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摸彩 豆瓣
The Lottery and Other Stories
7.6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雪莉·杰克逊 译者: 孙仲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1
哥特小说女王雪莉•杰克逊 代表作
美国文学史上重要著作 短篇小说经典
入选美国文库
————————————————————
《摸彩》(1948)是雪莉•杰克逊最著名的作品,小说揭示田园牧歌般的美国小镇一个隐秘而凶险的侧面,是上世纪最恐怖的短篇小说之一,最初在《纽约客》发表后,引起巨大轰动。《摸彩》被改编成广播剧、电视剧、舞台剧,并三次改编成电影。
在这部小说集里,雪莉•杰克逊并未创造一个幻想和恐怖的世界,而是揭示出日常生活中的哥特元素。这种哥特来自生活,又经常回到生活中去,它如此强大,会让我们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
这些故事唤醒了我童年时代最原始的恐惧。
——詹姆斯•希尔顿
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记住雪莉•杰克逊的名字,但所有人都会记得《摸彩》。
——乔纳森•勒瑟姆
雪莉•杰克逊是个令人惊叹的作家,我已经谈论过她好几次了。如果你没读过《我们一向住在城堡里》、《邪屋》或者她的短篇小说,那你等于错过了一些奇妙的东西。
——尼尔•盖曼
雪莉•杰克逊,为文和为人同样的与众不同。她倾听自己的声音,坚持自己的观点,远离知识界和文学界的潮流……她是独一无二的。
——《新闻周刊》
雪莉•杰克逊安静而优美的叙述会让你突然之间不由自主地打个激灵。
——Esquire
2020年5月16日 想读
黑皮肤,白面具 豆瓣
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
作者: [法国]弗朗兹·法农 译者: 万冰 译林出版社 2005 - 5
简介:
法国海外省的“法国人”,特别是“安的列斯人”,就法律意义而言是法国公民,他们鄙视法属非洲的黑人,而作为有色人,他们在面对白人时,内心又存在着自卑感。他们在潜意识中承认白人的优越地位,以白人的价值观来衡量自己的一切。本书就是从他们的这种精神迷惘和由此导致的精神痛苦入手,揭露长期的殖民统治在已经是法国公民的有色人的心理上留下的伤痛。
导读:
他表明种族的问题、肤色的问题是如何隐秘地与一系列词语和意象联系在一起……是法农这个人,而不是那位医学专家或知识分子,使我们无法放下这本书。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复杂而有原创力的著作,在今日有关种族主义本质的所有讨论中,仍然是至为关键的文本。
——《文学评论》
引 言
我谈论的是几百万人,有人向这几百万人头头是道地反复灌输害怕、自卑感、颤抖、下跪、绝望、奴性。(A.塞泽尔,《关于殖民主义的讲话》)
不会在今天爆发。这为时太早……或许太晚。
我丝毫不具备决定性的事实。
我的意识未被必要的闪光点透过。
然而,我完全客观公正地认为有些事情还是说出来为好。
这些事情,我要说出来,而不是喊出来。因为长久以来,叫喊就已离开我的生活。
而且是如此地遥远……
为什么写这部作品?谁也没请我写。
尤其是此书所针对的读者们没请我写。
那又为何呢?于是,我平静地回答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痴愚者。既然我这么说,那么就要加以证实。
走向一种新的人道主义……
理解人们……
我们的有色人种弟兄们……
人,我相信你……
种族偏见……
理解和爱……
几十页乃至几百页的文字包围我并试图使我接受。然而,只要一行字就够了。只需提供单单一个答复,黑人问题就失去其严重性。
人想要干什么?
黑人想要干什么?
即使我遭到我的有色人种弟兄们的怨恨,我也要说黑人不是人。
有一个无生命地带,一个特别贫瘠和干旱的地区,一个基本上光秃秃的斜坡,这块地方可能出现名副其实的黑人发祥地。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黑人降落到这些真正的人间地狱没有好处。
人不仅仅可能发生复兴和否定。如果意识确实是超验性的活动,我们也应知道爱和理解的问题萦绕着这个超验性。人是宇宙和声中的一个响亮有力的“是”字。你争我夺、四分五裂、混乱、被迫看到自己制定的事实一拨一拨地废除,他应该停止在世界中规划那与他共存的矛盾。
黑人就是黑人;就是说由于一系列的感情的迷乱,他在一个本应该把他从中赶出去的世界中定居下来。
这问题很重要。我们完全倾向于有色人种的人自己解放出来。我们将进行得很慢,因为有两个阵营:白种人和黑种人。
我们会顽固地探询那两个空想,并会明白这两个空想经常是使人软弱无力的。
我们对以前的地方长官和传教士会毫不怜悯。我们认为热爱黑人的人和嫌恶黑人的人同样是“有病”。
而想使自己的人种变白的黑人与鼓吹仇恨白人的黑人同样是不受欢迎的。
黑人绝对不比捷克人更可爱,而千真万确地,问题在于抛弃人。
此书本该在三年以前写的……但当时的事实使我们激动。今天这些事实可以不带激动地说出来。不需要为这些事实毫不客气地责备人们。这些事实并不想激起亢奋。我们不信任亢奋。
每当人们在某处看到出现热情,它预示战火、饥饿、贫困……因而,预示对人的蔑视。
亢奋尤其是无能者们的武器。
那些人把铁烧热以便打它。我们则要烧热人的骨骼并出发。我们可能会达到这个结果:人通过自燃维持热源。
人从别人的阻力所构成的跳板中解放出来并在自己的肉体中挖掘,为了给自己找得一种见解。
读我们书的人中只有几个人会猜测到我们在编纂这部著作中所遇到的困难。
在一个怀疑论者的怀疑扎根于世界的时期,在一个由一帮卑鄙家伙说了算的时期,不再可能辨别意义和非意义,要降到一个还未运用有意义和无意义范畴的水平变得十分艰难。
黑人想当白人。白人拼命实现人的等级地位。
在读这部作品时,我们会看到构思一个理解黑人—白人关系的评论。
白人坚持自己的白色。
黑人则坚持自己的黑色。
我们将试图确定这种双重自恋及其反映的动机的倾向。
在我们考虑的初始,我们觉得阐明那些大家要读到的结论是不适当的。
惟一指导我们努力的是对结束一种恶性循环的关注。
这是个事实:一些白人认为自己比黑人优越。
这仍然是个事实:一些黑人想不惜一切代价向白人证明自己思想丰富,自己有同样的智力。
如何摆脱呢?
刚才我们使用了自恋这个词。的确,我们认为只有对黑人问题作心理分析的诠释才能揭示成为气质结构原因的情感异常。我们努力对这个病态世界作全面的溶解。我们认为一个个体应该试图承担人类地位固有的世界性。而我们在提出这一点时,我们无区别地想到一些如戈比诺那样的男人或一些如马伊奥特·卡佩西亚(Mayotte Capécia)那样的女人。但要达到这种理解,要紧的是摆脱一系列的毛病,幼稚时期的后遗症。
尼采说,人的不幸是曾经当过孩子。然而,正如夏尔·奥迪埃(Charles Odier)让人明白的,我们不会忘记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尽管这个看法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如此地艰难,但我们不得不这么做:对于黑人,只有一种命运。可他是清白无辜的。
在开始诉讼前,我们要说说某些事情。我们进行的分析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然而,显然我们认为黑人的真正解放意味着突然意识到经济现实和社会现实。如果有自卑感,那是由于一个双重的过程。
——首先经济的;
——然后由于这种自卑的内心化,或不如说是表面化。
弗洛伊德在反对19世纪末的立宪主义倾向的同时,通过心理分析要求人们考虑个人的因素。他用个人发育的观点来代替一种系统发育的论点。人们会明白黑人精神错乱不是一个个人问题。除了系统发育和个人发育,有社会发育。在某种意义上,为了符合勒孔特和达梅的意见,不得不承认这里涉及一个社会诊断的问题。
预兆是什么?
但社会与生化过程相反,回避不了人的影响。人就是社会通过他而成其为社会的这东西。预兆是在那些想要动摇建筑物的被虫蛀蚀的根部的人手中。
黑人应该在这两方面进行斗争:鉴于从历史观点,他们受条件限制,一切片面的解放是不完善的,而最糟糕的错误是相信他们那机械的依附性。况且,事实与这样一个系统倾向完全相反。我们将指出这一点。
现实要求一次性地给予全面的理解。在客观和主观方面,应该给个解答。
而用不着唱“固执可笑的人——这是——我的——错”的曲子来宣布问题在于拯救灵魂。
只有当一切事物都在最唯物主义的意义上重新就位,才有真正的解放。
使一部方法论观点的心理学作品领先,这很有风度。我们使用得不够。我们把方法留给那些植物学家和数学家。有一个方法消失的点。
我们愿意站在这个点上看问题。我们试图发现黑人面对白人的文明所采取的不同立场。
这里并不考虑“偏僻荒漠地区的离群索居者”。因为对于他,某些因素还没有分量。
我们认为由于白种人和黑种人的对峙,引起大量心理存在的征候群。在分析这征候群时,我们意欲摧毁它。
许多黑人不会在随后的字里行间重新出现。
许多白人也一样。
但我认为,感到自己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世界或性无能者的世界一窍不通,这一事实丝毫不损坏他们的现实。
我打算描述的态度是真实的。我无数次地重又发现这些态度。
在大学生身上,在工人身上,在皮加尔或马赛的靠妓女生活的人身上,我辨认出同样的挑衅和消极因素。
这部作品是一个临床研究。我相信那些在书中认出自己的人将是前进了一步。我真想引导我的兄弟,黑人或白人,最坚决地抖落那件几个世纪的不理解所编织的悲惨的号衣。
当前工作的筑造处于时间性中。一切人的问题要求从时间出发来看待。理想就是现在始终用于构造未来。
而这个未来不是宇宙的未来,但却是我这个时代、我的国家、我的生命的未来。我绝不应该打算筹备一个在我之后的世界。我顽强地属于我的时代。
我应该为了这个时代而生活。未来应该是个生存着的人的持久建筑。在我假定现在是个需要超越的事物的情况下,这个建筑与现在有关。
前三章留意现代的黑人。我谈论现今的黑人并试图确定他在白人世界中的态度。最后那两章试图对黑人的“生存”作心理病理学和哲学的解释。
分析尤为退步。
第四和第五章属于基本不同的方面。
在第四章里,我批评一本我认为是危险的著作。况且作者马诺尼先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立场暧昧。这可能是他的表现的长处之一。他试图报告一种形势。我们有权表示不满。我们有权向作者指出我们在什么方面与他意见不同。
题为《黑人的实际经验》的第五章,从种种理由上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展示的是面对自己种族的黑人。人们会发觉在这一章里所谈的黑人,同力图与白种女人睡觉的黑人之间,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在后者身上重又发现当白人的欲望。无论如何,渴望报复。——在这书中却相反,我们目睹一个黑人作无望的努力,拼命要发现黑人身分的含义。白人文明、欧洲文化迫使黑人生活偏离。我们还将指出那人们叫作黑人精神的东西常常是个白人的结构。
文明的、作为黑人神话的奴隶的、自发的、宇宙的黑人,在一个特定的时候感到他的种族不再理解他。
或者是他不再理解他的种族。
于是他为此感到高兴,并发展这种差异,这种不理解、这种不和谐,他从中找到自己真正的人性的含义。或非常难得地,他想属于自己的种族。那是由于他盛怒之下说气话,心里却稀里糊涂,所以陷入这个大黑洞。我们将看到这种如此绝对的好态度,凭着对神秘的过去的信仰拒绝当前的未来。
出身为安的列斯人,我们的观察和结论只对安的列斯人有用,——至少是关于“在他家乡”的黑人的内容。本来要作一探讨,用以解释存在于安的列斯人和非洲人之间的分歧。可能我们有朝一日会做的。也可能这探讨会变得无用,我们只可能为此感到高兴。
2020年5月16日 想读
我会在六月六十日回来 豆瓣
Marcel Aymé Nouvelles complètes
8.0 (5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塞尔·埃梅 译者: 李玉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5
本书是脑洞大师、法国短篇小说圣手马塞尔·埃梅的短篇小说全集,收录了除儿童故事之外的全部近百篇埃梅短篇小说,由著名法语翻译家李玉民老师耗费三十余年时间潜心翻译,由青年插画师、媒体人黄月绘制数十幅精美插图。
《生存卡》设定资源紧张,人类只能凭卡获得生存时长。
《征妻》的税务员交不起税,决定用妻子抵偿税款。
《最后一名》的自行车赛车手马尔丹,执着地妄想第一,却一辈子都在不停地错过比赛。
《井中影》《穿墙记》《田园曲》《图发尔案件》……近百篇埃梅经典故事,篇篇构思精巧,脑洞大开,怪诞中见真实人生,荒唐中见世态百相。
2020年5月16日 想读
最後的帝國軍人: 蔣介石與白團 豆瓣
ラスト・バタリオン 蒋介石と日本軍人たち
作者: 野島剛 译者: 蘆荻 聯經出版公司 2015 - 1
日本帝國最後的軍人,竟然是台灣現代國防的起點?
繼《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謎樣的清明上河圖》後,
日本知名新聞工作者野島剛從《蔣介石日記》出發,
走訪白團成員及其家屬,取得大量從未曝光的日記與自傳,
親眼目睹台灣國防大學祕藏數十年的白團書庫最高機密檔案,
耗時七年書寫時間,揭開蔣介石與日本關係、與白團的神祕面貌!
學習與克服──蔣介石的一生,反映出近現代中國與日本的糾葛
蔣介石的一生,可以說是與日本有著切也切不斷的「緣分」。這並不只限定於蔣介石個人,而是生在那個動盪時代的中國人不管願不願意,都無法不去面對時時刻刻來自鄰國日本的「時代的邀請」。
沒有人可以否認,現代中國的歷史,可說是與蔣介石個人的命運緊緊相繫的。另一方面,從蔣介石的一生起伏,特別可以清楚看出當時日本與中國關係的投射;因此,研究蔣介石與日本的關係,就等於是探索中國與日本之間的關係。
學習日本、利用日本、最後克服日本,
蔣介石以這樣的形式,推動著某種「歷史意志」的運作。
而在這當中,最能特別體現出橫跨在蔣介石與日本之間,可稱之為「學習與克服」這道橋梁的事物,正是《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所要探討的主題──白團。
從未公開的史料──揭開白團的神祕面紗
白團的成立與實現,正是發生在台灣的命運由黑暗轉為光明的這短短一瞬間。在美國捨棄台灣的時候,白團誕生了,並且逐步發展;爾後不久,美國重新恢復了對台灣的支援。這時候的蔣介石,深深陷入了對美國的「絕望」以及「感謝」這兩種矛盾複雜的情緒當中。一方面,他對於在自己苦難之際仗義伸出援手的白團懷抱著深深的感謝之情,但另一方面,美國的軍事援助仍然是他賴以防衛台灣,乃至反攻大陸的關鍵,這一點也一直沒有變過。
如此看來,白團能夠在台灣活動長達二十年之久,其實是諸多偶然要素匯聚之下所產生的結果。這樣一想,若是我們將白團的存在,視為在錯綜複雜的現代亞洲孕育下猶如奇蹟般誕生下來的「怪胎」,或許一點也不為過。
野島剛以近年公開發表的《蔣介石日記》為起點,鍥而不捨探索散落台灣、美國、日本三地的龐大資料,包括從未公開的《曹士澂檔案》、白團成員家書、日記等珍貴史料,同時透過對相關人士的縝密訪談,忠實描繪「政治家蔣介石」最真實的面貌,以及日本軍事顧問團「白團」實際活動的情況,呈現白團在「報恩」和「反共」的外表形象之下,更私密更真實的人性一面。
國際媒體好評
《週刊Diamond》:翻譯家、政治・經濟評論家徳川家廣:新聞記者出身的作者善於採訪、透視人性,詳實呈現出戰敗的舊帝國軍人透過協助蔣介石對抗共產黨,而在台灣重新找到生命價值的過程。
《朝日新聞》:日本近現代史研究者、著名作家保坂正康:作者關懷層面既深且廣,不僅重建了二戰之後跨越台日兩地的祕密軍事援助體系,也注意到舊帝國軍人缺乏戰爭反省的那一面。
《日本經濟新聞》:東大準教授川島真:瑕不掩瑜,作者發掘了密藏數十年無人知曉的史料,想要了解二戰之後東亞地區的冷戰格局,必讀本書。
2020年5月16日 想读
枪的合众国 豆瓣
作者: [美] 帕梅拉·哈格 译者: 李小龙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 纸间悦动 2018 - 3
枪,这个在美国文化里带着光晕的词,也意味着棘手的问题。枪在美国禁不得,管控也难,因为人们已对枪投注了太多感情,预设了太多立场。个人权利、公民自由、英雄传奇……通通与枪联系在一起,枪俨然成了美国人身份的象征。
这种奇特的枪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历史学家帕梅拉•哈格说,是时候解构美国枪文化、破除种种神话迷思了。其实,枪文化的推手是精明的生意人,枪的合众国背后是个商业帝国。只是,人们早已遗忘。
《枪的合众国》围绕赫赫有名的温彻斯特家族,讲述了从19世纪开始的枪文化生成史。在“枪王”奥利弗•温彻斯特的故事里,精明的商人们掌握了工业化时代的商业逻辑,用巧妙的销售手段制造了对枪支的大量需求,在有意无意间塑造了美国的枪文化。在商业的世界里,商人们不必为枪支泛滥的后果负责,但奥利弗的儿媳莎拉•温彻斯特却饱受良知的折磨。在莎拉的心目中,枪支是血淋淋的生意,温彻斯特公司盈利越多,它欠下的债就越多,而她自己接连失去至亲的巨大痛苦,则是枪支商人勃勃野心的代价。
在这段重新书写的美国枪文化形成史中,满是商业与道德、野心与良知、生意与责任的张力。哈格提醒我们,枪可以是文化,是象征,是传奇,但归根结底是商品,是生意,而且是不能不考虑道德后果的生意。
2020年5月16日 想读
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内外博弈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邓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9
巴黎和会就其本身而论,只是一个纯粹的外交意义上的国际会议。但是,外交是内政的继续,在南北分裂、派系林立的特定条件下,外交不可避免地卷入政争……
一时间,国内政潮陡起:当年理直气壮地抵制对德宣战的广东非常国会,如今,又同样是理直气壮地要求向巴黎派遣自己的外交代表,争享战胜国的荣耀。不久之前,康有为还是张勋复辟的主谋,公然推翻民国,现在却反过来,以民国的名义,大义凛然地斥责政府专制。更为有趣的是,国会与国务院形同冤家,为转嫁对德和约的责任,彼此暗算,相互推卸,国会的不合作,屡屡把国务院置于难堪与孤立的地位……
章宗祥、陆宗舆、曹汝霖“卖国”竟有难言之隐?
一战后,段祺瑞怎样从众望所归沦为众矢之的?
当民众舆论绑架外交决策时,会出现怎样意想不到的后果?
为什么理直气壮地抵制对德宣战的广东非常国会,到后来却更理直气壮地要求向巴黎派遣自己的外交代表?
为什么说五四学潮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下层学运?
从军事领袖到政治领袖,吴佩孚怎样实现了华丽转身?
巴黎和会紧要决策时刻,为何外交总长陆徵祥擅离职守出走瑞士?
为什么张勋复辟时主张公然推翻民国的康有为,五四时却以民国名义,大义凛然地斥责政府专制?
一个警察总监,为何竟能架空国务总理?
…………
2020年5月16日 想读
自由之路 豆瓣
Roads to freedom
作者: 伯特兰·罗素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 8
本书试图以很短的篇幅概述需用长篇文字能讨论的论题。全书完成于1918年4月,不久之后,我便开始了一段囚徒生活。那个时候,谁也不敢妄断战争会在新年来到之前结束。和平实现了,重建问题随之来临。本书试图简要地考察一下那些战争以前提出的旨在实现彻底经济变革的各派学说的兴起和壮大过程。我首先历史地探讨了这些学说,继而对它们进行了批判的分析,并认为尽管其中没有哪一派算得上尽善尽美,可它们对我们希望建立的未来社会的蓝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本书涉及史实的部分是在我朋友希尔德里克·科仁斯的大力帮助下完成的,他为我提供了许多我本人无暇仔细查找的有关史料。
2020年5月16日 想读
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 豆瓣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薛华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 - 4
《新世纪万有文库》是辽宁教育出版社鼎力推出的重点图书,全书着眼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按常备、实用、耐读、易存的原则,在海内外各学科专家的指导下,将中外名著的珍善版本,精选收入文库,从1996年起到2005年的十年中,计划每年出书百种,积累至千册,意图使整个文库能基本反映出人类文化发展的概貌,为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选定一个家庭藏书的基本书目。  传统文化书系:收录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经版本专家鉴定校勘后,排成简体字横排本。  近世文化书系:收录民国时期学术大家的作品为重点的近现代人文成果,将一些珍贵的广为人知但市面难见的或久已散失的著作、收集、整理后,排成简体字。外国文化书系:收录中国以外的世界人文宝库中的精品,以研究介绍文化为主题,笔意轻松隽永,风格清新活泼,具有可读性,属于“大作家的小作品”。贯穿全书始终宗旨就是:为渴求知识的读者提供长期可读可用的图书,以证明生存在现代社会中阅读活动的必要,进而倡导社会上读书风气的形成,为广大爱书人创造坐拥书城的境界。
2020年5月16日 想读
逻辑的引擎 豆瓣 Goodreads
Engines of logic
8.3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丁·戴维斯 译者: 张卜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 5
本书介绍了现代计算机背后的那些基本概念和发展这些概念的人,描写了莱布尼茨、布尔、费雷格、康托尔、希尔伯特、哥德尔、图灵等天才的生活和工作,讲述了数学家们如何在成果付诸应用之前很久就已经提出了其背后的思想。博达著作权代理有限公司授权出版据美国W.W.Norton公司2000年版本译出。2007年第二版亦使用同一ISBN。
2020年5月16日 想读
第三次浪潮 豆瓣
The Third Wave
作者: 托夫勒 译者: 黄明坚 中信出版社 2006 - 6
《第三次浪潮》作者托夫勒在20多年前预见的未来是:跨国企业将盛行;电脑发明使SOHO(在家工作)成为可能;人们将摆脱朝九晚五工作的桎梏;核心家庭的瓦解;DIY(自己动手做)运动的兴起……时过境迁,如今我们才发现托夫勒的预言竟大多已成为了现实。
20年前的《第三次浪潮》在打开国门之初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冲击,其影响至今仍然连绵不绝。托夫勒在这本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现在正亲历着如托夫勒所言的第三次浪潮社会,变化的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冲突和压力,也带来新生和转机。大变革的强烈冲击让我们感到动荡和不安,而托夫勒的著作则给我们指引出了清晰的路向。
托夫勒也许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直接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多年以后,当年阅读托夫勒的年轻人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托夫勒的思想或多或少仍在指引看他们“创造未来”。
在新世纪之初,让我们重温托夫勒的这部经典作品,感受托夫勒惊人的激情预言!
2020年5月16日 想读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 豆瓣
作者: (德)恩斯特·贝勒尔 译者: 李棠佳 / 穆雷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是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种对文学作品的新视角背离,甚至颠覆了当时主流的古典主义对美学和诗学的理解。浪漫主义文学理论认为体裁具有无限可变性,并坚决维护天才(genius)和创意想象力在文学中的地位。贝勒尔教授用平实易懂的语言为读者深入介绍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早期发展及代表人物和作品的特点。
2020年5月16日 想读
群己權界論 豆瓣 Goodreads
On Liberty
作者: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 译者: 嚴復 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 2009 - 6
书中论述公域讲权力,私域曰权利;公域讲民主,私域言自由。这就是「群己界线」,或曰「群己权界」——「群」者,群体、社会公域也;「己」者,自己、个人私域也;亦即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要区分清楚。表示社会和个人都有自己的「权」,但它们的权又都有其界限。
自由在个人与群体间的分寸是非常精微的,严复当年用文言语句翻译穆勒的《论自由》时(On Liberty),将书名译作《群己权界论》。严复以「自繇」二字,将穆勒对个人尊严与自由的想法引介至中国,让近代中国的知识份子对于西方的自由思想,有了一个开创性的认识;并相当重视群与己之间的互动与平衡。
由一人一己之自繇,乃至一会一党之群体,须明白群己权限之划分,使不偏于国群而压制小己,亦不袒护小己而使国群受害,并强调自由民主制度的实施其实是涉及一个国家的形势与国民程度。对于自由的内涵、个人与群体、公域与私域间的权界,析论分明。
2020年5月16日 想读
斯大林周围的人 豆瓣
作者: 罗伊·梅德韦杰夫 译者: 高增训 / 赵亚玲 东方出版社 2009 - 5
《斯大林周围的人》主要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作者着手《斯大林周围的人》一书的写作。1980—1983年,关于斯大林某些主要亲信的首批札记发表在西方国家的报刊杂志上。该书的第一个英文版本(《All stalin's Men》)于1984年问世,随后根据英文和俄文版本的译文在许多国家发表,其中包括日本、中国、波兰和匈牙利。1989年.经过重大补充的《斯大林周围的人》《他们包围着斯大林》在苏联出版。那是改革和公开性年代,作者打算在随后两年对书中提到的六位主要人物各写一部不长的书,这个任务只完成了一部分。基辅的《祖国》(1991年第5—6期)和沃罗涅目的《高潮》(1991年第8—9期)杂志刊载了《拉扎尔·卡冈诺维奇》。1992年,共和国出版社出版了关于米·苏斯洛夫的《灰衣主教》。1992年,作者又写了关于米·加里宁的《全苏村长》。《斯大林周围的人》将所有上述文章收集在一起。1992—2005年期间,俄罗斯联邦发表了关于斯大林主要亲信的许多文章。俄罗斯与美国分别出版了多卷本的斯大林与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和加里宁通信集。米高扬的回忆录《往事如烟》、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的谈话记录也相继出版,马林科夫之子写了关于自己父亲的书,莫洛托夫的孙子维·尼科诺夫发表了关于自己祖父的详细自传(两卷本)。
2020年5月15日 想读
守望 豆瓣
作者: 吴定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 - 11
吴定宇编著的《守望(陈寅恪往事)》回溯陈寅恪往事,展现他非同寻常的求学经历、艰苦的治学生涯、独特的治学方法、终身守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嶙嶙风骨和难以企及的学术成就。
全书从大量的历史细节中,还原出了一个真实的陈寅恪,解开了长期笼罩在他身上的种种谜团,诸如:他的文化性格的形成;各个时期所做的文化选择;婚姻及家庭生活;进清华国学研究院任教始末;究竟通晓多少门外语;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如何形成;受聘牛津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原因;香港沦陷后如何坚守民族气节以及如何脱险;与梁启超、王国维、吴宓、胡适、傅斯年、陈垣等民国文化名人的交往;如何奖掖、扶持劳干、周一良、邓广铭、蒋天枢、季羡林、唐长孺等学人;与国、共两党高层人物的关系;同郭沫若、杨荣国等人之间的学术分歧;1949年为何留在大陆及以后所受到的“国宝”待遇;斯大林是否读过他的著作;“四辞”进京之邀的经过;1949年以后的出版风波,1958年受到的政治冲击及其弟子们的不同表现;在“文化大革命”中所遭受的迫害;与叶恭绰、瞿蜕之、龙榆生、朱师辙等“边缘学者”的交往;其终生的学术遗憾及其原因…… 全书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揭秘显隐,澄清坊间一些似是而非、可爱不可信的传闻,并从陈寅恪一代人的遭遇,展示出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和一代中国学人的命运。可以说,读懂了陈寅恪,就读懂了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史。
2020年5月15日 想读
劝学篇 豆瓣
8.0 (15 个评分) 作者: [日] 福泽谕吉 译者: 群力 商务印书馆 1984 - 10
福泽谕吉(1835—1901),日本明治维新前后一位西方近代文明的启蒙者和伟大的教育家。本书写于1872—1876年,是福泽谕吉启蒙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分十七篇,分别论述了学问的主旨、学者的本份、国民的职责、平等权利、文明开化、品德修养以及个人的自主和国家的独立等问题。本书集中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意识形态的批判,表达了其强调科学精神、提倡实学、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和维护国家独立的思想观点,是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一部名著。
2020年5月15日 想读
自我的根源 豆瓣
Sources of the Self
作者: (加)查尔斯・泰勒 译者: 韩震 / 王成兵 译林出版社 2001 - 9
简介:
本书是当代著名哲学家、社群主义主将查尔斯·泰勒的代表作,被誉为“近二十五年来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本书讨论了整个西方思想关于自我、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表达的作用等方面的观念史,勾画出现代性自我形成的过程。本书认为现代人继承的相互冲突的道德观,是现代性境遇中自我把握或定义“善”的结果。
序 言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曾一度陷入困境。这件事花了我数年时间,而且对于这本书应当写些什么,我也屡次改变主意。这种情形持续了很多年,对应该如何切入问题,我曾数次改变看法。这部分地是由于熟知的原因,好长时间内我吃不准我想说什么;部分地是由于好高骛远的进取心本性,即试图明确表达和写出现代认同的历史。用这个术语,我想标示出整个系列的(大部分未表述出来)关于什么是人类的主体性的理解:这就是内在感、自由、个性和被嵌入本性的存在,在现代西方,它们就是在家的感觉。
但是,我也想表明:很大程度上是在我们未意识到的情况下,这种认同的理想和禁令——使什么突出和使什么遮蔽——是怎样形成我们的哲学思想、我们的认识论和我们的语言哲学的。被假定为从对某种自我既没有也不应当闯入的领域的严肃考察所取得的学说,实际反映出来的那种帮助我们构成我们这种认同的理想,要比我们认识到的多得多。我认为,这显然适用于从笛卡尔到奎因的表象的认识论。
另外,我们的认同这幅肖像注定要用做现代性新理解的出发点。这就是说,这个问题由于已经包含近三个或四个世纪的我们的文化和社会的重大变化,并且因某种原因使这些变化进入焦点,继续使我们着迷。诸如福柯、哈贝马斯和麦金太尔这样主要的当代思想家们的著作,就是关注这个问题。其他人,尽管没有明确地谈及这个问题,也以他们所采取的态度假定了问题如何而来的某种图式,即使这是对待过去的思想和文化不予考虑的一种态度。这并非是无缘无故的着迷。如果不能掌握这一历史,我们就不能理解我们自己。
但是,我发现我本人对当今流行的关于这个主题的观点并不满意。有些是乐观的,以为我们正在攀登新的高原;另外的观点展示了一幅衰退、失落、遗忘的画面。在我看来,它们都是不正确的;两方面都忽视了我们境遇的极其重要的特点。我认为,我们还没有抓住那些给我们现时代以特征的伟大与危险、宏大与卑微(grandeuret misere)的独一无二的结合点。要理解现代认同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首先是要理解,就我们所有人都试图摆脱它来说,我们也就在多大程度上卷入其中;其次是看到,我们围绕着它所作的那些左右摇摆的片面性判断是如何肤浅和偏颇。
但是,我认为,除非我们弄清了关于自我的现代理解是如何从人类认同的较早情景中发展而来的,否则我们就不能把握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这本书试图通过描述其起源,来界定现代认同。
我们把注意的焦点放在认同的这三个主要侧面上:首先,现代的内在性,即作为带有内部深度存在的我们自身的感觉,以及我们是“我们自己”的联结性概念;其次,由现代早期发展而来的对日常生活的肯定;第三,作为内在道德根源的表现主义本性概念。在第一侧面中,我要对从奥古斯丁到笛卡尔和蒙田,再到我们自己的时代,进行探索;在第二部分,我的论述从宗教改革起,经启蒙运动,直到它的当代形式;而在第三部分,我的描述从它在十八世纪末叶的起源开始,经过十九世纪的演变,直到它在二十世纪文献中的表现形式。
第二到第五编,是这本书的主体,它阐明了发展着的现代认同的这个图景。论述是分析和编年的结合。但是,因为我论述过程的整个路线是要标明自我感和道德视界之间、认同与善之间的联系,我感觉到,在没有关于这些联系的某些初步讨论的情况下,我就不能进行这项研究。由于在当代居支配地位的道德哲学试图掩饰这一联系,所以,这项研究看起来更有必要了。为了弄清它们,我们必须从多种意义上,正确评价善在我们的道德观点和生活中的地位。但是,准确说来,这却是当代道德哲学所极难于接受的。因而这本书的开篇部分就试图简明扼要地勾勒出自我与道德之间关系的状况,在这部著作的其余部分我随之加以利用。那些十分厌烦现代哲学的人,可以跳过第一编;那些厌烦历史的人,如果不经意地拿到了这部著作,也就不必读其余的部分了。
正如我已指出的,对于我们能够以比通常更富有成果和更少片面性的方式把握现代性的现象来说,整个研究只是一个序曲。在这本部头已经够大的书中,我没有篇幅再描绘这些现象的全面的替代性图景。我将把这个任务,连同对现代认同与认识论和语言哲学的联系的分析,留给以后的著作。但是,我试图在结论一章中阐明,什么样的结果从浮现中的现代认同的故事中产生出来。简明地说,就是这种认同在道德根源中比它的谴责者所承认的要丰富得多,但是由于其最热情的辩护人贫困的哲学语言,这种丰富性被弄得看不见了。现代性急需从它的最无条件的支持者那里解救出来——一个文化史上或许不是没有先例的尴尬处境。正确地理解现代性,就是实施拯救活动。在结论中,我试图解释为什么我认为实施拯救是重要的,甚至是迫切的。
这本书经过了长时期的准备,在此期间与全灵学院及整个牛津大学,还有麦吉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兰克福大学及耶路撒冷大学的同事们的讨论,使我受益匪浅,这些同事包括詹姆斯·塔利、休伯特·德雷福斯、亚历山大·内哈马斯、简·鲁宾、于尔根·哈贝马斯、阿克塞尔·亨尼思、米夏·布鲁姆利克、马丁·洛—贝尔、豪克·布伦克霍斯特、西蒙·钱伯斯、保尔·罗森堡、戴维·哈特曼和居伊·斯特劳姆萨。受劳伦斯·弗里曼和蒙特利尔本笃会修道院的邀请而进行的“约翰总追思”讲座,为我提供了阐述我正在试图集成的现代性图景的宝贵场合。而且随后的讨论,也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如果没有我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度过的一年,我就不可能完成这个项目。我非常感谢克利福德·格尔茨、阿尔伯特·希尔施曼和迈克尔·瓦尔策,这既是因为这一年的研究,也是因为我们那段时间在研究所的不可比拟的气氛中所进行的有价值的讨论。我同样想感谢国家人文基金会,是它提供的资助使这一年的研究成为可能。
我感激加拿大文化委员会资助我伊萨克·基拉姆研究奖金,它使得我可能享受另外一年的假期。事实证明这是极端重要的。我也感谢麦吉尔大学准予学术休假,感谢加拿大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理事会提供学术休假奖金,它们使我得以完成本书手稿。
麦吉尔大学向我提供了帮助修改手稿和准备索引的研究资助,我谨致谢意。
我非常感激梅特·约尔特对手稿的评论。我应当感谢阿尔巴和米丽亚姆的宝贵的建议,感谢克伦和比茜亚使我接触了有关存在的不熟悉的方面,还就更新了的实用主义感谢比塔。我还应当感谢葛蕾塔·泰勒和梅丽莎·斯蒂尔,是她们帮助我准备了手稿的最后定本以便出版,也要感谢旺达·泰勒所做的校对和索引。
我感激代表迈克尔·B.叶芝和麦克米兰伦敦有限公司利益的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和A.P.瓦特股分有限公司允许我从W.B.叶芝的《在学童之间》引用一些诗行,此书重印自理查德·芬纳兰编的《新版W.B.叶芝诗集》,一九二八年版的版权属于麦克米兰出版公司,一九五六年的修订版版权属于乔治·叶芝;感谢新方向出版社准许我从《人物:伊兹拉·庞德诗集》引用伊兹拉·庞德的《在地铁车站》,此诗集一九二六年的版权属于伊兹拉·庞德,由新方向出版社重印(1949);感谢费伯—费伯有限公司及漫话印书馆准许引用《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最早文本的一节诗,其一九四年版本的版权属于W.H.奥登,重印自爱德华·门德尔松编的W.H.奥登的《英语奥登:诗歌、随笔和戏剧作品,1927—1939》;还感谢漫话印书馆准许我引用斯蒂芬·米切尔翻译的R.M.里尔克的《豹》,其一九八二年版本的版权属于斯蒂芬·米切尔,重印自《兰纳·玛丽亚·里尔克诗选》。引用策兰《铭刻》(“Weggebeizt”)、《无半截树林》(“KeinHalbholz”)和《光线》(“Fadensonnen”)中的诗句,经苏尔坎普·魏拉格的准许重印自《选集》(Gesammelte Werke,II)(1983);这些诗的英译本一九七二年、一九八年、一九八八年的版权属于迈克尔·汉堡,经佩尔塞出版社和铁砧诗歌出版公司的准许,重印自《保尔·策兰的诗》。引用夏尔·波德莱尔的内容出自《恶之花》,其一九五五、一九六二年的版权属于新方向出版社,经新方向出版社的允许而重印。所摘塔杜茨·鲁热维奇的《在生活中间》和奇比纽·赫伯特的《石头》的内容,经作为万丹—道布尔戴—德尔出版集团一个分支的道布尔戴出版社的允许,引自切斯瓦夫·米沃什选编和翻译的《战后波兰诗歌》,其一九六五年版本的版权属于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 后 记
查尔斯·泰勒的这部著作在西方有极大的影响,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时,美国教授曾向我推荐此书。回国后,我也曾撰文介绍泰勒的思想。因此,当刘东先生和刘北成先生让我翻译此书时,我很高兴地接受下来。粗略地阅读时,我只为泰勒对“现代性”的深刻分析所吸引,但在翻译过程中,才意识到自己承担了一个几乎是无法胜任的重担。泰勒的著作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文字也非常晦涩难懂,并且在行文中夹杂大量法、德、拉丁、希腊等语词,这增添了很多的困难。好在有许多朋友帮忙——如杨共乐先生和郭小凌先生,替我译了全部希腊语词——才勉强完成了这个任务。
北京大学韩水法教授两次阅读了译稿并就译稿的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清华大学的彭刚先生为此书的翻译、出版作了多方面的努力,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前言、第一编、第二编、结论和索引部分,由我本人翻译,第三编由乔春霞、彭立群翻译,第四编由李伟、彭立群翻译,第五编由王成兵翻译,三、四、五编的法、德语部分也由我来翻译,全书由我来统稿并校译,有些地方作了较大修改。因此,此书出现的错误,首先应由我来承担。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韩 震
2020年5月15日 想读
过于喧嚣的孤独 豆瓣
Příliš hlučna samota
8.9 (130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赫拉巴尔 译者: 杨乐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10
本书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小说诗意地叙述了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汉嘉,他把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藏在家里,抱在胸口。他狂饮啤酒,“嘬糖果似的嘬着”那些“美丽的词句”。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爱情的忧伤,文化的忧伤。汉嘉最终将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他乘着那些书籍飞升天堂。
2020年5月15日 想读
日本社会的诞生(岩波日本史 第一卷) 豆瓣
日本社会の誕生―日本の歴史【1】
6.2 (18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村武彦 译者: 刘小珊 / 陈访泽 新星出版社 2020 - 5
★内容介绍
“日本”的国号是何时诞生的?“日出处天子”时候的日本就是现在的日本吗?我们熟知的大伴氏、物部氏、苏我氏与臣姓、连姓的氏族制度源于何时?为什么日本起初多女天皇?
本卷为“岩波日本史”第一卷,是一本基于现代考古学前沿成果而推出的全新版“日本”前史。探究“日本人”的祖先究竟何时、自何处来到日本列岛,日本的稻作起源,以及关于邪马台国的最新学说,等等。为我们还原了日本本初的风貌。
------------------------------------------------
◎了解日本史的入门读物。本书是日本面向青年读者的普及型读物,论述晓畅,趣味性和可读性较强;
◎成套的日本通史在国内的译介很少见,况且是由日本人自己书写、日本权威出版社出版的《岩波日本史》。对于想全面了解日本历史的读者,本书是不错的选择。
◎“日本前史”的考察与探究。我们所习称的“日本”国号诞生于何时?日本社会的原始景象是什么?为什么历史上出现了多位女天皇?吉村武彦着力于探明日本社会的“基层”,还原日本起初的形态。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别样的“日本前史”。世人多熟悉伊邪纳岐和伊邪那美的神话,但在《古事纪》和《日本书纪》之外,还有鲜活的考古发掘成果。本书即从考古资料入手,对日本社会的原初予以考察和探究。
作为“岩波日本史”第一卷,还原了日本最初的历史。
中文版特别收入岩波书店前总编辑马场公彦撰写的“岩波日本史”总序。
2020年5月14日 想读
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 豆瓣
作者: 盧建榮 麥田 2006
透過盧建榮教授這一本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讀者可以了解五世紀到十一世紀的中國士人階級所共享的死亡文化,其中就以墓誌為例,墓誌是唐宋文人高度競逐其文學成就的主題,其中有我們不知的文學運動、宗教信仰的衝突與社會變遷,隱而不顯於高懸靈堂的輓聯之上,而是從墓穴中出土的墓誌銘中,一一地吐露。能夠特別洞察到墓誌銘的價值是本書非常卓越的貢獻,並且從其中抽絲剝繭地分析士人如何看待死後的世界透過花大錢甚至舉債遷墳邙山的社會集體行動,以期死後家族親屬可以地下重聚。合葬或獨葬與傳統婚姻制度和宗教信仰之間的關聯。從第三章到第五章,死後相約泉下、遺囑和飾終之典以及佛教死後信仰的影響,即使處於一千年後的現代華人社會,還是可以看到非常清晰的影響,即使以非常不同的表達,訴說著非常接近的心態結構。
盧的北魏唐宋文化史,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為與法國史學家PhilippeAries的死亡史研究相提並論的一本巨著,他們都企圖透過死亡這個向度來說明某一個階層或者一個社會的集體心態,以及從死亡相關文類中,如何再現社會的身份與階層差異,以及士大夫看待自我的方式。在Aries的研究中,他區分了四到五個時期,每個時期與其他時期有延續也有差異,在盧著,雖然只是討論一個長時段的結構,但是卻相對地強調法國社會學理論家布迪爾(PierreBourdieu)的概念場域、慣習、自主性等,藉此說明為何墓誌中的死亡觀念和社會實做得以不變六個世紀,我認為這是一個突破性的嘗試和強烈的企圖心,透過新的區分原則和史學關懷,有別於朝代的或者西方漢學家的幾個歷史分期,同時打造中國死亡研究的社會史和文化史。
如余英時、蒲慕州等人都曾經關注中國人的生死這個主題。恰好組成一個連結和比較的歷史進程,余英時先生的東漢生死觀,討論了大思想家王充的論衡和道家的太平經和太上感應論等概念,如何結構著東漢時期的生死事務,儒道思想對於生死概念的影響,不論是衝突或者融合,儼然就是一個思想的上層結構,籠攝著我們思考的邊界;蒲慕州鬼魅神魔或墓葬與生死等書,銜接著唐宋以後,愈加發達的佛教與佛教世俗化之後與民間信仰及道教的融合,諸如冥報、地獄和功過格等,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甚至現在我們都沒有脫離活在這數個死亡意象構成的生活世界。
死亡、儀式與宗教的長時段特質,使得這本北魏唐宋死亡史訴說的不僅是一個歷史的過去,或者一個隱然消失的老故事,或歷史陳蹟,而是一個現在的過去(past of present)。
-蕭旭智
2020年5月13日 想读
死亡与右手 豆瓣
Death and the Right Hand
8.2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伯特·赫尔兹 / Robert Hertz 译者: 吴凤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8
罗伯特·赫尔兹的代表作《死亡与右手》集中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至今仍是从事仪式研究和两元对立象征研究的必读参考书。 《死亡与右手》是象征人类学早期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由两篇独立的论文构成。在第一篇《一项关于死亡的集体表象的研究》一文中,作者认为,对于集体意识来说,死亡在通常的情况下是将死者从人类社会中排除出去,实现他从可见的生者世界向不可见的死者世界的过渡。与死者的停尸期相对应的是其在世间的亲属们的服丧期,其间,死者状态的改变对应着生者状态的改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死亡在人们的内心构成了一个既分离又整合的双重的痛苦过程。在第二篇《右手的优越:一项关于宗教两极性的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集体表象的比较研究证明,右手之优越于左手,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由人类机体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右手与左手的二元对立,是原始思维中固有的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对立的一个特例和结果。
2020年5月1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