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占有还是存在 豆瓣
To Have or To Be
8.8 (10 个评分) 作者: 埃里希·弗洛姆 译者: 李穆 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4 - 11
本书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的最后一部著作。本书中,他对自己多年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崇拜的人类生存方式的非人道化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弗洛姆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即占有和存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则会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他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潜意识的操纵,以及为稳定社会经济制度而进行的蓄意消费刺激,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变革性的纲领见解。
逃避自由 豆瓣
Escape from freedom
9.1 (97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里希·弗洛姆 译者: 刘林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6
《爱的艺术》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
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名著
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
—艾里希·弗洛姆
“极其重要且令人深思的著作!”
—《纽约先驱报》
“极为精彩地分析了当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官能性病征。”
—《国家周刊》
“弗洛姆的思想值得所有关切人类处境及其未来者的高度重视。”
—《华盛顿邮报》
弗洛姆语录
自由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
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思想能成为……才能变为现实。
我们不能丧失现代民主所取得的任何基础成就,无论是最基本的代议制政府(即民选且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还是《权力法案》赋予每位公民的所有权利。我们也不应该伤害下述这些新的民主原则:任何人不得挨饿,社会必须对所有成员负责,任何人不得因害怕失业和饥饿而臣服于他人或失去尊严。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和责任,它就很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是艾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逃避自由》即是弗洛姆对两次大战之后社会政治现状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判,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个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很少有一本著作像《逃避自由》这样深入地解释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也很少有心理学家像弗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高兴死了!!! 豆瓣
Furiously Happy: A Funny Book About Horrible Things
5.8 (61 个评分) 作者: [美] 珍妮·罗森 译者: 吴洁静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4
我正在人生低谷,我现在高兴死了!

《高兴死了!!!》作者珍妮•罗森,全世界最快乐的抑郁症患者,同时患有焦虑症、躁狂症、回避型人格障碍等十几种障碍症,还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在自身免疫方面也有一些问题。
书中,珍妮为了夺回生活主动权,决定——
我疯狂收集每一个快乐的瞬间,
用它们回击每一个糟糕的日子。
·
《高兴死了!!!》在美国鼓励了数百万人。处 于人生低谷时,记得提醒自己:我们每赢得一场战斗,就会变得更强壮一点。我们的挣扎不会白费,我们会胜利,我们会活着。
——————————
我提醒自己:一旦我有力气起床,我会让自己疯狂地高兴起来,不仅为了拯救我的人生,更为了构筑我的人生。
·
致所有在黑暗中行走的人和
那些在阳光下行走却把一只手伸进黑暗里
陪我们一起前行的人:
更光明的日子正要到来。
更清晰的未来正要出现。
而你也会在那里。
——————————
一位抑郁症患者,用快乐席卷美国年度榜单!
★美国亚马逊年度图书
★美国巴诺书店年度图书
★美国有声书协会年度图书
★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近半年
★美国Goodreads年度幽默作品得主感人新作
★席卷《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出版人周刊》《图书馆周刊》畅销榜
★风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等欧美多国
——————————
✦媒体评价✦
这本书给予人们希望。这位屡次从黑暗中走出来的人,极有洞见地向我们诉说,黑暗如何让她更珍惜每一个光明的日子。——《出版人周刊》
·
珍妮将人生视为奇妙的、荒唐的、有趣的冒险,她抓住每一个闪烁着奇异光芒的时刻,并让那些光芒照进黑暗的日子,她很勇敢。——美国独立书商选书
·
读到某一段的时候,我笑着笑着就哭了,珍妮是如此真诚、大胆又幽默地讲述自己的挣扎。——《科克斯书评》
·
这本书玩世不恭又非常真诚,令人狂喜也感人肺腑,充满洞见与本质的看法。推荐给所有的公共图书馆。——美国图书馆协会
·
珍妮的故事会让你爆笑,但其实你知道你不应该笑得那么放肆,不然可能会一路笑去地狱,所以,或许你不应该读这本书。你得为自己的人身安全想想,这样会比较明智。——尼尔•盖曼,《美国众神》作者
·
尽管她经历过很多黑暗的时光,珍妮看上去比普通人有趣多了。我觉得珍妮给了我们希望——我们一样可以生活在笑声中,惊喜中,愉悦中,尽管困难重重。——美国读者评论
·
嘿,珍妮,我为你的书准备了广告语:这本书让我在餐厅里大笑,让我在飞机上大哭。让我觉得我没有在拖人类的后腿。让我变得超级超级超级开心。——美国读者评论
·
珍妮·罗森是世界上的真善美。——美国读者评论
生物心理学(原书第9版) 豆瓣
Biopsychology ,9th Edition
作者: [美]约翰·比奈尔(John P.J. Pinel) 译者: 杨莉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清晰且引人入胜地介绍了当前生物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强调学生与临床案例研究、社会事件、个人启示、有意义的暗喻和令人难忘的奇闻逸事进行直接的思想碰撞。
本书主要特色
涵盖领域的发展动态,本书以严谨认真的态度,新增了750多处对文章或书籍的引用。
有效利用个案学习,这些个案可以激发兴趣,加深印象。
精美的插图,每一张图都精心地设计以表达概念并阐明和巩固正文。
首本关注表观遗传学的《生物心理学》,本书介绍了表观遗传学这个新领域,概述了前沿知识。
创造性思维是这个版本的一个核心主题。大众通常认为科学和创造性是对立的,但是根据作者的经验,很多生物心理科学中的重大进展都得益于创造性思维。那些认识到要转变用文化和训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方法去思考生物心理学问题的生物心理学家促成了这些重大发展。作者对创造性思维和生物心理科学相互作用中的两件事情特别感兴趣:传统方法显然不适用,识别和摆脱它们比较困难;当运用新的视角时,长期存在的问题通常会得到解决。这个版本聚焦于创造性思维,就是为了使你的生物心理学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并鼓励你成为更富创造性的思考者。
本书不仅是收纳了学科最新进展的教科书,还可作为补充读物,给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专业的学生以及脑科学爱好者以新的启发和思考。
不成熟的父母 豆瓣
Adult Children of Emotionally Immature Parents: How to Heal from Distant, Rejecting, or Self-Involved Parents
8.4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琳赛·吉布森(Lindsay C. Gibson) 译者: 魏宁 / 况辉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 6
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
渴望与父母亲密,却常常被疏远和拒绝;
有什么优点或成就,都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和赞赏;
父母只照顾他的基本生活,却不关心他的情感和想法;
感到沮丧时寻求父母的安慰,得到的只有冷漠;
经常感觉孤独、空虚、无价值、被背叛或被抛弃;
……
那么,这并非孩子的错,而是他的父母有问题。这样的父母在不健康的家庭中长大,形成了不成熟的人格和人际交往模式:或情绪极其不稳定,或控制孩子的生活,或逃避自己的责任,或拒绝和疏远孩子。
为了取悦不成熟的父母,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会严重扭曲。这种伤害并不会止于童年,而是会延续到成年之后:他们可能会缺乏自信,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与和父母类似的人结婚,对下一代的教养也在无意识重复父母的模式。
不成熟父母问题专家琳赛·吉布森博士提供了丰富的真实案例和实用方法,帮助童年受伤的成年人认清自己生活痛苦的源头,发现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重建自己的性格、关系和生活;也帮助为人父母者审视自己的教养方法,学做更加成熟的家长,给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豆瓣
8.9 (62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伦·霍尼 译者: 冯川 译林出版社 2011 - 5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作者的代表作,全面分析了现代人的病态心理和变态人格。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时刻处于各种矛盾与冲突之中,而最主要的冲突就是我们都同时具有“亲近人”、“对抗人”、“逃避人”的冲动。这些冲动若协调不好,就会使我们陷入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神经症。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由卡伦·霍尼编著。
冷暴力 豆瓣
Le Harcèlement Moral: la violence perverse au quotidien
7.9 (24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 译者: 顾淑馨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 - 7
畅销法国20年的心理学经典
...................
※编辑推荐※
☆ 盘踞法国畅销榜50周,被译为24种语言;
☆ 首次全面探讨人际关系中的精神虐待行为,让无数受虐者如梦初醒的经典之作。法国心理学家与被害人学专家伊里戈扬的代表作;
☆ 伤人不见血的冷暴力 广泛 存 在于婚姻、亲子关系、职场和社会中,施虐者披着关系亲密的外衣,肆无忌惮地渗入受虐者的生活,使其成为自己精神虐待的猎物。本书意在指导受虐者认清自己的处境,跳出这一恶性循环;
☆ 伊里戈扬通过大量案例探讨了冷暴力的各种表现形式与危害,详细剖析了施虐者与受虐者的特点与关系。她饱含同情,笔锋犀利,从专业角度为受虐者立起一面镜子,让丑恶无可遁形,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提出了“精神虐待”这一概念,它广泛发生在婚姻、家庭和职场中,施虐者通过拒绝直接沟通、言语歪曲、讽刺、嘲笑、轻蔑、否定人格等常用手段来欺凌、控制受虐者,摧毁其自尊,改变其思维方式,使这种关系持续下去,让受虐者无法逃脱。这类冷暴力现象并不如身体暴力明显,只会让受虐者有苦说不出,一味检讨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伊里戈扬探讨了家庭和职场中的精神虐待、精神虐待的不同阶段、施虐者的主要手段,并站在施虐者和受虐者双方的角度做了详尽的分析。之后,她阐明了精神虐待的短期和长期后果,并分别针对家庭和职场中的精神虐待现象提出了建议。
...................
※名人推荐※
伊里戈扬完成了一部对心理治疗特别有价值的巨著。阅读此书成为独特的经验。我相信许多读者会意外发现,书里不仅有一面反映自己人生的镜子,还有最重要的,由一个深入了解问题的目击者提供的协助。唯有像这样的目击者在身旁,我们才有勇气和力量,面对本身痛苦的真相,也才可能去了解,最终获得疗愈。
——犹太裔德国心理分析师艾丽斯·米勒(Alice Miller)
伊里戈扬提出许多关于这个主题的严肃课题。她明智地建议我们,不要把这整个问题内化或变成心理负担,而应认清,人生充满涉及权力的极端行为。当权力问题失控时,受伤的就是灵魂。
——美国心理治疗知名作家托马斯·摩尔(Thomas Moore)
...................
※媒体推荐※
精神虐待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心理谋杀。这类现象比你想象中还要普遍。
——法国《商业文摘》
冷暴力的实施者是天生的控制狂,他们经常营造出热情、积极而吸引人的表象,对他人进行的精神虐待不易证明。伊里戈扬清楚这一点,她希望通过本书唤起受虐者对冷暴力的认识,同时也让她的同行们留意到某些危险的迹象。《冷暴力》充满了对受虐者的同理心,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实用建议。
——美国《出版人周刊》
本书帮助读者清楚且完整认识到,带着不同面具的冷暴力是施以怎样的手法去伤害他人。也让周遭原本对此过程无法想象且难以理解的人,正视问题的严重性。
——德国《慕尼黑水星报》
长大成人 豆瓣
Emerging Adulthood: The Winding Road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
作者: Jeffrey Jensen Arnett 译者: 敏华 2007 - 5
近些年来,对于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而言,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命中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成人初显期。经过长期潜心研究,本书作者阿奈特教授开创性地提出了“成人初显期”的概念。他认为,成人初显期既不同于青少年期,也跟成年初期有所区别。工业社会中的大多数年轻人的婚龄和育龄大大后延,他们利用十八九岁到二十八九岁这段时间,在不同的职业和关系中探索,努力让个人得到最好的成长。与父辈相比,初显期成人走向成年期的道路更加漫长。阿奈特教授的研究显示,尽管面临这个全新的挑战,初显期成人已经能够很好地处理各种矛盾的情绪,比如既紧张不安又自信满怀,既对未来有点茫然又能坦然接受这一切。结合初显期成人的亲身经历,阿奈特教授的研究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爱与性、亲子关系、大学生活,以及对长大成人的看法等。《长大成人——你所要经历的成人初显期》一书将为您了解美国现代社会打开一扇窗。
象与骑象人(更新版) 豆瓣
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8.2 (14 个评分) 作者: [美]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 译者: 李静瑶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象与骑象人》作者乔纳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学家,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
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中把人类思考了两千多年的问题,归结为10个假设,放在科学的天平上,到底哪些是真理,哪些是谬误?海特提出,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半,一半像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另一半则是理性的骑象人。这两个分裂的部分,使得人们常常陷于理性与非理性的思想争战之中,而这种争战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决策,也会削弱我们的幸福感。乔纳森•海特融合了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宗教以及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大量饮用了古今东西方哲学、文学与宗教中有关人的心理的看法,继而以现今神经科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验证关于古老的关于幸福的假设。
乔纳森•海特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之前很多的所谓的“古老智慧”并不是真谛,而且还让我们懂得,如何积极地、理性地去寻找幸福和生命的意义。
★ 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智慧之作。《象与骑象人》作者乔纳森•海特,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和道德心理学领域颇有成就。
★ 强大的影响力。包括马丁•塞利格曼、希斯赞特米哈伊、巴里•施瓦茨在内的众多知名人士,以及包括《自然》、《卫报》、《人物》《泰晤士报》《图书馆杂志》《三联生活周刊》在内的众多媒体,倾情推荐。
★ 完善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象与骑象人》于2008年推出简体中文版第1版,在2012年出版的更新版中,补充了一些内容,让这部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更加完备。
★ 湛庐文化出品。
改变 豆瓣
Change: Principles of Problem Formation and Problem Resolution
8.7 (15 个评分) 作者: (美)瓦茨拉维克 / (美)威克兰德 译者: 夏林清 / 郑村棋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 11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合平常理及遵从逻辑的思维方式.确实是一种解决之道,但有时中规中矩的做法反而导致 失败,而那些看似不合逻辑和非理性的行动,却出乎意料地使问题得以改善。这种矛盾悖论的现象.正是本书所要探讨的主题。  本书三位作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与行为科学系临床教授,帕洛阿尔托心理研究院精简治疗中心的创始人和研究人员,他们共同发展了当今心理治疗领域深具影响力的精简治疗理论和模式。本书作者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人们面对难题时的“变”与“不变”的态度.以及问题是如何形成、为何会持续存在、如何又被突破解决的过程。他们依据群论和逻辑类型理论.提出了第二序改变的观点,强调解决问题本身,而非对问题的追本溯源。虽然书中引用的案例来自心理治疗.但其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和解决的理念却适合人类互动的各种社会情境,甚至是国际关系的范畴。  本书充满辩证的思想精髓,激荡出令人惊喜的真理与创造性,一直是美国大学心理系及其他人文与社会学科师生的重要研读著作。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 豆瓣
Models of My Life
作者: [美] 赫尔伯特.A.西蒙 译者: 秦裕林 / 东方出版中心 1998 - 11
本书是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尔伯特・A・西蒙的自传。西蒙是本世纪文理兼通的一位科学奇才。他从研究社科学起步。却在政治科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科学哲学等领域颇有建树。从50年代开始,他把关于组织地为决策管理方面的理论应用于经济学,还开创了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和信处理心理学等新学科,开辟了探索人类思维和智能的新天地。全书分四部分,西蒙用一个跨学科专家的眼光扫描了20世纪下半叶众多学科领域的发展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其间他还以时间和地域为经纬,穿插点缀着自己对生活、爱情、友谊及科研等往事的回忆。从内向聪慧的孩提时期的种种轶事,到成年后获诺贝尔奖时的庄严时刻,作者个人的历史伴随着他幽默智慧的语言,活跃机敏的思想渐次闪现了出来,与时代的背景融合在一起,绘成了一幅五色斑谰的人生画卷。读完本书,任何喜欢思考的人都不难发现,现代科技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后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决策与判断 豆瓣 Goodreads
The Psycholog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8.5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科特·普劳斯 译者: 施俊琦 / 王星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 9
本书的对象是希望了解决策与判断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的非专业人士。它着重是实验结果而不是心理学理论,是出人意料的结论而不是猜想,是对研究的描述而不是数学公式。一句话,这本书是想要大家高兴而且思考,同时也是为了传播和普及心理学的知识。
本书共分6部分,前两个部分主要介绍决策与判断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觉、记忆、情境和提问方式。第三和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决策的经典模式,并与最近有关判断偏差的新模式做对比。第五部分探讨由团体做出的判断和关于团体的判断。第六部分讨论决策与判断的一些常见的陷阱。第一章都设计成能够单独成立的专题,所以读者可以自由地跳跃不同的章节或随意地安排阅读顺序。
本书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第1章之前的读者调查,这个调查的问题是根据以后章节中涉及的研究问题改编和复制而成的。
学会接受你自己 豆瓣
作者: 史蒂夫.海耶斯 译者: 曾早垒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接受与实现疗法创始人史蒂夫 C.海耶斯开山之作
本书阐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心理问题,特别是如何实现生活中的满足感。……如果你已厌倦了常规的心理治疗方法,而且对现在的生活质量感到不满的话,这本书会给你带来意外之喜。”
——玛莎•贝克 哈佛博士 《找到自己的北极星》一书作者
这本指南,完全基于最前沿的心理科学和治疗方法,详尽展示了一种新型的,并且快速发展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改变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强力推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
——大卫 H. 巴罗 心理学、精神病学教授,
该书胜在向我们成功地说明了一个具有矛盾意味的现实,走出自己的思维具有很大的治疗价值。
——辛戴尔 V. 瑟盖尔,多伦多大学精神病学教授,
接受与实现疗法(ACT)是一种全新的,有科学基础的心理疗法,从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痛苦,什么是心理健康。要是痛苦本来就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逃避或是忍受痛苦会使你备受折磨,甚至还会毁了你生活的质量,你该怎么办?在书中,你会学会:
■ 了解为何人类语言的本质就会产生折磨
■ 逃离回避的陷阱
■ 培养积极的心态来接受痛苦
■ 使用正念,活在当下
■ 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 过上有活力的、有意义的人生
别太苛求 豆瓣
Never Good Enough
作者: 莫妮卡·拉米雷斯·巴斯科 译者: 夏镇平 上海译文 2000 - 9
《别太苛求》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心理学著作,专门研究一种司空见惯但又不被重视的心理现象--完美主义。《别太苛求》以认知一行为疗法为基础,讨论了如何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完美主义这种典型的现代病的方法。既肯定完美主义固有的益处,更强调指出完美主义会对人造成的严重伤害;既从理论上分析完美主义的构成和作用模式,又为读者提出一系列进行自我评估的测试,同时还有循序渐进的治疗练习。《别太苛求》通过十个章节对完美主义作了系统的理论阐明,其中包括的配套练习则组成一套完整的自我疗法指南。
作者莫妮卡·拉米雷斯·巴斯科博士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医学中心的教授,她既在大学讲课,又作为心理学家在诊所为病人进行治疗,同时还进行研究和写作。
感受发生的一切 豆瓣
作者: 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 译者: 杨韶刚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 1
“我们是如何认识到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我们的意识和个人心灵是如何产生自我感的?”在这本人们殷切期待的菱中,令人尊敬的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将其多年对于神经病患者的研究和写作天赋奉献给了脑科学研究的最前沿领域——意识的奥秘,对意识产生的生理机制和意识对于生存的意义提出了新的理解。
在当前关于意识的观点发生剧烈分歧的时刎,达马两奥坚持认为,对我们是如何产生心理表象或者注意到这些表象进行解释,并不足以解释清楚这个奥秘。要对意识的产乍作出令人满意的假设必须要尝试对自我感是如何进入心灵的这一问题进行解释。
达马西奥认为,自我感并不依赖丁记忆或推理,甚至也不太依赖于语言。他论证说,自我感依赖丁在与客体建立联系的活动中脑对有机体进行描绘的能力。反过来,这种能力又是脑参与调节生命过程的一种结果。但在自我感产生之初,它还是另外一种装置,其目的旨在保证个体的生存。
在拜渎r达马两奥的那本罩程碑式的著作《笛卡尔的错误》一书后,乔纳斯·索尔克写道:“在观察你自己或另一个人时,对你所看到的事情背后所发生的一切,你将再也不会茫然无知。”
《感受发生的一切》带着你沿着同样的发现之路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并且指出了“意识是如何成_为一把打开考察生命之谜的钥匙,是如何使我们的祖先获得了这种使我们成为人的体验”。
自我实现的人 豆瓣
Self-Actualizing Man
作者: 马斯洛 译者: 许金声 / 刘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自我实现”在马斯洛那里有着特定的含义。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看自我实现,它是继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等基本需要的优势出现之后,其优势一般才会出现的最高层次的基本需要。所谓需要的优势,是指某种需要在决定人的行为上所具有的力量和强度。优势需要,就是在决定人的行为上,具有最大的力量和强度的那种需要。关于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作过不少表述,最通俗的说法莫过于这段话:“一位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就无法安静,人们都需要尽其所能,这一需要就称为‘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还说:“自我实现也许可以大致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力等等。这样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的本质特征是人的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无疑有它自己的出发点和特定的服务对象,但作为一种心理学说和管理思想,值得我们分析、借鉴。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有三个重要部分。第一,“需要层次论”:第二,“自我实现论”;第三,“高峰体验论”。
爱的进化论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Course of Love
7.9 (20 个评分) 作者: (英)阿兰·德波顿 译者: 孟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7
《爱的进化论》一书可以看做是《爱情笔记》、《爱上浪漫》的出版20周年延续版,本书以文学描写的手法,描述了一对夫妻在婚姻生活中所面临的感情、孩子、性关系、职业、争吵甚而增肥、死亡等等问题,其中有一句很打动人心:德波顿在描写这些时,直言不讳,表现出完全可靠的、令人震惊的诚实。
身份的焦虑 豆瓣
Status Anxiety
7.7 (42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陈广兴 / 南治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4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身份的焦虑 (2004) 豆瓣
Status Anxiety
导演: Neil Crombie
其它标题: Status Anxiety
在2002年《旅行的艺术》风靡全球之后,全球广大书迷一直殷殷企盼狄波顿的新作。2004年,在各界瞩目之下,《我爱身分地位》於英国搭配由他所主持的电视节目一同推出,旋即登上英美畅销书排行榜。
艾伦‧狄波顿,1969年生於瑞士苏黎士,从八岁起在英国接受教育,曾求学於哈罗学院与剑桥大学。他通晓法文、德文及英文,才气横溢,文章智趣兼备,书写主题丰富多变。这使得他的前六部作品,包括《我谈的那场恋爱》、《爱上浪漫》、《吻了再说》、《拥抱似水年华》、《哲学的慰藉》、《旅行的艺术》,不仅风靡英伦,更风行全世界,目前已有二十多国语言的译本。
狄波顿在最新作品《我爱身分地位》里,开宗明义地点出:「每个成人的人生可说都是以两种爱为主轴。第一种爱——对两性之爱的追求——早已广为流传与记载,其变幻莫测早已是音乐和文学的基本主题,而且也受到社会的认可与歌颂。第二种爱——对世人之爱的追求——则较为私密,而且充满羞辱。即使有人提起这种爱,通常也是以尖酸嘲讽的语气说出,似乎这种东西只有心怀妒意或能力不足的人才会感兴趣,不然就是单纯从经济层面来看待人类追求地位的动力。然而,第二种爱的强度、複杂程度、重要性及普遍性,都不逊於第一种,而且其中的挫折一样令人痛苦。」
狄波顿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心中比较自恋的部分感到不好意思,因此人们常常会想尽办法隐藏自己的自恋心态。然而事实上,自恋是很正常的:我们渴望别人对我们有好印象,并且对我们表示敬重。狄波顿指出:「谦逊是一种求生本能。但是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够成为重要人物。只是我们不敢承认罢了。」而顾虑别人如何看待自己,顾虑自己在别人眼中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就是所谓的「地位焦虑」。其典型的症状为依附权贵、钻营投机、为了妆点门面而过度消费,造成人们晚上辗转难眠。
狄波顿以他一贯的生花妙笔,在《我爱身分地位》中,援引思想家、艺术家及作家的观点与行径,抽丝剥茧地探索地位焦虑的根源,并且精心提供一道道消愁解虑的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