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彼男彼女的故事 豆瓣
彼氏彼女
8.7 (6 个评分) 作者: [日] 津田雅美
宫泽雪野是公认的模范优等生,无论是成绩、性格、还是外貌都无可挑剔。因此,同学们将她作为偶像一样崇拜。但是,真正的雪野是一个虚荣心极强的人,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赏,几乎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好脾气是装出来的,好成绩是通宵学出来的,可爱的样子是对着镜子苦练的结果。只有在自己家中,雪野才会卸下那个假面具,变成一个不修边幅、任性的普通女孩。
升入高中后,雪野命中的克星出现了,她的生活完全被破坏了。有马总一郎,出生于医生世家,学业、体育等各方面都非常出色,比雪野更十全十美。津田却一反常规,将这样一个女孩作为了女主角,庵野监督更是夸张地表现了雪野爱面子、虚荣的一面。事实上,雪野那拚命追求高分和他人夸奖的心情很容易在观众心中引起共鸣,毕竟,大家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这个阶段,这使得该片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课堂上,由于整晚温书而犯困的雪野被有马注意到了,有马善意的提醒被雪野认为是一种侮辱,她再一次坚定了打败有马的决心。由于刻苦用功,雪野在考试中终于赢了有马,但是有马出乎意料的反应令她失去了获胜的喜悦,甚至开始思考自己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赏而做的伪装到底有何意义。
就在雪野不知所措的时候,有马对雪野表示自己一直关注着她,希望雪野对自己也有好印象,希望二人可以成为朋友。雪野的妹妹们希望姐姐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毕竟她还没有真正的朋友。但在虚荣心的作祟下,雪野还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有马……
2021年6月3日 想读
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 豆瓣
Late Capitalism and the Ends of Sleep
6.9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克拉里 译者: 许多 / 沈河西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5
◆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资本主义将人类裹挟进没有间歇的持续状态,永不停歇地运转才是其准则。在24/7的体制下,只有失败者才睡觉!
◆无眠之夜,无梦之境,资本主义从我们手中窃取时间,睡眠将这一过程拦截。
···
【内容简介】
随着资本主义扩张而兴起的24/7体制,并非一 个空洞的流行语,事实上,它正在消弭白天与黑夜、现实与梦境、工作与休息、公共与私人、机械与人类之间的界限。在24/7体制下,既没有暂停键,也没有关机键,我们被裹挟其中,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停运转。它最终侵蚀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导致注意力涣散、感知力受损、记忆和做梦的能力丧失。睡眠是人类不可削减的需求,是抵抗24/7体制仅存的一道屏障,也是资本主义唯一无法消灭的“自然条件”。如果睡眠不再,人类将何去何从?
···
一本魅力十足的小书。
——《纽约时报杂志》
一本黑暗而充满才气的书。
——迈克尔·哈特,《大同世界》作者
24/7式的电子交易的幻影将商品深深地印刻进我们身体的肌理,独独留下睡眠以供片刻喘息。乔纳森·克拉里以其对于看似永恒的当下的敏锐批判为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做出了补充。
——麦肯基·沃克,《解体的景观》作者
···
【编辑推荐】
◆一个不睡觉的社会是什么样的?随着资本主义不断扩张,其对睡眠的侵蚀也愈演愈烈,迫使我们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都处于永不停歇的生产与消费中,导致我们的注意力涣散,感知力受损,最终摧毁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乔纳森·克拉里以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睡眠为切入点,向资本主义制度发起论战。
◆被誉为克拉里社会景观考古的巅峰之作。作为当代著名艺术史家,视觉艺术、电影和摄影研究专家,乔纳森·克拉里以一种更具才气和诗性的语言,表达了与德勒兹、加塔利、本雅明和福柯相似的怀疑。在24/7的世界里,人类受到“控制”,这种控制已经超越了制度,渗透进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甚至控制了我们的时间感、空间感。
◆本书已被译为二十余种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讨论。在《纽约时报杂志》《洛杉矶书评》《卫报》《世界报》等知名期刊上收获大量好评。
◆精装小开本、无腰封,简约便携。封面画面一分为二,上半部分是如梦般的蓝色夜空,下半部分是灰暗深沉的夜色,烫金的齿轮与指针,尖锐的指向2、4、7三个数字,提醒我们这才是现实中的无眠世界,仿佛是下端不眠的工作,托起了上端的舒适与好梦。
2021年6月2日 想读
堂吉诃德沉思录 豆瓣
作者: [西] 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 译者: 王军 / 蔡潇洁 商务印书馆 2021 - 4
《堂吉诃德沉思录》初版于1914年,是奥尔特加出版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总结奥氏早期哲学思想的*之作和理解他后来作品的引领之作。奥尔特加通过与塞万提斯的伟大作品《堂吉诃德》的“对话”,象征性地提出西班牙对建构西方文化或可做出的贡献,即需要将建立在概念基础上的欧洲北部理性主义文化和建立在印象与感性上的南部地中海文化融合起来,才构成唯一的欧洲文化;同时奥氏认为《堂吉诃德》不仅是一部对骑士小说和理想的戏仿之作,它还包含着一种人类学,一种理解人性的方式。通过他的解读,我们发现堂吉诃德和桑丘很真实,因为他们的游历表达着他们所处时代的生命问题,而这些同时也就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生命、爱情、家庭、对财富的渴望、信仰或者失去信仰、与他人的关系、个体在社会期待里遭受的打击、时代的信念等等。在《堂吉诃德沉思录》中,奥尔特加认为哲学应当从生命的我出发,这里的“我”就是我们所说的“我走路,我想要,我厌恶,我疼痛”的 “我”,一个活着的“我”;在生命中,我“验证、存在和行动”。奥尔特加鼓励我们要充满激情地活着:这就是生命。
2021年6月2日 想读
思辨与启示 豆瓣
作者: 舍斯托夫 译者: 张百春 商务印书馆 2021 - 5
《思辩与启示》首次刊登在《现代札记》(巴黎俄文版,1927和1928年,第33期和第34期)上,后收入舍斯托夫文集《思辩与启示》,巴黎,1964年。选译自《舍斯托夫文集》,一卷本,1995年俄文版,319-385页。舍斯托夫认为人的生存是一个没有根据的深渊。在这个生存深渊面前,我们往往求助于理性及其形而上学来填平深渊,然而生存的深渊是形而上学的理性无法填平的。灵魂的漫游者,不得不在深渊中向允诺揩掉每一滴眼泪的上帝呼告。而十字架上的真理直接关涉人的生存和死亡、渺小和伟大、罪孽和救赎、梦魇和自由、呻吟和悲叹,它*终给予人的是上帝允诺的希望和爱。
2021年6月2日 想读
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 豆瓣
目でみる単位の図鑑
作者: [日] 丸山一彦 译者: 浪花朵朵 后浪 | 大象出版社 2021 - 6
用照片和图画让“单位”看得见,让近80种单位带来具体的感受。
单位是如何定义和命名的,节、马赫、加仑、桶、磅这些单位有什么方便?
理解似懂非懂的单位,提高对数理化的兴趣。
◎ 编辑推荐
☆ 用照片和图画,让抽象的物理单位带来具体的感受,让数理化更加亲切
1厘米有多长——成人中指指甲盖的宽度;1千克有多重——4个苹果或者165个一元硬币的重量;1勒克斯有多亮——1只萤火虫发光的亮度;1摩尔有多少——能组成30座富士山的沙粒的数量……用大量照片和图画来解释,让抽象的单位与实物产生联系,一下子就有了具体的感受,数理化课程中的抽象数据不再遥远。
☆ 介绍单位用来表示什么,也解释它是怎么制定的,有什么样的历史
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起初法国人将它确定为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1000万分之1,后来又有改成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马力”是因为詹姆斯·瓦特为了展示蒸汽机相对于马匹的出色能力,而设定的功率单位,后世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又使用“瓦特”来做功率单位。更多单位的故事等你发现。
☆ 清晰的条理和版式,分类详细介绍36种单位,并介绍约40种相关单位
分类介绍长度、面积、体积和容积、质量、时间、速度、与光有关的、与电有关的、功率、能量、压强、声音强度、频率、温度、分辨率、数据等单位,以及用于表述巨大数字和微小数字的词头。分多个板块来建立立体的知识网络:单位用来表示什么量、用什么符号,名字被作为单位的科学家,拓展知识,趣味小知识……
◎ 内容简介
数字+单位,是我们度量世界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米、亩、秒、升、千克、吨等单位,还会接触到桶、牛顿、安培、伏特、马力、瓦特、焦耳、赫兹、dpi甚至风级和震级等单位,但你真正知道这些单位是怎么确定的,有多长、多大、多重、多快、多强吗?这本书用图鉴的方式帮助你理解近80种单位,让抽象的单位也能带来具体的感受,让你能够更深入理解世界。
本书特点在于用十分形象的图画和照片向读者展示多种抽象单位的量,既可以作为课堂知识的补充,也可以作为趣味的课外延伸读物,有利于培养科学头脑。
◎ 媒体推荐
日本人凭直觉就能理解4.5张榻榻米和1升的瓶子的大小。但那些非公制的单位就难以理解,如桶、加仑等。这本书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精彩之作,对单位可视化进行了划时代的尝试。我小时候从电视剧《草原上的小房子》中知道了一亩是足球场的一半大小,两张榻榻米面积约1坪。最近,家电卖场的灯泡亮度从“瓦”改成了“流明”,这让我很困惑。我也搞不懂贝可勒尔和希沃特。但从这本书里都弄明白了。
——日本读者评论
一些大到难以想象或者很抽象的单位,虽然我们理论上知道,但在这本书中只用看一下图片就能明白了。也许正因为如此,书中大部分单位都用照片和图画展示,而且有通俗易懂的解释(起源、含义、用法等)。
在学习单位的时候,最好已经能做简单的乘除法,但我觉得单位基本上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可以超出对应年级的理解范围,所以我觉得这本书适合作为小学生入学的礼物。不过,这本书内容非常多样,从熟悉的“米”到你也许从没听过的“开尔文”,而且讲得比较透彻……
我真的很推荐这本书,因为这是一本划时代的图鉴,它能让你直观地理解成年人都看似明白却只能模糊想象的单位。……我见过各种类型的绘本,这是我见过的最先进的绘本之一,所以想买给自己的孩子。
——日亚读者评论
2021年6月2日 想读
傳教士的詛咒 豆瓣 谷歌图书
8.0 (5 个评分) 作者: 沈艾娣 译者: 郭偉全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1 - 6 其它标题: 傳教士的詛咒
在華北的洞兒溝村,曾經有位傳教士為了帶走一尊聖母雕像,被當地教眾極力阻攔,結果不歡而散;離開之際,他憤而詛咒這個農村將會遭受七年天災,誰知不幸言中。為了解咒,這些天主教村民走到山上興建了一座七苦聖母堂,年復一年的冰雹才終於停止。口耳相傳的故事還有相類似的版本,它們的共同背景,是傳教士與依附他們的貧苦村民之間千絲萬縷的對抗關係,屬於一場在更大範圍內、日益整合中國天主教和國際教會的博弈。可惜像洞兒溝這樣天主教已經傳播了三百多年的村莊,一直消失於經典的中國史和教會史敘事中。
《傳教士的詛咒》以普世性的視野,結合歐洲的情況,講述在外部力量影響下中國的宗教生態如何變遷、借鑒與融合。沈艾娣教授透過山西洞兒溝的案例,為我們提供了遠超出「禮儀之爭」或「文化適應」的視域—從17世紀耶穌會傳教開始,天主教就適應了中國傳統文化,只不過中外傳教士、教眾及羅馬教廷,在各種衝突和妥協中無意地形成一股合力,試圖把本地教會拉到全球發展的潮流中,而這個進程一直延續至今。
沈艾娣為中國天主教會歷史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新視角,實際上幾乎是一個新範式。這一視角對世俗歷史學來說是變革性的,因為它促使我們重新認識殖民主義的影響,並找出聯繫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新方法。
―趙文詞( Richard Madsen),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社會學傑出教授
本書從微觀的角度,探討一個宏觀的問題。從村裏人的眼光來看,文化的融合從來都是一種日常的生活。
―科大衛( David Faure),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
這是一本精彩而生動的全球史著作。它展示了一種全球史的方法:不一定要縱橫十萬里、上下五千年,而可以發掘各種微妙的全球性聯繫、交流和影響。就像這個山西村莊的足跡、認同和想像,竟然遠渡重洋連到了羅馬教廷,這就是全球史。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這是把微觀研究與宏觀視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一本引人入勝的著作。無論是觀察問題的角度、歷史資料的發掘,還是研究的方法,以及對我們了解天主教在華傳播的曲折經歷,都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個案。
―王笛,澳門大學歷史系主任、講座教授
關於中國基督教史的研究,業已走入目的論的死胡同,本書最了不起的貢獻,正是為之指出了一條新路。……作者格外強調中國天主教社會生活和宗教實踐在地方和全球兩個層面的互動,由此為中國基督教史研究帶來一種範式轉移,這同樣能啟發中國現代史其他領域的研究。
―《哈佛亞洲研究學報》(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021年6月1日 想读
她世界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法]伊丽莎白·卡多赫 / [法]安娜·德·蒙塔尔洛 译者: 刘惠芳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0
想要了解女性的复杂而奇妙的内在世界,或许没有比心理学更好的视角了。
女性经济地位的变化,带来了哪些社会、文化层面的影响?当女性扮演学生、员工、女友、闺蜜、母亲、女儿等不同角色时,女性内心有什么样的情绪、冲突、自我怀疑与牵绊?性格、经历、情绪、观念、评判、他人与环境,如何影响一个女性做出对人生的关键选择?对自己有着不同定位的女性的处事方式和心理特征分别是怎样的?女性有哪些局限与弱点,又有哪些超越男性的素质与能力?
本书从社会发展带来的女性角色变化、社会文化背景、存在主义哲学等角度出发,对女性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将要面对的选择及挑战做出了深度的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下女性的处境与内在成长的真相。
事实上,只有当女性不再强调自己是女性,并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时,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男人通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表现,女性则通常会低估。
在这个女性拥有更多对职业、婚姻、身体、人生选择权的时代,女性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有哪些情绪、冲突、自我怀疑与牵绊,有哪些超越男性的素质与能力。
2021年6月1日 想读
耶稣的童年 豆瓣
The Childhood of Jesus
作者: [南非] J.M.库切 译者: 文敏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3
这是一个奇特而神秘的故事。一名寂寞男子,一个天才儿童,远渡重洋来到陌生国度。他们被抹除记忆,篡改身份,同另一位不相干的女子组成“偶合家庭”,开始全新生活。小说带有喜剧性的惊奇和震动,叙事织体仍是库切式的稠密,包含“新生活”所指涉的形而上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母题。
2021年6月1日 想读
没有应答的威胁 豆瓣
作者: [美]兰德尔·施韦勒(Randall Schweller) 译者: 刘丰 / 陈永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
2021年6月1日 想读
重庆语文 豆瓣
作者: 蜂窝煤 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 2021 - 6
🔥94个方言词条,带你走进热辣重庆
🔥一个重庆崽儿的生活记忆,一本山城文化旅行指南
🔥近百幅个性插画,附赠方言版有声书
☆编辑推荐
◎ “不存在”中的洒脱心态、“小面”里的朴实美味……94个方言词条,带你走进热辣重庆。
◎在防空洞里探险,跟爸爸一起下苍蝇儿馆子……一个重庆崽儿的生活记忆,一本山城文化旅行指南。
◎ 近百幅个性插画,趣味呈现方言内涵。
◎ 附赠重庆方言版有声书+四级考试真题,感受地道重庆味儿。
▎内容简介
重庆方言,埋藏着重庆人的性格本色和地域文化。
“干燥”的重庆脾气、“搁得平”的江湖豪气、“喜剧”式的百味生活……作者通过94个方言词条,用图画和故事,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和重庆记忆,从而带我们走进这座热辣滚烫的奇妙之城。
2021年6月1日 想读
冷战的终结:1985-1991 豆瓣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1985-1991
作者: 【英】罗伯特·瑟维斯 译者: 周方茹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4
2015年英国《泰晤士报》年度图书
.
1991年12月26日,锤子镰刀旗最后一次在克里姆林宫上方降下。然而,就在六年前,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当上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并任命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为外交部长,冷战似乎会在世界政治中永远存在。在冷战结束之前,西方和苏联的政治家们均没有预见到,两个超级大国经过数十年在安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各领域的斗争,会在他们的有生之年结束对峙。同样不可预知的是,苏联政治领导层会实施巨大的内部变革,以及核战末日的威胁会和平地消失。
.
借助开创性的档案研究,罗伯特•瑟维斯对冷战最后几年扣人心强的调查明确了罗纳德•里根、戈尔巴乔夫、乔治•舒尔茨和谢瓦尔德纳泽之间的非凡关系,他们在那个全世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找到了合作的方法。《冷战的终结》展示出一小圈子运筹帷幄的政客是如何坚定地在他们任期内结束冷战,不可逆地改变全球政治图景。
.
冷战的结局已广为人知,并且被像点彩派画家那样细致地讲述出来……一部令人钦佩地客观记录,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份白宫和克里姆林宫之间陈年秘密的概要。——《华尔街日报》
.
《冷战的终结》是一部对苏联帝国最后岁月的厚重的新研究……英国历史学家罗伯特•瑟维斯细查了最新公开的政治局会议记录、近期才可见的被出版的日记,以及详细的谈判记录。——《波士顿环球报》
.
《冷战的终结:1985—1991》详细、权威且有启发性地记录了那场长达四十多年、定义了世界政治的竞争的结束过程。——《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
《冷战的终结:1985—1991》提醒我们,鹰派对里根对苏外交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而且终究是不准确的……瑟维斯给读者们提供了一份关于苏联解体前几年会议和讨论的全面记录。——《华盛顿邮报》
.
瑟维斯使用了关于冷战结束的大量文献,增添了新近可得的档案资料,并将它们融合成一部关于“华盛顿和莫斯科如何将不可能的和平变为现实”的厚重历史……为了涵盖如此多的内容,瑟维斯的写作非常紧凑,即便是这样一本大部头:因此,与其说本书的每一段文字,不如说是每一句都饱含深意。——《外交事务》
.
年度最佳非虚构图书……一次对塑造世界的大事件的严肃而迷人的探索,无可挑剔。——贾斯汀•韦伯(Justin Webb),英国《泰晤士报》
.
权威、学术造诣高……《冷战的终结》正确回答了所有重大问题。这个世界很幸运,那些领导人以和平的方式结束了半个世纪的噩梦,读者们感激罗伯特•瑟维斯清楚解释了这如何和为何发生。——《克莱蒙特书评》
.
罗伯特•瑟维斯的著作是一项伟大的调查性成就……在细节上,这本书不可能被超越……——《图书论坛》
.
一次引人入胜的阅读。——英国《电讯报》
.
一部史料丰富、组织严密的著作。——玛丽•杰耶夫斯基(Mary Dejevsky),《独立报》
.
一部关于人物和思想的大师级编年史……1991年12月苏联和冷战一同终结。写过列宁、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著名传记作者写出了一部关于这一令人意想不到的终结如何和为何发生的绝佳著作。——弗拉基米尔•蒂斯默内亚努(Vladimir Tismaneanu),《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
.
引人入胜,史料的运用令人敬佩,本书注定会成为冷战历史著作中的经典。——《国际事务》
.
本书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又给人极佳的阅读体验。篇幅很长但不会让人感觉疲倦,是一本内容紧凑、没有一句废话的好书。——《BBC历史杂志》
.
瑟维斯以其关于列宁、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内容翔实的传记而为人所知,因此,在这段复杂的历史中,他把对结束冷战起了关键作用的“四巨头”写得如此立体鲜活,也就不足为怪了。——《星期日电讯报》
.
一部记录现代史转折点的权威著作,其学术上的严谨性让它无可挑剔。——谢拉德•考珀-科尔斯(Sherard Cowper-Coles),《旁观者》
.
细节翔实、清晰……他的优势在于挑战了西方的冷战必胜信念所依据的陈词滥调和神话迷思……瑟维斯提出了具有权威性、更细致的观点。——维克托•塞巴斯蒂安(Victor Sebestyen),《星期日泰晤士报》
2021年6月1日 想读
柏林1961 豆瓣
Berlin 1961: Kennedy, Khrushchev, and 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弗雷德里克·肯普 译者: 武凤君 / 汪小英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3
两个棋手的数次对弈
决定了一个民族近三十年分裂的开始
柏林墙倒塌25周年纪念
2011年《经济学人》历史类最佳图书
大西洋理事会主席弗雷德里克·肯普 宏篇巨作
1961年,赫鲁晓夫把柏林叫作“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一年后的古巴导弹危机被广泛讨论,但1961年的柏林危机在塑造冷战格局上却更为关键、更为凶险。美苏两方如此近距离地荷枪实弹、列阵对垒,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一次失误、一个头脑发热的指挥官——核大战的触发就在瞬息之间。一方是未经试炼的美国年轻总统,他还未从猪湾事件中彻底脱身;一方是苏联总理,被中国人、东德人还有苏联政府中的强硬派包围。随着重要的党代会的临近,他知道,柏林的危局不但关乎苏联帝国的兴衰,更关系着他本人在克里姆林宫的权位。
一方从不试图理解另一方,双方都极力掌控局势。如此,一周接一周,危险步步滋长。
基于大量文献和采访,辅以新颖而惊人的洞察力,如戏剧一般的写作手法,本书以一种对20世纪历史的关键事件——这些事件对于21世纪的我们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地缘政治格局变迁,我们轻易地忘记了冷战中最恐怖、最危险的一次危机。那时美国和苏联的坦克近在咫尺,剑拔弩张。《柏林1961》情节紧张,引证丰富,发人深思,为今天提供了诸多教益。——亨利·基辛格
这是最好的历史写作。肯普娴熟地剖析了冷战时期东西方最为重要的一次战略对抗,让我们深刻地理解到冷战的复杂性。——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
真是绝好的一出戏!1961年柏林的对峙是冷战的转折点,远比古巴导弹危机更为重要,更富启示。这是一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两个魅力型领导人基于误读的碰撞,到今天依然发人深省。肯普引人入胜的叙事是文学与学术结合的典范。——沃尔特·伊萨克森,《爱因斯坦传》《富兰克林传》《乔布斯传》作者
弗雷德抓住了一个非凡的故事,这个戏剧性的故事造就了二十八年的世界秩序。《柏林1961》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在危机四伏、变幻不定和进退两难的当今世界局势中,具有借鉴意义。——查克·哈格尔,美国现任国防部长
弗雷德里克·肯普用生动的描述、机敏的分析以及严谨的研究为冷战中关键而危险的一页提供了新的洞见。他将徘徊在核战边缘的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又带回到我们身边。——斯特罗布·塔尔博特,布鲁金斯学会主席
2021年6月1日 想读
柏林墙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雷德里克·泰勒 译者: 刘强 重庆出版社 2009
这是一部讲述柏林墙的兴建与倒掉的作品。在西方的文学影视作品中,柏林墙从来都是绝望、英勇的东德人逃离“魔掌”时的背景。泰勒却使用大量的官方记录、史料、私人叙述证明,柏林墙从来不只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也不仅是东德为了阻止居民外逃而修建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大舞台。二战之后核俱乐部成员们的危险游戏、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政治做秀,竞相借之登台亮相。美国总统肯尼迪、英国首相麦克米兰、法国总统戴高乐以及前苏联的领导人们,都以柏林墙为话题,或长袖善舞或惺惺作态或肆意叫嚣,只有柏林墙静静地站在那里,纹丝不动。泰勒指出,柏林是美苏两个大国博弈的棋盘,而柏林墙就是双方都最看重的那颗棋子。
泰勒用很多精力去辨识关于柏林墙的传说和神话,把它们还原为现实。他追溯了柏林墙从1961年8月开始的历史,指出修建伊始它只是铁丝网,后来才发展成103英里长的钢筋混凝土墙体,配有300个瞭望哨及荷枪实弹的士兵。泰勒调查清楚了修建柏林墙的“罗斯工程”的细节,讲述了柏林墙建成后东德人的生死逃亡,也谈到了柏林墙倒掉后被人分拆销售的情况。但他最关注的是柏林墙背后的可怕景象。撇开政客和政治不说,人们一度对把柏林人为分裂开的想法嗤之以鼻,而当柏林真的一分为二时,大家又逐渐接受了这个现实,习以为常,甚至以为本应如此。泰勒说,当时普通人都产生了世界末日般的感觉,觉得毁灭性的核战争随时都可能发生。
该书是第一部深入细致地描述当时的柏林和柏林人的著作,资料翔实,穿插了很多细节。
2021年6月1日 想读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豆瓣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作者: 约瑟夫·列文森 译者: 郑大华 / 任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 5
全书分三卷,中心问题是回答:中国十七、十八世纪就涌现出了一批唯物主义思想家,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没有以工业化为背景的西文化的入侵,中国也能实现以科学理性为内在精神的现代化?作者通过对儒教与中国文化精神,例如对绘画的分析,得出了否定的答案,并以著名的博物馆的比喻,说明儒学传统的死亡。作者视野宽阔、慧思独运,被称为“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
2021年6月1日 想读
不折之鹰 豆瓣
THE EAGLE UNBOWED: Poland and the Poles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作者: [英]哈莉克·科汉斯基 译者: 何娟 / 陈燕伟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5 - 11
这是一本关于二战的长久以来缺失的作品。
波兰二战史——解读二战的别样视角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
波兰只是拉开二战帷幕的第一个受害者,
但波兰人后来在二战中的经历,你绝对想不到。
是骑兵和坦克的惨烈对决,还是别有用心的精心宣传?
是一场民主对极权的正义战争,还是小国的利益可以被牺牲?
波兰后裔告诉你一个截然不同的 他们眼中的二战
2012年《经济学人》最佳历史图书
这是一只苍蝇反抗两个巨人的战斗。——切斯瓦夫·米沃什
波兰到底经历了些什么?这成为二战史的一大空白……直到哈莉克·科汉斯基写出了全面的英文版波兰二战史,才成功填补了这个空白。——《经济学人》
一部杰出而宏大的作品……她能同时在个人的故 事与更宏观的主题之间转换得游刃有余。
——安妮·阿普尔鲍姆,《古拉格:一部历史》作者
科汉斯基通过引人入胜的细节讲述了波兰20世纪的历史故事,从1919年现代波兰的重生到1989年的苏联解体。……科汉斯基对战时波兰身处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的痛苦挣扎、备受折磨的描述是一大亮点。——丹尼尔·福特 《华尔街日报》
一直以来,人们对战时的波兰有所误解,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让人望眼欲穿。哈莉克·科汉斯基的研究可谓正当其时……她的作品一定会受到读者的广泛青睐。——诺曼·戴维斯 《纽约书评》
波兰的二战经历迥异于任何其他国家,没有第二个国家被轴心国和盟军双方都侵略过:波兰的西部变为纳粹德国的附属,东部并入了苏联。书中以不同于以往盎格鲁-撒克逊式的“正义战争”来解读二战,而波兰人的观点可能更触及国际政治的本质。
作者的父母和整个家族都生长在波兰,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毁灭了他们的生活,不仅让他们家族,也让整个波兰民族堕入灾难,颠沛流离。科汉斯基女士的这本书不仅记录了波兰的命运,也记录了家族的迁徙,二者融为一体。
2021年6月1日 想读
维诺那计划 豆瓣
作者: 海因斯 群众出版社 2004 - 4
维诺那计划:前苏联间谍揭秘,ISBN:9787501427192,作者:(美)约翰·厄尔·海因斯(John Earl Haynes),(美)哈维·克莱尔(Harvey Klehr)著;吴妍妍,吴锡林译
2021年6月1日 想读
寒星下的布拉格 豆瓣
Under a Cruel Star: A Life in Prague(1941-1968)
9.0 (5 个评分) 作者: [捷克]海达·科瓦莉 译者: 张芸 花城出版社 2014 - 11
《寒星下的布拉格1941-1968》本书是个人回忆录。作者是一位女性,记叙了德国和苏联前后入侵布拉格的情景,及个人的婚姻录和日常生活。不但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富于文学性,目前已经翻译成十多国文字出版,很受欢迎。
2021年6月1日 想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豆瓣 谷歌图书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8.3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谢亮生 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 11
19世纪中国发生了巨大变革。这本书从分析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制度入手,强调了中国地方名流的作用,论述了在其影响下的地方组建武装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并就此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2021年6月1日 想读
华北的饥荒 豆瓣
Fighting Famine in North China: State, Market, and Environmental Decline, 1690s-1990s
作者: 李明珠 译者: 石涛 / 李军 人民出版社 2016 - 5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荒频发的国度,因而中国历代积累了大量的抗灾救荒经验。近年以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西方著名汉学家李明珠教授在本书中将自己的研究落脚到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直隶及其周边地区。考察了清代以来这一区域内粮食价格与市场整合度这一命题,阐述了环境的变迁与灾害的关系,以及对经济社会的长期影响。作者认为,几千年来人类进行的大量的水利工程致使环境退化,加剧了帝制晚期灾害暴发的频度和烈度。书中以清代三次不同类型饥荒的情况下,政府实施的救灾策略,及其产生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另外,书中还研究了民国以降的灾荒与灾荒救助,时间跨度达三百年。研究了市场与粮食价格,及二者与灾害的关系。随着学者对粮食价格与市场整合度问题的重视,灾害与粮食价格、市场整合等方面的相关度研究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而本书正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典范。作者在书中对灾害史研究具有开创性贡献。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君王周期”(ReignCycle)、“假性市场整合”(FalseMarketIntegration)等真知酌见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2021年6月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