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我开始喜欢自己了! 豆瓣
Bird Brain
8.2 (8 个评分) 作者: [英]查克·马林 译者: 赵刻羽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9
“我会努力记住,在我的身体里,总有一束光在陪伴。”
这是一本既坦诚又可爱的漫画集。作者查克·马林在17岁时开始焦虑和抑郁,而后,她通过创作以鸽子为主角的漫画来呈现自己的情绪和状态,得到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喜爱。这本书分为“艰难时刻”“人际关系”“保持积极”三个部分,将她日常的焦虑表现和努力疗愈自己的心路历程一一呈现出来。
查克的鸽子系列漫画在全球范围内抚慰了许多被焦虑与抑郁情绪裹挟的读者。无论你是正在经受抑郁症困扰的患者,还是快节奏工作中倍感焦虑的社畜,或者只是一个想要了解焦虑和抑郁人群的普通人,都能从这本漫画中得到慰藉和启发。“理解是最好的善行”,愿每个孤独的转身,都会遇见一个温暖的拥抱。
随书另附一册由新西兰摄影师K.E.斯科特创作的正念呼吸训练绘本《一点一点靠近你》,曾饱受焦虑折磨的斯科特从一位呼吸指导师那里获得了巨大帮助,因此他创作了这本书,以帮助读者有效缓解焦虑情绪。
【编辑推荐】
★ “1+1”一站式疗愈指南。当代社会,每个人的身体里可能都住着一只焦虑的鸽子,这本书让你正确认识、勇敢面对这种“时代病”。
★ 送给亲友和所爱之人的可爱礼物。让正在经受焦虑或抑郁的他们知道,他们并不孤独,有你一直陪伴。
★ 作者、译者均曾是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他们用真实的经历和可爱古怪的画风,带大家展开循序渐进的疗愈之旅,有曾经的挣扎,也有之后的解脱,温暖戳心。
★ 国内权威医疗团队北医六院抑郁症专病团队推荐并撰写注释。
★ 随书另附一册正念呼吸训练绘本,可有效缓解焦虑。
【推荐语】
这本书通过清晰简明的漫画和细腻的文字,将迈入社会和融入人际关系那一瞬间开始出现的焦虑情绪,及其对成长中个体的深刻影响娓娓道来。希望它可以教会你识别并走出焦虑、抑郁,像一只帅气的鸽子,飞翔在蓝天中!
——司天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
一本有趣的科普漫画,作者将自己亲历焦虑与抑郁的感受,用诙谐的语调记录下来。书中对许多专业术语的解释通俗易懂,又兼具艺术性。我很乐意将这本书推荐给广大读者。
——周亮,广西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院副院长
在我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那段时间里,如果有这样一本书,会减少很多困惑吧?它会帮我去理解那个羞于启齿的独特的自己,教我如何在这个世界坦然自处。
——陆庆屹,导演,代表作《四个春天》
【读者评论】
Umbrartworks(Instagram)
我和我的伴侣都很喜欢鸽子漫画,当我们心情不好或者经历了糟糕的一天后,总会给对方发一张鸽子漫画来表达我们当时的心境,这些漫画会给我们希望并让我们感觉好起来。
Holly(Goodreads)
这是一本诙谐有趣的漫画,不仅如此,它还告诉有焦虑情绪的人们:你并不是独自一人,一切都有可能好起来。书中充满了实用性的建议,在如今这个精神疾病常会被人误解的时代,这本书的出版非常必要。
Destiny(Goodreads)
如果你正在焦虑情绪或抑郁症的折磨中挣扎,我无比推荐这本书给你,你会笑,会感同身受,并且,我保证你将会和我一样爱上这些焦虑的小鸽子。
Evelina︱AvalinahsBooks(Goodreads)
这本书非常诚实,它不会对你撒谎——精神疾病从来不是什么简单而短暂的事情,但是,阅读这本书会让你少一些孤独感,多一点笑容。
2021年8月19日 想读
塔利班 豆瓣 Goodreads
Taliban: Militant Islam, Oil and Fundamentalism in Central Asia
7.1 (7 个评分) 作者: [巴基斯坦] 艾哈迈德.拉希德 译者: 钟鹰翔 重庆出版社 2015 - 1 其它标题: 塔利班:宗教极端主义在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区
塔利班是何物 你在三秒内能联系到什么?
9.11事件OR本·拉登?
错错错
你以为你了解,所以你一无所知
一部客观记录塔利班历史的权威著作
全球多国列为禁书 中国读者苦等14年
巴基斯坦战地记者10年冒死采访,21年呕心著述,翻译成26国语言坊间秘传
全世界读者都在盛赞新华社驻外记者联袂写序力荐
立场客观、内容详实,国内首度批露
中文版《塔利班》再增10万字,新增内容聚焦9.11事件后全球新一轮大国博弈
《塔利班》是一部内容丰富、生动详实、分析透彻、客观公正地介绍塔利班发展历史及现实状况的读物,是一部极为生动的教材,是目前世界上了解塔利班最好的读物,没有之一。它让读者清晰而真实地了解真实的阿富汗(不一定是你平日了解到的甚至是和你认知相左的)及中亚各国地缘政治。该书以反极端主义,反恐怖主义为全书的宗旨,充分展现了作者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鲜明立场。
《塔利班》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塔利班运动的历史;第二部分介绍塔利班的独特性质;第三部分(为作者修订后新增内容,突出911后的大国博弈)介绍和分析了与阿富汗接壤的中亚各国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其对塔利班的影响,可帮助读者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塔利班。
2021年8月18日 想读
制造泥潭:美国在阿富汗的秘密战争 豆瓣
作者: 陈晔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隐蔽行动指美国为实现特定目标在海外进行操纵、干涉、颠覆、秘密战等一系列隐蔽行动的统称,是美国冷战期间及其后实现外交目标和战略目的的重要手段。本书利用新近开放的美国档案文献等海外资料,着重揭示美国在苏阿战争期间,力图将阿富汗打造成苏联的战争泥潭以削弱和拖垮苏联。作为战争的非直接参与者美国军方及中情局在阿富汗策划了一系列隐蔽行动,对苏阿战局产生重要影响。本书立足充分资料,论述有据,是冷战史及国际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补充。
2021年8月17日 想读
张文宏医生 豆瓣
作者: 程小莹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张文宏医生》是一部关注重大现实题材的长篇非虚构文艺原创作品,基于对新冠病毒的专业抗疫防疫知识,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经历为主线,全景呈现了2020年抗疫的上海方案和中国经验。
★ 为什么是张文宏医生
张文宏说:“我就是一个中国医生。”
在我们的心目中,张文宏不止是一个医生。
讲述“张爸”2020年的治愈故事,再现其精湛医术、高光瞬间和人格魅力。
★ 当你跟英雄的集体在一起的时候,你也成为英雄
张文宏以上海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的身份,根据中央和上海市委的部署,传承优秀医德医术,基于全球领先的科技力量精准防控,协同各方专家打造、实施“上海方案”,不仅代表了上海抗疫防疫的医者形象,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上海、中国的抗疫经验广泛传播,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 听张医生的话
张文宏以大众耳熟能详的方式进行专业科普解读,“定心丸”式的金句频出,成为感动中国的“上海张爸”。
本书特别整理附录“张医生的话”:
一线岗位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
你觉得很闷,病毒也给你闷死啦。
当新冠大幕落下,我自然会非常silently走开。
……
通过对张文宏以及其他上海医生们群像的描摹书写,作家所展示出的,乃是上海这座城市,在面对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时所交出的一份特别令人满意的“上海答卷”。以我所见,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方才算得上是真正理解了《张文宏医生》这部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
——王春林
程小莹的日常叙事,规避了形而上的生涩和隔阂,一如张文宏在对大众做有关新冠疫情以及传染病防治的科普时所说的话,令人极易懂得。那些关于华山医院感染科、上海方案、科技防疫等听来专业且离普通人距离遥远的词汇,隐藏在一个医生的生活中,读之,便是饶有兴味且充满敬意地聆听一个上海男人带着沪语口音的普通话,主人公并不隐秘却很少被人注意到的精神世界,在字里行间透露。
——薛舒
张文宏与所有中国抗疫战士一样,不仅仅是“伟大的”,也并不总是无畏的;他们付出和努力,使得这个故事和它的主人公一样——可爱,但也日常;我没有人为去增加或放大“光圈”;他自有光辉,富有感染力。
——程小莹
2021年8月16日 想读
张文宏说传染 豆瓣
作者: 张文宏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8
在新冠仍在全球蔓延之际,我们有理由对自然界与微生物界保持加倍的敬畏之心。我们和传染病之间,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科学防控传染病,已成为一种生活新常态。
有哪些可能引发传染的病毒与细菌?我们身边潜伏着哪些常见传染病?新冠、流感、乙肝、埃博拉、鼠疫、艾滋病……虽然都叫传染病,又有哪些异同?疫情新常态下,每个人都应该懂一点儿传染病常识,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本书不是一本短期时效的防疫手册,而是一部提供系统性知识的科普经典。这是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首次出版面向大众的科普书,用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普及医学专业知识,每一个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人都能看得懂、信得过、用得上。
本书将28种常见传染病划分为7大类别,触及不同的人体部位、生活场景,并从“传染病的前世今生”“传染病知识小科普”“张爸敲黑板”等视角,娓娓道来每一种疾病的历史、特性和防护手段,解答我们的常见疑问,让我们既在历史中看清未来的走向,也在现实生活中过得更加安全。
传染病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繁衍和生存的历史。历史上的每次大流行,都让我们备感谦卑与警觉。在抗击传染病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怀抱希望,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控制住传染病,只是时间问题。
2021年8月15日 想读
人口大逆转 豆瓣
The Great Demographic Reversal:Ageing Societies, Waning Inequality, and an Inflation Revival
作者: 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 / 马诺杰·普拉丹(Manoj Pradhan) 译者: 廖岷 / 缪延亮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8
保护主义、民族主义、科技发展、气候变化……影响全球经济未来发展走势的因素有很多,但本书重点关注人口结构和全球化对金融和实体经济长期趋势的影响。现有研究对此的分析一般是聚焦于国家层面,尤其是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减少和沉重的养老负担。但该书作者认为,聚焦国家层面可能无法让我们看到问题的全貌,从而找不到有效应对之法。
在该书中,作者认为,过去三十年的低通胀乃至通缩,主要源于世界人口红利(比如中国和东欧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劳动力市场上释放了大量劳动力)和全球化红利。但是,人口老龄化和逆全球化的叠加,将会逆转之前的趋势,带来一系列的改变,包括通胀和利率的高企,高负债经济体面临的困境,不平等的缩小,民粹主义,债务融资等。
这是一本趋势类的书,与现在大部分书不同的是,它从全球的角度看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而不仅仅限于一国。其实,现在的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跨国的合作。对关心未来世界经济走势和未来投资机会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关注的书。
2021年8月14日 想读
蒙古國 豆瓣
Mongoli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Land and its People
作者: 邁克·迪倫(Michael Dillon) 译者: 苑默文 時報文化 2021 - 8
1921-2021蒙古國獨立百週年
臺灣首見呈現20世紀以來現代蒙古國史的權威之作
蒙古國——夾在俄羅斯熊和中國龍之間的小國,
在龐大野心威脅下,從自我覺醒到認清現實,
一路顛簸但也逐步走出對自己最有利的獨立之路。
在僅僅一百年多一點的時間裡,蒙古國經歷了1911和1921年的革命;還經歷了作為蘇聯附屬國的70年;以及作為一個完全獨立國家的將近30年時間。這段百年史因其夾在中俄之間特殊的地緣政治而足以成為許多邊緣小國該關注的借鏡。
傲然於俄羅斯熊和中國龍之間的小巨人
現代蒙古國被夾在兩大強國——中國和俄羅斯的中間。當西方提及蒙古時,總是把它輕視為一個被強大的鄰國主導的又小又不重要的國家。蒙古國目前的人口也許很少,但它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面積僅比伊朗略小,但比土耳其和法國都大得多。而且,決定蒙古國在現代世界中角色地位的主要是這個國家的戰略位置,而不是它的國土面積。
作為最重要的蒙古國研究的專家之一,邁克‧迪倫帶來這個迷人國度的現代歷史
邁克‧迪倫在本書中講述這個迷人國度的現代歷史。他審視了這個國家曾經發生的鎮壓歷史、對該國佛教徒的屠殺、在蘇聯統治和獨裁統治下的痛苦經歷和腐敗的歷史。但如今,它的未來是充滿希望的,它現在有一個運作良好的議會民主制度,廣泛地代表了蒙古國各民族的混合。這種情況能持續多久雖是另一個問題,但當這個國家開始對世界事務產生自己的影響,這本短小精悍、尖銳而權威的《蒙古國》將會成為關於該地區歷史的一本經典之作。
蒙古國的經驗很重要,它作為夾在俄羅斯熊和中國龍之間的小國,在和兩個強大鄰國的交手過程中,為了國家和獨立所作出的奮鬥凸顯出了許多地緣政治帶來的壓力和妥協,非常值得許多國家借鏡。
2021年8月14日 想读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桶川ストーカー殺人事件
8.9 (300 个评分) 作者: [日] 清水洁 译者: 王华懋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2
推动反跟踪骚扰法案出台的凶杀案件!
是谁杀害了一个女孩三次?
调查记者全程追踪,直击日本官僚体制的结构性罪恶
日本纪实文学金字塔尖之作,日本记者会议大奖作品
◎编辑推荐
“我的女儿被杀害了三次。”
第一次是罪犯,
第二次是怠于调查的警方,
第三次是伤害她名誉的媒体。
前男友跟踪骚扰、买凶杀害 + 警方坐视不理 + 媒体污名化报道,无辜的受害人被一次次推向深渊。
遭遇骚扰和暴力、受到死亡威胁的女性,保留证据,奋力求救,为何无人听见?
饱受白眼的“三流”记者,为何挺身而出,站在公权力的对立面,揭露警方的一个又一个谎言?
■ 调查记者清水洁全程追踪,秉持“人”的良心而报道,传递受害人的真实声音。先于警方找到实行犯,揭露警察与官方媒体的罔顾事实、操纵舆论的“共犯”结构。
■ 十幅照片还原侦破过程,直击逮捕现场。
■ 本作“日本记者会议(JCJ)大奖”“编辑选择杂志报道奖”,被誉为 “记者的教科书”“日本纪实文学的金字塔”。
■ 此案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出台。
◎内容简介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年轻女子猪野诗织在日本埼玉县JR桶川站前遭人持刀刺死。
受害者生前因长期受到跟踪骚扰而多次向警方报案,警方却未予重视,最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记者清水洁在调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依从受害者生前留下的“遗言”的引导,多方走访查证,在警方轻视线索、调查不力的情况下,以记者的身份找到了实行犯,进而揭露了警方对受害者生前报案的漠视、敷衍,以及案发后试图抹黑受害者、掩盖渎职事实的行为。
此案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出台。
本书是该事件的全记录。
◎媒体评论
此书除了让我们重新审视公权力的体制内在、媒体载舟覆舟的能力,也揭示了这样的意义:每个人都可能是促成社会之恶的原因,但每个人也都可以有所选择、选择自己不去构成社会之恶,甚至可以交付一己之力成就善的一部分。
——2019台湾OPENBOOK年度好书推荐语
清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记者,曾采访报道过“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足利事件”等大案,放出过许多推翻警方与检方调查结论的独家特写。
——伊藤诗织在《黑箱》中评价清水洁
用这种方式,清水洁在调查上面把警方绝对不愿意别人知道的内幕给揭露出来,当然他绝对来不及救回被害者,但他尽到了作为一个调查记者最重要的责任,他不放弃把警方不愿意被大众知道的事实给揭露出来。这本书值得大家看一下,想一下。
——《杨照读书》
为了回应被害者的「遗言」而开始活动的清水记者,带着甚至是「愚直」的执念,最终将犯人和警察双方逼迫得走投无路,真的很精彩。我认为这才是记者的精神,这就是正义。我不常使用“感动”、“正义”等词语(而我这次使用了),所以我关于这部著作的感想,应该可以得到大家的信任。
——明治大学法科大学院教授 瀬木比吕志
2021年8月14日 想读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豆瓣
8.1 (65 个评分) 作者: 程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0
这是程浩的文字集。程浩去世后,他的母亲整理了他的文稿,共计44万字;除了散杂文,还有小说、日记、诗歌,甚至,还有给优米网的求职信和给作家七堇年的信。让人感慨的是,他有很多计划未完成,电脑中还有很多未完稿,和正在进行的写作计划。这几十万文字,都写自程浩去逝前的两三年的时间。而此时的程浩,体重不到30公斤,身体严重变形,每一个字都是他用鼠标一下一下点出来的。文字里流露的对命运的包容,对生命的思考,让人为之震动。书中不但有生死大问这样的严肃拷问,还有很多风趣机智的文章和对答,以及少年的怅惘和对爱情的憧憬。
2021年8月12日 想读
“红星” 豆瓣
8.5 (11 个评分) 作者: [日]石川祯浩 译者: 袁广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6
本书前半部分从1937年日本政府公报登载的一幅错误的“毛泽东”照片入手,追寻外界逐渐认识中国革命领袖的历史过程,以及其间所发生的误解、巧合与蓄意隐瞒。后半部分则致力于复原《红星照耀中国》的诞生过程与版本流变,详细梳理了它在中国、苏联、日本等地的历史命运,澄清了后世对于这一名著的诸多误解与不实指控。
2021年8月12日 想读
王化与山险 豆瓣
作者: 罗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7
本书收录作者历年所撰关于中古时期边疆族裔问题的论文二十九篇,充分结合简牍、石刻与传统史料,分“边裔与中心”“发现与想象”“名号与传统”“墓志与历史”四个主题,对于汉唐游牧地理、中古南方族群的历史变迁、十六国北朝时期内入北族的政治发展与文化转型、北朝碑刻墓志的调查与研究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精当的论说。全书材料充实,论述明晰,既有对于史料的深入挖掘、严谨考证,也有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合理想象,展示了扎实的史学功底和动人的史家情怀。
2021年8月11日 想读
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豆瓣 Goodreads
Think Like An Anthropologist
8.4 (13 个评分) 作者: [英]马修•恩格尔克 译者: 陶安丽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人类学家的一大准则便是对日常事物感兴趣。

关于这个世界,人类学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人类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自身?

文化为什么重要?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人类学家走遍了世界各地,从津巴布韦的城市到英格兰的郊区,从北京到巴塞罗那,他们揭示了种种惊人的事实、模式、偏好,以及令人费解的文化实践。马修·恩格尔克从人类学中最重要也最富争议性的九个关键词出发,为探索我们生活的世界提供指引。世界各地的理论和例子编织在一起,出色地展示了人类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因为它让我们能够理解其他人和其他民族的观点,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它也揭示了一些关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2021年8月11日 想读
民族主義的不正當性 豆瓣
作者: 阿希斯.南迪(Ashis Nandy) 译者: 戰豔 / 吳曉黎/校訂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4 - 6
「小心民族國家!」
印度當代最重要知識分子南地,對民族主義的深刻反思
乘著西方民族主義意識型態,現代民族國家理念於十九世紀下半葉進入印度社會。正如其他與印度類似的社會,多數印度民族主義領袖那時確信,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民族國家、具備真正的民族主義情感,是印度社會的重大缺陷,也是印度社會的落後。不過到了二十世紀二○年代初,印度自由主義分子開始重新思考這個問題。泰戈爾為其中之一。
對泰戈爾而言,「民族」、「民族國家」與「民族主義」都是現代歐洲歷史的產物。「現代」意識形態的形成是歐洲對於自身歷史的反動,而印度所在的南亞大陸有其自身的軌跡,也有它內在的問題(如種姓),它的解放不能透過借用別人的歷史來完成,印度數千年以來的文明不能也不應被化約、收縮到狹隘的民族概念。
本書作者南地主要藉由分析泰戈爾三篇政治色彩鮮明的小說:《家與世界》、《四章》、《戈拉》,探討是什麽樣的政治熱情和哲學意識使泰戈爾産生了民族意識形態的異議概念,同時讓人具體體會民族主義一旦落實所造成的實際困境;並就其所處時代的文化政治背景,探討泰戈爾論述的脈絡。
南地自一九七O年代出道起就深受泰戈爾影響,也承繼了其對民族主義的警覺;一九九O年代,在實際觀察體驗到民族主義暴力的語境中,南地寫成了這本小書,透過重訪泰戈爾試圖與年輕一代對話,語重心長的想要提醒人們南亞大陸早就存在著「小心民族國家!」的信念,不能因為民族主義在殖民地時期曾經發揮反帝的作用,而遮蔽其潛在政治禍害。
當然,這個問題不僅發生於印度,也同樣出現在所有接收西方現代思想的殖民地與戰敗的文明地區。閱讀南地、重讀泰戈爾,讓人重新思考在民族主義依然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們可以如何理解與面對這股揮之不去的幽靈!
2021年8月11日 想读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豆瓣
作者: [美]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译者: 陈欣言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1 - 8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反智主题必读书目
◎作者再传弟子、美国史专家王希教授长篇作序,许纪霖、周濂、王绍光联袂推荐
◎译文准确, 还原作者犀利冷静的风格
★编辑推荐
反智不仅是美国的偏见,更是全世界的隐疾。
历经半个世纪、剖析美国反智心态根源与演变的里程碑式作品。带你领略一代史家的思想视野、深厚积淀和犀利文风。
★内容简介
“反智”不仅仅是理智一时受到蒙蔽的现象,而是更多反映出长久以来不同群体出于各自利益诉求,对知识分子和智识呈现出的复杂心态。
在本书中,霍夫施塔特按照不同领域对美国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反智”态度及其演变作了系统性梳理,依次讨论了福音派宗教运动、“专家”时代之前绅士阶层在美国政治领域的衰落、美国商人始终贯彻的实用主义理想,以及教育方面的变革。
他的观察细致,研究扎实,叙述生动,重温此书,我们会看到隐藏在“民主”“平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美国价值观和美国政治实践之下的另外一种我们不太熟悉的美国历史和文化。
本书获1964年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奖。
★媒体推荐
这是美国史学史上一部传世的杰作……是想了解今天美国的人所必须阅读的一本书。
——余英时
[霍夫施塔特]对每个主题的研究都会产生一种开拓性的效果:或者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或者将既有研究向前推进一大步,或者为未来的研究设定议程和方向。他的写作拥有自己的风格:潇洒不失优雅,生动不失严谨,犀利之中含有诙谐,“文史不分家”在他的著作中得到了最完美的演绎。读他的史学著作,读者能同时感受到充满哲学意味的启示、社会科学分析方法的力度和文学的典雅。
——王希,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教授
不疏离,不顺从,在自己的身上克服时代,同时成为时代中的人,这是霍夫斯塔特在《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中给自己和所有知识分子提出的任务。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美国与欧洲不同,缺乏贵族的传统,有悠久的反智主义传统。各种左翼或右翼的民粹主义,背后都有反智主义的思想源头。本书从宗教、政治、文化和教育多个领域,深入叙述和分析了美国日常生活中的反智主义,敏锐地发现:反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主义,恰恰是那些具有智性的人物发明的。这就像虚无主义本身就是一种信念一样,反智主义也是一种以智性包装的意识形态。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
霍夫施塔特先生讲述的这个迷人故事,并非蛋头和愚人之间的粗糙争斗。它是一幅丰富、复杂且富于变化的图景,展现了一个在被追求实用结果的理想支配的社会里,知识分子生活的样貌。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踏上霍夫施塔特开启的宏大之旅将会是一次令人炫目的体验……正如他所说,反智主义深深植根于一开始的国家文化……如果你准备将美国生活看作是傲慢而开明的少数人和粗野的大多数之间的斗争,那么就读一读《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吧,它应该能矫正你的偏见。
——尼古拉斯•莱曼,资深媒体人、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院士
2021年8月11日 想读
语藏集 豆瓣
作者: 王丁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9
本书是中外关系史学者王丁的学术随笔集。内容涉及较广,概括而言,是从一些具体而微的话题看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认知和贡献。“语藏”是汉文摩尼教经典中的一个译名术语,取以名集,可示文集从语言探寻历史的方法取向特征。
2021年8月10日 想读
閒暇、身體與政治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潘淑華 台大出版中心 2021 - 8 其它标题: 閒暇、身體與政治
本書以閒暇與政治的關係為主軸,探討西方游泳文化在中國的形成與發展。游泳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展示了西方文化從沿海地區向政治中心地區擴散的在地化過程。民國時期的游泳場,是現代男女體驗及展示「摩登」生活的新式都市公共空間。與此同時,國家權力試圖伸展至游泳場,期望以國家理念形塑或規範民眾的閒暇空間及身體場域。游泳及海浴文化,亦改造了海濱空間的景觀及民眾對海濱的觀念。1949年以後,閒暇與國家政治進一步結合,「群眾游泳」成為民眾的政治活動。
2021年8月10日 想读
都是人民群众 豆瓣
作者: 魏思孝 后浪/九州出版社 2020 - 10
用无名者的名字当做标题,讲述他们的生存故事。
在时代洪流中,守望人性的尊严
逃不出的乡村,历史车轮滚滚
人生短促,命运无声
.
青年作家魏思孝最新短篇小说集,小镇青年回望乡村的初心之作
.
.
【编辑推荐】
.
◎“为小人物立传”
本书是作家魏思孝“为小人物立传”写作计划的成果,他将写作的眼光投向广袤的农村,他观察一个个村民——妇女、青壮年、老年人,体恤他们的人生。
他们在主流话语之外,但是他们在世代洪流之中。
本书作者魏思孝出生于农业大省山东省,成长于中国城市化进程风起云涌的时代。曾经是小镇青年文学代表的他回望自己的故土,记录和创作出这些默默无闻却坚韧的人物。
◎终于有一个作家写出真实的农村了
乡村题材的写作,时常面临的两种情况,一是过度美化;二是猎奇式的曲解。
众所周知,农村的村民的生活,既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诗情画意、田园风味;也不像人们居高临下地认为的那样愚昧落后、万事漠然;更不像老派的人们用扁平单一的想象力想的那样淳朴、只懂得承受。
他们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被时代冲撞,被巨大的变革裹挟,和我们一样努力挣扎、尽量选个安全的姿势生活。只是作为基层劳作者,他们的知识储备、生存基础、奋斗资源相对贫乏,他们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思维,另一方面也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浪潮中摇摆。在变革之中,想田园、想守旧也不可能。
本书的写作聚焦,回到了“人”和“生活”本身,所以好看。
◎哭不出来的喜剧效果
魏思孝用白描的手法,每个人物用三五千字,或写一个人的一生,或截取有代表意义的一段生平。书中的人物都生活在虚构的村庄“辛留村”,这是个因为城市一再扩建而离城市的边缘不那么遥远的村庄。
写的时候情感十分克制,看起来简单勾勒,却戏剧性极强,因为书中所以的个体他们思考方向和时代的方向之间会产生冲撞,因此而生出喜剧效果。悲剧和喜剧的力量在辛留村诸人身上交汇,在文学中,那些人又活了一遍。
.
.
【推荐语】
中国文学唯一的希望就还是那些继续散居在二三线城市和无数市镇的“小城畸人”。满足于二三线乡镇生活的作家像是安静地守住一方水土的植物,他们凭借良好的“抓地性”,在传统的两极——日益萎缩的乡土文学和前景莫测的都市文学——之外,为当代中国文学撑起另一片更加广阔的空间。——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文学评论家 郜元宝
画《晚祷》的米勒被称为小麦之声。魏思孝是咱们山东乡下的米勒,他是麦浪之声。
——作家、媒体人 叶三
魏思孝很早就自觉到自己的责任,目标明确,其天赋和积累不至于沦为一种文学化的空转。此外,魏思孝一贯的写作姿态我也极为欣赏,合作但不谄媚,尖刻但有敬畏,良好的平衡和求真品质一如他作品中所透露的。这将是一个终成大器的时代书写者。
——作家、诗人 韩东
作者以白描生平或截取一点,书写乡村妇女、青年、恶棍等形形色色的人物,讲述他们如何勠力向上地生活,又如何频频被命运伏击。他们的质朴与善良未必让他们幸福,可他们的野生与卑微却必然招致苦难。——凤凰网读书
2021年8月10日 想读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 豆瓣 Goodreads
7.9 (120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 张燕燕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8
● NETFLIX 即将推出依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
● 费兰特以解剖刀般的笔触 还原青春的羞耻、绝望、愤怒和欲望
● 只有直面丑陋和不堪的真实 年轻人才能获得面对自己的力量
● 作家作品迄今被翻译成45国语言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2019)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继“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后的最新一部作品,聚焦于出身那不勒斯中产家庭的女孩乔瓦娜的青春和成长。
在她父亲离家两年前,十二岁的乔瓦娜偶然听到父亲对母亲说自己很丑,越来越像他一直嫌恶的妹妹维多利亚,这句话驱使乔瓦娜第一次走向那不勒斯下城,面对父亲抛在身后的卑贱过往。
乔瓦娜见证了姑姑维多利亚和恩佐昔日荒诞而悲剧的爱情,也和恩佐的遗孤托尼诺、库拉多和朱莉安娜缔结了古怪的友谊。那片粗鄙和鲁莽的低等社区,逐渐成了乔瓦娜反叛上城的中产阶级伪善生活的工具。她以一种自虐般的激情观察并模仿成人世界的谎言:父母虚伪的婚姻、维多利亚烂俗的情感故事、父亲和姑姑争夺的那只手镯的真相…
某一次跟随姑姑去教堂时,乔瓦娜邂逅了虔敬而博学的罗伯特,并暗暗介入到朱莉安娜与罗伯特的恋情中间。在对罗伯特的暧昧想象破灭后,乔瓦娜以一种利落而残酷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处子之身。在去威尼斯的火车上,十六岁的乔瓦娜和好友互相许诺,要以独一无二的方式进入成年。
2021年8月10日 想读
月經不平等 豆瓣
Ceci est mon sang
作者: 艾莉絲‧迪艾波(Élise Thébaut) 译者: 劉允華 木馬文化 2018 - 4
第一本以「月經」為題,重新思考女性身體的書籍!
★亞馬遜讀者5.0顆星高度評價
★科學與未來雜誌、國際電視第5台專題報導
★第一本以「月經」為題,打破性別框架、重新思考女性身體的書籍
每個女孩從進入青春期的第一次月經 ,到更年期前的最後一次,
一生至少會歷經400次月經,大約2,400個日子;
沒有什麼,會比這件每個月按時報到的事情更自然了,
但為什麼我們提到它時,卻像在講一件不可告人的祕密,總得小心翼翼?
就像創世以來的數十億女性一樣,作者艾莉絲從14歲開始歷經初潮來襲,和往後40年每個月月經來潮的日子。也跟全世界大部分的女性一樣,經驗了從女孩「登大人」的歡欣與矛盾。
大部分女性月經的生理不適,在艾莉絲身上也都發生過,有時甚至是嚴重的疼痛。這種不適因人而異,也與環境、健康狀況、社會地位或文化有關,在不同的社會或個人身上,會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它在接觸優質飲食、有效的醫療資訊等的女性身上,或在遭受歧視、面對文化、宗教、性傾向等成見的窮困女性身上,並不一樣。
例如,在今日的玻利維亞,女性月經時用過的生理用品被認為會傳染癌症;在印度,月經來潮的女性禁止與丈夫同床;在孟加拉,月經來的女孩不能上學……或許這些看似是發生在第三世界的不平等,但從小就被教導生理期不准拿香、不准進廟的華人文化呢?
我們是否曾有過疑問,為什麼不論在東西文化中,月經始終是個禁忌?
既然在生理上,女性能有經血並因此創造生命。那麼,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我們究竟是怎麼走到這一天,把代表著繁殖力的月經扭曲成詛咒的?
★因為經血是禁忌,女性長年來被禁止出海、打獵、投票或參選、占據政治或宗教權位。
★因為經血禁忌,我們到今天還賣給女性浸透了戴奧辛與有毒香料的衛生棉與棉條。
★因為經血禁忌,當人們輕視女性時,他們會說:「怎麼,妳月經來了?」但卻不曾為與月經相關的困擾帶來足夠的醫療支應。
由於月經是種禁忌,因此女性在一生中,必須忍受任何一個男性都無法理解的不適、壓迫和禁忌。
透過這本書,我們將看到圍繞著月經的傳說、迷信、隱晦,以及驚人的屹立不搖的成見。無論是來自神話、宗教或醫學,這些成見依舊滲透人們的心理,乃至於影響了全世界女性的身心健康。
本書特色
1.首本跨領域、跨文化的「月經」專書,從神話、生理、醫療、文化等各層面重新認識月經。
2.以月經伴隨的生理特徵發展與觀察,探討「月經」的文化演進。
3.透過文化中的「月經妖魔化」,探討女性地位的貶低,與女性意識的抬頭。
4.以現代生物科技發展、驚人的經血幹細胞,重新翻轉月經地位。
5.全書以幽默口吻敘述,道出西方文化中的不為人知,或似曾相識的經血禁忌。
專文推薦
曾穎凡 (凡妮莎) 台灣月亮杯群眾募資計畫發起人
成令方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名人推薦 (按姓氏筆畫)
小劉醫師(劉宗瑀) 醫師/作家
呂欣潔 性別與政治工作者
李欣倫 作家
苗博雅 Yahoo TV主持人
番紅花 親職作家
推薦序
重新擁抱「大姨媽」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成令方
學校的經期教育都要女生集中在拉上窗簾的教室,播放投影片,老師語帶暗示地說:「你們開始轉大人,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讓男生有機可趁。」經期來的女人,要偷偷摸摸帶著包裝好外人看不到的衛生棉上廁所。有經血的女人,被認為骯髒,不能進廟宇拜神。工作的女人,經痛到趴在桌上休息,都還要假裝沒事似的(感謝社會進步,每年有三天月經假)。怪不得,更年期來臨,大多數女人都內心慶祝歡呼,但卻不能大聲嚷嚷,因為更年期又與月經一樣有負面的形象。女人的來經與停經在這父權社會中都受到低貶。
千萬感激,因拜讀這本具有豐富醫學、文學、人類學知識,又以充滿趣味俏皮的文字書寫的《月經不平等》,讓我重新認識伴隨我以及每個女人將近40年的「大姨媽」(月經)。這本書讓我最吃驚的是,原來經血中有幹細胞。未來醫療科技的發展,或許可以儲存在「經血銀行」,多年後可以用在自己或子女的身上治療疾病。糟了,我已經過了更年期,沒法享受這好處了。
《月經不平等》給我們一個難得的生命獻禮:重新擁抱「大姨媽」。我要向「大姨媽」致上最深的歉意,過去我一直視妳為討厭的,每個月又來煩我的,但你不來我又擔心地去驗孕。我對你愛恨交織,從來沒正眼看過妳,更不用說,好好認識妳。
閱讀《月經不平等》後,每個女人都會像我一樣,重新與「大姨媽」結成好友,重新認識「大姨媽」在歷史上,在不同社會文化中,在醫學知識的累積中,受到的辛酸與邊緣的待遇。「大姨媽」每個月的造訪帶來生命的悸動(對一些女人而言是疼痛難行),我們需要面對、分享、處理、放下。女人是有智慧的。
推薦序
恐怖的不是月經,是無知
曾穎凡 (凡妮莎) 台灣月亮杯群眾募資計畫發起人
月經,是一個在台灣鮮少被公開談論的話題,但是卻又是一個無論男女都切身相關的主題。
以男性的角度來看,月經代表著身旁的女士即將要變身了(噢,請原諒我們,畢竟月經真的不好處理,變成小怪獸也是情有可原);月經還代表著生命的緣起,每位男性無論是否覺得月經麻煩汙穢,自己在當初那顆渺小受精卵的生命階段,也是躺在這片血紅色的大海裡被保護著。
以女性的角度來看就更有趣了。在台灣,鮮少有女性知道自己的經血其實是沒有味道的(是接觸了空氣之後才有味道),也很少有女性知道自己的生殖系統如何運作,更甚者,女性也都不知道自己的生理用品其實還有不同的選擇。所以當我推廣月亮杯的時候,往往是男性的接受度更大於女性,因為女性才是被長久以來的傳統觀念困住的那一個!(所以妳以為自己選擇使用衛生棉是出於自由意志嗎?不,那是妳曾外婆傳給外婆、外婆長大後傳給媽媽、之後再傳給妳的偽自由意志!)
在推廣生理用品教育的這十五年之間,我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所以讀起此書在熟悉之處常常會心一笑。比如說書中提到的月經博物館(MUM)創辦人Harry Finley,我們曾經通過信,當時我非常意外他是位男性(而且是位曾造訪過台灣的男性),卻保存了這麼多月經相關的知識、文案、和產品包裝。我也與Flex的女性創辦人Lauren Schulte一起開過視訊會議,討論亞洲女性對於此類新商品的接受度。對於這世界上有這麼多人在月經這個議題上作努力,我深深感激!
而在本書即將上市之際,二○一八年的生理用品市場上又蹦出了兩個新的生力軍:可容納高達七十六ml血量的重複使用月亮杯(Ziggy Cup)、和可以重複使用的特殊導管(叫做Dame,可以塞入任何你平常使用的指入式棉條),所以雖然本書的書名「不平等」似乎帶有貶意,但就我來看,其實這個世界才正剛剛開始要熱鬧起來!「月經不平等」即將要變成「擁有眾多選擇的熱鬧月經」,請大家拭目以待!
2021年8月10日 想读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 豆瓣 谷歌图书
7.8 (6 个评分) 作者: 王曉丹 / 余貞誼 大家出版 2019 - 7
厭女是一座牆,有人說這是保護,但它更是一種禁錮。
為何這座牆比我們想像的更牢不可破?厭女又如何以愛女的面貌現身?
厭女,是全球女性主義共同面臨的最新課題。本書是首部完整論述台灣厭女現象之作,剖析了厭女網絡的成因與運作機制,以及那些關於困惑、猶疑、折損的故事,並尋找可能的突圍之道。
為何時至今日,厭女仍然是問題?或許有人認為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厭女已經不再是問題,然而當代持續存在的厭女現象告訴我們:在女性主義已經具有影響力之後,反而引發厭女網絡的反撲與懲戒。厭女不僅依然存在,而且更為頑強。
新的情況,需要新的應對方式。在傳統父權體制透過流行文化不斷傳播、變形的同時,女性主義也必須提出新的策略與論述。
厭女不是少數人個人的極端情緒,厭女也並不意味著占一半人口的男性憎恨女性。厭女比我們所看見的更幽微、更複雜,也比我們想像的更根深柢固,厭女的機制與邏輯滲透到人們的自我、關係與社會網絡,進入性、身體與情感連結之中,造就了厭女網絡。
厭女網絡採取兩手策略的操作方式,區分「好」女人與「壞」女人並分而治之,透過拉攏「好女人」、懲戒「壞女人」,使女性因為被懲戒而神傷,或因為被拉攏而得意;拉攏與懲戒更可能產生相互加乘的效果,進而鞏固厭女網絡。
本書的重要論點在於,厭女有另一個面向,那就是愛女,厭女經常以愛女的樣貌表現──「我是為妳好」、「我是因為太愛妳」、「我是不能沒有妳」、「我是為了我們的未來努力」,這種不將對方視為主體的單向度的愛,其實就是──厭女。愛女,並非厭女的解方,互為主體的協商與成長,才是克服厭女的良藥。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單一結構」解析厭女網絡中透過關係界定他人、控制他人、將他人視為客體的各種機制、邏輯與論述;中篇「兩難困境」書寫厭女網絡之中的個體處境,追問愛女/厭女的一體兩面,為何╱如何讓女性難以看穿、無法站出?下篇「多元協商」則論述多層次、多面向、嘗試突破厭女網絡的突圍行動。
厭女,正從現實與網路、小說文本與社會事件無孔不入地襲捲而來。全書分析的厭女案例包括:父權家庭中的女性角色、反同運動、性暴力受害者、女性從政者、族群與性別,PTT母豬教、性私密影像與報復式色情、解放乳頭自拍,以及《水滸傳》、林奕含與《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八里雙屍案與《黑水》。
理解與拆解厭女現象,正是告別厭女的第一步!
■ 本書重要焦點如下:
──父權家庭如何懲戒「不合格」的妻子、「失職」的母親、「不孝」的女兒、不進入家庭的女性、以及多元性別的女性?反同運動如何忌性、恐同、厭女?
──女性政治人物為何面臨在性別角色和政治角色間進退失據的困境?中性化是不是一個好的策略?在性別與族群的愛厭交織中,媒體如何展現能動性,促發性別平權?
──「母豬教」和「報復式色情」如何將女性客體化、工具化?「解放乳頭」的倡議,要將乳房去情慾化或是再情慾化?
──《水滸傳》為何是一個厭女文本?林奕含與《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指出了哪些權勢性交受害者的困境,以及受害者自我的複雜與兩難?八里雙屍案的報導與判決書顯露了什麼樣的厭女情結?與《黒水》又該如何對讀?
──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情感教育?如何以「主體愛」補充「匯流愛」?
名人推薦
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官曉薇╱台北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畢恆達╱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楊芳枝╱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
——齊力推薦
2021年8月1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