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死亡文化史 豆瓣
La mort et l'Occident. De 1300 à nos jours
作者: 米歇尔・沃维尔 / 蔡锦涛 译者: 高凌瀚 / 蔡锦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5
死令人畏惧,而死的历史却扣人心弦。对死亡和对死亡史的研究必然在新的思想史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沃维尔引领我们从死亡出发;回顾自 1300年以来西方死亡历史的发展;探究面临死亡的集体态度的变化,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走向死亡这一途程上的各种反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死亡体制去判断或评价一个社会。自1983年出版以来。本书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作为一部综合性研究著作,它集人口学、医学、宗教学、社会学、艺术文学研究之大成。在丰富资料的佐证下,作者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具有权威性的西方死亡史图景:从中世纪黑死病肆虐开始.人们对死亡的认识经过了巴罗克式的大规模仪式的死,自然哲学的”明智”的死。复古派的”英雄”式的死,立遗嘱的“市民阶层“的死,最后进入现代的对死的禁忌。在本书的最新版本(2000年版)中,作者新写的序言又总结了近20年研究的新成果。
2020年5月13日 想读
上古中國之生死觀與藝術 豆瓣
作者: 王德育 國立歷史博物館 89 - 5
從死後復甦至長生登仙,都是上古中國對死後世界的想像,出土的藝術品即是這種思想具體的呈現。本研究試圖重建上古中國的生死觀,並以之探討上古藝術,特別是藝術表現的本質與圖像的關係。亦從這種思想角度來探討一些與喪儀有關的行為。在這種理論架構下,作者正德育先生一直致力於建立一個上古藝術史觀,以生死觀為經、色彩與圖像為緯,羅織完成此書。
2020年5月13日 想读
墓葬与生死 豆瓣
作者: 蒲慕州 中华书局 2008 - 1
墓葬形制的转变与死后世界观的发展是社会结构转变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相应表现。中国古代墓葬形制从战国末期开始的大转变,可以反映出中国人死后世界观在这一段时期中的发展,而两者均与秦汉编户齐民社会之形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书结合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推测,从战国末期开始,中国人对于死后世界的面貌有了比较具体的想法,也有了具体表达这种想法的墓葬方式。这种想法的出现很可能早于现有文献和考古材料所能印证的年代,但现有的各种证据至少显示,在经过战国时代的大变动之后,中国的社会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墓葬制度的演变是此次大变动中的一环,不但反映出这一变动所触及的文化层面的深度,也反映出远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对于人死之后的归宿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想法。
2020年5月13日 想读
圖像與裝飾 豆瓣
作者: 林聖智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9 - 2
近二十年來的考古新發現,為北朝美術研究揭示出嶄新而開闊的前景,其中以北魏平城時期與北朝晚期粟特人墓葬最值得注意。北魏對於當今如何深化北朝,乃至於中古時期墓葬圖像的研究尤其具有關鍵性。本書即以北魏墓葬材料為主體,考察圖像與裝飾在形式與意義上的交互作用,並將此作用置於北朝史的進程中來加以理解,嘗試建立具有裝飾史觀的墓葬圖像論。
作者由四個層面考察北朝墓葬圖像中所牽涉的生死表象,分別是「圖像製作」、「空間結構」、「喪葬禮儀」、「政治社會脈絡」。架構則包含上編「墓葬」與下編「葬具」兩部分。上編有三章,由圖像、裝飾、佛教因素三個角度來考察以北魏平城時期為主的墓葬圖像。下編三章則是以石牀圍屏為主體的系列研究。葬具在北朝墓葬中形成一相對獨立的範疇,別具時代特點。藉由考察葬具圖像,可有效掌握粟特人與北魏墓葬文化之間的承繼關係,進而認識北朝墓葬文化的動態變遷。本書為迄今所見,最為宏觀、有系統的北朝墓葬圖像研究。
2020年5月13日 想读
父母等恩 豆瓣
作者: 蕭琪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7 - 4
洪武七年(1374)孫貴妃之死,使明太祖注意到傳統母服制度的內容。考量到現實生活中的母子情感連結,明太祖堅持「父母等恩」觀念,一反過往子為母親服喪等級低於為父親服喪等級的禮制,下令今後子為母、子為父,皆服喪服禮制中的最高階序──斬衰三年。為此,明太祖御製《孝慈錄》一書,作為明代喪服制度的定本,並為清代沿襲。
《孝慈錄》「父母同斬」的喪服禮制,不但衝擊了傳統父系宗法制度與倫理秩序,也遠遠悖離士人長期研讀的儒家經典內容。在《孝慈錄》的制定、推行與實踐過程中,父與母、禮與情、嫡與庶等因素始終不斷的交相關涉拉扯,向我們訴說著中國喪服禮制史上最複雜深刻的孝道故事。
2020年5月13日 想读
清代江南义葬与地方社会 豆瓣
作者: 黄永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 4
慈善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慈善事业日益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在社会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慈善发展势头强劲,捐赠额和基金会数量屡创新高,公益行动、志愿者、非政府组织、微慈善、网络慈善……各种新生事物如雨后春草,正在改变中国社会的面貌。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大爱中国的巨大能量。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3月,《慈善法》审议通过,中国慈善事业驶上了快车道。由于种种原因,制度法规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慈善活动不规范、慈善氛围不浓厚,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2011年6月,“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红十字会信任危机,迅速殃及整个慈善事业。一次恶性事件,竟然撼动百年红会基业,让其信誉跌到谷底,也折射出当前慈善发展的尴尬局面:一边是迅速增长的慈善组织数量与善款数额,一边是脆弱的资金链条和社会信任的缺失。
慈善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全社会慈善意识的增强和慈善文化的培育。***同志指出:“要广泛普及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宣传慈善典型,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浓厚氛围,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回顾历史,人们经常会陷入矛盾之中:对于先贤的嘉言懿行或制度典章如数家珍,赞誉有加;但对组织运作及具体实践则语焉不详,诸多贬斥。对于传统慈善,这一点体现的格外明显。中国*早的慈善组织是什么?各种社会保障政策施行情况如何?政府的恤政能否纳入慈善事业范畴?养济院、育婴堂、同善堂、清节堂都是哪些名堂?传统慈善对当下有何借鉴之处?这些问题,慈善实务界和学术界很多人都说不清楚。对于中国传统慈善,很长时间充斥着深深的偏见与误解。十多年前,《中国大百科全书》“慈善事业”词条,认为慈善“带有浓重的宗教和迷信,其目的是为了做好事求善报……它只是对少数人的一种暂时的、消极的救济……它的社会效果存有争议。”这种表述在很长时间代表了舆论与学界的流行看法。
2020年5月13日 想读
死在香港──見棺材 豆瓣
作者: 陳曉蕾 / 周榕榕 三聯 2013 - 7
這本書,關乎所有人。
每一個人,都會面對死亡,身邊也總有死亡在發生。我們用了相當多時間和力氣去活得好,鮮有想到死得好,才是一生。
關於死亡,有人認為是禁忌,絕口不提,當有天真正面對死亡時,卻束手無策。過世的人甚麼都不必再理會,在世的人,該如何好好活下去?
《死在香港》一共分兩冊:《見棺材》和《流眼淚》,範圍相當廣泛,包括大量人物訪問、政策探討、資料分析,各自又有兩部份主要內容。
《見棺材》第一部份報導現代殯葬業的改革,政府立法監理、學者研究、民眾有更大自主權,並且考慮到對環境影響。香港一方面連基本殮葬設施都不足,同時卻漸多新人入行,不少行內第三、四代接手人,亦銳意帶來新氣象。第二部份是解構香港的殮葬殯,訪問業內人士、學者、宗教領袖,附有大量實用資料。
三位作者皆是記者出身,一年來四出採訪長生店、殯儀館、紙紥鋪、進殮房、出墳場,訪問各行關於殯儀殮葬的人及喪親者、協助者,以自身體會及經歷呈現香港的死亡現況。
2020年5月13日 想读
中古中国祆教信仰与丧葬 豆瓣
作者: 沈睿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 11
本书稿共分十二章,分别对吉美博物馆所藏石重床、天水石马坪石棺床、天水石马坪石棺床、北周史君石堂、安伽墓、青州傅家画像石、Miho美术馆石棺床石屏、安菩墓、太原金胜村唐墓、唐墓壁画等考古发现的极具代表性的相关墓葬材料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对中古中国的粟特胡及其后裔的宗教信仰和丧葬形式进行系统梳理。
2020年5月13日 想读
殡葬心理学概论 豆瓣
作者: 刘云波 中央文献 2007 - 6
殡葬心理是人们在殡葬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包括对死亡本身的认识,对死者的感情,对殡葬活动的感受、认识,以及相关的情绪、以前的记忆等。毫无疑问,殡葬心理是一类社会心理。因为,每一个人的殡葬心理都反映了该人所处的一定的社会层面,具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性。殡葬心理学就是研究一个社会的殡葬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当然,它可以是研究现代社会的殡葬心理;也可以通过文献资料和考古提供的资料研究历史上某一个时代的殡葬心理。殡葬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心理科学,它涉及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民俗学、文化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相关的学科。
2020年5月13日 想读
中古丧葬艺术、礼俗与历史研究 豆瓣
作者: 崔世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 3
本书收录了15篇各自独立的论文,从内容上可归纳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通过对唐宋时期的墓葬形制、丧葬器物和壁画艺术的考察,探讨了唐宋丧葬艺术和丧葬礼俗变革的一些情况。下篇利用文献资料、出土文书和墓志,围绕中古时期的士族郡望、士族政治和城市空间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2020年5月13日 想读
自杀与美好生活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吴飞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 1
本书为“思想与社会研究系列”之一,对自杀行为作了深入的研究。全书共分古典德性的极限追求、上帝面前的神性和罪性、现代自杀问题的诞生等三个部分。本书内容丰富,分析透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严格的历史或思想史的梳理。近些年来,对西方自杀历史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本书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是将欧美学界的这些成果介绍到中国来,也不是全面勾画出自杀思考的哲学史。就本书叙述的时段而言,很多惊心动魂的讨论还根本没有开场。本书所触及的时段,有很多自杀问题相关的人与事,作者也并未谈及。这本书所要做的,是选取古典、中世纪、英国现代早期这三个时段,看其中的人们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思考和处理方式,由此勾勒出他们对待美好生活、人性善恶,以及政治建构的相互勾连但又非常不同的思想脉络。
2020年5月13日 想读
无快乐的经济 豆瓣
作者: (美)提勃尔.西托夫斯基(Tibor de Scitovsky) 译者: 高永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5
本书分析了人类动机和满足的心理学,解释为什么美国经济史无前例的快速增长带来的繁荣未能使它的受益者感到满意。目的在于研究是什么力量驱动着人们、人们需要什么以及为什么未获满足的需要能够解释人们——甚至那些富人——的不满,这一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一些社会问题都是必要的:为什么现代的年轻人和失业者那么容易转向毒品,为什么暴力呈现上升趋势,等等。 .
作者认为,人们需要保持忙碌,但由于无法找到使他们保持忙碌的合适刺激,于是感到无聊。这种情况困扰着那些悠闲的人们,但目前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还不能让每个人既摆脱无聊,又可以找到健康的方式来摆脱无聊。..
本书中,作者将会与读者共同分享他对这些问题的本质、起源和可能的解决方法的智慧与洞见。...
2020年5月13日 想读
国家公务员廉政必读 豆瓣
作者: 贾玉林等[编写] 中国方正 2005 - 5
《国家公务员廉政必读》是我国国家公务员廉洁从政教育读本,全书分五讲分别介绍了公务员廉洁从政的重大意义、公务员廉洁从政的基本要求、公务员不廉洁行为的表现及危害、公务员不廉洁行为的惩治、加强公务员廉洁从政的行为规范措施等内容。
2020年5月13日 想读
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第三版) 豆瓣
作者: 沈嘉蔚 译者: 窦坤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
本书是大型图片集,共收有500多幅从未公诸于世的清末民初老照片,选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立图书馆的莫理循档案。
2020年5月13日 想读
德国悲剧的起源 豆瓣
Ursprung des deutschen Trauerspiels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陈永国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 9
《德国悲剧的起源》是本雅明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部论德国巴洛克悲剧的杰作,在本雅明谋求教职时却不无悲剧性地失败了。这部后来取得巨大声誉的作品有意显示巴洛克悲剧与作者自己的时代的惊人相似。同时,本雅明最重要的“寓言”思想正是在此得到的阐发。
2020年5月13日 想读
建筑的故事 豆瓣
The story of buildings
8.2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帕特里克·狄龙 著 / [英] 斯蒂芬·比斯蒂 绘 译者: 姜南菲 / 吴婧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1
一部手绘全球建筑史:普利策奖获奖作者为你讲述建筑的前世今生;
剖面图大师图解16座传世建筑。
◎ 编辑推荐
☆ 普利策奖获奖作者与剖面图大师联袂创作
该书作者帕特里克·狄龙是英国建筑师与历史学家,曾获得过普利策奖。绘者斯蒂芬·比斯蒂是英国知名手绘插画家,享誉国际的剖面图大师,DK御用插画师。
☆ 俯瞰建筑3000年,了解人类磅礴历史的另一面
建筑的故事纵向追溯了人类建筑3000年,从原始人寄居洞穴躲避野兽袭击开始,到21世纪英国建筑师修筑草砖房以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结尾,而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暗含了建筑史与人类史相伴随的命运。
金字塔、帕特农神庙、万神庙、巴黎圣母院、水晶宫等16座传世建筑宛如群星闪耀在古典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哥特式、巴洛克、包豪斯等建筑流派的银河里。每座传世建筑背后不同寻常的故事,再次将读者拉入波谲云诡的大时代,俯瞰建筑流派的演化、时代变迁。
☆ 宽幅全彩剖面图图解建筑,用建筑的语言去读懂建筑
16座传世建筑,16张全彩宽幅剖面图,16次深入建筑肌理的抽丝剥茧,16次全程私人导览。等比例绘制的建筑剖面图让建筑结构纤毫毕现,精心插入的图例解密建筑语言,让读者身临其境体会到建造者的天才灵感。
建筑是凝固的时代音符,掌握建筑的语言,去读懂我们生活的世界。
☆ 在宏观视角中穿针引线,呈现关于建筑和建筑史的惊人细节
书中既有气势磅礴的宏观叙事:波谲云诡的大时代背景、建筑流派的螺旋式演化、16座传世建筑的前世今生、文艺复兴、美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对建筑影响,也有微观细节的铺陈。技术的进步:砌砖方式、罗马时代的空调地暖、下水道系统、拱券、混凝土、电梯、网壳结构等,影响建筑流派的关键人物:伊姆霍特普、莫里斯主教、安得烈亚·帕拉第奥等,几次影响巨大的文化变革运动等等,所有这些细节都将带领读者进入熟悉而又陌生的建筑世界。
☆ 人类缔造了建筑,同时建筑也改变了人类
每一座建筑都寄托了建造者的梦想和希望。人类既是建筑的缔造者,同时也为建筑所改变。建筑一经建造,便拥有了自己的命运。它们承接了人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见证了历史的纵横捭阖、帝王将相成王败寇。读懂建筑的故事,读懂我们人类从哪来,又将到哪里去。
◎ 内容简介
从稻草屋到摩天大楼,从宫殿到艺术中心,《建筑的故事》带我们进行了横穿世界大洲穿越数十世纪的建筑之旅。帕特里克·狄龙(Patrick Dillon)选择了世界上16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包括帕帕特农神庙,巴黎圣母院,泰姬陵,紫禁城,包豪斯学校,水晶宫,悉尼歌剧院和蓬皮杜中心等,并讲述了每栋建筑背后非凡的故事。
斯蒂芬·比斯蒂(Stephen Biesty)细致微观的剖面图让我们看到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建筑结构,并欣赏建筑的创作者的天才灵感。图例和拉页中还详细解释了结构名称和建筑术语,本书末尾还附有一个索引与建筑大事记时间表。
这是一部真正具备全球化视野的建筑史,展出来自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亚的经典建筑。
◎ 媒体评价
该书既有基本建筑概念的清晰解释,例如拱券、拱门、圆顶、钢筋混凝土等等,也有对称、几何、建筑模式等抽象原理的阐述。斯蒂芬·比斯蒂精心描绘、图例清晰的剖面图将每个章节做出划分,剖面图让读者有了一个如万花筒但又紧密集成的视觉维度,为读者进行了知名建筑的翻译解读。——《美国图书馆期刊》(School Library Journal)星级评鉴
世界上16座传世建筑的高光时刻……斯蒂芬·比斯蒂用彩铅画出了更细腻的线条,丰富的细节。如果愿意的话,读者甚至可以精确数出紫禁城太和殿的阶梯数。每张剖面图都有详尽但丝毫不破坏构图的图例解释……文本部分讲述了建筑营建过程中的故事,将读者重新带回了那些遥远的时代。引人入胜的剖面图和明晰的章节划分让读者可以从任何一个喜欢的部分开始阅读。图书末尾还附有索引和建筑大事记时间表。——《号角杂志》(The Horn Book) 星级评鉴
这本书对世界建筑进行了入门介绍,非常适合有志成为建筑师的孩子,书里还有比斯蒂引人注目的剖面图。——《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
这本大开本、美观、内容丰富的图书用历史逸闻和精美的剖面图,将从古代到现代的重要建筑完美呈现。剖面图大师斯蒂芬·比斯蒂的彩色铅笔图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比例感,完美在纸上再现建筑的宏伟壮观。通过他标志性的剖面图,还可以看到室内和建筑的细节。——《书单杂志》(Booklist)
最经典的建筑从来不仅仅是粗糙建筑结构的总和,它们满足着建造者的实用需求,更承载着建造者的想象和梦想。斯蒂芬·比斯蒂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些建筑物所具备的难以捉摸的特点,用精美的插图再现了这些传世建筑的辉煌。在精心绘制的页面上,10~16岁的读者(以及他们的父母)可以沿着从古代到现代的时间线探索著名建筑。这本书是献给与人类史相伴随的建筑颂歌,极具可读性。——《华尔街日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20年5月13日 想读
生尸之死 豆瓣
生ける屍の死
7.1 (22 个评分) 作者: [日] 山口雅也 译者: 警部殿 新星出版社 2020 - 2
“墓碑村”周围最近发生了一些怪事,死去的人又站了起来,有的还若无其事地冲到了街上!同时,警方还在调查几起少女失踪案,有传言说是巴里科恩家的次子“死而复生”,犯下了这些残忍案件。
巴里科恩家族世代在“墓碑村”经营墓园,家主史迈利为安排死后事宜,将散布全世界的家人全部叫到宅邸。没想到家人陆续离奇死亡,其中朋克青年格林在死后又睁开了双眼……
警察们忙得焦头烂额,除了抓凶手,他们还想搞明白:如果人能死而复生,那蓄意谋杀还有什么意义呢?
2020年5月13日 想读