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兴风作浪” 豆瓣
Making Waves: Politics, Propaganda,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68-1922
作者: [美]约翰·查尔斯·史乐文 译者: 刘旭东 人民出版社 2016 - 3
该书主要研究了1868-1922年间日本帝国海军的发展史。有些历史学家曾指出,正是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及日俄战争中所取得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日本海军的崛起。但是,史乐文的这本著作却向读者们展示了他独特的研究成果。该书指出,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及日俄战争中的胜利以及二十世纪的崛起都应该归功于始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海军部高超的政治运作技巧,这些成功的政治运作使海军获得了经费、舰船和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员。在书中,史乐文详尽地描述了日本海军部如何利用国内政治使其在日本政府机构中获得了统治地位。尽管海军部的原初目标仅限于获取部门利益,但事实上它在加强日本议会制民主、展现大众宣传的高效性、塑造日本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世界观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换言之,史乐文认为,日本帝国海军在为实现自己的部门利益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同时,也为建设一个现代化、工业化的日本国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因此,史乐文的这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了日本海军早期发展史以及日本如何实现二十世纪初的国家崛起。
2020年5月23日 想读
胡塞尔现象学 豆瓣
Husserl's Phenomenology
9.5 (23 个评分) 作者: D·扎哈维 译者: 李忠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8
本书作者陈述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在很大程度上结合了系统的和编年的视角。这个陈述大概遵循了胡塞尔思想的发展秩序,从早期对逻辑和意向性的分析开始,经过其成熟时期对还原和构成的先验哲学分析,到晚期对主体间性和生活世界的分析。
第一部分集中关注胡塞尔早期的意向性理论。
第二部分,说明了胡塞尔先验哲学里的主要元素。
最后也是最长的部分,转向一些胡塞尔更加具体的现象学分析。
2020年5月23日 想读
小津安二郎剧本集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津安二郎 译者: 吴菲 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4
☆ 日本电影黄金时代的巨匠 与黑泽明齐名
☆ 小津安二郎电影代表作剧本 中文简体首次集合出版
☆ 一幅尽显日本风情百态的文学图景
【编辑推荐】
1. 小津安二郎是日本电影黄金时代的巨匠、享誉世界的著名导演,一生执导了54部电影作品,多部获得国际声誉。《东京物语》被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旬报》评为“最佳日本电影”,其完整剧本是本书收录的剧本之一。
2. 本书是小津安二郎电影剧本的首部简体中文版,集结了小津安二郎最经典的六部电影作品剧本,是献给小津影迷和所有电影爱好者的一部值得细品珍藏之作。
3. 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一样,剧本的文字简练精巧,敏感细腻,温润人心。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集结了小津安二郎最广为人知并获得诸多好评的六部经典作品:《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麦秋》《浮草》《秋日和》《晚春》。透过文字展现小津电影的独特魅力和极简美学风格。
小津安二郎坚持无限远离好莱坞电影节奏,其缓慢细腻叙事手法被称为“小津调”,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色彩,深刻影响了侯孝贤、许鞍华、是枝裕和、山田洋次等后世电影巨匠。家庭的羁绊与父女复杂的感情是他的作品永远的主题。他笔下的人物对话极富日常韵味而又深刻展示着潜藏内心的复杂情绪,独特的幽默又时常闪现出小津式哲学。
【名人推荐】
最喜欢的是《晚春》,小津四十六岁时拍的,透彻极了,厉害。
——侯孝贤
《东京物语》是最伟大的电影,最伟大的家庭剧。它非常东方,紧紧地攫住我的心。
——李安
2020年5月23日 想读
七个被绞死的人 豆瓣 Goodreads
9.3 (34 个评分) 作者: [俄] 安德列耶夫 译者: 靳戈 / 戴骢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 - 8
《七个被绞死的人》是俄国作家安德烈耶夫的小说集,精选作者不同创作时期的11篇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名篇《红笑》《七个被绞死的人》《墙》等。

安德烈耶夫的小说杂糅多种艺术风格,笔触深入广袤的社会现实内里,在对人物内心和外部环境的冷峻描写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流动着纤细的诗 意。安德烈耶夫笔下刻画的人物多为社会边缘人和浮世畸零人,故事罕见、离奇;其叙述风格在俄国作家中也独树一帜,呈现为一贯的紧凑、细腻、迷离,笔墨浓重,直指人心。生活的梦魇、人生的荒诞、天性的孤绝,以及纠缠于其思想里的许多“该死的问题”,促使安德烈耶夫始终探求无意义中的意义。

◎◎◎◎◎◎◎◎◎◎◎◎◎◎◎◎◎◎◎◎◎◎◎◎◎◎◎◎◎◎◎◎

★入选法国《理想藏书》俄罗斯小说前30部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经典书目推荐

★鲁迅受安德烈耶夫影响,创作名篇《药》

★托尔斯泰、契诃夫、勃洛克、高尔基等伟大作家一致赞赏

安德烈耶夫继承并发展了俄国文学关注现实的传统,且不拘泥于单一流派,博采众家而糅合创造出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高尔基赞誉安德烈耶夫“在俄国文学史上将永远占有自己的一席”。

◎◎◎◎◎◎◎◎◎◎◎◎◎◎◎◎◎◎◎◎◎◎◎◎◎◎◎◎◎◎◎◎

●俄国作家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如他(安德烈耶夫)的创作一般,消融了内面世界与外面表现之差,而现出灵肉一致的境地。

——鲁迅

●(安德烈耶夫)是从残酷的人生悲剧里见到人道之光的,是从反对消极一方面写出人道之声的,所以见得最为真切,写得最为沉痛,且能感人深远。

——郑振铎

●(安德烈耶夫的)直觉惊人地锐利。对于生活的黑暗面,对于人类灵魂里的种种矛盾,对于本能领域里的种种纠缠,他有不可思议的透视力。

——[俄]高尔基

●列昂尼德•安德烈耶夫的作品我在莫斯科就读了;后来在来雅尔塔的一路上接着读。他真是一个好作家,如果他写得更多一些,他会取得更大的成功。……读者早晚会习惯的,他将是个大作家。

——[俄]契诃夫(1904年4月11日,致奥•克尼碧尔信中)

●(安德烈耶夫)真是纷扰时代的真儿子。十九世纪末俄国人心理上的烦闷与生活的暗淡都在安德烈耶夫的作品(里)表现出来。他著作的描写点极广;对于人类生活的根本问题,一一苦思以求解决。……他的一生正当俄国经历了外交失败革命被压之后数年间的失望时期;这几年中灰色的人生,契诃夫带着隐哭声的假笑以诙谐的口吻描画出来,安德烈耶夫则用冷嘲与热泪描写出来。

——茅盾

●(安德烈耶夫:)“我们的不幸,便是大家对于别人的心灵,生命,苦痛,习惯,意向,愿望,都很少理解,而且几于全无。我是治文学的,我之所以觉得文学可尊者,便因其最高尚的功业,是在拭去一切的界限与距离。”这正是他(安德烈耶夫)文学上的宗旨,也就可以代表俄国人道主义的文学者,作他们的宣言。

——周作人

●安德烈耶夫是第一个沿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方向、沿着后来的存在主义艺术家们——首先是加缪和萨特——将走的道路前行的人。

——[俄]阿列克谢•波格丹诺夫

●(安德烈耶夫)具有丰富和鲜明的联想,具有在自己身上随意唤起大量鲜明的幻觉的才能,……天才的大小在这方面是同这种幻觉的数量和鲜明性以及如何善于描绘这种幻觉成正比的。

——[俄]卢那察尔斯基

●安德列耶夫早期的怀疑主义是非常迷人的,因为这是淡淡的、非刻意的、赋予其短篇小说以必要的锋芒的怀疑主义,这样的怀疑主义后来发展成了“宇宙性的批判”,发展成了对存在意义的否定。

——[俄]巴辛斯基

●我觉得这就是安德烈耶夫的可贵之处——他总是提出这个问题,每次都提得正确,因为现在俄罗斯这个大孩子向文明提出的正是这个问题,可是谁也不能够做出圆满的回答,以便使他不再紧跟着提出有些冷漠又有些顽皮的问题——“为什么?”。……安德烈耶夫由衷地、不懈地、又是无意识地提出这个问题。时间越久,他就越发有意识地思考这个问题,他自己不只一次可以最成熟地而又最愚蠢地做出回答。

——[俄]勃洛克
2020年5月23日 想读
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 豆瓣
作者: 何炳棣 中华书局 2017 - 7
中国古代的土地数字研究,“丁”与“亩”的概念至为重要。何炳棣先生从大量的方志等史料中,发现细小特征,进而提出“丁”和“亩”为纳税单位的重要说法。
2020年5月23日 想读
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研究 豆瓣
作者: 张生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 5
法国、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它们在实现民法法典化过程中,大多留下了丰富的立法资料。这些立法资料如同历史的路标一样,清晰地指示着当时立法者对民法典的构想,也为后来民法学和法典解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虽然中国台湾“司法行政部”曾编辑了《中华民国民法制定史料汇编》(一九七六年六月刊行),其中收录了相当可观的清末民国时期的民事立法史料。但是,自《大清民律草案人民国《民律草案》到
《中华民国民法大 法典编订过程中的很多史实问题都有待考辨,很多理论问题仍需要今人重寻源流。
就史料考证、学理阐释言,清末民国时期的民法法典化是一个极为广泛的课题,法学界尚需予以更多的关注。张生同志以《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研究(一九0一至一九四九)》为题,意在重述清末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的历史,已开此研究之端绪。张生所作
《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研究》有两个方面值得称道。其一,作者在资料收集和史实考证方面,着力颇多,初步描述了民法法典化的史境与进程。作者围绕着"民法法典化"的主题,收集、梳理、引用了有关的重要立法资料,例如清末的《修订法律馆全宗》、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领事裁判权协议与法权报告书、南京国民政府统计处的调查资料等,这些资料以往鲜有学者系统地梳理、引用过。作者还较为全面地收集、整理了参与法典修订的法律家履历,编制了各个时期的
《法律家履历简表》,使我们约略可以了解清末民国时期什么人参与了民法典的编纂、他们的教育背景、编纂法典前后的任职情况。其二,作者对民法法典化的阐释方法,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清末民国时期的民法法典化,是在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头绪繁多,牵涉面甚广,如何客观而全面地描述这个过程,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张生在
"近代法典化研究"中选择了一种较为符合历史客观的阐释方法。该阐释方法以民法法典化为叙事线索,以政府、法律家、民众为事件主体
(特别是以法律家为主要角色),大体揭示了清末民国时期法律家与政府合作造法,完成了回应性的民法体系(以民法典为制度框架、价值核心,以单行法、民事判例、民事解释为附属规范),实现了民法法典化的形式目标。可是,由于造法过程中对民众利益和愿望的忽略,政府在政治上并未实现民主化、在经济上并未切实解决氏众生计问题,加之
国内战争、日本侵华战争的蔓延不绝,政府和法律家未能达成民法法典化的实质目标--以民法典为制度基础实现符合公平正义的法秩序。(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研究)作为一部二十余万字的论著,难以全面阐释
"清末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这一宏阔的、艰深的主题。材料的发掘、史实的考证,有待进一步深入。目前,只是粗具轮廓。若能把当时主要法律家的立法行为、法学思想、观点的冲突与折衷,各展其详;若能在法典续造过程中,就具体当事人的诉求,法典与单行法、民事判例、民事解释的发展,各显其徽;那将是更有说服力的一种研究。
清末民国时期的民法法典化事业,注入了当时一流法律家的智慧和理想,其法学成就何其丰富!法律家志业未酬的教训又何其深刻!这一主题,不仅应是当今法律史研究的课题,还应是立法学、民法学深入探讨的领域。因为,民法法典化仍旧是我国法律家当前最为重大的立法任务,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要编纂完成一部民法典,并非易事。假如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新法典的编纂,将是一件继往开来的伟业。假如一切从头开始,忽略本国以往的立法经验,所成之法典竞不若旧法典之妥生。
2020年5月23日 想读
网络霸业 豆瓣
作者: 刘辉 中华工商联 2007 - 1
中国的门户网站利用历史性的市场机会快速发展着,他们中已出现一些行业领先的大型本土公司。三大门户网站在我国互联网发展早期就确立的行业领军地位至今仍不容置疑。当三大门户网站主宰了综合门户时,综合门户领域就到了寡头均衡阶段。三大网站已经渡过初始创业阶段,正处在企业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变之中。三大门户网站企业的发展轨迹比较符合“普通型”企业生命周期运行顺序,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中,一些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可能会深刻影响它们以及竞争对手的未来战略。
本书在综合分析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面向我国网络行业发展状况的案例分析方式,选择运用了企业战略管理、产业经济学、网络经济、博弈论等方法,分析了三大门户网站应更多地着眼于对无形资源的争夺、外部资源的利用和扩张、顾客价值的让渡和顾客忠诚度的建立,以达到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生态商业系统内成员和谐共生的生存和发展。本书对互联网产业中高级人士、高中级创业人员、经济管理研究人员和有关专业大学生和研究生等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2020年5月23日 想读
美國夢的悲劇 豆瓣
We Were Eight Years in Power : An American Tragedy
作者: 塔納哈希.科茨(Ta-Nehisi Coates) 译者: 閻紀宇 衛城 2019 - 9
每當改革跨出一步,必遭保守勢力反撲?
林肯解放黑奴、推行種族平等,結果被槍殺、種族隔離再次宰制南方
歐巴馬執政八年,黑人仍無法翻轉壓迫結構,反催生白人至上的川普
生長在不友善的國度,如何面對政治理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
美國夢下人人平等,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平等
三度失業的國家圖書獎得主,用生命故事揭開國家神話的悲劇真相
原來,白人至上主義是這個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原來,美國夢有顏色之分。
黑人就是會遭到劫掠,白人就是會受益於劫掠
面對白人至上主義,面對保守力量反撲,
如何反抗絕望.反抗歷史.反抗下墜的力量?
為什麼我們的國家總是進一步、退兩步?為什麼反動力量總是如潮水般未曾止息?美國當代公共知識分子塔納哈希.科茨(Ta-Nehisi Coates)爬梳建國歷史,寫下深刻且警醒的答案:美國引以為傲的立國精神其實是建立在奴隸制之上,白人至上主義是這個國家無可迴避的本質。白人夢想自由、逃離壓迫,卻轉身拾起壓迫大棒,將美夢建立在黑人的噩夢上。從建國先賢到南北戰爭,從羅斯福到歐巴馬再到川普,科茨的書寫揭露未曾和解的種族歷史如何陰魂不散,使黑人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皆蒙受不平遭遇。他以歐巴馬總統執政八年為經、自身寫作歷程為緯,用鏗鏘有力的優美散文,檢視歐巴馬年代尋求正義的新聲音,回顧黑人追求平等與尊嚴的曲折歷史,並對國家的不義過往勇敢發聲。
科茨的文字光芒直射,照亮被國家神話排除在外的同胞。他的發聲鏗鏘有力,逼人直面國家的殘酷現實,同時獲得持續向前的勇氣。科茨的故事啟發我們,唯有認清自己國家的不義過往如何導致今日的不公不義、唯有走出自認無辜的迷思並做出賠償,才能與國家的過往和解,終結國家神話的悲劇,獲得不下開國先賢的智慧。
本書特色
【看見國家神話背後的悲劇真相】
美國夢下人人平等,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平等?美國引以為傲的立國精神原來是建立在奴隸制度上?本書回顧美國的歷史,檢視美國黑人在過去與今天所遭受的制度歧視,以及導致兩百多年來平權運動始終一波三折的不義真相。
【看見致使川普當選的關鍵因素】
導致川普上台的關鍵,究竟是貧富,還是種族?本書讓讀者看見種族主義的幽靈如何在現代還魂,認識種族主義不是遙遠的老生常談,而是現在進行式。
【看見被壓迫者發聲的生命故事】
從三度失業到國家圖書獎得主,從淪落街頭到進白宮採訪總統,本書展現作者科茨的生命故事,展現作家對自己身分的追尋,展現對社會結構性不公不義的思考。
【看見臺灣改革運動的新啟示】
為什麼我們的國家總是進一步、退兩步?生長在不友善的國度,如何面對政治理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臺灣雖然沒有黑白種族的問題,但仍然有藍綠政黨、省籍情結、貧富階級與身分認同上的對立衝突,更在過去一年經歷性別平權的正反思辨。本書的故事能夠啟發讀者,如何對國家的黑暗過往勇敢發聲,以及如何找到持續前行的力量。
名人推薦
【各方推薦】
胡培菱 美國文學/社會評論家
黃丞儀 中研院法學所副研究員
盧令北 東吳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盧郁佳 作家
閻紀宇 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
【國際好評】
★亞馬遜五顆星★
★Goodreads 一萬五千人四.五顆星評價★
★紐約時報暢銷書★
★各大媒體年度好書★紐約時報.時代雜誌.洛杉磯時報.舊金山紀事報.今日美國報.歐普拉雜誌.Essence雜誌.科克斯書評
★戴頓文學和平獎|入圍洛杉磯時報圖書獎.美國筆會吉恩斯泰因獎.有色人種促進協會形象獎決選
好評推薦
「科茨的發聲鏗鏘有力,宛如一縷揭開真相的光芒。」──《今日美國報》(USA Today)
「一本不可或缺的書。科茨的文章探索種族、政治與歷史,將成為此時此刻這個國家反抗下墜力量的必要基石。」──《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科茨的新書不只收錄了自己寫於歐巴馬執政歲月的評論篇章,還出人意表地夾雜個人經驗的反思。這些內省讓我們看見一位作家創作時的所思所感,看見伴隨這門技藝而生的所有恐懼、不安、影響力、洞見與盲點。」──《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大師之作。本書喚起我們身為寫作者、身為美國人的自覺,敦促我們變得更好,或至少更明白自己為何未能做到。」──《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科茨透過八篇迷人的散文,回顧了美國的種族歷史,回顧了歐巴馬執政的歲月和川普上台的突兀結果,也回顧了身為作家的心路歷程。」──《科克斯書評報》(Kirkus Reviews)
「科茨的散文雖然關注特定時期,但也映照了更廣闊的社會與政治現象。正是這種近乎永恆的主題,讓人聯想起了喬治.歐威爾與詹姆斯.鮑德溫的作品,也讓科茨的作品值得我們一讀再讀。」──《出版者週刊報》(Publishers Weekly)
「科茨的呼聲中有著令人耳目一新的透徹,傳達的訊息刻不容緩、義憤填膺、扣人心弦,正是當今世道所需要的。」──《娛樂週刊報》(Entertainment Weekly)
「科茨的發聲對討論種族與平等這類公眾議題至關重要,讀者將會殷切期盼他對今日世局的看法與解釋。」──美國圖書館協會《書目雜誌》(Booklist)
2020年5月23日 想读
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豆瓣
作者: 江泽民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本书收入1983年8月至2008年11月间江泽民同志论述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问题的重要论文、报告、讲话、文章共27篇,附录2篇,其中许多文稿是首次公开发表。
2020年5月22日 想读
情感教育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居斯塔夫·福楼拜 译者: 李健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7
主人公福赖代芮克·毛漏出身于外省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十八岁那年来到巴黎攻读法律。可是他只对文学艺术感兴趣,试写过小说和华尔兹舞曲,还跟人学习绘画,但都半途而废。他深深爱上了画商阿尔鲁的妻子。阿尔鲁夫人虽不爱丈夫,但恪守妇道。后来,她终于被毛漏的一片痴情所打动,答应与他约会。时值一八四八年二月,巴黎爆发了革命。毛漏为了这个约会,没有去参加民众的游行。但阿尔鲁夫人因儿子突患假膜性喉炎,未能赴约。绝望之余,毛漏投入交际花罗莎乃特的怀抱。两人同居并生下一个儿子,不久儿子不幸夭折。后来与一直爱恋他的乡下姑娘路易丝共结连理。可是在教堂的广场上,他恰遇路易丝与他的老同学戴洛里耶举行婚礼。毛漏羞愧难当,返回了巴黎。一八六七年的一天傍晚,阿尔鲁夫人突然来访,两人万分激动,互诉衷肠。她剪下一缕白发留给毛漏作纪念,与他诀别。
2020年5月22日 想读
2666 豆瓣
9.0 (78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赵德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
美国全国书评人协会最佳小说奖
《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之首
《时代》周刊年度最佳小说
《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小说
《旧金山纪事报》年度50部最佳小说
《西雅图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纽约杂志》年度十佳小说
美国Amazon 年度编辑选书 读者最爱十大书籍
25年来百部最佳西语小说
新千年最佳小说
2666的五部分讲述了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讲述四个来自欧洲不同地区(英法西意)的文学评论家,因为共同喜欢及研究一位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而成为朋友进而成为情人的故事。几人得知阿琴波尔迪曾在墨西哥现身时,便共同前往。这个部分的基调很平静,甚至有轻喜 剧般的轻松可人。但进入尾声时,气氛开始诡异起来,有很强的梦幻色彩。
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是举家迁居到墨西哥的智利教授的故事。在第一部分里他曾是几位评论家的向导,因为他宣称曾与阿琴波尔迪有一面之缘。这一部分里,几位评论家已不见踪影,只留下这位日渐迷幻的教授,他不只能听到死人对自己说话,更是在某天效法杜尚,把一本偶然发现的几何学著作挂在自家的晾衣绳上,看风吹动书页。这部分也交待了教授的妻子迷恋上一位疯诗人抛家弃女的情节。这部分的情绪相对来说超现实,很迷幻。气氛压抑诡谲。甚至配有一些另人费解的图示。
第三部分《法特》,一位纽约《黑色黎明》杂志的黑人记者,因同刊的拳击口记者遇害身亡,接替那人来到墨西哥报道一场拳击赛。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各地媒体同僚,还遇到阿玛尔菲塔诺的女儿。他逐渐地了解到在这个墨西哥北方城市圣特莱莎发生了多起杀害妇女的案件,手段残忍,抛尸荒野,他想进行报道,但困难重重。这部分写法上非常写实,叙述简洁有力。特别之处在于(也贯穿于2666全书),线性叙事之间,穿插有非常多的“离题”之言,比如法特乘飞机时听乘客讲的一段海上求生故事,寻访某人时在教堂听到的大段个人独白,某个美国导演的八卦等等。再如前文那晒书的杜尚,也特书了一段。这部分的结尾交待法特在某人帮助下到监狱找一个这些连环杀人案的嫌犯采访,可在见到那人时,却不知道该问些什么了。
第四部分《罪行》可说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这部分看似警方档案,因为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自1993年1月到1997年12月,每月甚至每周发生的一起或多起杀害妇女案件,简明扼要,某时某地某人被谁谁发现,死状如何,衣物怎样,周遭环境,死者有否确认身份,法医学检测死因是何,有否嫌犯,警方又是怎样处理的。当然其间穿插了警方故事,贩毒集团背景,政治人物干预,来自FBI的侦探,亵渎教堂的“忏悔者”,能预言未来的女巫师,监狱中呼风唤雨的嫌犯(此嫌犯与第三部分结尾那位巨人嫌犯联系起来),等等。这部分“警方报告”的罗列,让人震惊愤怒,继而失望无奈,直到只能接受这现实的残酷。对读者而言,阅读这部分将会是一次极为震撼的心理过程。
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回归开篇引入的悬念人物,他出场了。这个部分甚至可作为独立的历史小说阅读,讲述了阿琴波尔迪的一生,他的出生,成长,贵族家的用人生活,参军,二战,与家人失散,目睹酷刑,成为战俘,耳闻屠犹亲历,开始写作,一家汉堡出版社社长的高度认可关注甚至是资助,传闻其极有可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隐姓埋名混迹于欧洲各地,再到遇见家人,直到决定去圣特莱莎那个充满死亡的墨西哥北方小城。这部分的情绪悠然回荡着一首哀伤的歌曲,尽管一些细节的震撼力并不比第四部分弱,然而这更是一种尽在不言中让人既恐惧又哀伤无奈的调子。
2020年5月22日 想读
与齐泽克对话 豆瓣
作者: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 / [英]格里•戴利 译者: 孙晓坤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10
目前,齐泽克著作的中译本已经出版六七种之多,但老实说,其著作并不好读。对于许多既不熟悉他思想的两大来源———黑格尔和雅克·拉康,也不熟悉他经常玩弄的大量好莱坞电影典故的读者来说,要直接进入齐泽克的思想空间是非常艰难的。《与齐泽克对话》问世后,普通读者终于可以得其门而入。该书非常清晰、非常准确地勾勒出齐泽克的思想轮廓,其中齐泽克本人对大量哲学、文化、社会、道德和政治问题发表了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很可能属于当代最卓越的思想之列。由于该书的出版时间很近,因此有机会触及诸如“9·11”之类当下最紧迫的问题,所有关心左派思想最新动向的人都不应错过《与齐泽克对话》一书。
2020年5月21日 想读
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关系探源(套装上下卷) 豆瓣
作者: 黄修荣 / 黄黎 人民出版社 2016 - 9
修荣、黄黎的《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关系探源(上下)》是一部全面阐述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关系问题的学术专著,从共产国际的建立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起一直写到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为止,全面评价了共产国际的功过是非。本书充分利用作者黄修荣主编的21卷《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等国内外各种难得的珍贵档案文献资料,观点鲜明,立论公允,史料丰富,并吸取已有的研究成果,弥补过去研究中的不足,从而有所创新,有所前进,采用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的写法,力求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把本书写成能在今后若干年内占据国内外同类著作中一流位置的专业之作。
2020年5月21日 想读
媒介生态学 : 艺术与技术文化中的物质能量 豆瓣
Media Ecologies : Materialist Energies in Art and Technoculture
作者: (英)马修•富勒 译者: 麦颠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 - 9
本书一方面分析了电台、电话、摄像机、监控、计算机媒体以及网络的确定形态。另一方面,精确地说,则是解读“标准物件文化”——一种基于对被抽象和铺层、可无限客体化媒体物件的重组式生产进行全面吸纳的文化。
2020年5月21日 想读
虐恋亚文化 豆瓣
7.6 (14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虐恋亚文化》内容简介:虐恋不仅仅是少数人追求快感的活动,它揭示了人性中非理性的方面,又是一种成年人的游戏,一种平常人的戏剧活动。虐恋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完全像外星球的事一样遥远,“但是我在此斗胆提出一个假设:假设中国文化的包袱对于我们不再是那么沉重;假设中国人除了吃饱穿暖传宗接代之外也有了一点对性快乐的要求;假设中国人也愿意有选择性活动方式的自由;假设中国人也喜欢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趣、更快乐一些。”
2020年5月21日 想读
最明净的地区 豆瓣
La región más transparente
8.8 (5 个评分) 作者: [墨西哥] 卡洛斯·富恩特斯 译者: 徐少军 / 王小芳 译林出版社 2012
富恩特斯少时随父游居海外,创作《最明净的地区》时未及而立之年,却已显示出非凡的才华和文学野心。特殊的成长经历让他能够作为一个“外来的墨西哥人”冷静观察,同时又被鱼龙混杂的大都市墨西哥城所深深吸引。
在这部三十余万字的作品中,富恩特斯大胆实验,在创作手法上借鉴了乔伊斯、福克纳、劳伦斯、多斯•帕索斯等人的技巧,以出身底层的银行家罗布莱斯大起大落的人生轨迹为线索,串连起相互独立又呼应的章节;巧妙地将反差明显的各色人物和场景交错重叠;将方言、俗语、歌声与叫喊,甚至沉默织入文本;令大街上、豪宅里、贫民窟发出的各种声音形成交响。整部作品所呈现出的“时代的感性”足以牢牢攫住人心。
我们大家都在写同一本拉丁美洲小说:我写哥伦比亚的一章,富恩特斯写墨西哥的一章。
——加西亚•马尔克斯
我大学时就读过《最明净的地区》。那是一部描写墨西哥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壮丽画卷,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这部小说在拉丁美洲留下了印记,并向年轻的一代表明,文学佳作不仅存在于美国、法国和英国,也存在于我们的土地上。
——巴尔加斯•略萨
《最明净的地区》从开始就注定是一部关于城市、一部关于墨西哥城的小说,一部都会小说……我们意识到自己属于欧洲文化,但同时又属于美洲的印第安文化和非洲文化。我们是“多元文化”的,这甚至就是我们现代性的定义。
——卡洛斯•富恩特斯
富恩特斯是20世纪以来世界纯文学的标杆。
——陈众议
当21世纪开始时,在墨西哥有大知识分子吗?我认为很少,只有卡洛斯•富恩特斯留给了我们,他是一位360度的知识分子。
——埃曼努尔•卡瓦略 (墨西哥著名学者)
2020年5月21日 想读
佩德罗·巴拉莫 豆瓣 Goodreads
Pedro Páramo
9.1 (63 个评分) 作者: [墨西哥] 胡安·鲁尔福 译者: 屠孟超 译林出版社 2011 - 10
本书是胡安·鲁尔福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不仅立意深刻,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富有新意,迄今仍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的巅峰小说之一”,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作者因此被誉为“拉丁美洲新小说的先驱”,1970年获墨西哥国家文学奖,1983年获西班牙阿斯图利亚斯王子文学奖。在本书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为人狡诈、残忍,为了发财致富而不择手段的庄园主形象。
2020年5月21日 想读
都柏林人 豆瓣 Goodreads
Dubliners
8.8 (121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 王逢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9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1882年2月2日出生于都柏林,1941年1月13日卒于瑞士苏黎世。他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山鼻祖,其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成为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他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的里雅斯特、罗马、巴黎等地,多以教授英语和为报刊撰稿糊口,又饱受眼疾折磨,到晚年几乎完全失明。但他对文学矢志不渝,勤奋写作,终成一代巨匠。《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称得上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了。1914年出版,置景于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一个片刻一群人,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是上上之品。
2020年5月21日 想读
俄亥俄,温斯堡 豆瓣
Winesburg, Ohio
9.0 (2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舍伍德·安德森 译者: 杨向荣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7
孤独灵魂的咏叹调
海明威、塞林格、菲茨杰拉德、卡佛心中的大师
20世纪全球百佳英文小说第24名
安德森比他之前的所有美国作家——以及自他那个时代以来的大部分美国作家写得都好,写得更加准确、更富有同情心。——雷蒙德•卡佛
安德森是当今用英语写作的最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F.S.菲茨杰拉德
他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厄内斯特•海明威
J.D.塞林格最崇拜舍伍德•安德森、林•拉德纳、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三位作家,他们是他心目中的典范。——伊恩•汉密尔顿
安德森先生的钻头打进了人性更深、更温暖的底层。——弗吉尼亚•伍尔夫
舍伍德•安德森是我这一代美国作家之父,他开创的美国文学传统将为后代所继承。——威廉•福克纳
是安德森让我睁开了双眼。——阿摩司•奥兹
安德森是作家中的作家,是那个时代唯一把他的风格和视野流传到下一代的人。——马尔科姆•考利
他通过独特的形式去抓住那种时刻:一样普通的东西、一件普通的事情突然向艺术家显示出它内在的意义。安德森卓越地掌握了这种艺术。——董衡巽
内容简介:俄亥俄州小城温斯堡,旧世界风貌尚存,纽约和芝加哥在遥远的铁路尽头。渴慕神恩的农场主、异想天开的石油公司代理商、虚度芳华的女店员、抑郁至死的旅店老板娘、热烈苦闷的女教师、孤独深思的少年……二十四则故事相互勾连,宛如一幅幅简洁深刻的精神素描,活画 出一群在平凡喧嚣的世界里执着于各自真理的畸零人。
2020年5月2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