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词与物 Eggplant.place 豆瓣
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
8.8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莫伟民
上海三联书店
2016
- 7
1966年发表的《词与物——人文知识的考古学》(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英译《事物与秩序》The Order of Things),更是被认为是结构主义时代取代存在主义时代的重要标志。它主要的论点在于:认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套异于前期的知识形构规则,而现代知识型的特征则是以 “人”作为研究的中心。这本书的问世使福柯成为一位知名的法国知识分子,但也因为“人之死”的结论而饱受批评。让·保罗·萨特就曾基于此点批判此书为小资产阶级的最后壁垒。
福柯在本书中运用历史话语分析(又称“知识考古学”)的手法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直至20世纪的整个西方“人文科学”(Humanwissenschaften)的知识构成以及文化和知识史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富有创见和深度的梳理和剖析。他指出这里的人文科学指的是将“人”作为研究对象,将“人”设计并定义成某种认知构造物的科学,围绕这个对象而生产的人文科学,可被认可为真理话语。针对此“真理话语”,福柯试图从根本上驱除笼罩在当代知识形式的决定性条件之上的人类学主体主义的迷雾,批判了自笛卡尔、尤其自康德以来200多年西方哲学传统的先验意识哲学和主体主义。在《语与物》的最后一页,福柯写道:“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
福柯在本书中运用历史话语分析(又称“知识考古学”)的手法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直至20世纪的整个西方“人文科学”(Humanwissenschaften)的知识构成以及文化和知识史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富有创见和深度的梳理和剖析。他指出这里的人文科学指的是将“人”作为研究对象,将“人”设计并定义成某种认知构造物的科学,围绕这个对象而生产的人文科学,可被认可为真理话语。针对此“真理话语”,福柯试图从根本上驱除笼罩在当代知识形式的决定性条件之上的人类学主体主义的迷雾,批判了自笛卡尔、尤其自康德以来200多年西方哲学传统的先验意识哲学和主体主义。在《语与物》的最后一页,福柯写道:“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
性经验史(第四卷):肉欲的忏悔 豆瓣
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 vol. 4: Les aveux de la chair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
佘碧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本经典之作,是20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性经验史的第四卷,也是后一卷。本书基于对欧洲古代基督教的思想家、哲学家(查士丁、奥古斯丁等)的相关文本研究和解读,阐述了中世纪性概念的形成,以及性关系、婚姻的制度规范、伦理,等等。在哲学上看,本书是福柯的欲望主体解释学的“一个章节”。从历史上看,本书侧重于讲解早期基督教教父对主体性的重塑,福柯认为,这些教父们着手将真实的人类话语的经典逻各斯转变为神学的。这些规则和学说的本质是对西方古典时期和古代晚期希腊和拉丁哲学家所阐述的自律性的重新加工的遗产。本书的内容广泛而深刻,是一位哲学大师的力作。
封存三十多年的福柯遗著
思想史巨著“性经验史”最终卷
中文版面世
人的历史,是同一个术语的多个同义词的长期接续。反驳它,是一种责任。
——勒内·夏尔(René Char)
封存三十多年的福柯遗著
思想史巨著“性经验史”最终卷
中文版面世
人的历史,是同一个术语的多个同义词的长期接续。反驳它,是一种责任。
——勒内·夏尔(René Char)
拼实业 豆瓣
Freedom's forge: how American business produced victory in world war II
作者:
[美]阿瑟·赫尔曼
译者:
李永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7
- 5
《拼实业:美国是怎样赢得二战的》揭开了一个秘密:战场的背后是实业的较量。这是长期被忽视但又极其重要的战争因素。
本书围绕美国实业界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威廉·克努森与亨利·凯泽,讲述了私营企业在战时爆发巨大的生产力,迅速将美国军队装备成世界最强大的武装力量。正是那些被战争动员起来的民用工业,以及在军工生产中得到锻炼的普通男女,让美国在战争中唱响了凯歌,并为战后长达30年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的繁荣不仅带动了世界的发展,同时在冷战中拖垮了以国营军工为实业主体的苏联。
本书出版后产生了巨大影响,影响了当今美国的国家政策,特朗普的执政理念与本书揭示的路径是完全相同的。
本书围绕美国实业界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威廉·克努森与亨利·凯泽,讲述了私营企业在战时爆发巨大的生产力,迅速将美国军队装备成世界最强大的武装力量。正是那些被战争动员起来的民用工业,以及在军工生产中得到锻炼的普通男女,让美国在战争中唱响了凯歌,并为战后长达30年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的繁荣不仅带动了世界的发展,同时在冷战中拖垮了以国营军工为实业主体的苏联。
本书出版后产生了巨大影响,影响了当今美国的国家政策,特朗普的执政理念与本书揭示的路径是完全相同的。
结构性改革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黄奇帆
中信出版社
2020
- 6
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转型发展、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暴发等问题交相叠加,无不考验着我国面对复杂问题的智慧和勇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空前凸显。这本书从基础性、结构性、机制性、制度性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我国供给侧关键矛盾并对症下药。
全书一共七章。第一章详解如何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第二章聚焦去杠杆与金融风险防范;第三章解读新时代下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之路;第四章讲述“数字化”如何重塑经济社会生态;第五章对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开出药方,并预判今后十年房地产行业六大趋势;第六章着眼于国有企业资本运作与地方政府营商环境改善;第七章阐释新局面、新特征下,我国对国际形势与中美关系的应对之道,深入剖析“双循环”新格局。
全书一共七章。第一章详解如何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第二章聚焦去杠杆与金融风险防范;第三章解读新时代下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之路;第四章讲述“数字化”如何重塑经济社会生态;第五章对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开出药方,并预判今后十年房地产行业六大趋势;第六章着眼于国有企业资本运作与地方政府营商环境改善;第七章阐释新局面、新特征下,我国对国际形势与中美关系的应对之道,深入剖析“双循环”新格局。
中苏关系史纲 豆瓣
Reviewing and reconsidering the history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1917-1991(第三版)
作者:
沈志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10
本书围绕中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分裂、从对抗走向“正常化”所构建的历史叙事,大量使用了中国外交部、国防部、铁道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和地方档案馆,以及台湾“国史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资料中心所藏档案资料。作者还曾到美、俄、波、匈、德等收集资料,对当事者作了访谈。这在中外学术界是没有的。在书中作者提出了颠覆中外学者既有定论的精彩看法,令人拍案叫绝,是每一个对中苏关系感兴趣的读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中苏关系是对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最具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中苏关系的演变,对解读中国历史是必不可少的。沈志华编著的《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上下第3版)(精)》围绕中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分裂、从对抗走向“正常化”所构建的历史叙事,极具可读性。书中大量使用了中国外交部、国防部、铁道部、国家计委、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和地方档案馆,以及台湾“国史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资料中心所藏档案资料;作者还曾到美国、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德国等国收集档案资料,并对当事者做了大量的访谈,这在中外学术界是绝无仅有的。正因为如此,本书的论述信实可靠。作者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颠覆中外学者种种既有定论的精彩看法,令人读来拍案叫绝。正如国际著名冷战史专家陈兼所言:本书作者杨奎松、沈志华、李丹慧、牛军,是在这一课题上造诣最深、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学者,这部著作是每一个对中苏关系感兴趣的读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中苏关系是对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最具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中苏关系的演变,对解读中国历史是必不可少的。沈志华编著的《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上下第3版)(精)》围绕中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分裂、从对抗走向“正常化”所构建的历史叙事,极具可读性。书中大量使用了中国外交部、国防部、铁道部、国家计委、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和地方档案馆,以及台湾“国史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资料中心所藏档案资料;作者还曾到美国、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德国等国收集档案资料,并对当事者做了大量的访谈,这在中外学术界是绝无仅有的。正因为如此,本书的论述信实可靠。作者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颠覆中外学者种种既有定论的精彩看法,令人读来拍案叫绝。正如国际著名冷战史专家陈兼所言:本书作者杨奎松、沈志华、李丹慧、牛军,是在这一课题上造诣最深、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学者,这部著作是每一个对中苏关系感兴趣的读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历史教学论 豆瓣
2011
- 8
历史教学论是在20世纪兴起的一个学科教育学研究分支,作为历史教育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它必须兼顾“怎样有效地教”和“怎样有效地学”的问题。它既要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历史课程教与学的特殊规律,同时它又应密切关注历史教学实践,探讨将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历史教学的特殊规律结合起来,以形成指导历史教学的一系列的方法、策略和技术。
这本《历史教学论》由张向阳著,在分析历史课程论、历史教学论、历史学习论和史学理论等相关理论关系的基础上,借助了大量国内外的历史教学典型案例,对历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作了的全面论述,深入阐明了历史教学应“教什么”“怎样教”“怎样学”和“持什么观念去教”等基本问题,对我国当前历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对于广大历史教育硕士而言,《历史教学论》是提高历史学科教育理论水平、深化教学实践认识的教科书。对于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本书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拓展视野和把握改革方向的好书。此外,本书也可作为历史师范本科生的教材和学习参考书。
这本《历史教学论》由张向阳著,在分析历史课程论、历史教学论、历史学习论和史学理论等相关理论关系的基础上,借助了大量国内外的历史教学典型案例,对历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作了的全面论述,深入阐明了历史教学应“教什么”“怎样教”“怎样学”和“持什么观念去教”等基本问题,对我国当前历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对于广大历史教育硕士而言,《历史教学论》是提高历史学科教育理论水平、深化教学实践认识的教科书。对于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本书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拓展视野和把握改革方向的好书。此外,本书也可作为历史师范本科生的教材和学习参考书。
历史教学设计 豆瓣
作者:
何成刚
华东师大
2009
- 11
《历史教学设计》是一本集北京、广东、上海、陕西、浙江、安徽、广西等七地历史教育研究者的智慧,围绕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学设计问题,跨区域精诚合作撰写的研究性教材著作。全书共分四篇:第一篇重在探讨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分类以及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要素、流程;第二篇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对影响历史教学设计的各种要素,诸如“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史学理论”“课程资源”“学业评价”“史料教学”等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第三篇重在探讨基于丰富多彩的价值取向指引下,不同历史教学设计的共性与个性;第四篇重在归纳与述评澳大利亚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在理念与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
治愈隐性虐待 豆瓣
6.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香农·托马斯
译者:
高宜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0
- 6
心理虐待也被称作“隐性虐待”,因为伤痕、残缺和坑洞都隐藏在受害者的内心,并且操纵着他们的生活。施虐者的虐待行为伪装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受害者因此而受到的危害常常被忽视。更重要的是,遭受过心理虐待的人很难清楚地描述自己受到的伤害,治愈和康复也就无从谈起。
在香农·托马斯的研究和咨询实践中,她曾专门与心理虐待的受害者一起工作。经过多年的研究她发现,不管心理虐待发生在哪种环境中,其康复过程都极其相似,这是因为心理虐待的施虐者有着共同的性格特质,即他们享受在虐待他人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掌控感,并且他们很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作者由此得出,从心理虐待中康复需要经过六个阶段:绝望、学习、清醒、界限、恢复和维持。
你所遭遇的心理虐待可能发生在原生家庭中、恋爱关系中、朋友之间、工作场合等。不管心理虐待发生在哪里,康复所需的六个阶段理论都适用,跟随本书一起踏上康复之旅吧。
在香农·托马斯的研究和咨询实践中,她曾专门与心理虐待的受害者一起工作。经过多年的研究她发现,不管心理虐待发生在哪种环境中,其康复过程都极其相似,这是因为心理虐待的施虐者有着共同的性格特质,即他们享受在虐待他人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掌控感,并且他们很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作者由此得出,从心理虐待中康复需要经过六个阶段:绝望、学习、清醒、界限、恢复和维持。
你所遭遇的心理虐待可能发生在原生家庭中、恋爱关系中、朋友之间、工作场合等。不管心理虐待发生在哪里,康复所需的六个阶段理论都适用,跟随本书一起踏上康复之旅吧。
萨伏罗拉 豆瓣
Savrola
作者:
[英] 温斯顿·丘吉尔
译者:
徐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7
★ 别具一格的19世纪“直男爽文”,畅快淋漓的阅读体验
★ 恰伟人年少,丘吉尔青春飞扬,激荡文字,一窥少年心性的政治幻想
★ 丘吉尔本人创作封面油画
-----------------------------------------------------------------------------------------------------
《萨伏罗拉》是温斯顿·丘吉尔青年时期的作品,也是他唯一的小说。这是一段畅快淋漓的故事,发生在假想的地中海国家劳拉尼亚,总统日渐失去民众支持,反对党领袖萨伏罗拉暗中策划,一场云谲波诡的政治斗争悄然拉开了帷幕。有传记作者和评论家认为,主人公萨伏罗拉正是青年丘吉尔的理想化身。他与日后那位伟大的政治家的形象构成了鲜明而有趣的对照。
-----------------------------------------------------------------------------------------------------
我确信这本书展现了丘吉尔对语言的绝对强烈的兴趣。真正重要的是词语,是将这些词语按照他希望的韵律组织起来的乐趣,是他希望展现的效果。
——鲍里斯·约翰逊(英国现任首相、《丘吉尔精神》作者)
★ 恰伟人年少,丘吉尔青春飞扬,激荡文字,一窥少年心性的政治幻想
★ 丘吉尔本人创作封面油画
-----------------------------------------------------------------------------------------------------
《萨伏罗拉》是温斯顿·丘吉尔青年时期的作品,也是他唯一的小说。这是一段畅快淋漓的故事,发生在假想的地中海国家劳拉尼亚,总统日渐失去民众支持,反对党领袖萨伏罗拉暗中策划,一场云谲波诡的政治斗争悄然拉开了帷幕。有传记作者和评论家认为,主人公萨伏罗拉正是青年丘吉尔的理想化身。他与日后那位伟大的政治家的形象构成了鲜明而有趣的对照。
-----------------------------------------------------------------------------------------------------
我确信这本书展现了丘吉尔对语言的绝对强烈的兴趣。真正重要的是词语,是将这些词语按照他希望的韵律组织起来的乐趣,是他希望展现的效果。
——鲍里斯·约翰逊(英国现任首相、《丘吉尔精神》作者)
再造失去的王國 豆瓣
Lost Kingdom: The Quest for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the Russian Nation
作者:
浦洛基(Serhii Plokhy)
译者:
梁永安
貓頭鷹出版社
2018
- 9
20世紀,索忍尼辛:「烏克蘭很快就會看出,分離解決不了所有問題。」
21世紀,普丁:「我一直認為,俄羅斯和烏克蘭是一個民族。」
2014年烏克蘭向西方靠攏,
「迫使」俄羅斯出兵攻打自己「同胞」。
這不是單純的國際競爭與軍事危機的縮影。
背後乘載的是500年來歷任統治者努力打造的民族認同,
更說明烏克蘭一直以來都處於俄羅斯創國神話的核心位置。
*「何謂俄羅斯民族」絕不僅是學術問題,這關係今日歐洲東部的戰爭與和平!
*本書深入解讀俄羅斯新帝國主義的背後陳因,了解歐亞局勢必讀!
*採民族主義視角重新解讀俄羅斯過去與未來,值得深陷民族認同的所有人借鏡。
*俄烏在2014終於走向戰爭,這場戰爭預示了一場不可逆的局勢!
*假若民族認同與國家野心無法並行,是否將會導向新的戰局?
◎頂尖東歐史權威、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中心主任浦洛基最新力作
◎出版即獲邀至美國戰略智庫專題演講
★2014年的克里米亞戰爭,終結了500年來的俄羅斯認同?
2014年烏克蘭與俄羅斯爆發克里米亞危機,國際局勢轉趨緊張。此一衝突,是俄羅斯欲阻止烏克蘭向西方靠攏,因為一旦失去了烏克蘭,俄羅斯的帝國願景恐難以實現。
俄羅斯,從帝俄時代到蘇聯時期,都是無可忽視的大國。領土曾一度擴及今日波蘭等地。作為冷戰時代世界兩強之一,如今的俄羅斯卻只能艱難地擠入世界前十大經濟體。當普丁上台,其一舉一動,彷彿正召喚昔日的光榮與領土的野心。他曾說:「俄羅斯與烏克蘭是同一個民族」,而攻打「自己同胞」烏克蘭的決定,卻說明了「民族意識」正是此一「野望」的核心。但本書作者認為,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卻昭示著更為嚴峻的內部矛盾,甚至說明這段500年的泛俄羅斯民族建構之路已然斷裂。
★不存在的「泛俄羅斯民族」
普丁並不是第一個強調民族認同的統治者。在十五世紀莫斯科公國脫離蒙古掌控後,從伊凡三世開啟的收復「羅斯土地」願景、十八世紀凱薩琳大帝瓜分波蘭,以及二戰期間蘇聯向西擴張,都是本著基輔羅斯的名義。在俄羅斯人美好的歷史記憶中,十世紀至十三世紀的基輔羅斯是個偉大祖國,領土範圍包含今日俄羅斯、烏克蘭與白羅斯。更引入基督宗教成為全民族的共同信仰。
以這段歷史為底,十八世紀俄羅斯接受來自西方的民族性概念,經由知識份子的努力,透過語言管控、歷史教科書的書寫,將民族文化結合過去的王朝世系與宗教概念,於是一個包含俄羅斯、白羅斯、烏克蘭的「全俄羅斯人」概念於焉誕生。而蘇聯時代拆解了三個民族共通的認同,才促使今日俄羅斯菁英必須重新組裝這個概念。
這個民族概念的核心是烏克蘭。烏克蘭首府是基輔羅斯的統治中心,少了烏克蘭,俄羅斯的歷史就只剩下蒙古的淵源,既無法上溯至基輔公國,也無能連結於羅馬的血脈。且位於俄羅斯西邊的烏克蘭,在歷史上是俄羅斯西化的關鍵,在今日也位於俄羅斯往西歐擴展的路徑上。因此,不論今日俄羅斯的舉動為何,其他國家又如何解讀,他們都得解決以烏克蘭為中心的歷史問題。
★要當單純的民族國家,還是破碎的帝國?第二次冷戰危機?
數百年來,什麼是俄羅斯人?國家邊界的盡頭又在何方?這些問題縈繞俄羅斯領導的心頭。
從帝俄時期大俄羅斯、白羅斯、烏克蘭的「三位一體」,到「我們都是蘇聯人」的概念,俄羅斯都居於老大哥的位置。到了後蘇聯時代,面對各共和國的獨立,俄羅斯得做出決定,要當一個以俄羅斯人為主體的國家,或者繼續懷著帝俄之夢,然後想辦法控制新局。
這是一本採民族主義觀點理解俄羅斯過去與未來的重要著作。在19世紀以來,民族主義興起,促使現代國家的出現,卻也帶來諸多衝突。作者預言,假若俄羅斯無法尋找出自己的道路,當民族認同與國家野心無法並行,必然會讓國際局勢持續緊張,最後走向新的戰局。
◎好評
浦洛基在本書表現出只見於大歷史家的身手:用活靈活現的方式把古今聯繫起來。他說明了俄羅斯歷經多個世紀打造的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是如何導致普丁入侵烏克蘭和兼併克里米亞的行動。本書仔細豐富地訴說了歷史和神話之火是如何從第一個沙皇、彼得大帝、布爾什維亞、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直燃燒至蘇聯的崩潰。在天天都有俄羅斯新聞和人人都是俄羅斯專家的今日,本書是那些想透過報紙頭條之外了解俄羅斯的人所不可不讀。——卡斯普拉沃,著有《冬天正在來臨》
本書是對俄羅斯民族主義一個淵博的闡述。俄羅斯的歷史顯示,其民族主義充滿矛盾,既兼容又排他,既普遍主義又認同主義,而且這些矛盾時而快速彼此轉換,時而同時並存。作為本領域的行家裡手,浦洛基顯示出俄羅斯想要變成一個對其人民和鄰國來說更好的國家,所面臨的挑戰。——韋斯托德,著有《冷戰》
本書內容博學、深入且出現得正是時候,他以引人入勝的筆觸縷述了俄羅斯民族走過多個動盪世紀時所經歷的故事,從其出現的最早期一直談到現今的普丁政權。浦洛基是國際知名歷史學家,對自己專研領域的掌握少有人能出其右。有著成竹在胸的自信和一雙利眼,他把俄羅斯歷史中的反諷、偶然性和悲劇一一道來。本書任何想要了解今日俄羅斯的人都應該一讀。——史密斯,著有《拉斯普京》
浦洛基雄辯地回顧了俄羅斯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歷史起伏……這個透徹分析讓我們得以穩當地從歷史脈絡理解普丁總統在二十一世紀的外交政策。——《出版社週刊》「星級推薦」
一部出現得合時和無可挑剔的作品,說明了俄羅斯是如何在強大起源神話的驅策下,矢志奪回失去的領土……浦洛基再一次顯示,他是這個領域的大師。——《科克斯書評》
21世紀,普丁:「我一直認為,俄羅斯和烏克蘭是一個民族。」
2014年烏克蘭向西方靠攏,
「迫使」俄羅斯出兵攻打自己「同胞」。
這不是單純的國際競爭與軍事危機的縮影。
背後乘載的是500年來歷任統治者努力打造的民族認同,
更說明烏克蘭一直以來都處於俄羅斯創國神話的核心位置。
*「何謂俄羅斯民族」絕不僅是學術問題,這關係今日歐洲東部的戰爭與和平!
*本書深入解讀俄羅斯新帝國主義的背後陳因,了解歐亞局勢必讀!
*採民族主義視角重新解讀俄羅斯過去與未來,值得深陷民族認同的所有人借鏡。
*俄烏在2014終於走向戰爭,這場戰爭預示了一場不可逆的局勢!
*假若民族認同與國家野心無法並行,是否將會導向新的戰局?
◎頂尖東歐史權威、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中心主任浦洛基最新力作
◎出版即獲邀至美國戰略智庫專題演講
★2014年的克里米亞戰爭,終結了500年來的俄羅斯認同?
2014年烏克蘭與俄羅斯爆發克里米亞危機,國際局勢轉趨緊張。此一衝突,是俄羅斯欲阻止烏克蘭向西方靠攏,因為一旦失去了烏克蘭,俄羅斯的帝國願景恐難以實現。
俄羅斯,從帝俄時代到蘇聯時期,都是無可忽視的大國。領土曾一度擴及今日波蘭等地。作為冷戰時代世界兩強之一,如今的俄羅斯卻只能艱難地擠入世界前十大經濟體。當普丁上台,其一舉一動,彷彿正召喚昔日的光榮與領土的野心。他曾說:「俄羅斯與烏克蘭是同一個民族」,而攻打「自己同胞」烏克蘭的決定,卻說明了「民族意識」正是此一「野望」的核心。但本書作者認為,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卻昭示著更為嚴峻的內部矛盾,甚至說明這段500年的泛俄羅斯民族建構之路已然斷裂。
★不存在的「泛俄羅斯民族」
普丁並不是第一個強調民族認同的統治者。在十五世紀莫斯科公國脫離蒙古掌控後,從伊凡三世開啟的收復「羅斯土地」願景、十八世紀凱薩琳大帝瓜分波蘭,以及二戰期間蘇聯向西擴張,都是本著基輔羅斯的名義。在俄羅斯人美好的歷史記憶中,十世紀至十三世紀的基輔羅斯是個偉大祖國,領土範圍包含今日俄羅斯、烏克蘭與白羅斯。更引入基督宗教成為全民族的共同信仰。
以這段歷史為底,十八世紀俄羅斯接受來自西方的民族性概念,經由知識份子的努力,透過語言管控、歷史教科書的書寫,將民族文化結合過去的王朝世系與宗教概念,於是一個包含俄羅斯、白羅斯、烏克蘭的「全俄羅斯人」概念於焉誕生。而蘇聯時代拆解了三個民族共通的認同,才促使今日俄羅斯菁英必須重新組裝這個概念。
這個民族概念的核心是烏克蘭。烏克蘭首府是基輔羅斯的統治中心,少了烏克蘭,俄羅斯的歷史就只剩下蒙古的淵源,既無法上溯至基輔公國,也無能連結於羅馬的血脈。且位於俄羅斯西邊的烏克蘭,在歷史上是俄羅斯西化的關鍵,在今日也位於俄羅斯往西歐擴展的路徑上。因此,不論今日俄羅斯的舉動為何,其他國家又如何解讀,他們都得解決以烏克蘭為中心的歷史問題。
★要當單純的民族國家,還是破碎的帝國?第二次冷戰危機?
數百年來,什麼是俄羅斯人?國家邊界的盡頭又在何方?這些問題縈繞俄羅斯領導的心頭。
從帝俄時期大俄羅斯、白羅斯、烏克蘭的「三位一體」,到「我們都是蘇聯人」的概念,俄羅斯都居於老大哥的位置。到了後蘇聯時代,面對各共和國的獨立,俄羅斯得做出決定,要當一個以俄羅斯人為主體的國家,或者繼續懷著帝俄之夢,然後想辦法控制新局。
這是一本採民族主義觀點理解俄羅斯過去與未來的重要著作。在19世紀以來,民族主義興起,促使現代國家的出現,卻也帶來諸多衝突。作者預言,假若俄羅斯無法尋找出自己的道路,當民族認同與國家野心無法並行,必然會讓國際局勢持續緊張,最後走向新的戰局。
◎好評
浦洛基在本書表現出只見於大歷史家的身手:用活靈活現的方式把古今聯繫起來。他說明了俄羅斯歷經多個世紀打造的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是如何導致普丁入侵烏克蘭和兼併克里米亞的行動。本書仔細豐富地訴說了歷史和神話之火是如何從第一個沙皇、彼得大帝、布爾什維亞、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直燃燒至蘇聯的崩潰。在天天都有俄羅斯新聞和人人都是俄羅斯專家的今日,本書是那些想透過報紙頭條之外了解俄羅斯的人所不可不讀。——卡斯普拉沃,著有《冬天正在來臨》
本書是對俄羅斯民族主義一個淵博的闡述。俄羅斯的歷史顯示,其民族主義充滿矛盾,既兼容又排他,既普遍主義又認同主義,而且這些矛盾時而快速彼此轉換,時而同時並存。作為本領域的行家裡手,浦洛基顯示出俄羅斯想要變成一個對其人民和鄰國來說更好的國家,所面臨的挑戰。——韋斯托德,著有《冷戰》
本書內容博學、深入且出現得正是時候,他以引人入勝的筆觸縷述了俄羅斯民族走過多個動盪世紀時所經歷的故事,從其出現的最早期一直談到現今的普丁政權。浦洛基是國際知名歷史學家,對自己專研領域的掌握少有人能出其右。有著成竹在胸的自信和一雙利眼,他把俄羅斯歷史中的反諷、偶然性和悲劇一一道來。本書任何想要了解今日俄羅斯的人都應該一讀。——史密斯,著有《拉斯普京》
浦洛基雄辯地回顧了俄羅斯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歷史起伏……這個透徹分析讓我們得以穩當地從歷史脈絡理解普丁總統在二十一世紀的外交政策。——《出版社週刊》「星級推薦」
一部出現得合時和無可挑剔的作品,說明了俄羅斯是如何在強大起源神話的驅策下,矢志奪回失去的領土……浦洛基再一次顯示,他是這個領域的大師。——《科克斯書評》
忠诚与反叛 豆瓣
忠誠と反逆――転形期日本の精神史的位相
作者:
[日本] 丸山真男
译者:
路平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忠诚与反叛——日本转型期的精神史状况》是日本思想史家丸山真男生前亲自编纂的最后一部著作。
从最初计划到最终出版历时8年,丸山精心选取了从思想史角度切入分析日本近世近代转型期的6篇论文和2篇有关方法论的文章。最早的一篇问世于1949年,最晚的一篇发表于1977年,执笔时间横跨近30年。书中收录的论文都是独立的,但所涉的历史时期和关心的问题是一致的:从幕末到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期,面对日本被迫卷入国际社会、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状况,日本的各种认识主体在思想上是如何认识、如何应对的。
这是一部兼具战后知识分子精神气质,又充分展现学术研究者缜密分析能力的著作。用为本书写解说的川崎修的话说,是“最具丸山真男特色的著作”。
从最初计划到最终出版历时8年,丸山精心选取了从思想史角度切入分析日本近世近代转型期的6篇论文和2篇有关方法论的文章。最早的一篇问世于1949年,最晚的一篇发表于1977年,执笔时间横跨近30年。书中收录的论文都是独立的,但所涉的历史时期和关心的问题是一致的:从幕末到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期,面对日本被迫卷入国际社会、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状况,日本的各种认识主体在思想上是如何认识、如何应对的。
这是一部兼具战后知识分子精神气质,又充分展现学术研究者缜密分析能力的著作。用为本书写解说的川崎修的话说,是“最具丸山真男特色的著作”。
日本复兴大战略 豆瓣
作者:
[韩]文正仁
/
[韩]徐承元
译者:
李春福
/
李成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5
本书从韩国学者的角度,以访谈形式,从日本的国家战略、东亚共同体构想、日本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等方面,全面展现了日本知识精英和高层战略设计者的思想、信念、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以及对日本未来发展的主张,深入分析了中国崛起背景下日本知识精英强烈的危机意识、真实的内心世界及其思想的形成原因。这从一定角度帮助读者客观地了解日本人真实的内心世界及对自身和世界的思考,更加理性地认识日本未来的发展方向。
即使日本的国力到达全盛期的时候,日本也没有采取过大国战略。如果追溯其根源,就在于日本对过去军国主义历史的反省。军国主义的教训是极其沉重的。战后日本尽管出现多种复古议论,但和平宪法与美日安保为基础的所谓“看不见的手”依然很坚固。
——添谷芳秀
我始终坚持理性的立场,即“日本不能拥有核武装”。当被问到“日本能否实现核武装”的时候,我会坦白地回答,“我也不知道”。因为日本国民因“一时的情感”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这种危险是无法完全否认的。
——山口昇
如果韩国实现统一,则很有可能成为敌对日本的国家,朝鲜半岛统一对日本国家安全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但是,我并不是说日本应该在朝鲜半岛统一上持反对态度,只是需要确保在朝鲜半岛建立民主体制,维持韩美同盟的同时,不会将“反日民族主义”作为统一手段。
——船桥洋一
北方领土对日本来讲,我认为不只是领土问题,而是历史问题。如果没有理解好这一点,也就无法理解日本为何那么执着于北方领土问题。如同“独岛问题”一样,对韩国人来说,也不只是领土问题,而是历史问题。
——东乡和彦
日本现在像“三明治”一样被夹在美国和中国之间。韩国也被夹在美国和日本、中国之间。两国的处境都很糟糕,可我想强调,韩国面临危机有着更健康的心态。
——竹中平藏
即使日本的国力到达全盛期的时候,日本也没有采取过大国战略。如果追溯其根源,就在于日本对过去军国主义历史的反省。军国主义的教训是极其沉重的。战后日本尽管出现多种复古议论,但和平宪法与美日安保为基础的所谓“看不见的手”依然很坚固。
——添谷芳秀
我始终坚持理性的立场,即“日本不能拥有核武装”。当被问到“日本能否实现核武装”的时候,我会坦白地回答,“我也不知道”。因为日本国民因“一时的情感”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这种危险是无法完全否认的。
——山口昇
如果韩国实现统一,则很有可能成为敌对日本的国家,朝鲜半岛统一对日本国家安全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但是,我并不是说日本应该在朝鲜半岛统一上持反对态度,只是需要确保在朝鲜半岛建立民主体制,维持韩美同盟的同时,不会将“反日民族主义”作为统一手段。
——船桥洋一
北方领土对日本来讲,我认为不只是领土问题,而是历史问题。如果没有理解好这一点,也就无法理解日本为何那么执着于北方领土问题。如同“独岛问题”一样,对韩国人来说,也不只是领土问题,而是历史问题。
——东乡和彦
日本现在像“三明治”一样被夹在美国和中国之间。韩国也被夹在美国和日本、中国之间。两国的处境都很糟糕,可我想强调,韩国面临危机有着更健康的心态。
——竹中平藏
巫蛊之祸与儒生帝国的兴起 豆瓣
作者:
蔡亮
译者:
付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公元前91年八月,西汉都城长安被戾气笼罩着。遵照皇帝的旨意,一群胡巫(有可能来自中亚)在禁苑、宫殿和朝中高官的私邸宅基大肆挖掘,寻找用于祝诅巫术的人偶。军士将感应到巫蛊邪气之处团团围住,将蛊者与夜祠者尽数收捕。
这一幕血淋淋的政治惨剧在江充指控太子刘据亦参与了巫蛊阴谋后达到了高潮:在太子宫中发现了刻有诅咒受害者形象的木俑。无以自明的太子诛杀了江充及其随从,自掌禁军。此时并不在都城的武帝闻变后火速回驾长安,同时命最忠诚于自己的军队镇压这场叛乱。
作者通过汉武帝时期和随后的昭帝、宣帝、元帝时期高级官员出身身份的数据统计和比较,认为汉武帝后期的巫蛊之祸导致大批担任高官的军功贵族后裔被杀,导致儒生阶层在官僚群体中迅速崛起,成为其后三公九卿的主体,从而促成了第一个儒家帝国的兴起,在秦汉史研究领域中可谓独辟蹊径。
这一幕血淋淋的政治惨剧在江充指控太子刘据亦参与了巫蛊阴谋后达到了高潮:在太子宫中发现了刻有诅咒受害者形象的木俑。无以自明的太子诛杀了江充及其随从,自掌禁军。此时并不在都城的武帝闻变后火速回驾长安,同时命最忠诚于自己的军队镇压这场叛乱。
作者通过汉武帝时期和随后的昭帝、宣帝、元帝时期高级官员出身身份的数据统计和比较,认为汉武帝后期的巫蛊之祸导致大批担任高官的军功贵族后裔被杀,导致儒生阶层在官僚群体中迅速崛起,成为其后三公九卿的主体,从而促成了第一个儒家帝国的兴起,在秦汉史研究领域中可谓独辟蹊径。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 豆瓣
The Confidence Game: Why We Fall for It...Every Time
6.2 (6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亚·康妮科娃
/
Maria Konnikova
译者:
孙鹏
后浪丨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
- 6
《纽约时报》畅销书;《福布斯》《经济学人》《今日心理学》尼尔·盖曼推荐;2017年度美国最佳自然与科学作者代表作品;让你读来叹为观止,读后见坑不踩的真相之书;抽丝剥茧揭示骗局设计原理,告诉你为什么聪明人也会栽。
◎ 编辑推荐
☆《纽约时报》畅销书,《福布斯》《经济学人》 《纽约时报》《今日心理学》尼尔·盖曼推荐。《驱动力》《成长的边界》《习惯的力量》《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作者纷纷给出好评。
☆把FBI耍得团团转的骗术天才都好顶赞的心理学科普书。荣获怀疑论调查委员会颁发的“巴尔斯”奖。作者文章入选美国最佳自然与科学写作。
☆假冒医生的骗子暴露后,其传记作者仍想请他为妻子接生;庞氏骗局的受害者,在警方查封骗子窝点后坚信只是误会。
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陌生人画的饼?
为什么人们会对危险信号视而不见?
为什么有人得知真相后依然执迷不悟?
为什么高智商在骗局面前也不堪一击?
本书以骗局从布局到实施再到收尾的整体流程为线索,细致入微地拆解了骗子在各个阶段为猎物设下的连环陷阱,分析了让猎物轻易中招的心理弱点,给诈骗这门历史悠久的黑暗“艺术”泄了底。很不幸,这些弱点是人类固有且共有的。了解它们的存在,才迈出了避免被骗的第一步。
☆如果你对人类的心理与认知过程、思维的弱点感兴趣,那么你必然不能错过这本书。
◎ 内容简介
骗子并非都长着一张急功近利的丑恶嘴脸。一些骗术大师通常是优雅而迷人的,他们有着外向的个性,说话令人信服,做事让人信任。康妮科娃以一些国际知名的惊天巨骗为例,告诉你他们缘何取得人们的信赖,怎样成功骗过全部目标,以及为什么人们会毫无自觉地掉入这些陷阱,哪怕撞了南墙也不愿回头。
书中列举了大大小小的知名案例,上达案值高达数百万美元的庞氏骗局,下至市井常见的小花招。作者从心理学角度揭露了这些骗局的诸多细节,剖析它们的共同点,为我们理解人类思维提供了充分的科学研究支持。本书将带你进入欺诈的世界,审视骗术的实施者与受害者之间令人惊叹的复杂关系。
◎ 名人、媒体推荐
关于欺骗与被骗的一部令人不安的作品。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康妮科娃目光如炬,摸清了诈骗这门黑暗艺术的门道。
——《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这本书对骗术大师、他们编织的故事与人类对信任的需求做了一次精彩的研究。
——尼尔·盖曼(Neil Gaiman),英国作家
我目前担任美国退休人员协会诈骗监控网络的安全顾问,这是一家教育其成员辨识欺诈陷阱的机构。《我们为什么会受骗》对我们而言是一本优秀的参考书。保护自己免遭欺骗的最佳方法就是理解骗子的心理与动机。
——弗兰克·阿巴内尔(Frank Abagnale),《猫鼠游戏》(Catch Me If You Can)主角原型
这本书会令你胆寒,下次再有什么朋友的朋友提供给你“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你可会斟酌一下了。……如果你喜欢格拉德威尔的《决断2秒间》,你也会爱读这本书,它清晰地展示了我们有多容易受骗,发人深思。
——艾瑞克·拉森(Erik Larson),《纽约时报》畅销榜首《白城恶魔》(Devil in the White City)作者
这本科普书融合了流行社会学与浓缩历史,将格拉德威尔式写作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作者深挖了一系列展现我们被直觉误导,主动投向骗子怀抱的案例。骗子和受害者之间广泛存在一种超乎想象的共生关系,从盲信麦道夫的受害者,到任何一个曾经为兰斯·阿姆斯特朗加油的人,无论你认为自己有多聪明,在骗局面前都不是无懈可击的。
——《秃鹰》(Vulture)杂志
作者将新闻报道与当事人自述、公开文件、原始访谈相结合,对世界上最成功的几名诈骗大师的技法进行了解析。这本令人手不释卷的书提供了一些发人深省的观点,会帮助你更深入地认识骗子,以及他们的目标——我们自己。
——《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
作者从麦道夫的庞氏骗局谈到街头骗术,透视了每一个骗局后的共通心理机制。她揭穿了那些伪装成医生、贵族与大人物,以天赋的想象力、三寸不烂之舌和欺骗的本领将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的骗子的把戏。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康妮科娃告诉我们,并不只有愚昧、自大的人会成为骗局的受害者。他们也许只是被环境所困,处于绝望或脆弱时刻的普通人。
——《快公司》(Fast Company)
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兼具叙事技巧,把这个吸引人的话题讲得相当精彩。
——《科克斯书评》(Kirkus)
这本关于欺骗心理学的作品行文充满活力与热情,结构精巧,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康妮科娃以她标志性的明晰、深刻、才华横溢的行文,将骗术大师们的伎俩一一揭穿,在扣人心弦的叙述中展现了对人性的洞察。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作者
康妮科娃告诉我们,人类天生容易相信别人——这经常会置我们于危险之地。她巧妙地结合了故事与科学研究,从这一人性弱点出发,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成为我们自己。本书会让你眼界大开,目光锐利。
——丹尼尔·品克(Daniel Pink),《驱动力》(Drive)作者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是对骗术世界的一次引人入胜的描绘,让我一直读到深夜。本书文笔优美,充满了生动的事例与引人深思的心理学研究。它会告诉你骗子是怎么操纵受害者的,我们又将如何避免落入陷阱。
——查尔斯·都希格(Charles Duhigg),普利策奖得主、《习惯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作者
为什么一个巧舌如簧的陌生人能说动一个人放弃自己的全部?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康妮科娃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她对骗子和受害者的记述会让你啧啧称奇。这是一本精彩而令人不安的作品,让我百感交集——我希望每个人都来读它,但与此同时,我又害怕它落入某些居心不良者之手。
——保罗·布卢姆(Paul Bloom),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善恶之源》(Just Babies)作者
我曾以为我有辨识骗局的能力,而本书动摇了我的自信。但它同时也告诉我,我该怎样擦亮自己的眼睛。
——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Give and Take)作者
你要像骗子了解你那样了解他们,这样才能保证你的安全。你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机、伎俩和步骤。本书会让骗子们的日子变得难过。
——《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
本书探讨了信任、信念与欺骗在最基本的人性层次的体现。如果你觉得在这场游戏中,你不会是一个愚蠢的玩家,那么在读完本书后,你可能就不确定了。
——大卫·爱普斯坦(David Epstein),《成长的边界》(Range)作者
关于为什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遇到骗局时会失去理智、自投罗网,本书进行了出色的解读。
——Vice杂志
当今最佳科普作家之一对骗术大师及其猎物的心理、动机和手段进行了一次解读。
——《福布斯》(Forbes)
对骗术世界的一次深入并有趣的探索。
——《时代周刊》网站(Time.com)
◎ 编辑推荐
☆《纽约时报》畅销书,《福布斯》《经济学人》 《纽约时报》《今日心理学》尼尔·盖曼推荐。《驱动力》《成长的边界》《习惯的力量》《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作者纷纷给出好评。
☆把FBI耍得团团转的骗术天才都好顶赞的心理学科普书。荣获怀疑论调查委员会颁发的“巴尔斯”奖。作者文章入选美国最佳自然与科学写作。
☆假冒医生的骗子暴露后,其传记作者仍想请他为妻子接生;庞氏骗局的受害者,在警方查封骗子窝点后坚信只是误会。
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陌生人画的饼?
为什么人们会对危险信号视而不见?
为什么有人得知真相后依然执迷不悟?
为什么高智商在骗局面前也不堪一击?
本书以骗局从布局到实施再到收尾的整体流程为线索,细致入微地拆解了骗子在各个阶段为猎物设下的连环陷阱,分析了让猎物轻易中招的心理弱点,给诈骗这门历史悠久的黑暗“艺术”泄了底。很不幸,这些弱点是人类固有且共有的。了解它们的存在,才迈出了避免被骗的第一步。
☆如果你对人类的心理与认知过程、思维的弱点感兴趣,那么你必然不能错过这本书。
◎ 内容简介
骗子并非都长着一张急功近利的丑恶嘴脸。一些骗术大师通常是优雅而迷人的,他们有着外向的个性,说话令人信服,做事让人信任。康妮科娃以一些国际知名的惊天巨骗为例,告诉你他们缘何取得人们的信赖,怎样成功骗过全部目标,以及为什么人们会毫无自觉地掉入这些陷阱,哪怕撞了南墙也不愿回头。
书中列举了大大小小的知名案例,上达案值高达数百万美元的庞氏骗局,下至市井常见的小花招。作者从心理学角度揭露了这些骗局的诸多细节,剖析它们的共同点,为我们理解人类思维提供了充分的科学研究支持。本书将带你进入欺诈的世界,审视骗术的实施者与受害者之间令人惊叹的复杂关系。
◎ 名人、媒体推荐
关于欺骗与被骗的一部令人不安的作品。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康妮科娃目光如炬,摸清了诈骗这门黑暗艺术的门道。
——《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这本书对骗术大师、他们编织的故事与人类对信任的需求做了一次精彩的研究。
——尼尔·盖曼(Neil Gaiman),英国作家
我目前担任美国退休人员协会诈骗监控网络的安全顾问,这是一家教育其成员辨识欺诈陷阱的机构。《我们为什么会受骗》对我们而言是一本优秀的参考书。保护自己免遭欺骗的最佳方法就是理解骗子的心理与动机。
——弗兰克·阿巴内尔(Frank Abagnale),《猫鼠游戏》(Catch Me If You Can)主角原型
这本书会令你胆寒,下次再有什么朋友的朋友提供给你“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你可会斟酌一下了。……如果你喜欢格拉德威尔的《决断2秒间》,你也会爱读这本书,它清晰地展示了我们有多容易受骗,发人深思。
——艾瑞克·拉森(Erik Larson),《纽约时报》畅销榜首《白城恶魔》(Devil in the White City)作者
这本科普书融合了流行社会学与浓缩历史,将格拉德威尔式写作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作者深挖了一系列展现我们被直觉误导,主动投向骗子怀抱的案例。骗子和受害者之间广泛存在一种超乎想象的共生关系,从盲信麦道夫的受害者,到任何一个曾经为兰斯·阿姆斯特朗加油的人,无论你认为自己有多聪明,在骗局面前都不是无懈可击的。
——《秃鹰》(Vulture)杂志
作者将新闻报道与当事人自述、公开文件、原始访谈相结合,对世界上最成功的几名诈骗大师的技法进行了解析。这本令人手不释卷的书提供了一些发人深省的观点,会帮助你更深入地认识骗子,以及他们的目标——我们自己。
——《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
作者从麦道夫的庞氏骗局谈到街头骗术,透视了每一个骗局后的共通心理机制。她揭穿了那些伪装成医生、贵族与大人物,以天赋的想象力、三寸不烂之舌和欺骗的本领将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的骗子的把戏。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康妮科娃告诉我们,并不只有愚昧、自大的人会成为骗局的受害者。他们也许只是被环境所困,处于绝望或脆弱时刻的普通人。
——《快公司》(Fast Company)
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兼具叙事技巧,把这个吸引人的话题讲得相当精彩。
——《科克斯书评》(Kirkus)
这本关于欺骗心理学的作品行文充满活力与热情,结构精巧,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康妮科娃以她标志性的明晰、深刻、才华横溢的行文,将骗术大师们的伎俩一一揭穿,在扣人心弦的叙述中展现了对人性的洞察。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作者
康妮科娃告诉我们,人类天生容易相信别人——这经常会置我们于危险之地。她巧妙地结合了故事与科学研究,从这一人性弱点出发,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成为我们自己。本书会让你眼界大开,目光锐利。
——丹尼尔·品克(Daniel Pink),《驱动力》(Drive)作者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是对骗术世界的一次引人入胜的描绘,让我一直读到深夜。本书文笔优美,充满了生动的事例与引人深思的心理学研究。它会告诉你骗子是怎么操纵受害者的,我们又将如何避免落入陷阱。
——查尔斯·都希格(Charles Duhigg),普利策奖得主、《习惯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作者
为什么一个巧舌如簧的陌生人能说动一个人放弃自己的全部?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康妮科娃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她对骗子和受害者的记述会让你啧啧称奇。这是一本精彩而令人不安的作品,让我百感交集——我希望每个人都来读它,但与此同时,我又害怕它落入某些居心不良者之手。
——保罗·布卢姆(Paul Bloom),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善恶之源》(Just Babies)作者
我曾以为我有辨识骗局的能力,而本书动摇了我的自信。但它同时也告诉我,我该怎样擦亮自己的眼睛。
——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Give and Take)作者
你要像骗子了解你那样了解他们,这样才能保证你的安全。你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机、伎俩和步骤。本书会让骗子们的日子变得难过。
——《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
本书探讨了信任、信念与欺骗在最基本的人性层次的体现。如果你觉得在这场游戏中,你不会是一个愚蠢的玩家,那么在读完本书后,你可能就不确定了。
——大卫·爱普斯坦(David Epstein),《成长的边界》(Range)作者
关于为什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遇到骗局时会失去理智、自投罗网,本书进行了出色的解读。
——Vice杂志
当今最佳科普作家之一对骗术大师及其猎物的心理、动机和手段进行了一次解读。
——《福布斯》(Forbes)
对骗术世界的一次深入并有趣的探索。
——《时代周刊》网站(Time.com)
黑暗的閘門 豆瓣 谷歌图书
9.2 (14 个评分)
作者:
夏濟安
译者:
萬芷均
/
陳琦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5
- 01
其它标题:
黑暗的閘門
本书所收之文章主要是对中国左翼作家作品的文学批评。它是作者过世后,由其弟夏志清教授编辑而成。本书所讨论之左翼作家包括鲁迅、蒋光慈、左联五烈士以及瞿秋白,他们都是1949年以前共产党理念的同情者。《黑暗的闸门》全面检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文学审美和政治观点,是该领域的少数奠基性作品之一。
《黑暗的闸门》此前曾于1968年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过平装和精装本,并获得很高的评价。在东亚研究的顶级刊物上,几乎没有同类的研究可与之匹敌。
《黑暗的闸门》全面检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文学审美和政治观点,是该领域的少数奠基性作品之一。它深入梳理了左翼文学运动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它是左翼作家自身理念的创作,另一方面它又严格地受二十世纪早期共产党宣传的意识形态条条框框限制。
夏济安的文章特别具有可读性,因为他的文学批评不仅有历史学的严谨,还特别有作家的感性眼光。同时此书还是研究鲁迅晚年文学最重要的学术论著之一,夏济安用自己的原创眼光和同情之感受,打开了鲁迅内心的『黑暗之门』,揭示出一个令人着迷的鬼神世界,社戏和民间迷信是它们的源泉。
「熔文学批评与传记、历史甚至是哲学于一炉─这是Sainte-Beuve,埃德蒙・威尔逊、雅克・巴赞和 George Steiner的传统。」
─李欧梵
(资料来源于中大出版社2015年秋新书目录)
《黑暗的闸门》此前曾于1968年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过平装和精装本,并获得很高的评价。在东亚研究的顶级刊物上,几乎没有同类的研究可与之匹敌。
《黑暗的闸门》全面检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文学审美和政治观点,是该领域的少数奠基性作品之一。它深入梳理了左翼文学运动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它是左翼作家自身理念的创作,另一方面它又严格地受二十世纪早期共产党宣传的意识形态条条框框限制。
夏济安的文章特别具有可读性,因为他的文学批评不仅有历史学的严谨,还特别有作家的感性眼光。同时此书还是研究鲁迅晚年文学最重要的学术论著之一,夏济安用自己的原创眼光和同情之感受,打开了鲁迅内心的『黑暗之门』,揭示出一个令人着迷的鬼神世界,社戏和民间迷信是它们的源泉。
「熔文学批评与传记、历史甚至是哲学于一炉─这是Sainte-Beuve,埃德蒙・威尔逊、雅克・巴赞和 George Steiner的传统。」
─李欧梵
(资料来源于中大出版社2015年秋新书目录)
共產黨·地方菁英·農民 Eggplant.place 豆瓣
作者:
陈耀煌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2002
论文摘要:本文試圖以鄂豫皖蘇區的例子來說明,共產黨最初必須藉由與地方菁英的合作來深入地方與動員農民,當地方菁英後來成為了共產黨建立群眾政權的阻礙時,張國燾藉由肅反解決了那些桀驁不馴、尾大不掉的地方菁英。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共產黨自此之後能夠建立一個真正的群眾政權,由於大多數的群眾對於共產黨仍是缺乏認識與信仰,因此,共產黨依舊必須透過地方菁英來控制群眾與掠奪地方資源。只不過,與前一階段的地方菁英不同,這一批由張國燾所培育的新的地方菁英(有的仍是由舊的地方菁英轉化而來,有的則是自下層群眾提拔上來),較前一階段的地方菁英更為馴服。這就說明了,事實上,共產黨政權與國民黨政權最大的不同,並不在於前者是群眾政權,而後者不是;相反的,兩者其實都必須藉由地方菁英來進行統治,只不過,共產黨比國民黨更懂得如何去控制地方菁英罷了!整個說來,這是一個從合作到控制的過程。
通敵 豆瓣
Collaboration:Japanese Agents and Local Elites in Wartime China
作者:
卜正民
译者:
林添貴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5
- 7
卜正民在《維梅爾的帽子》中,展現了藝術修養以及對史料的嫻熟,剪裁出一幅十七世紀全球貿易的迷人圖像;在《通敵》中,則是處理卜正民另一個專精領域──二十世紀日本侵華史。
兩岸政權為了「抗戰是誰打的」,爭奪話語權、詮釋權不休;政治立場不同者,動輒饗以「民族大義」、「漢奸」的大帽子,把道德/政治標準驟然拉到無可轉圜的高度,無視於抗日的神話,有許多是事後製造出來的,也不顧錯貼亂貼的漢奸的標籤不在少數。
卜正民的《通敵》並非為某些特定的「漢奸」平反,而是集中在嘉定、鎮江、南京、上海、崇明這五個地方的史料與數據,試圖從人性與生活的層面、實際發生的事情,讓讀者了解,「通敵合作」比我們所想像的更為模稜、廣泛而普遍。
當外敵入侵,烽煙四起,戰火燎原。無辜生靈,危在旦夕,無一能倖免於暴力威脅。你若是地方上的頭臉人物,或是有志做出一番事業,或有心服務鄉里,值此危難,選擇挑起領導的責任。武裝抵抗,只聞其聲,游擊隊伏於鄉間,且與盜匪強梁無異。日寇的文職人員出現在你家門前,請你提供合作。那麼,你會怎麼辦?
兩岸政權為了「抗戰是誰打的」,爭奪話語權、詮釋權不休;政治立場不同者,動輒饗以「民族大義」、「漢奸」的大帽子,把道德/政治標準驟然拉到無可轉圜的高度,無視於抗日的神話,有許多是事後製造出來的,也不顧錯貼亂貼的漢奸的標籤不在少數。
卜正民的《通敵》並非為某些特定的「漢奸」平反,而是集中在嘉定、鎮江、南京、上海、崇明這五個地方的史料與數據,試圖從人性與生活的層面、實際發生的事情,讓讀者了解,「通敵合作」比我們所想像的更為模稜、廣泛而普遍。
當外敵入侵,烽煙四起,戰火燎原。無辜生靈,危在旦夕,無一能倖免於暴力威脅。你若是地方上的頭臉人物,或是有志做出一番事業,或有心服務鄉里,值此危難,選擇挑起領導的責任。武裝抵抗,只聞其聲,游擊隊伏於鄉間,且與盜匪強梁無異。日寇的文職人員出現在你家門前,請你提供合作。那麼,你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