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Charles Tilly / 查尔斯·蒂利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5 其它标题: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是对在近千年里欧洲国家的演化的一个即时的解读和诠释。作者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关于自从公元990年以来在欧洲流行的国家类型方面的巨大差异。

蒂利教授展示了权力的运用者和资本的操纵者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导致三种国家的形成,其中每一种都在欧洲流行了很长时期--收取贡赋的帝国、分裂主权的体系和民族国家。他认为,把欧洲国家的发展设想为一种简单的非线性的过程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国家本身之间的关系在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中是一个重大因素。本书的最后部分接着把这些洞见运用于1945年以来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历史中。
2020年5月31日 想读
冯至译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豆瓣
作者: (德)海涅(HeineH. ) 译者: 冯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 - 6
冯至是优秀的抒情诗人,也是杰出的日耳曼学学者,德语文学翻译大家,他一生著述宏富。本书拟精选冯至先生最优秀的翻译作品,包括海涅的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游记《哈尔次山游记》,歌德、尼采、荷尔德林等的诗作,以期较全面地反映冯至先生的翻译成就。
2020年5月31日 想读
黑暗时代三女哲 豆瓣
Trois femmes dans de sombres temps: Edith Stein, Hannah Arendt, Simone Weil
7.4 (10 个评分) 作者: [法]西尔维·库尔廷-德纳米 译者: 高毅 / 高煜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6
◆呈现20世纪三位著名女哲人成长、思考、发声、抗争的生命历程
◆记录一个反犹主义、极权主义、法西斯、共产主义运动相互交织的黑暗时代
···
【内容简介】
“她们都为一种强烈的愿望所驱动,这个愿望就是要了解一个怒气冲冲的人世间,要和这个世间和解,无论如何都要爱这个世间,爱命运,爱世界。”
1933年,希特勒攫取了德国的全部权力,书籍被投进烈火。1943年,华沙犹太人居住区的起义被镇压,人被投进烈火。1933—1943年,这十来年,就是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在一首诗中所说的“黑暗时代”。在这个时代,诺言受到嘲弄,条约遭到践踏,法西斯主义与种族观念合流,政治形势极度混乱。
本书选取评述了三位女性——埃迪特·施泰因、汉娜·阿伦特和西蒙娜·韦伊,她们都是犹太人,也都是哲学家,都敢于批判她们的老师(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阿兰),并想超越他们。她们的著作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的悲剧性事件有密切的联系;她们自身也被卷入时代的漩涡,或流亡,或殒命。透过书写她们的生命经验、思想历程,观察她们如何解读现实,回应时代,西尔维·库尔廷-德纳米为这个黑暗时代绘制了一幅肖像。
···
西尔维·库尔廷-德纳米关于这三位非凡女性的智识、文化、政治贡献的叙述,是将她们的作品置于欧洲极权主义与反犹主义崛起的背景之下,不仅呈现了她们自身的悲剧性,也呈现了她们代表他人坦率直言的勇气与她们作为作家、教师和活动家所留下的永久遗产。《黑暗时代三女哲》对20世纪最黑暗的几十年做了令人信服的研究。
——莎利·本斯托克(Shari Benstock,迈阿密)
一本极其吸引人的书……一份关于这三位对抗纳粹恐怖的女性知识分子的动人、热忱、信息详实的叙述。
——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J. Bernstein)
库尔廷-德纳米将她们放置于1933—1943年的欧洲的痛苦时期……她既单独地写每个思想家,也将他们相互比较,而她对这种艰难的理解,令人震惊、满含洞见,精妙但并不力图面面俱到。
——《选择》
库尔廷-德纳米巧妙地检视了书名中的三位非凡女性,她们的思想和行动汇合成了一种充满能量的东西,这至少部分地照亮了1933—1943年这十年间的黑暗。基本的共性之上截然的不同使这种比较充满生气。……极其可读。
——《出版人周刊》
···
【编辑推荐】
◆本书选取的三位女性哲学家都是哲学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她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命运相互交织,本书以极具吸引力的方式呈现了她们三位的人生与思想:她们如何批判老师、如何对待自己的女性身份,如何回应世界……
◆作者是汉娜·阿伦特的法语译者,专注研究阿伦特哲学思想,本书对于每个阿伦特迷来说都不可错过。
◆本书所聚焦的时代,1933—1943年,是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各种政治思潮风起云涌;本书着重研究三位女哲人的思想,但这些思想都是对这个时代的回应,因而本书对于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潮与历史环境极有帮助。
2020年5月31日 想读
大门口的陌生人 豆瓣
Strangers at the Gate: Social Disorder in South China, 1839-1861
9.8 (8 个评分) 作者: [美]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译者: 王小荷 新星出版社 2017 - 2
纪念魏斐德先生诞辰八十周年
美国汉学三杰之一
魏斐德成名力作社会史与地区史写作的“典范之书”
用讲故事的方式,在历史中注入血肉和生命解读时代变迁中易被忽略的底层百态从“地方视角”到“世界视野”重现中西文化碰撞下的社会裂变
1、 美国著名汉学家、汉学三杰之一魏斐德教授博士毕业论文及成名力作
2、深刻启发了后来众多汉学家的研究和写作(如蓝诗玲《鸦片战争》)
本书是魏斐德教授的博士毕业论文,研究清朝末年中国向近代转型的学术著作。清代中国的主要“大门”是广州,“陌生人”即外国人。顾名思义,《大门口的陌生人》是与外国人闯入广州(中国大门)的历史有关,是关于鸦片战争外国入侵中国的。但这本书主要不以此研究为主,而是以英国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为线索,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广州和广东省的社会动态,如官府、绅士、团练、农民等对外国的态度;各自的活动、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变化,从而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阶段的某些动向。
【名人推荐】
对于任何对中国真正感兴趣的人来说,从现在开始,魏斐德的书是他首先要读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魏斐德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最伟大的成就和贡献是他的叙事能力。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中学者们发明了复杂的理论和晦涩的专业名词使读者们望而却步。魏斐德对于所有在学术中呈现的理论都谙熟于胸,但是他有讲故事的能力,在历史中注入血肉和生命力。他有一个小说家的想象力,他把这种特质和历史学家的精确性结合在一起。
——夏多明 (Dominic Sachsenmaier,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
2020年5月31日 想读
为什么 豆瓣 Goodreads
The Book of Why : 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
8.9 (19 个评分) 作者: [美]朱迪亚·珀尔(Judea Pearl) / [美]达纳·麦肯齐(Dana Mackenzie) 译者: 江生 / 于华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在本书中,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专家朱迪亚·珀尔及其同事领导的因果关系革命突破多年的迷雾,厘清了知识的本质,确立了因果关系研究在科学探索中的核心地位。
而因果关系科学真正重要的应用则体现在人工智能领域。作者在本书中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智能机器像人一样思考?换言之,“强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吗?借助因果关系之梯的三个层级逐步深入地揭示因果推理的本质,并据此构建出相应的自动化处理工具和数学分析范式,作者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作者认为,今天为我们所熟知的大部分机器学习技术,都建基于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要实现强人工智能,乃至将智能机器转变为具有道德意识的有机体,我们就必须让机器学会问“为什么”,也就是要让机器学会因果推理,理解因果关系。或许,这正是我们能对准备接管我们未来生活的智能机器所做的最有意义的工作。
2020年5月31日 想读
ストレッチ 1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ア キリ / 東山 翔 小学館 2014 - 2
一人より、二人がほぐれる。
強気なOL慧子と、ちょっと天然な大学生の蘭。
東京ではじめたルームシェア生活。
ストレッチを中心に回る二人のくらしを覗いてみませんか。
【編集担当からのおすすめ情報】
新世代美少女漫画家が描く、心も体もきもちいいストレッチ漫画です!
実際に出来るお役立ちストレッチも多数収録されてます♪
ちょっと疲れた、と最近感じられている方、是非本作に心も体も癒されてください!!
2020年5月31日 想读
变化的位面 豆瓣
Changing Planes
8.8 (85 个评分) 作者: [美] 厄休拉·勒古恩 译者: 梁宇晗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
世界幻想文学的传奇篇章
奇幻科幻文学女王厄休拉·勒古恩晚年力作
想象力与黑色幽默的绝妙结合
颠覆人类世界的现行规则 反思文明与人性的价值
◎ 编辑推荐
☆ 《变化的位面》的作者厄休拉·勒古恩于今年(2018年)1月22日去世,《纽约时报》评价她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斯蒂芬·金也送上别致的悼词:“愿她在银河中旅途愉快”。勒古恩不只在世界奇幻、科幻文学界有崇高的地位,更被重量级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列为美国文学经典作家之一。她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简练优美的文笔丰富了整个奇幻科幻小说领域的内涵,对尼尔·盖曼、萨尔曼·鲁西迪、乔治·R·R·马丁、大卫·米切尔等优秀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变化的位面》于2003年出版,获得了2004年轨迹奖最佳小说集的肯定,是勒古恩较为晚期的创作。十五篇故事涵盖了对于生化危机、消费主义、人类语言、梦与睡眠、生命与轮回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可以说是一部蕴含了勒古恩一生智慧的作品。
☆ 《变化的位面》中,勒古恩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诡奇的平行世界,这里有不睡觉的永醒者、不会死亡的不朽者,不愿飞翔的翼人,基因改造后的玉米人……并以此揭露与讽刺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荒谬。
☆ 《变化的位面》的叙事风格多变,小说里既有像博尔赫斯那样探究语言本质、寓意深远的故事,也有对埃舍尔错视风格的文学模仿;犹如《银河系漫游指南》,充满了对地球以外世界的奇思妙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幽默讽刺则让人想到《格列佛游记》。勒古恩以亦庄亦谐的笔调描写了一段段精彩纷呈的位面旅程,并寄托了深远的寓意于这些故事当中,在在显示了她幻想小说大师级别的功力。
◎ 内容简介
学会这种转换法,摆脱在机场烦躁不堪的等候,畅游千奇百怪的位面!
基因有百分之四是玉米的人、混合所有人与动物潜意识的梦境、
不需睡眠的新世代、仅有一户平民的王族国家……
在表面奇趣横生的事物之下,让勒古恩带你深入探索这些位面背后的故事。
◎ 名人推荐
文学艺术的巅峰之作。
——尼尔·盖曼
勒古恩不仅仅是一名科幻作家,更是一名文学偶像。
——斯蒂芬·金
勒古恩是不懈追求和平王国理想的美国作家之中,最足以作为典范的那个。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充满了扭曲的幽默感……也许是勒古恩至今为止最富有娱乐性、最有趣的小说集。
——加里·K·沃尔夫
厄休拉·勒古恩的文字极为优美,是我钟爱的女作家。
——村上春树
厄休拉·勒古恩的想象力丰富,风格上乘。作为当代科幻及奇幻作家的典范,其成就远超过托尔金和多丽丝·莱辛。
——哈罗德·布鲁姆
◎ 媒体推荐
阅读本书是一种极乐。
——《出版者周刊》
《变化的位面》为位面旅行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勒古恩仍然在运用她优雅却刻薄的写作才华将世界上的各种愚行展示于我们面前。
——《卫报》
作者以其生动的描述、超然的冷静、富于幽默感的讽刺和敏锐的双眼将我们带入了不同的世界,相信本书的每一位读者都会想要亲身进行位面旅行。喜欢异世界游记的读者一定会为本书而欣喜若狂。
——《书单》
小说中充满了哲理,正如乔纳森·斯威夫特与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风格。
——《纽约时报·书评版》
在这本书当中,勒古恩完美地运用了她创作神话的能力……书中的陈述引人入胜,具有煽动性。故事富于想象力和娱乐性。与以往一样,勒古恩的笔触还是充满了魔力。
——《柯卡斯书评·加星评论》
《变化的位面》与奥维德的作品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勒古恩试图创作一本现代版的《变形记》,在本书中,那些有血有泪的类人住民正是我们的替身。
——Book Page
《变化的位面》这本书是一个新型写作方法的实验品,它以一种精心设计的格式将异世界的游记和异形生物的调查报告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整本书的可读性非常强。
——The Zone
在类型文学当中很难找到比此书更能引人深思的作品了,与此同时它还拥有优美的文笔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仅从这部小说集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向苛刻的批评家们对于这位优秀的作家却从不吝惜溢美之词。科幻与奇幻小说的女王万岁。
——SF Crousnest
◎ 获奖记录
☆ 本书获2004年轨迹奖最佳小说集。
☆ 作者曾获得6个星云奖、7个雨果奖、21个轨迹奖、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大师奖、美国国家图书奖、世界奇幻奖、卡夫卡奖、号角书奖、纽伯瑞奖等多项殊荣。
2020年5月31日 想读
刺客信条:遗弃 豆瓣
Assassin's Creed:Forsaken
作者: [英] 奥利弗·波登 译者: 朱佳文 新星出版社 2015 - 6
刺客信条官方小说中文版第四弹强势登陆!
跟随自由之旗帜,与刺客大师康纳见证波澜壮阔的美国独立战争!
失散多年,父子历尽万般险阻终相见。拔刀相见,亲生儿子成为仇敌为哪般?
随书附赠正版限量原画明信片,书签!
我是个剑术高手
我擅长杀人
我并不以此为乐
只是擅长此道罢了
1735年的伦敦,从能够握剑的年纪起,海瑟姆·肯威就在学习用剑的技巧了。 当他的家族宅邸遭受攻击之时——他的父亲被谋杀,姐姐则被一群全副武装的男人掳走——海瑟姆选择以他仅有的方法保卫家园:他的剑术。
失去家人以后,海瑟姆被一群神秘的导师收入门下,这名导师将他训练为一名致命的杀手——一名圣殿骑士。心灵被复仇的渴望所吞噬的海瑟姆,前去寻找他的仇人,一路上他不相信任何人,又质疑他所知的一切。
在复仇之路越走越远之际,海瑟姆踏上了美洲的土地,也遇见了自己从未知晓的亲生儿——康纳·肯威。但由于命运的捉弄,他发现自己早已成为了儿子的死敌!与此同时,美洲大陆的人民,正被乔治·华盛顿所率领,与英国殖民者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独立之战。
在阴谋和背叛的包围下,海瑟姆与他的儿子——未来的刺客大师康纳·肯威,卷入了此刻兄弟会和圣殿骑士团之间历史悠久的征战之中,同时,也见证了美国在美洲大陆的独立与崛起。
本书基于育碧娱乐软件公司的畅销游戏:”刺客信条Ⅲ“改编
2020年5月30日 想读
粉墨春秋 豆瓣
作者: 盖叫天 / 何慢、龚义江记录整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1 - 8
由盖叫天口述,由何慢、龚义江记录整理的《粉墨春秋》,可以说是解放以来谈艺术最好的书。人生—教育—伦理—艺术,再没有结合得更完满的了。从头至尾都有实例,决不是枯燥的理论。 关于学习,盖叫天先生还提出,“慢就是快”,说明根基不打好,一切都筑在沙上,永久爬不上去。倘若一开始就猛冲,只求速成,临了非但一无结果,还造成不踏实的坏风气…… 此外,盖叫天现身说法,谈了不少艺术家的品德,操守,做人,必须与艺术一致的话。 《粉墨春秋》不仅学艺术的青年、中年、老年人,不论学的哪一门,应当列为必读书,便是从上到下一切的文艺领导于部电该细读几遍;做教育工作的人读了也有好处。
2020年5月30日 想读
权力的精神生活 豆瓣
作者: [美国]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张生 2009 - 3
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服从是自相矛盾的。被一种外在于自身的权力所支配是权力所采取的一种熟悉的和苦恼的形式。《权力的精神生活:服从的理论》里给我们讲述了,如果我们理解了权力同样形成了主体,它就提供了它的存在的条件和它的欲望的轨迹。权力不仅仅是我们的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它也形成了自反性。利用黑格尔、尼采、弗洛伊德、福柯和阿尔杜塞,这本富于挑战性和明晰的著作提供了主体形成的理论,它阐明了矛盾的社会权力的精神作用。
2020年5月30日 想读
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 豆瓣
Contingency, Hegemony, Universality: Contemporary Dialogues on the Left
作者: [美] 朱迪斯·巴特勒 /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胡大平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5
葛兰西霸权观念的当代遗产是什么?既然普遍性的虚假版本已被彻底批判,那应该如何去重新阐述它?在这一彻底颠覆性的项目中,巴特勒、拉克劳和齐泽克这三位在国际学术中以激进风格著称的当红明星就当代哲学和政治学的中心问题进行了对话。他们的论文按照三组彼此对应的文章进行编排,涉及黑格尔在当代批判理论中的遗产、文化多元主义的理论困境、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争论、全球化经济体系中左派的战略,以及后结构主义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对批判的社会理论的价值等等问题。在本书中,三位大家在尖锐地批评另两位的思想的同时奋力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激烈的争论,严密的论证,精彩的辩护,大胆的揭露……本书充满了火药味。
2020年5月30日 想读
脆弱不安的生命 豆瓣
8.6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何磊 / 赵英男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如果不想陷入以暴易暴的惡性循環,我們就必須回答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政治領域,除了帶來好戰的呼號,悲傷還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在這部激情洋溢、極具個人風格的著作中,巴特勒深刻反思了「9·11」事件之后的美國社會,批評了美國當局發動長期戰爭的決策,繼而呼吁人們深入認識哀悼與暴力的力量,理解它們如何促成團結並鼓舞人們追求全球正義。顯然,巴特勒一直致力於激發、探索各類「麻煩」,而這也正是其學術志趣所在:「由心理世界出發探索公共生活,鼓舞人們懂得團結、認識痛苦。」誠如荷米·巴巴所言,正是這些因素使我們成為自由的主體。
2020年5月30日 想读
战争的框架 豆瓣
Frames of War
作者: [美国]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何磊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9
人类生命何时才能得到一视同仁的哀悼与珍视?战争如何利用人类的脆弱特质,霸权如何侵蚀大众的情感能力,藉生命之名行屠戮之实?作为《脆弱不安的生命》之姊妹篇,本书延续了前作中的各类未竟思索。作者置身于9·11事件、伊拉克战争、欧洲新移民等问题共同建构的时代情境,由生命政治的理论背景出发向人们揭示:战争的框架正是霸权的框架,亦即暴力扼杀自由、摧残生命的深层逻辑。
2020年5月30日 想读
权力的精神生活 豆瓣
作者: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张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1
《权力的精神生活:服从的理论》对黑格尔、尼采、弗洛伊德、福柯、阿尔杜塞等有关服从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比较研究,以读书笔记的形式阐述了作者对服从的观点:权力在主体的屈从与生产中的双重作用与权力所采取的精神形式。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服从是自相矛盾的。被一种外在于自身的权力所支配是权力所采取的一种熟悉的和苦恼的形式。但是,为了发现“某人”是什么,某人作为一个主体的形成,所依赖的权利却完全是另一种权力。按照福柯的说法,如果我们理解了权力同样形成了主体,它就提供了它存在的条件和它欲望的轨迹。权力不仅仅是我们的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它也形成了自反性。利用黑格尔、尼采、弗洛伊德、福柯和阿尔杜塞,这本富有挑战性和明晰的著作提供了主体形成的理论,它阐明了矛盾的社会权利的精神作用。
2020年5月30日 想读
身体之重 豆瓣
Bodies that Matter
7.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李钧鹏 上海三联书店 2011 - 8
《身体之重》聚焦于身体和性别的物质性和述行性。巴特勒在本书中引入“征” 、“复现”等重要概念,厘清了她首次在《性别麻烦》中提出并引起广泛争议的“性别述行”理论。通过解读柏拉图、伊瑞葛来、拉康、弗洛伊德、德里达等人的相关论述,以及威拉·凯瑟和詹妮·利文斯顿等人的文学文本和电影作品,本书详细考察了霸权话语如何形构了身体、性别和性属,揭示了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排除、错综复杂的身份认同及其不确定性。巴特勒还在书中提出了诸多尚未解决的议题,这意味着身体政治将进入一个更具开放性的话语空间。
巴特勒认为性别的规制力是一种生产力,它具有生产它所控制的身体的力量。性别是被强行物质化了的理想建构——它不是身体的简单事实或静态状况,而是一个过程,通过对律法的反复征引和复现,管制规范强行对身体和性别加以物质化。而这种物质化从来不曾真正完成,事实上,规制性律法的权力可以被反戈一击,生成质疑这种霸权的再表述。
2020年5月30日 想读
消解性别 豆瓣
Undoing Gender
7.9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郭劼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11
继《性别麻烦》和《身体之重》之后,巴特勒的这部论文集对她自己提出的性别操演观点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开始将对性别的关注点从哲学话语转向现实生活与政治。她针对身体解剖学、美学以及社会与政治等领域对性与性别的各种限定和标准,提出了消解性别这一应对策略。在本书中,她考察了乱伦禁忌的意义和目的、新型亲属关系、性别跨越、双性、性别诊断和变性手术等问题,将对性别规范的批判置于人类生存与延续的框架之内。巴特勒的论述涉及近年来出现的“新性别政治”的各个方面。
2020年5月30日 想读
巨流河 豆瓣
作者: 齐邦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4
作者以逾八十高龄历时四年写作完成《巨流河》,其以缜密通透的笔力,从大陆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以一个奇女子的际遇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巨流河》从长城外的'巨流河'开始,到台湾南端恒春的“哑口海”结束。
作者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民国初年的留德热血青年,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维新派,毕生憾恨围绕着巨流河功败垂成的一战,渡不过的巨流像现实中的严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冻于此,从此开始了东北终至波及整个中国的近代苦难。作者的一生,正是整个二十世纪颠沛流离的缩影。作者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玑的笔力,记述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故事。
2020年5月30日 想读
对与错的真相 豆瓣
作者: [英] 蒂莫西·威廉森 译者: 徐召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7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在与他人争论时,根本无法说服对方。不管争论的内容是衣服或食物,还是电影或音乐,其结果经常是相持不下、难分难解。那么使争论陷入僵局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一方必然正确,一方必然错误吗?可以都对或者都错吗?
在火车上相遇的四人因为鲍勃的腿伤而展开了争论。究竟谁对谁错呢?他们摆脱僵局了吗?鲍勃的腿因花园围墙倒塌而受伤,他认为是隔壁的老太太对他的围墙施加了魔法,才导致他受伤。萨拉认为围墙倒塌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说明,巫术是迷信。扎克认为他们应该互相尊重彼此的看法,不能将一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另一个人。一场精彩的“争辩”由此而展开……
2020年5月3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