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彩画集 豆瓣
8.6 (5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蒂尔·兰波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5
精神上的搏斗和人与人之间的战斗一样激烈残酷。
——兰波《地狱一季》
他(兰波)是众多流派之父,不是任何流派的亲人。
——亨利•米勒
我没有看到写(例如)《地狱一季》的困难,一切都是直接表现,喷涌迸发,烈度。
词语中的烈度对于我是无谓的,对于我并不提供什么。
在《彩画集》中的情况却相反,含有极高价值的事物不止于一个方面
——保罗•瓦莱里
从十六岁后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兰波似乎始终处于一种躁动不安、焦灼求索的状态。他为什么放弃写传统形式的诗作,转而致力于散文诗?这显然与波特莱尔发表著名的散文诗之后,巴黎诗风的变化有关。
兰波认为,诗人必须成为“通灵者”、“无比崇高的博学的科学家”,“通过长期、广泛和经过推理思考的过程,打乱所有的感觉意识”,通过所谓“言语的炼金术”,寻求一种“综合了芳香、音响、色彩,概括一切,可以把思想与思想连结起来,又引出思想”、“使心灵与心灵呼应相通”的语言,以求达到“不可知”。这“不可知”并非某种形而上的客体,有时与他诗中所说的未来的“社会之爱”有关,又或者是某种理想。以上种种,可以说就是兰波的象征主义。
本书收入法国天才诗人、象征主义大师兰波所有的散文诗作品,包括《地狱一季》《彩画集》,并附有著名的《“通灵者”书信》二封以及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等人的评论。《地狱一季》和《彩画集》虽形式独特,含义诡谲难解,却展现诗人在巴黎诗风转变后,所创造出的新诗学与对创作的探索。作品流露出十九世纪末的法国生活风情,与彼时之文化传统相呼应,字里行间回响着诗人对自我与世间的挑战。
2020年6月16日 想读
启迪 豆瓣
Illuminations: Essays and Reflections
9.3 (11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张旭东 / 王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9
本书是《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系列之一的《启迪(本雅明文选》分册,书中具体收录了:《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张旭东》、《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汉娜阿伦特》、《论尼古拉·列斯克夫》、《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等文章。
2020年6月16日 想读
雪莱诗选 豆瓣
作者: 雪莱 译者: 江枫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 11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雪莱诗选(英汉对照)》从雪莱的诗集中精选若干名篇,充分地展现了雪莱作品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诗歌技巧。雪莱是英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赞智力美》、《勃朗峰》、《致大法官》等流传千古。让你的力量,就像把自然的真谛在我无为的青春时向我揭示,把安详和镇定给予我生命的进取期,赐给这崇拜者吧,他崇拜你,也崇拜包含有你的一切形体,哦,美的精灵,是你的魅力使他畏惧他自己,然而热爱着全人类。
点击链接进入: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华兹华斯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彭斯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叶芝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弗罗斯特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狄金森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雪莱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拜伦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济慈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纪伯伦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布莱克诗选(英汉对译)
海报:
2020年6月16日 想读
苍茫隋唐路-史家说史 豆瓣
作者: 韩昇 长春出版社 2007 - 1
穿越时间长河,回望祖先过往;金戈铁马的战争,气象万千的盛世;多少朝代更迭,多少文化沉浮!本书以讲述历史故事的手法,将隋唐按照编年史的时间顺序,围绕大的历史现象和事件,以丰富的资料、翔实的细节展示,浩浩荡荡地为观众提供一套生动的普及性的历史知识电视文献。
也许我们对隋朝早已形成固定的思维,短命的隋朝允满了荒淫、腐朽,在盛唐的光环下显得渺小与卑微。当我们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才发现,隋朝还有我们不曾认识的另一面;塞外英豪铁马金戈,一代雄才纵横天下。有了隋的铺垫,我们才见识了壮丽辉煌的大唐盛世,结缘了横扫千军的唐太宗,领略了君仪天_上的女帝王,体验了霓裳羽衣曲吹奏的生死恋;九曲回肠的史实,迷蒙深宫的探幽,尽凭作者道其中隐情,揭千古玄机。
2020年6月16日 想读
海东集 豆瓣
作者: 韩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4
本书是作者二十余年研究中国、日本、韩国古代关系史的结晶,涉及政治史、文化史及文献学、文物考古等领域。全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前言
扶桑、日本与海东
四至六世纪海东诸国在南朝对外关系秩序中的地位变化
韩国谷城郡发现观音寺缘起与菩萨头像及其意义
百济武宁王陵与南朝砖室墓
魏晋南北朝对高句丽的册封
《隋书·倭国传》考释
净土教在日本的流传与发展
五行与古代中日职官服色
白江之战的唐朝兵力
论新罗统一朝鲜
空海申请过所文书与日本图书
空海与袁晋卿
清初福建与日本的贸易
圣德太子写经真伪考
上海图书馆藏光明皇后写经与日本奈良时代的写经事业
堀敏一《隋唐帝国与东亚》
波護《隋唐佛教文化》
石见清裕《唐代北方问题与国际秩序》
2020年6月16日 想读
遣唐使和学问僧 豆瓣
作者: 韩昇 中华书局 2010 - 4
本书为“文史中国”丛书之一种,是专为青少年读者精心编写的通俗文化读物。本书通过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对隋唐时期日本遣唐使的情况等做了详细记述,全面展示了唐代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020年6月16日 想读
隋文帝传 豆瓣
作者: 韩昇 人民出版社 1998 - 9
《中国历代帝王传记丛书》:人民出版社约请国内有关专家对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皇帝及其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兼顾可读性,是目前较好的帝王传记丛书。
2020年6月16日 想读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 豆瓣
作者: 韩昇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9 - 5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为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古代中国移民与东北亚世界的形成”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东亚世界的基本特点与移民的文化传播、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南朝文化向东亚的传播、倭国与江南等等。
2020年6月16日 想读
盛唐的背影 豆瓣
作者: 韩昇 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海峡书局 2013 - 5
《盛唐的背影》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755年底,唐朝爆发了空前未有的大动乱,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公开叛乱,率20万雄兵大举南下,打得唐朝权威扫地。这场历时8年的战乱将烽火烧遍了中国北方,整个华北大地从高度繁华一下子倒退数百年,花团锦簇的繁华世界转眼之间成为悠远的追忆。
国家繁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才辈出、佳作迭传的大唐,遭遇突如其来的大动乱,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最高统治集团对日趋严重的腐败和社会不公的麻木不仁,放任制度的缺陷乃至弊端听之任之,盛世光辉下暗藏的危机四伏终于引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巨大矛盾。以史为鉴,才能知兴替,以安史之乱为鉴,才能知道盛世兴亡。
2020年6月16日 想读
神道人心 豆瓣
作者: 余欣 中华书局 2006 - 3
本书仔细清理了宗教史、社会史研究的各种理论,提出“民生宗教”的概念,企图以此为主要线索,从社会生活实际的层面,来诠释唐宋之际郭煌民众的信仰世界,揭示其丰富的内涵。作者几乎穷尽了所有相关郭煌文献,并有机会走访牛津、剑桥、伦敦、巴黎、莱顿、柏林、京都、台北等学术中心,亲自校核原卷,且于欧美、日本、港台的研究成果多有吸纳,使理论思考更趋成熟,文献考证更加缜密,扩张了敦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开拓了敦煌学的新领域。
2020年6月16日 想读
中古异相 豆瓣
作者: 余欣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 3
本書的研究主旨,是以西陲出土寫本爲基礎探討中國中古時代的“學與術”和信仰、社會之間的關係,選擇的切入點爲構成中國文化本源的兩個互摄的“異相”:方術與博物之學。
上編“寫本時代的學與術”,試圖解明寫本時代的知識與技藝如何被製造、傳播和使用的問題。藉由敦煌、吐魯番、黑水城出土文獻,討論了“漢書學”、易學以及各種方術:物怪易占、人形解除、風角鳥情、擇吉推步等,將其重置於文本的成立與流通的歷史語境之中加以考察,探究經典知識、方伎雜術、政教禮俗、宗教觀念,如何進入士庶的生活場域和信仰實踐,成爲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並揭示不同文明間接觸、滲透、交融與再創新的史跡。
下編“中古博物的林中路”,是作者東亞博物學整體構築的部分結晶。從藥物、菜茹到寺院珍寶、沙州土貢、異域奇玩的這一組考證文字,不是僅僅關於物自身的研究,而是希望以此爲綫索,將它們在日常生活、宗教儀軌和東西文化交涉中的瑰麗景致,用寫實的手法重繪再現,致力於從知識體系的建構過程,重新思考博物學作爲一種認知世界的思維方式,在社會、思想和文明史上的意義。
本書尤爲注重出土文獻與傳統史志、域外典籍和考古文物的互相印證,並力圖溝通文字材料、圖像資料和相關學科工具,進行會通式的研究,建立起方術-博物-宗教-禮俗知識社會史-中外關係史相融合的研究範式。
2020年6月16日 想读
画境中州 豆瓣
作者: 温海清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 5
元代出现的多层级复式地方行政体制,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史上具有颇为特出的地位。行省承袭金制而起,路经由唐宋“道”、“路”之制演化而成正式政区,州、县亦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都是考察元代地方多层级行政体制演化的基本观照点。设若我们进一步追问的话,元代缘何会出现此端变化,其演变之关节点何在,具体历史过程若何?本书聚焦于始自蒙古南下徇地中原、迄于忽必烈至元初年(1210s—1260s)华北地方行政建置发生激烈改易的现象,对该区域内所涉各层级(中书腹里、路、府、州、县)之建置与区划的历史变迁状况进行细致的考释和分析,力图将关键的演变环节如实地复原出来,以期呈现蒙元地方行政建置之特质并究明其在唐宋、明清间的起承转合之地位。除此而外,本书尤瞩意于探讨“蒙古因素”在金元之际华北地方行政变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中书腹里以及其内部区划的生成、世侯占有州郡与蒙古分封而致部分路(直隶州)之形成、蒙古千户百户制与汉地路府州郡体制之榫合,以及州依“节度—刺史”体系进行划分制度的消失,在本书所讨论的上述这几大主题中都可不同程度地观察到“蒙古因素”的影响。
2020年6月16日 想读
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与制度 豆瓣
作者: 余欣 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 6
本书是2010年11月6-8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的“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与制度”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
“中古文史之学”,是亦古亦今、亦新亦旧、亦中亦西的学问。近百年来,在新材料和新理论的推动下,海内外学界运用文献、考古、艺术相结合的方法,融烁古今,会通中西,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然而在学术全球化的今天,如何重建解释性框架?如何开拓新疆域?如何寻求和实践新工具?国际共同研究和代际学术对话是否可能?活跃在中古史前锋线上的学者各自有着什么样的思考?为了能更加深入地讨论这些国际学界共同关切的基本问题,复旦大学历史系主办了这一学术会议。
会议旨在推动两个对话:中外对话,即促进大陆、港台、日本、欧美活跃在学术前沿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代际对话,即推动196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坚学术力量与1940-50年代出生的著名学者之间的对话。会议有来自海内外中国中古史领域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提交了25篇报告,涉及出土文献辑考、仪式与制度析、宗教社会史、学术思想史和政治文化史研究诸多领域,并邀请了8位国际知名学者担任评议人,以一种新的学术“生成模式”实现了中古史研究者的国际交流,促进了学术取向有所异同的两代学者间的代际对话,这些新求索和新风雷,将生成新的“大地之肖像”,汇入新世代历史学的学术脉络之中。
此次结集,将所提交的论文修订本辑为“中国中古文史之学研究的方法与前景”、“出土文献所见学术与信仰”、“国家祭祀、礼仪空间与礼制呈现”、“历史书写、祥瑞灾异与政治架构”四编出版。
2020年6月16日 想读
博望鸣沙 豆瓣
作者: 余欣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 6
本书以敦煌吐鲁番文献、日本古钞本、考古文物以及相关民国档案、书札、诗词、题跋的整合性探讨,观照中国现代学术成立史之一侧面,追索其内在理路,进而构建中古写本研究及其现代镜像之“交错的文化史”,并藉此对写本文化之于中国学术研究之意义进行博观与省思,期望不仅拓展敦煌学史、写本学、知识社会史诸领域之疆界,亦有资于推进东亚世界学术思想史研究。
学术史的省思,是任何新学问生发的基点,代表的是对学术内在理路的把握和学科发展的自觉。真正的学术史研究,应该深入到学问的核心,为学术脉络中的实质性推进建立起清晰的坐标。本书尝试以丰富的个案,沟通中古写本学与现代学术史,展示“学术内史”研究的魅力。作者还提出“整体书写文化史”的概念,将“图书”视为文本记录(语言的和图像的)、物质媒材、历史原境、历史记忆和历史经验的“统一场”,考察知识建构与文本形态、书写行为、使用实践之间的关系,关注的不仅仅是书籍史层面的作为记录形式的文本及其生产与接受的过程,而且是如何从社会和精神层面看知识以书写与阅读的方式所建构的各种意义。作者进而重新审视“图像证史”或“图文互证”的观点与方法,并对写本中“图”与“文”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主张不仅应当在历史研究中把图像作为另一种文本性证据使用,还应该从政治、艺术、宗教等多学科角度来研究中国古代视觉文化中的图的制作过程、功能及其蕴含的力量,理解图像在历史情境中的涵义。
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敦煌研究,而是在更宏大的背景下思考写本作为探察中古时代知识与信仰生成过程的媒介而存在的价值,追寻写本鉴藏作为现代中国学术确立的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之一环而呈现的意义。
2020年6月16日 想读
西汉侯国地理 豆瓣
作者: 马孟龙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 11
本书属于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
西汉时期,先后封置八百余个侯国。数量如此众多的侯国在地域分布上是否存在特征,一直不甚明了。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对西汉近八百个侯国的地理方位进行考证。同时采用“水平横剖面”方法,复原七个具有明确年代断限的西汉侯国地理分布剖面,并对每一个剖面所呈现出的侯国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西汉侯国地域分布特征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最后,本书还对有关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侯国迁徙等一系列专题进行了研究,揭示出一些以往未被注意的西汉政治制度、政治政策的变革。本书是第一部以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为研究方向的专著,可为日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2020年6月16日 想读
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 豆瓣
作者: 姜鹏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 10
以往的宋学研究成果,汗牛充栋,讨论角度各有不同。但很少有人从制度史的层面,来剖析唐宋学术转型以及宋学的形成。本书从制度史的角度出发,仔细梳理了宋代经筵制度形成、变化,及其功能转变、人员选任与讲说内容,集中研究士大夫如何通过这样一个制度平台,利用解释经史的机会,喻古讽今,表达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并影响最高决策。揭示经学诠释与史论,如何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挂钩,并与统治学说史同步演进。从而从发生学的角度,为宋学的产生找出一个制度史的依据。
2020年6月16日 想读
存思集 豆瓣
作者: 余欣 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 11
基于共通的治学理念与研究领域,2009年10月复旦大学"中古中国共同研究班"成立。核心成员为来自历史学系、文史研究院、汉唐文献工作室、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中文系五个单位的十二位"新生代学者",还有校外和海外学者作为"通讯研究员"和"客座研究员"加盟。研究班致力于在互相砥砺中提升自我的学术境界,并探索共同研究模式在中国学术生态中生发的可能性,是一个多学科的、开放的、国际性的学术共同体。研究班每两周组织一个工作坊,主要安排为论文发表、史料会读、学术信息交流与评论,迄今已举行五十余次。为了便于学界检阅我们的"行与思",从历次专题报告中选取"代表作"汇为一编,以见证寄托我们共同学术理想的研究班的"存在"与"思存"。
2020年6月16日 想读
事邦国之神祇 豆瓣
作者: 朱溢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 9
西晋以降,历代王朝的礼仪制度皆采取五礼的架构。作为五礼之首,吉礼以制度化的祭祀礼仪为主体,是帝制时代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本书深入把握吉礼制度的内在逻辑,从大祀、中祀、小祀的纵向结构和祀天神、祭地祇、享人鬼、释奠先圣先师的横向结构出发,主要通过三祀制度、郊祀礼仪、太庙祭祀、释奠礼仪等方面的内容,来检讨唐至北宋吉礼的变迁,并且探究其在中国礼制史上的位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此项研究揭示了唐至北宋时期吉礼体系的连续性,从中亦可看到吉礼制度与政治秩序、权力观念、思想学说、宗教信仰之间的复杂关系。本书以制度史研究为本位,兼顾制度与思想的互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可望对中国古代礼制研究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2020年6月1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