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末日乐园1·极温地狱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9 (14 个评分)
作者:
须尾俱全
长江出版社
2018
- 4
《末日乐园》是一部连载在起点女生网的末世无限流小说。
林三酒的男友温柔多金,英俊专一,所有朋友都羡慕她的好运,但林三酒心头却恐惧不安。巨大反转之后,真相揭露之时,随之而来的,是恐怖绝望的开始。由身边人亲手拉开帷幕的末日地狱,正向她呼啸而来。
每14个月一换的末日,突如其来的死亡副本,未知的朋友,未知的敌人,未知的环境,未知的旅程,林三酒在无时无刻的死亡威胁下,发挥自身智慧和力量努力求生,于逆境中成长,以不屈的意志前进。
林三酒的男友温柔多金,英俊专一,所有朋友都羡慕她的好运,但林三酒心头却恐惧不安。巨大反转之后,真相揭露之时,随之而来的,是恐怖绝望的开始。由身边人亲手拉开帷幕的末日地狱,正向她呼啸而来。
每14个月一换的末日,突如其来的死亡副本,未知的朋友,未知的敌人,未知的环境,未知的旅程,林三酒在无时无刻的死亡威胁下,发挥自身智慧和力量努力求生,于逆境中成长,以不屈的意志前进。
多感知博物馆 豆瓣
The Multisensory Museum:Cross-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Touch,Sound,Smell, Memory,and Space
作者:
[美] 妮娜·莱文特(Nina Levent)
/
[美] 阿尔瓦罗·帕斯夸尔-利昂(Alvaro Pascual-Leone) 主编
译者:
王思怡
/
陈蒙琪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 4
博物馆学专家妮娜·莱文特和哈佛大学药学院神经学教授阿尔瓦罗·帕斯夸尔-利昂以跨学科的视角强调了当代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和尚未得到系统运用的领域,即多感知研究,如嗅觉、味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在博物馆中的利用机会及它们对观众参观认知与思维导向的影响效果。从“触摸展品”到“博物馆气味角”,本书探究了五种感官是如何参与到文化体验中的;它联合了博物馆学专家及心理学家、神经系统学家、建筑学家等来试验身体互动是如何影响观众对于展品和展览的理解的,同时特别地讨论了博物馆如何为感官残障者提供了更沉浸式的体验和多感知的服务。
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 豆瓣
作者:
(美)维塞尔
译者:
陈开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5
《马克思与西方传统: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一书是西方英语学界一部研究马克思思想与德国浪漫派联系的经典著作。《马克思与西方传统: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的角度相当独特,选择马克思的早期诗歌为分析对象,通过详尽的文本阐释,在德国浪漫派的美学以及诗学的背景上,梳理了马克思思想中独特的德国浪漫派因素。而正是这一独特的因素,使得马克思的思想,得以通过费希特、黑格尔思想中的德国浪漫派的特质,真正地承续于伟大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之中。
治乱兴亡 豆瓣
作者:
張金龍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2016
南朝时期改朝换代异常频繁,政治局势复杂多变,是认识军权与君主专制政治关系的典型时代。无论是朝代更迭、政权兴替,还是皇位传承、政变易主,必以强有力的军权为后盾才能获得成功,而君主要稳定政权、巩固统治,亦须充分掌控和驾驭军权方可实现。本书以军权与政权演进为中心,对南朝四代的治乱兴亡进行了全面研究,对军权影响下的皇权政治的变迁轨迹加以动态考察。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南朝军、政关系这一重大问题,本书还对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的政治发展史特别是统治集团内部历次争权夺利的政治军事斗争进行了具体而微的探究,故本书也可看作是一部较为完整的南朝政治史著述。
奴工島 豆瓣
作者:
姜雯
寶瓶文化
2018
- 10
「我們心懷想望,體制卻殺人如麻。」
他們是免洗奴隸。
這些比底層還底層的人以靈魂搏鬥,
以血肉之軀與殘暴現世抗衡,
直到命懸一線,被用完即丟。
>>揭露島上人吃人的社會,一個現代版的血汗奴隸世紀<<
∥莘蒂,20歲,沒有足夠的職前訓練,就要硬著頭皮上陣操作沖床機。
她失 去了右掌,療程未結束,仲介、雇主就找上門,逼她簽立和解書。
∥帕瓦,境外漁工,過勞工作又遭船長打罵,憤而夥同船員殺害船長,
成了轟動一時的海上喋血案主謀。一行人入了獄,還未看過新臺幣。
∥伊登,受過高等教育的牧師,工廠倒閉欠薪、無休假、被迫做許可外工作。
因繳不出高額仲介費而失去工作機會,又因「太聰明」而屢屢求職失敗。
他一再問天: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空喊人權的外衣底下,是以人為奴的體制,和不把人當人看的荒謬<<
好不容易湊齊高額仲介費,卻出事了才第一次見到仲介。懷著夢想離家,卻一再落入惡劣的工作環境,遭受不人道對待……赤手空拳來臺的東南亞移工,沒日沒夜做著多數島民嫌惡的工作,來不及禱告,下一場惡夢又迎面襲擊。
在臺灣,每四十人就有一名移工。都說寶島最美的風景是人,被制度踩在腳下的移工只能無語。對他們來說,現實比惡夢殘忍,人性是遠超想像的魔幻。
本書作者姜雯深入田野蹲點,與移工訪談、書信往返,甚至探監,而後帶著一股悲憤,以極具文學性的筆法寫成這本觀察筆記。種種荒謬、不真實的情節,卻是移工無盡的日常。
各界聯合推薦
郭力昕|政治大學廣電系教授
陳素香|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
──專文作序
李志德|資深新聞工作者
林立青|作家
柯裕棻|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蔡崇隆|紀錄片導演
藍佩嘉|台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
──重磅推薦(依姓氏筆畫序排列)
如果讀者平日就關注在台灣的移工和遠洋漁工的處境,那麼從序曲的魔幻到正文的寫實裡,許許多多的片斷情節,都會讓人似曾相識,卻又驚駭莫名。
或許有批評認為,這類書寫裡對「移工=純真、善良、受害者」、「雇主=算計、刻薄、加害人」的區分太刻板、太標籤。但當前的台灣,法規傾斜本地雇主、仲介的情況仍然嚴重,執法者「為移工維權」的意識也顯得淡漠。在這樣的情況下,這部從移工視角書寫的作品仍然有值得推薦的價值。──李志德(資深新聞工作者)
這本書記錄著台灣最深沉的歧視以及偏見。在這個台灣自詡為亞洲人權燈塔而驕傲的時代,這本書有台灣人不願面對的種族歧視、人權恥辱以及虐勞真相。每一篇章節,都揭穿台灣社會中虛假的面貌,每翻一頁,我都深深地感到羞慚。因為這證實了奴隸制度只是改了一個名字,更精巧、更系統、更不自覺且理所當然地存在於台灣。──林立青(作家)
許多台灣人稱台灣是「鬼島」,的確是。台灣有很多像書中提到的王女士那種欺凌弱勢者的傢伙,讓我們不止一次對人性失望。幸虧,台灣也有像T I W A和作者姜雯這樣願意與弱勢者站在一起的力量。因為這樣溫柔而堅定的力量,讓我們對台灣保有希望。──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這是一本血淚斑斑的報導文學書,閱讀的過程有些傷心又有些磨人,並不是因為書中每位東南亞移工主角的遭遇而已,因為這樣的故事,我在拍紀錄片的歷程中已耳聞不少,但透過作者敏銳細緻的見證式書寫手法,我更清楚地領會這些飄洋過海來到台灣淘金的移工心境,也更確信這一切的苦難可能不會終止。
他們是免洗奴隸。
這些比底層還底層的人以靈魂搏鬥,
以血肉之軀與殘暴現世抗衡,
直到命懸一線,被用完即丟。
>>揭露島上人吃人的社會,一個現代版的血汗奴隸世紀<<
∥莘蒂,20歲,沒有足夠的職前訓練,就要硬著頭皮上陣操作沖床機。
她失 去了右掌,療程未結束,仲介、雇主就找上門,逼她簽立和解書。
∥帕瓦,境外漁工,過勞工作又遭船長打罵,憤而夥同船員殺害船長,
成了轟動一時的海上喋血案主謀。一行人入了獄,還未看過新臺幣。
∥伊登,受過高等教育的牧師,工廠倒閉欠薪、無休假、被迫做許可外工作。
因繳不出高額仲介費而失去工作機會,又因「太聰明」而屢屢求職失敗。
他一再問天: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空喊人權的外衣底下,是以人為奴的體制,和不把人當人看的荒謬<<
好不容易湊齊高額仲介費,卻出事了才第一次見到仲介。懷著夢想離家,卻一再落入惡劣的工作環境,遭受不人道對待……赤手空拳來臺的東南亞移工,沒日沒夜做著多數島民嫌惡的工作,來不及禱告,下一場惡夢又迎面襲擊。
在臺灣,每四十人就有一名移工。都說寶島最美的風景是人,被制度踩在腳下的移工只能無語。對他們來說,現實比惡夢殘忍,人性是遠超想像的魔幻。
本書作者姜雯深入田野蹲點,與移工訪談、書信往返,甚至探監,而後帶著一股悲憤,以極具文學性的筆法寫成這本觀察筆記。種種荒謬、不真實的情節,卻是移工無盡的日常。
各界聯合推薦
郭力昕|政治大學廣電系教授
陳素香|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
──專文作序
李志德|資深新聞工作者
林立青|作家
柯裕棻|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蔡崇隆|紀錄片導演
藍佩嘉|台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
──重磅推薦(依姓氏筆畫序排列)
如果讀者平日就關注在台灣的移工和遠洋漁工的處境,那麼從序曲的魔幻到正文的寫實裡,許許多多的片斷情節,都會讓人似曾相識,卻又驚駭莫名。
或許有批評認為,這類書寫裡對「移工=純真、善良、受害者」、「雇主=算計、刻薄、加害人」的區分太刻板、太標籤。但當前的台灣,法規傾斜本地雇主、仲介的情況仍然嚴重,執法者「為移工維權」的意識也顯得淡漠。在這樣的情況下,這部從移工視角書寫的作品仍然有值得推薦的價值。──李志德(資深新聞工作者)
這本書記錄著台灣最深沉的歧視以及偏見。在這個台灣自詡為亞洲人權燈塔而驕傲的時代,這本書有台灣人不願面對的種族歧視、人權恥辱以及虐勞真相。每一篇章節,都揭穿台灣社會中虛假的面貌,每翻一頁,我都深深地感到羞慚。因為這證實了奴隸制度只是改了一個名字,更精巧、更系統、更不自覺且理所當然地存在於台灣。──林立青(作家)
許多台灣人稱台灣是「鬼島」,的確是。台灣有很多像書中提到的王女士那種欺凌弱勢者的傢伙,讓我們不止一次對人性失望。幸虧,台灣也有像T I W A和作者姜雯這樣願意與弱勢者站在一起的力量。因為這樣溫柔而堅定的力量,讓我們對台灣保有希望。──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這是一本血淚斑斑的報導文學書,閱讀的過程有些傷心又有些磨人,並不是因為書中每位東南亞移工主角的遭遇而已,因為這樣的故事,我在拍紀錄片的歷程中已耳聞不少,但透過作者敏銳細緻的見證式書寫手法,我更清楚地領會這些飄洋過海來到台灣淘金的移工心境,也更確信這一切的苦難可能不會終止。
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 豆瓣
作者:
彭明浩
文物出版社
2017
- 5
北魏云冈石窟规模宏大,气势雄浑,这样的大型工程在当时如何规划设计,又如何施工开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书通过考察石窟外部的山体崖面、斩山遗迹,石窟内部的空间层次、壁面龛像,分析各类工程遗迹的空间关系,探讨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
研究表明,云冈石窟所在的武州山南麓,原为两级阶地地貌,阶地后缘分布有自然断崖,石窟工程利用了山体上部的自然断崖,并向下斩山局部改造了山形。进入到洞窟开凿阶段,第一期工程主要为大像窟,依就大像头、身、腿的设计高度,从上往下分层施工,对大像以外的壁面控制力度较弱,允许民间势力进入开龛造像。而第二期工程逐渐采用了室窟设计,强调洞窟室内空间,壁面平直,多无凸出石壁的大像,逐渐流行统一施工,加强了壁面控制力度,分栏开龛造像,营造出规整完善的洞窟空间。可以说,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从一期到二期有一个大的转变,规划设计、施工模式、工程组织都在逐渐进步。
彭明浩著的《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从营造工程的视角,考察云冈石窟各类工事活动的关系,注重空间层次及打破、避让等遗迹现象,可视为考古层位学在石窟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与考古类型学结合,或有助于更为全面完整地考察石窟。
研究表明,云冈石窟所在的武州山南麓,原为两级阶地地貌,阶地后缘分布有自然断崖,石窟工程利用了山体上部的自然断崖,并向下斩山局部改造了山形。进入到洞窟开凿阶段,第一期工程主要为大像窟,依就大像头、身、腿的设计高度,从上往下分层施工,对大像以外的壁面控制力度较弱,允许民间势力进入开龛造像。而第二期工程逐渐采用了室窟设计,强调洞窟室内空间,壁面平直,多无凸出石壁的大像,逐渐流行统一施工,加强了壁面控制力度,分栏开龛造像,营造出规整完善的洞窟空间。可以说,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从一期到二期有一个大的转变,规划设计、施工模式、工程组织都在逐渐进步。
彭明浩著的《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从营造工程的视角,考察云冈石窟各类工事活动的关系,注重空间层次及打破、避让等遗迹现象,可视为考古层位学在石窟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与考古类型学结合,或有助于更为全面完整地考察石窟。
好的经济学 豆瓣
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
6.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比吉特·班纳吉
/
[法] 埃斯特·迪弗洛
译者:
张缘
/
蒋宗强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4
为什么移民给经济带来的影响,不遵循供求规律?为什么贸易会导致失业率上升和工资下降?谁曾经真正解释了增长的原因和发生的时机?
从新德里到达喀尔,从巴黎到华盛顿特区,移民问题、收入差距、全球化困局、技术颠覆、经济增长放缓、气候变化加速等问题随处可见,如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挑战。我们已然拥有了应对这些挑战的资源,但缺乏能够帮助我们消弭分歧、重建互信的理念,以及,我们常常错用了经济学。
在这本革命性的著作中,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经济学家班纳吉和迪弗洛直面上述挑战,以明晰优雅的笔触阐述了经济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提出了诸多富有创新和启发性的解决方案,以令人信服的理由阐释了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明智之举,以应对经济增长、移民、贫困等迫切挑战。
从新德里到达喀尔,从巴黎到华盛顿特区,移民问题、收入差距、全球化困局、技术颠覆、经济增长放缓、气候变化加速等问题随处可见,如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挑战。我们已然拥有了应对这些挑战的资源,但缺乏能够帮助我们消弭分歧、重建互信的理念,以及,我们常常错用了经济学。
在这本革命性的著作中,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经济学家班纳吉和迪弗洛直面上述挑战,以明晰优雅的笔触阐述了经济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提出了诸多富有创新和启发性的解决方案,以令人信服的理由阐释了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明智之举,以应对经济增长、移民、贫困等迫切挑战。
生死有时 豆瓣
...and a time to die
作者:
[美]莎伦·考夫曼
译者:
初丽岩, 王清伟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
- 10
美国医学人类学会新千年图书奖
★这是一本关于时间和死亡的书籍。由官僚制度、言语辞令、机械设备及程序步骤定义了的美国医院,组织安排了医院围墙里的时间和死亡,创造出一种新的现实——被带进生命的死亡。这也是一本关于医院文化的书籍。这种文化在医院关于死亡的深刻内在矛盾中居主导地位,迫使患者、家庭、医护人员不得不做出似乎不可能的选择, 并引发一场全美上下轰轰烈烈的关于“死亡问题”的讨论。本书描绘了患者走进和穿越生死之间,被称之为灰色地带的旅程,以及围绕着这一旅程的文化现象。本书通过还原医护人员、入住医院的重症患者以及必须决定治疗方案的患者家属的亲身经历,探索美国医院如何形塑其围墙里所发生的死亡,也探索这种格局得以建立的社会根源。
★这是一种彰显勇气和服务公众的行为。——《旧金山纪事报》
★通过27段叙述,(考夫曼)以惊人的准确性和细节描述了死亡临近时患者、家属、医生、护士和医院所共同参与的、一支复杂且经常是麻烦重重的舞蹈……
作为一个花大量时间参与重症监护室临终讨论的人,我发现这些叙述真实,而且非常熟悉……对于愿意审视自己在患者临终时进行的医疗护理行为的医生来说,这些故事将会证明是很有启发性的。
——保罗·巴斯克姆 医学博士 《美国医学协会杂志》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倾听美国医生在照顾濒危患者及其家属时进行的对话,以及他们面对的问题;就像是面临着那些没有人——即使是有生前嘱托的人——能够真正计划好的、悲伤的选择。莎伦·考夫曼生动地描述了那些悲伤的场景。或者更现实的是,待我们当中那些必须死在医院里的人,等到的是开启被现代技术改造和拉伸的“死亡过程”,这些无人能掌控。
——霍华德·斯皮罗 医学博士 耶鲁大学医学院
★这是一段引人入胜的陈述,讲述了人们如何结束他们的生命,以及我们能够并且必须做些什么来缓解他们最后这段行程的痛苦……我高度推荐这本书。对于美国医院对如何形塑死亡一事,这是一部令人难以置信的、经过缜密调研的、出色的、很接地气的作品……我感谢考夫曼博士,为她的勇气和对患者、患者家属及我们这些医护人员的敏感性。
——琼·赫曼 《肿瘤学时报 》
★考夫曼本可以通过更加晦涩的叙述让写这本书少一些痛苦……。她本可以通过提取热点问题并过度简化使它们更加耸人听闻……。但是她没有。她的语句清晰直接……。这使得《生死有时》一书成为了一种彰显勇气和服务公众的行为。现在,政策制定者们,医疗机构,和个体读者将无处躲藏。
——威廉·S.·考文斯基 《旧金山纪事报》
★本书出色地,及时地解释了美国社会人们为什么死亡或者被维持活着状态……读完本书,你会感到,尽管未来尚未可知,你至少对不可避免的未来有了更多的了解,或许也更有能力应对它。
——《今日美国》
考夫曼在医学和人性之间,在‘坚持’和‘放手’之间,在疾病和终止生命之间划定了艰难的界限……。这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见证,见证了我们如何管理死亡及其意义。对于专业人员和普通读者而言这都是一本必读书。
★——托马斯·林奇 《殡葬人手记》 和《动与静的身体》作者
★这是一本关于时间和死亡的书籍。由官僚制度、言语辞令、机械设备及程序步骤定义了的美国医院,组织安排了医院围墙里的时间和死亡,创造出一种新的现实——被带进生命的死亡。这也是一本关于医院文化的书籍。这种文化在医院关于死亡的深刻内在矛盾中居主导地位,迫使患者、家庭、医护人员不得不做出似乎不可能的选择, 并引发一场全美上下轰轰烈烈的关于“死亡问题”的讨论。本书描绘了患者走进和穿越生死之间,被称之为灰色地带的旅程,以及围绕着这一旅程的文化现象。本书通过还原医护人员、入住医院的重症患者以及必须决定治疗方案的患者家属的亲身经历,探索美国医院如何形塑其围墙里所发生的死亡,也探索这种格局得以建立的社会根源。
★这是一种彰显勇气和服务公众的行为。——《旧金山纪事报》
★通过27段叙述,(考夫曼)以惊人的准确性和细节描述了死亡临近时患者、家属、医生、护士和医院所共同参与的、一支复杂且经常是麻烦重重的舞蹈……
作为一个花大量时间参与重症监护室临终讨论的人,我发现这些叙述真实,而且非常熟悉……对于愿意审视自己在患者临终时进行的医疗护理行为的医生来说,这些故事将会证明是很有启发性的。
——保罗·巴斯克姆 医学博士 《美国医学协会杂志》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倾听美国医生在照顾濒危患者及其家属时进行的对话,以及他们面对的问题;就像是面临着那些没有人——即使是有生前嘱托的人——能够真正计划好的、悲伤的选择。莎伦·考夫曼生动地描述了那些悲伤的场景。或者更现实的是,待我们当中那些必须死在医院里的人,等到的是开启被现代技术改造和拉伸的“死亡过程”,这些无人能掌控。
——霍华德·斯皮罗 医学博士 耶鲁大学医学院
★这是一段引人入胜的陈述,讲述了人们如何结束他们的生命,以及我们能够并且必须做些什么来缓解他们最后这段行程的痛苦……我高度推荐这本书。对于美国医院对如何形塑死亡一事,这是一部令人难以置信的、经过缜密调研的、出色的、很接地气的作品……我感谢考夫曼博士,为她的勇气和对患者、患者家属及我们这些医护人员的敏感性。
——琼·赫曼 《肿瘤学时报 》
★考夫曼本可以通过更加晦涩的叙述让写这本书少一些痛苦……。她本可以通过提取热点问题并过度简化使它们更加耸人听闻……。但是她没有。她的语句清晰直接……。这使得《生死有时》一书成为了一种彰显勇气和服务公众的行为。现在,政策制定者们,医疗机构,和个体读者将无处躲藏。
——威廉·S.·考文斯基 《旧金山纪事报》
★本书出色地,及时地解释了美国社会人们为什么死亡或者被维持活着状态……读完本书,你会感到,尽管未来尚未可知,你至少对不可避免的未来有了更多的了解,或许也更有能力应对它。
——《今日美国》
考夫曼在医学和人性之间,在‘坚持’和‘放手’之间,在疾病和终止生命之间划定了艰难的界限……。这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见证,见证了我们如何管理死亡及其意义。对于专业人员和普通读者而言这都是一本必读书。
★——托马斯·林奇 《殡葬人手记》 和《动与静的身体》作者
Dictionary of Old & Middle Chinese 豆瓣
作者:
Tor Ulving
/
Bernhard Karlgren
ACTA Universitatis Gothoburgensis
1997
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 豆瓣
作者: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
译者:
林雅琪
/
鄭惠雯
麥田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是當代美國哲學家兼藝評家,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他是一位強烈主張終結論的後現代主義理論家,其於1984年發表的論文〈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宣稱藝術歷史告終,或更確切的說,指的是大論述或藝術進化觀的終結。
此爭議性命題一出,自然引發諸多熱烈討論。本書主要架構源自作者於1995年春天,受邀至華盛頓梅倫講座的講稿,除了對先前「藝術終結」的概念作進一步延伸和說明外,作者更以此帶出當代藝術發展的種種現況,剖釋藝術歷史結束和創作之間的互動關係,因此「藝術終結」的概念不可謂不是了解全書的一把鑰匙。
丹托的終結乃是對大論述的批判,企圖回歸藝術本質,從哲學角度審視藝術,或許正如丹托所言,整個當代藝壇的發展或許正是藝術哲學化的結果:傳統論述築起的高牆倒下,現代主義奉為圭臬的純粹性消失,藝術活動不再定繪畫於一尊,連帶地美術館的定位都要重新調整,當代藝術世界所展現出來的是前所未見的多元化,不但是題材多元,使用的媒材也多樣,而且更要和社會脈動或大眾文化結合,反映人類存在的真實面貌。
綜觀全書,讀者不難發現丹托念茲在茲的問題即為「何謂藝術?」,尤其在藝術多元的今日,視覺或感官刺激已經不是判斷藝術的唯一條件,勢必更加依賴「思考」,方可決定何謂藝術何謂非藝術?「兩件外觀完全相同的事物,如何判斷一為藝術品另一為非藝術品」,丹托對藝術展開全面的哲學探索,便是受安迪.沃荷的「布瑞洛盒」(The Brillo Box)所啟發,與此觀點相關的子題是單色畫的實質內涵,丹托亦有相當精闢之探討。
歷史論述既已遭處決,藝術世界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各國或各地藝術家紛紛起而創作「自己的」藝術,當代藝術家所處的年代究竟是金色年代還是灰色年代?這樣的發展動向是悲劇亦或是喜劇?實在無法一言以蔽之,現在藝術家可以任意佔用現存的各種風格,但僅止於討論的層面,一切創作都要落實在我們自己的時代,方才算數。
此爭議性命題一出,自然引發諸多熱烈討論。本書主要架構源自作者於1995年春天,受邀至華盛頓梅倫講座的講稿,除了對先前「藝術終結」的概念作進一步延伸和說明外,作者更以此帶出當代藝術發展的種種現況,剖釋藝術歷史結束和創作之間的互動關係,因此「藝術終結」的概念不可謂不是了解全書的一把鑰匙。
丹托的終結乃是對大論述的批判,企圖回歸藝術本質,從哲學角度審視藝術,或許正如丹托所言,整個當代藝壇的發展或許正是藝術哲學化的結果:傳統論述築起的高牆倒下,現代主義奉為圭臬的純粹性消失,藝術活動不再定繪畫於一尊,連帶地美術館的定位都要重新調整,當代藝術世界所展現出來的是前所未見的多元化,不但是題材多元,使用的媒材也多樣,而且更要和社會脈動或大眾文化結合,反映人類存在的真實面貌。
綜觀全書,讀者不難發現丹托念茲在茲的問題即為「何謂藝術?」,尤其在藝術多元的今日,視覺或感官刺激已經不是判斷藝術的唯一條件,勢必更加依賴「思考」,方可決定何謂藝術何謂非藝術?「兩件外觀完全相同的事物,如何判斷一為藝術品另一為非藝術品」,丹托對藝術展開全面的哲學探索,便是受安迪.沃荷的「布瑞洛盒」(The Brillo Box)所啟發,與此觀點相關的子題是單色畫的實質內涵,丹托亦有相當精闢之探討。
歷史論述既已遭處決,藝術世界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各國或各地藝術家紛紛起而創作「自己的」藝術,當代藝術家所處的年代究竟是金色年代還是灰色年代?這樣的發展動向是悲劇亦或是喜劇?實在無法一言以蔽之,現在藝術家可以任意佔用現存的各種風格,但僅止於討論的層面,一切創作都要落實在我們自己的時代,方才算數。
用电影燃尽欲望 豆瓣
非道に生きる
8.6 (39 个评分)
作者:
[日] 园子温
译者:
余梦娇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10
作品入选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
日本著名“鬼才”导演园子温首部随笔集
“摧毁形式、任性玩乐的态度,对创作者来说才是最有趣的。”
1. 日本著名“鬼才”导演园子温,一直以叛逆、打破常规的姿态备受国际影坛关注。作品直击人性,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当代社会与人性的阴暗面。
2. 本书是园子温首部随笔集,导演以坦诚而热烈的笔触分享了自己向着电影助跑的青春、重要作品拍摄的台前幕后,一阐自己独特电影观之生发,并对当下日本电影的现状、未来进行了犀利点评与深刻思考。
“哪怕是最劣质*低等的电影,只要把自己的欲望在其中燃烧殆尽就好。”
日本鬼才导演园子温一直以叛逆、打破常规的姿态备受国际影坛关注。其早年以《男之花道》摘取日本影坛登龙门的PFF大奖,之后连续拍摄了《自行车叹息》《纪子的餐桌》等个性作品。名作《爱的曝光》《冰冷热带鱼》《恋之罪》《庸才》入选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作品直击人性,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当代社会与人性的阴暗面,让园子温成为日本电影界不可忽视的个性导演,影迷沉浸在其作者性极强的越界影像中难以自拔。
从业三十年的园子温导演首次以坦诚而热烈的笔触分享了自己向着电影助跑的青春、重要作品拍摄的台前幕后,一阐自己独特电影观之生发,并对当下日本电影的现状、未来进行了犀利点评与深刻思考。
日本著名“鬼才”导演园子温首部随笔集
“摧毁形式、任性玩乐的态度,对创作者来说才是最有趣的。”
1. 日本著名“鬼才”导演园子温,一直以叛逆、打破常规的姿态备受国际影坛关注。作品直击人性,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当代社会与人性的阴暗面。
2. 本书是园子温首部随笔集,导演以坦诚而热烈的笔触分享了自己向着电影助跑的青春、重要作品拍摄的台前幕后,一阐自己独特电影观之生发,并对当下日本电影的现状、未来进行了犀利点评与深刻思考。
“哪怕是最劣质*低等的电影,只要把自己的欲望在其中燃烧殆尽就好。”
日本鬼才导演园子温一直以叛逆、打破常规的姿态备受国际影坛关注。其早年以《男之花道》摘取日本影坛登龙门的PFF大奖,之后连续拍摄了《自行车叹息》《纪子的餐桌》等个性作品。名作《爱的曝光》《冰冷热带鱼》《恋之罪》《庸才》入选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作品直击人性,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当代社会与人性的阴暗面,让园子温成为日本电影界不可忽视的个性导演,影迷沉浸在其作者性极强的越界影像中难以自拔。
从业三十年的园子温导演首次以坦诚而热烈的笔触分享了自己向着电影助跑的青春、重要作品拍摄的台前幕后,一阐自己独特电影观之生发,并对当下日本电影的现状、未来进行了犀利点评与深刻思考。
现代性的性别 豆瓣
The Gender of Modernity
9.1 (27 个评分)
作者:
[美]芮塔·菲尔斯基 (Rita Felski)
译者:
陈琳
/
但汉松(校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6
本书对女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创新而激动人心的探索,挑战了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现代性理论,并大胆质疑了某些女性主义观点,这些观点或是将现代性妖魔化为内在的父权制的产物,或是假定了一个有关现代社会男性经验和女性经验之间的简单对立。作者将文化历史和文化理论相结合,聚焦于19世纪末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怀旧、消费、女性书写、大众化的崇高、进化、革命和变态等概念进行了检视。她从比较和跨学科的视角出发,对来自英语、法语和德语传统的大量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涉及社会学理论、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小说、颓废文学、政论文章和演讲、性学话语,以及通俗情感小说等多个领域,分析的男性和女性作家包括齐美尔、左拉、萨克-马索克、拉希尔德、玛丽•科雷利、王尔德和奥利芙•施赖纳等。
“得益于菲尔斯基开阔的批评视野和丰富的批评情感,该书提供了对性别和现代性的绝佳思考,而且菲尔斯基最终让我们相信,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我想不出还有什么书能具有这种兴趣的广度,以及对理论价值变化的警觉。可以说,菲尔斯基以出类拔萃的水准,用后结构主义的方法书写了一部翔实的历史唯物主义佳作。说这本书充满智慧毫不为过:它缜密公允,关注政治,兼收并蓄,又具有令人振奋的跨学科思维。”
——詹妮弗•维克(Jennifer Wicke), 纽约大学
“菲尔斯基向我们证明了性和性别对现代主义/现代性文化的核心意义,她的研究复杂而巧妙,既利用了当代理论,又借助了对手边材料的历史研究。与她先前的论著一样,菲尔斯基展现了扎实的、前沿的学者知识,同时对该领域一些过热的理论话语表现出了良好的冷静态度。她对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常见的理论观点的评论总是十分公正,她文笔清晰,论证中闪耀着洞见的火花。”
——安德烈亚斯•许森(Andreas Huyssen),哥伦比亚大学
“得益于菲尔斯基开阔的批评视野和丰富的批评情感,该书提供了对性别和现代性的绝佳思考,而且菲尔斯基最终让我们相信,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我想不出还有什么书能具有这种兴趣的广度,以及对理论价值变化的警觉。可以说,菲尔斯基以出类拔萃的水准,用后结构主义的方法书写了一部翔实的历史唯物主义佳作。说这本书充满智慧毫不为过:它缜密公允,关注政治,兼收并蓄,又具有令人振奋的跨学科思维。”
——詹妮弗•维克(Jennifer Wicke), 纽约大学
“菲尔斯基向我们证明了性和性别对现代主义/现代性文化的核心意义,她的研究复杂而巧妙,既利用了当代理论,又借助了对手边材料的历史研究。与她先前的论著一样,菲尔斯基展现了扎实的、前沿的学者知识,同时对该领域一些过热的理论话语表现出了良好的冷静态度。她对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常见的理论观点的评论总是十分公正,她文笔清晰,论证中闪耀着洞见的火花。”
——安德烈亚斯•许森(Andreas Huyssen),哥伦比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