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什么都没有发生 豆瓣
Nothing happened
7.9 (27 个评分) 作者: 陈冠中 / 陳冠中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10 - 9
张出身于香港破落户,长年漂泊海外,足迹遍及非洲、东南亚、北美、西欧、大陆与台湾,冷眼旁观了尼日尼亚政变、印度腐败、澳洲嬉皮士、欧美雅皮士、大陆历史剧变时期、台湾黑社会、香港的辉煌及回归等等众生世相,成长为具有鲜明香港特色的顶级职业经理人。
“做专业的事,赚钱、住五星酒店、享受这个世界所能提供的最好美食、红酒、女人,一切钱能买到的东西。”、“收藏六只镶钻黄金表和七百瓶最昂贵的红酒”,密闭时间,液化财富。“我们是国际资本的港籍雇佣兵。为谁?无所谓。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爱自己。” 但是一瞬之间,一生如幻象幻灭,什么都没有发生……
2020年6月7日 想读
我们曾吃过一切 豆瓣
作者: [英]伊恩·克罗夫顿(Ian Crofton) 译者: 徐漪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 4
人类首次施展厨艺的确切时间恐怕已无从考证了,不过间接的证据表明这可能是200万年前发生的事情。
甚至在那之前,我们的祖先也一定尝试过许多种野生的生冷食物,不仅包括肉类、鱼类和昆虫,还有水果、坚果、谷物以及菌类。毫无疑问,某一个(原始)人难以抗拒一把鲜红浆果或一块艳丽毒菌的诱惑时,这无疑也算得上是一种充满勇气的自我牺牲行为(当然也有可能是纯粹的贪婪和愚蠢)。他们的悲惨结局无疑为他人提供了情晰的警示——同时也无私地为给他人铺平了进化的道路。
本书是从一位历史学家的视角,简要记述了人类——主要是西方各种菜肴和美味的来历,也包括了烹饪历史中人物传奇的部分。回顾历史,曾几何时,对早期的人类来说,尝试一种新的食物是要冒巨大的风险,而一道新菜的发现曾比一颗新星的发现给予人类更多的快乐,因为这是直接的、现实的。也许未来人类可以不吃不喝,至少是不再发愁我们的食物,所以,在我们彻底忘掉我们自己曾经尝试美食的传奇之前,最后阅读一遍这本书吧。
2020年6月7日 想读
独裁者手册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Dictator's Handbook: Why Bad Behavior is Almost Always Good Politics
8.9 (150 个评分) 作者: [美] 布鲁诺·德·梅斯奎塔 / [美] 阿拉斯泰尔·史密斯 译者: 骆伟阳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 - 5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可以在一个国家推行善政却在另一个国家施行最残暴的独裁?在这里,与其说制度是答案还不如说是问题本身。为什么比利时的制度越来越民主,而同一时期,同一领导人的刚果,却越来越独裁?难道是因为利奥波德二世只爱本国人或者有种族歧视?但后来刚果自己“选”出来的领导人并没有做得更好,仍然是一个糟糕的独裁者。
在《独裁者手册》这本书里,梅斯奎塔和史密斯研究多年,得出了一个能够相当完美地解释这一政治现象的理论,即:不管是国家、公司还是国际组织,其政治格局不能简单地以“民主”和“独裁”来划分,而必须用民意选民、实际选民、胜利联盟的数字多少来描写。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很多,那么这个国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主国家。反过来,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非常少,那么不管这个国家有没有选举,都是事实上的非民主国家。据此,很容易明白:在刚果,利奥波德二世只需要让少数人高兴就足以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在比利时,他必须让很多人满意才行。
不得不提,对任何想理解政治的真正运作方式的人来说,《独裁者手册》都是一本必读的书,无论是政治领域的政治还是商业界的政治,无论是在独裁国家还是在民主国家。
2020年6月7日 想读
罗素文集 第10卷 豆瓣
作者: [英]罗素 译者: 苑莉均 商务印书馆 2012 - 9
该书收入了罗素的十篇论文,体现了我们时代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一生中连续五十年(1901-1950年论文集)的成就。所有这些文章都具有代表性,我们可以将其中几篇视作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述。如《关系逻辑》、《论指称》等等。
2020年6月7日 想读
為何我們總是選錯人? 豆瓣
Political Animals: How Our Stone-Age Brain Gets in the Way of Smart Politics
作者: 瑞克.謝克曼 译者: 曾亞晴 / 陳毅瀓 左岸文化 2019
理想中的民主為何無法實現?
原來是我們的大腦還來不及演化!
好在大腦是可以訓練的!
身為政治動物,我們總說「選賢與能」,事實上,我們也絕不會承認自己選舉的時候「不理性」,但是放到群體層次,其實「理性」這檔事並不總是那麼理所當然。
統計研究發現,某個偶然的悲慘事件(例如:在美國發生的鯊魚咬人事件)、一場輸掉的球賽、一個乾旱嚴重的年度,這些跟執政者政績無關的遙遠意外,卻彷彿起了蝴蝶效應,能主導大選,用隱匿不揚的方式影響人們的投票行為。
為什麼會這樣?
作者橫跨數個研究領域,把政治學、心理學、神經科學、歷史學等研究成果收集與整理,逐一分析演化而來的本能,如何讓我們身不由己,時常會有「不理性」的表現,我們卻渾然不知。我們的社會型態進展太快,我們的大腦卻還停留在更新世,困局由此產生。
問題不在知道的不夠多,即便透過教育宣導,我們還是會對政治冷感,即便得到很好的選舉指南,當候選人一個溫暖的微笑或接地氣的buddy buddy,仍會讓我們不由自主投票給他,原先的理性指引全都拋到九霄雲外。原來問題出在我們自己,「人」身上!請暫停只關注在意識形態或政見的公開辯論,把焦點轉到我們自己行為的bug上吧!
原來,我們的腦部結構僅適合在150人的小群體運作,難怪現代社會超大型的民主機制會讓我們捉襟見肘、聰明才智施展不開。作者從四大人類謬誤(好奇心、觀察他人表情、說謊與辨識說謊、以及同理心)出發,揭露我們不自覺的直覺反應如何殘害了民主。例如:其實我們天生擁有非常敏銳的判斷力,能判斷眼前的人是否說謊,但規模龐大的當代社會只允許我們透過大眾媒體認識政治人物,因此我們很容易自以為我們已經完全認識候選人。
又例如:支持者很難改變對政治人物的支持,即便政治人物做了法律上不容許的事。這是因為我們生來就很會「說故事」,使得我們覺得不舒服的前後矛盾能自圓其說。我們必須覺知這些天生本能(系統一)不斷在我們身上運作,在需要的時候,啟動我們比較複雜的思考能力(系統二),來應對困難的政治決定。
最後,作者還是給了樂觀的鼓舞。雖然我們很難超越演化而來的侷限,但好在大腦是可以訓練的,而且在人類社會已經設計出相互制衡的政治制度,大多數人口也多以城市型態居住,如此一來,我們的直覺能經由群體相互糾正,讓我們不是演化的囚徒,在政治上不致走偏。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王宏恩(菜市場政治學主編/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專業推薦】
馮勃翰(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Gene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顏擇雅(雅言文化發行人)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
好評推薦
◎本書的一大優點,在於作者橫跨數個領域的研究收集與整理,把政治學、心理學、神經科學、歷史學等近年來的重要著作都依照相同的大方向整理在一起,文獻回顧的廣度堪比一本博士論文。──王宏恩(菜市場政治學主編/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美國政治有著「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特性:合乎常理的事情不會發生,發生的事情通常不合乎常理。援引科學、歷史、心理學的證據,佐以政治洞察,謝克曼的此部佳作將告訴我們政治何以如此。如同葛拉威爾的《異數》之於社會學,《為何我們總是選錯人》將為政治學帶來新視野。──Leonard Steinhorn,
◎數代的政治學者爭論不休,選民們面對政治是否能理性做出選擇。謝克曼主張大多數的人是基於動物性的直覺做出選擇,而這些直覺機制來自於我們史前祖先的遺傳。他更近一步指出人類天性鼓勵人類依直覺行動。本書清晰的論理,適合一般讀者閱讀,也為相關議題將來的辯論奠下基礎。──Alonzo L. Hamby, Man of Destiny作者
◎令人驚奇、說的一口好故事的作品,讓我們查覺到天性裡適合現代政治以及不適合現代政治的部分。──George E. Marcus, William College政治學教授
◎在《為何我們總是選錯人》一書中,歷史學者謝克曼闡述了他在行為科學方面優秀的研究成果,指出為何美國人總是把政治搞得一團糟。在流暢易讀的行文中,謝克曼給予我們他的忠顧──我們絕對可以做的更好。──Walter G. Moss, An Age of Progress? 作者
◎政治中唯一可以預測的事情正是一切皆不可預測。在謝克曼令人驚奇、充滿啟發的新書中,揭露了科學數據模型無法預測的問題。問題正在我們的大腦裡。一旦面對政治,人類的行為就會變得難解。── Taegan Goddard, Political Wire發行人
「《為何我們總是選錯人》帶領讀者一覽美國歷史裡政治,令人尷尬的政治烏龍全變成可以理解的事物。作者利用行為經濟學、演化心理學和生命科學個學門的研究成果,照亮這一切,目的是告訴我們其實可以透過每個人自我鍛鍊自身的覺察能力,改變民主政治的未來。」──艾維.圖希曼(Avi Tuschman),Our Political Nature: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What Divides Us作者
「瑞克.謝克曼再次做到了!他整合了政治學、神經科學和演化心理學,還有歷史學,呈現了為何我們會偏離理性的道路。」──克里斯多福.派克(Christopher Parker),華盛頓大學政治學教授
2020年6月6日 想读
在世界與我之間 豆瓣 Goodreads
Between the World and Me
作者: 塔-奈希西.科茨(Ta-Nehisi Coates) 译者: 宋瑛堂 衛城 2016 - 10
這是你的國家,這是你的世界,這是你的軀體,你必須設法安居其中。

種族是種族主義誕生後才出現的。

年少時,在巴爾的摩當黑人,就是在世界的一切之前裸身,在所有的槍枝、拳頭、刀械、古柯鹼、強暴與病的面前。

美國自認是上帝親手打造的國家,但黑人軀體卻提供最明確的反證,證明美國是凡人的作品。

「以這副黑人軀體,我如何活得自由自在?」科茨以書信體的形式寫信給十五歲的兒子,將自己身為一個黑人在成長過程中的恐懼,比如害怕警察、害怕上街等經歷娓娓道來;書中也不乏「摧殘黑人的身體是美國的傳統,也是遺產」、「你(作者兒子)我屬於美國社會種族階層的下層,一七七六年如此,今天仍然如此」等激烈言辭。

做為美國中生代的黑人作家,Coates以犀利、自剖的散文筆觸,面對自己的成長、面對民主美國的偽善、面對法律一方面解放了黑人卻也成為以暴力攻擊黑人的正當理由。小時候他父親會以拳頭揍他,因為「他不是挨我揍,就等著挨警察揍」。這是黑人代代相傳的恐懼。

科茨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爲了讓兒子不再經歷他成長中遭受的威脅和折磨。此外,他也寫到,這本書的緣起是大學時期的好友瓊斯(Prince Jones),瓊斯被警察誤認爲罪犯而遭到射殺。

本書出版後銷售極為成功,但也引起了爭議。《經濟學人》書評稱「科茨的書信體不僅形式陳舊,而且滿腔憤怒。作者喋喋不休,有時放縱任性。」《紐約時報》也認為其無視美國幾十年來的進步,「這個國家已經兩次選一位黑人當總統」。

但同樣關注膚色歧視的諾貝爾文學獎、美國國家圖書獎得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則稱之爲「必讀之作」,認為該書是「美國最好的種族議題作家大膽、私密性地剖析美國種族歷史」。《在世界與我之間》確實是傑出的回憶錄也是美國民權運動史的批判之作。
2020年6月6日 想读
我在底层的生活 豆瓣 Goodreads
Nickel and Dimed : Undercover in Low-wage USA
8.0 (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芭芭拉·艾伦瑞克 译者: 林家瑄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4 - 8
一部读来辛酸又有趣的“卧底”纪实作品
一部探讨“穷忙族”生存困境的经典著作
“越贫穷越工作”的口号 VS “越工作越贫穷”的现实
努力工作就能改善生活,是否已经沦为一句谎言?
这不仅是美国底层民众的故事 也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
盘踞亚马逊畅销书榜长达12年 全球已有英、法、日等14个语言版本
[ 内容简介 ]
失业必然导致贫穷,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改善生活吗?在美国,数百万的底层劳工终日工作,却只能赚得每小时6—7美元的最低时薪,他们要如何生存,又是否能够走向成功?
为了寻找底层贫穷的真相,作者隐藏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潜入美国的底层社会,去体验底薪阶层是如何挣扎求生的。她为此制定了严苛的执行标准,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力求贴近低薪阶层的生存实态。在化身底层劳工的这段期间,作者流转于不同城市、不同行业,先后当过服务员、旅馆服务员、清洁女工、看护之家助手以及沃尔玛的售货员,也遇到了许多拥有不同背景、个性迥异的上司与同事。作者将自己在基本生活线上挣扎的经历描述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又出乎意料地幽默,展现了底层劳工在薪资、住房、医疗、雇佣关系等各方面的生存实态。
[ 推荐 ]
难能可贵的是,艾伦瑞克既揭示出“社会事实”,又写得好看,或许,在研究者看来是学术著作,而在普通读者看来是有趣的故事。无论如何,她让我们明白,社会成员之间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郭于华,清华大学教授
芭芭拉·艾伦瑞克以亲身的经历与第一手的丰富素材,揭露了美国严重的阶级分化,底层老百姓为了生计和一瓦栖身,游走于商业资本和地产资本之间,为生存和尊严,每一天都进行着充满苦与乐的抗争。
——潘毅 ,《中国女工》作者
通过艾伦瑞克的作品,让我们愈加理解了“贫困”的含义。所谓“贫困”,不仅仅指物质,更重要的在于精神,创造出大量“精神贫困”的社会,是一个衰弱的社会。不管军力有多么强大,不管GDP有多么高,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将无法“再生产”有人性、有尊严的人,也将不会“可持续发展”。
——廉思,“蚁族”研究第一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2020年6月6日 想读
告别夹边沟 豆瓣 谷歌图书
9.7 (48 个评分) 作者: 杨显惠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 8
《告别夹边沟》虽然大多有原型和真人真事做基础,但它们毕竟是艺术品,是小说——纪实性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由于事件本身长期的隐蔽性和一朝揭开真相带来的震惊,由于素材来源的特殊性和特定性,这部以夹边沟事件为原型的作品很难不采取纪实小说的方式,它甚至也无法摆脱采访体和转述体等等新闻手法的运用。应该承认,这部作品的感染力,有一半来自基本事实的惊人,但是,倘若没有作家主体的创造性重构,也绝不可能拥有现在这样强烈的震撼力。
2020年6月6日 想读
小人物 豆瓣
Minor Characters: A Beat Memoir
作者: 〔美〕乔伊斯·约翰逊 Joyce Johnson 译者: 李兰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6
★ 见证20世纪50年代纽约的风云变幻,捕捉凯鲁亚克成名前后的人性幽微
★ 女性垮掉派作品首次引进中国
★ 1983年全美书评人协会奖获奖作品,《纽约时报》“过去50年最好的50部回忆录”
★ 关联阅读: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陈杰译本
**************************************
当乔伊斯被艾伦·金斯伯格介绍给杰克·凯鲁亚克时,她二十一岁,已经开始动笔写她的第一部小说;九个月后,随着《在路上》的出版,凯鲁亚克一夜成名,这时她已经和凯鲁亚克走到了一起。
她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自己就是一位反叛者。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大多数未婚女性都还乖乖地待在家里时,出身于犹太中产阶级家庭的乔伊斯勇敢地挣脱了桎梏,投身纽约文化大变革的激流,一头闯入了由艾伦·金斯伯格、彼得·奥洛夫斯基、格雷戈里·柯索、勒罗伊·琼斯等人组成的非凡的圈子里。
这是一个女人的冒险史和成长史。在由男性主导的这一出戏里,乔伊斯和其他“垮掉的一代”女性不过是些小人物;为了像她们所爱的那些反叛者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她们历经磨难、饱尝痛苦,为那个激荡的岁月留下了精彩的注脚。
**************************************
我想起了结识凯鲁亚克的那些年,想起了曾是我的革命的一部分的那些非凡的男男女女——那些熬过去的和没有熬过去的。但我只能通过讲自己的故事来讲他们的故事了。
——乔伊斯·约翰逊
这是从缪斯的角度讲述的故事。原来缪斯可以写得跟任何人一样好。
——安吉拉·卡特
一本一流的回忆录,非常美好,非常悲伤。
——E. L. 多克托罗
约翰逊写活了那些也许被历史最终判定为小人物的人,但对她自己那一代人来说,这些小人物大到足以塑造那一代人的意识。
——《纽约时报》
《小人物》以其安静从容的姿态,在上世纪伟大的美国文学回忆录之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纽约时报书评》
2020年6月5日 想读
景观社会 豆瓣 Goodreads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7.9 (55 个评分) 作者: [法] 居伊·德波 译者: 张新木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5
本书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导演、诗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字母主义国际与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居伊·德波的代表作。除序言外,全书共九章221条。围绕“景观”这一概念,德波指出当代社会正处于从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向社会景观之王国的过渡之中,在这种新的历史断代里,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累,景观关系中纯客观性的拜物教式表象,掩盖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2020年6月5日 想读
深渊 豆瓣
The Depths: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the Depression Epidemic
作者: (美) 乔纳森·罗森 伯格 (Jonathan Rottenberg) 译者: 吴宝沛 / 罗锐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7 - 11
为什么抑郁会如此普遍和持久,为什么这一症状如此难以得到治愈?罗森伯格从科学家和抑郁患者的角度分析了这一系列问题。整合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的研究,以及临床工作者和抑郁症患者个人的声音,本书就抑郁为什么会持续存在提出了大胆的解释,并对日益普遍的抑郁污名给出了说明。罗森伯格为自 己和其他抑郁患者提供了恢复健康的希望,指出了治疗抑郁的新路径。必须承认,并非是某个单一因素导致了抑郁,他从进化角度就这一消极情绪了新模型和新理论。例如,低落的情绪可能使你在加工信息时更具有质疑精神,更加深思熟虑、小心谨慎。轻度抑郁可能就像“情感上的茧”,让你有机会留出时间来思考哪里出错了。
2020年6月5日 想读
甜与权力 豆瓣
Sweetness and Power: 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
8.2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西敏司 译者: 朱健刚 / 王超 商务印书馆 2010 - 5
《甜与权力》一书便是一个绝佳范例。作为一部人类学经典作品,西敏司娓娓道来的是糖这件平常事物身后奇妙而非同寻常的历史。聚焦于工业化早期的英格兰以及美洲加勒比殖民地的甘蔗种植园,西敏司把糖的命运讲述得格外深刻而不乏趣味。书中我们看到了糖从一件奢侈品化身为工业化生产之商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密切地与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奴隶化生产,乃至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联系在了一起。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糖是如何经过一个自上而下的复杂文化过程,一步步地嵌入到了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人类学家如何从纷繁的历史材料中发潜阐幽?如何在平凡处着眼进而揭示出背后的不平凡?
2020年6月5日 想读
性别支配是一种装置 豆瓣
作者: 江原由美子 译者: 丁莉 商务印书馆 2005 - 1
21世纪已经近在眼前。在冷战体制崩溃、民族问题和地域纠纷日趋激化之中,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不断向自己发问,20世纪曾经是什么?由于意识形态上对立格局的消失,许多在此之前一直被讳莫如深、难得一见的东西,已渐渐见诸报道。然而,迄今为止一直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诸如“近代化”、“发展”等历史观的难以通用,也已渐渐具体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毫无疑问,“历史”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透明。当抽象性的词汇变得不再可靠时,所有的人都在用手摸索着去探寻“历史”。在我看来,这正是所谓的现代。
本书是我自1991年《激进女权主义的再兴》一书以来,以我即兴写就的有关女权主义的诸篇文稿为基础构成的。(从1985年的《女性解放之思想》算起,这是我有关女权主义的第四本论文集。)这期间我的工作,基本上可以说是1991年的上野·江原论争的继续(参见本书第Ⅱ部所收“对上野千鹤子‘文化主义批判’的批判”、“如何使‘社会权力’的理论总结变得可能”等章节)。这一工作到现在也没有结束。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本书可以算是我依照自己的观点对这场论争做的一个中间小结。同时,这本书也是我用自己的手对“历史”进行的一种摸索。
在本书第Ⅰ部里,我将现在我对于这场论争的思考用“性别支配是一种装置”这一概念做了一个定义,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为此书新写下了应当如何看待作为21世纪思想的女权主义的论述。在第Ⅱ部里,我收录了写于上野·江原论争期及其稍后的诸篇文稿,这些文章展示了令上述思想得以成型的我的女权主义观。第Ⅲ部收录的是我在各种机遇下依据得到的各种话题而写就的文稿。尽管如此,由于这些文章是同一个人、于同一时期所写,所以当然是以“性别支配是一种装置”这一概念为基本展开的。因此,本书在每一部里,都附上了从这一观点出发加以整理的解说,经过归纳形成了统一。第Ⅳ部收录了一些随笔,从我的视点出发描述了生活于现代的女性们的形象和性别歧视在现代的存在方式。
2020年6月5日 想读
织巢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西西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5
【内容简介】
时间永远只有一个方向
时间不回流
而渐渐地
有些候鸟
像时间
也不再飞回自己的旧巢了
《织巢》是西西自传体小说《候鸟》的姊妹篇。继《候鸟》之后,在《织巢》中西西的家族故事得到延续,小说讲述了一家人在香港陌生的新环境中艰辛坚韧、守望相助的生活。它也是一个爱情故事,不过是广义的。作者分别用“姐姐素素”“妹妹妍妍”的口吻叙述,并编织糅合进母亲1960年代书写的自传小说、来自内地二姨的家书,用四种不同的女性视角将两代亲人间的家族故事细腻讲述。漂泊各地的亲人于离散后各自生活,重新筑巢成家。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从这一普通市民家庭生活中,亦可看到香港历史的变迁。
【西西】《织巢》是《候鸟》的姊妹篇,也是一个爱情故事,不过是广义的。
这是个吵闹撕裂的年代,
大家说话时仿佛都要提高嗓门,声嘶力竭,
要证明关心社会,而如此这样的一套才能够改进社会。
我想,生活是否只容许一种模式?
我们又能否冷静下来,平实地说,耐心地听呢?
【编辑推荐】
☼莫言、余华、王安忆、梁文道推崇备至的香港作家——西西,耄耋之年重磅新作!
【莫言】西西是我的老朋友和老师,她对我的帮助很大。
【王安忆】西西是香港的说梦人。
【余华】她告诉你的似乎都是你所知道的,可听完以后你又觉得和你知道的不一样。这就是西西的写作方式。在西西那里,事实所展示的只是其存在而已,注视事实的目光才具价值可言。
【梁文道】曾经有一段日子,每有人问起,香港有文学吗?香港有了不起的小说家吗?我就说:“有,西西。”……西西是香港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我认为她是作家中的作家。
【马世芳】她写战争、死亡、贫穷、老病,也带着一副柔软的心肠,和一双洞烛人世、然而始终好奇的眼。
【连明伟】有所取舍,故有所得失,唯有透过心的沉淀与安定,才能孕育温柔。这是作家西西在回溯生命历程之际,希望让人看见的,一种珍贵日常所获得的凭依感。
☼西西长篇自传体小说《候鸟》姊妹续篇。2018Openbook 年度好书
☼《织巢》是一本献给母亲的书,讲述了一家人在香港的生活。小说采用多视角叙事,并选用四种字体表达,虚实交错。
☼台湾知名平面设计艺术家黄子钦书装设计,作品多次获得金蝶奖等设计大奖。
2020年6月5日 想读
生命暗章 豆瓣
Dark Chapter
作者: 李怀瑜 译者: 陈芙阳 东方出版社 2019 - 9
《生命暗章》是一部不同于一般作品的受害女性自我发声的勇敢之作, 讲 述了一名美籍华裔女子在爱尔兰乡间健行时被当地少年强暴的故事。被“非布克奖”评审誉为是一部“重要且勇敢的小说,更是一个说得极好的故事”。
作者捕捉故事的方式很独特,受害者和施暴者两条叙事线索交叉进行,一边是受害者薇安的成长经历及毁灭性事件的发生,这次暴力事件,给她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远离真实世界的抽离感、知觉的空白、惧旷症、PTSD,等等。可她并没有觉得人生就此毁灭,而是在友人的陪伴与支持下,报警并勇敢踏进法庭站上证人席,最终得到了公正的裁决。
另一个视角是施暴的15岁少年钱宁,这在这类作品中很少有。她梳理了施暴者的成长背景,思考了塑形他的社会、家庭环境,还对事发前后钱宁的心理活动做了细腻的描写,引导我们思考一个15岁的少年何以做出如此惊人之举。
其实事发后,作者就一直希望通过写作来疗愈自己,且于事发几周后,写下了《生命暗章》的序言,并有了将受害者与施害者的故事交织在一起的写作灵感,只是内心的创伤阻断了这一写作进程。五年后,她终于克服情感上的困难和心理的创伤,完成这本书的创作。她希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鼓励受侵害女性“不要自己隐忍”,不必隐藏过去的生命暗章,惟有如此,才能引领自己于荆棘中绽放,拥抱新的生活。
悬疑笔法的加入,让小说的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开篇便设置悬念,结尾有点扑朔迷离,中间部分还有两大波澜,一是暴力事件前后的紧张无助和报警维权,一是庭审过程的咄咄逼人与激烈对抗。过程充满艰辛、无奈与痛苦,但结果很鼓舞人心。
2020年6月5日 想读
伊斯坦布尔之刃 豆瓣
Dieter Lumpen:Edición integral
7.3 (10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尔赫·曾特纳 编 / [西] 鲁本·佩耶赫罗 绘 译者: 庞琳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4
🏆阿斯图里亚斯国际漫画节最佳短篇🏆
◆欧洲经典冒险漫画的“离经叛道者”◆
◆不愿冒险的冒险家、无心见证的见证者◆
◆11个国家、11段意外的冒险◆
------------------------------------------
★编辑推荐★
🗡经典冒险漫画的“离经叛道者”,不愿冒险的冒险家
冒险漫画这一欧洲漫画的大类,有着数不清的经典作品——从《丁丁历险记》到《七海游侠》,英雄的凯歌在一次次冒险中奏响。而在这一批经典冒险漫画中,诞生了一名“离经叛道者”,他就是迪特尔·隆本。《伊斯坦布尔之刃》是“迪特尔·隆本系列”的全套合集。该系列塑造了一个在冒险漫画里格格不入的主人公——迪特尔·隆本,他喜好平稳安宁的生活,缺乏冒险精神,却总是极不情愿地卷入各式各样冒险。
《伊斯坦布尔之刃》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展现了这位不愿冒险的冒险家的传奇旅程。即使离经叛道,迪特尔·隆本的冒险和丁丁以及科多·马第斯的冒险同样的精彩、同样的惊心动魄。
👥曾获安古兰漫画节最佳作品的金牌组合,横跨十年的友谊见证
在遇见豪尔赫·曾特纳前,鲁本·佩耶赫罗主要创作插画。他们俩与1981年开始合作,并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一起创作了不少佳作,而且于1997年凭借《马尔卡的沉默》获得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最佳漫画。
从1985年发表在《卡罗》杂志上的《伊斯坦布尔之刃》开始,豪尔赫·曾特纳和鲁本·佩耶赫罗为欧洲漫画带来了“迪特尔·隆本系列”。从1985年的《伊斯坦布尔之刃》到1995年系列的最后一篇《卡戎的车费》,该系列横跨十年,辗转三家出版社,成为这对金牌组合的友谊见证。为欧洲漫画带来一个冒险经典。
🗺大师级的短篇叙事,波澜壮阔的历国之旅
在伊斯坦布尔,迪特尔·隆本受雇成为一位富豪老太太的司机,本以为这是份安宁的理想工作的他发现老太太要在一群凶徒手上抢回年轻时恋人所赠的信物;
在爱琴海的一座小岛上,迪特尔·隆本赌博输光了所有家当,被要求以杀人的形式来抵债,而他要杀的人,却成为了他救命恩人;
在热带雨林的深处,迪特尔·隆本与一位歌剧名伶的孙女在此航行。为了完成名伶的夙愿,寻找她遗失在亚马孙河区的爱情……
全书由11个既相互独立又有联系的短篇组成。每个短篇,主人公都会去一个国家旅行,并意外地卷入阴谋。编剧曾特纳用大师级的叙事功力,使每个短篇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丰富多彩的角色,点缀异域冒险
陪伴迪特尔·隆本的冒险旅途的,除了一个个壮丽国度,还有一个个形象生动丰满的角色:
放弃百万资产不远万里前去东方寻求内心答案的童年玩伴、长相酷似名奸角演员的国际警察、视飞行如生命的指挥官、自称“卡戎”并要求用故事交车费的灵车司机……
作品塑造了众多让人难忘的人物形象,这些角色成为了冒险的注脚。
好的冒险故事,总蕴含着振奋人心的人文精神。在主人公迪特尔·隆本不羁、随性的表面下,也有一颗助人之心,也因此他一遍遍不情愿地卷入本不属于他的冒险。
★内容简介★
迪特尔·隆本,一个不爱冒险的冒险家,他偏好安宁的生活,但总会被麻烦找上门。
他在伊斯坦布尔被雇为司机,但他真正的工作是帮助雇主从凶徒手中夺回她年轻时恋人的定情信物;他在爱琴海的赌场把钱财挥霍一空,债主让他杀人抵债,而目标却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他在巴黎买下一间闹鬼古宅,而古宅曾经的女主人的灵魂,正等着爱人归来……
本书由《伊斯坦布尔之刃》《大金牙》《卡戎的车费》等11个短篇组成——土耳其、希腊、 印度、斯里兰卡、巴西、中国……迪特尔在一个个异域留下身影。
★名人/媒体力荐★
👁那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读到的那个故事题目叫做《伊斯坦布尔之刃》……看到佩耶赫罗对黑白平衡的理解方式,我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我的知音。当我开始阅读迪特尔·隆本的故事时我发现,佩耶赫罗的绘画结合曾特纳的脚本,由他们创造的怪异、冒险、浪漫的混合物以及一种具有诱惑力的情景意识,无不使我着迷。像这样的作品我以前从未读到过。
——美国知名漫画家&艺术家 | 蒂姆·赛尔(Tim Sale)
👁《伊斯坦布尔之刃》挖掘出由法语创作者们建立起的有着丰富传统的冒险类型的新鲜点,使其区别于埃尔热的《丁丁历险记》——甚至是区别于《夺宝奇兵》系列建立起来的美国冒险故事的——是迪特尔·隆本在所见所闻里表现出的那些无意、不情愿、甚至是胆怯的性格。
——聚焦非超级英雄漫画世界的播客 | The Comics Alternative
2020年6月5日 想读
士与大变动时代 豆瓣
作者: 沈渭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作为一个“会通型”史家,沈渭滨教授研究领域广泛,在鸦片战争史、太平天国史、辛亥革命史、军事史、地方史志及人物传记等方面都蔚然成家,特别是数十年潜心辛亥革命研究,成就极为特出。本书选取充分反映其各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论文,并展现他在史学理论、书评等其他方面的才华,既有通论,又有深入的专题,论证严密,文笔流畅,期待能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演进。
2020年6月5日 想读
重建另一种叙事 豆瓣
作者: 杨念群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本书围绕着如何理解“常识”这个话题展开。“常识”可分多种,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些观念会及时帮助人们处理面临的难题,这时“常识”就会有效主导行动方向。可是在历史观层面长期形成的某些刻板僵硬的看法,如果不经调适修正,也许会妨碍历史认知质量的提升,必须加以辨析。内容大致分成三类,第一类检视四十年来中国史学从思想史、学术史向社会史、文化史转型期间需要反省的若干议题。第二部分讨论如何处理明清以来直到五四前后历史的延续与断裂双重并存的复杂势态,着重辨析一些被忽略或误解的观念,尝试激活其中潜在的认知能量。第三部分是访谈记录,主要围绕着近些年自己出版的一系列论著答疑辩难。作者作为我国当代新史学领军人物,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此书就是相关的一个总结。
2020年6月5日 想读
联邦党人文集 豆瓣
The Federalist Papers
9.1 (17 个评分) 作者: 汉密尔顿 / 杰伊 译者: 程逢如 / 在汉 商务印书馆 1980
对目前联邦政府的无能有了无可置疑的经验以后,要请你们为美利坚合众国慎重考虑一部新的宪法。这个问题本身就能说明它的重要性;因为它的后果涉及联邦的生存、联邦各组成部分的安全与福利,以及一个在许多方面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引人注意的帝国的命运。时常有人指出,似乎有下面的重要问题留待我国人民用他们的行为和范例来求得解决: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他们的政治组织。如果这句话不无道理,那末我们也许可以理所当然地把我们所面临的紧要关头当做是应该作出这项决定的时刻;由此看来,假使我们选错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那就应当认为是全人类的不幸。
这个想法会在爱国心的动机之外又增加关怀人类的动机,以提高所有思虑周到的善良人士对这事件的关切心情。 如果我们的选择取决于对我们真正利益的明智估计,而不受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事实的迷惑和影响,那就万分幸运了。但这件事情与其说是可以认真预期,还不如说是只能热切希望而已。提供给我们审议的那个计划,要影响太多的私人利益,要改革太多的地方机构,因此在讨论中必然会涉及与计划的是非曲直无关的各种事物,并且激起对寻求真理不利的观点、情感和偏见。
在新宪法必然会碰到的最大障碍中,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下列情况:每一州都有某一类的人,他们的明显利益在于反对一切变化,因为那些变化有可能减少他们在州政府中所任职位的权力、待遇和地位;另外还有一类人,他们出于不正常的野心,或者希望趁国家混乱的机会扩大自己的权力,或者认为,对他们来说在国家分为几个部分邦联政府的情况下,要比联合在一起有更多向上爬的机会。
然而,对于有这种性格的人,我并不打算详述我的意见。我清楚知道,不分青红皂白,随便将哪一路人的反对(仅仅因为他们所处地位会使他们可疑)都归结于利益或野心,不是实事求是的。天公地道,我们必须承认,即使那样的人也会为正当目的所驱使。无庸置疑,对于已经表示或今后可能表示的反对,大多数的出发点即使不值得敬佩,至少也无可厚非,这是先入为主的嫉妒和恐惧所造成的正常的思想错误。使判断产生错误偏向的原因的确很多,并且也很有力量,以致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聪明而善良的人们,在对待社会最重要的问题上既有站在正确的一边,也有站在错误的一边。这一情况如果处理得当,可以给那些在任何争论中非常自以为是的人提供一个遇事实行节制的教训。在这方面,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理由,是从以下考虑得来的:我们往往不能肯定,那些拥护真理的人在原理上受到的影响是否比他们的对立面更为纯洁。野心、贪婪、私仇、党派的对立,以及其他许多比这些更不值得称赞的动机,不仅容易对反对问题正确一面的人起作用,也容易对支持问题正确一面的人起作用。假使连这些实行节制的动机都不存在,那么再也没有比各种政党一向具有的不能容忍的精神更不明智了。因为在政治上,如同在宗教上一样,要想用火与剑迫使人们改宗,是同样荒谬的。两者的异端,很少能用迫害来消除。
然而,无论这些意见被认为是多么确凿有理,我们已有充分征兆可以预测,在这次讨论中,将会发生和以前讨论一切重大国家问题时相同的情况。忿怒和恶意的激情会象洪流似的奔放。从对立党派的行为判断,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会共同希望表明自己意见的正确性,而且用慷慨激昂的高声演说和尖酸苛薄的谩骂来增加皈依者的人数。明智而热情地支持政府的权能和效率,会被诬蔑为出于爱好专制权力,反对自由原则。对人民权利的威胁过于谨慎的防范——这通常是理智上的过错,而不是感情上的过错——却被说成只是托词和诡计,是牺牲公益沽名钓誉的陈腐钓饵。一方面,人们会忘记,妒忌通常伴随着爱情,自由的崇高热情容易受到狭隘的怀疑精神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们同样会忘记,政府的力量是保障自由不可缺少的东西;要想正确而精明地判断,它们的利益是不可分的;危险的野心多半为热心于人民权利的漂亮外衣所掩盖,很少用热心拥护政府坚定而有效率的严峻面孔作掩护。历史会教导我们,前者比后者更加必然地导致专制道路;在推翻共和国特许权的那些人当中,大多数是以讨好人民开始发迹的,他们以蛊惑家开始,以专制者告终。
同胞们,在以上的论述中,我已注意到使你们对来自任何方面的用没有事实根据的印象来影响你们在极为迫切的福利问题上作出决定的一切企图,加以提防。毫无疑问,你们同时可以从我在以上论述的总的看法中发现,它们对新宪法并无敌意。是的,同胞们,我承认我对新宪法慎重考虑以后,明确认为你们接受它是有好处的。我相信,这是你们争取自由、尊严和幸福的最可靠的方法。我不必故作有所保留。当我已经决定以后,我不会用审慎的姿态来讨好你们。我向你们坦率承认我的信仰,而且直率地向你们申述这些信仰所根据的理由。我的意图是善良的,我不屑于含糊其辞,可是对这个题目我不想多作表白。我的动机必须保留在我自己的内心里。我的论点将对所有的人公开,并由所有的人来判断。至少这些论点是按照无损于真理本意的精神提出的。
我打算在一系列的论文中讨论下列令人感兴趣的问题:联邦对你们政治繁荣的裨益,目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为了维持一个至少需要同所建议的政府同样坚强有力的政府;新宪法与共和政体真正原则的一致,新宪法与你们的州宪是相类似的,以及,通过新宪法对维持那种政府、对自由和财产的进一步保证。
在这次讨论过程中,我将要尽力给可能出现、并且可能引起你们注意的所有反对意见提出满意的答复。
也许有人认为,论证联邦的裨益是多余的,这个论点无疑地已为各州大部分人民铭记在心,可以设想,不致有人反对。但是事实上,我们已经听到在反对新宪法的私人圈子里的私下议论说:对任何一般性制度来说,十三个州的范围过于广阔,我们必须依靠把整体分为不同部分的独立邦联:这种说法很可能会逐渐传开,直到有足够的赞成者,同意公开承认为止。对于能够高瞻远瞩的人来说,再也没有比这一点更为明显了:要末接受新宪法,要末分裂联邦。因此首先分析联邦的裨益以及由于联邦分裂各州会暴露出来的必然弊病和可能的危险,是有用的。因此这点将成为我下一篇论文的题目。
2020年6月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