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人生总会有办法 豆瓣
作者: 水野敬也 / 长沼直树 译者: 小大头 现代出版社 2016 - 1
萌化了!月销27万册的神奇猫书。风靡全亚洲,简体中文版来啦!
68只如此努力的猫,就想成功引起你的注意。
疗愈力满点,扫平一切负能量。
神奇!这本书是拿来撕不是拿来看的。
一群无所不能总会有办法的猫教你人生总会有办法。
今年最开心、最 正能量、最沁人心脾的一本书。
萌到不行 的猫咪为你 讲述暖人心脾的人生哲理,日本超级畅销书作家,全日本最爱猫的人——水野敬也全新力作。
68只可爱的猫咪一边卖萌一边告诉你一些新奇的故事,以全新的方式教你珍贵的人生哲理!可爱的猫咪 们会告诉你,遇见大风大浪 时也不要退缩怯懦,人生总会有办法。
书的设计也非常新颖,压线印刷,每一页都能轻松撕下来。随时将你喜欢的照片撕下来,贴在房间或作为礼物送人都可……总之,猫咪时时刻刻都能为你和周围的人带来生活的动力。
如此可爱又多功能的励志“礼物”书,你还等什么?
2021年7月25日 想读
文本的内外 豆瓣
作者: 吴晓东 商务印书馆 2021 - 6
【编辑推荐】
如吴晓东教授所言:“赋予文学某种深刻内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文学返归“正常”的今天,我们或许有可能真正地平视文学,思考文学的价值、作用和精神与审美的内质。
吴晓东教授的文学批评,以深入的理论探索与细腻的文本解读见长。书中那些极具思想穿透力和文字感悟力的分析,这让人感觉到,文本自有其强烈的生命力,一遇有缘人,便如逢甘霖,重焕生机,有了穿越时间与空间、直达本心的能力。这应该是独属于文学的魅力,也是独属于文本分析的魅力。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现象级个案和鲁迅、沈从文、郁达夫、张爱玲、废名、卞之琳等作家的经典作品。试图把文学主体理解为现代性的美学形式,通过形式的审美中介,探究现代审美主体创生的文学秘密,寻找文本内的主体建构与文本外的历史文化的深层关联。本书还讨论了现代文学的文体特征、诗学形式以及叙事结构与传统诗性文化的深层联系、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内在纠葛等议题,最终试图达成对现代作家把握世界的诗学方式的总体探究。
2021年7月25日 想读
组织行为学 豆瓣
作者: 斯蒂芬•P•罗宾斯 (Stephen P.Robbins) / 蒂莫西•A•贾奇 (Timothy A.Judge)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工商管理经典译丛:组织行为学(第14版)》是组织行为学权威学者罗宾斯教授的一部经典著作,被全球许多高校选作教材。自20世纪90年代引进我国以来,深受国内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好评,成为最受欢迎和采用量最大的组织行为学教材。
第14版是最新版,对前一版进行了全面、彻底的修订,在保留最核心内容的同时,力求反映最前沿的组织行为学研究成果以及组织、管理者和员工面临的重要议题主要更新包括:
★新增了“组织的多元化”一章,反映了学术界对这个重要主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领导”一章补充了许多内容,收录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际事例。
★各章都增加了“组织行为民意调查”和“道德抉择”专栏。
★每章都提供了深刻的新案例,展示了一种更全面、更综合、更确凿的视角;50%的章末案例都进行了更新。
★全面更新了例子、专栏、研究成果、文献、影音资料以及章末材料等。
《工商管理经典译丛:组织行为学(第14版)》适合高校本科生、研究生、MBA学员及相关专业学位人员学习使用,还可作为企业管理人员的在职学习和培训用书。
2021年7月24日 想读
“爱国的”独裁者 豆瓣
Franco: A Personal and Political Biography
9.0 (5 个评分) 作者: [美]斯坦利·G.佩恩(Stanley G. Payne) / [西]赫苏斯·帕拉西奥斯 译者: 李永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 - 1
佛朗哥统治西班牙近近40年,人生充满传奇与矛盾。他早年恪守军人本分,似无政治野心,但在国家转向的关头,参与军事政变,推翻了左翼政府,建立了自己的独裁统治。二战期间,他与希特勒虚与委蛇,却始终没有加入纳粹阵营,使西班牙免遭战火;战后又靠拢美国,获得大量援助。他维护西班牙传统文化,对西方保持警惕,是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他推动西班牙的现代化进程,热心培养王子接班,恢复君主制。和平交接权力,客观上为西班牙实现民主奠定了基础。本书作者是西班牙历史和佛朗哥研究权威学者,利用了大量佛朗哥的私人文件和采访材料,突破政治偏见,避免简单谴责或颂扬,力求客观公允。这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传记,呈现了西班牙的现代历史图景与政治发展脉络。
2021年7月22日 想读
治理自我与治理他者 豆瓣
Le gouvernement de soi et des autres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 于奇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福柯的《治理自我与治理他者》一书,继续对古代哲学的阐释工作,开启了“直言”(parrêsia)概念的系统探究,深入论述了“治理自我”与“治理他者”(或者“关心自我”与“关心他者”)及其内在关系。通过直言(实话、真话、坦言、忠言、诚言)概念研究,福柯回到古希腊,重读经典,并在阐明“说真话的勇气”何以构成雅典民主那被遗忘的伦理基础之际,重新追问希腊公民资格。在全新解读柏拉图第七封信的同时,福柯进一步描述了随着城邦的衰落,说真话的勇气如何转化成为君主个人面对灵魂的方式。
什么是现代哲学?福柯认为,现代哲学是一种实践,它与政治的关系,使其现实性受到考验;它是一种实践,在对虚幻、诱骗、欺骗、谄媚的批评中,找到其真理功能;它是一种实践,它在主体由自身转化和主体由他者转化的过程中,发现其实践的运用对象。作为外在性,哲学与构成其现实检验的政治有关;作为批判性,哲学与挑战其构成真实论说的幻象场有关;但是作为苦行,也就是作为主体自身的构成,这才是哲学的现代存在。
2021年7月21日 想读
河南“75·8”特大洪水灾害 豆瓣
作者: 河南省水利厅 编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5 - 7
《河南"75·8"特大洪水灾害》既是记述“75·8”这一历史性重大事件的史料书,又是总结、研究洪水规律、防洪方略及抗洪抢险的活教材。《河南"75·8"特大洪水灾害》在搜集、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从雨情、水情、水文测报、洪水调度、抗洪抢险、洪灾及抢救、经验教训、洪灾反思、黑色八月的记忆及灾后防洪建设等方面加以研究、论述,具有资料翔实、论据可靠、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等特点,为防洪治水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工作参考。
2021年7月21日 想读
性、謊言、吹哨者 豆瓣
She Said: Breaking the Sexual Harassment Story That Helped Ignite a Movement
作者: Jodi Kantor / Megan Twohey 译者: 游淑峰 麥田 2021 - 3
一則語帶保留的twitter貼文,
兩個窮追不捨的紐約時報記者,
三位女性主要組成的新聞調查團隊,
在這個充滿性醜聞與潛規則的世界裡,幫助無數遭噤聲的性犯罪受害者說出她們的故事,
帶來對#MeToo運動最誠實的反思與告白。
歷時三年的追蹤調查全紀錄,紐約時報記者揭露對川普、美國著名製片人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
美國大法官卡瓦諾(Brett Michael Kavanaugh),以及隱瞞在各行各業許多角落中的性騷擾與指控。
【聯合推薦 】(按姓氏筆畫排列)
方念萱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數位女力聯盟」成員│方綺 「女性主義有事嗎」主編 │朱家安 沃草烙哲學主編│沈秀華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
周芷瑄 女性主義者│周曉涵 藝人/演員 │林志潔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柯貞年 電影導演 │ 張子午 《報導者》主編│張婉昀 女人迷內容負責人
陳昭如 作家│陳昭如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 劉柏君 2019國際奧會女性與運動世界獎得主│蔡宜文 專欄作家
賴芳玉 律師│羅珮嘉 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秘書長
【台灣在地深度推薦 】───────
長年以來,女人控訴性騷擾與性侵害的困境是墜入he said, she said雙方各說其話的迷霧,結果經常是在佔據性別權力關係優勢的男性勝出,因為女人欠缺可信度。反性騷擾法的開創者Catharine A. MacKinnon曾說,#MeToo運動讓女人從「說謊的婊子」成為具有可信度的人。美國#MeToo運動之所以能夠展開,不只是因為名女人站出來控訴,也不只是因為性騷擾已在法律上被承認為性別歧視,更因為調查報導使得這些女人的指控「所言成真」。
藉由兩位關鍵記者在本書的敘事,我們得以窺見女人建立可信度的艱難,深度調查報導又如何幫助建立女人的可信度。本書也呈現#MeToo運動扳倒有權男人的成功與挫敗:好萊塢製片巨人倒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被提名人在爭議中上任,已婚白人女教授Christine Blasey Ford挺身作證仍未能阻止保守派呵護養成的白人男性菁英就位掌握司法大權。這說明了法律的雙面性:既是受害者的武器,也是有權者的保護傘。請閱讀此書,讓我們一起思考媒體、法律與社會運動共行創造改變的可能。
──陳昭如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黑猩猩在社會演化過程,合力消除了雄性對雌性施加性威迫的行為。母猩猩遭受雄性威脅時,會發出特殊吼聲,舉凡聽到叫喊的雌性,會放下一切趕到現場,合力擊退侵略者。然而人類社會,仍在「打破孤立」的第一步,齟齬前行。
關於哈維溫斯坦的新聞報導鋪天蓋地,人們常讀到溫斯坦作為一個「惡魔」。愈把他視為單一惡魔,愈沒法對惡魔形成的場景體系,有具體認識:是什麼社會互動,讓倖存者被孤立分化、被法律噤聲,讓犯罪者能輕鬆煙滅證據,甚至鼓勵犯罪?這本書,鉅細靡遺記載了兩位紐約時報調查員、記者與編輯,與龐大犯罪體系交手互動的艱險過程。你也會驚詫發覺,犯罪體系與社會正義,如何在某些人的運作下,扭曲地交纏連線:反企業壟斷的著名正義大律師,在溫斯坦的推促中,現身阻礙調查;佯裝女性主義組織的私人情治單位,收費操縱網路輿論;曾是性侵倖存者的著名大律師,阻擋其他倖存者發聲,支持以私人和解淹滅證據,阻礙「禁止和解滅證」的立法進入議程。
紐時調查員不斷與時間賽跑,在各種艱險鬥智中,緊盯最細微線索,冷靜觀察權力分佈,出手翻轉互動關係,重新擺放自己在議程中的位置,一次次掙脫被動設定,奪回主導,去回應與拆解情勢,使最終一切漸漸導向對調查有利的方向。讀完這本書,我們要帶走的不是犬儒精神,不是對平權信念本身的嘲諷。若是這樣,那麼我們對這些信念的支持,或仍停留在幼兒園式的幻想,對覺醒概念的自戀式崇拜。這本書送給我們的禮物很多,其一即是提供「扳倒巨人體系的現實認識」。是的,這一路會遇上失望的事,但有信念、毅力與努力,透過合力,改變仍能發生,我們要往這路上去行 。真的非常值得一看,翻開就停不下。
──張婉昀 女人迷內容負責人
【本書特色】──────
‧引爆#MeToo運動的那則新聞!
‧詳實記錄史上第一則揭露溫斯坦惡行的新聞,見證記者過招拆招的過程
‧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總統的人馬》(揭露水門案的震撼報導)
‧即將由《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及《自由之心》製片公司 Plan B 改編為電影
‧大量首次曝光的第一手證據,中文版特別收錄作者新增《後記》
‧呈現#MeToo運動的複雜性,來自新聞記者內心深處、最直白的反思
【外國媒體推薦】─────
‧本書是新聞調查報導的當代經典。如果您還不願意因為報紙上對狼性電影大亨的最初指控而跌破眼鏡,請準備好讓它破吧。──華盛頓郵報
‧本書在某些時候是驚悚片,而在另一些時刻則是對一個腐爛系統的控訴。但這最終是關於那些陷入痛苦之中的女性,她們拒絕再保持沉默了。──大西洋週刊
‧#MeToo時代的編年史,揭示了女性的無窮力量。──新共和國
‧一個改變世界的故事……一部最殘酷的多人生命傳記電影。──CNN
‧兩位作者將在史書中留名,世世代代。──每日電訊報
‧令人難以置信的報導,這種報導需要時間、勤奮以及許多媒體無法負擔的資源支持。對於新聞工作者而言,這是一個觀摩專家的機會。對於非新聞工作者而言,這本書對調查報導的嚴謹處理是一種難得的展現。比起揭發水 門案的《總統的人馬》有過之而無不及。──NPR
【內文重點】──────
剖析性騷擾何以被容忍,對#MeToo運動最切身的觀察,最深入靈魂的質問:
‧歷史發生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鬧劇
為什麼哈維•溫斯坦的性侵行為得以在數十年內累積形成一個模式(Pattern),可以數十年如一日,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哈維•溫斯坦難道只是個案?
‧「過了二十年,為什麼大家還不說出來?」
是哪些模式、法律、企業組織文化,以及社會中的慣習,讓你我成為助長性不當行為的最大幫兇?
‧#MeToo運動走得太遠,還是遠遠不夠?
溫斯坦事件後,女性受到性騷/性侵經驗真的就受到重視與平反了嗎?無端指控與真實的距離有多遠?當舊的權力模式被打破,性不當行為被指認出來,與性相關的新共識與合理制度會出現嗎?
2021年7月21日 想读
中国妆容之美 豆瓣
作者: 李芽/陈诗宇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1 - 7
[内容简介]
从史前到清,中国女性为谁化妆,如何化妆?
《中国妆容之美》以古画、雕塑、壁画为入口,以诗文典籍为辅助,展示中国古代妆容细节,探讨历代女性地位与东方审美,同时以29组真实妆容复原图,再现中国历代女性妆容之美。
该书从夏商周的文身起笔,历数素妆风行的周代、彩妆 肇始的秦代、审美成型的两汉、自在灵动的南北朝、盛世华丽的唐朝、回归素朴的宋朝、少数民族风情的辽元、端庄的明、花样的清,不仅在细节处点明历代女性妆容的要点,也从侧面呈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思潮的变迁。
本书不仅是一部详尽的妆容史,更是一部独到的中国妆容图谱。两位作者发起中国古代妆容复原项目,邀请造型、化妆、摄影专家和模特,共同完成了了中国历代女性妆容复原。
本书史前至魏晋、辽元、清部分由李芽撰写,唐、宋、明部分由陈诗宇撰写。
[编辑推荐]
专业性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芽与《国家宝藏》服饰顾问陈诗宇共同撰写
独到性
29组古代妆容复原,历时一年多拍摄,完整呈现至美中国妆
知识性
逾150幅文物插图,以文献图像为基础,以古代文物为佐证,系统梳理中国妆容史,看见中国历代文化和审美流变
话题性
影视剧、综艺节目参考,花木兰的鹅黄、杨贵妃的面魇、萧太后的姑姑冠、慈禧的一耳三钳,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出处
通俗性
历史与现代的碰撞,潮流与古妆的相遇,亲手制作的古代妆品,轻松读懂中国妆容之美
[推荐语]
作者由一个“妆”字,追寻中国女性的历史处境和审美情志,用翔实的内容和丰富的图片展示了中国女性妆容的历史,以小见大,由此独特的角度反映出中国的精神气质。
——钱文忠
女为悦己者容,女子的妆容如何从“活在他人眼光中”的从属性妆扮,发展到自我活泼生命的真实呈现,其间存在着巨大的研究空间。这部饶有兴味的著作,带着读者进入这一斑斓的世界,使我们透过历史的帷幕,看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美好,也看到被支配的从属性存在在妆容中刻下的屈辱和坚韧。
——朱良志
2021年7月20日 想读
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 豆瓣
作者: 洪汉鼎 / 主编 东方出版社 2006 - 6
简介:
本书收录了德国、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学者关于诠释学的经典论述,这些论述从不同的角度全面阐释了诠释学。 该书集众多思想学派于一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理论性、参考性,可供广大学者在研讨诠释学时参考使用。
目录:
编者引言:何谓诠释学?
1.[德国]阿斯特:诠释学(1808)
2.[德国]施莱尔马赫:诠释学箴言(1805-1810)
3.[德国]施莱尔马赫:诠释学讲演(1819-1932)
4.[德国]狄尔泰:诠释学的起源(1900)
5.[德国]狄尔泰:对他人及其生命表现的理解(1910)
6.[德国]海德格尔:理解和解释(1927)
7.[意大利]贝蒂:作为精神科学一般方法论的诠释学(1962)
8.[德国]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2版序言(1965)
9.[德国]伽达默尔:诠释学与历史主义(1965)
10.[德国]哈贝马斯:认识与旨趣(1965)
11.[法国]利科尔:存在与诠释学(1965)
12.[德国]哈贝马斯:诠释学的普遍性要求(1970)
13.[德国]阿佩尔:科学主义还是先验诠释学?——论实用主义指号学中指号解释的主体问题(1970)
14.[德国]阿佩尔:科学主义、诠释学和意识形态批判——一种从认知人类学观点出发的科学理论构思(1971)
15.[德国]伽达默尔:答《诠释学和意识形态批判》(1971)
.... ....
2021年7月20日 想读
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市镇工人生活 豆瓣
作者: 陈达 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3 - 2
本书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昆明、上海、陕甘宁边区等地区工业的状况、工人情况、工资收入、工作时间、劳资争议及工会运动等。
2021年7月15日 想读
无形之刃 豆瓣
7.3 (10 个评分) 作者: 陈研一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6
《民法典》第184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网络爆帖《是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中涉及的两位失德老人相继被害,凶案现场除留下“老人变坏了”的字迹外,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线索。刑警精英钟宁和搭档张一明多方排查,在女刑侦专家陈孟琳的协助下,将嫌疑人目标锁定自媒体人赵清远。然而,案发时间,赵清远正在医院陪伴瘫痪的妻子做物理治疗,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且在此过程中,又有新的失德老人被害。
凶手确实是同态复仇,还是故布疑阵?
钟宁应坚守程序正义,还是紧咬不放?
随着调查的深入,赵清远身后仿佛藏着更深的秘密。究竟应该相信眼睛看到的,还是耳朵听到的,或者相信自己的直觉?
更复杂的谜面,更唏嘘的谜底。
即使你做好心理准备迎接最后的反转,你的承受能力依然会被真相击垮。
2021年7月14日 想读
一个革命的幸存者(上下) 豆瓣
作者: 曾志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 1
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晚年在病榻上以回忆录的形式写成的一部自传,也是她有生之年写成的最后一本书。在这本书里,曾志追忆了自己的家世,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自己的婚姻家庭,自己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胡耀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交往,自己亲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真实。文中感人的事迹与生动的文字将会使我们对中国革命及其革命者有一些全新的认识。在这本书里,血火交融的革命斗争与荡气回肠的儿女情长相辉映,我们将读到一个美丽动人、百折不挠的女革命家的传奇一生。
2021年7月14日 想读
情感学习 豆瓣
作者: [德] 乌特·弗雷弗特 等 译者: 黄怀庆 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 2021 - 6
★跨越德、美、英、意、法、荷、挪、俄、瑞典等世界各国,考察百余种经典儿童文学与教育手册,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情感的认知与学习的异同。
★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无聊,十三位情感史研究专家,勾勒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从《绿野仙 踪》到《霍比特人》,从《鲁滨逊漂流记》到《爱丽丝漫游奇境》……我们习以为常的情感并非天生,而是通过阅读形塑,并不断改变。
★“光启·情感史”系列第一部,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王晴佳策划作序,著名历史学者蒋竹山推荐 。填补儿童情绪史研究的空白,为儿童情感研究奠定框架。
本书研究百年来经典儿童文学如何引导孩童与青少年认识感觉、学习情绪,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研究中心主任、耶鲁大学德国史教授、柏林自由大学荣誉教授乌特·弗雷弗特主编,集合该中心的数位情感史研究专家共同撰写。
1870-1970年是儿童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对儿童情感的讨论最蓬勃发展的年代,儿童被视为需要教养的独立于成人的个体,无数童书与教育手册协助父母引导儿童学习情感、掌控情绪,并由此发展出“健全”的人格。本书即通过考察这一时期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种畅销儿童文学与教养手册,还原其阅读情境与读者反应,探索儿童和青少年如何通过阅读来学习感受、认识情感。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儿童会与书中主人公一起体验成长,通过模仿与自我调整,学习各种情绪,并且将这些情绪转化成知识。作者们也将这些情感置于历史转折与社会变迁中讨论,勾勒出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在探讨这些书籍传递出哪些情绪知识以成为儿童的情感养分时,本书分析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如儿童如何在《蝇王》中学到“羞耻”“痛苦”与“同理心”,通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懂得“分离焦虑”;而曾被鄙视的“胆怯”,在《绿野仙踪》里有了新的诠释,从托尔金的《魔戒》《霍比特人》到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恐惧的概念又变得更加复杂……这些作品鼓励儿童拥抱恐惧、摆脱羞耻,接受思乡病为一种合情合理的感觉,并赋予儿童掌握自我情绪的权利,儿童有了不同的选择与空间,同时也开始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2021年7月12日 想读
见证失衡 豆瓣
作者: 余永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6
《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作为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作者十多年来一直呼吁遏制中国经济的双顺差,理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但却并不如愿。今日中美经济关系的严重扭曲,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作者当年的忧虑。《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遴选其三十多篇代表作品,以年代为序,试图表现作者一脉相承的见解,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经济学家敢于反思研究历程并接受历史检验的勇气。
2021年7月10日 想读
孤独的性 豆瓣
Solitary Sex A Cultural History of Masturbation
5.9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拉科尔 译者: 杨俊峰 / 黄洁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现如今,几乎所有无害的性行为都得到公开的宣扬,也几乎所有的性行为都被学者著书讨论殆尽,但当手淫这种最简单、最无害、也最普遍的性行为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时,却难免使人感到尴尬、不安、甚至觉得有些过激。
手淫也许可以算是性学研究中最后的禁区,它绝对不是早先蒙昧年代里的主流性文化。古典时期对手淫不屑一顾;在犹太教和基督教对性行为的教导中,手淫也很少被提及。事实上,把手淫作为一个严肃道德话题来讨论,可是在文化史上追溯到一个十分精确的年代,这是十分罕见的。
作者拉科尔认为,1722年前后由匿名作者编写的《手淫》的出版正是标志性的分水岭。手淫文化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它不仅被启蒙时代那些著名的学者广泛关注,而且被当时的文化变革所深深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对手淫文化的研究是现代意义上的。对它的探讨感到忧心忡忡的并不是那些保守分子,而是那些所谓的进步人士。手淫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性行为,无论对成年男女、还是少男少女都具有重大的道得意义。
书中所涉及的内容范围甚广。对手淫的讨论从《圣经》开始,一直到第三次妇女解放运动、概念艺术和网络对手淫文化的影响。该书向读者解释了这种曾一度被认为是低贱而暧昧的性满足行为是如何成为矛盾综合体的全过程,向读者展示了手淫是集现代人性价值和商业社会价值、个人道德自治和隐私,以及创造力和想像力于一身的最佳例证。
2021年7月9日 想读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9.2 (364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密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认为他“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出来的一个梦想。”
2021年7月8日 想读
奶酪与蛆虫 豆瓣 Goodreads
The Cheese and the Worms
8.0 (75 个评分) 作者: [意]卡洛·金茨堡 译者: 鲁伊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7
多梅尼科•斯坎代拉,一位普通的磨坊主,生活于16世纪意大利东北的弗留利地区。他能读会写,读过《十日谈》、意大利本国语言版《圣经》和曼德维尔游记之类的书,也能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它们。他先后面对乡邻、神父和宗教法庭的法官,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对教会和世界的看法。如果有机会觐见教皇、国王,他也想要慷慨陈词。
他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圣经文本,讥讽洗礼等诸圣事不过是一桩生意。他说上帝是一缕空气,视众天使为奶酪中的蛆虫。他大声指斥压迫穷人的教士、贵族,呼吁教会放弃特权、返朴归贫,甚至渴望发起一场激进的宗教改革。对他的两次审判相隔十五年,亲朋的退避、教士的斥责和审判官的威吓,皆未动摇他“离经叛道”的立场和信心。
最终,在近乎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之后,由于教皇的直接干预,他被宗教法庭下令烧死在火刑柱上,就死在大名鼎鼎的布鲁诺被烧死前夕。
金茨堡在错综复杂的审判档案和精英文化、低层文化之间穿梭游走,编织了一个结构巧妙、叙述迷人的故事。通过磨坊主多梅尼科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世界,他的奇思异想、喜怒哀乐和挑战权威的决心,16世纪欧洲大众文化的瑰丽图景乃至欧洲宏大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编辑推荐:
★史学巨擘金茨堡经久不衰的经典,出版45年来首次在中文世界出版
本书是几乎每一个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或听过的名著,自1976年出版以来,享誉全球,至今已以意大利语、英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韩语、捷克语、希伯来语、波兰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等多种文字出版了二十多个版本。本书不仅是微观史学三大代表作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检验,也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史学经典。
★抽丝剥茧,探索个体的知识来源与世界观,呈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碰撞
在本书中,作者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探讨主人公离经叛道的思想、读过什么书、可能接触过哪些思想和团体,展示了他读过的那些书与他阅读这些书的方式之间的差异,他以相当不同的方式重述(甚至扭曲)了他读过的内容。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生活,还看到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他以一己之力向宗教和政治权威发起的挑战,也可以感受到书面文化与口头文化之间的交织渗透: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印刷术都对这个“边缘小人物”产生了影响。
2021年7月8日 想读
苦炼 豆瓣 谷歌图书
L'Oeuvre Au Noir
9.2 (44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译者: 段映虹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4
《苦炼》以16世纪动荡不安的欧洲社会为背景,但透过岁月的多棱镜,却折射出了人类命运始终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整个小说里,火是泽农化身,泽农与火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天然的、持久的联系。在众多火的意象中,智慧之火、知识之火很早就唤起了他的强烈的求知欲以及永不满足的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好奇心。普罗米修斯神话的第二个陷喻形象即具有锤炼和再造功能的冶炼之火。对于炼丹师泽农而言,火是主宰物质的手段和形式,也是统治世界的工具;同时,火改造物质的功能加速了物质的变革和自然界的时间节奏。冶炼之火赋予人以破坏时间规律的神圣权力。这种超越人类条件并拥有神圣力量的愿望和梦想与泽农在所有领域的反叛精神是相辅相成的。
2021年7月8日 想读
我从哪里来 豆瓣 Goodreads
7.8 (8 个评分) 作者: [德] 萨沙·斯坦尼西奇 译者: 韩瑞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6
☆ 德国图书奖大奖、艾兴多夫文学奖获奖作品!《明镜周刊》畅销榜首,蝉联畅销榜75周!25国语言火热抢读。
☆ 作者生于波斯尼亚,14岁时与父母逃亡到德国海德堡,从波黑战争难民成长为德国文坛新星。机智、疯狂、奇妙、幽默的文风,被媒体誉为“德国当代文学的领军人物”。
☆ 贝尔格莱德红星队、飞向太空的山羊、龙守护神、初恋、祖辈墓地中的井水……自由穿行于回忆与现实,在心酸与温暖交织的故事中找回故乡。
☆ 小说叙事的高度革新!最后一章《龙——守护神》是大胆的文学实验,让读者参与到结尾的叙述中,根据不同的线索和阅读顺序,展现小说结局的多种可能性。
——————————
在呈递给德国移民局的履历表上,我写道:1978年3月7日,我出生在德里纳河畔的维舍格勒。出生前的几天,德里纳河躁动不安,波涛汹涌。在我人生最初几年里,奶奶一直照看我,奶奶是黑社会的人,我给移民局这样写道,干黑社会这一行,有的是时间照看孩子。
随着南斯拉夫解体,波黑战争爆发,我和母亲逃亡到德国。我的家族分散地生活在整个世界,和南斯拉夫一样四分五裂,无法融合到一起。
2009年,我回到维舍格勒探望奶奶,第一次和她一起来到奥斯克鲁沙村:一个只剩下13个居民的村庄。爷爷就生在这里,也葬在这里。
在做梦的南斯拉夫岁月,父母仍在樱桃树下翩翩起舞;而沧桑归来,我站在古老的群山中,寻找祖先的起源。
——————————
【评价】
萨沙以丰盈的想象将小说从编年史、现实主义和精确纪事的传统中解放出来,以极大的幽默感重新呈现了历史的样貌。——德国图书奖评审委员会
《我从哪里来》书写了超越民族的、南斯拉夫理想式的、属于全欧洲的故事。萨沙已成为德国最好的作家之一。 ——《明镜》周刊
如果说德国当代文学中出现了具有移民背景的黄金一代,萨沙·斯坦尼西奇则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德国《世界报》
在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撼动欧洲之际,我们能做什么呢?也许是读萨沙·斯坦尼西奇的作品。——《南德意志报》
斯坦尼西奇笔下的每件事都在回答“你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在这个美妙的故事中,他并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以机趣而优雅的方式展开他的想象和经验,并探索了生存的本质问题。——《南德意志报》
萨沙·斯坦尼西奇是我们拥有的最好的现代民谣歌手——《我从哪里来》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滚石》杂志
机智,扣人心弦,疯狂。这本书已经登峰造极,打开看看,绝对值得!——北德广播公司
斯坦尼西奇以浓墨重彩绘出了祖先的肖像画和自己的生平——没有半点陈词滥调,而是以艺术家的绚烂手笔。——北德广播公司
《我从哪里来》塑造了全新的叙述形式:交织漫游的故事、游戏攻略式写法,令人感动、惊叹、目不暇接。——《法兰克福汇报》
2021年7月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