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我与你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德] 马丁·布伯 译者: 陈维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1
《我与你》是作者对“关系”哲学的系统阐明,被视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财富。书中指出“我-你”关系为枢机的“相遇”哲学,是为了阐释宗教哲学的核心概念——超越——的本真涵义,澄清基督教文化的根本精神——爱心。
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 豆瓣
作者: 蔡志浩 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2 - 11
世界愈來愈複雜了,
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逐漸改變,這一代人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人類改變世界的樣貌,世界改寫人類的生活。
不過數十年間,我們送走了上個世紀,又歡賀二十一世紀的到來。
時間歷經跨度,人群經歷碰撞,生活方式已然變化。
我們的世界愈來愈複雜。
面對未來,舊有的生活和工作型態不斷消失,
穩定的日子不再,曾經熟知的世界面臨挑戰,
每個問題都是全新的,沒有人有完全一樣的答案。
我們必須獨立思考。
人生,就從解決問題開始,從改變生活開始。
蔡志浩教授做為人文思想者,告訴我們何以錯失、何以察見的洞察力,
一個人只要從一個念頭開始,就能一點一滴地改變社會,
持續探索自我,發現世界,獲致更好的人生解答。
爱的艺术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of Loving
8.6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洛姆 译者: 李健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7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此版特别收录弗洛姆学术助手纪念文章《弗洛姆生命中的爱》。
亲密关系(第5版) 豆瓣 Goodreads
Intimate Relationship
8.8 (70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兰·米勒 / [美] 丹尼尔·珀尔曼 译者: 王伟平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 1
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妙的一种体验,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伟大文学作品有许多,但从心理学角度对两性关系进行科学而系统总结的专著尚为数不多。
《亲密关系》从一出版,就立即获得了读者的普遍喜爱,不仅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首肯,更是得到普通读者的高度评价。作者综合了心理学多个分支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用饶有趣味的论述,总结出人们在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与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既注重专业性,有强调可读性。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可以从中得到学习和参考;而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只要他(她)想获得一份满意的亲密关系,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感受的分析 豆瓣
作者: 訾非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感受的分析(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集合了作者訾非多年在强迫性人格障碍及相关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治疗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强迫性人格障碍治疗的学术专著。《感受的分析(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作者把精神分析与东方的正念技术相结合,融入了认知—行为、叙事和人本主义等疗法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新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一种整合的治疗模式。作者提出了动机组合、施惠者偏差、良知勇气等概念,概括了强迫性人格障碍者的四级自恋式人格结构模型,并把阴性与阳性自恋的对立冲突视作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核心致病因素,构建了感受解析、内感体察、感受转化、感受释梦等治疗技术。本书也对临床研究方法与科学的客观性、心理现象的因果判断的本质、俄狄浦斯情结、生态主义的心理治疗等一系列临床心理学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走出恐惧 豆瓣
作者: 克里希那南达&阿曼娜 译者: 王静娟 漓江出版社 2011 - 8
我们无法面对挫折和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每当这样的情况出现,我们便会本能地反弹、不安、抱怨、妥协、放弃,或陷入某种上瘾行为,或陷入有人会拯救我们饿幻象。殊不知在这些行为下面,隐藏的是我们早年受到创伤的内心带给我们的感受:自卑、不信任、空虚、悲伤和恐惧。
我们之所以会一再反复这些行为模式,是因为我们的内在没有足够的空间,让我们看到事实的真相。当我们借由简单的观照,与痛苦、不安和恐惧待在一起,不抗拒也不试图改善它时,我们就能发展出一份觉知,从而摆脱情绪对我们的控制和驱策,开始有不同的选择。
走出恐惧,是一条接触自我内在深层敏感脆弱空间,以及学习自我接纳的道路。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豆瓣
作者: 克里希那南达&阿曼娜 译者: 方志华等 漓江出版社 2011 - 8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工:以爱疗愈内在的恐惧》主要内容简介:内在小孩就是孩子般的敏感、直觉力、好奇心、想象力、天赋智慧和感受感觉的能力,并没有随岁月的流逝和成长而改变或衰退(选自玛格丽特•保罗博士《你爱自己吗》)。当我们年幼时,因为我们的心灵经常不能得到满足和安慰,使得我们的内在形成一个被隐藏的敏感脆弱空间,如同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等到我们成年后,一旦遇到挫折。就会被这个内在小孩接管,沉浸于痛苦中,做出不负责的行为,造成我们在关系中的挣扎和受苦。孩子是没有勇气和智慧来面对他所遭受的伤害的,但是身为成年人,我们有足够的成熟度,就像安抚、疼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疗愈我们的内在小孩。一旦我们的内在小孩得到了疗愈,他的喜悦、创造力、生命力、信任等特质就能毫无阻拦地表达出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和希望。
第二性Ⅰ 豆瓣
Deuxieme sexe. Ⅰ, Les faits et les mythes
9.0 (119 个评分) 作者: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 译者: 郑克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9
《第二性I》副标题为“事实与神话”,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最后,本书以蒙泰朗、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著名作家为例,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分析,探讨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
爱情是一个故事 豆瓣
Love is A Story
作者: [美] 罗伯特•斯滕伯格 译者: 石孟磊 2017 - 3
◎爱情心理学大师、爱情三角论提出者罗伯特•斯滕伯格经典著作。
◎全新的视角看爱情——何谓“故事”?“故事”会怎样发展?
◎内含多套自测题,帮助你推断自己的故事体系,思考你的理想故事与现实故事的匹配度。
爱情心理学大师斯滕伯格认为,爱情是一个故事,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故事类型,人们基于自己的故事去建构亲密关系。在本书中,斯滕伯格概括了25种爱情故事类型,包括幻想故事、师生故事、康复故事、游戏故事、戏剧故事等。每种故事都有其判别题目,让迷惑的读者分析自己的故事类型,从而更加了解自己,拥有更加幸福的亲密关系。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 豆瓣
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伦·霍尼 译者: 李明滨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5
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这本书中,卡伦•霍尼把神经症患者的人际关系倾向划分为“亲近人”“逃避人”“攻击人”三种形式,又称为“自谦型”“脱离型”“夸张型”。常人也会运用这三种模式,但是在神经症患者身上,这三种倾向都是强迫性的,不由分说的,一旦某一倾向占了优势,则是绝对而不能自由切换的。另外,不同于一切从童年经验里挖掘根源的弗洛伊德,霍尼通过大量的临床经验的总结指出,神经症系统乃是一个动态的机制,它自成一体,独立并且随时随地发展变化。例如它会被挫伤,然后不经由当事人的意识发现而能自动重生。恰如出卖灵魂给魔鬼的神话所述,神经症患者为获得“永恒”“无限”“伟大”“光荣”,与魔鬼签约,却付出了一生囚禁于内心牢狱的惨痛代价。
在解释人的内心根本冲突方面,霍尼把人的核心矛盾分为两个,一个是“自谦”与“夸张”的倾向间的矛盾,另一个更为根本的也更为隐蔽的,是“理想自我”与“真我”的冲突。在这里,不同于弗洛伊德的“超我”之克制“本我”,而是大大地向前迈了一步,认为“理想自我”残酷打压“真我”,而“真我”又殊死搏斗顽强求生才是一切的根源。《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堪称作者晚年的集大成作品。
如何作出正确决策 豆瓣
Sources of Power: How People Make Decisions
作者: [美] Gary Klein 译者: 黄蔚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6 - 4
如果你年轻,他将告诉你如何理性地信任自己的直觉;如果你有阅历,他将告诉你如何利用经验快速作出决策;如果你纠结,他将告诉你如何坚定初衷,勇往直前;如果你拖延,他将告诉你如何3秒思考2秒决定,快刀斩乱麻。
在这个高风险的世界,每个人都是决策者。只有洞察到决策的最深本质,在不确定时刻作出选择,才能更好地掌控命运,胜算一筹。加里·克莱因是自然决策方法的发明者之一,他认为人具有固有的技能和经验。30年来,克莱因一直致力于了解人们如何在困难的情况下应对挑战,快速作出正确决定。
本书基于一种非常客观且全面的观察,即人们在现实约束、时间压力、高风险、个人责任、条件转移等情况下,如何巧妙利用直觉、读心术、团队心理、心理模拟等力量,快速作出正确决策,并稳妥地采取行动。
全书包含了1个屡试不爽的RPD决策模型、52个真实可信的案例、26个一目了然的图表,每一章都建立在至关重要的事件和案例之上,直击决策真相,揭秘是什么在影响人们作决定,为什么人们的决定总是错的,人们如何才能作出正确的决定。
适应性思维 豆瓣
作者: 吉仁泽 译者: 刘永芳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 6
新思想来源于何处?什么是社会智能?无知如何转变为悟性?为什么社会科学家们会盲目地采用无头脑的统计学仪式?这本重要著作对这些问题做出了精辟回答。它将理性作为适应性思维进行重新思考,这种思维重在理解头脑是如何应付其周围环境的,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总之,本书收集的论文发展了这样的思想:人类思维——从科学创造到理解艾滋病病毒检测结果意味着什么——部分地“发生”于头脑外部。
在本书中,吉仁泽教授提出并详细说明了探讨理性心理学问题的一项大胆而新颖的研究方案。生态理性、有限理性、社会理性等颇具创意的概念为研究人类理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其独到的见解和论述将关于人类思维、社会智能、创造性及决策制定等问题的研究从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幻世界一一在那里逻辑和概率规则统御着一切——迎回了启发式和社会动机发挥作用的现实世界中来。
《适应性思维》一本书适合对心理学、认知科学、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人工智能和动物行为等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它也为医生、艾滋病咨询师、刑法专家等实践工作者如何理解和交流不确定性和风险信息提供了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