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依恋的形成 豆瓣
作者: 【美】凯伦(Karen, R.) 译者: 赵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
母婴关系是一座宝藏,它蕴含着无数线索,能够解答深深触动每个人心灵的疑问—— “我如何成了今天的我?”
●我们的人格是怎样形成的?
●童年时期我们与父母的角力,为何会在我们成年后重现于我们和其他人的相处之中?
●为什么我们明明讨厌父母的某些行为,却会无法克制地将其施加于自己的孩子?
……
本书作者心理学家及专栏作家罗伯特·凯伦博士,从追溯依恋理论的历史出发,对大众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了敏锐而深刻的剖析,从而解答了人类情感生活中那些一直令人感到困惑、棘手的众多根本性问题;二十年来,始终备受英文读者推崇。
旨在帮助每一位读者科学认识依恋理论,回溯自己的早期经历,深层次地理解人性,摆脱抑郁、愧疚和怨恨,打破与孩子、爱人、父母的关系困局,找回真实的亲密感和幸福感。
它为您解答了以下问题:
1.“世人都说妈妈好”,那么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性究竟源于乳汁,还是感情?为什么?有何 证据?
2.“母爱”有可能测量出来吗?为什么?有何证据?
3.“母爱”与孩子日后的人格、情感和智力发展等方面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有何证据?
4.孩子的个性是天生注定的,还是后天塑造的?为什么?有何证据?
5.双职工家庭应当选择怎样的托儿所,对婴幼儿才最好?为什么?有何证据?
6.当孩子胆小、黏人、暴躁、叛逆、偷窃、滥交、厌恶学校、离家出走,有可能改变这种局面吗?为什么?有何证据?
7.当父母对于抚育孩子感到迷茫、排斥、焦虑、愧疚、愤怒、抑郁、力不从心、走投无路,有可能改变这种局面吗?为什么?有何证据?
8.我们似乎会反复爱上同一种类型的人,又反复失败,这与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关系吗?为什么?有何证据?
9.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消极影响,成年后应该怎样去改变?为什么?有何证据?
10.当人类站在工业城市回望田园时代,是否能找到线索帮助我们获得心灵深处的安详?为什么?有何证据?
媒体评价:
作者极为罕见地成功将复杂的心理问题用适合于普罗大众的语言表述出来。品读《依恋的形成》是如此引人入胜,其写作成就非凡。
——《当代心理学》(Contemporary Psychology)
精神分析理论及研究是个晦涩难懂的神秘世界,而《依恋的形成》一书却是个机智过人、和蔼可亲的好向导。
——美国版Elle杂志
富于雄辩、充满戏剧性和启发性的大师之作。
——玛丽.安斯沃斯
心血之作……文笔优美,如沐春风,每一位父母或即将成为父母的读者都不应错过。
——迈克尔.巴斯克
美国读者评价:
★美国亚马逊读者评论选摘(2017年4月):
明明是临床理论,读起来却像一部小说!了不起的研究,了不起的文笔。凯伦博士,谢谢你!
★美国亚马逊读者评论选摘(2008年1月):
这本书我才读了2/3,但我忍不住要说:它让我大开眼界。作者罕见地同时具备了专家的学术素养、综合运用多个领域文献的能力、非凡的写作天分、处理棘手议题时迎难而上的意志以及面对读者的真诚之心——没有丝毫自说自话的企图,对读者的智力给予充分的尊重。这本书信息量较大,其中有些部分也许会令普通人觉得吃不消。然而,作者一直牢牢把握着叙述的线索,吸引我不断地读下去,学下去,并且对他将所有这些材料优美地组织起来的能力,感到由衷的钦佩。
★美国亚马逊读者评论选摘(1998年6月):
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外行人也很容易读懂。它用优雅的笔触介绍了许多复杂的观点和事件,对依恋理论的总结可谓面面俱到,对专业人士和外行人来说同样都非常有用。我并不是学心理学的,但凯伦博士的这本书帮了我大忙。是温暖的人性和对社会的深刻关怀促使他就依恋理论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指引。因此,我想向所有心理学专业人士、老师、政策制定者,以及其他和孩子们一起工作的人推荐这本书。同时,我也要向那些正在叩问自己心灵的人强烈推荐这本书!
原生家庭 豆瓣
Toxic Parents
8.3 (107 个评分) 作者: (美)苏珊·福沃德博士 / (美)克雷格·巴克 译者: 黄姝 / 王婷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阳光博客 2018 - 5
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这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苏珊·福沃德博士通过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伤害子女,并特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的。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这本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对我有特殊的影响。在北京大学学习时,一次在图书馆借到了一本书《情感敲诈》(Emotional Blackmail),这本书让我读得很过瘾,尤其是长期困扰自己的一些东西一瞬间就明白了,这种理解来得相当简单容易。那时我就想,为什么不这样写书呢?为什么非得将书写得晦涩难懂呢?
也许这是一个重要的起因,为什么我自己的书会写成我现在的风格。
——武志红
读到流泪,所有被自我怀疑,焦虑,不安全感的所困扰的孩子都应该看一看。
——读者评论
终于明白我那莫名的烦躁、焦虑、愤怒真正的来源,为什么十年前没遇到这本书呢?可惜,早点遇见就能早点解脱。
——读者评论
阅读这本书的根本意义在于,我们要完成一个“阻断”。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但当我们检视和察觉了自己的“毒素”之后,当我们逐步完成了“疗毒”过程之后,我们能做的、也必须要做的是,拿出信心和勇气“阻断毒源”。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为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孩子。
——豆瓣网友
才看到前言就激动掉泪了,就好像自己想了很久的话被人写了下来。
——豆瓣网友
2018年11月18日 想读 [2018豆瓣年度读书榜单]
心理学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日]草薙龙瞬 译者: 许天小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3
人生总与痛苦相伴,烦恼总是如影随形:
工作不如意,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
厌恶的事、不走运的事接踵而至,令人沮丧。
和身旁的人性格不合,在人际交往中倍感压力。
内心埋藏着一段无法忘却的沉重往事。
因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感到压力。
不知道今后的人生该如何活下去,总觉得不安。
烦恼始于“心灵的反应”,痛苦源于“不满的心”。日式“佛系”快乐思考法,传授“清•简•行”的健康生活理念,帮助现代人缓解因社会压力、人际关系、资讯爆炸而带来的焦虑不安。
清——清理内心多余的烦恼,感受“被欲望所驱使,感到不快乐”和“享受快乐”的两种心理状态:
“快乐”是指感到喜悦或欢乐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幸福。
“不快乐”是指内心充满愤怒、恐惧或不安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不幸福。
简——简洁理性的正面思考,放下多余的执念、妄想,将合理的欲望转化为能量。
行——践行重视快乐的生活方式,以“慈、悲、喜、舍”之心与世界相处,享受当下的圆满。
我们内心的冲突 豆瓣 谷歌图书
Our Inner Conflicts
9.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伦·霍尼 (Karen Horney) 译者: 温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3
现代人内心的自我修复宝典
本书讨论了人内心的主要的冲突类型和它们的各种表现形式,分析并归纳了各种相互矛盾的态度和倾向,指出了被这些冲突所扰之人旨在解决冲突的努力结果怎样导致失败并陷入恶性循环,提出了解决这些冲突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设想。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豆瓣
作者: [美] 卡伦·霍尼 译者: 叶颂寿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6
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卡伦•霍尼的早期作品,但并非不成熟的作品,本书的理论建基于作者多年临床观察和治疗经验之上,在很多方面,霍尼首次提出了她振聋发聩的新观点,并且勇敢地提出了很多针对心理学界祖师级人物弗洛伊德的批评和辨析,本书提出以文化决定论取代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主张,以后的霍尼的理论均系本书的补充和发展。
霍尼认为:“深入探讨有效地导致神经症的各种动力,就会发现,存在着一种一切神经症所共有的基本因素,这就是焦虑。无论神经症的结构多么复杂,这种焦虑始终都是引发神经症过程,并维持其运转的动力。”本书是霍尼对正统精神分析的彻底批判和修正,标志着其思想的形成,也标志着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开始形成。
本书语言平实、清晰明了,在简单易懂中蕴涵深刻意义,在出版之初就受到学界的好评和重视,之后多次再版、重印,成为心理学界的畅销书。
积极心理学 (2010) 豆瓣
Positive Psychology
9.5 (30 个评分) 导演: TalBen Shahar 演员: TalBen Shahar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他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塔尔博士被誉为"最受欢迎讲师"和"人生导师"。
粘住 豆瓣
Made to Stick: Why Some Ideas Survive and Others Die
6.9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奇普·希思 / [美] 丹·希思 译者: 雷静 中信出版社 2010 - 1
很多人相信能在太空中看到万里长城,很多人深信可乐能腐蚀人的骨骼,但是,只要我们稍加思考就会明白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为什么这些荒谬的结论能深深印在我们脑海,并且广为流传?而我们对一些不该遗忘的事却轻易忘记:一个生物老师花一个小时来解释有丝分裂,一星期后只有三个学生记得那是什么。一位经理在演讲中介绍了一套新的战略方案,员工们都在热情地点头称是,然而第二天我们发现坐在前排的员工仍无动于衷地执行旧的战略。
为什么有些事情能铭刻在他人脑海,有些却不能? 现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奇普·希思和他的兄弟丹·希思在他这本充满奇思妙想的书中,揭示了其中的奥秘,那便是能让人们过目不忘的事情往往具有“黏性”,例如克林顿竞选时的口号、好莱坞大片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治疗胃溃疡新药的有效推广。它们都遵循着让创意更有黏性的原则。只要你掌握了这些原则,不管你的天生创造力如何,只要多付出一点点的努力,你几乎所有观点都能够更具黏性,紧紧粘住别人的心。
2018年11月8日 想读 为什么我是金鱼记忆?
心理学
自闭症 豆瓣
Aut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7.0 (9 个评分) 作者: [英]乌塔·弗里思 译者: 刘光源 译林出版社 2018
【名人评价及推荐】
乌塔•弗里思这本“牛津通识读本”的中文版出版得恰是时候。她从自闭症患者的故事入手,从行为表现到主流理论、从诊断到矫正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我们目前对自闭症的认知。并且,她直面的是目前与自闭症最相关的问题。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教授、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科学判官”魏坤琳
【内容简介】
每个人都听说过自闭症,但这种疾病本身却鲜为人知。它通过电影和小说捕捉了公众的想象力,将残疾人和超凡天才组合在一起。然而现实中更常见的是,它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作者在书中就目前人类关于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认知提供了清晰的叙述,解释了隐藏在这两个标签背后的大量不同状况,并从自闭症障碍的整个谱系来考察各种症状,探究了自闭症病例数量明显上升的可能原因,及其与神经科学、心理学、大脑发育、遗传学和环境原因等的关联。这部简短、权威、易读的作品还探讨了社交障碍和超常天赋的源头和性质,并且贯穿始终没有忽视自闭症患者在生活中的内心感受。
【编辑推荐】
对于自闭症患者,一个浪漫化的称呼是“来自星星的孩子”。似乎他们的世界唯美、纯净。现实中更常见的情形是,患者本人及其家人都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公众对于如何诊断、矫正和教育这些孩子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乌塔•弗里思以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研究为全球学界所知,这本书将带领读者去认识与自闭症相关的一系列核心问题,为我们真正走进自闭症患者的内心世界打开一扇窗。
2018年10月29日 想读 [Mark Want to read 2018-10-29 2018-12-03]
心理学
如何识破男人的谎言 豆瓣
作者: [美] 苏珊·福沃德 博士 / 唐娜·弗雷泽 译者: 王甜甜 金城出版社 2010 - 11
《如何识破男人的谎言:助你走出背叛和欺骗的沼泽》内容包括:走进谎言的迷宫、欺骗解剖图、谎言滋生的温床、谎言的两面性、你所知道的,由他决定、真相的消退、真假难辨、约会游戏、有时候他什么话都会说出口、秘密和谎言、凡事皆坦诚相告的神话、引诱我们上钩的操控力、拒不承认:一切从未发生过……
情感勒索 豆瓣
作者: [美] 苏珊·福沃德 / 唐娜·弗雷泽 译者: 王斌 金城出版社 2010
《情感勒索:助你成功应对人际关系中的软暴力(第8版)》内容简介:“如果你真的爱我,……”“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怎么能这样自私,……”当身边的人利用你的恐惧、责任感和愧疚心理操纵你的生活,你是否轻易掉入他们的情感陷阱,被左右摆布,进退两难?这些利用感情和利益关系勒索你的人,在你的生活中不断出现,他们是你的爱人、父母、上司或同事、你最亲近的朋友……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对情感勒索的行为及手段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诊断,以一个个戏剧性的真实故事给读者启迪和范例,并提供了一系列技巧和策略。
通过《情感勒索:助你成功应对人际关系中的软暴力(第8版)》,你将认识自身的处境。正视情感勒索的真相,诉诸行动。最终走出困境,建立崭新的,健全的人际关系。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 豆瓣
パーソナリティ障害
作者: [日]冈田尊司 译者: 曹逸冰 2015 - 11
★日本出版10年,加印30次。长年占据日本亚马逊心理学图书榜单第1名。
★精准扫描你身边的每一个“不正常人类”:自恋型、表演型、分裂型、偏执型、依赖型、强迫型等十种人类。每一个“不正常人类”的行为特征背后,都隐藏着深层次的心理根源。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是一本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有趣的知识读物。书中大量引用了全球各领域名人(如香奈儿、卓别林、萨瓦尔多等)的亲身经历,将每一种“不正常”的成因、表现、应对方法生动地介绍给大家。
★“不正常人类”虽然在生活中面临着种种痛苦与困难,但也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本书将为每一个“不正常人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活法”。从人格的角度,为大家提供发现自我,重新认识周围人的机遇。
★“快读•正能量生活馆”丛书005号。
你身边绝大多数貌似正常的人,实际上都潜伏着怪异、病态的“不正常”一面,心理学上称之为人格障碍。
本书拒绝杀人狂、性变态这类重口味的猎奇对象,而是隐身于表面上再普通、再正常不过的“不正常人类”中间,对心理学最诡异、最微妙的领域作了一次冷静而彻底的探索。作者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里,与上万名“不正常人类”直接接触、交流,并将他们逐一归结为边缘型、自恋型、偏执型、分裂型等10种典型人格障碍,其中,每个人都可能具有一种到多种人格障碍,每一种人格障碍,从细小的行为特征到深层次的心理根源,都在书中被一一精准扫描,并给出全方位的应对方案。
翻开本书,从这一刻起,生活中原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上司、同事、朋友、情人……都将在你的全新眼光中,彻底暴露他们的冰冷真相。
身份的焦虑 豆瓣
Status Anxiety
7.4 (92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陈广兴 / 南治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的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绪”。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地剖析身份 焦点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2018年10月3日 已读
断断续续读了好久。焦虑缓解了么,似乎很少。
心理学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豆瓣 Goodreads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9.3 (56 个评分) 作者: (美) 亚隆 译者: 黄峥 / 张怡玲 商务印书馆 2015 - 5
存在主义治疗是每一个心理治疗师在其临床工作和个人生活中都可能会采用到的一种精神取向,或者说是生活哲学。心理治疗的根本问题与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在这里相遇。
在本书中,亚隆教授从临床经验、实证性研究、哲学文献以及其他大量资料出发,围绕着四个“生命的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独和无意义——逐一进行深入的探讨,阐述每一个存在性关怀的意义,并论述治疗师应该如何通过对他们的理解来进行有效的临床工作。
本书不仅为那些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师提供了一部经典的教科书,同时也为所有流派的治疗师以及所有思考过人生意义的人提供了一个对生命和存在进行反思的空间。
被讨厌的勇气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豆瓣
嫌われる勇気:自己啓発の源流「アドラー」の教え
8.1 (466 个评分) 作者: 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 译者: 渠海霞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 3
「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因为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你是否常常对繁琐的生活感到乏味?
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
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
我们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一切的答案尽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中!
★日本亚马逊2014年度销售冠军,连续300天雄踞销售榜首!
★蔡康永、张德芬 陈文茜、曾宝仪、勇气推荐!
★张沛超、胡慎之、动机在杭州 作序推荐!
★阿德勒思想拥有改变人一生的力量。剩下的就只有能否鼓起迈出一步的“勇气”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豆瓣
Feeling good: the new mood therapy
8.8 (46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伯恩斯 译者: 李亚萍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1 - 1
你是否总感到焦虑、抑郁、内疚、自卑、孤独、挫折、易怒、躁狂?总感到情绪低落,苦恼忧伤。兴致索然?心中 盘踞着悲观绝望,痛苦难熬,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的感觉?你很想让自己更理性更开心,但你拖拉,觉得生活没劲;你发现自己习惯逃避;你有严重完美主义倾向,常不满意自己;你想摆脱抑郁却无助无望更抑郁。你该怎么办? 请牢记,思维决定情绪。错误扭曲的认知,则导致抑郁情绪。
戴维·伯恩斯博士是世界主流认知疗法最重要的发展者之一,同时也是享誉世界的自助书籍作家,他的著作《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连续多年位于自助书籍畅销榜第1名,全球销售超过500万册,也是美国、加拿大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学家最常“开药方”给抑郁症患者的书籍,带给无数抑郁症患者福音。《伯恩斯新情绪疗法(最新完整版)》将是一套治疗体系,更是一整组的工具,向读者展示了快速、有效地克服日常不良情绪的治疗技术,从而战胜抑郁。
4周左右的系统化的自我阅读和练习治疗体系。你会注意到书中不断要求你边阅读,边拿起笔做测试、做练习,请静心对待,你是在逐渐谙习一些特别行之有效的理念和技巧,以帮助你战胜不良情绪,如忧郁、焦虑、悲伤、挫折、内疚、紧张、羞愧、自卑、孤独。22个简单有效的原则和技巧。深挖抑郁背后的情绪根源,学会掌控日常摇摆不定的不良情绪和自我否定行为,从而帮助人们安全渡过生命中的每个低谷,让每个人的心灵天空清新明朗。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 豆瓣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Basics and Beyond (Second Edition)
9.7 (6 个评分) 作者: Judith S.Beck 译者: 王建平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 6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第2版)》囊括了作者朱迪·S·贝克博士丰富的临床治疗、教学与督导经验,以及15年来认知行为疗法的研究进展。《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第2版)》以清晰的笔触、明了的语言全面地展现了认知行为疗法的重要内容,并辅以大量对话示例及明晰的图表。除此之外,关于行为激活、家庭作业、治疗关系及更多内容的介绍让《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第2版)》变得更加无与伦比。无论你是一名学习认知行为治疗的学生,还是一位有经验的临床治疗师,这本书都值得从头到尾一读再读。
辩证行为疗法 豆瓣
作者: [美]马修·麦克凯 / 杰弗里·伍德 译者: 王鹏飞 / 李桃 2018 - 1
你无法预知什么时候会被情绪困扰或控制,*好的办法就是提前准备好应对技巧并希望其发挥作用。
无论你是专业人士或普通读者,不管你将此书用于进行辩证行为疗法治疗或仅是将此书作为心理自助的一个基础读本,你都将从中学到更好的情绪管理方法,获益良多。
Taking Antidepressants 豆瓣
作者: Michael Banov Sunrise River Press 2010 - 7
Antidepressants are the most commonly prescribed class of medications in this country ¬ 190 million prescriptions per year have been written since 2005. Yet, consumers have few available resources to educate them in a balanced fashion about starting and stopping antidepressants. People want to know if antidepressants are really safe, whether they are addictive, and how they may affect their personality. In this book, triple board-certified psychiatrist Dr. Michael Banov walks the reader through a personalized process to help them make the right choice about starting antidepressants, staying on antidepressants, and stopping antidepressants. He includes specific guidelines on how to safely reduce and ultimately stop taking antidepressants, if it is appropriate to do so. Readers will learn how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s work, what they may experience while taking them, and will learn how to manage side effects or any residual or returning depression symptoms. Most books on depression take a biased view against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due to perceived dangers; this book finally provides a neutral, research-based resource for consumers who want the facts about taking antidepressants. The author holds readers' attention with case examples of characters they can relate to and interesting facts about depression, the brain, and mental health in gene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