吵,借争吵之机发掘其后隐藏的真正问题,才是促进亲密关系健康发展的关键方法。
吵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为什么而吵,徒然让无效争吵一再损害伴侣间的感情。本书将教你分辨15种最常见的争吵类型,并介绍挖掘争吵的本质、将冲突转变为幸福的6个技巧。你将看到,某些通过主流文化深入人心的爱情理论是多么不可靠,能给双方带来真正幸福的亲密关系其实需要你们走下云端,在脚踏实地的冒险中获得。你们能走上持续幸福的道路,同时成为更好的自己,奥秘尽在每一次小小的争吵之中。
◎ 名人推荐
无论是对待朋友、生意伙伴还是伴侣,只要你想建立真诚、充满活力的人际关系,《如何正确吵架》都是一本发人深省的创新之作,它会用你意想不到的方法教你如何积极与人相处。
—— 杰克·坎菲尔德(Jack Canfield),畅销书《心灵鸡汤》(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作者
莱特夫妇的创新方法与研究可谓最实用而有效,可以将伴侣与个人的潜能与满足感最大化。
—— 巴内特·巴恩(Barnet Bain),电影导演、《风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执行制片人
一部切实有效的伴侣指南。莱特夫妇在大量婚姻咨询的基础上告诉我们,为什么伴侣需要争吵。放心争吵吧,但要用正确和充满创意的方法去吵。你要学习的内容尽在这本书里。
—— 拉里·克什鲍姆(Larry Kirshbaum),时代华纳出版集团前CEO
《如何正确吵架》有充分的社会学证据支撑,是对作者和其他人研究的一次呈现。需要此类建议的伴侣们会发现,本书轻松生动的行文令人乐在其中。
—— 芭芭拉·J. 里斯曼(Barbara J. Risman, PhD),美国社会学协会(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副主席
无论是交友、恋爱还是结婚,我们想要发展出良好的关系,都需要投入地与对方互动。莱特夫妇为我们提供了一本指南,告诉我们,只有充分投入而非回避,才能享有稳固的关系。
—— 桑妮亚·乔凯特(Sonia Choquette),《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直觉力培训第一人
我参观过莱特的工作坊,学员们充满活力、条理清晰、坦诚直率的互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书会告诉你,完美关系有哪些基本要素和值得注意的细节。
—— 布拉德·安德森(Brad Anderson),百思买(Best Buy)前CEO
我从来没有像喜欢《如何正确吵架》这样喜欢一本关于婚姻的书,它介绍了如何重塑伴侣间的冲突,让你们能永远在一起!本书中关于冲突的新概念令人着迷,它们能帮助解锁并维持健康的神经化学反应,不畏惧任何问题和危机的考验。我已经迈进婚姻的第46个年头,这本书给了我新的启示,让我能始终坚持与丈夫实现健康的沟通。不管你们是即将结婚还是希望目前的婚姻能够天长地久,这本书都是必读书。
—— 朱迪斯·E. 格拉泽(Judith E. Glaser),畅销书《对话智商》(Conversational Intelligence)作者
情侣们讨厌冲突,雇员们讨厌冲突,连你的宠物都讨厌冲突,但冲突和随之而来的争吵是不可避免的。而你越爱一个人,或越想爱一个人,你们就越容易发生冲突。然而,如果你们以公平、有爱的方式争吵,这反而会让你们更加亲密。朱迪斯和鲍勃向你展现了正确与错误的吵架方式,每对伴侣都该读这本书。
—— 马克·瓦德门 (Mark Waldman),宾夕法尼亚大学灵性与心智中心副研究员、治疗师
《如何正确吵架》有一个听起来反常识的大前提:你们相爱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快乐,而是为了帮助你们双方做到最好的自己。这本书提供了非同寻常、有说服力、充满智慧和关爱的新方法,值得推崇。
—— 托尼·西蒙斯(Tony Simons, PhD),康奈尔大学副教授,《正直的红利》(The Integrity Dividend)作者
如果你渴望童话般美好的爱情,那么你会失望的,因为在任何关系中——无论是公是私——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因此,学会将冲突变得具有建设性是获得稳固关系的诀窍。《如何正确吵架》会告诉你如何利用冲突拉近双方距离,你会发现这种冲突需要你们共享过往体验,更深入地互相了解,并发展出历久弥新的信任。
—— 布莱恩·巴特利特(Blaine Bartlett),国际知名演讲家、高管教练、管理顾问以及企业与领导力开发专家,世界企业学会(World Business Academy)董事
我读过不少关于如何更好地爱你的伴侣的书,但从没读过教你如何正确吵架的书。莱特夫妇不仅阐明了最基本的道理,更介绍了一系列以建立持续而充满活力的关系为终极目标的策略。
—— 梅丽莎·G. 威尔逊(Melissa G. Wilson),畅销书《人脉已死》(Networking is Dead)作者
◎ 获奖记录
获得2016年度美国鹦鹉螺图书奖银奖
工作不焦虑 豆瓣
作者: 【英】德里克·罗杰 / 【新西兰】尼克·皮特里 译者: 武汝廉 2018 - 5
职场焦虑常常导致我们工作效率低下、人际关系恶化,甚至连生活也受到负面影响。因此,要成为高效能人士,首先要做的就是破除焦虑。焦虑管理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从事焦虑因果研究超过30年的著名心理学家德里克·罗杰博士,与美国创新领导力中心资深培训师尼克·皮特里携手,共同提出了“压力+纠结=焦虑”的公式,帮我们认清焦虑的本质,并提出了“唤醒、专注、超然与释放”四步解决方案,手把手指导我们构建韧性思维,帮助我们不断调整自己,进而使我们在多变、不安、复杂、模糊的新环境中脱颖而出。本书适合所有管理者和领导者阅读,也适合想消除焦虑并实现高绩效的职场奋斗者阅读。
棉花糖女孩 豆瓣
作者: [美]Leonard Sax 译者: 洪蘭 遠流出版社 2011 - 7
《養男育女調不同》、《浮萍男孩》之第三部曲~~
引領女兒身心平衡發展,從青春期邁向自在成年
從許多客觀的標準來看,生活在今日的女孩擁有前所未有的選擇和機會,她們的生命應該比過去任何世代都豐富燦爛;然而事實卻是年輕女孩就像棉花糖一樣,外表甜美但內在空洞,光鮮亮麗不過是虛幻表相。
導致她們身陷危機的因素包括:
˙性認同錯亂:年幼的女孩錯把表現性感當作吸引注意的手段,「看起來怎樣」取代了對「自己是誰」的探索
˙網路泡泡:在這個臉書、簡訊和即時通的世代,和同儕在網路世界中過度連結,反而中斷與自己的內在連結
˙病態的偏執:只聚焦在生活的某個層面或活動,做第一名的好學生,做最傑出的運動員,做最瘦的紙片人
˙環境毒素:內分泌系統受干擾使青春期提早到臨,會增加飲食失常、成癮、乳癌、焦慮症和憂鬱症的風險
洞悉青少女這種自我意識薄弱、不堪一擊的處境,心理學家暨家醫科醫生?克斯提供父母很多實用的點子:從幫助女兒選擇學習環境、評估合適的運動項目、決定可以上哪些社交網站及上網多久、辨識塗抹在身上和吃下肚裡哪些是有毒的,到安排參與社群搭起世代之間的橋梁。
透過分享邁向順境和遭遇困境女孩的真實故事,指出了新的未來之路,可以激勵老師和家長在生活中採取行動,從身體與心靈兩方面來照顧孩子,幫助我們的女兒順利成長為一個快樂、有生產力、獨立自信、輕鬆融入這個新世界的女性。
我的精神病、我的自行车和我 豆瓣
作者: [德]弗里茨·B.西蒙 译者: 于雪梅 商务印书馆 2018 - 6
本书试着就 “什么是疯狂”这个问题去找出答案。作者将系统论的理论知识引入到了与精神疾病患者的工作中,并在书中插入了很多自我试验的内容和实际的例子,借此把复杂的议题与实践联系在一起。这本书充满大量的关于控制论、系统论以及语言哲学方面的哲学内容。
高度敏感的力量 豆瓣
Zart im Nehmen: Wie Sensibilität zur Stärke wird
作者: [德] 卡特琳·佐斯特 / Kathrin Sohst 译者: 魏萍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2
高度敏感领域研究先驱卡特琳‧佐斯特收集大量真实案例
倾力打造热销全球多国的暖心作品
◎ 编辑推荐
☆ 一本来自高度敏感者的暖心之作,真正做到感同身受。
与一般的专家学者不同,本书作者卡特琳·佐斯特同样是一位高度敏感者,她从自身经历出发,组织并收集了大量资料和案例,透过温 情的话语,向读者娓娓道来。她鼓励高度敏感者们接纳自己,从容地与世界和解。
☆ 全面、系统
《高度敏感的力量》结构清晰,分别讲述了基础概念及含义、丰富多样的案例和触手可及的资源和方法。它涵盖了高度敏感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本能令人对高度敏感性产生全面深刻认识的书。
☆ 案例引人入胜,能激起共鸣
与很多同类书不同,这本书并不会向人展现过多理性和条条框框。它是一本包含了感情和真诚的书,其中一个体现就是丰富而精彩的案例。在书中,你会结识误入歧途,放纵堕落,最终抗争成功的年轻人;预见“千年虫”问题,并化险为夷的程序员;在职场频繁受挫,最终找到出路的新手妈妈……每一段经历都贴近生活,每一份改变都让人动容。
◎ 内容简介
你在熙熙攘攘的大商场里总觉得烦闷,可别人却有说有笑?
你能闻出饭菜不可口的气味,可别人却说你嘴太刁?
你能利用直觉识破谎言,可别人却说你疑心太重?
高度敏感研究领域的先驱伊莱恩·N.阿伦发现,约15%~20%的人属于高度敏感者,他们天生拥有一种特殊的神经系统,能比其他人更深入而敏锐地感知并处理内外刺激。因此,他们也常常被贴上“玻璃心”“矫情”“脆弱”等标签。
作为一名高度敏感者,本书的作者卡特琳·佐斯特现身说法,收集了包含感官、健康、工作、家庭、娱乐等多个主题的丰富案例,鼓励高度敏感者抛弃世俗的标准,大胆做自己,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特殊禀赋,造福自己和他人。
活下去的理由 豆瓣
Reasons to Stay Alive
7.7 (91 个评分) 作者: [英] 马特·海格 译者: 赵燕飞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8 - 1
新锐小说家马特·海格以文学手法剖白自身心理困境
再现一段克服绝望、走出抑郁的生命之旅
...................
※编辑推荐※
☆畅销全球33个国家,英国报业巨头《星期日泰晤士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No.1,连续46周稳居英国图书畅销榜前10名,英国最大连 锁书店水石书店年度选书,入选《娱乐周刊》2016年必读书目。
☆ BBC、《纽约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电讯报》《观察家报》《赫芬顿邮报》等五十余家知名媒体争相报道,珍妮特•温特森、尼尔•盖曼、S·J·沃森、乔安妮·哈里斯等知名作家击节赞赏。
☆作者马特·海格曾站在悬崖边企图自杀,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在这本书中,他以惊人的准确度再现了与抑郁相伴的种种亲身感受。但这本书非关死亡,而是关于如何在失去一切之后绝地逆转,度过人生的艰难时期;如何在走出困境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更用力地去爱,去生活,去感知生命。
...................
※内容简介※
24岁时,作者马特·海格不幸被命运选中,成为抑郁症患者。本书讲述了这个并不比任何人坚强的年轻人,一点一滴克服精神上的极度痛苦,从绝望中活下来的故事。
在《活下去的理由》中,马特一面以文学手法精确再现那些不被理解、无法言说又撕心裂肺的精神痛苦,代抑郁症患者发出那些不曾被世界听到的呼喊;一面又用举重若轻的笔调,讲述他在爱的陪伴下一次次击退黑暗的经历,向读者分享了一场绝望与希望并存、黑暗和温暖交织的生命之旅。
著名演员乔安娜·林莉称这本书“甚至能救活几条人命”,亚马逊读者称“想把这本书拿给所有人看,因为它说出了自己无法表达的心声”。
...................
※ 媒体推荐※
《活下去的理由》不是那种普遍意义上的自助书,它反映了个体生命对危机的应对方式,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创造性。这本书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卫报》(The Guardian)
看着这个年轻的生命被抑郁症消耗,本该是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但这本书却带来了出人意料的温柔抚慰。
——《星期日邮报》(Sunday Mail)
一个关于作者是怎样从抑郁和自杀阴影中回归的温暖故事,在绝望的时候,它能给你带来安慰。
——《新政治家周刊》(New Statesman)
这本书不仅对抑郁者有用,还能帮助抑郁者的父母、伴侣、朋友了解所爱之人正在经历什么。它是希望的灯塔。
——stylist杂志
这里没有心理呓语,只有海格非常真实、接地气,充满智慧的叙述。书中很多句子都能引发联想,让你想把他们摘抄下来。
——《女性健康》(Women’s Health)
...................
※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绝妙的书,那些为抑郁症所苦的人,身边有人受抑郁症折磨的人(差不多每个人都有),都应该读一读。
——S·J·沃森(S·J·Watson),畅销小说《别相信任何人》作者
把难以启齿的敏感话题从黑暗中解放出来,并照以光亮。
——麦克·帕林(Michael Palin),英国喜剧演员
我无法用言语表达这本书中蕴藏着多么大的救赎力量。阅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作者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他仿佛在对我说:“我保证,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亚马逊读者
终于有一本关于抑郁症的书真的有用了!有过类似经历的读者一定会不停地点头,同意作者所说的一切。这里没有心理学家们隔岸观火般的治疗方案,只是在讲述马特·海格与恐怖的黑狗相伴同行的真实经历。它让我流泪,也让我欢笑,我为马特走出抑郁的那些瞬间而欢欣雀跃。
——goodreads读者
2018年12月24日 想读 [2018豆瓣年度读书榜单,希望我有心力强大到可以翻开这本的一天]
心理学
情感勒索 豆瓣 Goodreads
Emotional Blackmail:When the People in Your Life Use Fear, Obligation, and Guilt to Manipulate You
8.3 (22 个评分) 作者: [美] 苏珊·福沃德 / 唐娜·弗雷泽 译者: 杜玉蓉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10
畅销全球20年的心理学经典
终结以爱为名的操控游戏
摆脱一再退让的恶性循环
◎ 编辑推荐
☆ 你最关心的人,最清楚你的死穴在哪里。最亲近的人,会把你拖进最持久的战役。
“你要是敢跟我离婚,就别想见孩子了!”
“你个不孝子,是不是想让我死给你看?”
“我好难受,看看你让我变成什么样了!”
“你不是想要这个吗?那就乖乖听我的。”
这四种情感勒索者可能是你的伴侣、父母、朋友、同事……他们也许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你好”,却会让你过得生不如死。
情感勒索者利用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控制了他们的受害者。在这种扭曲的关系中,没有人是赢家。
☆ 首部提出“情感勒索”概念的心理学经典
精准剖析情感勒索者的动机与套路,畅销美国20年,带起“情感勒索”讨论与写作风潮。美国资深心理治疗师、《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作家苏珊·福沃德梳理情感勒索的来龙去脉,系统呈现关于情感勒索你需要了解的一切。
☆ 从辨别与诊断,到应对与自救,《情感勒索》以来自家庭与职场的大量案例,介绍简明好用的人际求生方法,教会你应急止损,重建信心,打破勒索与屈服的恶性循环,走出人际关系中的迷雾。
◎ 内容简介
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是最大的。这是因为我们互相知根知底,就算并非有意,也清楚能怎样利用彼此心理和情感上的弱点来达到目的。
这导致了很多人际关系噩梦的基本形式——情感勒索。勒索者抓住受害者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双方一起被困在恶性循环之中。福沃德对情感勒索的根源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并对勒索者和受害者的类型做了归纳。一段关系之所以能坠入勒索的陷阱,是勒索者和受害者双方的弱点共同造成的。而情感勒索看似以受害者让步、勒索者满足告终,实际上侵害了受害者的自我完整性,也让勒索者的心态更加扭曲,关系中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她告诉我们,面对情感勒索时,如何应对才是正确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学会摆脱情感勒索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摆正立场,坚定信心。
◎ 媒体推荐
如果你觉得身边的人一提要求、发牢骚或是出言威胁,你就会向他们妥协,这本书能告诉你为什么。
——《底特律新闻》
◎ 名人推荐
如释重负地呼出一口气吧!《情感勒索》会教你识别并纠正一种充满破坏性的相处模式,它恰恰容易出现在你与自己爱的人们相处的过程中。这本书非常有用。
——苏珊·杰弗斯,《再怕也要大胆做》作者
2018年12月24日 想读 [2018豆瓣年度读书榜单]
心理学
这才是心理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9.1 (20 个评分) 作者: 基思·斯坦诺维奇 (Keith E.Stanovich) 译者: 窦东徽 / 刘肖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要认识真正的心理学,首先要懂得:
1.心理学的进步是通过研究可解的实证问题而取得的;
2.心理学家提出可证伪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研究发现;
3.理论中的概念都具有操作性定义,这些定义将随着证据的积累而逐渐演变;
4.这些理论是通过系统实证的方法来检验的,收集来的数据是公开的;
5.心理学家的数据和理论,只有在那些经过同行评审程序的科学刊物上发表之后,才算是进入了科学领域。
6.实证主义之所以具有系统性,是因为它遵循控制和操纵的逻辑,这二者也是真实验的特性。
7.心理学家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来获得他们的结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各有不同。
8.最终被揭示的行为规律通常都是一种概率关系。
9.大多数时候,知识只能通过对众多实验数据的慢慢积累得到。
也许目前我们自身对于心理学的认识还只是伪科学信念系统的产物,借助本书的科学观念,我们可以去伪存真,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弄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学习好或读书多的孩子都不擅长交际和体育;
低自尊导致攻击行为;
孩子会给父母带来幸福;
做多选题时, 即使对所选答案感到不确定, 也千万不要更改最初的答案;
我们只用了 10% 的大脑功能;
早熟者必早衰;
……
如今,各种伪心理学的论调充斥了我们的媒体、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的书架,一个经营伪科学信念系统的巨大产业正在兴起,这一信念系统出于既得利益的考虑, 总是想让大众相信,无论什么都能纳入心理学的范畴。
翻开本书,让心理学大师教你如何站在批判性思维的角度,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学,彻底走出伪心理学的误区
Quiet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7.5 (15 个评分) 作者: Susan Cain Crown Publishing Group (NY) 2012 - 1
At least one-third of the people we know are introverts. They are the ones who prefer listening to speaking, reading to partying; who innovate and create but dislike self-promotion; who favor working on their own over brainstorming in teams. Although they are often labeled "quiet," it is to introverts that we owe many of th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society--from van Gogh’s sunflowers to the invention of the personal computer.
Passionately argued, impressively researched, and filled with indelible stories of real people, Quiet shows how dramatically we undervalue introverts, and how much we lose in doing so. Taking the reader on a journey from Dale Carnegie’s birthplace to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from a Tony Robbins seminar to an evangelical megachurch, Susan Cain charts the rise of the Extrovert Ideal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explores its far-reaching effects. She talks to Asian-American students who feel alienated from the brash, backslapping atmosphere of American schools. She questions the dominant values of American business culture, where forced collaboration can stand in the way of innovation, and where the leadership potential of introverts is often overlooked. And she draws on cutting-edg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to reveal the surprising differences between extroverts and introverts.
Perhaps most inspiring, she introduces us to successful introverts--from a witty, high-octane public speaker who recharges in solitude after his talks, to a record-breaking salesman who quietly taps into the power of questions. Finally, she offers invaluable advice on everything from how to better negotiate differences in introvert-extrovert relationships to how to empower an introverted child to when it makes sense to be a "pretend extrovert."
This extraordinary book has the power to permanently change how we see introverts and, equally important, how introverts see themselves.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 豆瓣
作者: [美]菲利普·津巴多 / [美]约翰·博伊德 译者: 段鑫星 万卷出版公司 2010 - 8
决定命运的不是性格,是你独一无二的“时间人格”。
中国知名心理学家、时间心理学中国第一人黄希庭倾力推荐。
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执著于时间表和任务表,但是我们的时间总是不够用,不能最有效地利用时间。
心理学家津巴多借鉴30年的开创性研究,表明你个人对时间的认识决定了你看待事物和生活的角度,也决定了你的生活。一旦你了解时间的奥秘并知道属于自己的“时区”,你就可以管理你的生活,让它更精彩。
为什么相爱容易相处难?为什么反恐战争还没有打赢?为什么总有人会上网成瘾、毒品成瘾?为什么我们越怕胖就会越胖?看似平常的问题,答案一定出乎意料!
阅读本书你将看到:人生不可深陷的3大“时区”;如指纹般影响命运的6大“时间人格”;6种足以改变人生轨迹的“时间悖论”。
让时间治愈一切 豆瓣
作者: (美)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 / 无理查德•索德(Richard Sword) 译者: 赵宗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 3
提起“心理治疗”这个词,很多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倚在长沙发上,花一小时来挖掘童年悲惨记忆的画面。而一种与之不同的治疗方法暗示,我们可以改变我们思考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式,如果将关注的焦点转向现在和未来,会让人更快乐、更健康,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这种方法被称为“时间观疗法”。
每个人对时间的感觉都不尽相同,6种影响人幸福感的时间观念分别是:
过去积极时间观(你喜爱自己的过去);
过去消极时间观(你有遗憾、过去发生过不幸的事或者被你夸大为不幸的事情);
现在享受时间观(你享受当下,喜欢犒赏自己);
现在宿命时间观(你感觉命运不受自己控制,那何必费心去控制呢?);
目标导向未来时间观(你会事先计划,做任何决定都会权衡利弊);
超越未来时间观(你过得很好,因为你相信奖赏是死后进天堂)。
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经过多年的研究,并结合咨询治疗实践,开创了“时间观疗法”,指出最好的情绪状态是拥有高度“过去积极观”、较高“未来导向观”以及中度选择性“现在享受观”的混合。换句话说就是,你喜欢你的过去,为将来而努力(但也不是过分努力,变成了工作狂),并适时寻求当下的享受。
最糟糕的时间观状态是高度“过去消极观”与高度“现在宿命观”并存。在临床上被诊断为抑郁症以及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TSD)的人一般是这种情况。
津巴多称,好消息是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时间观,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通过关注过去的美好事物来提高过去积极得分;
进行冥想或者不断记录当前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来降低过去消极得分;
通过锻炼或在大自然中散步等有助于平衡情绪的活动来增加现在享受;
学习能让你看到自己变化的新技能来降低现在宿命时间观得分;
通过展望并规划积极的未来来提高未来导向得分。
时间观疗法可以帮助你摆脱消极的过去,让你能够活在当下,筹划将来,让你相信希望!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 豆瓣
Psychology: Core Concepts, 5th Edition
8.7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津巴多 / [美] 罗伯特·约翰逊 译者: 王佳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7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张厚粲
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 芝加哥大学 终身教授 奚恺元 专文推荐
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协会(APA)前主席
畅销书《心理学与生活》作者菲利普·津巴多扛鼎之作
连续15年成为最畅销的普通心理学教材
被哈佛大学等近300所国际知名大学广泛采用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Psychology: the Core Concepts)已连续五版成为最畅销的心理学教材。它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写作设计和安排,如“生活中的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亲自实践”等板块,阐述了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给予学生掌握心理学导论的激励与工具。
主要特色:
正如这本心理学的副标题“核心概念”所提及的一样,作者聚焦于大多数老师所认同的那些心理学核心概念——而这些概念对学生学习心理学导论往往又是最重要的,同时又把那些与心理学核心概念毫无关联的内容摒弃,从而让学生更加集中精力学习、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的核心科学原理。
每章中的关键问题会激发你想象本章或这一部分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即核心概念。实际上,核心概念往往给这些问题提供了简单的答案,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学这个错综复杂的庞大画面。围绕“关键问题”和“核心概念”设计的章末知识总结是旨在帮助学生简要地回顾该章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强化所学知识。
各章每个部分末尾为学生设计了理解测试题。这些测试题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判断自己是否掌握了每章相关部分的主要内容
亲自实践:这些参与型的活动能够更好地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在这些活动中,有许多都取自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其中包括确定视觉盲点的位置,演示心理定势,确定工作记忆的容量,确定个人的控制源,应对智商测试,以及演示令人惊讶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之所以能够吸引广大学生,其原因之一就是它所涉及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本教材在各章每个主要部分的末尾都会介绍相关心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运用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在每一章的末尾,将会告诉学生如何运用本章所学的知识学好心理学。
连接箭头:本书还有另一个特点:如果某章涉及其他章节的重要内容,那么就会在页边空白处用箭头标明该内容在其他章节中的位置,以供学生参考。箭头下的参考信息不但可以告诉学生本书其他部分还有哪些相关的内容,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点的脉络,让他们感到心理学的知识点往往是密切联系的。
文化和性别:几乎每章都会有一个与文化或性别相关的概念。作者并不想在一些角落里把这些话题随意带过,而是将它们完全整合在课文之中。
推荐书籍和视频:在每章章末都有与本章内容相关的推荐图书,其中既有非常经典之作,也有最新研究成果;此外,作者还推荐了一些电影,这些与本章内容丝丝入扣的电影——其中不乏欧美大片——不仅可以为读者带来精彩的视觉享受,而且还能从影片中学习到心理学知识。
与其他心理学教材相比:
本书的一大优势就是作者。津巴多教授的名字会出现在任何一本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中,他对于心理学研究贡献是巨大的。而且津巴多还讲述了自己在斯坦福读研究生时的一些有趣研究经历。并且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对于跃跃欲试的年轻人无疑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本书的另一大优势就是参与性强。你可以看到,厚厚的一本书可以浓缩为几十个问答,即“关键问题”和“核心概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章末尾的“推荐书籍和视频资料”这部分,虽然书中列出的书籍学生不太容易读到,但是列出的大部分影片还是能够找到的。所以,在阅读这本教材的一大乐趣就是按图索骥,观看作者推荐的一些电影。这些电影不但精彩,而且与相关章节的主题丝丝入扣。看电影学心理学一定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
与自己和解:治愈你内心的内在小孩 豆瓣
Reconciliation: Healing the Inner Child
7.7 (6 个评分) 作者: [法] 一行禅师 译者: 汪桥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4 - 6
你是否已淡忘了童年的经历?但那些记忆会深藏于你的潜意识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的一生。一次父母打骂、一场噩梦般的考试、被同龄人欺侮孤立……这些被淡忘的童年创伤,就是被你遗忘的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是你情绪化的根本原因,而你却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也许某天,你就会突然开始生气、发火;也许你会对某些事特别敏感,甚至都不愿提起;也许你会有模糊的悲伤感,却找不到任何与悲伤相关的记忆。你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思维,感觉全世界都在与你作对。
在书中,一行禅师运用佛教原理帮助你,返回内在最深处,觉察内在小孩的存在,与他对话,聆听他的声音,从而达成与自己和解的目的。如此,我们不再受情绪的摆布,心中没有怨恨,也不再迁怒他人。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开始变好,我们因此懂得了爱,保有了爱。
翻开本书,跟随一行禅师的脚步,一步步回到自己内在最深处,拥抱、疗愈内在的小孩,与自己达成真正的和解。
心理学理论精粹 豆瓣
作者: 叶浩生 编 2000 - 4
《心理学理论精粹》是一部中型心理学理论工具书,收录词目97条,内容涵盖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心理学史等心理学的分支领域的人物、学说、流派和理论等,可供高等院校的心理学系、教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系等使用,并作为广大心理工作者和心理学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近年来在心理学内出现了一种抛弃理论建设而专注于实证研究的倾向。忽视理论建设而专注于实证分析的直接结果是心理学研究的琐碎和分裂。尽管现代心理学从表现上看起来十分繁荣,但深入地分析却可以发现繁荣背后的理论贫乏。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证分析只能徒增心理不的破碎,给心理学的进步带来更多的障碍。我们编写这本《心理学理论精粹》的主旨就在于关注心理学的理论建设,推动理论心理学的发展。
为何爱会伤人 豆瓣
7.4 (14 个评分) 作者: 武志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
真正解决婚恋难题的心理学读本!
为何爱会伤人?
因为我们常常看不清爱情的真相,总是与自己幻想出来的人相爱,而忽略对方的真实存在。我们所歌颂的美好爱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实只是爱情的初级阶段而已。
为何爱会伤人?
因为我们无法正视自己的内心,总是把幸福寄托在找到一个正确的人,而从不反思自己的真正需要。其实,大多数的爱情悲剧,都是两个人造成的。
为何爱会伤人?
武志红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了我们答案:爱情是一个轮回,在爱情中,我们想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我们在童年所经历的幸与不幸都将在爱情中找回来,童年时与异性父母的关系也决定了我们与爱人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仅要关注与爱人的关系,也要关注与孩子的关系,因为我们如何对孩子,将决定孩子的爱情结果。
自我训练 豆瓣
作者: 约瑟夫.J.卢斯亚尼 译者: 曾早垒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自我训练:改变焦虑和抑郁的习惯》,本书内容主要包括: 什么是自我训练 ; 自我训练可以解决的问题 ; 自我训练: 计划和实施 ; 自我训练: 对特殊人格对症下药 ; 生活中的自我训练。
连接感 豆瓣
Anxious in Love: How to Manage Your Anxiety, Reduce Conflict, and Reconnect with Your Partner
作者: [美]卡洛琳•戴奇 译者: 李楠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7
健康的关系需要信任、亲密、有效的沟通和理解。然而,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强迫症和社交回避等缺可以侵蚀甚至摧毁一段关系。不管你对婚姻有多坚定,焦虑总会让你感觉和伴侣疏远。毫无疑问,管理焦虑是实现婚姻幸福最为艰巨的挑战和最为重要的成就。《连接感:如何应对亲密关系中的焦虑》将焦虑的研究带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解释了焦虑对夫妻双方会有怎样的影响,并提供可以减少、管理甚至消除过多焦虑的方法,为那些患有焦虑以及与焦虑症患者一起生活的伴侣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南。
有了《连接感:如何应对亲密关系中的焦虑》这本书,你将学会如何面对冲突,如何运用同理心从伴侣的角度看待问题,如何发展健康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改变你对焦虑触发点和压力的反应,你将可以专注于享受与伴侣相处的时间,建立连接感,从而实现真正的亲密关系。
情感依附 豆瓣
Lives Across Time/Growing Up
9.1 (7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利•马西 / [美]内森•塞恩伯格 译者: 童俊,武怡堃,陈昉,韩丹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 - 9
这本书是关于从婴儿期到成年早期的发展。作者记录了76个婴儿从出生起到30岁的成长。考察他们不同生活路径的源头,以及什么对他们的影响最为深远。
作者将本书当做一系列的生活实践故事来进行写作,做了很多细节的呈现。作为精神分析师,作者会写作生活的故事,因为这样才能把作者思考的这些鲜活的人展现出来。精神分析的本质是发展内在的自由,从某种程度上本书实现了一部分这样的目标——教导如何去养育内在自由的孩子。希望读者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找到温暖、感动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